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古往今來

關燈
一點,咱們應該明白,咱們若隻是高高在上坐在辦公室裡,這種聲音就很難聽到,你們見了吧,在縣衙大院之内,這聲音就被捂住了。

    我們做領導的,我們執法的法官,都應該平心靜氣地聆聽各種聲音。

    且不說這聲音來自何方,也不要先下結論否定某種聲音,隻要是社會上出現的聲音,就有滋生這種聲音的土壤和背景,我們就應該正視這種聲音。

    有了不同聲音,不同看法,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見解,這才真實。

    我們不能要求百姓群衆的每句話都客觀公正,都講辯證。

    老百姓嘛,對事物當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認識,隻要是有感而發,就代表一種聲音。

    如果這社會真的隻剩下一種聲音,還如何做到兼聽則明呢?其實隻有一種聲音的說法是一種假象。

     從縣衙走出來,黎明一行随意地找了個飯店,胡亂吃了些東西,就往不算太遠的一處有山有水的寶山景點開去,也是想叫大家沐浴一下大自然的風光,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

    剛才浏覽縣衙,雖然也是參觀景點,可是,那種人文景觀依然使遊人松弛不下來,反而又有另一種沉重感。

     中巴車隻用了一個小時光景,就進入這座被稱為寶山的景區了。

    早春的寶山雖沒有郁郁蔥蔥的綠色植被,但已發芽出葉的千百樹木,已将綿延起伏的山巒點綴得生機盎然。

    這裡的山水對于黎明,已不是初次觀光了,二十年前,他就到過這裡,而且在寶山縣城住了一段時間,那時縣裡有人陪他進山觀景,做向導的幹部有句話至今他還記憶猶新,那話說得很是幽默: 望山山不青,看水水不秀。

     清官當不長,貪官做不夠。

     當時他問那幹部,這似民謠的話可有出處?那幹部說,沒有文字記載,但凡寶山縣的老人長者,都知道這民謠。

    據說寶山縣志有這樣的記載,說是這地方人刁,愛告狀,凡是外邊來的清官,都捂治不住左右同僚,也許是人家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污,所以弄不了多久,就叫地方上的人聯手把他告跑了,要是告不跑,結果更糟。

    有一任知縣,就是因為沒有走掉,後來冤死在這裡了。

     那民謠和那凄婉的傳說使黎明很是心酸。

    之後,他以這隻不過是傳說的理由為自己作了解脫,這次故地重遊,他不打算把這類玩意兒講給自己的同仁。

    他想,即使那傳說有根有據,事物總是在發展進步的,多少年過去了,那傳說應該随着一直在弘揚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漸漸淡化了吧。

    這次進山小遊,他隻是想讓大家高興愉悅、輕松舒心。

     汽車開至山門,大家就下車了,司機将車停在規定的停車場,有人去售票窗口購買門票。

    如今不像二十年前了,那時候進山根本不用買票,山門那裡連現在的售票房子都沒有,更沒有眼前呈現的小市場,有賣小商品與山裡的土特産的,有為遊人設的照相點,還有幾個很是醒目的占蔔算卦的攤點。

     遊人來這裡,一是可觀看寶山獨特的奇峰怪石,二是能欣賞靈泉清澈的瀑布與溪流。

    寶山因有靈泉發源于此被譽為有寶;靈泉又因聖水源于寶山被贊為有靈。

    也是因為青山秀水構建出了這樣的風水寶地,大概是在東魏時期,就在寶山建了寺院,定名為靈泉寺。

    寺院周圍又有星羅棋布的石窟,其中不乏内容豐富、造型生動的雕像,這種以東方宗教為内容的雕塑藝術,又為寶山增添了異彩。

     在用米黃色石材結構的高大山門上,橫梁處镌刻有“寶山靈泉寺”五個雄勁大字,右側的石柱上寫有“寶山一方處處寶”,左側的石柱寫有“靈泉四季時時靈”。

    在兩根石柱之間,還有兩根石柱,這柱子上也刻有一副楹聯,寫的是: 和風細語萬古訴說天在此時無中有; 朗日明月千年見證地于斯處虛裡實。

     黎明一行從山門的正面走進來,拐回頭看它的背面,又是一副楹聯: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絕絕絕——妙妙妙——”黎明凝視那古人的頗具哲理的聯句,下意識地發出一聲贊歎。

    也許這副楹聯正好與黎明一行的職業接近,又作得那麼機智幽默,可謂妙語雙關,意味悠長。

    大家都在猜測寫出這驚人妙語的人一定是個哲人。

    這時,有人掏出相機,對那楹聯拍照,有人取出小本子,在記錄那副楹聯。

     黎明又認真地琢磨這楹聯的含義,活躍的思維突然又跳進清代詩人鄭燮的“難得糊塗”中了,這時,又有一種極為複雜的情愫油然而生,再看這楹聯,不知道是該學習吸收,還是該批評棄之。

    他隻是對身邊一個同仁說,把這條楹聯記下來,回去查閱查閱資料,找出有關它的背景資料…… 大家在這裡稍事逗留,就往那幽深的寺院和清秀的山水走去,他們在這方山水寶地一直玩到傍晚,方才踏上返回向陽市的路程,到家時,正是華燈絢麗、流光溢彩的城市夜生活開始的熱鬧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