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表現形式
關燈
小
中
大
快樂
個體願意服務他人、幫助他人和為他人創造快樂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其社會情感的發展水平。
擁有為他人帶來快樂的天賦會使個體頗具魅力。
快樂的人更容易讓人卸下防備,更具有同情心。
大多數人認為,擁有讓人快樂的特質的個體會表現出高度發展的社會情感。
有些人總是滿面春風,從不焦慮和緊張,面對陌生人也表現得從容大方。
他們善于與别人相處,善于傳遞喜悅,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而富有意義。
人們依據他們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對他人利益的關注程度,甚至穿着、儀态、笑聲和精神抖擻等方面,就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善良。
作為有遠見的心理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道:&ldquo與心理測驗相比,人們更能從别人的笑聲中了解其他人。
&rdquo笑聲有助于建立人際關系,亦可以破壞人們已有的聯系,比如幸災樂禍者帶有挑釁意味的笑聲。
有些人不會笑,抛棄這種維系人類情感的天然紐帶,以至于他們根本不具備分享快樂和創造快樂的能力。
還有很少一部分人,他們完全不能給别人帶來快樂,因為他們隻關心生活中的痛苦,總想熄滅生活中的希望之光。
他們根本不笑,或是在迫不得已,以及想扮演一個施舍快樂者時才笑。
前一類人讓人同情,後一類人讓人反感。
讓人反感的這一類型常見于那些掃興、搗亂的人。
他們認為世界就是讓人傷心和痛苦的深淵。
這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堪重負。
任何一個困難都會讓他們對未來喪失希望。
因此,他們常在各種歡樂場合發表一些可怕陰暗的兇兆預言。
他們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觀。
如果他們的周圍有快樂的人,他們一定會竭盡全力地找到一些悲觀陰暗的點來打擊别人的快樂。
他們确實是用實際行動在打擊别人,阻止人們快樂生活和享受友誼。
思維過程和表達方式 個體的思維過程和表達方式是可塑的,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人說的話好像是至理名言,高雅有趣。
而有些人還沒有開口大家已經心知肚明,他們的語言粗俗下流,滿嘴都是髒話或口頭禅。
後者的表達方式更有助于我們理解人性。
他們說的一些想法和詞彙,是别人不曾或不會使用的。
這些粗俗下流的說法有時候甚至連他們自己都吃不消。
這說明他們采用低俗雜志或電影上的口頭禅、俚語或是主角的想法或行動來回答别人的問題時,沒有考慮過别人會如何評價或批評他們。
他們所采用的這種方式已經說明了他們的心理發展遲滞。
學齡兒童的不成熟 有些人的發展似乎停滞在學校生活的某一階段,沒能夠走出大學預科階段。
無論是在家、工作單位還是社會上,他們都表現得像一個兒童,總是如饑似渴地傾聽,等待着發言的機會。
在聚會時,他們渴望回答問題,想讓别人相信他們滿腹經綸,就像在學校時等待優異的成績單來認可一樣。
這些人必須生活在一成不變的環境當中才會感到安心。
一旦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學齡兒童不足以應對的情境,他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不同智力水平的個體都可以表現出這種特質。
在缺乏同情心的時候,這些人就會顯得枯燥、冷峻和難以接近;或者想努力地扮演一個百事通,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賣弄學問和墨守成規 學術型的人總是想用一些普适性規律來推理他們遇見的每一件事。
他們堅信這些規律,并持之以恒。
如果不是每件事都按照這些既定規律來解釋,他們就會感到不适。
他們是一群枯燥無趣的老學究。
在深深的不安全感驅動下,他們想把所有的生活和生命現象都濃縮為規律和公式,害怕規律或公式無法解釋的現象。
一旦遇到他們無法用公式來解決的情境,他們隻能逃離。
如果别人讨論并非他們所擅長的話題,他們會感到羞辱和難堪。
毫無疑問,個體可以通過賣弄學問獲得很大的權力,例如數量衆多的、孤僻的&ldquo反對服兵役&rdquo的學者正是如此。
但是,這些過分強調良知的人也被無止境的虛榮心和支配欲所控制。
對于墨守成規的人而言,即使他們是優秀的工人,他們身上枯燥乏味的學究氣息依然明顯。
他們工作中沒有絲毫主動性,興趣局限、眼界狹隘,滿腦子的流行趨勢和異想天開。
例如,有些人養成隻走樓梯外側或是隻走人行道縫隙的習慣,還有些人隻走自己熟悉的老路。
他們對生活中的人或事缺乏同情心。
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制定規則,并逐漸與周圍環境隔離。
一旦遇到不熟悉的問題,他們就會手足無措,徹底失敗,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現成的規律和公式就會一事無成。
他們對既定規則奉若神明,回避一切新的變化。
例如,他們已經習慣了冬天,就很難适應春天。
他們抱怨在春季感覺很糟糕,因為氣候溫暖宜人,人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增加,而他們很害怕與人接觸。
由于這些人難以适應新環境,他們選擇的職業通常缺乏創造性。
他們如果不改變自己,就很難找到其他的工作。
賣弄
擁有為他人帶來快樂的天賦會使個體頗具魅力。
快樂的人更容易讓人卸下防備,更具有同情心。
大多數人認為,擁有讓人快樂的特質的個體會表現出高度發展的社會情感。
有些人總是滿面春風,從不焦慮和緊張,面對陌生人也表現得從容大方。
他們善于與别人相處,善于傳遞喜悅,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而富有意義。
人們依據他們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對他人利益的關注程度,甚至穿着、儀态、笑聲和精神抖擻等方面,就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善良。
作為有遠見的心理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道:&ldquo與心理測驗相比,人們更能從别人的笑聲中了解其他人。
&rdquo笑聲有助于建立人際關系,亦可以破壞人們已有的聯系,比如幸災樂禍者帶有挑釁意味的笑聲。
有些人不會笑,抛棄這種維系人類情感的天然紐帶,以至于他們根本不具備分享快樂和創造快樂的能力。
還有很少一部分人,他們完全不能給别人帶來快樂,因為他們隻關心生活中的痛苦,總想熄滅生活中的希望之光。
他們根本不笑,或是在迫不得已,以及想扮演一個施舍快樂者時才笑。
前一類人讓人同情,後一類人讓人反感。
讓人反感的這一類型常見于那些掃興、搗亂的人。
他們認為世界就是讓人傷心和痛苦的深淵。
這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堪重負。
任何一個困難都會讓他們對未來喪失希望。
因此,他們常在各種歡樂場合發表一些可怕陰暗的兇兆預言。
他們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觀。
如果他們的周圍有快樂的人,他們一定會竭盡全力地找到一些悲觀陰暗的點來打擊别人的快樂。
他們确實是用實際行動在打擊别人,阻止人們快樂生活和享受友誼。
思維過程和表達方式 個體的思維過程和表達方式是可塑的,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人說的話好像是至理名言,高雅有趣。
而有些人還沒有開口大家已經心知肚明,他們的語言粗俗下流,滿嘴都是髒話或口頭禅。
後者的表達方式更有助于我們理解人性。
他們說的一些想法和詞彙,是别人不曾或不會使用的。
這些粗俗下流的說法有時候甚至連他們自己都吃不消。
這說明他們采用低俗雜志或電影上的口頭禅、俚語或是主角的想法或行動來回答别人的問題時,沒有考慮過别人會如何評價或批評他們。
他們所采用的這種方式已經說明了他們的心理發展遲滞。
學齡兒童的不成熟 有些人的發展似乎停滞在學校生活的某一階段,沒能夠走出大學預科階段。
無論是在家、工作單位還是社會上,他們都表現得像一個兒童,總是如饑似渴地傾聽,等待着發言的機會。
在聚會時,他們渴望回答問題,想讓别人相信他們滿腹經綸,就像在學校時等待優異的成績單來認可一樣。
這些人必須生活在一成不變的環境當中才會感到安心。
一旦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學齡兒童不足以應對的情境,他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不同智力水平的個體都可以表現出這種特質。
在缺乏同情心的時候,這些人就會顯得枯燥、冷峻和難以接近;或者想努力地扮演一個百事通,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賣弄學問和墨守成規 學術型的人總是想用一些普适性規律來推理他們遇見的每一件事。
他們堅信這些規律,并持之以恒。
如果不是每件事都按照這些既定規律來解釋,他們就會感到不适。
他們是一群枯燥無趣的老學究。
在深深的不安全感驅動下,他們想把所有的生活和生命現象都濃縮為規律和公式,害怕規律或公式無法解釋的現象。
一旦遇到他們無法用公式來解決的情境,他們隻能逃離。
如果别人讨論并非他們所擅長的話題,他們會感到羞辱和難堪。
毫無疑問,個體可以通過賣弄學問獲得很大的權力,例如數量衆多的、孤僻的&ldquo反對服兵役&rdquo的學者正是如此。
但是,這些過分強調良知的人也被無止境的虛榮心和支配欲所控制。
對于墨守成規的人而言,即使他們是優秀的工人,他們身上枯燥乏味的學究氣息依然明顯。
他們工作中沒有絲毫主動性,興趣局限、眼界狹隘,滿腦子的流行趨勢和異想天開。
例如,有些人養成隻走樓梯外側或是隻走人行道縫隙的習慣,還有些人隻走自己熟悉的老路。
他們對生活中的人或事缺乏同情心。
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制定規則,并逐漸與周圍環境隔離。
一旦遇到不熟悉的問題,他們就會手足無措,徹底失敗,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現成的規律和公式就會一事無成。
他們對既定規則奉若神明,回避一切新的變化。
例如,他們已經習慣了冬天,就很難适應春天。
他們抱怨在春季感覺很糟糕,因為氣候溫暖宜人,人們相互交流的機會增加,而他們很害怕與人接觸。
由于這些人難以适應新環境,他們選擇的職業通常缺乏創造性。
他們如果不改變自己,就很難找到其他的工作。
賣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