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攻擊性特質
關燈
小
中
大
要社會同情的窘境的現象。
虛榮心令人反感,如果無法擺脫,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尋找虛榮的更好表現形式,讓個體的虛榮心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保持一緻! 個體的虛榮心呈動态趨勢,見以下案例。
一個年輕的女人,她是家中幼女,小時候備受寵愛。
母親對她的照顧細緻入微,對她所有的願望都盡力滿足。
但她仍不滿足,要求水漲船高。
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生病時,母親對她愈加關心和照顧。
她意識到疾病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
她希望自己患病,盡管疾病帶來身體不适,但是她卻感到心情愉快。
很快,她對生病駕輕就熟。
然而,隻要她遇到不快或困難,她就渴望通過患病獲得特殊的照顧,所以她發展出了慢性病。
這種&ldquo疾病情結&rdquo在兒童和成人中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個體通過這種方式增強權力,占據家庭的核心位置,對家人進行無邊界的控制。
當我們處理心靈脆弱、身體虛弱的個案時,要意識到&ldquo疾病情結&rdquo産生的巨大作用。
很顯然,隻有這些孱弱的個體才會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權力,因為他們已經感受到家人關注自己的健康所帶來的好處。
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會用一些小把戲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吃得很少,讓自己氣色變差,看上去像是生病一樣。
這時候,家人一定會着急,想辦法盡量做好吃的食物給他。
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别人對自己唯命是從的欲望不斷滋生。
這些人無法忍受孤獨,而生病讓他們獲得關注和被關愛的感覺。
對這些人而言,讓别人認為自己處境危險或是生病,是很容易的事。
個體辨别他人身處的環境或狀況的能力,對他人的境況感同身受稱為移情。
移情的典型例子是:對夢中的場景我們會産生真實感受。
也就是說,隻要通過想象一個場景,有時候我們就能夠産生身臨其境的效果。
對于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人而言,他們隻要習得這種能力,便能夠輕而易舉地産生不适感或表現出不适症狀。
他們的表現如此真實,以至于人們很難識破。
他們僅僅通過想象自己惡心或是身處危險,就可以産生嘔吐或者焦慮反應。
通常,正是他們慣用的這種方法會暴露出&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本質。
在上述案例中,患者聲稱有時候突然會有一種恐懼感,&ldquo好像自己随時都有可能會中風&rdquo。
這些人擁有極強的想象力,想象的事物或者場景非常細緻和清楚,以至于最後自己已經分不清,周圍的人也不敢提出質疑。
具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個體認為隻要能給周圍人留下&ldquo我生病了&rdquo或者&ldquo我很焦慮&rdquo的主觀印象,關心他的人就都會來到這個&ldquo患者&rdquo的身邊噓寒問暖。
對于家人或朋友生病,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擔心。
但是,具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個體卻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将疾病表現作為獲得權力和關注的工具。
在社會和群體生活中,人們需要為他人考慮是一種行為準則。
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人卻無視這一準則,&ldquo無法理解别人的痛苦和快樂&rdquo已經成為他們的通病。
對他們而言,損害他人利益是常态,&ldquo助人為樂&rdquo是笑話。
這些人偶爾能在付出極大的個體努力或是在軍事化教育的潛移默化下獲得成功。
大多數時候,他們隻有在有利可圖的時候才會假裝關心别人,其行為自戀而虛榮。
上述案例中患者的表現也是如此。
患者表面上似乎很愛家人,例如母親一般會在早上為她準備早餐,并端到床邊。
隻要哪一天,母親沒有像往常一樣端着早餐出現,她就會很擔心,就把丈夫叫醒,催促他去看看母親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否則她就不能安心。
由于每次隻要自己不端着早餐出現,女兒就會表現得非常焦慮和擔憂,久而久之,母親就會養成每天準時端着早餐出現在女兒身邊的習慣;她的丈夫也是如此,作為商人,他忙于應酬客人和商談合作,但隻要他因工作晚歸,妻子就表現得幾乎瀕臨精神崩潰,焦慮、顫抖、大汗淋漓,痛苦地訴說自己總是有不祥的預感,等等。
因此,丈夫也隻能選擇妥協,承諾準時回家。
對這一案例許多人會質疑:患者并沒有從她的行為中獲利,而且她的這種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得逞。
但是,這些隻描述了患者問題的一小部分。
她的疾病表現就像是寫着&ldquo小心&rdquo的危險标志,是她生活中其他所有關系的索引。
通過&ldquo疾病&rdquo這一工具,她把周圍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周圍的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使她的虛榮心得到滿足。
對常人來說,掌控他人是多麼難以實現的目标!當意識到她不惜一切想&ldquo掌控他人&rdquo時,我們就能夠理解她當前的言行舉止是實現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隻要周圍人對她不是言聽計從,她就會鬧得雞犬不甯。
在婚姻中,她對丈夫的要求并不隻是&ldquo準時回家&rdquo,她通過這種方式給丈夫立下許多&ldquo規矩&rdquo。
表面上看,她似乎非常關心别人,但需要别人必須無條件地順從她。
由此得出結論:她對别人的關心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個體對虛榮心的追求超過對原本想要得到東西的渴望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另一個案例涉及一個6歲的小女孩。
她自我中心,對自己腦子裡的每個願望是否得到滿足非常在意。
她渴望通過控制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因此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模式。
行為的結果就是控制或征服他人。
有一次,母親買了女孩最喜歡的點心,想給她驚喜。
母親把點心拿給女兒,并說:&ldquo我買了你最喜歡的點心。
&rdquo這時,女孩卻把盤子摔到地上,一邊用腳踩着點心,一邊哭喊:&ldquo我不要你買給我的,我說想要的你才能買!&rdquo還有一次,母親問女孩,午餐喝咖啡還是牛奶。
女孩站在門邊小聲地說:&ldquo如果你說要咖啡我就要牛奶,如果你說要牛奶我就要咖啡!&rdquo 案例中的這個小女孩總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有類似想法的兒童,卻不會這樣做。
或許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唯我獨尊和自我中心,隻是有些兒童更傾向于表現在行為上,即使為此一無所獲,甚至付出痛苦的代價。
大多數這樣的兒童都是被家人寵溺、我行我素的。
在當今社會,我行我素的機會并不少見。
在成年人中,固執己見、我行我素的個體遠遠多于熱心助人者。
此外,有些人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罔顧他人利益,隻要是别人的建議就決不接受,即使建議是正确的、有好處的。
他們總是等不及别人把話說完就開始挑刺。
還有些人被虛榮心蒙蔽了自己的心智,言不由衷(即使内心本來認可别人的觀點,口頭卻否認)。
個體即使在家中也不能總是我行我素。
我行我素的人與陌生人交往時表現熱情、和藹可親的情況并不少見。
但這種交往模式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深交(非常少見),要麼關系破裂。
然而,生活就是這樣,人們總是相遇,彼此結交。
有些人在交往之初總是頗得人心,但之後變得很冷漠、拒人于千裡之外,讓别人百思不得其解。
還有些人把自己鎖在家裡,不願與人交往。
以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為例。
由于她性格可愛,在社交場合,她很受歡迎和追捧。
然而,她并不喜歡應酬,總是找一些借口離開,盡早回家。
而且她不會直接說自己想要回家,而是通過間接的策略來表達。
例如,她在參加一個聚會時,她就會表現出頭痛,需要立刻回家休息。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任何的社交聚會中,她都不能夠感受到自己在家中所享有的絕對主導權。
隻有在家時,她的虛榮心才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所以,她身處其他場合時,就會制造一些不得已要回家的借口。
她的症狀逐漸發展,表現為一與陌生人相處就感到非常焦慮和易激惹。
很快,她不敢去電影院,甚至不敢走在大街上,因為在這些環境中失去了全世界臣服于自己的感覺。
由于她渴望的衆星捧月的感覺隻能在家中得到滿足,所以她宣稱隻有家人陪伴時她才出門。
對她而言,最理想的情形是:關心自己的家人總是圍繞在自己身邊。
據調查顯示,她的這種行為模式始于童年期。
她是家中幼女,年齡最小、身體最弱,比其他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寵愛和關注。
她恰好利用了這一點,不惜一切代價來保持&ldquo被寵愛&rdquo和&ldquo脆弱&rdquo的狀态。
她有明顯的不安和焦慮,沒有人會懷疑她的症狀。
然而,這些症狀恰好暴露出這一事實:她為滿足虛榮心而被自己的行為模式所束縛。
她并不想融入社會生活,她所采用的這些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她的問題。
最後,她的症狀愈發嚴重以至于不得不前來就診。
盡管有一定難度,但現在确實是揭開她多年&ldquo精心打造&rdquo的生活面具的恰當時機。
她表面上向醫生求助,其實她并沒有準備改變。
她求醫的目的是:自己既可以在家裡保持絕對的支配權,同時又能擺脫走在大街上時的恐懼和焦慮感。
然而,這二者密不可分!她已經受困于自己這些無意識的行為當中,隻看到這些行為的益處,卻看不到它們帶來的惡果。
從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虛榮心如何成為個體的心靈負擔,抑制她的健康發展,并最終導緻崩潰。
然而,很多患者對此卻無法理解,他們隻看到虛榮心給他們帶來的種種好處。
很多人會覺得有抱負(本質是虛榮心)是一種優秀的性格特征,卻并不知道這種特質是引發持續的心境惡劣、幹擾休息和睡眠的元兇。
我們通過另一個案例來對此進行說明。
一個25歲的年輕男子缺席了自己原本需要參加的一場考試,理由是他突然對這門課完全失去興趣。
一段時間以來他都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以至于最後不敢參加考試。
他總是回憶童年往事,責怪父母不理解自己,以至于自己發展不順。
在這種心境狀态下,他覺得人類毫無價值,對周圍人
虛榮心令人反感,如果無法擺脫,那麼我們至少可以尋找虛榮的更好表現形式,讓個體的虛榮心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保持一緻! 個體的虛榮心呈動态趨勢,見以下案例。
一個年輕的女人,她是家中幼女,小時候備受寵愛。
母親對她的照顧細緻入微,對她所有的願望都盡力滿足。
但她仍不滿足,要求水漲船高。
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生病時,母親對她愈加關心和照顧。
她意識到疾病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
她希望自己患病,盡管疾病帶來身體不适,但是她卻感到心情愉快。
很快,她對生病駕輕就熟。
然而,隻要她遇到不快或困難,她就渴望通過患病獲得特殊的照顧,所以她發展出了慢性病。
這種&ldquo疾病情結&rdquo在兒童和成人中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個體通過這種方式增強權力,占據家庭的核心位置,對家人進行無邊界的控制。
當我們處理心靈脆弱、身體虛弱的個案時,要意識到&ldquo疾病情結&rdquo産生的巨大作用。
很顯然,隻有這些孱弱的個體才會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權力,因為他們已經感受到家人關注自己的健康所帶來的好處。
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會用一些小把戲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吃得很少,讓自己氣色變差,看上去像是生病一樣。
這時候,家人一定會着急,想辦法盡量做好吃的食物給他。
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别人對自己唯命是從的欲望不斷滋生。
這些人無法忍受孤獨,而生病讓他們獲得關注和被關愛的感覺。
對這些人而言,讓别人認為自己處境危險或是生病,是很容易的事。
個體辨别他人身處的環境或狀況的能力,對他人的境況感同身受稱為移情。
移情的典型例子是:對夢中的場景我們會産生真實感受。
也就是說,隻要通過想象一個場景,有時候我們就能夠産生身臨其境的效果。
對于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人而言,他們隻要習得這種能力,便能夠輕而易舉地産生不适感或表現出不适症狀。
他們的表現如此真實,以至于人們很難識破。
他們僅僅通過想象自己惡心或是身處危險,就可以産生嘔吐或者焦慮反應。
通常,正是他們慣用的這種方法會暴露出&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本質。
在上述案例中,患者聲稱有時候突然會有一種恐懼感,&ldquo好像自己随時都有可能會中風&rdquo。
這些人擁有極強的想象力,想象的事物或者場景非常細緻和清楚,以至于最後自己已經分不清,周圍的人也不敢提出質疑。
具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個體認為隻要能給周圍人留下&ldquo我生病了&rdquo或者&ldquo我很焦慮&rdquo的主觀印象,關心他的人就都會來到這個&ldquo患者&rdquo的身邊噓寒問暖。
對于家人或朋友生病,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擔心。
但是,具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個體卻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将疾病表現作為獲得權力和關注的工具。
在社會和群體生活中,人們需要為他人考慮是一種行為準則。
有&ldquo疾病情結&rdquo的人卻無視這一準則,&ldquo無法理解别人的痛苦和快樂&rdquo已經成為他們的通病。
對他們而言,損害他人利益是常态,&ldquo助人為樂&rdquo是笑話。
這些人偶爾能在付出極大的個體努力或是在軍事化教育的潛移默化下獲得成功。
大多數時候,他們隻有在有利可圖的時候才會假裝關心别人,其行為自戀而虛榮。
上述案例中患者的表現也是如此。
患者表面上似乎很愛家人,例如母親一般會在早上為她準備早餐,并端到床邊。
隻要哪一天,母親沒有像往常一樣端着早餐出現,她就會很擔心,就把丈夫叫醒,催促他去看看母親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否則她就不能安心。
由于每次隻要自己不端着早餐出現,女兒就會表現得非常焦慮和擔憂,久而久之,母親就會養成每天準時端着早餐出現在女兒身邊的習慣;她的丈夫也是如此,作為商人,他忙于應酬客人和商談合作,但隻要他因工作晚歸,妻子就表現得幾乎瀕臨精神崩潰,焦慮、顫抖、大汗淋漓,痛苦地訴說自己總是有不祥的預感,等等。
因此,丈夫也隻能選擇妥協,承諾準時回家。
對這一案例許多人會質疑:患者并沒有從她的行為中獲利,而且她的這種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得逞。
但是,這些隻描述了患者問題的一小部分。
她的疾病表現就像是寫着&ldquo小心&rdquo的危險标志,是她生活中其他所有關系的索引。
通過&ldquo疾病&rdquo這一工具,她把周圍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周圍的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使她的虛榮心得到滿足。
對常人來說,掌控他人是多麼難以實現的目标!當意識到她不惜一切想&ldquo掌控他人&rdquo時,我們就能夠理解她當前的言行舉止是實現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隻要周圍人對她不是言聽計從,她就會鬧得雞犬不甯。
在婚姻中,她對丈夫的要求并不隻是&ldquo準時回家&rdquo,她通過這種方式給丈夫立下許多&ldquo規矩&rdquo。
表面上看,她似乎非常關心别人,但需要别人必須無條件地順從她。
由此得出結論:她對别人的關心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個體對虛榮心的追求超過對原本想要得到東西的渴望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另一個案例涉及一個6歲的小女孩。
她自我中心,對自己腦子裡的每個願望是否得到滿足非常在意。
她渴望通過控制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因此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模式。
行為的結果就是控制或征服他人。
有一次,母親買了女孩最喜歡的點心,想給她驚喜。
母親把點心拿給女兒,并說:&ldquo我買了你最喜歡的點心。
&rdquo這時,女孩卻把盤子摔到地上,一邊用腳踩着點心,一邊哭喊:&ldquo我不要你買給我的,我說想要的你才能買!&rdquo還有一次,母親問女孩,午餐喝咖啡還是牛奶。
女孩站在門邊小聲地說:&ldquo如果你說要咖啡我就要牛奶,如果你說要牛奶我就要咖啡!&rdquo 案例中的這個小女孩總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有類似想法的兒童,卻不會這樣做。
或許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唯我獨尊和自我中心,隻是有些兒童更傾向于表現在行為上,即使為此一無所獲,甚至付出痛苦的代價。
大多數這樣的兒童都是被家人寵溺、我行我素的。
在當今社會,我行我素的機會并不少見。
在成年人中,固執己見、我行我素的個體遠遠多于熱心助人者。
此外,有些人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罔顧他人利益,隻要是别人的建議就決不接受,即使建議是正确的、有好處的。
他們總是等不及别人把話說完就開始挑刺。
還有些人被虛榮心蒙蔽了自己的心智,言不由衷(即使内心本來認可别人的觀點,口頭卻否認)。
個體即使在家中也不能總是我行我素。
我行我素的人與陌生人交往時表現熱情、和藹可親的情況并不少見。
但這種交往模式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他們要麼繼續深交(非常少見),要麼關系破裂。
然而,生活就是這樣,人們總是相遇,彼此結交。
有些人在交往之初總是頗得人心,但之後變得很冷漠、拒人于千裡之外,讓别人百思不得其解。
還有些人把自己鎖在家裡,不願與人交往。
以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為例。
由于她性格可愛,在社交場合,她很受歡迎和追捧。
然而,她并不喜歡應酬,總是找一些借口離開,盡早回家。
而且她不會直接說自己想要回家,而是通過間接的策略來表達。
例如,她在參加一個聚會時,她就會表現出頭痛,需要立刻回家休息。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任何的社交聚會中,她都不能夠感受到自己在家中所享有的絕對主導權。
隻有在家時,她的虛榮心才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所以,她身處其他場合時,就會制造一些不得已要回家的借口。
她的症狀逐漸發展,表現為一與陌生人相處就感到非常焦慮和易激惹。
很快,她不敢去電影院,甚至不敢走在大街上,因為在這些環境中失去了全世界臣服于自己的感覺。
由于她渴望的衆星捧月的感覺隻能在家中得到滿足,所以她宣稱隻有家人陪伴時她才出門。
對她而言,最理想的情形是:關心自己的家人總是圍繞在自己身邊。
據調查顯示,她的這種行為模式始于童年期。
她是家中幼女,年齡最小、身體最弱,比其他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寵愛和關注。
她恰好利用了這一點,不惜一切代價來保持&ldquo被寵愛&rdquo和&ldquo脆弱&rdquo的狀态。
她有明顯的不安和焦慮,沒有人會懷疑她的症狀。
然而,這些症狀恰好暴露出這一事實:她為滿足虛榮心而被自己的行為模式所束縛。
她并不想融入社會生活,她所采用的這些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她的問題。
最後,她的症狀愈發嚴重以至于不得不前來就診。
盡管有一定難度,但現在确實是揭開她多年&ldquo精心打造&rdquo的生活面具的恰當時機。
她表面上向醫生求助,其實她并沒有準備改變。
她求醫的目的是:自己既可以在家裡保持絕對的支配權,同時又能擺脫走在大街上時的恐懼和焦慮感。
然而,這二者密不可分!她已經受困于自己這些無意識的行為當中,隻看到這些行為的益處,卻看不到它們帶來的惡果。
從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虛榮心如何成為個體的心靈負擔,抑制她的健康發展,并最終導緻崩潰。
然而,很多患者對此卻無法理解,他們隻看到虛榮心給他們帶來的種種好處。
很多人會覺得有抱負(本質是虛榮心)是一種優秀的性格特征,卻并不知道這種特質是引發持續的心境惡劣、幹擾休息和睡眠的元兇。
我們通過另一個案例來對此進行說明。
一個25歲的年輕男子缺席了自己原本需要參加的一場考試,理由是他突然對這門課完全失去興趣。
一段時間以來他都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以至于最後不敢參加考試。
他總是回憶童年往事,責怪父母不理解自己,以至于自己發展不順。
在這種心境狀态下,他覺得人類毫無價值,對周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