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谷梁子》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
陰也、陽也、天也,三者全然後生。
” 天極為南北極,天之樞紐常不動處,譬則車之軸也。
《河圖》言:“昆侖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素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注雲:“中原地形西北高,東南下。
今百州滿湊,東之滄海,則東西南北高下可知。
”或問邵子曰:“天何依乎?”曰:“依乎地。
”“地何附乎?”曰:“附乎天。
”“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
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
但天之形圓如彈丸,朝夜運轉,其南北兩端後高下,乃其樞軸不動之處也。
其運轉者,亦無形質,但如勁風之來,當晝則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則自前降而歸後,當夜則自右轉而後左,将旦則自後升而趨前,旋轉無窮,升降不息,是為天體,而實非有體也。
地則氣之查滓聚成形質者,但以其束于勁風旋轉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墜耳。
”黃帝問于岐伯曰:“地有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亦謂此也。
”曰九重,則自地之外,氣之旋轉,益遠益大益清剛,究陽之數而至于九,則極清極剛,則無複有涯矣。
豈有榮度而造化之者,先以斡維系于一處,而後以軸加之,以柱承之,而後天地乃定位矣。
鹿庵先生《江南平告天地文》:“伏以時逢喪亂,嶽渎分疆;運屬休明,乾坤一統。
眷靖康之餘孽,扌處江表以偷生。
依阻山溪,動搖戈甲。
不修歲币,久虧事大之儀;留止行人,永絕親鄰之好。
即興師而問罪,即列陣而長驅。
戈船浮鄂渚之波,鐵馬渡松關之險。
方知力屈,始悔前非,來至表以求哀,願納地而入觐。
宋主某已于某月日來至阙下,其江南郡縣人民已委官撫治了當,是皆上帝垂佑,靈祗降祥,欲康功普被子黔黎,故盛事施及于沖眇。
尚祈昭監,永錫休嘉。
” 《告太廟文》:“伏以踐祚守文,雖本已成之業;繼志述事,敢忘未集之勳。
眷靖康亡滅之餘,擅吳會膏腴之壤,依憑江險,壅隔皇風,累興問罪之師,猶守執迷之意,逮戈船飛渡,列戌土崩,始悟前非,方圖改過,遂稱臣而奉表,願納地以歸朝。
宋主某已于某月日來至阙下,其江南郡縣人民已委官撫治了當。
朔風炎氣,盡書軌混同之地;商孫夏裔,皆嘗助祭之臣。
顧沖眇以何功,實祖宗之餘蔭。
尚祈昭監,永錫休嘉。
” 《瀛國公制辭》:“時逢屯否,嶽渎分疆;運值休明,乾坤一統。
眷靖康之餘裔,擅吳會之奧區,遠隔華風,久睽鄰好。
我國家誕膺景命,奄有多方。
炎風朔雪之鄉,盡修職貢;若木虞淵之地,靡不來庭。
罄六合以混同,豈一方而獨異?用慰蘇之望,爰興問罪之師,戈船飛渡而天塹無憑,鐵馬長驅而松關失險。
宋主趙某乃能察人心之安背,識天道之推移,正大奸誤國之誅,斥群小浮海之議,決謀宮禁,送款軍門,奉章奏以祈哀,率親族而入觐。
是用昭示大信,度越彜章,位諸台輔之尊,爵以上公之貴,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瀛國公,主者施行。
” 涼、威、肅、酒與甘、張、沙,是敦煌、瓜、晉昌(徒單侍講括)。
至元六年,行用元寶鈔,止七十餘萬錠。
于時為禦史曾照刷提舉司文按,故知。
至元七年,天下軍民并析居總二百三十二萬戶。
天幹地支。
天有五陰五陽為十幹,地有六柔六剛為十二支。
九州地畝數。
《後漢郡國志》注:“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懇者九百二十萬八千二十四頃,不懇者一千五百二十頃。
” 哲宗孟後。
元七年太皇太後以六禮儀制聘入宮。
曰: 奉迎使、發策使、告期使、 納成使、納吉使、納采使。
以仆射左右丞攝太尉充使。
《六帖說》曰:“樂天作類書,名六帖。
”《通典選舉門》載:“唐制,開元中行課試之法。
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微開一行,裁紙為帖。
凡帖三字,随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
”此六帖之名所從起也。
六帖雲者,取中帖之數以名其書,期于必中選也。
鹿庵命拟《複立按察司手诏》:“以一身之微,惟萬事之統,不遑夙夜,常切憂勤。
顧七道之提刑,擴六條而從事,近因省革,偶值停閑。
然非違稽緩之愆,縱令弗問;恐伺便詩張之後,為害滋深。
仍轉側以詳思,非監臨而罔益,據所在按察司照依已降條畫,依舊設立施行。
於戲!鷹隼當搏擊之任,不與護恐為反傷。
琴瑟既更張之餘,識大體乃為稱職。
” “樂天每作歌詩成,須令其家老妪聽讀,能通解其旨意辭
陰也、陽也、天也,三者全然後生。
” 天極為南北極,天之樞紐常不動處,譬則車之軸也。
《河圖》言:“昆侖者地之中也,下有八柱,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素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注雲:“中原地形西北高,東南下。
今百州滿湊,東之滄海,則東西南北高下可知。
”或問邵子曰:“天何依乎?”曰:“依乎地。
”“地何附乎?”曰:“附乎天。
”“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
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
但天之形圓如彈丸,朝夜運轉,其南北兩端後高下,乃其樞軸不動之處也。
其運轉者,亦無形質,但如勁風之來,當晝則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則自前降而歸後,當夜則自右轉而後左,将旦則自後升而趨前,旋轉無窮,升降不息,是為天體,而實非有體也。
地則氣之查滓聚成形質者,但以其束于勁風旋轉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墜耳。
”黃帝問于岐伯曰:“地有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亦謂此也。
”曰九重,則自地之外,氣之旋轉,益遠益大益清剛,究陽之數而至于九,則極清極剛,則無複有涯矣。
豈有榮度而造化之者,先以斡維系于一處,而後以軸加之,以柱承之,而後天地乃定位矣。
鹿庵先生《江南平告天地文》:“伏以時逢喪亂,嶽渎分疆;運屬休明,乾坤一統。
眷靖康之餘孽,扌處江表以偷生。
依阻山溪,動搖戈甲。
不修歲币,久虧事大之儀;留止行人,永絕親鄰之好。
即興師而問罪,即列陣而長驅。
戈船浮鄂渚之波,鐵馬渡松關之險。
方知力屈,始悔前非,來至表以求哀,願納地而入觐。
宋主某已于某月日來至阙下,其江南郡縣人民已委官撫治了當,是皆上帝垂佑,靈祗降祥,欲康功普被子黔黎,故盛事施及于沖眇。
尚祈昭監,永錫休嘉。
” 《告太廟文》:“伏以踐祚守文,雖本已成之業;繼志述事,敢忘未集之勳。
眷靖康亡滅之餘,擅吳會膏腴之壤,依憑江險,壅隔皇風,累興問罪之師,猶守執迷之意,逮戈船飛渡,列戌土崩,始悟前非,方圖改過,遂稱臣而奉表,願納地以歸朝。
宋主某已于某月日來至阙下,其江南郡縣人民已委官撫治了當。
朔風炎氣,盡書軌混同之地;商孫夏裔,皆嘗助祭之臣。
顧沖眇以何功,實祖宗之餘蔭。
尚祈昭監,永錫休嘉。
” 《瀛國公制辭》:“時逢屯否,嶽渎分疆;運值休明,乾坤一統。
眷靖康之餘裔,擅吳會之奧區,遠隔華風,久睽鄰好。
我國家誕膺景命,奄有多方。
炎風朔雪之鄉,盡修職貢;若木虞淵之地,靡不來庭。
罄六合以混同,豈一方而獨異?用慰蘇之望,爰興問罪之師,戈船飛渡而天塹無憑,鐵馬長驅而松關失險。
宋主趙某乃能察人心之安背,識天道之推移,正大奸誤國之誅,斥群小浮海之議,決謀宮禁,送款軍門,奉章奏以祈哀,率親族而入觐。
是用昭示大信,度越彜章,位諸台輔之尊,爵以上公之貴,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瀛國公,主者施行。
” 涼、威、肅、酒與甘、張、沙,是敦煌、瓜、晉昌(徒單侍講括)。
至元六年,行用元寶鈔,止七十餘萬錠。
于時為禦史曾照刷提舉司文按,故知。
至元七年,天下軍民并析居總二百三十二萬戶。
天幹地支。
天有五陰五陽為十幹,地有六柔六剛為十二支。
九州地畝數。
《後漢郡國志》注:“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懇者九百二十萬八千二十四頃,不懇者一千五百二十頃。
” 哲宗孟後。
元七年太皇太後以六禮儀制聘入宮。
曰: 奉迎使、發策使、告期使、 納成使、納吉使、納采使。
以仆射左右丞攝太尉充使。
《六帖說》曰:“樂天作類書,名六帖。
”《通典選舉門》載:“唐制,開元中行課試之法。
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微開一行,裁紙為帖。
凡帖三字,随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
”此六帖之名所從起也。
六帖雲者,取中帖之數以名其書,期于必中選也。
鹿庵命拟《複立按察司手诏》:“以一身之微,惟萬事之統,不遑夙夜,常切憂勤。
顧七道之提刑,擴六條而從事,近因省革,偶值停閑。
然非違稽緩之愆,縱令弗問;恐伺便詩張之後,為害滋深。
仍轉側以詳思,非監臨而罔益,據所在按察司照依已降條畫,依舊設立施行。
於戲!鷹隼當搏擊之任,不與護恐為反傷。
琴瑟既更張之餘,識大體乃為稱職。
” “樂天每作歌詩成,須令其家老妪聽讀,能通解其旨意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