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情感與情緒
關燈
小
中
大
感。
在自卑感的驅動下,兒童會以一種更明顯的方式表達對權力的追求。
一個憤怒的兒童實際上是在追求認同感。
他認為自己遇到的每一個障礙,都是難以逾越和難以克服的,因此通過憤怒可以暫時回避遇到的困難。
個體的憤怒超出限度,會對自身帶來傷害。
憤怒與自殺存在本質的聯系。
在臨床案例中,自殺既是個體對自己承受挫折的報複,還包括個體想要傷害親人和朋友的傾向。
悲傷 當個體經曆喪失或者被剝奪、不能自我安慰時,就表現出悲傷。
悲傷以及與之相關的情感,是對個體不愉快和軟弱的一種補償,也是尋求安全情境的嘗試。
從補償的角度看,它與憤怒的價值一樣。
與憤怒不同的是,悲傷源于不同的刺激情境,涉及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表達方式。
憤怒和悲傷都受到個體對優越感追求的驅動。
但是,個體憤怒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并貶低對手,憤怒直接指向對手。
悲傷相當于個體精神防線的回縮,為随後的擴張做準備。
悲傷個體會在擴張的過程中獲得個人提升與滿足感,滿足感的表達方式仍然是宣洩。
但與憤怒不同,悲傷是直接指向周圍人。
悲傷的人也時常抱怨自己的同伴。
通常,悲傷是人的天性,但極度的悲傷也可以演變為敵對的反社會行為。
依據周圍人對悲傷個體的反應,悲傷個體可得到自我提升。
如果悲傷的人察覺到他人的服務、同情、支持、鼓勵或是全心全意的幫助,他們就更容易擺脫困境。
如果隻是通過流淚和大聲抽泣來宣洩,他們是通過讓自己成為法官、評論家或是原告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使自己的地位高于環境中的其他人。
悲傷的個體就像一個訴求不滿的原告,把所有的責任綁在周圍人身上,并且讓别人難以拒絕。
悲傷既是個體從軟弱到追求優越感的奮鬥過程,又是個體為維持地位,逃避無力感和自卑感所做出的嘗試。
情緒的誤用 情感與情緒是個體克服自卑感、提升人格和獲得認可的有效方法,這是情感和情緒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在個體的心理活動中,情感表達能力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一個兒童一旦了解到能夠用憤怒、悲傷或哭泣來控制他人或是擺脫被忽略感,就會反複嘗試這些方法來掌控他人。
這時,他的行為模式會固化,傾向于采用慣用的情緒反應來回應一些無關緊要的刺激。
隻要想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就會調用情緒。
個體過度聚焦于情緒是一種不良的習慣,有時這種習慣還會發展為病态。
兒童如果表現出上述傾向,成年後就會經常發生情緒誤用。
他将悲傷、憤怒以及其他情緒當成遊戲,或者是手中的木偶,玩弄于股掌之上。
擁有誤用情緒的性格特征的個體會一無所成,惹人生厭,情緒在他身上失去了真正的價值。
每當遭到失敗或是絕對權力遭到威脅時,情緒遊戲就會成為個體的習慣性反應。
如果悲傷的表現形式是歇斯底裡地尖叫,就會讓人不快,因為它聽起來就像刺耳的廣告。
以為難自己的方式表現悲傷的個體并不少見。
個體的情緒誤用還可以表現在生理指标上。
極度的憤怒可作用于個體的消化系統,導緻出現嘔吐,這種生理機制再次反映出憤怒個體的敵意。
悲傷則常伴有節食,體重減輕是悲傷個體的生理表現。
我們應該重視情緒的誤用問題,因為它影響了其他同伴的社會情感。
隻要鄰居對悲傷者表示友好,悲傷就會停止。
然而,有些個體卻采用持續悲傷的方法,來獲得他人的好感,在不間斷地感受來自鄰居的友善和同情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人格的提升。
憤怒和悲傷都是分離性情感,雖然會激起他人不同程度的同情心,但是傷害了他人的社會情感,無助于親密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使個體逐漸與社會分離。
有時,共同的悲傷可能會促成某一聯盟,但這種聯盟流于表面,因為聯盟各方都沒有實際的貢獻。
由于悲傷造成個體社會情感的偏差發展,聯盟各方遲早會有某一方為之付出代價。
厭惡 厭惡也包含分離性特征,但是不如憤怒和悲傷明顯。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當個體的胃壁受到某種特定的不良刺激時,厭惡就會産生。
從心理學層面來說,厭惡實際上是個體将心理活動中的一些東西&ldquo吐&rdquo出來的傾向。
厭惡是個體反感的表現,常伴随着做鬼臉,也是個體表現對他人蔑視和回避問題解決的方式。
當想逃離當前的不利情境時,個體就容易用厭惡作為借口。
引起惡心很容易,個體一旦表現出惡心,就可以從社交場合中脫身。
厭惡比其他情感更容易表現。
通過特殊的訓練,任何人都能發展出厭惡的身心反應。
這種不良的情緒能成為個體對抗社會的強有力武器,或是從社交活動中抽身的合适借口。
恐懼和焦慮 焦慮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現象之一。
焦慮是一種複雜情緒,既具有分離性,還能夠像悲傷一樣,影響個體與同伴的單向聯結。
一個兒童會因恐懼或焦慮逃離某一環境,但他同時會尋求他人的保護。
焦慮産生的内在心理機制并不直接與個體追求優越感相關,實際上它看起來更像個體失敗的證明。
處于焦慮狀态的個體會盡可能讓自己表現得更加渺小,隻有這時,個體才表
在自卑感的驅動下,兒童會以一種更明顯的方式表達對權力的追求。
一個憤怒的兒童實際上是在追求認同感。
他認為自己遇到的每一個障礙,都是難以逾越和難以克服的,因此通過憤怒可以暫時回避遇到的困難。
個體的憤怒超出限度,會對自身帶來傷害。
憤怒與自殺存在本質的聯系。
在臨床案例中,自殺既是個體對自己承受挫折的報複,還包括個體想要傷害親人和朋友的傾向。
悲傷 當個體經曆喪失或者被剝奪、不能自我安慰時,就表現出悲傷。
悲傷以及與之相關的情感,是對個體不愉快和軟弱的一種補償,也是尋求安全情境的嘗試。
從補償的角度看,它與憤怒的價值一樣。
與憤怒不同的是,悲傷源于不同的刺激情境,涉及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表達方式。
憤怒和悲傷都受到個體對優越感追求的驅動。
但是,個體憤怒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并貶低對手,憤怒直接指向對手。
悲傷相當于個體精神防線的回縮,為随後的擴張做準備。
悲傷個體會在擴張的過程中獲得個人提升與滿足感,滿足感的表達方式仍然是宣洩。
但與憤怒不同,悲傷是直接指向周圍人。
悲傷的人也時常抱怨自己的同伴。
通常,悲傷是人的天性,但極度的悲傷也可以演變為敵對的反社會行為。
依據周圍人對悲傷個體的反應,悲傷個體可得到自我提升。
如果悲傷的人察覺到他人的服務、同情、支持、鼓勵或是全心全意的幫助,他們就更容易擺脫困境。
如果隻是通過流淚和大聲抽泣來宣洩,他們是通過讓自己成為法官、評論家或是原告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使自己的地位高于環境中的其他人。
悲傷的個體就像一個訴求不滿的原告,把所有的責任綁在周圍人身上,并且讓别人難以拒絕。
悲傷既是個體從軟弱到追求優越感的奮鬥過程,又是個體為維持地位,逃避無力感和自卑感所做出的嘗試。
情緒的誤用 情感與情緒是個體克服自卑感、提升人格和獲得認可的有效方法,這是情感和情緒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在個體的心理活動中,情感表達能力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一個兒童一旦了解到能夠用憤怒、悲傷或哭泣來控制他人或是擺脫被忽略感,就會反複嘗試這些方法來掌控他人。
這時,他的行為模式會固化,傾向于采用慣用的情緒反應來回應一些無關緊要的刺激。
隻要想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就會調用情緒。
個體過度聚焦于情緒是一種不良的習慣,有時這種習慣還會發展為病态。
兒童如果表現出上述傾向,成年後就會經常發生情緒誤用。
他将悲傷、憤怒以及其他情緒當成遊戲,或者是手中的木偶,玩弄于股掌之上。
擁有誤用情緒的性格特征的個體會一無所成,惹人生厭,情緒在他身上失去了真正的價值。
每當遭到失敗或是絕對權力遭到威脅時,情緒遊戲就會成為個體的習慣性反應。
如果悲傷的表現形式是歇斯底裡地尖叫,就會讓人不快,因為它聽起來就像刺耳的廣告。
以為難自己的方式表現悲傷的個體并不少見。
個體的情緒誤用還可以表現在生理指标上。
極度的憤怒可作用于個體的消化系統,導緻出現嘔吐,這種生理機制再次反映出憤怒個體的敵意。
悲傷則常伴有節食,體重減輕是悲傷個體的生理表現。
我們應該重視情緒的誤用問題,因為它影響了其他同伴的社會情感。
隻要鄰居對悲傷者表示友好,悲傷就會停止。
然而,有些個體卻采用持續悲傷的方法,來獲得他人的好感,在不間斷地感受來自鄰居的友善和同情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人格的提升。
憤怒和悲傷都是分離性情感,雖然會激起他人不同程度的同情心,但是傷害了他人的社會情感,無助于親密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使個體逐漸與社會分離。
有時,共同的悲傷可能會促成某一聯盟,但這種聯盟流于表面,因為聯盟各方都沒有實際的貢獻。
由于悲傷造成個體社會情感的偏差發展,聯盟各方遲早會有某一方為之付出代價。
厭惡 厭惡也包含分離性特征,但是不如憤怒和悲傷明顯。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當個體的胃壁受到某種特定的不良刺激時,厭惡就會産生。
從心理學層面來說,厭惡實際上是個體将心理活動中的一些東西&ldquo吐&rdquo出來的傾向。
厭惡是個體反感的表現,常伴随着做鬼臉,也是個體表現對他人蔑視和回避問題解決的方式。
當想逃離當前的不利情境時,個體就容易用厭惡作為借口。
引起惡心很容易,個體一旦表現出惡心,就可以從社交場合中脫身。
厭惡比其他情感更容易表現。
通過特殊的訓練,任何人都能發展出厭惡的身心反應。
這種不良的情緒能成為個體對抗社會的強有力武器,或是從社交活動中抽身的合适借口。
恐懼和焦慮 焦慮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現象之一。
焦慮是一種複雜情緒,既具有分離性,還能夠像悲傷一樣,影響個體與同伴的單向聯結。
一個兒童會因恐懼或焦慮逃離某一環境,但他同時會尋求他人的保護。
焦慮産生的内在心理機制并不直接與個體追求優越感相關,實際上它看起來更像個體失敗的證明。
處于焦慮狀态的個體會盡可能讓自己表現得更加渺小,隻有這時,個體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