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非攻擊性特質

關燈
他身邊,他的表現不會有任何改變。

    其實,他希望母親待在自己身邊,以便可以随時差遣。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幫助兒童培養獨立性,相反,我們提供了一個與他人相處的錯誤示範,讓他養成讓别人侍奉自己的習慣。

     兒童的焦慮表現衆所周知。

    在黑暗中或者夜幕降臨時,兒童的焦慮表現格外明顯,因為黑暗和夜晚導緻他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或者與親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困難。

    這時,他在焦慮如何将被阻斷的聯系重新建立起來。

    如果有家人聞聲趕來,他就會要求開燈,或陪他玩耍。

    如果要求得到滿足,兒童的焦慮就會消失。

    而當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的焦慮會再次出現,他通過焦慮來保證自己在家中的優勢地位。

     成年人中也有類似表現。

    有些人不願意單獨出門,在大街上,他們步履匆匆,眼神慌張,很容易識别。

    他們中有些人不願意四處走動,有些人則在大街上健步如飛。

    例如,有時一些身體健康、四肢健全、氣色很好的女性,要求我們攙扶她過馬路。

    這說明她們隻要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會産生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在她們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就産生了。

    廣場恐懼症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患者總是覺得周圍存在着某種危機,堅信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害怕摔倒。

    這些個體恐懼的内心深處也隐藏着對權力和優越感的追求。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焦慮就是一種工具,用來迫使他人陪伴自己或者支配他人的生活。

    所以,沒有人能夠離開患者的房間,因為一旦離開,他們會變得異常焦慮,每個人都必須向患者表現的焦慮妥協。

    就這樣,焦慮患者漸漸給整個環境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個人都必須主動向患者靠攏,而患者卻哪兒都不用去,可以像皇帝一樣支配其他人。

     想要消除人類的恐懼,隻能依靠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

    隻有在社會中找到歸屬感的個體才能擁有沒有焦慮的人生。

     這裡還有個有趣的例子。

    在1918年奧地利革命時期,很多患者突然宣稱自己不能再去參加心理治療了。

    當問及原因時,大部分人這樣回答: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街上遇到什麼樣的人,更不要說你還穿得比别人好了。

     那時人們的情緒普遍都很低落,但是為什麼隻有這一部分人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一切絕非偶然。

    他們的恐懼源于與别人缺乏接觸,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那些具有社會歸屬感的個體不會感到不安,仍然過着自己的日子,而這些人卻表現出極度不安。

     膽怯是焦慮的一種溫和的表現形式。

    不管你把兒童放在什麼環境中,膽怯總會使他們逃避與他人的聯系,或者将剛剛建立起來的聯系破壞掉。

    自卑感和與他人的差距感讓這些兒童難以在與他人的聯系中感到快樂。

     軟弱 軟弱的人常見的表現是:他們總覺得自己面臨的任何問題都是極度困難的,沒有自信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事情。

    這種人通常做事拖拉,以此拖延自己經受考核或者完成任務的時間。

    這類人總是在本該做正事時,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有些人會說突然發現自己完全不适合當前所學的專業,或是找各種借口來說服自己,離開本職工作。

    除了拖拉外,軟弱的另一個特征是過度謹慎。

    軟弱的個體處處設防,無論是在安全問題上,還是事先準備時,他們都極度地小心謹慎,目的是盡可能地逃避自己可能承擔的責任。

     個體心理學家們把這一現象中所包含的問題統稱為&ldquo距離問題&rdquo,&ldquo距離問題&rdquo為我們評估和測量個體人生三大問題提供了依據。

    這三個問題是:如何解決自身的社會責任?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所選擇的人際交往方式是正确的還是不當的?人生面臨的其他問題還包括如何選擇專業與工作、如何處理愛情與婚姻中的問題等等。

    從個體在面對上述問題時的受挫程度及其所選擇的處理方式的偏差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人格特征的全貌。

    同時,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收集資料幫助我們增加對人性的理解。

     個體表現出軟弱或多或少是由于不願意接受任務。

    然而,如前所述,悲觀主義者也有積極的一面。

    我們可以假定個體表現出軟弱也有積極的一面。

    因為,如果他對所接受的任務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