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諸葛孔明之忠,讀天門掉臂一詩,而知丁謂之不忠。
卒之皆如其言,信乎人可以言而觀。
然校獵《長楊》等作,雖工且美,而其為人終不能無可議,又若難觀以言。
蓋必心有定志,則言有定論,而後見諸行事有定守。
觀於宋丞相文山先生可征矣。
先生負豪傑之才,蓄剛大之氣,而充之以正心之學。
自其少時遊學宮,見鄉先生忠節祠,慨然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及舉進士,奉廷對,識者論其所對「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
已而值時多艱,詔諸路勤王,先生捧詔涕泣,且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其心蓋已有定志矣。
志發於言而為文,其詩、辭、序、記等作,或論理敘事,或寫懷詠物,或吊古而傷今,大篇短章,宏衍巨麗,嚴峻剴切,皆惓惓焉愛君憂國之誠,匡濟恢復之計。
至其自誓盡忠死節之言,未嘗輟諸口。
讀之使人流涕感奮,可以想見其為人,其言可謂有定論矣。
惟其志定論定,故以一身任天下之重,盡心力而為之。
艱難險阻,千態萬狀,不憚其勞,不易其心。
既而國事已去,被執久繫,挾之以刀鋸而不屈,誘之以大用而不從,卒之南向再拜,從容就義,以成光明俊偉之事業,非其守之一定不移,能若是乎?傳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言顧行,行顧言。
」先生有之。
而視世之靜言庸違者異矣,宜其文之足征而傳世也。
雖然,文章傳世,以其關世教也,使無補於世教,雖工何益?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後世,使天下後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事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
以扶天常,以植人紀,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之氣,其於世教重有補焉。
故予因按察副使陳價維藩請,序其編次之由,不辭譾陋而書之。
蓋將以為同志勸,且為天下後世之為臣子者厲也。
《文山別集》序〈──王守仁〉 《文山別集》者,宋丞相文山文先生自述其勤王之所經歷,後人因而采集之以成者也。
其間所值險阻艱難,顛沛萬狀,非先生之自述,世固無從而盡知者。
先生忠節蓋宇宙,皆於是為有據。
後之人因詞考跡,感先生之大義,油然興起其忠君愛國之心,固有泫然涕下,裂眥扼腕,思喪元之無地者。
是集之有益於臣道,豈小小哉!古之君子之忠於其君,所盡其盡心焉,以自慊而已,亦豈屑屑言之,以靳知於世。
然而仁人之心忠於其君,亦欲夫人之忠於其君也。
忠於其君,則盡心焉已;欲夫人忠於其君,而思以吾之忠於其君者啟其良心,固有人弗及知之者,非盡言之,何由以及乎人?斯先生之所為自述,將以教世之忠也。
當其時仗節死義之士無不備載,亦因是有以傳,是又與人為善也。
是集也,在先生之自盡,若嫌於靳世之知;以先生之教人,則吾惟恐其知之不盡也。
在先生之自盡,若可以無傳;以先生之與人為善,則吾惟恐其傳之不遠也。
先生之族裔,今太僕少卿公宗嚴,將是集屬守仁為之序。
守仁之為廬陵也,公之族兄承蔭,命其子庠生繼宗嘗以序請,茲故不可得而辭。
嗚呼!當顛沛之餘,而不忘乎與人為善者,節之裕也。
緻自盡之心,而欲人同歸於善者,忠之推也。
不以靳知為嫌,而行其教人之誠者,仁之篤也。
象賢崇德,以彰其先世之美之謂孝;明訓述事,以廣其及人之教之謂義。
吾於是集之序,無愧辭爾已。
《文山先生全集》序〈──鄢懋卿〉 京府先師廟之西隅,有故宋信國公文山文先生祠,乃我皇祖驅胡之後,即於就義之所追祀之,所以闡忠烈,風世教也。
予祗役京府之三日,行釋菜禮於先師廟,得遂展謁先生神爽,耿耿若生,良用感愴!乃進諸生於堂,相與下上其事者移時。
既又得先生之文集而讀焉,三復歎息不忍置。
乃作而言曰: 武興而伯夷叩馬,漢亡而武侯討賊,夫豈昧於時勢哉?蓋有見於君臣之義,不可解焉者也。
《采薇》一歌,萬世傳誦;《出師》二表,讀者流涕,亦其義之相感而然耳!古之君子,必於天理民彜,大倫大法,而見之明,守之固,行之決,然大節不虧,而其文章勳業,愈遠而彌章,雖死而不朽也。
宋元之際,乾綱絕紐,禽獸制人,奸者遁荒,懦者俯降。
胥天下以與夷狄,而以免死為幸;奉君後以臣妾於禽獸,而不以為恥。
臯亭之使,先生挺然獨往而無忌,京口之脫,崎嶇萬狀。
思以一木支大廈之傾,雖瀕萬死而無悔,死之日,宋亡已七年,崖山亡亦四年,報宋一心,愈挫愈厲,而竟無渝於其初。
故其發諸文詞,昭若日星,轟若雷霆,而慷慨激烈,無非忠義所形。
至今誦其言,想其風旨,真足以寒奸邪之膽,而起吾人淩厲之氣。
先生蓋後伯夷、武侯而作者,而精忠峻節,貫日淩霜,天綱賴以立,民彜賴以正,萬世之大防賴以植,其身雖死,其文固未喪也。
視昔之賈餘慶、陳宜中輩,直糞苴耳!《語》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言守死非篤信不能也。
篤信則誠,誠則明,明則自足以善道。
孔子之所以不惑、不憂、不懼,孟子之所以不淫、不移、不屈,皆此道也。
先生以弘毅之資,而充之以聖賢之學,故大廷之對,以法天不息為言,而帶留之讚,以仁至義盡終焉。
匪誠積於中,何至死不變若是耶?人徒知先生之忠之文也,而不知其一本於誠,故特表而出之。
於是乎反覆是集而編次之,統而名之曰《文山先生全集》。
中有文集,有別集,有附錄,如先生所作集有未載者,為拾遺,後世為先生而作繼附錄者,為續錄,凡若幹卷。
遂以授河間守董君策,俾教諭嚴順校正,知縣寧寵刻之。
文山舊隱祠記〈──王育仁〉 宋丞相文文山先生,從容就義於國祚既終之餘,報宋室養士之功。
數百年來,仰其忠者,以先生生前蹤跡之所至,即其精神之所寓,故所在鹹立祠虔祀之。
距富田裡許,南崖之隩,有所謂文山者,其山水之林立,亭橋之棋置,具先生所為《觀大水記》及自敘《紀年錄》中,可按也。
以今考之,則先生以湖南運判免歸之日,嘗構道體堂於其地,無日不與賓友徜徉其間。
而讀其獄中所貽弟璧書,又特諄諄於「作寺文山,我廟其中」之語。
然則先生生前蹤跡之所歷,與其精神之所鍾,其眷戀於此者,視之他所,為尤篤矣,顧可無祠以慰其靈哉?更元之世,廢於兵燹,夷為田疇。
明興,成化中
卒之皆如其言,信乎人可以言而觀。
然校獵《長楊》等作,雖工且美,而其為人終不能無可議,又若難觀以言。
蓋必心有定志,則言有定論,而後見諸行事有定守。
觀於宋丞相文山先生可征矣。
先生負豪傑之才,蓄剛大之氣,而充之以正心之學。
自其少時遊學宮,見鄉先生忠節祠,慨然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及舉進士,奉廷對,識者論其所對「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
已而值時多艱,詔諸路勤王,先生捧詔涕泣,且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其心蓋已有定志矣。
志發於言而為文,其詩、辭、序、記等作,或論理敘事,或寫懷詠物,或吊古而傷今,大篇短章,宏衍巨麗,嚴峻剴切,皆惓惓焉愛君憂國之誠,匡濟恢復之計。
至其自誓盡忠死節之言,未嘗輟諸口。
讀之使人流涕感奮,可以想見其為人,其言可謂有定論矣。
惟其志定論定,故以一身任天下之重,盡心力而為之。
艱難險阻,千態萬狀,不憚其勞,不易其心。
既而國事已去,被執久繫,挾之以刀鋸而不屈,誘之以大用而不從,卒之南向再拜,從容就義,以成光明俊偉之事業,非其守之一定不移,能若是乎?傳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言顧行,行顧言。
」先生有之。
而視世之靜言庸違者異矣,宜其文之足征而傳世也。
雖然,文章傳世,以其關世教也,使無補於世教,雖工何益?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後世,使天下後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事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
以扶天常,以植人紀,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之氣,其於世教重有補焉。
故予因按察副使陳價維藩請,序其編次之由,不辭譾陋而書之。
蓋將以為同志勸,且為天下後世之為臣子者厲也。
《文山別集》序〈──王守仁〉 《文山別集》者,宋丞相文山文先生自述其勤王之所經歷,後人因而采集之以成者也。
其間所值險阻艱難,顛沛萬狀,非先生之自述,世固無從而盡知者。
先生忠節蓋宇宙,皆於是為有據。
後之人因詞考跡,感先生之大義,油然興起其忠君愛國之心,固有泫然涕下,裂眥扼腕,思喪元之無地者。
是集之有益於臣道,豈小小哉!古之君子之忠於其君,所盡其盡心焉,以自慊而已,亦豈屑屑言之,以靳知於世。
然而仁人之心忠於其君,亦欲夫人之忠於其君也。
忠於其君,則盡心焉已;欲夫人忠於其君,而思以吾之忠於其君者啟其良心,固有人弗及知之者,非盡言之,何由以及乎人?斯先生之所為自述,將以教世之忠也。
當其時仗節死義之士無不備載,亦因是有以傳,是又與人為善也。
是集也,在先生之自盡,若嫌於靳世之知;以先生之教人,則吾惟恐其知之不盡也。
在先生之自盡,若可以無傳;以先生之與人為善,則吾惟恐其傳之不遠也。
先生之族裔,今太僕少卿公宗嚴,將是集屬守仁為之序。
守仁之為廬陵也,公之族兄承蔭,命其子庠生繼宗嘗以序請,茲故不可得而辭。
嗚呼!當顛沛之餘,而不忘乎與人為善者,節之裕也。
緻自盡之心,而欲人同歸於善者,忠之推也。
不以靳知為嫌,而行其教人之誠者,仁之篤也。
象賢崇德,以彰其先世之美之謂孝;明訓述事,以廣其及人之教之謂義。
吾於是集之序,無愧辭爾已。
《文山先生全集》序〈──鄢懋卿〉 京府先師廟之西隅,有故宋信國公文山文先生祠,乃我皇祖驅胡之後,即於就義之所追祀之,所以闡忠烈,風世教也。
予祗役京府之三日,行釋菜禮於先師廟,得遂展謁先生神爽,耿耿若生,良用感愴!乃進諸生於堂,相與下上其事者移時。
既又得先生之文集而讀焉,三復歎息不忍置。
乃作而言曰: 武興而伯夷叩馬,漢亡而武侯討賊,夫豈昧於時勢哉?蓋有見於君臣之義,不可解焉者也。
《采薇》一歌,萬世傳誦;《出師》二表,讀者流涕,亦其義之相感而然耳!古之君子,必於天理民彜,大倫大法,而見之明,守之固,行之決,然大節不虧,而其文章勳業,愈遠而彌章,雖死而不朽也。
宋元之際,乾綱絕紐,禽獸制人,奸者遁荒,懦者俯降。
胥天下以與夷狄,而以免死為幸;奉君後以臣妾於禽獸,而不以為恥。
臯亭之使,先生挺然獨往而無忌,京口之脫,崎嶇萬狀。
思以一木支大廈之傾,雖瀕萬死而無悔,死之日,宋亡已七年,崖山亡亦四年,報宋一心,愈挫愈厲,而竟無渝於其初。
故其發諸文詞,昭若日星,轟若雷霆,而慷慨激烈,無非忠義所形。
至今誦其言,想其風旨,真足以寒奸邪之膽,而起吾人淩厲之氣。
先生蓋後伯夷、武侯而作者,而精忠峻節,貫日淩霜,天綱賴以立,民彜賴以正,萬世之大防賴以植,其身雖死,其文固未喪也。
視昔之賈餘慶、陳宜中輩,直糞苴耳!《語》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言守死非篤信不能也。
篤信則誠,誠則明,明則自足以善道。
孔子之所以不惑、不憂、不懼,孟子之所以不淫、不移、不屈,皆此道也。
先生以弘毅之資,而充之以聖賢之學,故大廷之對,以法天不息為言,而帶留之讚,以仁至義盡終焉。
匪誠積於中,何至死不變若是耶?人徒知先生之忠之文也,而不知其一本於誠,故特表而出之。
於是乎反覆是集而編次之,統而名之曰《文山先生全集》。
中有文集,有別集,有附錄,如先生所作集有未載者,為拾遺,後世為先生而作繼附錄者,為續錄,凡若幹卷。
遂以授河間守董君策,俾教諭嚴順校正,知縣寧寵刻之。
文山舊隱祠記〈──王育仁〉 宋丞相文文山先生,從容就義於國祚既終之餘,報宋室養士之功。
數百年來,仰其忠者,以先生生前蹤跡之所至,即其精神之所寓,故所在鹹立祠虔祀之。
距富田裡許,南崖之隩,有所謂文山者,其山水之林立,亭橋之棋置,具先生所為《觀大水記》及自敘《紀年錄》中,可按也。
以今考之,則先生以湖南運判免歸之日,嘗構道體堂於其地,無日不與賓友徜徉其間。
而讀其獄中所貽弟璧書,又特諄諄於「作寺文山,我廟其中」之語。
然則先生生前蹤跡之所歷,與其精神之所鍾,其眷戀於此者,視之他所,為尤篤矣,顧可無祠以慰其靈哉?更元之世,廢於兵燹,夷為田疇。
明興,成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