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結構

關燈
,大多數長子是極為保守的。

     次子對于權力的追求與長子有着細微的差别。

    次子是不斷地遭受壓制,在壓力下争取權力。

    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是賽馬一樣,需要通過競争才能達到目标。

    次子會表現出明顯的競争性行為模式。

    在家庭環境中,已經坐擁權力的長子對于次子而言是一個強大的刺激源。

    次子在與長子的權力争奪戰中會表現得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而長子則相對保守。

    除非次子揚言要超過長子,長子才會表現出競争的态勢。

     上述情境類似于《聖經》中以掃和雅各的故事。

    以掃是長子,雅各是次子,他們為實權和面子進行着明争暗鬥。

    在這種情況下,次子會發展出類似強迫行為,持續為奪權的目标而奮鬥,直至長子被打敗;如果次子在鬥争中失敗,他會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精神症狀。

    次子的生活态度類似于貧困者,将争權奪利看得過于重要,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他無法追求生命中更有意義的事情。

     獨子也是一個特例。

    獨子在家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家人視他為唯一,他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如此一來,獨子會變得非常依賴他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總是向他人尋求幫助。

    他被家人驕縱,生活似乎一帆風順,總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

    基于這種家庭環境,幾乎所有獨子都會存在功能失調的生活态度。

    獨子的父母如果能了解這些,調整家庭教育模式,就可以避免獨子面臨的許多心理發展問題。

    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

     一般而言,獨子的父母都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他們認為獨子的生活中危機重重,因此表現得過度溺愛。

    然而,父母對于孩子在身體和心理健康上的過分擔心,會讓孩子不堪重負,倍感壓力,并且覺得周圍環境是不友好的、充滿敵意的。

    此外,獨子會害怕面對困難,認為自己不能應付自如,隻願意做些自己擅長的事。

    因此,可以預見,獨子成年後的生活是比較糟糕的,他們很難獨立生活,通常一無所成。

    他們所向往的生活是一種寄生生活,由其他人來為他們的所思所想服務。

    他們不會經曆生活,而隻會享受生活。

     在多子家庭中存在各種組合,導緻我們很難對某一個體的性格特征做出準确評估。

    例如,有一群姐妹的男孩,在女性主導的家庭中,如果是幼子,他會發現自己被一群女性反對。

    男孩的自我認同發展會異常艱難,也看不到男權現象。

    持續的不安全感和無能感是他最顯著的性格特征。

    一方面,在女性環境的影響下,他會認為男性地位低下,會缺乏勇氣與自信。

    另一方面則與此相反,在極端自卑的驅動下取得更大的成功。

    男孩表現為兩種模式中的哪一種,是由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共同決定的。

     在家庭中的排序是塑造每個孩子的本性、發展取向與個人能力的基礎。

    這一觀點推翻了遺傳因素在個體特定的天賦和性格特征中起作用的生物學理論。

    其實,遺傳決定論排除了後天教育對個體性格塑造和改變的可能性,給教育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毋庸置疑,遺傳對個體的性格特征确有一些影響。

    例如,即使兒童從小被寄養到其他家庭中,他仍然會在生物學上具有家庭成員的某些性格特征。

    如果兒童有遺傳性的生理缺陷,他就會表現出某些心理發展障礙。

    但是,如果兒童出生時有生理缺陷,他在面對周圍環境和表達生理需求時就會感到緊張和害怕。

    如果詢問家族史,恰好發現他的父親出生時也是如此,就很容易把兒童當前的行為表現視為遺傳所緻。

    然而,兒童的性格特征發展還會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之前提到的家庭位置。

    由此可見,性格特征的遺傳基礎的研究證據相對比較薄弱。

     綜上所述,可以假設兒童在心理和性格發展的各類問題中,最糟糕的就是過度追求超越,渴望權力。

    在當前的社會文化中,兒童的發展模式已經被固定的框架所束縛。

    隻有了解兒童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去預防。

    積極促進兒童社會情感的發展是個有效的幹預視角。

    如果不能幫助兒童發展其社會情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會處境艱難。

    基于這一點,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在生活中激情滿滿,鬥志昂揚,有些人卻過得悲慘艱辛。

    這些艱辛的個體實際上是錯誤人生觀的受害者。

    他們不幸的結局源于童年早期形成的錯誤觀念。

     因此,當評價他人時,我們應該謙遜,對他的表現不涉及任何道德和價值判斷。

    與此相反,我們必須隻對他的表現中反映出的事實進行社會評價。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可以通過糾正他所形成的錯誤觀念來改善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在此過程中,發展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容忽視。

    通過分析個體的心理結構與發展曆程,我們既可以了解他的過去,還可以分析他的未來發展方向。

    科學賦予人真正的定義:人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他人價值的理解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