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附錄

關燈
,一峰羅先生嘗白諸臬司,贖以淡金,得腴田十畝,然未有以祠之。

     嘉靖丁亥,餘宗之居富田古城者,其彥曰喬相,嘗徘徊南北崖中,慨然捐己資若幹金,鳩工聚材,託先生十一世孫毓彥者,測前田十之二而構祠焉。

    其制,瞰江潭為門,題曰「文山舊隱」。

    門之後為堂,仍其故額曰「道體」,而其外則曰「慕忠祠」,塑先生之像巋坐其中。

    堂之後為「傑閣」,其下額曰「南崖書院」,俾鄉之人士群而習讀焉。

    其上則取先生所自述其閑居獨樂,意嘗超然之語,而額之曰「超然閣」。

    祠之東復葺庵一所,令持齋咒者居守其中,則又摘取先生貽書之旨,而名之曰「廟中庵」。

    由門而堂而閣,其間皆延以廊墀,繚以周垣,其材唯榱楹用木,四周牆壁則盡以磚為之,用備不戒。

    先生生於宋丙申仲夏二日,就義於元壬午季冬九日。

    祠既訖,喬相復就近買田十畝,以供祭費。

    每歲舉祀在冬,令先生之裔主之,而夏則主以相之後。

    歷千百世約為常,相之用意良亦悉且勤矣。

    文氏之裔熙等謂其善不可沒也,欲上其事於郡邑旌異之。

    相固謝不可,曰:「此吾鄉子弟所以敬事鄉先生之分也,奚名之敢居?」 相傾資舉義,竟其身無餘積以遺其嗣,故其子化鵬家徒四壁立。

    然每與仁相過從,論天地萬物一體之學,間及厥父建祠於末,輒欣欣然,歲時益嚴掃奠之役。

    相沒之六年,熙等乃刻其主,奉之閣中,每祭畢則拜奠之。

    頃仁往遊其地,文勳及其從侄孫學柳等又屬為記,以傳之有永。

    仁因諗於化鵬曰:「子觀諸先生之忠,與爾先人所以祠先生之意,尚何疑於一體之說乎?夫人臣之忠其君,根於所性,無智愚,無古今,感於此,應於彼,勃乎其不可遏者也。

    先生沒必俎豆之志,已見於遊觀鄉祠之日,則其國亡與亡之情,根於一體者邃矣。

    故其終身所歷,分宜自盡,不敢忍默以便身。

    身所當全,未嘗冒死以快心。

    心既無愧,不復偷生以害義。

    仁為己任之語,嘗序之忠孝提綱矣,夫豈以幸幸為節,而又何計其人之諒否,名之顯晦,世之祠與不祠哉!然當其時,豪悍萬人隨之,淮、潭諸路響應之,趙時賞代之,督府諸忠義翼之,王炎午為文速之,十義士瘞之。

    而迨其後世則順天祠之於學宮,鄉郡祠之於螺山,於富田,裡人羅高者又割田祭之於其墓。

    而文山舊隱,則爾先人之經紀,其祠祭也,如經紀其家;其敬事先生也,如祀其先。

    且不欲以其名聞於世,而子又能繼其志。

    噫!彼有教化之責者,其為之尚欲以風於世,如二鄉彥所營,則奚所利,而孳孳若是哉!毋亦忠君之心,人人所同,即四海之遠,間世之久,觸之斯動,扣之斯應,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此或爾先人所以建祠之心,而彼自忘之也。

    」化鵬聞予言,躍然曰:「使先子可作,聆子斯論,當有戚戚然於心者矣。

    」因次第其言,授之學柳,镵諸道體堂中,以勖於二姓之後,裨相與世守夫祠祀,以不墜其先德雲。

    時則大明萬曆二年甲戌仲春望日也。

     跋文山先生遺墨〈──蘇伯衡〉 天下宗周矣,而伯夷、叔齊終不食其粟,遂餓而死。

    韓、趙、魏共分晉地矣,而豫讓必為智伯報仇,竟殺其身。

    仁者之志,存亡不易;義者之節,盛衰不改,固如是乎!三宮北上矣,益王殂於井澳矣,衛王赴海死矣,而丞相文公志節益堅。

    困辱之,摧折之,甘言以嘗之,重祿以啖之,迄莫能奪之,而竟死之。

    噫!蓋與三子者同諒矣。

    公此數詩,意其在燕獄時所書,其歲當別考也。

    今去宋一百四十年,忠義之氣,感激之詞,筆勢勁拔,猶燁燁楮素間,如龍跳虎躍,不可褻玩狎視。

    二心之臣,見之而不褫魄,則吾弗信! 文丞相像讚〈──孫燧〉 偉哉文公,千古之士。

    方國脈尚存也,流離顛沛,惟恐不得其生;及國脈既絕也,慷慨從容,惟恐不得其死。

    求生匪生,求死匪死,生死惟求,成就一是。

    丈夫事業,固每如此。

    百世聞風,孰不興起! 浮丘道人招魂歌〈──汪水雲〉 有客有客浮丘翁,一生能事今日終。

    齧氈雪窖身不容,寸心耿耿摩蒼空。

    睢陽臨難氣塞充,大呼南八男兒忠。

    我公就義何從容!名垂竹帛生英雄。

    嗚呼一歌兮歌無窮,魂招不來何所從? 有母有母死南國,天氣黯淡殺氣黑。

    忍埋玉骨崖山側,《蓼莪》劬勞淚沾臆。

    孤兒以忠報罔極,拔舌剖心命何惜!地結萇弘血成碧,九泉見母無言責。

    嗚呼二歌兮歌復憶,魂招不來長歎息。

     有弟有弟隔風雪,音息不通雁飛絕。

    獨處空廬坐縲絏,短衣凍指不能結。

    天生男兒硬如鐵,白刃飛空肢體裂。

    此時與汝成永訣,汝於何地收兄骨。

    嗚呼三歌兮歌聲咽,魂招不來淚流血。

     有妹有妹天一方,良人去後逢此殃。

    黃塵暗天道路長,男呻女吟不得將。

    汝母已死埋炎荒,汝兄跣足行雪霜。

    萬裡相逢淚滂滂,驚定拭淚還悲傷。

    嗚呼四歌兮歌欲狂,魂招不來歸故鄉。

     有妻有妻不得顧,饑走荒山汗如雨。

    一朝中道逢狼虎,不肯偷生作人婦。

    左挾虞姬右陵母,一劍捐身剛自許。

    天上地下吾與汝,夫為忠臣妻烈女。

    嗚呼五歌兮歌聲苦,魂招不來在何所? 有子有子衣裳單,皮肉凍死傷其寒。

    蓬空煨燼不得安,叫怒索飯饑無餐。

    亂離走竄千裡山,荊棘蹲坐膚不完。

    失身被繫淚不乾,父聞此語摧肺肝。

    嗚呼六歌兮歌欲殘,魂招不來心鼻酸。

     有女有女清且淑,學母曉妝顏如玉。

    憶昔狼狽走空谷,不得還家收骨肉。

    關河喪亂多殺戮,白日驅人夜燒屋。

    一雙白璧委溝瀆,日暮潛行向天哭。

    嗚呼七歌兮歌不足,魂招不來淚盈掬。

     有詩有詩《吟嘯集》,紙上飛蛇噴香汁。

    杜陵寶唾手親拾,滄海月明老珠泣。

    天地長留《國風》什,鬼神嗬護六丁立。

    我公筆勢人莫及,每一呻吟淚痕濕。

    嗚呼八歌兮歌轉急,魂招不來風習習。

     有官有官位卿相,一代儒宗一敬讓。

    家亡國破身漂蕩,鐵漢生擒今北向。

    忠肝義膽不可狀,要與人間留好樣。

    惜哉斯文天已喪!我作哀章淚淒愴。

    嗚呼九歌兮歌始放,魂招不來默惆悵。

     哭文丞相詩〈──虞伯生〉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