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插菊寄
關燈
小
中
大
。
”禦史霁威,随指牛眠石為題,命賦之。
唐先祝繼,立就一律,詞雲:“嵯峨怪石倚雲邊,頭角峥嵘勢俨然,苔藓作毛因雨長,藤蘿穿鼻任風牽;長眠不食溪邊草,無力難耕隴上田,怪殺牧童鞭不起,笛聲斜挂夕陽煙。
”禦史得句笑曰:“詩則佳矣,意欲何為?”兩公進曰:“明公輕财好施,天下莫不聞,今姑蘇元妙觀圮甚,倘捐俸葺之,名且不朽。
”禦史大悅,遂檄下長吳二邑,資金五百,為葺觀費。
兩公遂駕扁舟,歸投檄二邑,更修刺谒二尹,詐為道士關說,得金如數。
乃悉召諸妓,及所與遊者,暢飲數日而盡。
異日鹽使者按吳,詣觀瞻禮,見傾圮如故,召令責之,對曰:“前唐解元、祝京兆兩公,自維揚來,極道明公為此勝舉,金已如數畀之久矣。
”鹽使者心知為兩公所绐,不問。
(《野編》) 有客登山賦詩,伯虎作乞兒狀,戲謂曰:“諸君今日賦詩,能容乞子屬和乎?”客大咤,已而戲曰:“試為之。
”伯虎索紙筆,大書一字畢,遂行,客大笑追之,伯虎疊書“一上”四字畢,求去。
客曰:“吾固知乞兒無能為也。
”伯虎笑曰:“吾性嗜酒,必飲而後作詩,君能惠我酒乎?”客遂浮白示之曰:“若能賦,當令若盡醉;不然,難免若責也。
”伯虎複大書“又一上”三字,客撫掌相謂曰:“此可謂能詩耶?”益窮之。
伯虎複書“一上”二字,諸客皆絕倒。
伯虎進曰:“吾待飲久矣,真欲先生作詩乎否耶?”遂舉酒一飲辄盡,援筆續成一絕雲“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底,萬裡江天都一望。
”客大奇之,相與即席盡醉而返,竟不知為何許人。
(《伯虎紀事》) 吳令欲于虎丘采茶,命役赉牌,嚴督諸僧。
役奉牌需索,僧無以應命,役即系僧歸。
邑令大怒,笞之三十,号令通衢。
僧惶遽,計無所出,知令雅重伯虎,厚币求之。
伯虎拒不納,一日出遊,乃戲題其枷上曰:“皂隸官差去采茶,隻要紋銀不肯賒;縣裡捉來三十闆,方盤托出大西瓜。
”令出見,詢僧,僧對雲:“唐解元所題也。
”因大笑釋之。
(同上) 董思白督學湖廣,往往以題為戲,某府考試之前一日,先懸牌雲:“來日不考文。
”應考者群以為必詩賦也。
既點名畢,分坐靜候,未見發題,有高聲命請題者。
督學曰:“題昨日已發,何不速作文?”乃知為中庸題也。
又考某府出牌雲:“一至一,二至二,三句,三聖人,四句,四孔子。
”隐題令自悟,良久乃知為“一朝而獲十禽,至終日不獲”一句,“二者皆法堯舜至道”二句,“聞君行聖人之政”三句,“陽貨欲見孔子”四句也。
(《嘯虹筆記》) 徐相存齋提學江西時,道遇毛尚書伯溫舟,谒之,語小洽。
毛曰:“公得無饑否?”即呼具小點心來。
侍者奉大漆盤四,其二盤裝炙鵝,鵝皆大脔。
其二盤裝饅頭如碗大者,各五十許,又不置箸,以手掇之。
二銀碗飛酒,長大嚼,傍若無人。
徐雖不能多食而少年勇于酒,互舉無算。
至暮,歡然别曰:“公大器也。
”迨毛下安南,還華亭,亦副入座矣。
毛食兼數人,嘗主湖廣鹿鳴宴,諸生七十五人,人陪二大白,不醉。
(《朝野異聞》) 甯庶人宸濠既就擒,拘宿公館,以銅盆與盥洗,怒曰:“縱乏金盆,獨無銀者耶?”其習于奢侈如此。
(《笑史》) 昆山歸熙甫有光為吳興令,令每治事升堂,胥吏環擠案旁,幾不容坐。
公怒,以珠筆蘸飽,捉向諸人曰:“爾輩若不速退,我便灑将來也。
”(《遣愁集》) 大将軍戚公繼光,其夫人威猛,時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
止生長嗣一人,亦善戰,置在前隊。
軍法反顧者斬,偶與敵戰敗,反顧,公即斬之。
于是将士膽落,殊死戰,複大勝。
夫人以是不無少恚,而妒亦天生,公每入幕,目無旁矚。
或教以置妾别業者,果匿數姬,生三子。
夫人每握刀突至其地,絕無影響。
蓋于曲房通别室,其扉牆磚巧于合縫,見牆不見扉,惟公獨入之耳。
久之,以一子托言某孝廉子,丐以繼嗣,即令孝廉處以西席,夫人大安之。
一日念無子,涕出,有小妮子發前事。
夫人大怒,納兵往攻之,而一卒不令出,恐有洩者。
孝廉急屬一力逾重牆報公,公诏諸将問計。
或曰:“願以死迎敵。
”或曰:“早避之便。
”公曰:“皆非也。
”乃自袒跣,跪逆夫人,諸姬披發席藁,各抱其子請死,而請以子嘗刃。
夫人令抱兒起,皆送還曰:“首禍是老奴。
”令杖之,公即伏受杖數十,門外将卒喊聲大舉,乃已,撻諸姬最毒,罷歸。
由是公不得輕出,陰與諸姬絕,令箧其所有,各從所适。
諸姬計曰:“棄妾非主人意,何忍為之?”乃輕裝适他郡,披剃為尼;匿女僧家。
梵誦至十餘年,夫人殁始歸,各擁其子,然諸子,始夫人皆子之,亡恙。
(《耳談》) 楊進士,世胄也,貌美,弱冠成甲科,與婦琴瑟和好。
有侍兒嬌麗,及{并},心欲之。
乘酒語婦,願與私。
妻怒曰:“彼在某所,往即得,何必問我?”而實匿之帏中,往無所得。
及返,戶已下鍵,始知绐己也,曰:“門不啟,吾當缢死。
”婦以為戲,卧益堅,須臾察之,懸死梁間矣。
(同上) 宏光元年三月,設壇太平門外,百官素服,遙祭先帝,獨阮大钺後至,号哭先帝而來曰:“緻先帝殉社稷者,東林諸臣也,不盡殺東林,不足以謝先帝。
今陳名夏、徐等,俱北走矣。
”馬士英急掩其口,止之曰:“勿漫言,徐九一現在蘇州。
”聞者大嗤。
(同上) 楚
”禦史霁威,随指牛眠石為題,命賦之。
唐先祝繼,立就一律,詞雲:“嵯峨怪石倚雲邊,頭角峥嵘勢俨然,苔藓作毛因雨長,藤蘿穿鼻任風牽;長眠不食溪邊草,無力難耕隴上田,怪殺牧童鞭不起,笛聲斜挂夕陽煙。
”禦史得句笑曰:“詩則佳矣,意欲何為?”兩公進曰:“明公輕财好施,天下莫不聞,今姑蘇元妙觀圮甚,倘捐俸葺之,名且不朽。
”禦史大悅,遂檄下長吳二邑,資金五百,為葺觀費。
兩公遂駕扁舟,歸投檄二邑,更修刺谒二尹,詐為道士關說,得金如數。
乃悉召諸妓,及所與遊者,暢飲數日而盡。
異日鹽使者按吳,詣觀瞻禮,見傾圮如故,召令責之,對曰:“前唐解元、祝京兆兩公,自維揚來,極道明公為此勝舉,金已如數畀之久矣。
”鹽使者心知為兩公所绐,不問。
(《野編》) 有客登山賦詩,伯虎作乞兒狀,戲謂曰:“諸君今日賦詩,能容乞子屬和乎?”客大咤,已而戲曰:“試為之。
”伯虎索紙筆,大書一字畢,遂行,客大笑追之,伯虎疊書“一上”四字畢,求去。
客曰:“吾固知乞兒無能為也。
”伯虎笑曰:“吾性嗜酒,必飲而後作詩,君能惠我酒乎?”客遂浮白示之曰:“若能賦,當令若盡醉;不然,難免若責也。
”伯虎複大書“又一上”三字,客撫掌相謂曰:“此可謂能詩耶?”益窮之。
伯虎複書“一上”二字,諸客皆絕倒。
伯虎進曰:“吾待飲久矣,真欲先生作詩乎否耶?”遂舉酒一飲辄盡,援筆續成一絕雲“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底,萬裡江天都一望。
”客大奇之,相與即席盡醉而返,竟不知為何許人。
(《伯虎紀事》) 吳令欲于虎丘采茶,命役赉牌,嚴督諸僧。
役奉牌需索,僧無以應命,役即系僧歸。
邑令大怒,笞之三十,号令通衢。
僧惶遽,計無所出,知令雅重伯虎,厚币求之。
伯虎拒不納,一日出遊,乃戲題其枷上曰:“皂隸官差去采茶,隻要紋銀不肯賒;縣裡捉來三十闆,方盤托出大西瓜。
”令出見,詢僧,僧對雲:“唐解元所題也。
”因大笑釋之。
(同上) 董思白督學湖廣,往往以題為戲,某府考試之前一日,先懸牌雲:“來日不考文。
”應考者群以為必詩賦也。
既點名畢,分坐靜候,未見發題,有高聲命請題者。
督學曰:“題昨日已發,何不速作文?”乃知為中庸題也。
又考某府出牌雲:“一至一,二至二,三句,三聖人,四句,四孔子。
”隐題令自悟,良久乃知為“一朝而獲十禽,至終日不獲”一句,“二者皆法堯舜至道”二句,“聞君行聖人之政”三句,“陽貨欲見孔子”四句也。
(《嘯虹筆記》) 徐相存齋提學江西時,道遇毛尚書伯溫舟,谒之,語小洽。
毛曰:“公得無饑否?”即呼具小點心來。
侍者奉大漆盤四,其二盤裝炙鵝,鵝皆大脔。
其二盤裝饅頭如碗大者,各五十許,又不置箸,以手掇之。
二銀碗飛酒,長大嚼,傍若無人。
徐雖不能多食而少年勇于酒,互舉無算。
至暮,歡然别曰:“公大器也。
”迨毛下安南,還華亭,亦副入座矣。
毛食兼數人,嘗主湖廣鹿鳴宴,諸生七十五人,人陪二大白,不醉。
(《朝野異聞》) 甯庶人宸濠既就擒,拘宿公館,以銅盆與盥洗,怒曰:“縱乏金盆,獨無銀者耶?”其習于奢侈如此。
(《笑史》) 昆山歸熙甫有光為吳興令,令每治事升堂,胥吏環擠案旁,幾不容坐。
公怒,以珠筆蘸飽,捉向諸人曰:“爾輩若不速退,我便灑将來也。
”(《遣愁集》) 大将軍戚公繼光,其夫人威猛,時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
止生長嗣一人,亦善戰,置在前隊。
軍法反顧者斬,偶與敵戰敗,反顧,公即斬之。
于是将士膽落,殊死戰,複大勝。
夫人以是不無少恚,而妒亦天生,公每入幕,目無旁矚。
或教以置妾别業者,果匿數姬,生三子。
夫人每握刀突至其地,絕無影響。
蓋于曲房通别室,其扉牆磚巧于合縫,見牆不見扉,惟公獨入之耳。
久之,以一子托言某孝廉子,丐以繼嗣,即令孝廉處以西席,夫人大安之。
一日念無子,涕出,有小妮子發前事。
夫人大怒,納兵往攻之,而一卒不令出,恐有洩者。
孝廉急屬一力逾重牆報公,公诏諸将問計。
或曰:“願以死迎敵。
”或曰:“早避之便。
”公曰:“皆非也。
”乃自袒跣,跪逆夫人,諸姬披發席藁,各抱其子請死,而請以子嘗刃。
夫人令抱兒起,皆送還曰:“首禍是老奴。
”令杖之,公即伏受杖數十,門外将卒喊聲大舉,乃已,撻諸姬最毒,罷歸。
由是公不得輕出,陰與諸姬絕,令箧其所有,各從所适。
諸姬計曰:“棄妾非主人意,何忍為之?”乃輕裝适他郡,披剃為尼;匿女僧家。
梵誦至十餘年,夫人殁始歸,各擁其子,然諸子,始夫人皆子之,亡恙。
(《耳談》) 楊進士,世胄也,貌美,弱冠成甲科,與婦琴瑟和好。
有侍兒嬌麗,及{并},心欲之。
乘酒語婦,願與私。
妻怒曰:“彼在某所,往即得,何必問我?”而實匿之帏中,往無所得。
及返,戶已下鍵,始知绐己也,曰:“門不啟,吾當缢死。
”婦以為戲,卧益堅,須臾察之,懸死梁間矣。
(同上) 宏光元年三月,設壇太平門外,百官素服,遙祭先帝,獨阮大钺後至,号哭先帝而來曰:“緻先帝殉社稷者,東林諸臣也,不盡殺東林,不足以謝先帝。
今陳名夏、徐等,俱北走矣。
”馬士英急掩其口,止之曰:“勿漫言,徐九一現在蘇州。
”聞者大嗤。
(同上)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