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表現形式

關燈
号施令,做國王、統治者或是将軍才能讓他們感到滿足。

    如果被别人支配,他們有些人就會一事無成,服從他人的命令會使他們感到焦慮不安。

    在和平年代,這些人可以成為小企業或是小團體的領導人。

    他們強迫自己出現在台前,發表言論。

    他們如果不幹擾社會生活規範,我們可以與他們和平共處。

    當今社會對他們中的部分人做出過高評價,實際上專橫的行為讓他們如臨深淵,既不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也不能成為優秀的合作者。

    終其一生,他們始終像繃緊的琴弦,直到證明自己高人一等時才有片刻的放松。

     心境和氣質 人們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依賴于心境與氣質,心境與氣質由遺傳因素決定,這是心理學認識的兩大誤區。

    心境和氣質并不是可遺傳的,它們由個體膨脹的野心和随之而來的高度敏感性所組成,是個體表達對生活不滿和逃避的手段。

    個體的敏感性(氣質)類似于感受器,幫助個體在進入新環境前探測環境的基本信息。

     有些人看起來總是很開心,他們在生活中處處想方設法營造歡樂的氛圍,認為生活是光明的。

    有時他們表現得像孩子一樣稚氣未脫,開朗陽光。

    他們不逃避問題,而是以一種童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些問題在他們眼中就像遊戲或謎語。

    這種生活态度動人而美好。

     但是,也有些人表現得過猶不及,比如在嚴肅的場合裡他們采用孩子氣的解決方式,這是不合時宜的,也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們孩子氣、不成熟的工作方式,會讓人覺得他們不負責任,過于輕視困難和問題。

    結果,他們不會被委以重任,有時他們也會避重就輕。

    但是,快樂、稚氣的人通常是工作的好搭檔,能讓枯燥的工作變得輕松愉快。

    相比那些整天面色陰郁、終日抱怨和情緒悲觀的人,他們更容易成為人生的赢家。

     厄運 如果誰違反群體生活的準則,他遲早會被生活還以顔色,這是心理學的真理。

    有些人在犯下嚴重錯誤之後并不從中吸取教訓,卻将不幸歸咎于不公平的厄運。

    他們用盡一生的時間去證明自己的不幸,以及他們一事無成是因為厄運纏身。

    有一部分人甚至為自己遭受厄運感到自豪,就好像自己是冥冥之中被選中的人。

    進一步分析發現,虛榮心仍是這一切行為的始作俑者。

    這些人的表現企圖讓别人相信有邪靈在迫害他們。

    他們認為自己可能遭遇任何不幸。

    比如,在暴風雨中自己會被閃電擊中,盜賊會恰好選中他們的房子行竊,等等。

     隻有将自己視為宇宙中心的人才會像這樣誇大事實。

    表面上看他們似乎一直厄運纏身,但是所有的邪惡勢力都以他們為複仇對象的這種想法是頑固的虛榮心在作怪。

    在童年期,這些人就相信自己已經被強盜、殺人犯、鬼魂或是其他壞人盯上,好像别人除了迫害他們就無所事事一樣。

     這些人的生活态度還會表現在外部行為上。

    他們走起路來彎腰駝背,好像在負重前行,像是支撐着古希臘神廟的大力神,花費一生的時間在托舉着神廟的柱子。

    他們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認真對待,但态度悲觀。

    最終,他們總是一事無成。

    厄運纏身的幻想不僅讓他們自己感到痛苦,也給别人的幸福生活蒙上陰影。

    他們通過展示自己的不幸來獲得存在感,這些行為方式的根源就是虛榮心。

     宗教狂 有些長期不被他人或社會理解的人最後會成為虔誠的宗教狂,并我行我素。

    他們怨天尤人、自我同情,将自己的過錯歸咎于上帝的自負,他們隻在乎自己。

    在他們的心中,即使是至高無上、萬人景仰的上帝也是為他們所用,并且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負有責任的存在。

    他們認為通過一些人為的方法,如虔誠的禱告或其他一些宗教儀式,就可以更接近上帝。

    上帝隻負責關愛他們,幫他們處理麻煩,除此以外一概不管。

    在這些宗教狂中有很多異教徒,如果在古代的宗教法庭,他們很有可能被處以火刑。

    他們信奉上帝,與同伴接近時,總是不停地抱怨和發牢騷,卻從來不做于己于人有益的事。

    在他們眼中,合作僅僅是别人的義務,而不是自己的責任。

    他們是徒勞的利己主義者的典型代表。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18歲女孩,善良、勤勞又野心勃勃。

    她的野心表現在宗教信仰中,每一次儀式都無比虔誠。

    有一天,因為感覺自己禱告時走神,就開始自責,認為自己不夠虔誠,打破了戒律。

    結果,她像精神失常一樣,一整天都跪在角落裡,痛苦地自責,暴力地懲罰自己,盡管别人不明所以。

    之後有一天,一個神父想幫助她卸下心理負擔,告訴她并沒有犯下真正的罪過,她一定會得到上帝的拯救。

    第二天,這個女孩在大街上擋在神父面前,向他尖叫,說神父不配進入教堂,因為他已經身負重重罪惡。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的野心是如何影響宗教信仰,以及個體的虛榮心是如何化身為判斷美德與罪行、純潔與堕落、善良與邪惡的法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