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芳鄰黎明
關燈
小
中
大
住在這個小區的人都是省會級的領導。
這裡的房舍不像一般的小區,有七八層的多層建築或二十層之多的高層建築。
它也不是那類新貴雲集的獨體别墅區。
這裡的建築最高三層,低者兩層。
栗緻炟的房子在一座三層樓中的二層,每層住有兩戶,他的對門或叫鄰居,住的是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黎明。
說起黎明,與栗緻炟的确有緣分。
他倆不僅是中學同窗,又是到過同一方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如今,又都升到省城的領導職位上,又住進一座樓房的一個單元的同一層。
你能說這不是緣分? 黎明和栗緻炟的故裡都在鐘南省東鄰的河東省的一個小縣城,早先,這個名字叫賀蘭的小縣也屬鐘南省的地盤,後來,由于區劃的變更,賀蘭縣劃歸了河東省,那是一九六六年的冬秋之交,十六歲的黎明和十四歲的栗緻炟一道踏上了赴革命聖地井岡山的旅途。
原來,他們都在賀蘭縣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完中,也是全縣最好的最高學府。
黎明已讀高中一年級了,栗緻炟還在初三。
因為大家都在搞“文化大革命”,學校已經停課三四個月了,學生們戴上紅衛兵袖章,卷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造反活動,不計其數的紅衛兵擁進首都北京,去接受偉大領導人的接見、檢閱。
奔赴井岡山去朝拜革命聖地,也是響應偉大領袖的紅衛兵大串聯的重要指示。
也是在那個時候,兩個在井岡山相遇的毛孩子方才相識。
先前他們雖在一個學校讀書,但不在一個班級,擁有數千人的完全中學,哪裡有接觸的機會。
那是一次無比狂熱、無比激動,又愚昧的行動,但是,當時他倆的靈魂深處是把赴井岡山之行與唐僧孫悟空奔西天取經相比肩的。
如今,他們都不願意回憶那段曆史,都想把那些記憶驅跑趕散。
值得黎明回憶的,是他在同伴中有百分之七十的男女知識青年同居,其中有百分之五六的正式結婚,百分之二十的有了私生子的氛圍中,卻屬于那少數的百分之三十的行列。
他用堅強和毅力,用忍耐加柔韌,度過了那段漫長的寂寞枯燥的日子。
就在全國恢複高考的第一年,一九七七年,他考進了江南一所名牌大學,開始步入少年時代就做着的法官夢的征程。
他讀的是法律專業,是的,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前,還是初中生的黎明就企望着有朝一日能進入政法類的大學攻讀。
這個夢終于實現了,走進大學那年,他已經二十七歲。
那是中國曆史上最特殊的一屆大學生,不像正常時期,應屆高中畢業生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絕對主體成員。
那是在大學停辦十年之後的第一次招生,可以說,已積壓了十年的能上大學的青年們,一個個都想趁這一次招生闖進大學。
當然,對應考學生的條件要求也是特别的,特别是年齡,已無法限制在高中畢業生那個年齡段了。
知識青年、社會青年、青年工人、幹部、教師、自由職業者等等,都可以報考大學,當然也有應屆高中生。
考試和錄取是公平的又是殘酷的,許多成績優異的考生,由于錄取名額限制,生生被拒之于大學門檻之外。
許多本可成才、前途應該光明燦爛的青年,不得不中止本應深造學習的生涯,而去尋覓能夠維持生活、賺得柴米油鹽的生計。
能夠邁進大學門檻的學生,是幸運的,也是僥幸的。
因為在那種超乎尋常的競争與拼殺中,一部分優秀考生的成績咬得很緊,相差無幾。
能達到一定分數段的人,錄取誰都是有道理的,你能說僅僅是幾分之差,就可斷定少那幾分的考生就不如多那幾分的考生嗎?可是,沒有辦法,不用這種以分數劃線的辦法,還能用什麼辦法?倘若去嘗試以考生的實際水平錄取學生,空子和弊端更多,負面效應更大。
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能被錄取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優秀的和比較優秀的。
他們在十年動亂之中,大部分沒有放棄理想和追求,沒有丢掉知識和課本。
他們熱愛知識,刻苦學習,更珍惜得來不易的大學生活。
進了大學的黎明常常思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青年想上大學。
參加這次考試的過程中,他目睹了青年人渴望知識、渴望學習、渴望深造、渴望學到本領和技能,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的強烈願望。
可是,國家為什麼把大學停辦了?倘若國家能按部就班地招生辦學,也不會出現眼前這種不正常的殘酷競争。
想到這些,他下了決心,自己雖然無能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努力學習,武裝自我,走向社會後做一個正直、公正的人民法官,在自己的權力範圍中實施正義和人道…… 黎明當了學生會幹部,入了黨。
大學畢業時,學校要選幾個優等生留校,無論師資還是管理幹部,都面臨青黃不接。
可是,黎明選擇了下基層的道路,他知道,下邊老百姓們更需要法官,更需要公正、公平的“裁判”。
他把法官比作“裁判”。
他的家就在賀蘭縣的城鄉接合處,父親是個當地十分知名的中醫,方圓數十裡,乃至百裡開外的病人,都慕名找他父親治病。
縣城懂醫的人本來就少,至于農村,更是缺醫少藥了。
一個支起牌子的醫生,隻要他正直、正義、人道、博愛、好學,他肯定會成為一個好醫生,肯定會被百姓認可,名聲自然會被一個又一個的“活廣告”傳播出去。
更何況,黎明父親的父親就做中醫,一套做人做事、為民行醫的理念從他祖父那裡就言傳身教了。
這裡的房舍不像一般的小區,有七八層的多層建築或二十層之多的高層建築。
它也不是那類新貴雲集的獨體别墅區。
這裡的建築最高三層,低者兩層。
栗緻炟的房子在一座三層樓中的二層,每層住有兩戶,他的對門或叫鄰居,住的是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黎明。
說起黎明,與栗緻炟的确有緣分。
他倆不僅是中學同窗,又是到過同一方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如今,又都升到省城的領導職位上,又住進一座樓房的一個單元的同一層。
你能說這不是緣分? 黎明和栗緻炟的故裡都在鐘南省東鄰的河東省的一個小縣城,早先,這個名字叫賀蘭的小縣也屬鐘南省的地盤,後來,由于區劃的變更,賀蘭縣劃歸了河東省,那是一九六六年的冬秋之交,十六歲的黎明和十四歲的栗緻炟一道踏上了赴革命聖地井岡山的旅途。
原來,他們都在賀蘭縣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完中,也是全縣最好的最高學府。
黎明已讀高中一年級了,栗緻炟還在初三。
因為大家都在搞“文化大革命”,學校已經停課三四個月了,學生們戴上紅衛兵袖章,卷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造反活動,不計其數的紅衛兵擁進首都北京,去接受偉大領導人的接見、檢閱。
奔赴井岡山去朝拜革命聖地,也是響應偉大領袖的紅衛兵大串聯的重要指示。
也是在那個時候,兩個在井岡山相遇的毛孩子方才相識。
先前他們雖在一個學校讀書,但不在一個班級,擁有數千人的完全中學,哪裡有接觸的機會。
那是一次無比狂熱、無比激動,又愚昧的行動,但是,當時他倆的靈魂深處是把赴井岡山之行與唐僧孫悟空奔西天取經相比肩的。
如今,他們都不願意回憶那段曆史,都想把那些記憶驅跑趕散。
值得黎明回憶的,是他在同伴中有百分之七十的男女知識青年同居,其中有百分之五六的正式結婚,百分之二十的有了私生子的氛圍中,卻屬于那少數的百分之三十的行列。
他用堅強和毅力,用忍耐加柔韌,度過了那段漫長的寂寞枯燥的日子。
就在全國恢複高考的第一年,一九七七年,他考進了江南一所名牌大學,開始步入少年時代就做着的法官夢的征程。
他讀的是法律專業,是的,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前,還是初中生的黎明就企望着有朝一日能進入政法類的大學攻讀。
這個夢終于實現了,走進大學那年,他已經二十七歲。
那是中國曆史上最特殊的一屆大學生,不像正常時期,應屆高中畢業生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絕對主體成員。
那是在大學停辦十年之後的第一次招生,可以說,已積壓了十年的能上大學的青年們,一個個都想趁這一次招生闖進大學。
當然,對應考學生的條件要求也是特别的,特别是年齡,已無法限制在高中畢業生那個年齡段了。
知識青年、社會青年、青年工人、幹部、教師、自由職業者等等,都可以報考大學,當然也有應屆高中生。
考試和錄取是公平的又是殘酷的,許多成績優異的考生,由于錄取名額限制,生生被拒之于大學門檻之外。
許多本可成才、前途應該光明燦爛的青年,不得不中止本應深造學習的生涯,而去尋覓能夠維持生活、賺得柴米油鹽的生計。
能夠邁進大學門檻的學生,是幸運的,也是僥幸的。
因為在那種超乎尋常的競争與拼殺中,一部分優秀考生的成績咬得很緊,相差無幾。
能達到一定分數段的人,錄取誰都是有道理的,你能說僅僅是幾分之差,就可斷定少那幾分的考生就不如多那幾分的考生嗎?可是,沒有辦法,不用這種以分數劃線的辦法,還能用什麼辦法?倘若去嘗試以考生的實際水平錄取學生,空子和弊端更多,負面效應更大。
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能被錄取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優秀的和比較優秀的。
他們在十年動亂之中,大部分沒有放棄理想和追求,沒有丢掉知識和課本。
他們熱愛知識,刻苦學習,更珍惜得來不易的大學生活。
進了大學的黎明常常思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青年想上大學。
參加這次考試的過程中,他目睹了青年人渴望知識、渴望學習、渴望深造、渴望學到本領和技能,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的強烈願望。
可是,國家為什麼把大學停辦了?倘若國家能按部就班地招生辦學,也不會出現眼前這種不正常的殘酷競争。
想到這些,他下了決心,自己雖然無能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努力學習,武裝自我,走向社會後做一個正直、公正的人民法官,在自己的權力範圍中實施正義和人道…… 黎明當了學生會幹部,入了黨。
大學畢業時,學校要選幾個優等生留校,無論師資還是管理幹部,都面臨青黃不接。
可是,黎明選擇了下基層的道路,他知道,下邊老百姓們更需要法官,更需要公正、公平的“裁判”。
他把法官比作“裁判”。
他的家就在賀蘭縣的城鄉接合處,父親是個當地十分知名的中醫,方圓數十裡,乃至百裡開外的病人,都慕名找他父親治病。
縣城懂醫的人本來就少,至于農村,更是缺醫少藥了。
一個支起牌子的醫生,隻要他正直、正義、人道、博愛、好學,他肯定會成為一個好醫生,肯定會被百姓認可,名聲自然會被一個又一個的“活廣告”傳播出去。
更何況,黎明父親的父親就做中醫,一套做人做事、為民行醫的理念從他祖父那裡就言傳身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