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燈
理解這一個體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表現隻能作為整體中的一個部分。

    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些表現在個體的整體生活方式、普遍行為模式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我們了解了個體童年早期隐秘的生活目标與成年之後的生活态度存在一緻性時,這些單一的表現對于我們了解個體就具有了價值。

    簡而言之,上述研究的發現可以歸納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自童年期到成年期,個體的精神活動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盡管某些精神活動的外在形式、具體化和口語表達可能會發生改變,但是它們的本質、目标和驅力等因素都會保持不變,這些因素會驅動個體的精神活動始終朝向最終目标而努力。

    例如,對于一位主要表現為猜疑和不信任他人、與社會隔離的成年焦慮障礙患者,在他3~4歲時就可以看到與成年期相一緻的性格特質和行為表現,隻不過他小時候的類似行為更容易被大家當作孩子氣的表現。

    因此,我們對所有患者進行精神狀況檢查時應遵循一條準則:要在患者主動告知他們的童年經曆之前,通過患者成年的表現來揭示他童年的性格和行為特征,以及告知患者我們在其成年時觀察到的特點是其童年經驗的直接投射。

     當聽到已身為父母的患者回憶自己幸福美好的童年,并對這些回憶賦予有意義的解釋時,我們能通過這些回憶對患者當前的性格進行準确的重構。

    這一重構過程的事實依據是:盡管成年期所處的生活環境已與童年期完全不同,但是患者在童年期所形成的行為模式很難改變,并會沿襲至成年。

    盡管成年期的生活态度已發生改變,但患者在童年期和成年期幾乎會保持相同的心理活動軌迹和行為模式,并據此形成穩定的人生目标。

    如果我們想要對患者進行深入了解,試圖改變他病态的行為模式,我們應将重點放在挖掘患者童年期的經曆,發現他們基本的行為模式而不要試圖在患者成年期的衆多生活經曆和主觀印象中去尋找線索改變患者。

    明确這一點對于我們準确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這些性格特征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貢獻至關重要。

     因此,兒童的性格基礎和行為模式應該成為我們研究領域關注的重點。

    許多研究者已緻力于開展關于童年早期的研究。

    這些研究資料極有價值,但現在還未被有效利用。

    在這一領域的每一位研究者都有可能在其中發現新的、有價值的資料,并可能在将來的某個時候證明這些資料對于我們理解人性意義深遠。

     開展人性研究是為了全人類福祉,而非研究者個人的成果私利。

    因此,我們也需要發展出預防&ldquo不良性格特征&rdquo的有效方法。

    對于想采用實證方法來考察人性,并将研究結果付諸實踐的研究者來說,教育學領域是其用武之地。

    因為教育學知識與人性知識一樣,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有效性。

    為了在實踐中檢驗人性研究成果,我們在教育學領域做了長時間的探索,嘗試采用教育學手段來預防兒童和青少年期的不良性格和行為模式的形成,促進健康成長。

     此外,我們必須通過洞察靈魂的喜怒哀樂并感同身受,來識别自己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獲得對人性的理解。

    這就像一個優秀的畫家能在肖像作品中賦予他所觀察體會到的肖像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性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着多種測量工具,其研究成果能為其他藝術門類所用,與其他藝術相輔相成。

    例如,在文學和詩歌中,人性知識就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性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拓展我們對人類的了解,換而言之,它會給予我們所有人獲得豐富、成熟發展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人性研究最大的困難是人們通常不願意承認自己對人性的了解不夠,認識不深。

    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自己了解人性,即使他們在攻讀學位過程中并未涉及相關研究。

    如果教師要考查學生對人性知識的理解程度,很多學生會覺得不可理喻。

    隻有那些具有共情能力,在自己經曆的心理危機中成長的學生,才能夠體會他人的價值和可貴之處,同時認識到自己的與衆不同,才會真正懂得人性研究的重要意義。

     由于大多數人對人性了解匮乏,并對别人洞察自己具有抵觸情緒,如何運用有效的策略和技術将人性研究的成果付諸實踐,讓大衆接受并從中獲益就顯得十分必要。

    例如,當我們想幫助一個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