關于試帖
關燈
小
中
大
道以赴東流建德也,皆失魂而逃,賊見其逃也,故植旗于嶺。
此兵等遂來告,張芾驚欲遁,城内人皆移居。
十五申刻賊從容拔旗去,張芾始有生氣,然亦幾斃矣。
既蘇,并不責逃兵,而猶從容寫小楷哦試帖,明日又官氣如故矣,必飾言僞言擊退以冒功也。
噫,欺君如此,真可惡哉,而仗馬不言,真不可解。
”悔翁快人,說得非常痛快,恐怕也不是過甚之詞。
我記得了這一番話,所以翻閱《試帖詩品鈎元》時常不禁發笑,蓋如上文所述,賊從容拔旗去,官從容寫小楷哦試帖,這一幅景象真是好看煞人也。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一七一五)始定前場用經義性理,次場刊去判語五道,易用五言六韻一首,至于大小試皆添用試律,始于乾隆丁醜(一七五七)。
”葉忱葉棟編注的《唐詩應試備體》十卷,即成于康熙乙未,魯之亮馬廷相評釋的《唐試帖細論》六卷,牟欽元編的《唐詩五言排律箋注》七卷,都是康熙乙未年所撰,乾隆戊寅年重刊的。
錢人龍所編《全唐試律類箋》十卷,亦是乾隆己卯年重刊,可見都是那時投機的出版,錢氏原序似在糾正毛西河的缺誤,其初闆想當更早,惜無年代可查。
臧嶽編《應試唐詩類釋》十九卷,乾隆戊子(一七六八)重刊,原本未見,唯己卯年紀昀著《唐人試律說》一卷,最得要領,為同類中權威之作,其中已引用臧氏之說,可知其出版亦當在丁醜左右也。
說唐律的書尚不少,因無藏本故不具舉。
“和八股文相連的有試帖詩。
古代的律詩本隻八句,共四韻,後來加多為六韻,更後成為八韻。
在清朝,考試的人都用八股文的方法去作詩,于是律詩完全八股化而成為所謂試帖。
”這所說的與上文大同小異,但有一點不徹底的地方,便是尚未明白試帖是八股的祖宗,在時間上不免略有錯誤。
我又說這些應試詩文與中國戲劇有關系,民間的對聯,謎語與詩鐘也都與試帖相關,這卻可以算是我的發見,未經前人指出。
中國向來被稱為文字之國,關于這一類的把戲的确是十分高明的,在平時大家尚且樂此不疲,何況又有名與利的誘引,那裡會不耗思殚神地去做的呢。
俗傳有詠出恭者,以試帖體賦之雲:“七條嚴婦訓,四品待夫封。
”蓋古有婦人七出之條,又夫官四品則妻封為恭人,分詠題面,可謂工整絕倫,雖為笑談,實是好例。
李桢編《分類詩腋》(嘉慶二十二年)卷二诠題類引吳錫麒十八學士登瀛洲句雲:“天心方李屬,公等合松呼。
”注雲,“李松拆出十八,新極,然此可遇而不可求。
”《試律新話》卷三說拆字切題法,亦引此二句雲,“以李松拆出十八二字,工巧之極,惜此外不多見耳。
”又《新話》卷二雲: “吳縣潘篆仙茂才遵禮嘗以五言八韻作戲目詩數十首,語皆工煉,餘舊有其本,今不複存矣,惟記其思凡一聯雲,畫眉真誤我,摩頂悔從師。
今茂才已久登鬼箓,而詩稿亦流落人間,能無人琴俱亡之感耶。
”這是詩話的很好的談資,忍不住要抄引,正可以證明中國文字之适用于遊戲與宣傳也。
“餘謂君等勿以詩為異物也,其起承轉合,反正淺深,一切用意布局之法,直與時文無異,特面貌各别耳。
”這都從正面說得很清楚,紀曉岚于乾隆乙卯年(一七九五)著《我法集》二卷,有些話也很精妙,如卷上賦得池水夜觀深一首後評雲: “且世亦知試文八比之何所昉乎?漢武以經義對策,而江都平津太子家令并起而應之,此試文所自始也,然而皆散文也。
天下無散文而複其句,重其語,兩疊其話言作對待者,惟唐制試士改漢魏散詩而限以比語,有破題,有承題,有颔比頸比腹比後比,而後結以收之。
六韻之首尾即起結也,其中四韻即八比也,然則試文之八比視此矣。
今日為試文,亦曰為八比,而試問八比之所自始,則茫然不曉,是試文且不知,何論為詩。
”這實在說得明白曉暢,所以後人無不信服,即使在别方面對于毛西河不以為然。
《試律叢話》卷二引紀曉岚說雲: 我想談談試帖,不料亂寫了一陣終于不得要領,甚是抱歉。
不過這其實也是難怪的,因為我還正在搜集研究中,一點都沒有得結果,可以供獻給大家,現在隻是說這裡很有意思,有興趣的人無妨來動手一下,有如指了一堆核桃說這頗可以吃,總是要等人自己剝了吃了有滋味,什師有言,嚼飯哺人,反令哕吐,關于試帖亦是如此,我就以此權作解嘲了。
廿五年九月二十日,于北平苦茶庵。
此兵等遂來告,張芾驚欲遁,城内人皆移居。
十五申刻賊從容拔旗去,張芾始有生氣,然亦幾斃矣。
既蘇,并不責逃兵,而猶從容寫小楷哦試帖,明日又官氣如故矣,必飾言僞言擊退以冒功也。
噫,欺君如此,真可惡哉,而仗馬不言,真不可解。
”悔翁快人,說得非常痛快,恐怕也不是過甚之詞。
我記得了這一番話,所以翻閱《試帖詩品鈎元》時常不禁發笑,蓋如上文所述,賊從容拔旗去,官從容寫小楷哦試帖,這一幅景象真是好看煞人也。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一七一五)始定前場用經義性理,次場刊去判語五道,易用五言六韻一首,至于大小試皆添用試律,始于乾隆丁醜(一七五七)。
”葉忱葉棟編注的《唐詩應試備體》十卷,即成于康熙乙未,魯之亮馬廷相評釋的《唐試帖細論》六卷,牟欽元編的《唐詩五言排律箋注》七卷,都是康熙乙未年所撰,乾隆戊寅年重刊的。
錢人龍所編《全唐試律類箋》十卷,亦是乾隆己卯年重刊,可見都是那時投機的出版,錢氏原序似在糾正毛西河的缺誤,其初闆想當更早,惜無年代可查。
臧嶽編《應試唐詩類釋》十九卷,乾隆戊子(一七六八)重刊,原本未見,唯己卯年紀昀著《唐人試律說》一卷,最得要領,為同類中權威之作,其中已引用臧氏之說,可知其出版亦當在丁醜左右也。
說唐律的書尚不少,因無藏本故不具舉。
“和八股文相連的有試帖詩。
古代的律詩本隻八句,共四韻,後來加多為六韻,更後成為八韻。
在清朝,考試的人都用八股文的方法去作詩,于是律詩完全八股化而成為所謂試帖。
”這所說的與上文大同小異,但有一點不徹底的地方,便是尚未明白試帖是八股的祖宗,在時間上不免略有錯誤。
我又說這些應試詩文與中國戲劇有關系,民間的對聯,謎語與詩鐘也都與試帖相關,這卻可以算是我的發見,未經前人指出。
中國向來被稱為文字之國,關于這一類的把戲的确是十分高明的,在平時大家尚且樂此不疲,何況又有名與利的誘引,那裡會不耗思殚神地去做的呢。
俗傳有詠出恭者,以試帖體賦之雲:“七條嚴婦訓,四品待夫封。
”蓋古有婦人七出之條,又夫官四品則妻封為恭人,分詠題面,可謂工整絕倫,雖為笑談,實是好例。
李桢編《分類詩腋》(嘉慶二十二年)卷二诠題類引吳錫麒十八學士登瀛洲句雲:“天心方李屬,公等合松呼。
”注雲,“李松拆出十八,新極,然此可遇而不可求。
”《試律新話》卷三說拆字切題法,亦引此二句雲,“以李松拆出十八二字,工巧之極,惜此外不多見耳。
”又《新話》卷二雲: “吳縣潘篆仙茂才遵禮嘗以五言八韻作戲目詩數十首,語皆工煉,餘舊有其本,今不複存矣,惟記其思凡一聯雲,畫眉真誤我,摩頂悔從師。
今茂才已久登鬼箓,而詩稿亦流落人間,能無人琴俱亡之感耶。
”這是詩話的很好的談資,忍不住要抄引,正可以證明中國文字之适用于遊戲與宣傳也。
“餘謂君等勿以詩為異物也,其起承轉合,反正淺深,一切用意布局之法,直與時文無異,特面貌各别耳。
”這都從正面說得很清楚,紀曉岚于乾隆乙卯年(一七九五)著《我法集》二卷,有些話也很精妙,如卷上賦得池水夜觀深一首後評雲: “且世亦知試文八比之何所昉乎?漢武以經義對策,而江都平津太子家令并起而應之,此試文所自始也,然而皆散文也。
天下無散文而複其句,重其語,兩疊其話言作對待者,惟唐制試士改漢魏散詩而限以比語,有破題,有承題,有颔比頸比腹比後比,而後結以收之。
六韻之首尾即起結也,其中四韻即八比也,然則試文之八比視此矣。
今日為試文,亦曰為八比,而試問八比之所自始,則茫然不曉,是試文且不知,何論為詩。
”這實在說得明白曉暢,所以後人無不信服,即使在别方面對于毛西河不以為然。
《試律叢話》卷二引紀曉岚說雲: 我想談談試帖,不料亂寫了一陣終于不得要領,甚是抱歉。
不過這其實也是難怪的,因為我還正在搜集研究中,一點都沒有得結果,可以供獻給大家,現在隻是說這裡很有意思,有興趣的人無妨來動手一下,有如指了一堆核桃說這頗可以吃,總是要等人自己剝了吃了有滋味,什師有言,嚼飯哺人,反令哕吐,關于試帖亦是如此,我就以此權作解嘲了。
廿五年九月二十日,于北平苦茶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