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非攻擊性特質
關燈
小
中
大
為表現之間内在的因果聯系,就能避免上述症狀的出現。
破壞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會帶來慘痛的後果。
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時間的變遷和難以計數的複雜情況,使得個體的罪行與報應之間的聯系難以厘清,難下定論。
隻有掌握了個體完整的行為模式,并洞悉他的個人經曆後,我們才能仔細探究這些因果聯系,明确個體發展出現偏差的最早時間點。
文明進化中未馴化的天性 有些人會明顯表現出被稱為野蠻或不文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咬指甲、挖鼻孔或是在餐桌上狼吞虎咽。
有些人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毫不掩飾自己的吃相,也不以為恥,能明顯地看到他們野蠻的性格。
他們進食時聲音很大,從不細嚼慢咽,吃得又多又快。
我們經常能見到隻有在進食中才能找到快樂的人。
有些人的野蠻表現是髒亂無序,工作過于繁忙或是工作兢兢業業,但天性糊塗的人不在此列。
這些人通常是無業遊民或不務正業的人,他們外表上總是邋邋遢遢,但又具有攻擊性。
如果不了解這些人的性格特征,我們就會對他們一無所知。
上述表現隻是野蠻人的一些外部特征。
這些行為表明他們并不想參與到群體當中,想與其他人劃清界限,讓我們相信他們對于同伴而言毫無用處。
個體的大多數野蠻特質源于童年時期。
發展受挫的兒童更容易表現出這些特征,直至成年後也沒能克服。
個體的上述行為表現或多或少出于與同伴交往的厭惡心理。
野蠻的人都希望自己遠離生活,讨厭合作,不會聽從勸告去改正。
事實上,當一個人不願服從群體生活的規則時,上述行為都很容易理解。
咬指甲、衣着邋遢是避免與人接近,防止他成為衆矢之的,不願卷入紛争和受人關注,或是逃離愛情與婚姻的有效手段。
他在競争中失利,野蠻也會成為托詞或借口。
他會說:&ldquo如果我沒有這個壞習慣,那我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但不幸的是,我有這個壞習慣!&rdquo 以下的案例用于說明個體将野蠻當作自我保護的工具,用來對抗環境。
這是一位22歲的女孩,是家裡的倒數第二個孩子。
由于她體弱多病,母親對她照顧有加,她也非常依賴母親,希望可以日日夜夜和母親待在一起。
于是,她白天就表現出焦慮,晚上就出現驚恐發作和尿床。
在症狀之初,她獲得勝利,她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
她通過這些錯誤的行為,罔顧兄弟姐妹的利益,成功地把母親束縛在她的身邊。
這個女孩還不交朋友,不上學,也不能融入社會。
每次她不得不出門時,她就表現得非常焦慮。
之後發展到她不得不晚上才出門辦事,獨自走夜路也讓她苦不堪言。
每次她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就向家人緊張地講述她路上經曆的危險。
可以看到,她的這些表現都是為了讓自己能一直待在母親身邊。
但是,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她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她幾乎是被趕着去上班的。
僅僅兩天過後,老闆對她很不滿意,她不得不辭職。
這時,她又尿床了。
母親不理解她,嚴厲地責備了她。
于是,她企圖自殺,被送到醫院,母親非常懊悔,發誓永遠不會離開她。
患者所有的表現,包括尿床、怕黑、害怕獨處和自殺嘗試,都指向同一個目标,就是:&ldquo我要待在母親身邊或是我要母親一直關心我!&rdquo對她而言,尿床這個不文明行為就有了意義。
現在,我們意識到可以通過一些壞習慣來判斷個體的性格特征。
同時,隻有了解個體的整個生活背景,才能幫助他糾正這些錯誤行為。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孩子氣的不文明行為和壞習慣的目的是獲得成人的關注。
想要充當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或是想向父母展現自己軟弱無能的兒童會利用這些行為方式。
有陌生人到訪時,兒童故意搗亂的行為也具有相同的含義。
有時候,當有客人來時,原來行為得體的兒童突然表現失常。
他們是想增加自己的存在感,隻有這一意圖得到實現他們才會停止搗亂的行為。
這些兒童在成年後,會嘗試使用類似的不文明行為來逃避社會規範,或是給他人制造麻煩,破壞公共利益。
在這些行為表現背後是他們的虛榮心在作祟。
由于這些行為的表現形式多樣且善于僞裝,我們難以明确這些行為的内在心理機制和發展趨勢。
破壞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會帶來慘痛的後果。
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時間的變遷和難以計數的複雜情況,使得個體的罪行與報應之間的聯系難以厘清,難下定論。
隻有掌握了個體完整的行為模式,并洞悉他的個人經曆後,我們才能仔細探究這些因果聯系,明确個體發展出現偏差的最早時間點。
文明進化中未馴化的天性 有些人會明顯表現出被稱為野蠻或不文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咬指甲、挖鼻孔或是在餐桌上狼吞虎咽。
有些人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毫不掩飾自己的吃相,也不以為恥,能明顯地看到他們野蠻的性格。
他們進食時聲音很大,從不細嚼慢咽,吃得又多又快。
我們經常能見到隻有在進食中才能找到快樂的人。
有些人的野蠻表現是髒亂無序,工作過于繁忙或是工作兢兢業業,但天性糊塗的人不在此列。
這些人通常是無業遊民或不務正業的人,他們外表上總是邋邋遢遢,但又具有攻擊性。
如果不了解這些人的性格特征,我們就會對他們一無所知。
上述表現隻是野蠻人的一些外部特征。
這些行為表明他們并不想參與到群體當中,想與其他人劃清界限,讓我們相信他們對于同伴而言毫無用處。
個體的大多數野蠻特質源于童年時期。
發展受挫的兒童更容易表現出這些特征,直至成年後也沒能克服。
個體的上述行為表現或多或少出于與同伴交往的厭惡心理。
野蠻的人都希望自己遠離生活,讨厭合作,不會聽從勸告去改正。
事實上,當一個人不願服從群體生活的規則時,上述行為都很容易理解。
咬指甲、衣着邋遢是避免與人接近,防止他成為衆矢之的,不願卷入紛争和受人關注,或是逃離愛情與婚姻的有效手段。
他在競争中失利,野蠻也會成為托詞或借口。
他會說:&ldquo如果我沒有這個壞習慣,那我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但不幸的是,我有這個壞習慣!&rdquo 以下的案例用于說明個體将野蠻當作自我保護的工具,用來對抗環境。
這是一位22歲的女孩,是家裡的倒數第二個孩子。
由于她體弱多病,母親對她照顧有加,她也非常依賴母親,希望可以日日夜夜和母親待在一起。
于是,她白天就表現出焦慮,晚上就出現驚恐發作和尿床。
在症狀之初,她獲得勝利,她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
她通過這些錯誤的行為,罔顧兄弟姐妹的利益,成功地把母親束縛在她的身邊。
這個女孩還不交朋友,不上學,也不能融入社會。
每次她不得不出門時,她就表現得非常焦慮。
之後發展到她不得不晚上才出門辦事,獨自走夜路也讓她苦不堪言。
每次她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就向家人緊張地講述她路上經曆的危險。
可以看到,她的這些表現都是為了讓自己能一直待在母親身邊。
但是,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她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她幾乎是被趕着去上班的。
僅僅兩天過後,老闆對她很不滿意,她不得不辭職。
這時,她又尿床了。
母親不理解她,嚴厲地責備了她。
于是,她企圖自殺,被送到醫院,母親非常懊悔,發誓永遠不會離開她。
患者所有的表現,包括尿床、怕黑、害怕獨處和自殺嘗試,都指向同一個目标,就是:&ldquo我要待在母親身邊或是我要母親一直關心我!&rdquo對她而言,尿床這個不文明行為就有了意義。
現在,我們意識到可以通過一些壞習慣來判斷個體的性格特征。
同時,隻有了解個體的整個生活背景,才能幫助他糾正這些錯誤行為。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孩子氣的不文明行為和壞習慣的目的是獲得成人的關注。
想要充當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或是想向父母展現自己軟弱無能的兒童會利用這些行為方式。
有陌生人到訪時,兒童故意搗亂的行為也具有相同的含義。
有時候,當有客人來時,原來行為得體的兒童突然表現失常。
他們是想增加自己的存在感,隻有這一意圖得到實現他們才會停止搗亂的行為。
這些兒童在成年後,會嘗試使用類似的不文明行為來逃避社會規範,或是給他人制造麻煩,破壞公共利益。
在這些行為表現背後是他們的虛榮心在作祟。
由于這些行為的表現形式多樣且善于僞裝,我們難以明确這些行為的内在心理機制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