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攻擊性特質

關燈
某種魔法控制他人,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甚至會持續終生。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迷信思想,比如認為女人通過魔力控制男人。

    很多男性的言語和行為好像受到自己伴侶的魔法支配。

    在古代,這種迷信思想甚至更嚴重。

    隻要一個小借口,女性就可能被指控為女巫或術士。

    這種風氣曾噩夢般席卷整個歐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數十年。

    當時,數百萬女性為此喪命。

    基于此,這種迷信并不是無關痛癢的小錯誤,它與世界大戰、宗教法庭帶來的危害相差無幾。

     在想努力成為上帝化身的個體中,通過對宗教信仰的錯誤解讀來滿足虛榮心的現象也比較常見。

    例如,一個宗教狂總想着遠離人群,和上帝對話。

    他通過虔誠的宗教儀式和祈禱,來讓自己覺得離上帝很近,肩負重任,自認為是神的使者。

    這種宗教戲法是一種病理性的偏執,與真正的宗教信仰完全不同。

    曾有這樣一個病例:一名男性說自己每天晚上都必須祈禱,否則就無法入睡。

    因為他隻要有一次不把祈禱傳向天國,世界上就會有一個人遭受到不幸。

    我們可以把他的話理解為:&ldquo隻要我做了禱告,他就不會受到傷害。

    &rdquo通過這些誤用的宗教手段,個體很容易産生&ldquo魔法&rdquo帶來的優越感,尤其是儀式又碰巧消除了别人的不幸時。

    因此,這些宗教狂的某些行為很難從人性的範疇加以解釋。

    他們常常會出現無意義的姿勢、刻闆行為等表現,這些不僅無助于他們面對的現實問題的解決,反而成為他們接觸現實環境的障礙。

     在當代社會,金錢也是充滿魔力的東西。

    有一句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

    所以個體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個體的利欲熏心在我們看來是病理性的,是虛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虛榮心驅使個體通過不斷積累财富來制造自己擁有魔力的假象。

    有些已經腰纏萬貫的人還在不停地斂财。

    他們當中有人曾說:&ldquo是的,财富和金錢持續誘惑着我,我無法抗拒。

    &rdquo盡管這個人已經意識到自己被金錢蠱惑,但現實中很多人還蒙在鼓裡。

    在當今社會,權力和金錢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對于财富的争奪意識是自然而然的,根本沒有人意識到虛榮心才是讓他們追逐财富的罪魁禍首。

     在下面的案例中,我們将進行歸納總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虛榮心在個體性格發展中的作用。

    在一個家庭中有兩姐弟,大家都認為弟弟資質平平,姐姐則能力出衆。

    盡管很多人都試圖幫助弟弟,但弟弟覺得自己無法追趕姐姐的步伐,他選擇放棄,最終成為姐姐的陪襯。

    這時,他很沮喪,覺得自己沒有天賦。

    一直以來,他覺得姐姐面對任何問題都遊刃有餘,而他卻隻能做一些雞毛蒜皮的事。

    由于姐姐一直表現得出類拔萃,周圍人也漸漸認為他的天賦不如姐姐,即使事實并非如此。

     就這樣,上學時他心事重重,垂頭喪氣,不惜一切代價去回避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評價。

    青春期時,他想擺脫别人眼中&ldquo愚蠢的男孩&rdquo的形象,希望别人把他當大人看待。

    14歲時,他頻繁出席成人的聚會。

    然而,他無法擺脫深深的自卑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自己如何能成為一個紳士。

     他開始出現在風月場所,流連忘返,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錢。

    但是,作為成年人的自尊心不允許他向父親伸手要錢。

    于是,他開始偷父親錢,并不以為恥,反而覺得這樣更像一個成年人的所作所為,認為自己是在幫父親理财。

    直到有一天,他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失敗了,自己是無能的這一點再度得到印證,才打破了他認為自己是成年人的幻想。

     于是,他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之中,這些情緒明顯地幹擾了他的學業。

    這些情緒反應使得他得以暫時擺脫目前的困境,為他的學習成績差找到一個充分的借口。

    所有處于這種負性情緒狀态下的人,學習不可能不受影響。

    同時,他還伴有注意力渙散的症狀,使得學習難以順利進行。

    日複一日,雖然他根本就沒有學習,但卻安慰自己&ldquo我今天努力了,我今天學習很認真&rdquo,心安理得進入夢鄉。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進一步幫助他擺脫和姐姐比較的窘境。

     他每天強迫自己早起一個小時,結果他一整天都感覺很疲憊,打瞌睡,無法集中注意力到學習上。

    這樣,再也沒人讓他和姐姐競争了!現在,問題已經不是他有沒有天賦,而是懊悔和自責的情緒時時刻刻折磨着他,讓他不得安甯。

    最後,他全身都穿上了僞裝的盔甲,在他失敗時沒人會說他沒有天賦。

    相反,如果他獲得成功,就證明了他天資卓越。

     在患者的行為表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虛榮心在作祟。

    為了不承認自己的&ldquo無能&rdquo,一個人甚至去冒犯罪的風險。

    不當的野心和虛榮心讓這些個體在生活中迷失,奪去了人生本該擁有的坦誠和快樂。

    實際上,這些表現其實就是虛榮的人犯下的愚蠢錯誤。

     嫉妒 嫉妒是一種非常常見和有趣的性格特征。

    這裡的嫉妒并不單指在戀愛關系中的嫉妒,而是存在于各種人際關系的廣義的嫉妒。

    有些兒童在企圖超越他人的過程中滋生嫉妒。

    随着嫉妒的産生,這些兒童同時也會發展出野心、攻擊性等特質。

    嫉妒就像是野心的姐妹一樣,備受歧視和忽視的人最容易産生這種特質,而且一旦産生,就可能會伴随一生。

     有時,當一個家庭迎來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時,長子往往會對弟弟或妹妹産生嫉妒,因為父母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弟弟或妹妹身上,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是被罷黜的國王。

    曾經享受過的父母親的溫暖和關懷,如今卻被弟弟妹妹奪去,讓他們變得非常嫉妒。

    曾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一個不到8歲的小女孩,就已經犯下三次謀殺罪。

     這個小女孩精神發育遲滞,再加上體弱多病,在家裡幾乎什麼都做不了。

    不過她很安于現狀,滿意自己的處境。

    然而,當她6歲時,父母又生了一個女兒。

    她的内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懷着冷酷的敵意想要害自己的妹妹。

    父母無法理解她的這種行為,開始對她實施嚴厲的責罰,想讓她明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有一天,有人在她家附近的小溪中發現了一具女嬰的屍體。

    之後不久,另一具女嬰屍體也出現在相同的地點。

    第三次,這個女孩正準備再将一具屍體丢進河中時被抓了個正着,她還供認了前兩起罪行。

    她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觀察和鑒定,最終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女孩把對自己親生妹妹的嫉妒轉移到其他的小女孩身上,她對别的男孩卻沒有敵意。

    看起來她是把被謀殺的三個小女孩當成自己的妹妹,她通過殺害這些女孩來報複父母對自己的忽視。

     在有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嫉妒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衆所周知,在人類社會,女孩更容易被忽視。

    當看到弟弟出生時受到更多關注,得到更多的愛和好處時,女孩很容易備受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敵對情緒會自然滋生。

    有時,姐姐也可能表現得像媽媽一樣照顧弟弟。

    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和上一個案例大同小異。

    如果姐姐在對待弟弟妹妹時表現得像母親,就意味着她在與弟弟妹妹的關系中占據上風,占有主導權,讓她在自己地位受到威脅時扳回一局。

     兄弟姐妹的過度競争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女孩會感覺自己被忽視,不斷努力去超越哥哥或弟弟。

    通常,女孩都可以在努力之後遠遠超越哥哥或弟弟,這同時還有自然規律的作用,因為女孩在青春期時發育比男孩快得多。

    不過,這種發育優勢在青春後期會被男孩漸漸趕上。

     嫉妒總是變幻莫測,形式多樣。

    它可能隐藏在人們的相互猜忌中,暗自埋伏起來等待出擊;它可能表現為對别人的批評,或者對于被忽視的恐懼。

    嫉妒既可表現為自我傷害,也可表現為極度強硬和頑固。

    在嫉妒的驅使下,人們會毫無根據地懷疑和否認他人,或試圖限制他人的自由,支配他人的生活,等等。

    具體表現為哪種形式取決于個體先前在群體生活中的行為模式。

     嫉妒常見的表現是:先給對方立一系列規矩,進而控制他們的行為。

    例如,在戀愛關系中,一個人給戀人定一些戀愛條款,或是試圖限制戀人的活動,對戀人的一言一行都提出要求時,就是嫉妒在作怪。

    此外,嫉妒也可以表現為貶損和責備他人。

    無論是哪種表現形式,嫉妒心理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奪走他人的意志,限制他人的思維,使他人身心受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涅托奇卡·涅茲萬諾娃》就是關于嫉妒的上述表現的範例: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采用嫉妒驅動下的這些行為方式壓迫了妻子一生,以此來展示對妻子的絕對主導權和支配權。

    由此推斷,嫉妒其實是一種個體對權力的變相追求形式而已。

     妒忌 隻要個體對權力和操控他人有追求,他的性格特征中一定會有妒忌的痕迹。

    當實際情況與過高期望之間出現差距,且這種差距難以彌補時,個體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會時刻壓迫他,提醒他達到自己的最終目标道阻且長,影響他日常的行為和生活的态度。

    此外,個體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對生活的不滿又進一步加深自卑情結。

    他開始不斷地花時間去評價别人的成功,關注别人對他的看法,或沉浸在别人所取得的成功中。

    他總覺得自己被他人忽視、排斥甚至歧視。

    即使他擁有數倍于别人的東西,他仍感到自己被忽視,這恰好說明他欲望太多,不管已經擁有多少,虛榮心都得不到滿足。

    實際上,他想擁有全部。

    不過,這類人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這種欲望,畢竟這種想法是受到社會大衆排斥的。

    但是,他們的行為卻處處流露出&ldquo渴望得到一切&rdquo的想法。

     在評價他人成功的過程中,個體的妒忌不斷滋生和蓄積,妒忌情緒卻不會給人們帶來一丁點快樂。

    在社會情感的影響下,人們對于妒忌持否定态度。

    在現實生活中,從不妒忌他人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有人可以完全擺脫妒忌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妒忌的影響并不大。

    但是,當個體遭受痛苦和壓力,或者處于饑寒交迫、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