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王重陽設教行道德孫不二裝瘋學神仙

關燈
詞曰: 一心要度七金蓮,闡教敷揚體自然。

    口口流傳無上道,接後賢。

    大道分明在目前,無為竅裡覓先天。

    偃月爐中擒玉魄,煉真鉛。

    (右調《浣溪沙》) 卻說那王孝先到了全真庵的山門,見兩旁镌着一聯雲: 塵情看破,欲登九品蓮台,可往吾門求覺路;世事悟空,要免三途苦趣,須來此處問迷津。

     孝先想道:&ldquo此聯真乃度人的一片實情。

    &rdquo隻見内中走出一位道長,頭挽三髻,三绺長須,品格異俗,神氣卓然。

     且說馬丹陽自師父南行以來,日間必要來到庵中料理事務,夜間回轉家中,與不二共修玄功。

    此時正欲回家而去,走出山門,隻見來了一位客人,年紀不過三十上下,生得天姿玉骨,雅品超群,上前問道:&ldquo這位先生,貴府何處?到卑庵有何貴事?&rdquo那孝先急忙行禮,答道:&ldquo愚下本府文登縣人氏,姓王,名孝先。

    早聞寶庵有位重陽師父有道,奉母之命,特來訪師,伏乞師父指示。

    請問師父仙姓法号?&rdquo丹陽道:&ldquo貧道姓馬,草字丹陽。

    聞先生之言,遠方人氏特來訪道,真個難得!可請進庵中。

    但家師南遊,歸期不定,權且在小庵安歇幾天,再作商議。

    &rdquo遂送進客堂,吩咐知客,将這王先生安單。

    丹陽回家。

    不表。

     至明日午傍時候,有人來報師父回庵。

    衆人急忙著衣戴冠,出門迎接。

    隻見一大群的人擁住師父,男女圍繞,不知其數。

    你道這些人從何而來?原來這重陽真人在此庵中闡教度人,聲名浩大,遐迩鹹聞。

    這四維的男女,凡好善者,皆來皈依門下。

    見師父南遊回來,一路見之,俱來迎接。

    丹陽等上前行禮,接進師父,再與長真等見禮,一路風霜辛苦說了一遍。

     丹陽引進王孝先,上前拜見師父,将孝先的情由說了一遍。

    重陽道:&ldquo既有真心向道,欲投吾門,必立大願。

    自古道:修行者無願不立,無願不成。

    &rdquo那孝先聽師之言,就對天盟誓道:&ldquo我王孝先投師皈道,倘有違師背道,破戒犯規,生遭慘死,殁堕地獄,永無出期。

    &rdquo重陽見其實願真心,向孝先道:&ldquo我今将汝改名處一,字通淨,可号玉陽。

    &rdquo複命劉大德上前拜見諸位師兄,又吩咐道:&ldquo我将你改取法名處玄,字通妙,賜号長生。

    汝二人可擇日改換衣裝豎髻。

    &rdquo劉、王二人拜了師父,次拜師兄道友畢,各回丹房,一心修身。

    不表。

     話說重陽自歸全真庵,憶師之言,立願普化三洲,同歸五會。

    五會者,一曰平等,二曰金蓮,三曰玉華,四曰三光,五曰七寶。

    乃設一榜,随所在處懸之,文曰: 竊以平等者,為道德之祖,清淨之源,乃金蓮玉華之本,三光七寶之宗。

    普濟群生,遍照世俗。

    銀焰充盈于八極,彩霞蒸滿于十方。

    人人願吐于黃芽,比比不遊于黑路。

    玉華者,神之祖;金蓮者,氣之宗。

    神氣相結,謂之神仙;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境緣,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無色界。

    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域,性在清虛之境,惟願人人達此,個個皆入此境矣。

     重陽真人将此榜文一懸,有先輩雲遊者見之,歎曰:&ldquo願力洪深,可稱王升再世也。

    &rdquo 辛卯夏,來改元乾佑。

    起居郎範成大自金還,知欽宗崩于金。

     壬辰,以虞允文為左丞相。

    冬十二月,朱烹著《資治通鑒綱目》成,明禮義,謹學術,不言釋道二氏之事,恐異君民之心。

    時呂祖見宋帝敬天勤民好道,故樂周旋行化:過華亭,以丹活樟樹;遊江陵,以言格傅升。

    太常王綸守嶽州,有回道人上谒曰:&ldquo公乃荊州狂僧,名些,複數世而投為公。

    &rdquo綸愕然曰:&ldquo能知數世來因,乃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