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
關燈
小
中
大
十天前我寫一封信給一位朋友,說在日本文化裡也有他自己的東西,講到滑稽小說曾這樣說道:
“江戶時代的平民文學正與明清的俗文學相當,似乎我們可以不必滅自己的威風了,但是我讀日本的所謂滑稽本,還不能不承認這是中國所沒有的東西。
滑稽,——日本音讀作kokkei,顯然是從太史公的《滑稽列傳》來的,中國近來卻多喜歡讀若泥滑滑的滑了!據說這是東方民族所缺乏的東西,日本人自己也常常慨歎,慚愧不及英國人。
這所說或者不錯,因為聽說英國人富于‘幽默’,其文學亦多含幽默趣味,而此幽默一語在日本常譯為滑稽,雖然在中國另造了這兩個譯音而含别義的字,很招了人家的不喜歡,有人主張改譯‘酉靺’,亦仍無濟于事。
且說這滑稽本起于文化文政(一八〇四至二九)年間,全沒有受着西洋的影響,中國又并無這種東西,所以那無妨說是日本人自己創作的玩意兒,我們不能說比英國小說家的幽默何如,但這總可證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國人為多了。
我将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膝栗毛者以腳當馬,即徒步旅行也)式亭三馬的《浮世風呂》與《浮世床》(風呂者澡堂,床者今言理發處。
此種漢字和讀雖似可笑,世間卻多有,如希臘語帳篷今用作劇場的背景,跳舞場今用作樂隊是也)放在旁邊,再一一回憶我所讀過的中國小說,去找類似的作品,或者一半因為孤陋寡聞的緣故,一時竟想不起來。
”當時我所注意的是日本從“氣質物”(katagimono,characters)出來的,寫實而誇張的諷刺小說,特别是三馬的作品,差不多全部利用對話,卻能在平凡的閑話裡藏着會心的微笑,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我舉出《西遊記》,《儒林外史》,以至《何典》,《常言道》,卻又放下,覺得都不很像,不能相比。
但若是單拿這幾部書來說,自然也各有他們的好處,不可一筆抹殺。
現在單說《何典》與《常言道》,我又想隻側重後者,因為比較不大有人知道。
《常言道》有嘉慶甲子(一八〇四)光緒乙亥(一八七五)兩刻本,《何典》作者是乾嘉時人,書至光緒戊寅(一八七八)始出版,民國十五年又由劉半農先生重刊一次,并加校注,雖然我所有的一冊今已不見,但記得的人當甚不少也。
沈赤然《寒夜叢談》卷三有一則雲: 本來講起這些東西,至少總得去回顧明季一下,或者從所謂李卓吾編的《開卷一笑》談起,但是材料還不易多找,所以這裡隻得以乾嘉之際為限。
這一類的書通行的有下列幾種,今以刊行年代為序: 我們看了覺得忍俊不禁,想見作者落魄道人忽然記起這兩句成語,正如小孩見了土堆,爬山的心按捺不住了,便這麼的來他一下子,“世之人見了以予言為是,無非點頭一笑,以予言為非,亦不過搖頭一笑,”也就都不管了。
這樣寫法不能有什麼好結構,在這一點真是還比不過同路的《何典》,但是那見景生情的意思我們也可以了解,用成語喜雙關并不是寫文章必然的義法,但偶見亦複可喜,如沙士比亞與蘭姆何嘗被人嫌憎,不過非其人尤其是非其時的效颦乃是切忌耳。
吳中俗語實在太多太好了,難怪他們愛惜想要利用,雖然我讀了有些也不懂,要等有研究的笃學的注釋。
《何典》作者為上海張南莊,《常言道》序作于虎阜,《豈有此理》作者周竹君是吳人,《皆大歡喜》序亦稱是蘇人所作,《文章遊戲》的編者則仁和缪蓮仙也,我們想起明末清初的馮夢龍金聖歎李笠翁諸人,覺得這一路真可以有蘇杭文學之稱,而前後又稍不同,仿佛是日本德川時代小說之京阪與江戶兩期。
因此我又深感到中國這類文學的特色,其漂亮與危險,奉告非蘇杭人,學也弗會,蘇杭人現在學會了也沒意思,所以都無是處。
至于看看原本無妨,萬一看了也會出毛病,那麼看官本身應負其責,究竟看書的都已經不是搖籃裡的小寶寶了,咀嚼嘗味之力當自有之,若患不消化症便不能再多怪他人也。
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于北平。
化僧飽暖思行浴,卬詭饑寒起道心。
六,《文章遊戲》四集各八卷,初集嘉慶癸亥(一八〇三),四集道光辛巳(一八二一)出版。
這裡邊以《文章遊戲》為最有勢力,流通最廣,可是成績似乎也最差,這四集刊行的年月前後垂二十年,我想或者就可以代表諧文興衰的時代吧。
《豈有此理》與《更豈有此理》二集,論内容要比《文章遊戲》更佳,很有幾篇饒有文學的風味。
《皆大歡喜》卷二,《韻鶴軒雜著》下,有《跋豈有此理》雲: 五,《皆大歡喜》四卷,道光辛巳(一八二一)。
二,《更豈有此理》四卷,嘉慶庚申(一八〇〇)。
三,《常言道》四卷,嘉慶甲子(一八〇四)。
一,《豈有此理》四卷,嘉慶己未(一七九九)。
“自室中也有小小的一個扁額,題我在這廬四字,兩邊也挂着一副對聯,上聯寫着青石屎坑闆,下聯寫着黑漆皮燈籠。
”第十五回中則
滑稽,——日本音讀作kokkei,顯然是從太史公的《滑稽列傳》來的,中國近來卻多喜歡讀若泥滑滑的滑了!據說這是東方民族所缺乏的東西,日本人自己也常常慨歎,慚愧不及英國人。
這所說或者不錯,因為聽說英國人富于‘幽默’,其文學亦多含幽默趣味,而此幽默一語在日本常譯為滑稽,雖然在中國另造了這兩個譯音而含别義的字,很招了人家的不喜歡,有人主張改譯‘酉靺’,亦仍無濟于事。
且說這滑稽本起于文化文政(一八〇四至二九)年間,全沒有受着西洋的影響,中國又并無這種東西,所以那無妨說是日本人自己創作的玩意兒,我們不能說比英國小說家的幽默何如,但這總可證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國人為多了。
我将十返舍一九的《東海道中膝栗毛》(膝栗毛者以腳當馬,即徒步旅行也)式亭三馬的《浮世風呂》與《浮世床》(風呂者澡堂,床者今言理發處。
此種漢字和讀雖似可笑,世間卻多有,如希臘語帳篷今用作劇場的背景,跳舞場今用作樂隊是也)放在旁邊,再一一回憶我所讀過的中國小說,去找類似的作品,或者一半因為孤陋寡聞的緣故,一時竟想不起來。
”當時我所注意的是日本從“氣質物”(katagimono,characters)出來的,寫實而誇張的諷刺小說,特别是三馬的作品,差不多全部利用對話,卻能在平凡的閑話裡藏着會心的微笑,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我舉出《西遊記》,《儒林外史》,以至《何典》,《常言道》,卻又放下,覺得都不很像,不能相比。
但若是單拿這幾部書來說,自然也各有他們的好處,不可一筆抹殺。
現在單說《何典》與《常言道》,我又想隻側重後者,因為比較不大有人知道。
《常言道》有嘉慶甲子(一八〇四)光緒乙亥(一八七五)兩刻本,《何典》作者是乾嘉時人,書至光緒戊寅(一八七八)始出版,民國十五年又由劉半農先生重刊一次,并加校注,雖然我所有的一冊今已不見,但記得的人當甚不少也。
沈赤然《寒夜叢談》卷三有一則雲: 本來講起這些東西,至少總得去回顧明季一下,或者從所謂李卓吾編的《開卷一笑》談起,但是材料還不易多找,所以這裡隻得以乾嘉之際為限。
這一類的書通行的有下列幾種,今以刊行年代為序: 我們看了覺得忍俊不禁,想見作者落魄道人忽然記起這兩句成語,正如小孩見了土堆,爬山的心按捺不住了,便這麼的來他一下子,“世之人見了以予言為是,無非點頭一笑,以予言為非,亦不過搖頭一笑,”也就都不管了。
這樣寫法不能有什麼好結構,在這一點真是還比不過同路的《何典》,但是那見景生情的意思我們也可以了解,用成語喜雙關并不是寫文章必然的義法,但偶見亦複可喜,如沙士比亞與蘭姆何嘗被人嫌憎,不過非其人尤其是非其時的效颦乃是切忌耳。
吳中俗語實在太多太好了,難怪他們愛惜想要利用,雖然我讀了有些也不懂,要等有研究的笃學的注釋。
《何典》作者為上海張南莊,《常言道》序作于虎阜,《豈有此理》作者周竹君是吳人,《皆大歡喜》序亦稱是蘇人所作,《文章遊戲》的編者則仁和缪蓮仙也,我們想起明末清初的馮夢龍金聖歎李笠翁諸人,覺得這一路真可以有蘇杭文學之稱,而前後又稍不同,仿佛是日本德川時代小說之京阪與江戶兩期。
因此我又深感到中國這類文學的特色,其漂亮與危險,奉告非蘇杭人,學也弗會,蘇杭人現在學會了也沒意思,所以都無是處。
至于看看原本無妨,萬一看了也會出毛病,那麼看官本身應負其責,究竟看書的都已經不是搖籃裡的小寶寶了,咀嚼嘗味之力當自有之,若患不消化症便不能再多怪他人也。
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于北平。
補記
四,《何典》十回,乾嘉時人作。化僧飽暖思行浴,卬詭饑寒起道心。
六,《文章遊戲》四集各八卷,初集嘉慶癸亥(一八〇三),四集道光辛巳(一八二一)出版。
這裡邊以《文章遊戲》為最有勢力,流通最廣,可是成績似乎也最差,這四集刊行的年月前後垂二十年,我想或者就可以代表諧文興衰的時代吧。
《豈有此理》與《更豈有此理》二集,論内容要比《文章遊戲》更佳,很有幾篇饒有文學的風味。
《皆大歡喜》卷二,《韻鶴軒雜著》下,有《跋豈有此理》雲: 五,《皆大歡喜》四卷,道光辛巳(一八二一)。
二,《更豈有此理》四卷,嘉慶庚申(一八〇〇)。
三,《常言道》四卷,嘉慶甲子(一八〇四)。
一,《豈有此理》四卷,嘉慶己未(一七九九)。
“自室中也有小小的一個扁額,題我在這廬四字,兩邊也挂着一副對聯,上聯寫着青石屎坑闆,下聯寫着黑漆皮燈籠。
”第十五回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