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李老君崆峒會群真王重陽甯海度諸子

關燈
詞曰: 仙籍以功為上道,宜在塵間讨。

    三千八百果完全,一旦了然跨鶴會衆仙。

    随機應化善因緣。

    昔日奉丹诏,今朝采取七金蓮。

    果滿功成飛步瑤天。

    (右調《虞美人》) 話說王重陽真人到了惠州,訪陳翠虛。

    見一箍桶者念頌雲:有漏成無漏,如何水洩通?既能圓密了,内外一真空。

     且說泥丸隐于市,嘗與人箍桶時,念了這篇頌,見一道者目中神光四射,必非凡流,急忙上前鞠躬迎谒。

    重陽曰:&ldquo子何所見而迎我也?&rdquo翠虛道:&ldquo仙長目有神光,頂有紫氣,某因識之。

    &rdquo重陽問道:&ldquo汝曾師紫賢乎?&rdquo曰:&ldquo然。

    &rdquo重陽與翠虛走至避靜之處,論金丹之旨,無不契合。

    遂同人天台山面晤紫陽真人,盤桓久之。

    重陽辭别,邀遊海濱。

     癸未,未改元隆興。

    是冬,诏征陝州郭雍,不至。

    雍父忠孝,師事程頤,著《易說》,雍得其學。

    曾與重陽辨論養生之道,自号白雲先生,帝賜号沖晦處士。

     甲申夏,張浚卒。

    是冬,金攻楚州,魏勝拒敵而死。

     乙酉春,宋改元乾道。

    陳康伯卒。

    樞密院王剛中晝坐校書,見陳康伯至,曰:&ldquo予日傍桂宮,以子節烈可嘉,帝君命召歸王局,同赴峰同會去。

    &rdquo剛中遂卒。

     卻說太上老君命尹喜真人邀集群真,類叙有功之仙,于丁亥三月十八日齊到崆峒報功複命。

    道旨一出,諸仙鹹集,谒見老君。

    老君命各談玄旨,别叙真功,語類不同,會歸宗旨。

    老君命設天廚之宴,次第排坐。

    上元天官唐堯聖帝曰:&ldquo人起貪嗔,釀此劫運。

    某等不能化及萬彙,保合太和,雖勤厥職,實愧無功。

    &rdquo老君顧文始等曰:&ldquo善哉諸子,功德大矣!救蒼生于水火,化煩惱于清涼。

    天心順遂,金篆垂勳。

    但度人濟世,以何為旨,試再言之。

    &rdquo 文始真人曰:&ldquo古今四方之俗,先和後事,捐忿塞欲,簡物恕人,權其輕重而導之可也。

    &rdquo老君曰:&ldquo子言甚善。

    &rdquo 正陽曰:&ldquo旁門小法,易為見功,而人喜之,互相傳授,至死不悟,敗壞大道。

    自己深沉苦海,返思牽引他人,勸誘愚人,自彰法式,死人重泉。

    真可悲也。

    &rdquo老君曰:&ldquo此固凡夫少識,亦由邪說流行,故使迷徒難以省悟。

    汝等急宜救正,可令其覺悟耳。

    &rdquo正陽呈上《破迷正道歌》,老君觀之,曰:&ldquo得此足破旁門,使迷者覺悟。

    今生雖不能成真,轉世可涉大道之徑也。

    &rdquo 純陽呈《敲爻歌》并《直指大丹歌》、《漁父詞》,海贍呈《還丹賦》、《至真歌》,陰長生呈《龍虎歌》,嚴君平獻《鉛汞歌》,許施陽進《醉思仙歌》,諸仙紛紛進呈。

    老君視之,贊日:&ldquo足見諸子度世心切,可稱吾道長城也。

    &rdquo命侍女各進醍醐,諸真暢飲。

     中上地官虞舜聖帝曰:&ldquo适奉玉敕:嶽氏忠良,已升天界;秦桧奸雄,立堕三途。

    但宋金強弱,将何了結?&rdquo老君曰:&ldquo金人好殺,慘毒太甚,将來受報于蒙古,必當倍之。

    &rdquo遂命大容啟《道藏》,取經付諸仙曰:&ldquo此《度人經》、《玉樞經》、《三官經》人能受持讀誦,可以消災解厄。

    《大梵鬥》、《朝真科》,禮之可以請福延生。

    《生神章》、《濟煉科》、《救苦經》、《生大經》,誦之可度亡升遷。

    《玉皇經》、《三洞經》、《大洞經》、《道德經》、《黃庭經》、《龍虎經》、《陰符經》、《清靜經》悟之而可得道成真。

    爾等可将此經傳示信道之人,令其讀誦參悟,有志者自可人聖超凡矣。

    &rdquo衆真拜辭,老君命伶倫等送出山前,各登雲程。

     老君知兩河大疫,雖有馮長等在彼,救濟不逮,欲往助之。

    李凝陽亦願随行。

     卻說河東馮漸,即馮長化世。

    初以明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