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隐居深山
關燈
小
中
大
不像當年他報考美術學院時的樣子了,那時候能報和敢報這類院校的考生,确确實實都是學生中美術和音樂的尖子、天才,能考中的學生都是未來的畫家和音樂家。
也是因為這種本不應當去攻讀藝術專業的大量考生加入了這支競争隊伍,使考生變成了一鍋大雜燴,使競争變得激烈殘酷又非常混亂,競争的結果卻往往令行家啼笑皆非,令學生痛心悲哀,無論是考中的,還是落榜的。
本來就是一塊麻包片,卻被錄取欲要加工成龍袍。
這種人并不知道,學校的教育和培養并非萬能,特别是藝術領域;本來是株可以長成大樹的苗子,卻失去園丁的培育和呵護,使之自生自滅。
權力左右着公正,金錢買走了公平,不該得到的人得到了,該得到的人得不到了。
雖然也不乏真才學生僥幸入圍,但它也未能掩蓋住這種荒唐的錯位和價值的颠倒。
也許是老者太偏激了,他一氣之下不再讓孫子去報考美術學院,叫他跟着自己來這裡修煉。
現實就是如此滑稽,爺爺學到了本領,卻失去了用武之地,緻使青春和才華白白流失;兒子根本沒有學習本領的機會,那年頭年輕人和毛孩子都在闖蕩拼殺鬧革命哩;孫子終于迎來大好時光,誰知金錢與權力又來踐踏藝術,蹂躏聖潔。
老者的故事講完了,它雖然簡單,卻很沉重。
陸雯呷下一口毛尖新茶,品味着略帶苦澀的茶香,暗暗慶幸自己的僥幸。
她是在一九八六年考進藝術學院的,那時候,藝術院校的招生還算公正。
她當然知道,母校如今已亂了方寸,的确像老者所說,擁進藝術院校的學生已不隻是獻身藝術事業或有藝術天賦的學子。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何況,這事已與她無關,她不必為此而杞人憂天。
栗緻炟深吸一口中華煙,又輕輕地吐出灰白色的迷霧,他雖然見多識廣,老者的話語還是重重地撞擊了他的心靈。
不過,他并沒有為此大驚小怪,他在思索,這算不算國家前進曆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當然,有的代價是可以避免的,假如國家沒有搞那些所謂的運動,老者和他的兒子還會是如此命運嗎?倘若是那樣,老者的孫子呢?可是,現在面對的是這一切都搞過了,現在隻能從現實的平台上去繪制藍圖,去謀劃未來。
這時,陸雯突然向老者提出,想要他送一幅墨寶。
老者遂問道:是字還是畫?無論字和畫,都是墨寶。
陸雯回答:一幅字吧。
她何嘗不想要一幅畫呢,她已經發現,挂在畫室裡的幾幅字畫,都是頗有造詣和功力的。
不過,她不忍心索要老者的畫,她知道,畫一幅畫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大,而一幅字則是一揮而就的。
老者欣然同意了陸雯的要求,他攤開宣紙準備寫字。
這時,栗緻炟方站起身,走近一幅書法條幅,去認真欣賞。
栗緻炟對字和畫還是懂的,年輕時他曾練過繪畫和書法。
老者的字以元代書壇領袖趙孟的書體為基礎,加以創造發展而獨具風格。
從老者的書法中,栗緻炟不僅讀到了趙孟大家的溫潤、閑雅和秀逸的風格,還領略到老者融入的淡泊、高遠和凝重的内涵。
這使他突然想起鐘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成大金,這位主席也是以趙孟的書體為基礎,而又發展演變成了他的書法風格。
倘若真憑功底和實力比較二者的書法,老者的水平顯然高出書協主席一籌,這一判斷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可是,老者在此深山,他的作品又有誰知曉,可以斷定,若将他的書法挂在省城的字畫市場,恐怕也少有人問津,而書法家協會主席的字,如今已是一字數千元,一尺(條幅)也好幾千元了。
這又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啊!這種混亂、無章,甚至價值公然倒挂的市場,難道也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嗎?想想這些,身為市長的栗緻炟也自知無能力改變。
那就見怪不怪,順其自然吧。
老者已将陸雯索要的字寫好,他寫的是兩句唐詩,因陸雯并未對他命題,所以詩句是他随意選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兩句詩寫在三尺長的條幅上,落款的小字頗多,寫的是“錄王維詩句,洪峪隐士寫于北方山水畫鼻祖荊浩大師隐居處”。
老者又拿起他的圖章,往落款處蓋去。
陸雯看那落款,好奇地問道“鼻祖”是什麼意思,這個詞雖然她見過多次,知道它是始祖的意思,但始終沒有找到權威的解釋,至今她不知道為什麼在祖字前加鼻字的意思。
老者用勁地蓋着章,從容地說:之所以稱為鼻祖,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孕育的過程中,鼻子是最先長出來的,至于這種說法有沒有生理方面的科學依據,并不重要,它闡述的意思已被世界各地人物認可。
老者說,他年輕時在美術學院讀書,老師是這樣對學生解釋的。
栗緻炟又為老者讓煙,書法條幅已晾幹。
老者将它折疊,裝入一個信袋,交與陸雯。
陸雯說,老師的墨寶收費幾何?是的,這是規矩,如今求字索畫,都是有代價的,哪裡像以往,書畫家會無償贈與。
老者擺擺手,說他的字和畫原則上不收費,特别是有偏愛者來求要的。
他看着面孔有點疑惑的陸雯,又說,這裡的經濟來源多靠兒子了,兒子早已不再作畫,出外搞建築,領着村裡幾十個人在大城市承攬工程,他掙的錢大多補貼這裡了。
兒子原本也想做畫家,也想幹他自幼就喜歡的繪畫,可是,有個現實問題不好辦,在這窮鄉僻壤,一家人都要作畫當畫家,就作不成畫了,更當不成畫家,這種行當,是得有經濟基礎的。
老者說,他們不像城裡那些成名成家的畫家,幹這種事都有政府支持,再說,成了名家的字畫都很金貴值錢。
老者還告訴客人:兒子已混成個小老闆了。
與兒子一樣混成老闆的,掙了錢大多是包二奶養小蜜的,兒子沒有,兒子把錢投到咱這兒了。
他想等錢掙夠了,也要回到咱這兒,畫畫當畫家。
轉眼到正午了,老人的孫子來了,告訴他,為客人準備的午餐已好,看是把飯菜送到這
也是因為這種本不應當去攻讀藝術專業的大量考生加入了這支競争隊伍,使考生變成了一鍋大雜燴,使競争變得激烈殘酷又非常混亂,競争的結果卻往往令行家啼笑皆非,令學生痛心悲哀,無論是考中的,還是落榜的。
本來就是一塊麻包片,卻被錄取欲要加工成龍袍。
這種人并不知道,學校的教育和培養并非萬能,特别是藝術領域;本來是株可以長成大樹的苗子,卻失去園丁的培育和呵護,使之自生自滅。
權力左右着公正,金錢買走了公平,不該得到的人得到了,該得到的人得不到了。
雖然也不乏真才學生僥幸入圍,但它也未能掩蓋住這種荒唐的錯位和價值的颠倒。
也許是老者太偏激了,他一氣之下不再讓孫子去報考美術學院,叫他跟着自己來這裡修煉。
現實就是如此滑稽,爺爺學到了本領,卻失去了用武之地,緻使青春和才華白白流失;兒子根本沒有學習本領的機會,那年頭年輕人和毛孩子都在闖蕩拼殺鬧革命哩;孫子終于迎來大好時光,誰知金錢與權力又來踐踏藝術,蹂躏聖潔。
老者的故事講完了,它雖然簡單,卻很沉重。
陸雯呷下一口毛尖新茶,品味着略帶苦澀的茶香,暗暗慶幸自己的僥幸。
她是在一九八六年考進藝術學院的,那時候,藝術院校的招生還算公正。
她當然知道,母校如今已亂了方寸,的确像老者所說,擁進藝術院校的學生已不隻是獻身藝術事業或有藝術天賦的學子。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何況,這事已與她無關,她不必為此而杞人憂天。
栗緻炟深吸一口中華煙,又輕輕地吐出灰白色的迷霧,他雖然見多識廣,老者的話語還是重重地撞擊了他的心靈。
不過,他并沒有為此大驚小怪,他在思索,這算不算國家前進曆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當然,有的代價是可以避免的,假如國家沒有搞那些所謂的運動,老者和他的兒子還會是如此命運嗎?倘若是那樣,老者的孫子呢?可是,現在面對的是這一切都搞過了,現在隻能從現實的平台上去繪制藍圖,去謀劃未來。
這時,陸雯突然向老者提出,想要他送一幅墨寶。
老者遂問道:是字還是畫?無論字和畫,都是墨寶。
陸雯回答:一幅字吧。
她何嘗不想要一幅畫呢,她已經發現,挂在畫室裡的幾幅字畫,都是頗有造詣和功力的。
不過,她不忍心索要老者的畫,她知道,畫一幅畫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大,而一幅字則是一揮而就的。
老者欣然同意了陸雯的要求,他攤開宣紙準備寫字。
這時,栗緻炟方站起身,走近一幅書法條幅,去認真欣賞。
栗緻炟對字和畫還是懂的,年輕時他曾練過繪畫和書法。
老者的字以元代書壇領袖趙孟的書體為基礎,加以創造發展而獨具風格。
從老者的書法中,栗緻炟不僅讀到了趙孟大家的溫潤、閑雅和秀逸的風格,還領略到老者融入的淡泊、高遠和凝重的内涵。
這使他突然想起鐘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成大金,這位主席也是以趙孟的書體為基礎,而又發展演變成了他的書法風格。
倘若真憑功底和實力比較二者的書法,老者的水平顯然高出書協主席一籌,這一判斷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可是,老者在此深山,他的作品又有誰知曉,可以斷定,若将他的書法挂在省城的字畫市場,恐怕也少有人問津,而書法家協會主席的字,如今已是一字數千元,一尺(條幅)也好幾千元了。
這又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啊!這種混亂、無章,甚至價值公然倒挂的市場,難道也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嗎?想想這些,身為市長的栗緻炟也自知無能力改變。
那就見怪不怪,順其自然吧。
老者已将陸雯索要的字寫好,他寫的是兩句唐詩,因陸雯并未對他命題,所以詩句是他随意選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兩句詩寫在三尺長的條幅上,落款的小字頗多,寫的是“錄王維詩句,洪峪隐士寫于北方山水畫鼻祖荊浩大師隐居處”。
老者又拿起他的圖章,往落款處蓋去。
陸雯看那落款,好奇地問道“鼻祖”是什麼意思,這個詞雖然她見過多次,知道它是始祖的意思,但始終沒有找到權威的解釋,至今她不知道為什麼在祖字前加鼻字的意思。
老者用勁地蓋着章,從容地說:之所以稱為鼻祖,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孕育的過程中,鼻子是最先長出來的,至于這種說法有沒有生理方面的科學依據,并不重要,它闡述的意思已被世界各地人物認可。
老者說,他年輕時在美術學院讀書,老師是這樣對學生解釋的。
栗緻炟又為老者讓煙,書法條幅已晾幹。
老者将它折疊,裝入一個信袋,交與陸雯。
陸雯說,老師的墨寶收費幾何?是的,這是規矩,如今求字索畫,都是有代價的,哪裡像以往,書畫家會無償贈與。
老者擺擺手,說他的字和畫原則上不收費,特别是有偏愛者來求要的。
他看着面孔有點疑惑的陸雯,又說,這裡的經濟來源多靠兒子了,兒子早已不再作畫,出外搞建築,領着村裡幾十個人在大城市承攬工程,他掙的錢大多補貼這裡了。
兒子原本也想做畫家,也想幹他自幼就喜歡的繪畫,可是,有個現實問題不好辦,在這窮鄉僻壤,一家人都要作畫當畫家,就作不成畫了,更當不成畫家,這種行當,是得有經濟基礎的。
老者說,他們不像城裡那些成名成家的畫家,幹這種事都有政府支持,再說,成了名家的字畫都很金貴值錢。
老者還告訴客人:兒子已混成個小老闆了。
與兒子一樣混成老闆的,掙了錢大多是包二奶養小蜜的,兒子沒有,兒子把錢投到咱這兒了。
他想等錢掙夠了,也要回到咱這兒,畫畫當畫家。
轉眼到正午了,老人的孫子來了,告訴他,為客人準備的午餐已好,看是把飯菜送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