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啟

關燈
啟 上權郡陳通判卨謝解 是邦大夫賢者,聿新道藝之賓興;吾黨小子斐然,得遇功名之主宰。

    僧彌出法護之右,越石居楚金之先。

    人羨二難,己業百愧。

    竊惟奎開我宋,箕壽斯文。

    堯叟以壯歲魁,堯谘為之接武;子由以弱冠登第,子瞻至於聯芳。

    孫何齊孫僅之名,宋祈遜宋郊之榜。

    韓家閥閱,吳氏簪纓,皆一時兄弟之傑。

    然乃我朝科目之盛者甲於江右,未若廬陵名耀帖金,以一門而五董;筆香氈墨,不十歲而七劉。

    或踵接於童科,或肩摩於胄監,輝煌簡冊,雜遝衣冠,至今文水仁山,猶想流風遺俗。

     雖巫步亦期似禹,然賜賢何敢望回?如某者技等飛鼯,才長縮蚓。

    故家喬木,借秭歸舊峽之陰;宦錄雲萍,分白鷺餘波之潤。

    勘皇祐榜帖,久寒石室青氈;閱癸醜狀頭,曾入本心墨譜。

    恐負前人之弓冶,勉為今日之箕裘。

    有嚴君焉,唾棄萬年之諂味;難為弟者,誓齊兩到之英聲。

    故唯諾怡愉之間,皆切磋琢磨之地。

    晨窗花露,滴乾硯眼之鴝;夜帳木油,剔盡案頭之蠹。

    以孝弟忠信為實地,以功名富貴為飄風。

    非六六餘子之儔,有飄飄淩雲之氣。

    自染指時文之鼎,即梯身季考之階。

    愈出愈奇,頗類黃絹外孫之齏臼;屢選屢中,幾成翰林學士之葫蘆。

    遂令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過辱庖人繼肉,廩人繼粟。

    方嗟雌伏,未遂雄飛。

    適槐粟之揉黃,偕棣華而拈采。

    擲番骰子,同喝六之籌;彎起弓弦,共上中紅之垛。

    天開雙眼,地放一頭。

    渴睡漢平白解嘲,揶揄鬼分明束首。

    二旬賜第,皆以沈內翰相期;十八奏名,僉謂劉學士可繼。

    使小子自此升矣,皆先生進而教之。

     茲蓋恭遇某官,秀孕天台,英蜚帝學。

    萬乘器可檠唐柱,五色線要補舜裳。

    器古罍於盆盎之中,韻黃鍾於雜優之地。

    一從分刺,名雖沂郡之王祥;兩屈護麾,實則潁川之黃霸。

    斯民廣廈,吾道泰山。

    螺川醉多旨之春風,燕寢樂近民之暇日。

    政安赤子,解弄挺之亂繩;兵撫清人,戢攘釵之橫蘖。

    雖借我二天之有幸,恐尹京五日以趣還。

    茲以題輿,委之勸駕。

    至若豆箕之杇質,亦該花帖之榮恩。

    是宜拂楮雪以箋誠,候屏星而布謝。

    誓當鞭策,不負揄揚。

    諒大賢何所不容?知孺子尚或可教。

    晉公得二俊才士,不無汗赭於前修;古靈薦三十餘人,尚冀牙緋於後進。

     上倉守李愛梅謝解 執鞭而禦於君,風裁久欽司隸;推轂而輦其正,天人幸遇翰林。

    欲借方寸地吐氣而言,敢操盈尺紙循廊而進。

    切謂烏河陽方司鎮鉞,石生隨就禮羅王。

    豫章未下使車,荀爽已騰辟剡。

    蓋人非卞和,玉綍石竅;而世無伯樂,駒困鹽車。

    必假先容,乃梯後進。

     切念某策非魯客,材僅莊林。

    自垂髫逮二十年,知肄業為第一事。

    家庭自為庠序,要祖廬江興學之風;文字懶傍門牆,帷準石室立言之法。

    遙睇故家之木,勉為良冶之弓。

    子玉應而父金舂,伯塤唱而仲篪和。

    夜按剪燈,帳幾成墨;凍窗嗬筆,火不思爐。

    每因染教於芹香,屢獲聯輝於萼集。

    角能戰蟻,占序榜龜。

    朋社陽秋,過許洛中之陸;鄉評月旦,謂非吳下之蒙。

    曩踏黃槐,聊窺班管。

    合三萬餘於圍棘,爭六十八之帖花。

    如小子者車載鬥量,況有司之沙披石汰。

    誰謂燭幾駒窗之際,遽蒙黃鍾罍洗之褒?風健鴒披,騰北海一雙之鶚;雲橫雁翅,摶漆園九萬之鵬。

    必侍郎氈筆,噓而送之;則進士虎榜,自此升矣。

     茲蓋恭遇某官,百梅風格,八桂雲仍。

    羅眙門兵甲於胸中,漱淮水淵源於筆下。

    風檣陣馬,不足為勇。

    長吉之文章,景星鳳凰,快睹爭先;王濬之名望,早躋顯第,遍歷要途。

    嘗膺北闕之詔綸,出領西江之衣繡。

    兒童猶誦君實,野老皆識元城。

    惟虎城舊治,嘗屈典麾;故螺水重來,又新持節。

    蘇疲民於恩露,清奸吏於壺冰。

    坐念鉛為銛,蹠為廉;安有書如絲,官如毛燦連檣,妝執樂,舊句重賡;繒閱庫,粟埋梁,新謠繼作。

    茲屈皇華之使,就延鳴鹿之賓。

    某忝以釜箕,玷茲玉筍。

    敢不淬庖人之刃?誓無荒陸氏之莊〈(雲雲)〉。

     賀吳丞相革 再登鉉路,首冠鈞庭。

    以進士為名臣,兩朝倚重;以儒宗為宰相,四海具瞻。

    天啟聖衷,國有生氣。

    某官洪深而肅括,光大而直方。

    喬嶽泰山,微細悉歸於涵育;青天白日,奴隸皆知其清明。

    頃天子以為股肱,舉海內望其風采。

    霖雨未浹而收斂神功,泰階未平而韜綍光耀。

    共惜溫公之歸洛,猶期潞國之還朝。

    偃逸藩維,久鬱袞繡歸公之望;均調鼎味,復端鹽梅用汝之司。

    公卿大夫,交笏相慶;兒童走卒,舉手歡呼。

    顧中外不謀同辭,在今古未始多見。

    斯人之望既切,賢者之責方新。

     維今言路之不通,最為天下之大弊。

    縉紳以開口為諱事,城闕以遊談為危機。

    如人一家,情睽離而眾侮起;如人四體,氣壅底而百病生。

    多故之由,一類諸此。

    枰更子改,柁轉舟移。

    惟從眾謀,可以合天心;惟廣忠益,可以布公道。

    盡解群疑,眾難之會;克有榮名,成功之休。

    其惟我公,望在今日,某瞻依有素,慕戀帷深。

    適造闕以戒嚴,聞揚庭而增抃。

    以書上光範,先伸賀廈之私;於人見歐陽,行展摳衣之敬。

    其為懇切,罔既敷宣。

     謝吳丞相 渙號揚庭,方慶昭文之命;蒙恩詣闕,適修進士之恭。

    喜當風雲際會之秋,得囿天日照臨之下。

    輒陳短淺,爰叩高明。

     伏念某才不逾人,學未聞道。

    雖家庭唯諾之教,動欲行其本心;然山林樸野之資,知無補於當世。

    頃得備地官之貢,遂及登天子之庭。

    一第策名,既有慚於負乘;三年讀《禮》,幾無意於驅馳。

    宸命光華,自天而下;聖恩廣大,如海斯涵。

    遂令參京兆之謀,仍許奉團司之表。

    靖循僥冒,端出庇存。

    載冊戒行,將下天威之拜;彈冠稱慶,遽傳公袞之歸。

    重惟柳氏之碑,曾辱燕公之筆。

    讀聖主偏親之語,佩教方新;仰先生長者之風,銘恩莫報。

    矧復更新於弦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