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重陽子南遊逢了道王孝先北轉遇真師

關燈
二十日,夢紅霞覆體,覺則腹痛分娩,遂産一子,取名大德。

    甫五歲,張氏太太亡過,劉老爺在任娶一太太柳氏,複生一子,取名大用。

    惟大德年幼好道,聰明睿志,不婚不奢,喜看道書。

    年十四歲,忽父病終,回轉掖縣,日慕丹經。

    至二十二歲,棄家求道,身帶百兩銀子,遍處訪遊。

    相面訪師。

     在外五年,是年二十七歲,遨遊吳越,回至揚州。

    這日在飯鋪之中,隻見四位道長往街上經過,有一老者,身高體大,形容魁偉,品格絕倫,雙眸炯炯,光耀射人;兼且這三位皆神清氣爽,相貌端嚴,有出塵之表,神仙體态。

    想道:&ldquo我在外遍訪五載,未曾遇見這樣的人,此是有道之士,上前去問他的來蹤去迹,我要拜他為師。

    &rdquo急忙就趕。

    趕至城内,上前深深作揖,道:&ldquo請諸位師父到茶館之中,弟子與衆位結個緣。

    &rdquo重陽一看,此人到有幾分仙骨,不免度他一度。

    向長真等道:&ldquo這位尊兄要與我們結緣,也好,就與他結個緣罷。

    &rdquo 五人同進茶館。

    重陽上坐,其餘各就而坐。

    大德問道:&ldquo請告這位老師父,仙鄉何處?他姓法号?&rdquo重陽答道:&ldquo貧道俗家陝西鹹陽人氏,姓王字知明,道号重陽。

    &rdquo複指譚、郝、丘道:&ldquo他三人俱山東人,皆吾弟子也。

    請問尊兄貴府那裡?高姓大名。

    &rdquo大德道:&ldquo弟子家住山東,萊州掖縣人氏,姓劉,字大德。

    我先父曾授歸德知府。

    不幸先父去世,家有一見一弟。

    我看光陰迅速,世事空浮,遂棄家求道。

    在外遍訪五年,未嘗得遇明師。

    今朝得遇師父,品行高潔,形容離生,必是有道之人。

    弟子欲投師父門下,乞師父大發慈悲,度脫弟子,沒世不忘師恩也。

    &rdquo重陽道:&ldquo你乃是貴家公子出身,安能出家受苦?&rdquo大德道:&ldquo弟子願求金丹大道,苦死也是心甘。

    弟子曆閱古往真仙勤修大道,孰不是苦志修持,方得無上妙道,跳出樊籠?&rdquo 重陽道:&ldquo汝既自願苦修,可随我往登州甯海一走。

    &rdquo大德見師允諾,遂磕了幾個頭,轉向師兄們各各交拜。

    還禮畢,又去買些素食點心來供養。

    重陽道:&ldquo為師久斷火食。

    &rdquo大德聽見,愈加恭敬,又去買些水果之類,向師父道,&ldquo煩少待片饷,待我到飯鋪中取來行囊,與師父同行。

    &rdquo那大德别師出城,頃刻間就将行囊拿到,五人起程同行。

    不表。

     且說登州府文登縣有一善士,姓王,名孝先。

    幼喪父。

    母田氏,長齋淨素,好念仙經。

    那孝先生于金熙宗天會二年,戊午歲三月十六日寅時誕生。

    生得天姿玉骨,幼時聰慧過人。

    從母吃素,不喜繁華。

    家有一兄名孝全,家中事務,悉是孝全料理。

    那孝先母子初入傍門,久修無成。

    這孝先是年三十三歲,母命往外訪求明師,方可修成大道,若陷傍門之中,至于老死,亦然無益于身也。

    于是孝先拜别母親兄長,出外訪求至道。

    初至河南汴京,投一居士,又是傍門。

    複至曹州拜一和尚,卻是空禅兀坐的工夫。

    次往江南拜一道士,亦是餐霞服氣的修法。

    越曆三年,連投數師,皆不是正道。

     轉至登州,聞全真庵内住道衆數百,清規整肅,觀法威嚴,有一老道是陝西人氏,姓王,道号重陽,能道知未來,不食煙火,名播諸國。

    孝先想道:&ldquo搜遠不如搜近,信有之矣。

    我奉母命尋師訪道,這數年間,連投數師,皆非正道,幸我能知是非,不被傍門誘哄。

    豈知本府有這樣的高人?&rdquo急向甯海而奔。

    不滿二天,早來到全真庵,但見好一座大廟,正是: 宮殿巍峨來燕雀,梁間無穢走龍蛇。

    往來道侶如仙子,名謂全真字不差。

     欲知這王孝先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