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裂眦寄
關燈
小
中
大
地,四顧無藏身處,登門樓,各卧闆上。
賊屠城,以槍擊闆,塵撲目,仰見闆中裂漏天光曰:“無人。
”遂去,後兄弟皆貴顯。
(《棣園夜話》) 曾于蘇州遇一老,自言少年一鬥粟劫入帳中,攻某城,掘塹七層。
衆賊方患無策,一鬥粟令曰:“限來日午時破城。
”城上人聞且笑之。
次早驅新降官兵數萬為前鋒,賊自後逼之,擠人馬填一塹,又渡一塹,比破城,日方午。
(《嘯虹筆記》) 劉宗敏者,藍田鍛工也,有勇力。
自成嘗離其大營,偕宗敏步入道旁叢祠中,惟孩兒軍張鼐者從,賊中所稱小張侯也。
自成知宗敏亦有歸命意,太息曰:“人言我有天下分,若盍蔔之于神,吉即從我,不則亟殺我以降。
”宗敏曰:“諾。
”納其刀于腰,再拜三投之,皆吉,起而殺其兩妻曰:“吾今死生從若矣。
”軍中将士亦有殺妻子願從者。
(《綏史》) 當戊寅之冬,谷人親見李自成以兵敗,從數十騎過谷城。
獻忠與之飲酒,半酣,獻忠撫其背曰:“李兄盍亦從我降而仆仆奔走乎?”時獻忠已有異志,自成仰而嘻曰:“不可。
”獻忠乃資其衣馬以去。
谷人皆以之尤文燦曰:“若使主兵者調度得,宜彼且縛交通規則自效矣。
”(同上) 瑪瑙山之戰,獻忠妻敖氏高氏被獲,而高氏手提一嬰兒,諸将盛為之飾,欲以居奇,能得獻忠要領。
閣部楊嗣昌處之襄陽獄中,并其黨潘獨鳌及前所執敖氏之兄,與養子惠二者,同系襄陽獄。
襄陽太守王承曾年少佻易,每晚囚薄呼名,悅敖氏高氏之豔,托以問賊中事,笑語頗洽。
獄吏多與賊通者,潘獨鳌等得以脫桎梏,飼酒肉,往來不複禁,防禦頗疏。
嗣昌以獻忠飄忽,常移文為戒。
承曾笑曰:“是讵能飛去耶?”未幾獻賊破襄陽,潘獨鳌毀狴戶,偕敖氏高氏出。
(同上) 獻賊有美僮名子孩子,時年十八,技武絕倫。
常與黃靖南對陣,甫出戰,僮遽飛矢中其手,黃幾敗陣。
怒甚,伏兵擒之,愛其勇,欲令降,僮不應。
侯笑曰:“聞賊夜卧汝腹上,本鎮亦能撫汝,何不速降?”僮堅不允,絕其食死。
(《柳軒叢語》) 史翁嘗遊曹州,述二事:其一有諸生行市上,為一少年擠之泥中,生怒叱之。
明日少年将數人,縛生于途,更抵生家,召其妻子曰:“令汝好作訣。
”遂殺生,四分其屍,複與其家約,不得哭,及成服,犯者視此,其家謹如約。
其一有召兩人傭工者,傭始難之,至則令掘地為坎,坎成,語傭曰:“此汝兩人卧處。
”遂生瘗之。
(《太白劍》) 楊一鶴為成都推官,登峨嵋山,有僧踞佛坐,睨楊而笑曰:“汝猶記下地時,行路遠歸,哭數日夜,吾撫其頂而止耶?”楊追憶兒時語,大驚,禮拜;臨别囑曰:“我鳳陽人,三十年後,見汝于淮上。
”楊之為淮督也,得賊信,治文書亟,而僧薄暮擊軍門鼓,稱峨嵋萬世尊緻書于楊。
遲以诘朝請見,僧大詫曰:“過今夕不及救矣!”質明索之,不知所在,發函得七言詩四首,其一勸早遁,二則西市語也,三四為國亡谶。
楊臨死合掌,稱“好師傅”。
(《誅巢新編》) 大康伯張國紀之祭告鳳陽祖陵也,于乙亥九月初十日,從黃河舟行,路經單縣,為牟文绶戲下将官。
吳尚文等二千人,白晝陳兵遮阻口,索過關銀一百兩。
國紀不從,衆兵毀棄欽頒香帛,殺死水手校尉多人。
(《綏史》) 欽天監博士楊永裕投賊,自诩有異術,能任自成取天下,請發獻王梓宮。
俄大聲起山谷如雷,懼而止,分兵掠潛江京山諸縣。
(同上) 近山蓋樓如堡,内穿大井,積天石,周填以土十尺,四穿炮眼。
上下用壯士二三十名守之,衣食堵禦之具,無不備。
樓旁無附麗,雖大富貴家,其内人皆抱孩赤,挈壺餅,梯以上下。
賊過而睨之,率勿攻,攻亦不利,頻年禦寇死守。
(《怡曝堂集》) 賊沿江下,将至荊州,有某總兵病,其子督兵,前鋒步卒五十人過城下,見城盡閉,向沙市呼曰:“予官兵也,飯我,當為殺賊。
”父老渡小舟送米來,步卒以鐵兜牟為炊,人挾弩矢百,皆傅毒藥。
既飽食,父老去,悉伏狹道葭蒹中,兩岸皆深水。
賊早過往劫新市,嘿紀其隊數。
已而日将西,賊皆厚獲返,或挾女子馬上,或衣紅歌笑。
回營指城上道府诟罵,複從狹道歸将盡,隻剩一隊五十人,曰可出矣,排狹道上,五人為隊,既發矢,後五人複前,毒弩亂射如雨。
賊渠百人,人馬盡死水中。
賊訝其渠久不歸,拔營去。
官軍開啦逐之,隻柴煙系幟,樹杪懸羊擊鼓而已。
是役也,以步卒五十,殺賊渠百,某總兵得奇功。
(《嘯虹筆記》) 襄陽監司與某郡守城外江上募軍,有一舞雙刀者,刀法精妙,但見一片白影,不見其人。
監司甚喜,欲與雙糧。
郡守叱曰:“爾大膽,敢欺本府乎?爾優人也,曾于某時,本府署中扮劇非耶?刀法乃花拳,何濟實用?”其人惶遽退。
一人攜一長竹插于地,自下而升至頂,于竹上舞棍;觀者方呼噪,竹忽折,其人飛身十數丈,舞棍不息。
人攜一小傘,一大扇,平步到江岸,張其傘扇,踹水面如實地。
監司擊節,皆與騎糧。
郡守曰:“良是,但欲先帶回署,授以策略,然後用之。
”監司許諾,郡守帶署中,嚴刑拷掠,搜其身,得賊劄付,果流賊諜也,立斃之杖下。
(同上) 豫撫常道立招撫闖塌天等,闖塌天本名劉國能,性至孝,就撫乃奉其母命也。
庚寅六月,左師遺之圍獻于瑪瑙山,獻食盡,分兵抄糧,不得者殺之,賊卒多降。
左使國自刎死,其妻先死,其子方八歲,自解所帶小刀刎死。
過天星即惠登相,亦賊中最悍者也,後降官兵。
乙酉左師能将之前行,詐稱糧至,獻開營延入,國能大破之,擒其妻孥,與徐以顯、潘獨鳌等,送襄陽獄。
後守葉,闖賊破城南下,登相猶大斥其非,不肯從。
(《知寇子》) 流寇六股圍黃陂,令李鑒閉城堅守。
城内半徽民,李令徽民出油米,使民守陴。
每陴燃二炬,五人守,每一更,令一人睥睨,互易至曉。
善鳥铳若僅七人,分守各城,铳無虛發。
命諸生監時臨城巡警,多設黃傘幟于城頭,若尊官者然。
夜巡城以杖擊地,作撻人狀,夜行面生者,辄擒之。
賊知守備嚴,且無内間,圍半月,皆引去。
(《羅他山記》) 漢口兩岸村落,各二十裡,商舶千艘,女妓千餘班,箫鼓徹夜不絕,流寇至,無一存者。
(《政餘筆錄》) 文水公日記,流賊破漢口,盡驅而陷之江,江水為塞。
予母舅江伯宣死于難,屍無存。
河北之謠曰:“邺台複邺台,曹操再出來。
”賊羅汝才自号曹操,而天下大亂。
(《異錄》) 李自成困車箱峽,幾成擒矣,詐降陳奇瑜。
瑜輕賊,心詫大功可立,許之。
賊一出棧道,放手殺掠,複不可制。
噫!獻賊之降而複叛,誤于熊文燦,闖賊之詐降而叛,誤于陳奇瑜。
參之肉其足食乎?(《債俠志》) 獻忠初為小賊,号黃虎,後為賊帥,稱八大王。
嘗僞為官兵,駐南陽之東關,以詐取宛城;門未啟,而左良玉适至,疑而召之,獻窘逸去。
良玉同副将羅岱追及,射之,矢着其眉心,又射貫其左手中指于弓靶上。
兩馬相及,良玉抽刀劈其面,血流被甲;孫可望力前格之,得逸,逃至府城。
左追剿之,一晝夜行七百裡,至谷城又破之,乃降文燦。
獻忠在谷城,嘗指其瘢語人曰:“此左将軍南陽時創我也。
”(《雞窗剩言》) 闖賊初攻汴梁,相傳為總兵陳永福之子,射一箭傷目。
獻賊敗,為豫将羅岱射之中額,然獻賊因是時降,而永福至癸未年,竟降闖。
(《雅堂集跋語》) 十四年正月,闖破洛陽,殺福王薦于俎,雜鹿血和酒飲之曰:“福祿酒。
”二月獻賊破襄陽,襄王被執。
獻忠坐玉堂下,屬之酒曰:“吾欲斷楊嗣昌頭,嗣昌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去,王其努力盡此酒。
”遂害之。
二藩同時陷殁,最為慘酷,賊鋒益熾。
(《知寇子》) 福王神宗愛子,母鄭貴妃專寵,就國日,海内全盛。
上所遺稅使礦使數十人,月有奉,日有進。
廣南明珠,滇黔丹砂,空青寶石,豫章磁,陝西異織文毳,蜀重錦,齊楚金礦銀礦,他搜括嬴羨億萬計。
各人主私财,入貴妃掌握,拟斥十之九以資王,富厚甲天下。
及賊逼,援兵之過洛者,口語藉藉,或詈道中曰:“王府金錢百萬,厭梁肉,而令吾輩枵腹死賊乎?”南大司馬呂維祺在城中苦勸王,王不為動。
未幾洛陽破,王之血肉,且為闖之福祿酒,況财寶乎?賊入王府,珠玉貨賂山積,裝缣囊負任,以入盧氏山中,發王府中及倉粟,大赈饑民。
(《綏史》) 開縣之敗,賊盡出蜀入楚,獻賊至當陽,令汝才與鄖治相持。
自以輕騎,一日夜馳三百裡。
未抵襄陽,先遣劉興秀等二十八騎,僞為官軍,持軍符令箭,日晡叩城門曰:“督府調兵。
”守者合符信,啟關入,夜半從中起,放機橋,納賊衆,城陷。
(《知寇子》) 十二月陷承天,賊遣僞将王克生掘顯陵求寶。
僞陽武知州張聯奎多備鍬鋤,獻策求歡。
賊方舉事,風雷大作,晝晦。
聯奎見金甲将手持金瓜,當頂一擊,即昏迷跌地,口鼻流血一夜而死。
聯奎宣城諸生,其妻何氏,因以貌,都為賊所執,守節不從,慷慨遇難者也。
克生去不知所在,衆賊驚散,闖大懼,遂不敢動。
(《明季近聞》) 獻賊犯漢陽甚急,武昌賀相逢聖因長吏徐學顔入見楚王計事。
王命中人出高皇帝分封時金裹交椅一曰:“此可佐軍,他無有。
”逢聖哭而出。
賊至,王被俘而沉之江,妃自殺。
獻忠見庫金百萬,歡曰:“有如此而不設守,朱胡子真庸兒也!”(同上) 武昌未破前一月,有異人呼于市曰:“一群豬,屠伯至矣。
”楚宗最橫,遇亂亦最酷。
(《異錄》) 賊破黃梅,焚掠慘甚,餘家世業,俱為流賊劫燒一空。
先一日援剿将官,邀餘孫時朗及曾孫承祖出城飲,得保其命,典中死者五人,可知明季兵與賊未常不相通也。
(《先曾祖日記》) 闖賊三圍汴梁,城中饑甚,推官黃澍以閉籴,日斬米儈于市。
一日署中馬死,命分肉,内丁人一斤。
有悍仆欲倍之,分者不允,怒曰:“會須啖汝肝腦。
”分者笑曰:“好兄弟,奈何一至是?”割二解擲與之,悍仆低頭拾取,分肉者遽起,砍其頭,死,衆仆即前,欲分其屍為食。
澍聞之,對天跪曰:“速殺我,分飽汝侪腹。
”衆乃惶怖謝罪,遂埋悍者屍,不許食。
又澍内人方食肉包,忽見人指頭,驚發病死。
(《嘯虹筆記》) 汴京有散人褚生,精數術,言不可曉,事後辄奇中。
前一年,别所知,将自沉于河,力挽之,不肯止,笑曰:“明年今月今日,此中人盡如我。
”人鹹怪其狂愚,已而果驗。
(《綏史》) 崇祯壬午,寇圍大梁,張舉人林宗勸當事密檄左良玉趨大梁,背北城而陳,通黃河一線以為饷道。
又當令陳永福兵列城外,勿聽入,入則城中饷竭,勢且民與兵俱盡,皆不聽。
寇暫卻,或諷之曰:“盍去諸?”林宗曰:“死則死耳,奈何去以為民望乎?”圍城五閱月,日夜拮據行間,汴人倚之,皆守死不去。
水灌城,背負其先人神主,抱詩文稿三尺許,登木筏。
鄰求登筏者益衆,林宗不忍卻,移筏就之。
筏且沈,乃移筏登屋,屋上人垂绠相接。
林宗耄且乏食,數上下者久之,水大至而沒,次子允準及門生文大士皆從焉。
長子允集泅水至西城請救父,罵賊而死。
幼子允集憑浮木,依老仆婦,栖屋上,垂兩日夜。
老婦餓,欲啖之,急附浮木,順流下,得渡舟以免。
林宗之門人周元亮行求得之,撫恤其家,而林宗之遺骸,故汴撫高平仲斂而葬之柳園。
(《列朝詩集》) 一賊巡營嚴密,人不得逃,逃者謂之落草,磔之。
且連營百裡,竟日不得越,禁行囊勿藏白金精兵,許攜妻子。
戒旁漁生子,棄弗育,收男子十五以上,四十以下為兵。
一精兵容私從為之主,從掌械司磨執爨,少者十餘人,駝驢少者十餘,載過城市,不令處室廬,寝興一單布幕。
制綿甲,紉綻至百層輕厚,矢炮不能入。
一兵卒,馬三匹,冬則掠茵褥,藉其蹄,曰恐惡寒也。
剖人腹為之槽,馬沒此鋸牙思噬,若虎豹。
軍止即出較騎射,曰站隊,及晡方畢,夜四鼓蓐食以聽令。
所過值崇崗絕坂,騰而直上,毋得旁逾。
水惟黃可阻辔,淮泗泾渭,人皆翹足踞馬背,或抱鬣緣尾,呼風而前。
馬蹄所壅阏,水為不行。
下流淺不盈尺,步兵褰裳徑涉,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即殺之。
戰久不勝,馬兵佯敗,迫之則步卒之伉健者,長槍三萬,擊刺若飛,馬兵回合,無孑遺矣。
其攻城也,束手降者,不殺不焚。
守一日殺十之三,二日殺十之七,三日屠。
殺人束其屍為燎,謂之打亮。
城将陷,步兵萬人,周堞下防,缒城者馬兵徼于外,承其隙,巡之。
張獻忠至殘忍,所攻城,一門陷,則一門可逃。
自成若覆舟于海,無噍類。
諸營校所獲,馬騾者上賞,弓矢鉛銳者亞賞,卷帛次之,珠玉為下。
(《綏史》) 闖賊向汴梁百道攻城者七晝夜,周王出庫金五十萬,資守陴者,特懸賞有殪一賊者,予五十金。
士鈎籍大呼擊賊,後雖為賊決河所淹,王卒未罹賊毒手。
(同上) 賊破夔,擁老少江畔圍殺,天忽昏黑,大雷雨。
獻賊怒曰:“咱老子欲殺人,天不肯耶?”燃巨炮向上擊之,雷雨遽止,殺人如故。
(《豹班集》) 賊殺蜀人之慘,割手足曰瓠奴,分夾脊曰邊地,槍其背于空中曰雪鳅,置火城以圍數百小兒,見奔走呼号以為樂,曰貫戲。
剖孕婦之腹,抽善走之胫,碎人肝以飼馬,張人皮以懸市。
(《塗原疏抄》) 蜀太醫院有舊制銅人,獻賊以楮幕其關竅,召諸醫考其針砭,有一穴差者立死。
(《綏史》) 禦史王孫蕃疏曰:臣聞賊破張秋,止住二日。
劉元斌兵住三十七日,掘地拆牆,細細搜掠,凡民間埋藏之物,盡數獲之,東省有賊如梳,兵如篦之謠。
班師回日,除主将車載并每扛人人一擡,不計其數,外印一人,頭軍俱四五,驢馱不等,是為何物?迨抵京而正陽門鋪戶纟由緞,一二日間買盡,各兵俱蟒衣绫錦,肆行長安,萬耳萬目,共睹共聞,此則擄掠之明證也。
元斌曰:殺良擄婦無其事,臣聞殺良非為割級也,一家有銀錢,則擄殺一家,一村有富室,則擄殺一村,玉石俱焚,慘烈于賊。
至所擄男婦,每一兵似六七名口計,沿途掠民米畜,供其食用。
恐一齊入京,駭人觀視,将婦女半留近京一帶地方,而陸續搬取,于時紅紫遍滿京城,見今賣為娼者,不可勝數。
(《雄縣志》) 朝天關獲成都諸生顔天漢等,通表自成。
獻賊怒,以為阖境俱反,詭稱開科,用軍禮發遣,諸生不至者,孥戮盡殺之西門外青羊宮,凡二萬二千三百人,棄筆墨成丘垅。
先廬州府城最堅固,賊不能破,顧以學使者徐之垣試士至。
賊僞拔書囊筆,襲儒衣冠,以入夜破其城。
(《嶽半主人偶編》) 朱服遠遙授部郎,丁亥守曲靖郡,城破,不屈,為川逆刖手,不食而死。
二兄賓遠任陸涼州,己亥城破,投崖而死。
兩亥伯仲相繼殁,真不愧先榮祿公之教矣。
潮音哭有詩雲:“誓守封疆伯氏擒,忠魂碧血晝陰陰,賊非莽操奸何毒?地處滇黔禍更深;一死以酬君父志,此生不負聖賢心!于今身後孫連舉,節孝根芽萬裡森。
”紫兒哭有詩雲:“禍及全滇丁亥春,垂髫小侄朱歸閩,百年同祖荊三[1234],萬裡離鄉父一人;亂後音書今始見,生前忠義此時真,欲知浩氣乾坤滿,斷臂投崖血尚新。
”(《座右編》) 闖賊破西安,張國伸首倡僭号,觊作賊相,又為誘文太仆之室鄧夫人進之。
鄧江南令族,知史書,工詩,國伸以為必見幸。
自成故重太仆名,怒曰:“若同輩不能庇其伉俪,而行媚我。
”叱國伸斬之,禮鄧而歸之家。
(《快心傳》) 丘東周陝西前衛人,都司掾也。
賊陷城,矢志欲刺賊,假持屯田冊,詣端履門,賊黨問之,東周答曰:“投屯田冊。
”遂引至賊帥前,知志不可遂,乃大罵不屈。
賊曰:“此醉人也。
”扶之出。
複罵曰:“自古豈有盲賊為天子者,會見汝屍磔萬,吾何醉之有?”賊去其衣,縛置栅前。
罵如前,衆賊抉其齒,罵至死方止。
(《陝西通志》) 吳奎之妻張氏,初時賊兵至門,見氏姿容美麗,遂倚之為居停。
及知其欲逼己,急伏水,故向淺處,賊既沮而去。
于是複起收淚,往尋其夫,道險人稠,無從即覓;中途相遇,而賊騎驟沖,複緻相失。
歸廬獨自掩門,已有預從竊入者,強淫之,無計為拒也。
賊寝熟,遙聞叩門聲,心知夫之歸也,潛啟以入,遂與其夫共以刀刺賊死。
于是蒼蒼茫茫,拾賊資物以逃。
倏有井,頹然有水盈尋,今而後得死所矣,非複向時伏淺水意也。
奎立阻不可,複泣曰:“妾前日所以偷生者,慮君之饑寒失所,不獲一訣生死,帳然!不料猝遇狂且,緻成淫行,失節之愆,竊為郎羞;縱君不見罪,妾奈何顔偷生?幸不複以妾為念!”投井死。
(《古處齋集》) 李自成多購蕲黃人為間,或攜藥囊蓍蔡為醫蔔,或談青鳥姑布星家言,或為缁衣黃冠,或為乞丐戲術,或為肩挑買賣,或為皮鐵雜藝,分布江皖諸境,觇伺虛實。
甚至癸未會試,于路邀截赴京舉子,說透打合,為之夤緣中式,以作内應。
以故破城之日,雲合響應,一呼鹹集,人竟莫測所從來。
如某某登癸未榜,文甚佳,亦賊代通關節者。
(《懷秋集》) 甲申三月,京城破,徽賈守緞肆,與妻妾共謀飲砒霜酒。
二流賊遽入,夫躲天窗闆上,見賊抱其妻妾于膝,妻斟毒酒大碗自飲。
賊笑曰:“盍與我共醉乎?”妻不答,妾解意,遂滿斟二碗進賊,仍取琵琶彈以侑。
俄而二賊倒,妻亦倒。
夫急下殺羊,以血灌妻,妻活,以先傾之酒毒尚輕也。
拖二屍沉于後河,閉門靜避,竟免于難。
(《甲申忠義傳》) 賊破城,常縛多人,令童子操刀殺戮。
少有畏懾,即刃童子。
有黠悍者,遂以善殺為樂,上下馬如飛,殺人如刈菅,名之曰孩兒軍。
(《雞窗剩言》) 東國土強,三牛成具,乃可負犁。
牛為賊所盡,直齊馬價,所存什一。
大水之後,牛觸寒盡死,憫此孑遺,天不可籲,為之奈何?(《怡曝集》) 流氛殆十餘年,每日西墜,則赤氣竟天。
祯季月亦如之,迄乙酉夏,而赤俱消。
(同上) 明初有十八子之谶,又雲十八孩兒天上生。
成化中,有李龍子者,結一中官入宮,中謀不軌,事發伏誅。
識者以宋太祖取淳風舊本,亂其次第,李繼宋者,乃李亞子繼朱梁之谶;然相傳崇祯甲申,南京乾清宮陷,忽現一碑,上有雲:“一小又一了,眼上一刀丁戌攪,平明騎馬入宮門,敢在皇極京城擾。
”則又知亡明之為闖也。
(《異錄》) 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宋寇姓名而鬥之,至崇祯時大盛。
其法以百貫滅活為勝負,有曰闖,有曰獻,曰大順,名曰馬吊。
馬吊二字,殊不可解,今驗之明季遇馬即吊,闖與士英皆馬也,夫豈偶然? 甲申二月大學士魏藻德夜聞刀兵聲,入其寝。
三月初舉家聞哭泣,藻德又夢騎龍飛天,妄自私喜。
闖賊破京勒饷,與方嶽貢俱被拷夾,藻德自勒死,嶽貢不食死。
陳演夢登高台,四望不見人,占者曰:“高而無民也。
”俄而闖賊擒去,極刑榜掠,獻至銀三萬兩,金三千兩,珠三鬥,拶夾至死。
均之死也,何如早死數日?(《忠義錄》) 崇祯十二年九月,命大學士楊嗣昌以原官兼兵部尚書,督師讨流寇,賜上方劍,宴于平台後殿上,手觞嗣昌三爵:賜以詩雲:“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将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書用黃色金龍蠟箋,厚如指甲,長四尺餘,闊一尺六七寸,字大二寸餘。
後一行署雲:“賜督師輔臣嗣昌。
”又二行署雲:“崇祯十二年九月。
”前钤禦筆之章,引首一寶,上方中書一押,大體似明德二字合成者,钤一表正萬邦之寶。
(《孤見籲天錄》) 明熹宗在位七年,帑藏懸罄。
嘗将累朝所鑄銀甕銀碗尊鼎重器,輸銀作局,傾銷充饷,故饷銀多有銀作局三字者,此人所共見也。
甲申春,廷臣請動内帑。
夫内帑惟承運庫耳,錢糧解承運庫者二:一曰金花,二曰輕赍。
金花銀所以供後妃金花,及宦官宮妾賞赍。
輕赍銀以為勳戚及京衛武臣俸祿,随進随出,非如唐德宗私庫聚而不散者比。
野史乃謂城破,大内尚有積金十餘庫,不知十餘庫何名?承運庫外,有甲乙等十庫,貯方物者也。
天财庫,貯錢者也。
古今通籍庫,貯書畫符券诰命者也。
東裕庫,貯珍寶者也。
外東庫亦貯方物,無金銀也,庫盡此矣。
城破,惟東裕庫珍寶存耳,安有所謂十餘庫積金,而紛紛謂懷宗不輕發内帑,豈不冤哉?(《崇祯遺聞》) 甲申李賊自關中奔襄陽,其衆尚十餘萬,分為四十八部,居武昌五十日,改江夏為瑞符縣,設僞令,運銅炭,鑄永昌錢。
謀奪舟南下,取宣歙,曰西北雖不定,東南讵再失之?将發而陰霾四塞,暴雨烈風,旗槍盡折。
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延甯、蒲圻,沿道恣殺掠,過通城。
(《綏寇經略》) 癸未冬,張獻忠蹂躏湖南,甲申正月,率衆寇蜀。
秋八月甲子,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家眷自沉于井。
内江王至渌不屈死,總兵劉佳胤走死浣花溪。
巡按劉之渤,成都推官劉士鬥,華陽知縣沈雲祚,被賊不屈,死之。
蜀府長史鄭安民,内江教谕姚思孝相繼死。
獻忠入城後,大索全蜀紳士,至成都謬之。
叙州在籍太常寺卿尹伸,及給事中吳字英,并不屈死。
崇慶知州王勵精聞會城陷,即朝服北面,再拜登樓自焚死。
丙戌年九月,入順慶府屠之。
獻賊自言是歲有大劫不利,欲獨入武當山修行,俟劫運過,當複橫行天下。
乃營于西充縣之鳳凰山。
時肅王兵至,獻忠乘馬登高望之,猝遇前鋒,一矢而殪。
及舁屍至,猶張目瞪視,于是斬首刳心,心色絕黑,時十二月十一日也。
先是童謠有生于燕子嶺,死在鳳凰山,不謂獻忠應之。
其埋屍處叢草如棘,誤觸之,辄成大癰;又嘗有黑虎噬人,人皆遠之。
(《蜀難叙略》) 獻賊在川,偶沾疾,對天曰:“疾愈當貢朝天蠟燭二盤。
”衆不解也。
比疾起,令賊斫婦人小足,堆積如二山,将焚之,必欲以最窄者,置于上,遍斬無當意者。
忽見己之妾足最窄,遂斫之,灌以油,其臭達天,獻大樂。
(《酉臯外集》) 張獻忠過梓潼,夢文昌帝君儆之,寝而欲祭焉。
令士人為祭章,稍通文,獻賊不解,辄殺之,蜀名士,一時被禍甚慘。
既屢易不屬獻意,獻大聲曰:“咱自做;自念,爾輩書之。
”其文曰:“咱老子姓張,爾也姓張,為甚吓咱老子?咱與你聯了宗罷,尚飨!”至今川人常言其事。
(同上) 成都東門外,沿江十裡,有鎖江橋,橋畔有回瀾塔。
萬曆中,布政餘一龍所修。
張獻忠破蜀後,登塔見成都城池宮殿,曰:“不利于城。
”命毀之。
修築将台,穿地取磚,至四五丈,得一古碑。
上有篆書雲:“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
漢炎興元年,丞相諸葛孔明記。
”後獻忠以一箭死,殆知箫不用竹,乃肅字也。
(《異錄》) 獻賊之仇視川人也,先屠儒,繼屠民,并欲屠川民之為兵者。
在諸将中,多用川民為兵,無加都督。
劉進忠将執之,而坑其衆。
計未成,漏言于阍者,一軍聞之,俱逃。
會本朝大兵至漢中,進忠因而歸命,王問以獻忠所在,進忠曰:“在順慶之金山鋪,為西充鹽亭之交境,去此千四百裡,疾馳五晝夜可及。
”獻忠以進忠守朝元關,殊不意有大兵前驅至而未信,進忠已入營中,與善射者俱,而指示之曰:“此獻忠也。
”發一矢中額,訝曰:“果然!”逃伏積薪之下,執近侍詢之而得,乃曳出斬之。
(《誅巢新編》) 乙酉四月,李自成過通城,命四十一部先發嚴行,無敢返顧者。
通城有九宮山,一名羅公山,山有元帝廟,山民賽會,以盟謀捍衛闾井。
自成止以二十騎殿,又呵其二十騎止于山下,而自以單騎登山入廟。
見帝像伏谒,若有物擊之者,不能起。
村人疑以為劫盜,取所荷锸碎其首。
既斃而腰下見金印,且有非常衣服,大駭,從山後逃去。
二十騎訝久不出,迹而求之,則已血肉脔分矣。
(《綏史》) 《明季遺聞》雲:“病死羅公山。
”《紀事本末》雲:“闖出抄糧,為田夫所逐,陷淖中,割其首獻何騰蛟,驗之,乃闖也。
” 金駕部铉于壬午七月晦日,讀《邵子記》,其後曰:“甲申之春,定我進退,難遇時外,而向内退,若若衷遠,而勿滞之外,止三時遠不卒歲,優哉!優哉!遮沒我世。
”及甲申死難,人始見之。
(《三垣筆記》) 一隻虎名李錦,闖族弟也,僞稱亦眇一目,冀與闖相似。
闖死于西塞山之左右,與興國州人寸磔。
親弟某(号三千歲),與僞田侯、張侯、李侯,尤百戰中鴛鹜之徒也。
兵分二十營,營有總。
初過荊州,州人以計維其妻子,銜之,乃破澧州常德,繇松滋渡江,燒荊門夷陵,直逼荊州,齧指誓曰:“旦夕破荊州,州破留男女三尺以上者,全隊戮之。
”盛火具攻城,城垂垂四角圮,男女号于陴,見萬騎自東方雲合,拍手大呼曰:“救至矣!”語賊,賊不之信。
俄而十四騎殺入賊老營,盡麋爛,積屍高與城齊,左右中三路骁騎并集。
賊乃棄前朝傳國之玺(玺方各五寸高殺五之一)并妻子舟車驢馬,一切辎重攻守之物,走當陽,未食,大兵前後邀之。
闖賊弟李與田吳張侯伯等,率頭目百餘人,步數萬人,伏道乞降。
一隻虎以殘騎間道匿大山,又追至襄陽界,邏者傳其列帥乃歸。
四月初一日發荊州,大兵繇陸,餘随馬餘二侍郎繇水,泊漢陽府三裡坡。
十日遇大風雨,舟觸岸盡破,袱被宿岸邊;又五日而大兵至漢口,餘乃入。
(《怡曝堂集》) 南都之诏至武昌也,楚撫何騰蛟以劍自随曰:“社稷之安危在此,若不開讀,此身有付三尺劍耳。
”會左良玉腹心盧鼎力勸其拜诏,事乃定。
及良玉從黃澍之謀東下也,以騰蛟不從,謀劫取其印。
騰蛟急解付家人,令速出城,毋為所得。
良玉令四将守之,逼與偕行;騰蛟至漢陽門,乘間投江,順流十裡許,至竹牌門,遇一漁舟救之起。
登岸視之,則關帝廟,而懷印出走之仆亦在,相視大驚喜,亟覓漁舟,不知所之。
(《綏史》) 順治三年丙戌正月十日,張獻忠在川,複檢各衛軍,及各營新兵,年十五以上者殺之。
各路會計所殺衛軍七十五萬有奇,家口不計,兵二十三萬六千有奇,家口三十二萬。
自成都北威鳳山起,至南門桐子園,綿亘七十餘裡,屍積若喬嶽。
十六日乃出僞令,命孫可望曰:“将軍等分道出屠川民,兵得男手足二百雙者,授把總,女倍之。
官以次進階,童稚手足不計。
”可望等或日四五城不等,所遇幼男女投之水火,或棄道旁,襯馬足,或擲空中,以刃迎之為戲。
不計幼,止計壯男女手足,寅出酉還,比賞格有逾十倍者,獎以為能。
有一卒日殺數百人,立擢至都督,嗣後賊營公侯伯甚多,皆屠川民積功所得也。
五月回上功疏,可望一路殺男五千九百八十八萬,女九千五百萬。
文秀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
定國一路殺男七千九百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
能奇一路。
殺男七千六百餘萬,女九千四百餘萬。
獻忠自領者,名為禦營老府,其數自計之,人不得而知也。
又有振武南廠,七星治平,虎贲虎威,中廠八卦,三奇隆興,金戈天讨,神策三才,太平志正,龍韬虎略,決勝宣威果勇等營,分剿川北川南,約不減可望等所殺之數。
而王尚禮在成都,複收近城未盡之民,填之江中,蜀民于此,真無孑遺矣。
(《見聞随筆》) 獻忠将北行入陝,惡其黨太多,曰:“吾初起草澤,從者五百人,所至無敵。
今日益多,前年出漢中,為賀珍所敗。
非為将者習富貴不用命,即為兵者,有所貪戀,懷二心。
吾欲止留發難時舊人,即家口多者,亦汰之,則人人自輕,便所向無阻。
”汪兆齡從臾之曰:“恐兵知而先噪奈何?不若先立法責之,各将軍都督等,多置邏者,以伺察營伍。
有偶語者,及微過,俱置之法,并連坐,如此則殺之有名無覺者矣。
”密議已定,諸營尚未知,猶習故态,角射酣酒縱博,嬉笑怒罵如平時,邏者至,辄收治自誣服,并及其家。
是日所殺,即十餘萬人,于是人人惴懾,無敢出一言者。
邏者無所得,乃于夜或逾垣穴壁,入伏溜下,及床第帏幕間竊聽;但有笑語,即躍出收系,并其家。
賊嗜殺出天性,偶夜靜無事,忽雲此時無可殺者,遂令殺其妻及愛妾數十人,惟一子亦殺之。
令素嚴,人無敢诤者。
晨興召諸妻妾,左右以告,則又怒其不言,舉左右奴隸數百人,悉殺之。
嘗怒目視一童子,辟易,病二日死,其殘虐如此。
又禁不得私藏金銀,至一兩者,家盡誅,十兩者生剝其皮。
人或沉井中,或窖幽室,搜獲亦按連坐法,告捕者,即以其家妻妾馬匹給之。
于是豪奴悍婢争訟其主。
僞總兵溫自讓延川人,不忍無辜戮其下,棄妻子,夜率所部百餘遁去。
獻忠自引骁騎追之三百裡,自讓脫走,所部兵俱自殺。
他如僞右軍都督米脂張君,用八卦營汝州王明振武營,麻城洪正隆隆興營,泾陽郭胤三奇營,鳳陽宋官永定營,合肥郭尚義三才營,山東婁文幹城營,六安汪萬象援剿營,寶雞彭心見決勝營,周尚賢定遠營,張成中敞營,萬縣杜興文英勇營,黃崗張其在天威營,開封王見明龍韬營,麻城商元及志義天、讨金戈、神策、虎威、虎贲、豹韬、虎略等營總兵失其名,俱以搜刮無功,坐徇庇誅逆剝皮死,并其家口部落,盡斬于南河。
獻忠動剝人皮,剝皮者從項至尻,刻一縷裂之,張于前如鳥展翅,率逾日始絕,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
(同上) 獻忠開科取士,會試進士得一百二十人,狀元張大受成都華陽縣人,年未三十,身長七尺,頗善弓馬。
群臣谄獻忠,鹹進表疏稱賀,謂:“皇上龍飛首科,天下奇才為鼎元,此實天降大賢助陛下,不日四海一統,即此可蔔也。
”獻忠大悅,召大受。
其人果儀表豐偉,氣象軒昂;兼之年齒少壯,服飾華美,獻忠一見大悅。
左右見獻忠欣悅,又從旁交口稱譽,以為奇士,古今所未有。
獻喜不勝賞,賜金币刀馬至十餘種。
次日大受入朝謝恩,面見獻忠,左右文武,複從旁譽其聰明學問,及詩文字畫,一切技藝。
獻忠愈喜,召入宮賜宴,諸臣陪宴,歡樂竟日。
臨散遂以席間金銀器皿,盡賜之。
次早大受複入朝謝恩,叩首畢,諸臣複再拜曰:“陛下龍飛之始,天賜賢人,輔佐聖明,此國運昌明,萬年丕休之象。
陛下當圖其像,傳播遠方,始知我國得人如此奇異,則敵可不戰而服矣。
”獻忠大悅,遂召畫工圖其形像,又大宴群臣盡歡。
群臣席間又極口稱譽獻忠,複賞賜美女十人,及甲第一區家丁二十人。
次日獻忠坐朝,文武兩班方集,鴻胪寺上奏:新狀元午門外謝恩畢,将入朝面謝聖恩。
獻忠忽蹙曰:“這騾養的咱老子愛得他緊,但一見他,心上就愛得過不的,咱老子有些怕看見他,你們快些與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來見咱老子。
”凡流賊謂殺人為打發,如盡殺其衆,則謂之收拾也。
諸臣承命,即刻使将張大受綁去殺之,并傳令将大受全家外,所賜美女家丁,盡數斬戮,不留一人。
(《張獻忠亂蜀始末》) ◎殉寇諸賢 殺運毒流,固曰人事,實天哉。
然其間轟轟烈烈,死而湮沒者,何可勝數?姑就綏寇剩本,列其大概。
碧血青磷,已不禁銅馬之感矣。
梅村氏曰:“記死節者,不以日月為斷,先北都以殉主也。
”《春秋傳》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
”國亡與亡,臣軌之大者也。
次豫豫台使者,銜命博訪,幸以其人傳焉,思宗其知之矣,故重之也。
自秦晉以下無錄;非無錄也,曰時迫矣,不及于錄也。
然則記死節者,必以其錄乎?曰有則核而詳,無則存而略,有錄焉而不必核者矣。
君子之于前朝也,殘編舊翰,繹而出之,敢謂弗核乎?無錄而存焉者寡矣。
吾懼今日存之,而後日失之;其或今日失之,而後日又存之,則繼而出者,吾庶幾望之也。
北都以禮臣表忠之疏為鹄,而緒聞佐之,表忠之正祀諸臣者尚矣。
附祀武臣,則盡以遇害死者,附祀文臣無一二臣遇害者乎?舍一二臣無遇害而不祀者乎?若是者宜改,曰不忍改也。
内臣亦可以正祀乎?曰《春秋》之法,善善長長,何可以阍?故略而不書。
舍死事北都,無可書者乎?《春秋》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緣人之喜怒以為傳書,其疑太甚,且俳而不經,故略之也。
豫以禦史蘇京優恤之疏為鹄,而緒聞佐之,自一命以上,建祠緻祭,且加恩于其家,嗚呼!勸忠之道備矣。
北都破而群臣何可以不死?則猶恨乎死之少也。
禦史之所列也,将累數以征于書;今在錄者四十一人,盡于此乎?曰阙文也,其書半轶而不存,以視乎秦晉楚蜀,其猶為半也已。
秦之書少保,其可風乎?将軍死綏,真甯之一戰也,又終之以榆林。
秦事武臣為烈,孫尚書死渭南矣。
或曰陝縣之潰可乎?謀人之軍師國邑,敗則死之,成敗利鈍天也,可不謂之忠與?夫晉京師之蔽也,于太原則書之,于甯武于宣,大書矣,不再書死乎?晉弗系乎晉者,尊京師也。
紀江北者,為國難乎?曰前此矣,前此曷為乎書?曰追書也。
楚之于武昌也,以故相則書其官于承天也,以獻陵則書其地于永州也。
以全三王,則書其事,死同書不同也。
若蜀則麋爛矣,何可以書?何可以書者,不勝書也。
嗟乎!北都之表忠也,豫之優恤也,以蜀視之,可勝歎哉!然天下之不勝書者,又不獨乎蜀也。
◎北都 △正祀文臣 東閣大學士工部尚書,贈太傅,範文貞公景文(宇質公,吳橋人,癸醜進士,殁龍泉巷古姜,妾亦自缢)。
戶禮兩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保,倪文正公元璐(字鴻寶,上虞人,壬戌進士。
遺語家人曰:“必大行殓方收吾屍。
”古文正從未有以贈死節者,倪公之弟請曰:“曾子雲得正而斃,孟子雲順受其正,何必不谥死節者?”于是并劉詹事之譏亦定)。
左都禦史,贈太保,吏部尚書,李忠文公邦華(字懋明,吉水人,甲辰進士,缢于文信國禍中)。
兵部侍郎,贈太子少保,王忠端公家彥(字遵五,蒲州人,壬戌進士。
守德勝門時,聞陷,自投城下,不死,自缢)。
刑部侍郎,贈尚書,孟忠貞公兆祥(字肖形,交河人,壬戌進士。
守正陽門,死于門下,妻劉氏亦死)。
左副都禦史,贈左都禦史,施忠介公邦耀(字四明,餘姚人,己未進士,飲藥死)。
大理寺卿,贈刑部尚書,淩忠清公義渠(字茗柯,烏程人,乙醜進士,盡焚其生平著述,絕吭死)。
太常寺少卿,贈兵部右侍郎,吳忠節公麟徵(字磊齋,海鹽人,壬戌進士。
麟徵初登第,夢一人手向背,吟文信國“山河破碎水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句,問之途人,雲是隐士劉宗周,時尚未識宗周。
當城陷時,有祝孝廉淵者,以奏保宗周,被逮留京師,公之故人也。
臨命召祝至,酌酒慷慨告以前夢乃絕。
其事甚奇)。
左春坊左庶子,贈禮部左侍郎,周文節公鳳翔(字巢軒,山陰人,戊辰進士。
“碧血九原依舊主,白頭二老哭忠魂”,公之臨死,詩以遺其親者也)。
左春坊左谕德,贈禮部右侍郎,馬文忠公世奇(字素修,無錫人,辛未進士。
以司經局印授其仆,焚朝衣于庭,北向阙拜,南向遙拜其母而絕)。
左春坊左中允,贈詹事府正詹,劉文正公理順(字
賊屠城,以槍擊闆,塵撲目,仰見闆中裂漏天光曰:“無人。
”遂去,後兄弟皆貴顯。
(《棣園夜話》) 曾于蘇州遇一老,自言少年一鬥粟劫入帳中,攻某城,掘塹七層。
衆賊方患無策,一鬥粟令曰:“限來日午時破城。
”城上人聞且笑之。
次早驅新降官兵數萬為前鋒,賊自後逼之,擠人馬填一塹,又渡一塹,比破城,日方午。
(《嘯虹筆記》) 劉宗敏者,藍田鍛工也,有勇力。
自成嘗離其大營,偕宗敏步入道旁叢祠中,惟孩兒軍張鼐者從,賊中所稱小張侯也。
自成知宗敏亦有歸命意,太息曰:“人言我有天下分,若盍蔔之于神,吉即從我,不則亟殺我以降。
”宗敏曰:“諾。
”納其刀于腰,再拜三投之,皆吉,起而殺其兩妻曰:“吾今死生從若矣。
”軍中将士亦有殺妻子願從者。
(《綏史》) 當戊寅之冬,谷人親見李自成以兵敗,從數十騎過谷城。
獻忠與之飲酒,半酣,獻忠撫其背曰:“李兄盍亦從我降而仆仆奔走乎?”時獻忠已有異志,自成仰而嘻曰:“不可。
”獻忠乃資其衣馬以去。
谷人皆以之尤文燦曰:“若使主兵者調度得,宜彼且縛交通規則自效矣。
”(同上) 瑪瑙山之戰,獻忠妻敖氏高氏被獲,而高氏手提一嬰兒,諸将盛為之飾,欲以居奇,能得獻忠要領。
閣部楊嗣昌處之襄陽獄中,并其黨潘獨鳌及前所執敖氏之兄,與養子惠二者,同系襄陽獄。
襄陽太守王承曾年少佻易,每晚囚薄呼名,悅敖氏高氏之豔,托以問賊中事,笑語頗洽。
獄吏多與賊通者,潘獨鳌等得以脫桎梏,飼酒肉,往來不複禁,防禦頗疏。
嗣昌以獻忠飄忽,常移文為戒。
承曾笑曰:“是讵能飛去耶?”未幾獻賊破襄陽,潘獨鳌毀狴戶,偕敖氏高氏出。
(同上) 獻賊有美僮名子孩子,時年十八,技武絕倫。
常與黃靖南對陣,甫出戰,僮遽飛矢中其手,黃幾敗陣。
怒甚,伏兵擒之,愛其勇,欲令降,僮不應。
侯笑曰:“聞賊夜卧汝腹上,本鎮亦能撫汝,何不速降?”僮堅不允,絕其食死。
(《柳軒叢語》) 史翁嘗遊曹州,述二事:其一有諸生行市上,為一少年擠之泥中,生怒叱之。
明日少年将數人,縛生于途,更抵生家,召其妻子曰:“令汝好作訣。
”遂殺生,四分其屍,複與其家約,不得哭,及成服,犯者視此,其家謹如約。
其一有召兩人傭工者,傭始難之,至則令掘地為坎,坎成,語傭曰:“此汝兩人卧處。
”遂生瘗之。
(《太白劍》) 楊一鶴為成都推官,登峨嵋山,有僧踞佛坐,睨楊而笑曰:“汝猶記下地時,行路遠歸,哭數日夜,吾撫其頂而止耶?”楊追憶兒時語,大驚,禮拜;臨别囑曰:“我鳳陽人,三十年後,見汝于淮上。
”楊之為淮督也,得賊信,治文書亟,而僧薄暮擊軍門鼓,稱峨嵋萬世尊緻書于楊。
遲以诘朝請見,僧大詫曰:“過今夕不及救矣!”質明索之,不知所在,發函得七言詩四首,其一勸早遁,二則西市語也,三四為國亡谶。
楊臨死合掌,稱“好師傅”。
(《誅巢新編》) 大康伯張國紀之祭告鳳陽祖陵也,于乙亥九月初十日,從黃河舟行,路經單縣,為牟文绶戲下将官。
吳尚文等二千人,白晝陳兵遮阻口,索過關銀一百兩。
國紀不從,衆兵毀棄欽頒香帛,殺死水手校尉多人。
(《綏史》) 欽天監博士楊永裕投賊,自诩有異術,能任自成取天下,請發獻王梓宮。
俄大聲起山谷如雷,懼而止,分兵掠潛江京山諸縣。
(同上) 近山蓋樓如堡,内穿大井,積天石,周填以土十尺,四穿炮眼。
上下用壯士二三十名守之,衣食堵禦之具,無不備。
樓旁無附麗,雖大富貴家,其内人皆抱孩赤,挈壺餅,梯以上下。
賊過而睨之,率勿攻,攻亦不利,頻年禦寇死守。
(《怡曝堂集》) 賊沿江下,将至荊州,有某總兵病,其子督兵,前鋒步卒五十人過城下,見城盡閉,向沙市呼曰:“予官兵也,飯我,當為殺賊。
”父老渡小舟送米來,步卒以鐵兜牟為炊,人挾弩矢百,皆傅毒藥。
既飽食,父老去,悉伏狹道葭蒹中,兩岸皆深水。
賊早過往劫新市,嘿紀其隊數。
已而日将西,賊皆厚獲返,或挾女子馬上,或衣紅歌笑。
回營指城上道府诟罵,複從狹道歸将盡,隻剩一隊五十人,曰可出矣,排狹道上,五人為隊,既發矢,後五人複前,毒弩亂射如雨。
賊渠百人,人馬盡死水中。
賊訝其渠久不歸,拔營去。
官軍開啦逐之,隻柴煙系幟,樹杪懸羊擊鼓而已。
是役也,以步卒五十,殺賊渠百,某總兵得奇功。
(《嘯虹筆記》) 襄陽監司與某郡守城外江上募軍,有一舞雙刀者,刀法精妙,但見一片白影,不見其人。
監司甚喜,欲與雙糧。
郡守叱曰:“爾大膽,敢欺本府乎?爾優人也,曾于某時,本府署中扮劇非耶?刀法乃花拳,何濟實用?”其人惶遽退。
一人攜一長竹插于地,自下而升至頂,于竹上舞棍;觀者方呼噪,竹忽折,其人飛身十數丈,舞棍不息。
人攜一小傘,一大扇,平步到江岸,張其傘扇,踹水面如實地。
監司擊節,皆與騎糧。
郡守曰:“良是,但欲先帶回署,授以策略,然後用之。
”監司許諾,郡守帶署中,嚴刑拷掠,搜其身,得賊劄付,果流賊諜也,立斃之杖下。
(同上) 豫撫常道立招撫闖塌天等,闖塌天本名劉國能,性至孝,就撫乃奉其母命也。
庚寅六月,左師遺之圍獻于瑪瑙山,獻食盡,分兵抄糧,不得者殺之,賊卒多降。
左使國自刎死,其妻先死,其子方八歲,自解所帶小刀刎死。
過天星即惠登相,亦賊中最悍者也,後降官兵。
乙酉左師能将之前行,詐稱糧至,獻開營延入,國能大破之,擒其妻孥,與徐以顯、潘獨鳌等,送襄陽獄。
後守葉,闖賊破城南下,登相猶大斥其非,不肯從。
(《知寇子》) 流寇六股圍黃陂,令李鑒閉城堅守。
城内半徽民,李令徽民出油米,使民守陴。
每陴燃二炬,五人守,每一更,令一人睥睨,互易至曉。
善鳥铳若僅七人,分守各城,铳無虛發。
命諸生監時臨城巡警,多設黃傘幟于城頭,若尊官者然。
夜巡城以杖擊地,作撻人狀,夜行面生者,辄擒之。
賊知守備嚴,且無内間,圍半月,皆引去。
(《羅他山記》) 漢口兩岸村落,各二十裡,商舶千艘,女妓千餘班,箫鼓徹夜不絕,流寇至,無一存者。
(《政餘筆錄》) 文水公日記,流賊破漢口,盡驅而陷之江,江水為塞。
予母舅江伯宣死于難,屍無存。
河北之謠曰:“邺台複邺台,曹操再出來。
”賊羅汝才自号曹操,而天下大亂。
(《異錄》) 李自成困車箱峽,幾成擒矣,詐降陳奇瑜。
瑜輕賊,心詫大功可立,許之。
賊一出棧道,放手殺掠,複不可制。
噫!獻賊之降而複叛,誤于熊文燦,闖賊之詐降而叛,誤于陳奇瑜。
參之肉其足食乎?(《債俠志》) 獻忠初為小賊,号黃虎,後為賊帥,稱八大王。
嘗僞為官兵,駐南陽之東關,以詐取宛城;門未啟,而左良玉适至,疑而召之,獻窘逸去。
良玉同副将羅岱追及,射之,矢着其眉心,又射貫其左手中指于弓靶上。
兩馬相及,良玉抽刀劈其面,血流被甲;孫可望力前格之,得逸,逃至府城。
左追剿之,一晝夜行七百裡,至谷城又破之,乃降文燦。
獻忠在谷城,嘗指其瘢語人曰:“此左将軍南陽時創我也。
”(《雞窗剩言》) 闖賊初攻汴梁,相傳為總兵陳永福之子,射一箭傷目。
獻賊敗,為豫将羅岱射之中額,然獻賊因是時降,而永福至癸未年,竟降闖。
(《雅堂集跋語》) 十四年正月,闖破洛陽,殺福王薦于俎,雜鹿血和酒飲之曰:“福祿酒。
”二月獻賊破襄陽,襄王被執。
獻忠坐玉堂下,屬之酒曰:“吾欲斷楊嗣昌頭,嗣昌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去,王其努力盡此酒。
”遂害之。
二藩同時陷殁,最為慘酷,賊鋒益熾。
(《知寇子》) 福王神宗愛子,母鄭貴妃專寵,就國日,海内全盛。
上所遺稅使礦使數十人,月有奉,日有進。
廣南明珠,滇黔丹砂,空青寶石,豫章磁,陝西異織文毳,蜀重錦,齊楚金礦銀礦,他搜括嬴羨億萬計。
各人主私财,入貴妃掌握,拟斥十之九以資王,富厚甲天下。
及賊逼,援兵之過洛者,口語藉藉,或詈道中曰:“王府金錢百萬,厭梁肉,而令吾輩枵腹死賊乎?”南大司馬呂維祺在城中苦勸王,王不為動。
未幾洛陽破,王之血肉,且為闖之福祿酒,況财寶乎?賊入王府,珠玉貨賂山積,裝缣囊負任,以入盧氏山中,發王府中及倉粟,大赈饑民。
(《綏史》) 開縣之敗,賊盡出蜀入楚,獻賊至當陽,令汝才與鄖治相持。
自以輕騎,一日夜馳三百裡。
未抵襄陽,先遣劉興秀等二十八騎,僞為官軍,持軍符令箭,日晡叩城門曰:“督府調兵。
”守者合符信,啟關入,夜半從中起,放機橋,納賊衆,城陷。
(《知寇子》) 十二月陷承天,賊遣僞将王克生掘顯陵求寶。
僞陽武知州張聯奎多備鍬鋤,獻策求歡。
賊方舉事,風雷大作,晝晦。
聯奎見金甲将手持金瓜,當頂一擊,即昏迷跌地,口鼻流血一夜而死。
聯奎宣城諸生,其妻何氏,因以貌,都為賊所執,守節不從,慷慨遇難者也。
克生去不知所在,衆賊驚散,闖大懼,遂不敢動。
(《明季近聞》) 獻賊犯漢陽甚急,武昌賀相逢聖因長吏徐學顔入見楚王計事。
王命中人出高皇帝分封時金裹交椅一曰:“此可佐軍,他無有。
”逢聖哭而出。
賊至,王被俘而沉之江,妃自殺。
獻忠見庫金百萬,歡曰:“有如此而不設守,朱胡子真庸兒也!”(同上) 武昌未破前一月,有異人呼于市曰:“一群豬,屠伯至矣。
”楚宗最橫,遇亂亦最酷。
(《異錄》) 賊破黃梅,焚掠慘甚,餘家世業,俱為流賊劫燒一空。
先一日援剿将官,邀餘孫時朗及曾孫承祖出城飲,得保其命,典中死者五人,可知明季兵與賊未常不相通也。
(《先曾祖日記》) 闖賊三圍汴梁,城中饑甚,推官黃澍以閉籴,日斬米儈于市。
一日署中馬死,命分肉,内丁人一斤。
有悍仆欲倍之,分者不允,怒曰:“會須啖汝肝腦。
”分者笑曰:“好兄弟,奈何一至是?”割二解擲與之,悍仆低頭拾取,分肉者遽起,砍其頭,死,衆仆即前,欲分其屍為食。
澍聞之,對天跪曰:“速殺我,分飽汝侪腹。
”衆乃惶怖謝罪,遂埋悍者屍,不許食。
又澍内人方食肉包,忽見人指頭,驚發病死。
(《嘯虹筆記》) 汴京有散人褚生,精數術,言不可曉,事後辄奇中。
前一年,别所知,将自沉于河,力挽之,不肯止,笑曰:“明年今月今日,此中人盡如我。
”人鹹怪其狂愚,已而果驗。
(《綏史》) 崇祯壬午,寇圍大梁,張舉人林宗勸當事密檄左良玉趨大梁,背北城而陳,通黃河一線以為饷道。
又當令陳永福兵列城外,勿聽入,入則城中饷竭,勢且民與兵俱盡,皆不聽。
寇暫卻,或諷之曰:“盍去諸?”林宗曰:“死則死耳,奈何去以為民望乎?”圍城五閱月,日夜拮據行間,汴人倚之,皆守死不去。
水灌城,背負其先人神主,抱詩文稿三尺許,登木筏。
鄰求登筏者益衆,林宗不忍卻,移筏就之。
筏且沈,乃移筏登屋,屋上人垂绠相接。
林宗耄且乏食,數上下者久之,水大至而沒,次子允準及門生文大士皆從焉。
長子允集泅水至西城請救父,罵賊而死。
幼子允集憑浮木,依老仆婦,栖屋上,垂兩日夜。
老婦餓,欲啖之,急附浮木,順流下,得渡舟以免。
林宗之門人周元亮行求得之,撫恤其家,而林宗之遺骸,故汴撫高平仲斂而葬之柳園。
(《列朝詩集》) 一賊巡營嚴密,人不得逃,逃者謂之落草,磔之。
且連營百裡,竟日不得越,禁行囊勿藏白金精兵,許攜妻子。
戒旁漁生子,棄弗育,收男子十五以上,四十以下為兵。
一精兵容私從為之主,從掌械司磨執爨,少者十餘人,駝驢少者十餘,載過城市,不令處室廬,寝興一單布幕。
制綿甲,紉綻至百層輕厚,矢炮不能入。
一兵卒,馬三匹,冬則掠茵褥,藉其蹄,曰恐惡寒也。
剖人腹為之槽,馬沒此鋸牙思噬,若虎豹。
軍止即出較騎射,曰站隊,及晡方畢,夜四鼓蓐食以聽令。
所過值崇崗絕坂,騰而直上,毋得旁逾。
水惟黃可阻辔,淮泗泾渭,人皆翹足踞馬背,或抱鬣緣尾,呼風而前。
馬蹄所壅阏,水為不行。
下流淺不盈尺,步兵褰裳徑涉,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即殺之。
戰久不勝,馬兵佯敗,迫之則步卒之伉健者,長槍三萬,擊刺若飛,馬兵回合,無孑遺矣。
其攻城也,束手降者,不殺不焚。
守一日殺十之三,二日殺十之七,三日屠。
殺人束其屍為燎,謂之打亮。
城将陷,步兵萬人,周堞下防,缒城者馬兵徼于外,承其隙,巡之。
張獻忠至殘忍,所攻城,一門陷,則一門可逃。
自成若覆舟于海,無噍類。
諸營校所獲,馬騾者上賞,弓矢鉛銳者亞賞,卷帛次之,珠玉為下。
(《綏史》) 闖賊向汴梁百道攻城者七晝夜,周王出庫金五十萬,資守陴者,特懸賞有殪一賊者,予五十金。
士鈎籍大呼擊賊,後雖為賊決河所淹,王卒未罹賊毒手。
(同上) 賊破夔,擁老少江畔圍殺,天忽昏黑,大雷雨。
獻賊怒曰:“咱老子欲殺人,天不肯耶?”燃巨炮向上擊之,雷雨遽止,殺人如故。
(《豹班集》) 賊殺蜀人之慘,割手足曰瓠奴,分夾脊曰邊地,槍其背于空中曰雪鳅,置火城以圍數百小兒,見奔走呼号以為樂,曰貫戲。
剖孕婦之腹,抽善走之胫,碎人肝以飼馬,張人皮以懸市。
(《塗原疏抄》) 蜀太醫院有舊制銅人,獻賊以楮幕其關竅,召諸醫考其針砭,有一穴差者立死。
(《綏史》) 禦史王孫蕃疏曰:臣聞賊破張秋,止住二日。
劉元斌兵住三十七日,掘地拆牆,細細搜掠,凡民間埋藏之物,盡數獲之,東省有賊如梳,兵如篦之謠。
班師回日,除主将車載并每扛人人一擡,不計其數,外印一人,頭軍俱四五,驢馱不等,是為何物?迨抵京而正陽門鋪戶纟由緞,一二日間買盡,各兵俱蟒衣绫錦,肆行長安,萬耳萬目,共睹共聞,此則擄掠之明證也。
元斌曰:殺良擄婦無其事,臣聞殺良非為割級也,一家有銀錢,則擄殺一家,一村有富室,則擄殺一村,玉石俱焚,慘烈于賊。
至所擄男婦,每一兵似六七名口計,沿途掠民米畜,供其食用。
恐一齊入京,駭人觀視,将婦女半留近京一帶地方,而陸續搬取,于時紅紫遍滿京城,見今賣為娼者,不可勝數。
(《雄縣志》) 朝天關獲成都諸生顔天漢等,通表自成。
獻賊怒,以為阖境俱反,詭稱開科,用軍禮發遣,諸生不至者,孥戮盡殺之西門外青羊宮,凡二萬二千三百人,棄筆墨成丘垅。
先廬州府城最堅固,賊不能破,顧以學使者徐之垣試士至。
賊僞拔書囊筆,襲儒衣冠,以入夜破其城。
(《嶽半主人偶編》) 朱服遠遙授部郎,丁亥守曲靖郡,城破,不屈,為川逆刖手,不食而死。
二兄賓遠任陸涼州,己亥城破,投崖而死。
兩亥伯仲相繼殁,真不愧先榮祿公之教矣。
潮音哭有詩雲:“誓守封疆伯氏擒,忠魂碧血晝陰陰,賊非莽操奸何毒?地處滇黔禍更深;一死以酬君父志,此生不負聖賢心!于今身後孫連舉,節孝根芽萬裡森。
”紫兒哭有詩雲:“禍及全滇丁亥春,垂髫小侄朱歸閩,百年同祖荊三[1234],萬裡離鄉父一人;亂後音書今始見,生前忠義此時真,欲知浩氣乾坤滿,斷臂投崖血尚新。
”(《座右編》) 闖賊破西安,張國伸首倡僭号,觊作賊相,又為誘文太仆之室鄧夫人進之。
鄧江南令族,知史書,工詩,國伸以為必見幸。
自成故重太仆名,怒曰:“若同輩不能庇其伉俪,而行媚我。
”叱國伸斬之,禮鄧而歸之家。
(《快心傳》) 丘東周陝西前衛人,都司掾也。
賊陷城,矢志欲刺賊,假持屯田冊,詣端履門,賊黨問之,東周答曰:“投屯田冊。
”遂引至賊帥前,知志不可遂,乃大罵不屈。
賊曰:“此醉人也。
”扶之出。
複罵曰:“自古豈有盲賊為天子者,會見汝屍磔萬,吾何醉之有?”賊去其衣,縛置栅前。
罵如前,衆賊抉其齒,罵至死方止。
(《陝西通志》) 吳奎之妻張氏,初時賊兵至門,見氏姿容美麗,遂倚之為居停。
及知其欲逼己,急伏水,故向淺處,賊既沮而去。
于是複起收淚,往尋其夫,道險人稠,無從即覓;中途相遇,而賊騎驟沖,複緻相失。
歸廬獨自掩門,已有預從竊入者,強淫之,無計為拒也。
賊寝熟,遙聞叩門聲,心知夫之歸也,潛啟以入,遂與其夫共以刀刺賊死。
于是蒼蒼茫茫,拾賊資物以逃。
倏有井,頹然有水盈尋,今而後得死所矣,非複向時伏淺水意也。
奎立阻不可,複泣曰:“妾前日所以偷生者,慮君之饑寒失所,不獲一訣生死,帳然!不料猝遇狂且,緻成淫行,失節之愆,竊為郎羞;縱君不見罪,妾奈何顔偷生?幸不複以妾為念!”投井死。
(《古處齋集》) 李自成多購蕲黃人為間,或攜藥囊蓍蔡為醫蔔,或談青鳥姑布星家言,或為缁衣黃冠,或為乞丐戲術,或為肩挑買賣,或為皮鐵雜藝,分布江皖諸境,觇伺虛實。
甚至癸未會試,于路邀截赴京舉子,說透打合,為之夤緣中式,以作内應。
以故破城之日,雲合響應,一呼鹹集,人竟莫測所從來。
如某某登癸未榜,文甚佳,亦賊代通關節者。
(《懷秋集》) 甲申三月,京城破,徽賈守緞肆,與妻妾共謀飲砒霜酒。
二流賊遽入,夫躲天窗闆上,見賊抱其妻妾于膝,妻斟毒酒大碗自飲。
賊笑曰:“盍與我共醉乎?”妻不答,妾解意,遂滿斟二碗進賊,仍取琵琶彈以侑。
俄而二賊倒,妻亦倒。
夫急下殺羊,以血灌妻,妻活,以先傾之酒毒尚輕也。
拖二屍沉于後河,閉門靜避,竟免于難。
(《甲申忠義傳》) 賊破城,常縛多人,令童子操刀殺戮。
少有畏懾,即刃童子。
有黠悍者,遂以善殺為樂,上下馬如飛,殺人如刈菅,名之曰孩兒軍。
(《雞窗剩言》) 東國土強,三牛成具,乃可負犁。
牛為賊所盡,直齊馬價,所存什一。
大水之後,牛觸寒盡死,憫此孑遺,天不可籲,為之奈何?(《怡曝集》) 流氛殆十餘年,每日西墜,則赤氣竟天。
祯季月亦如之,迄乙酉夏,而赤俱消。
(同上) 明初有十八子之谶,又雲十八孩兒天上生。
成化中,有李龍子者,結一中官入宮,中謀不軌,事發伏誅。
識者以宋太祖取淳風舊本,亂其次第,李繼宋者,乃李亞子繼朱梁之谶;然相傳崇祯甲申,南京乾清宮陷,忽現一碑,上有雲:“一小又一了,眼上一刀丁戌攪,平明騎馬入宮門,敢在皇極京城擾。
”則又知亡明之為闖也。
(《異錄》) 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宋寇姓名而鬥之,至崇祯時大盛。
其法以百貫滅活為勝負,有曰闖,有曰獻,曰大順,名曰馬吊。
馬吊二字,殊不可解,今驗之明季遇馬即吊,闖與士英皆馬也,夫豈偶然? 甲申二月大學士魏藻德夜聞刀兵聲,入其寝。
三月初舉家聞哭泣,藻德又夢騎龍飛天,妄自私喜。
闖賊破京勒饷,與方嶽貢俱被拷夾,藻德自勒死,嶽貢不食死。
陳演夢登高台,四望不見人,占者曰:“高而無民也。
”俄而闖賊擒去,極刑榜掠,獻至銀三萬兩,金三千兩,珠三鬥,拶夾至死。
均之死也,何如早死數日?(《忠義錄》) 崇祯十二年九月,命大學士楊嗣昌以原官兼兵部尚書,督師讨流寇,賜上方劍,宴于平台後殿上,手觞嗣昌三爵:賜以詩雲:“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将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書用黃色金龍蠟箋,厚如指甲,長四尺餘,闊一尺六七寸,字大二寸餘。
後一行署雲:“賜督師輔臣嗣昌。
”又二行署雲:“崇祯十二年九月。
”前钤禦筆之章,引首一寶,上方中書一押,大體似明德二字合成者,钤一表正萬邦之寶。
(《孤見籲天錄》) 明熹宗在位七年,帑藏懸罄。
嘗将累朝所鑄銀甕銀碗尊鼎重器,輸銀作局,傾銷充饷,故饷銀多有銀作局三字者,此人所共見也。
甲申春,廷臣請動内帑。
夫内帑惟承運庫耳,錢糧解承運庫者二:一曰金花,二曰輕赍。
金花銀所以供後妃金花,及宦官宮妾賞赍。
輕赍銀以為勳戚及京衛武臣俸祿,随進随出,非如唐德宗私庫聚而不散者比。
野史乃謂城破,大内尚有積金十餘庫,不知十餘庫何名?承運庫外,有甲乙等十庫,貯方物者也。
天财庫,貯錢者也。
古今通籍庫,貯書畫符券诰命者也。
東裕庫,貯珍寶者也。
外東庫亦貯方物,無金銀也,庫盡此矣。
城破,惟東裕庫珍寶存耳,安有所謂十餘庫積金,而紛紛謂懷宗不輕發内帑,豈不冤哉?(《崇祯遺聞》) 甲申李賊自關中奔襄陽,其衆尚十餘萬,分為四十八部,居武昌五十日,改江夏為瑞符縣,設僞令,運銅炭,鑄永昌錢。
謀奪舟南下,取宣歙,曰西北雖不定,東南讵再失之?将發而陰霾四塞,暴雨烈風,旗槍盡折。
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延甯、蒲圻,沿道恣殺掠,過通城。
(《綏寇經略》) 癸未冬,張獻忠蹂躏湖南,甲申正月,率衆寇蜀。
秋八月甲子,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家眷自沉于井。
内江王至渌不屈死,總兵劉佳胤走死浣花溪。
巡按劉之渤,成都推官劉士鬥,華陽知縣沈雲祚,被賊不屈,死之。
蜀府長史鄭安民,内江教谕姚思孝相繼死。
獻忠入城後,大索全蜀紳士,至成都謬之。
叙州在籍太常寺卿尹伸,及給事中吳字英,并不屈死。
崇慶知州王勵精聞會城陷,即朝服北面,再拜登樓自焚死。
丙戌年九月,入順慶府屠之。
獻賊自言是歲有大劫不利,欲獨入武當山修行,俟劫運過,當複橫行天下。
乃營于西充縣之鳳凰山。
時肅王兵至,獻忠乘馬登高望之,猝遇前鋒,一矢而殪。
及舁屍至,猶張目瞪視,于是斬首刳心,心色絕黑,時十二月十一日也。
先是童謠有生于燕子嶺,死在鳳凰山,不謂獻忠應之。
其埋屍處叢草如棘,誤觸之,辄成大癰;又嘗有黑虎噬人,人皆遠之。
(《蜀難叙略》) 獻賊在川,偶沾疾,對天曰:“疾愈當貢朝天蠟燭二盤。
”衆不解也。
比疾起,令賊斫婦人小足,堆積如二山,将焚之,必欲以最窄者,置于上,遍斬無當意者。
忽見己之妾足最窄,遂斫之,灌以油,其臭達天,獻大樂。
(《酉臯外集》) 張獻忠過梓潼,夢文昌帝君儆之,寝而欲祭焉。
令士人為祭章,稍通文,獻賊不解,辄殺之,蜀名士,一時被禍甚慘。
既屢易不屬獻意,獻大聲曰:“咱自做;自念,爾輩書之。
”其文曰:“咱老子姓張,爾也姓張,為甚吓咱老子?咱與你聯了宗罷,尚飨!”至今川人常言其事。
(同上) 成都東門外,沿江十裡,有鎖江橋,橋畔有回瀾塔。
萬曆中,布政餘一龍所修。
張獻忠破蜀後,登塔見成都城池宮殿,曰:“不利于城。
”命毀之。
修築将台,穿地取磚,至四五丈,得一古碑。
上有篆書雲:“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
漢炎興元年,丞相諸葛孔明記。
”後獻忠以一箭死,殆知箫不用竹,乃肅字也。
(《異錄》) 獻賊之仇視川人也,先屠儒,繼屠民,并欲屠川民之為兵者。
在諸将中,多用川民為兵,無加都督。
劉進忠将執之,而坑其衆。
計未成,漏言于阍者,一軍聞之,俱逃。
會本朝大兵至漢中,進忠因而歸命,王問以獻忠所在,進忠曰:“在順慶之金山鋪,為西充鹽亭之交境,去此千四百裡,疾馳五晝夜可及。
”獻忠以進忠守朝元關,殊不意有大兵前驅至而未信,進忠已入營中,與善射者俱,而指示之曰:“此獻忠也。
”發一矢中額,訝曰:“果然!”逃伏積薪之下,執近侍詢之而得,乃曳出斬之。
(《誅巢新編》) 乙酉四月,李自成過通城,命四十一部先發嚴行,無敢返顧者。
通城有九宮山,一名羅公山,山有元帝廟,山民賽會,以盟謀捍衛闾井。
自成止以二十騎殿,又呵其二十騎止于山下,而自以單騎登山入廟。
見帝像伏谒,若有物擊之者,不能起。
村人疑以為劫盜,取所荷锸碎其首。
既斃而腰下見金印,且有非常衣服,大駭,從山後逃去。
二十騎訝久不出,迹而求之,則已血肉脔分矣。
(《綏史》) 《明季遺聞》雲:“病死羅公山。
”《紀事本末》雲:“闖出抄糧,為田夫所逐,陷淖中,割其首獻何騰蛟,驗之,乃闖也。
” 金駕部铉于壬午七月晦日,讀《邵子記》,其後曰:“甲申之春,定我進退,難遇時外,而向内退,若若衷遠,而勿滞之外,止三時遠不卒歲,優哉!優哉!遮沒我世。
”及甲申死難,人始見之。
(《三垣筆記》) 一隻虎名李錦,闖族弟也,僞稱亦眇一目,冀與闖相似。
闖死于西塞山之左右,與興國州人寸磔。
親弟某(号三千歲),與僞田侯、張侯、李侯,尤百戰中鴛鹜之徒也。
兵分二十營,營有總。
初過荊州,州人以計維其妻子,銜之,乃破澧州常德,繇松滋渡江,燒荊門夷陵,直逼荊州,齧指誓曰:“旦夕破荊州,州破留男女三尺以上者,全隊戮之。
”盛火具攻城,城垂垂四角圮,男女号于陴,見萬騎自東方雲合,拍手大呼曰:“救至矣!”語賊,賊不之信。
俄而十四騎殺入賊老營,盡麋爛,積屍高與城齊,左右中三路骁騎并集。
賊乃棄前朝傳國之玺(玺方各五寸高殺五之一)并妻子舟車驢馬,一切辎重攻守之物,走當陽,未食,大兵前後邀之。
闖賊弟李與田吳張侯伯等,率頭目百餘人,步數萬人,伏道乞降。
一隻虎以殘騎間道匿大山,又追至襄陽界,邏者傳其列帥乃歸。
四月初一日發荊州,大兵繇陸,餘随馬餘二侍郎繇水,泊漢陽府三裡坡。
十日遇大風雨,舟觸岸盡破,袱被宿岸邊;又五日而大兵至漢口,餘乃入。
(《怡曝堂集》) 南都之诏至武昌也,楚撫何騰蛟以劍自随曰:“社稷之安危在此,若不開讀,此身有付三尺劍耳。
”會左良玉腹心盧鼎力勸其拜诏,事乃定。
及良玉從黃澍之謀東下也,以騰蛟不從,謀劫取其印。
騰蛟急解付家人,令速出城,毋為所得。
良玉令四将守之,逼與偕行;騰蛟至漢陽門,乘間投江,順流十裡許,至竹牌門,遇一漁舟救之起。
登岸視之,則關帝廟,而懷印出走之仆亦在,相視大驚喜,亟覓漁舟,不知所之。
(《綏史》) 順治三年丙戌正月十日,張獻忠在川,複檢各衛軍,及各營新兵,年十五以上者殺之。
各路會計所殺衛軍七十五萬有奇,家口不計,兵二十三萬六千有奇,家口三十二萬。
自成都北威鳳山起,至南門桐子園,綿亘七十餘裡,屍積若喬嶽。
十六日乃出僞令,命孫可望曰:“将軍等分道出屠川民,兵得男手足二百雙者,授把總,女倍之。
官以次進階,童稚手足不計。
”可望等或日四五城不等,所遇幼男女投之水火,或棄道旁,襯馬足,或擲空中,以刃迎之為戲。
不計幼,止計壯男女手足,寅出酉還,比賞格有逾十倍者,獎以為能。
有一卒日殺數百人,立擢至都督,嗣後賊營公侯伯甚多,皆屠川民積功所得也。
五月回上功疏,可望一路殺男五千九百八十八萬,女九千五百萬。
文秀一路,殺男九千九百六十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
定國一路殺男七千九百餘萬,女八千八百餘萬。
能奇一路。
殺男七千六百餘萬,女九千四百餘萬。
獻忠自領者,名為禦營老府,其數自計之,人不得而知也。
又有振武南廠,七星治平,虎贲虎威,中廠八卦,三奇隆興,金戈天讨,神策三才,太平志正,龍韬虎略,決勝宣威果勇等營,分剿川北川南,約不減可望等所殺之數。
而王尚禮在成都,複收近城未盡之民,填之江中,蜀民于此,真無孑遺矣。
(《見聞随筆》) 獻忠将北行入陝,惡其黨太多,曰:“吾初起草澤,從者五百人,所至無敵。
今日益多,前年出漢中,為賀珍所敗。
非為将者習富貴不用命,即為兵者,有所貪戀,懷二心。
吾欲止留發難時舊人,即家口多者,亦汰之,則人人自輕,便所向無阻。
”汪兆齡從臾之曰:“恐兵知而先噪奈何?不若先立法責之,各将軍都督等,多置邏者,以伺察營伍。
有偶語者,及微過,俱置之法,并連坐,如此則殺之有名無覺者矣。
”密議已定,諸營尚未知,猶習故态,角射酣酒縱博,嬉笑怒罵如平時,邏者至,辄收治自誣服,并及其家。
是日所殺,即十餘萬人,于是人人惴懾,無敢出一言者。
邏者無所得,乃于夜或逾垣穴壁,入伏溜下,及床第帏幕間竊聽;但有笑語,即躍出收系,并其家。
賊嗜殺出天性,偶夜靜無事,忽雲此時無可殺者,遂令殺其妻及愛妾數十人,惟一子亦殺之。
令素嚴,人無敢诤者。
晨興召諸妻妾,左右以告,則又怒其不言,舉左右奴隸數百人,悉殺之。
嘗怒目視一童子,辟易,病二日死,其殘虐如此。
又禁不得私藏金銀,至一兩者,家盡誅,十兩者生剝其皮。
人或沉井中,或窖幽室,搜獲亦按連坐法,告捕者,即以其家妻妾馬匹給之。
于是豪奴悍婢争訟其主。
僞總兵溫自讓延川人,不忍無辜戮其下,棄妻子,夜率所部百餘遁去。
獻忠自引骁騎追之三百裡,自讓脫走,所部兵俱自殺。
他如僞右軍都督米脂張君,用八卦營汝州王明振武營,麻城洪正隆隆興營,泾陽郭胤三奇營,鳳陽宋官永定營,合肥郭尚義三才營,山東婁文幹城營,六安汪萬象援剿營,寶雞彭心見決勝營,周尚賢定遠營,張成中敞營,萬縣杜興文英勇營,黃崗張其在天威營,開封王見明龍韬營,麻城商元及志義天、讨金戈、神策、虎威、虎贲、豹韬、虎略等營總兵失其名,俱以搜刮無功,坐徇庇誅逆剝皮死,并其家口部落,盡斬于南河。
獻忠動剝人皮,剝皮者從項至尻,刻一縷裂之,張于前如鳥展翅,率逾日始絕,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
(同上) 獻忠開科取士,會試進士得一百二十人,狀元張大受成都華陽縣人,年未三十,身長七尺,頗善弓馬。
群臣谄獻忠,鹹進表疏稱賀,謂:“皇上龍飛首科,天下奇才為鼎元,此實天降大賢助陛下,不日四海一統,即此可蔔也。
”獻忠大悅,召大受。
其人果儀表豐偉,氣象軒昂;兼之年齒少壯,服飾華美,獻忠一見大悅。
左右見獻忠欣悅,又從旁交口稱譽,以為奇士,古今所未有。
獻喜不勝賞,賜金币刀馬至十餘種。
次日大受入朝謝恩,面見獻忠,左右文武,複從旁譽其聰明學問,及詩文字畫,一切技藝。
獻忠愈喜,召入宮賜宴,諸臣陪宴,歡樂竟日。
臨散遂以席間金銀器皿,盡賜之。
次早大受複入朝謝恩,叩首畢,諸臣複再拜曰:“陛下龍飛之始,天賜賢人,輔佐聖明,此國運昌明,萬年丕休之象。
陛下當圖其像,傳播遠方,始知我國得人如此奇異,則敵可不戰而服矣。
”獻忠大悅,遂召畫工圖其形像,又大宴群臣盡歡。
群臣席間又極口稱譽獻忠,複賞賜美女十人,及甲第一區家丁二十人。
次日獻忠坐朝,文武兩班方集,鴻胪寺上奏:新狀元午門外謝恩畢,将入朝面謝聖恩。
獻忠忽蹙曰:“這騾養的咱老子愛得他緊,但一見他,心上就愛得過不的,咱老子有些怕看見他,你們快些與我收拾了,不可叫他再來見咱老子。
”凡流賊謂殺人為打發,如盡殺其衆,則謂之收拾也。
諸臣承命,即刻使将張大受綁去殺之,并傳令将大受全家外,所賜美女家丁,盡數斬戮,不留一人。
(《張獻忠亂蜀始末》) ◎殉寇諸賢 殺運毒流,固曰人事,實天哉。
然其間轟轟烈烈,死而湮沒者,何可勝數?姑就綏寇剩本,列其大概。
碧血青磷,已不禁銅馬之感矣。
梅村氏曰:“記死節者,不以日月為斷,先北都以殉主也。
”《春秋傳》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
”國亡與亡,臣軌之大者也。
次豫豫台使者,銜命博訪,幸以其人傳焉,思宗其知之矣,故重之也。
自秦晉以下無錄;非無錄也,曰時迫矣,不及于錄也。
然則記死節者,必以其錄乎?曰有則核而詳,無則存而略,有錄焉而不必核者矣。
君子之于前朝也,殘編舊翰,繹而出之,敢謂弗核乎?無錄而存焉者寡矣。
吾懼今日存之,而後日失之;其或今日失之,而後日又存之,則繼而出者,吾庶幾望之也。
北都以禮臣表忠之疏為鹄,而緒聞佐之,表忠之正祀諸臣者尚矣。
附祀武臣,則盡以遇害死者,附祀文臣無一二臣遇害者乎?舍一二臣無遇害而不祀者乎?若是者宜改,曰不忍改也。
内臣亦可以正祀乎?曰《春秋》之法,善善長長,何可以阍?故略而不書。
舍死事北都,無可書者乎?《春秋》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緣人之喜怒以為傳書,其疑太甚,且俳而不經,故略之也。
豫以禦史蘇京優恤之疏為鹄,而緒聞佐之,自一命以上,建祠緻祭,且加恩于其家,嗚呼!勸忠之道備矣。
北都破而群臣何可以不死?則猶恨乎死之少也。
禦史之所列也,将累數以征于書;今在錄者四十一人,盡于此乎?曰阙文也,其書半轶而不存,以視乎秦晉楚蜀,其猶為半也已。
秦之書少保,其可風乎?将軍死綏,真甯之一戰也,又終之以榆林。
秦事武臣為烈,孫尚書死渭南矣。
或曰陝縣之潰可乎?謀人之軍師國邑,敗則死之,成敗利鈍天也,可不謂之忠與?夫晉京師之蔽也,于太原則書之,于甯武于宣,大書矣,不再書死乎?晉弗系乎晉者,尊京師也。
紀江北者,為國難乎?曰前此矣,前此曷為乎書?曰追書也。
楚之于武昌也,以故相則書其官于承天也,以獻陵則書其地于永州也。
以全三王,則書其事,死同書不同也。
若蜀則麋爛矣,何可以書?何可以書者,不勝書也。
嗟乎!北都之表忠也,豫之優恤也,以蜀視之,可勝歎哉!然天下之不勝書者,又不獨乎蜀也。
◎北都 △正祀文臣 東閣大學士工部尚書,贈太傅,範文貞公景文(宇質公,吳橋人,癸醜進士,殁龍泉巷古姜,妾亦自缢)。
戶禮兩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保,倪文正公元璐(字鴻寶,上虞人,壬戌進士。
遺語家人曰:“必大行殓方收吾屍。
”古文正從未有以贈死節者,倪公之弟請曰:“曾子雲得正而斃,孟子雲順受其正,何必不谥死節者?”于是并劉詹事之譏亦定)。
左都禦史,贈太保,吏部尚書,李忠文公邦華(字懋明,吉水人,甲辰進士,缢于文信國禍中)。
兵部侍郎,贈太子少保,王忠端公家彥(字遵五,蒲州人,壬戌進士。
守德勝門時,聞陷,自投城下,不死,自缢)。
刑部侍郎,贈尚書,孟忠貞公兆祥(字肖形,交河人,壬戌進士。
守正陽門,死于門下,妻劉氏亦死)。
左副都禦史,贈左都禦史,施忠介公邦耀(字四明,餘姚人,己未進士,飲藥死)。
大理寺卿,贈刑部尚書,淩忠清公義渠(字茗柯,烏程人,乙醜進士,盡焚其生平著述,絕吭死)。
太常寺少卿,贈兵部右侍郎,吳忠節公麟徵(字磊齋,海鹽人,壬戌進士。
麟徵初登第,夢一人手向背,吟文信國“山河破碎水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句,問之途人,雲是隐士劉宗周,時尚未識宗周。
當城陷時,有祝孝廉淵者,以奏保宗周,被逮留京師,公之故人也。
臨命召祝至,酌酒慷慨告以前夢乃絕。
其事甚奇)。
左春坊左庶子,贈禮部左侍郎,周文節公鳳翔(字巢軒,山陰人,戊辰進士。
“碧血九原依舊主,白頭二老哭忠魂”,公之臨死,詩以遺其親者也)。
左春坊左谕德,贈禮部右侍郎,馬文忠公世奇(字素修,無錫人,辛未進士。
以司經局印授其仆,焚朝衣于庭,北向阙拜,南向遙拜其母而絕)。
左春坊左中允,贈詹事府正詹,劉文正公理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