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裂眦寄
關燈
小
中
大
協副将,為憲副彜鼎子)。
總兵惠公顯(被執,過神木仰而絕,本左協副将,從諸生起家)。
又副将尤翟文,常懷德,李證龍,張發,楊明,遊擊孫貴,尤養昆,守備白慎衛,李宗叙皆以廢将守榆林死之。
守将則遊擊傅總、潘國臣、李國奇、晏維新、陳興、劉芳、劉廷傑、文侯國。
千備尤勉、惠漸、賀大雷、楊以偉。
榆林衛指揮李文、李文燦等,皆守城遇害。
△慶陽官紳死者四人 副使公複興。
推官華公居聖。
甯州知州董公琬。
邑紳麻公僖(字三軒,萬曆丁未進士,官至太常少卿)。
△耀州鄉紳 太常寺卿米公師襄。
△固原鄉紳 江西巡撫張公鳳翮。
△甘肅死難者 巡撫甘肅林公日瑞。
同難有副将郭天吉,鞏昌監牧同知,兼監紀甘州軍事藍台(字輝夕,光山人,貢士)。
州紳羅俊傑、趙宦。
中軍哈維新、姚世儒。
△附見 崇祯七年,固原道陸夢龍(閏八月二十五日,賊圍靜甯州,夢龍來援,兵敗死)。
八年鹹陽知縣趙跻昌(八月,城破被殺)。
又扶風知縣王國訓(城破死之,失其年)。
夫賊始于秦,終于秦,今以死事觀之,是何秦人之多也?當曹少保之與賊戰晉中也,尤世祿曾為大将而不效,今與兩王劉李同時不屈,此皆世将之胄,《語》曰:“不ㄨ家聲。
”諸公有焉。
世傳孫督師以軍興法,為秦父老所怨,又何以流離急難,秦人匿其孤以免也?斯非施德于秦之驗乎?焦公罵賊,兄弟同死,南公以下,一時赴義者數人,嗚呼!豈可謂秦無人哉? ◎晉 △大臣死事者一人 巡撫山西提督雁門等關,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蔡忠襄公懋德(十五年晉饑,土寇王網者恣甚,公至,定其遺孽,五台、交山諸寇俱盡。
李自成之破潼關也,公以八月至平陽防河。
十月,廷議以公儒者,非戡亂才,诏以郭景昌代之。
賊急,有勸以解任自便者,公曰:“吾平日講學,頗識死生大義,今安危呼吸之秋,忍去之乎?縱新撫至,亦與同殉封疆耳。
”其再從太原出師救平陽也,諸将難之,公曰:“吾固知力不敵,但不救平陽,逆賊長驅,無險可守。
吾總辦一死,與其死于賊,不如死于戰。
”已而晉王及士民擁馬不能前,皆泣以守省城為請,乃止)。
△同死者四十餘人 布政趙公建極罵賊不屈死(建極字生同,河南永甯人,己未進士。
其家守王範寨,寨破為自成所屠。
建極五子皆死太原,亡家仇國怨一時并集,故建極罵賊尤烈,趙氏一時盡矣)。
按察司副使兼參議督糧道南公剛中(字桓生,山東陵縣人,辛未進士。
以常博授南垣,十六年升今官,十月至太原。
撫臣蔡公方駐師蒲阪,公分城東,同諸司道設守甚力,以陽和标兵三千之調防省城者驕蹇,慮為賊應,強之移南門外城中以安。
十七年,河東望風數潰,獨汾州道範士髦斬叛待援,而公與蔡公三斬賊吏,為守具。
賊于二月六日攻太原,明日南關外城陷,果陽和叛兵應之也。
公在城上殺賊數十,會夜陰а,大風沙擊面,公督守益力。
遲明張雄引賊入,公缢而未絕,被賊,大罵。
次日遂被害,元堕複躍起丈餘,賊衆驚愕)。
冀甯道佥事畢公拱辰(萊楊人,丙辰進士)。
副使毛公文炳(鄭州人,戊辰進士)。
裨将牛勇,朱孔訓,王永魁,先期陷陣死(孔訓初與勇同出戰,被傷,城破死)。
中軍應時盛先殺妻子,而後與蔡公同缢。
當張雄之投賊也,拔刀向時盛而先伏人焚城樓火藥。
時盛叱而追斬之,不及,藥焚,風狂火烈。
時盛見大勢已去,乃至南城,擁公上馬,自西城下遇賊巷戰,擐甲持矛,左右沖突。
回顧不見公,遂單騎潰圍出。
俄而遇公于道中,公已棄馬仗劍立。
時盛曰:“何棄馬為?”公曰:“諸将欲擁我奪門,我應死,去将何之?”(諸将以公下馬不肯行,乃擁巡道楊本祯奪西門出。
黎志升時為提舉,降賊,用為禮部侍郎) 時盛曰:“吾義不負國以負公。
”乃扶公至三烈祠,解其袍帶,以為公缢于東梁之左。
憂其輕身,取己鐵铠披之,乃絕。
時盛向公再拜,而自缢于東梁之右。
是日也,盛手擊殺數十人,賊辟易無敢當者。
又先期令妻子自殺,而後與公同殉,誠所為烈丈夫哉!凡忠襄之忠,應将軍成之也。
賊之将渡河也,以三道進,下流則繇蒲阪趨平陽,中流則繇延趨汾晉,上流則繇樓煩趨甯武。
賊初破潼關,則平陽為急,比榆林、延綏繼陷,則岢岚烽火相接,勢不得不返顧根本,豈得以公去至平陽為公咎欤?晉中止一大将,有兵萬人,而撫标不過三千。
防河議起,公疏以賊聚而攻,我散而守,為非策,甯命周遇吉掃甯武之衆,率宣雲諸将,以兵拒之于河。
會其事中格,而遇吉頗以盡撒分泛,力扡北境為解。
其後所遺二千人救平陽者,退歸,駐太原之外城南間(或曰南間兵乃陽和王繼谟所遣之标兵,非甯武卒也)。
賊至不戰,開門迎降,晉人頗尤之。
然公嘗有書約遇吉同死,曰:“賊萬一渡河,我死守太原,以遮其東,公死守甯武,以拒其北。
彼欲長驅直犯,畏兩鎮之議其後,援師漸集,即京師可以萬全,此睢陽之烈也。
”遇吉大以為然,既而兩人不負所諾。
嗚呼!大勢已去,人心瓦解,不能戰則有守,不能守則有死,兩公無愧于心足矣,他複何疑哉? △附見 原任都司張宏業,百戶彭鲲,晉府典史樊子英,諸生朱霞(霞宗室也,父慎趾,賊憐其老,欲釋之,大呼曰:“奈何不殺我?”延頸就刀),樊維播,魏選奇,千戶司鼎,指揮劉秉钺,馬負圖,韓似雍,原任守備申鼎欽俱死。
晉府儀衛司瞿通群,牧所千戶王德新俱死。
江州北城鄉約守城,賊至獨不去,被殺。
賊陷靈丘府,掌理朱慎镂,宗子朱文衡、朱長安死之。
張景維陽曲人,甲子舉人,升光山知縣,未任被殺。
晉府宗貢朱敏策授龍門通判,聞太原陷,封府庫圖籍,為父位,望阙遙拜,自經死。
任萬民陽曲諸生,以薦授武城令,任三年,城陷,死之。
孫衤吳陽曲貢任滿州學正,投井死。
河曲諸生楊應璧河曲人,苗根于,苗純粹,趙詞元皆以擊賊被害。
孫國顯丙子拔貢,聞都陷,餓七日死,妾鮑氏從死。
又崇祯八年死寇難者,遼州知州李呈章(信陽人,丙子孝廉。
遼州陷,坐堂上罵賊,不屈死)。
又戶部郎中葛公凝秀(平定州人,甲戌進士。
甲申八月,賊脅授僞官,不屈死)。
◎江北 △鳳陵之難 太守顔容暄(四服避獄中,被執,杖而後殺之)。
留守司朱國相,千戶陳宏祖、陳其忠俱禦賊,戰沒于陣,尚有指揮程永齡等者九人。
千戶盛可學等八人,百戶上官榮等二十人,鎮撫二人,内官崔臣等十人,俱被殺。
△颍州之難 颍州知州尹夢鳌(手刃賊)。
通判趙士寬(巷戰,與夢鳌皆被劍投水,合門死)。
附指揮同知李從師,王延俊,千戶孫升,田三俊,百戶羅元慶,田得民,王之麒。
州紳兵部尚書張公鶴鳴(年八十五,賊倒懸于樹射之,大罵不屈死)。
子張大同(于父屍哭,被殺)。
副使張公鶴騰(罵賤死,鶴鳴之弟)。
又鄉紳劉道遠,田之穎,李生白,丁嘉運,舉人白精忠,郭三傑,生員死者七十七人,颍州衛生員死者二十六人。
△和州之難 知州事黎宏業,署學正舉人康正谏,訓導趙光遠,州紳監察禦史馬公如蛟,候選運判馬如虬,諸生馬如虹。
事聞,九年正月,宏業、如蛟皆贈太仆少卿正谏,贈國子監監丞,光遠贈學錄。
又有張元貞贈鴻胪署丞,張時行、蔔谟、蔔志皆贈主簿,不知死何官,備考。
△舒城之難 翰林院編修贈某官,胡公守恒(戊辰進士)。
△蕭縣之陷 鄉紳任之彥等十六人,諸生孫思謙等五十二人,被殺。
△巢縣之陷 知縣嚴覺(湖州貢生)。
△廬州之難 知廬州府太守鄭公履祥(浮梁人,丙辰進士)。
原任參政盧謙(端服待賊,刃紛加,擲屍小池,池水盡赤)。
△潛山之陷 潛山知縣李胤嘉(沈丘人,拔貢),被賊執脅降,不從,同典史沈所安(仁和人)皆遇害。
△懷遠龍崗集之戰 遊擊朱子鳳(領廟灣兵五百與賊數萬戰,死之)。
△宿松酆家店之戰 副将程龍(以火藥自殺),安慶參将潘可大,守備贈昭遠将軍陳於玉(前防浦口有功,自刎,面如生),偏裨詹兆鵬(觸石死),王希韓(一營俱死),陸王猷(被脔分),黃宏猷(鋸齒,罵不絕,斷足),莫是骅,唐世龍,王定遠,周喜,張全斌,俞之夔,顧應宗,蔣建,藩象謙,季靖(俱死),皆贈懷遠将軍。
△南京京營之敗 神機營都司徐元亨戰沒。
颍州、和州、舒城為江北三忠,獨張鶴鳴為大司馬時,篝陷熊廷弼。
廷弼之死,成于丁相紹轼。
紹轼于長安道上,白日見廷弼,歸而腦裂死。
鶴鳴年逾八十,卒遇慘難,讵可以得正而斃,遂恕其平生哉?酆家店之戰,陳於玉以下偏裨也,其贈恤為厚,撫臣張國維請之也。
其兵不足用,國維撫之以恩,故於玉為之死。
餘吳人也,得其詳,因備載焉。
◎楚 △武昌之難 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賀文忠公逢聖同死,參将崔文榮,楚府長史徐學顔,武昌通判李毓英(全家自缢),邑紳馮公雲路、熊公雯。
△承天之變 守獻陵楚撫宋一鶴,總兵錢中選,留守都司沈壽崇,鐘祥知縣蕭漢俱自殺(漢為令賢,賊戒勿殺,幽之寺。
漢謂僧曰:“吾盡吾道,不礙汝法。
”自經死)。
道臣張鳳翥,太守劉夢謙俱死。
黃州鄉紳副使樊公維城(罵賊不屈,洞胸死于即轅門)。
黃崗諸生易道沛,易道暹及其子諸生易為琏。
又應山孝廉劉申錫(甲子舉人,倡義于應山孝感雲夢,申錫恢複後為賊将白旺所殺。
申錫家饒于貴,養死士百人,與申錫皆戰死)。
程良疇(倡義白雲寨,恢複孝感,斬賊自二十八騎。
複以戰敗為白旺所獲,死于安陸縣。
僞令白助公守孝感,良疇以白雲寨義兵逐之。
良疇方征各寨之降賊者,助公逃至德安,請兵與良疇戰。
良疇督兵過他寨,寨破被擒,白旺強之以降,逾半年不屈。
左良玉遣惠登相攻德安,白旺以左兵乃良疇召之來也,遂于城上殺之。
良疇複縣之功賴諸生萬以忠之功居多,以忠舊台臣萬言掄之子也,以忠捐赀守城。
獻忠已登城而擊之下城,賴以全,後自成陷孝感,複同良疇恢複。
奇士也,竟得以病終)。
△随州初陷死難 知州王焘(太倉人,戊午舉人)。
△獻賊襄陽之難 兵備副使張公克儉(十四年二月,克儉已升河南巡撫,未赴任,難作)。
推官邝公曰廣。
襄陽知縣李公大覺。
△獻賊湖南之難 湘陰知縣楊公開(廣東潮州舉人)。
衡陽知縣張公鵬翼。
東安知縣陳公道壽,又馮一第(湖廣甲子舉人第二,避賊入山中。
會獻忠得其父,乃出,強以官,大罵不屈而死)。
△獻賊破麻城 暑麻城縣蕭頌聖死之。
△李自成荊襄之難 棗陽令郭裕(新淦舉人)。
宣城令陳美(新建舉人)。
光化令萬敬宗(南昌人,皆以破城被殺)。
△不受李自成僞署而死者 福州通判宋公大勳,羅雄知州蔡公思繩(皆襄陽人,以不從賊而死)。
江陵舉人陳萬策,李開先,光化舉人韓應龍(強以官,自殺)。
封禮部侍郎丘公民忠(城破自經,死闖賊之難,大學士瑜之父)。
賀文忠醇儒成仁取義,得之于所學,其入水不濡,若有物守之者,天亦知其忠,況于人乎?承天之陷,賊欲發獻陵,大聲作于山谷,乃懼而止。
彼宋一鶴、錢中選一死不足塞責,然以興獻皇之靈,不可以莫之殉也,亦足以贖其辜矣。
劉禦使送三王入粵,身返永州,固守被執,題詩驿壁而自缢,抑何其從容與?此吾所為書其官,書其地,書其事,其死各有不同也。
蔡道憲、徐世淳、郝景春、阮之钿、徐學顔、崔文榮此六人者,殉義慷慨,雖古之烈士,何以複加?固當光于前史矣。
抑吾又疑焉,楊嗣昌未始不為盡瘁,獨其薦熊文燦,乃以幸解免,向後遂至誤國。
後世棄其力而思其罪,則嗣昌戮餘也,安得謂之以死勤事乎?賀文忠以笃謹而得正命,揚武陵以懷詐而被惡名,不然以彼生平,讵出宋一鶴之下,而不得列于死事?吾見言者責之太過,故于紀楚也,表而出之,欲以服其心也。
◎蜀 △十年濾寇入蜀之難 昭化知縣王時化(贈尚寶丞),劍州知州徐尚卿(贈參議),鄲縣主簿張應奇(贈按察使司知事),金堂典史潘夢科(贈将仕郎)。
廣元破,守将總兵侯良柱陣亡。
△十三年流寇入蜀之難 楚将汪之鳳與賊戰于土地嶺,死之。
蜀将張令與賊戰于黃九灘,死之。
參将劉士傑與獻忠大戰于開縣,士傑及遊擊郭開、猛先捷皆戰死。
△已渝之難 舊撫陳公士奇(鎮海人,乙醜進士)。
知府王公行儉(宜興人,丁醜進士)。
巴縣令王公錫。
△成都之難 巡撫四川龍公文光(馬平籍雞容人,壬戌進士)。
監察禦史劉公之勃(字安劉,陝西寶雞人。
獻賊以之勃同鄉,欲用之。
之勃勸以不殺百姓。
既免,勸以改邪歸正,擁立蜀世子。
不從,即大罵求死)。
成都推官劉公士鬥(字映薇,南海人,辛未進士。
當之勃與獻忠語而未決,士鬥從後大呼曰:“此賊也,公不可少自屈。
”賊執之,士鬥又反顧之勃面,語如前。
其死最烈)。
成都知縣吳公繼善(太倉人,丁醜進士)。
華陽知縣沈公雲祚(太倉人,庚辰進士。
之勃、士鬥被傳,雲祚請同死,遂遇害)。
仁壽知縣顧公繩(台吳縣舉人)。
資陽知縣賀公應選(字繼登,丹陽人,甲午舉人。
賊破資陽,幸之不屈,處之别營,至乙酉冬被殺,十七口俱死)。
總兵劉公佳胤。
邑紳太常寺卿黃公伸。
戶科左給事中吳公宇英。
偏沅巡撫西充李公乾德。
當巴縣之陷也,邑紳有童思聖者,請降。
賊令之招其同年刁化神,化神得書不至,思聖仍被殺。
夫以賊之強暴,腹心左右嚴錫命,且不免于死,而他人尚苟免求全,徒取﹃辱,此尹大常之罵賊不屈,為得死所也。
李西充初以沅撫破賊,既入蜀而聞其父被害,而與袁韬起事後,率其弟升德同赴水死,則獻忠之滅也已歲。
然乾德始終與獻賊為仇雠,而汨羅之投,又以滇兵複出,為獻賊餘黨,則其死事安可不書耶?端王之被難門南道,陳羽白亦以從王遇禍,以秦則非其地,以蜀則非其官,故弗及也。
△附記 死事之表章固矣,其不死者,責以大義可也。
世俗流傳,好用私意相增飾,如《甲申紀事》者,出于小說家之口,尤失實不經。
項水心煜者,居家無循行,為公論所薄,在乾累以詭激市伉直聲。
按賊本三月十九日破京師,水心于四月十八日已則陪都,嗣君即位,身與拜舞之列,因向朝士述在途毀形易服狀,為南台陳禦史所糾,其月日可考據。
當時欲以污僞署殺之,以彼棄妾與孥,萬死南還,三千餘裡之遠,不一月重繭而至,不知更有何地何日,可以縱賊?黃石齋先生正告南中用事者曰:“唐天寶之亂,從王為上,自拔次之,若水心者,何罪?”餘親聞其語,深服以為笃論。
周介生鐘者,才不足以副其名,為人乃友弟笃厚,不死,實大負生平,與衆同罪,更複何辭?乃元宋紅巾堯舜湯武等語,見載《綴耕錄》,遽以之入爰書,行大法,讒口嗷嗷,此何說乎?迹其禍本,劉澤清曾金币聘之不應。
介生有季弟曰,嘗同飲阮懷甯家,壤坐大罵,介生不為謝,以此兩人切齒,衆傅成其獄。
李舒章霎為詩吊之曰:“亂世身名可自由,恨君不及鄭台州,《劇秦》新論何曾草?月旦家評總世仇。
”汝南群從兄弟,晚歲睚眦,不含急難,乃緣飾訛傳,外人遂指為左驗,舒章之詩,蓋實錄也。
野史錯亂甚多,不可枚舉,後世論其事者,宜加詳考焉。
《綏寇紀略》,彙輯死難者甚明,特錄之,照其原本,不複妄增,然特死于闖,及甲申以前者耳。
若獻賊屠戮全蜀,及黔滇之死節者,概未之登也。
知其中亦間有其人,苟活而誤入褒錄者,識者自能指之。
他如鼎革維新,為殷頑,為夷齊者,何可指屈?表章節義,别有國史,何敢輕贅焉? △附忠貞轶紀 順天教授江左徐君懋賢手輯《忠貞轶紀》一卷,載京師甲申殉節之士,挺挺赴義,視死如歸。
嗚呼!此不足征人心之不死,而三百年王澤之深長也哉!其所紀半屬儒生,間及一二武職間曹,要以闡揚幽光,補國史所不及。
至于中閨貞媛,尤不勝書;當茲晦宴否塞之日,而取義舍生,甯甘玉碎,毋為瓦全,非所謂爵然自濯于污泥者欤?是書輯予甲申歲當前聞見,要屬真核,且其言甚質,足為一時實錄,爰抄其姓名,以備後人采焉。
生員阮謙(謙父文相,初為神樞營号頭。
二十一日聞帝崩,父子相向而哭,乃率弟文彩暨家人同拜帝靈。
文相缢于中庭,謙與文彩缢于門外,庭内則文相嫂馬氏、妻王氏、女三姐、文彩妻朱氏、妾王氏、謙妻王氏,五婦一女分東西梁死焉,阖門九人無一生者)。
生員蔺之菀(菀聞寇氛,每切齒裂眦。
及城破,歎曰:“惟一死耳。
”乃跪向母曰:“兒雖為諸生,然歲縻廪粟,君恩深矣。
今義當殉難,不複能事母也。
”母牽衣止之,乃奉母攜家屬避難他地。
潛歸舊室,經死)。
生員周上貴(城破時,貴方缢于室,為賊所解。
至四月二十日,書四語于紳,潛自經死。
其書紳語曰:“痛心先帝,蒿目時艱,回天無力,在世何顔?”) 生員蔣士忠(十九日,士忠聞賊破城,遽持刀奔賊。
所遇三賊,力戰被重傷,賊竟舍之而去。
翌日知帝崩,恸哭望其妻,同赴水死)。
生員陳正國(賊破城,國欲殉死,念母老不能自決。
母察之,朝夕相持而泣者匝月。
一旦雞鳴時,母子并缢死。
正國既沒,弟正儀、正中亦相缢死。
國僅遺三月孤兒,妻狄氏苦節撫之)。
錦衣衛鎮撫魏師貞(城陷,自焚死)。
署都督佥事李明善(城破自缢)。
遊擊劉文質(賊破城,自缢,妾于氏從死)。
指揮宋延福(城破,偕妻陳氏同缢死)。
戶部陝西司員外甯承烈(城陷,缢于公署土地洞)。
生員常自牧母(亡其氏,年六十矣,厲聲罵賊,身觸刃而斃)。
生員沈埙母敕封孺人劉氏(年四十九歲,自以命婦義當殉國,城破墜井死。
長女已适人,亦同日赴井死)。
夏妻孺人趙氏(孺人為夏繼室,生一女。
夏為福建參政,留家京師。
城破,謂諸子曰:“國家大變至此,汝父在閩,我身為命婦,惟死為得全耳。
”先麾其女赴井,然後偕季媳孀婦唐氏同缢死,仆婦王氏亦随死焉)。
鎮撫司佥書指揮李若琏(琏居官廉平,忤旨削級。
城陷,題詩衿帶,朝服缢于中庭)。
京營參将陳嘉谟(嘉谟分守安定門,賊從東門直入,嘉谟巷戰而死。
聘媳羅氏以絮袈塞口死)。
布衣楊國震(城破,國震聚妻一室,積薪舉火,鄰人救止。
震遂移居東城黃華坊,與妻鄭氏、子楊德甲自焚,其同居田氏三女一男亦同投火死)。
生員張烈祖母崔氏(有撫孤守節四十年,子希賢、孫烈俱有名庠字。
賊破城,烈痛心發憤,日住伏帝屍而哭。
賊怒拘之,令作文,命題為天與之。
烈破曰:“無可奈何。
”賊大笑,崔欣然曰:“孫若得死所,吾之願也。
”後賊入其室,崔高坐罵之,家人恐,鹹跪而為之請。
賊以為老悖,竟舍之去。
賊既退,崔呼家人,語曰:“吾平日教若輩雲何?而向賊作如此面目!”怒不食,死,年八十矣)。
光祿署正于騰雲(賊入城,雲大書齋壁曰:“死不順賊。
”遂偕其妻郭氏、妾劉氏痛飲,同缢死。
或作署丞于騰蛟)。
昌鎮标将任之華(賊圍城,之華請于兵部,願領火器三千守北面,未果而城陷。
華亟歸曰:“家人不忍我死,當逃生耳。
”遂出門,潛返馬廄,缢死)。
錦衣百戶吳登俊(江南人,以功世襲,城陷,自缢于宅後之水塘死)。
布衣秦文舉(聞帝崩,率妻子北面再拜,舉家自焚死)。
布衣張時燧(罵賊不屈,賊義而舍之,歸複缢死)。
知州馬象乾、教谕常朝光(乾甲子舉人,光壬午舉人,二人素友善。
乾任仆州知州,家居。
光授寶坻教谕,未赴任。
三月十八日,賊圍城急。
乾過光家問所以處此,光曰:“得死為幸耳。
”翌日城破,乾率妻子六人并缢死。
光被賊擒,罵不屈死之,妻沈氏、子德治亦自經于家)。
緻仕經曆詹應麟(麟年近八十,被擒至賊營,厲聲罵賊,緻劈腦死)。
錦衣衛旗尉邬默妻賴氏(默昆季四人,長兄焘,次聰,次默,怎勳。
城破日,賴氏慷慨語默曰:“爾盍圖殺賊以報國?無空死溝渎。
我婦人焉用苟活以累爾身?”遂率己女一及煦二女先死,少頃煦兒婦劉氏、孫鹹哥、孫女大姐、二姐并随勳妻霍氏缢死,勳亦死焉。
及四月三十日,焘為賊所逼,複與其妻聶氏、孫健哥俱缢死)。
趙氏(趙氏錦衣指揮同知張元慶妻也。
賊入慶家,趙氏厲聲與拉白刃,交下而死。
于是元慶妻趙氏媳梁氏、趙氏、劉氏,子妾張氏,孫生員長玉賓,孫婦鬼氏,孫女大如并投井。
賊退,家人救之,惟梁氏少存一息,旋複投缳死)。
鄭氏(癸未武進士錦衣指揮李鳳翼妻。
賊入城,氏集其家婦女十一個同缢,死者鳳翼妾朱氏、媳陳氏、侄媳助氏、女二、侄女四、婢慶元)。
生員楊肇興母楊氏、叔母孀婦李氏(城垂破,楊氏先投井死,李氏孀居二十餘矣,見楊死,語諸婦曰:“大母年六旬尚就死,我輩甯欲生乎?”遂偕其媳潘氏、弟媳李氏,并赴井而死)。
生員李慕懸寡母徐氏(徐少寡,懸以遺腹子撫教成立,賊入城,掠懸去,母遂偕其媳陳氏、侄媳袁氏、侄女二人同赴井死)。
生員鐘宇秀母高氏(孀居。
間賊至,投缳死,宇秀妻李氏亦随姑死)。
生員顔卓妹(年甫十三齡,有豔色。
賊挾卓獻妹,卓不從,女聞而自缢,母王氏痛其女,亦死)。
故金吾衛經曆趙對妻李氏(賊破城,李在房内掘土,深六七尺,藉以錦褥,上覆錦被。
偕女二姐、孫女長姐同入坑,以土掩之而斃)。
生員牛應象三女(長年十八,次十五,次十三,俱未字。
聞賊破城,掘土自埋死)。
生員蕭嘉熙妻李氏(城破,率兩妾安氏、陳氏同缢死)。
生員苗有或妻李氏(城破時有械肄業山居,李氏攜兩孫付鄰人,自同一女赴井死)。
生員翁宜中妻周氏(城破赴水,為鄰人救免。
四月三十日,賊将遁,更肆掠,氏懼缢死。
九日方殓,顔色不變。
時方赤日,有陰雲覆其上)。
生員毛公望妻楊氏(太醫院吏目楊元女也。
賊入城,楊氏語公望曰:“我死矣,幸為語母家,各自盡,無為賊辱。
”即□一女一婢共赴井死。
公望奔告于楊,而元之妻洪氏、妾王氏并一男三女,俱已赴井死矣)。
生員劉贊明妻牛氏(年二十四歲。
賊破城,号泣滿路,氏曰:“吾何懼哉?彼能虐生,不能淩死也。
”賊入其室,氏投生女于水,手刃自刎死)。
舉人曹家麟妻于氏(氏孀居守節十年。
聞賊至,付遺孤于大母,從容自缢死)。
生員張兆玄一門四節婦(冢婦苗氏即有或女也,仲婦劉氏、妾養魁、女四姐同時赴井死)。
生員李時滋妻氏(賊臨城,氏縫綿衲衣一件,藏碎銀四兩,語時滋曰:“有變當服此。
”時滋怒,擲衣而出。
十九日,氏以衲衣付家人,攜子婦梁氏并一女同缢,滋父子競以衲衣護濟)。
生員劉任妻妹(妹少寡,依兄母同居郊外。
賊至,同嫂王氏赴井死)。
生員劉肅妻王氏(氏一居苦節,賊至,偕幼女赴井死)。
生員孫灏妻王氏(缢死)。
孺士張捷妻馬氏(守節十三年,一女年及笄,賊至,同缢死)。
生員石原妻戴氏(缢死)。
生員将如蘭妻邊氏(逃亂至母家,同母赴井死)。
寡婦張氏、丘氏(張氏生員田霈妻也,年少孀居,城破時缢死。
丘氏夫陳姓,守節二十三年,賊遁縱火時自缢死)。
生員史彜典妻蕭氏(缢死)。
周道隆妻姜氏(四月三十日缢死)。
季聚金妻秦氏(缢死)。
生員賈士遴母白氏(四月三十日,同媳李氏、孫女大姐同缢死,長子上在、孫兆元、兆慶亦死)。
太醫董從雲女(從雲被殺,女赴井死)。
三月十九日自盡者,又有生員黃化龍與其母金氏、祖母賈氏、伯母範氏共四口。
生員王三祝妻陳氏并二女,共三口。
生員王有信母張氏,嫂朱氏、劉氏、韓氏,妻包氏,弟婦丁氏,侄女大姐,共七口。
生員李調元母楊氏。
生員閻梅母李氏。
生員張炯庶母徐氏。
生員包羲易伯母柏氏,女三姐,侄女大姐。
生員朱用卿父朱字義。
生員洪士望弟洪士奇。
生員夏時行妻李氏妹三人。
生員馮介妻于氏、嫂陳氏、侄女柏姐。
生員溫良璞妻李氏,女大姐。
生員張廷瓒妻劉氏。
生員黃維泰妻董氏。
陳時泰妻曹氏。
李尊元妻□氏妹三姐、七姐。
四月三十日自盡者,則有生員史載文母林氏,宋壽國母方氏,曹紹勳母朱氏,妻張氏,生員王良眉妻張氏,米紹乘妻葉氏,何器妻夏氏,鄭以炳弟婦戴氏,郭茂襄妻辛氏。
生員李思獻妾王氏,子李夢夔媳陳氏,女二,男女孫各一。
◎群寇 闖獻之興也,千百其黨類,而先後十餘年間群盜四起,益難枚舉。
前人譬勝朝國勢,如衣敗絮,行荊棘,意者其然。
△漳泉海寇 漳泉海寇起自袁進,進受撫于閩将沈有容。
進之後有袁忠,亦以受撫,與進并于遼東效用。
忠之後有楊祿楊策,祿策之後,有鄭芝龍。
芝龍泉人也,侵漳而不侵泉,故漳人議剿而泉人議撫,兩郡相持,久不決,寇愈橫。
上為之逮治巡撫朱一馮,舊撫朱欽相,總鎮俞咨臯等。
已而芝龍悔禍,降于兩廣總督熊文燦,有旨戴罪立功自贖。
餘黨蔡三、老鐘六等,自閩海飄至廣東粵、萊蕪、馬耳粵、牛田洋,分往埭頭、洋嶼、青粵等處,我師禦之,頗有斬獲。
其中李芝奇者,稱最強,初由立鐘東上陸鳌中左,為鄭芝龍所敗,繼又突大小金門,直犯潮海,入揭陽鋪,與把總鄭廷芳力戰過城,知揭陽縣馮元飚率鄉兵出城外,曾曆埠大戰,互有殺傷。
其時楊策已被獲于馬耳粵,惟芝奇于惠州、潮海間恣掠。
其老鐘六者名斌,竄而之浙,嘗以佯敗,誘官軍入洋,賊宗四合,總哨皆沒。
甯、紹、溫、台、蘇松在在告警,巡撫張廷登增ぎ召兵,浙寇漸平。
廣賊劉香則又芝奇之黨後出而更銳,犯小程,犯長樂,再犯廣之海豐,詭乞降,熊文燦信之。
七年四月,道臣淇雲蒸、康承祖,參将夏之本、張一傑往招之,謝道山被留。
逾年鄭芝龍合兵夾擊,香挾道将出船止兵。
雲蒸大呼曰:“我矢志報國,急擊勿失。
”遂遇害。
香勢蹙,自焚溺死,承祖與二将脫歸,于是海禍遂息。
(《綏史未刻編》) 江南海寇始于黃尚忠,尚忠死,又有陸大、廖二,而顧榮為劇。
尚忠以十一年之冬,掠太倉之陸公市,尋就擒,陸大則以明年秋圍崇明縣,大掠青村柘林,為其下所殺,廖亦遁去,而衆推榮為長。
榮招廖二合之,南北一宗,為船一百五十,衆萬人,約以十五年二月圖據崇明。
邑令陸一鵬、守備陳安國設守,殺我把總王百度,百度勇将,人惜之。
再犯福山,江南大震,應撫黃希憲、定海總兵王之仁期會剿。
蘇松兵使者程視師劉家河,班捕斬格,募漁船百,漁下二千,為漁勇營,合諸哨。
四月十八日出洋,遇賊高家嘴,王之仁前哨用大炮,碎賊一舟沉之。
陳安國誓死夾擊,賊大敗,斬賊數百,焚十五舟,生擒五十五人。
又敗之大安沙,敗之江北新港,收之楞頭,獲舟六十,俘百人,焚殺溺死無算。
賊竄入淮北,為漕督史可法将士所逆擊,複轉而南。
程得其兄顧大令,柘林守備楊芳者,與之俱以喻降,榮乃歸命。
殺餘黨二千人,收其舟二十八為軍用,人皆以程有方略雲。
(同上) △廣東山寇 崇祯元年,寇聚廣東羅岡,及程鄉平遠,至福建上杭武平,由長甯小路出安遠會昌,僞号水興,稱王結寨(程平有賊張惟天等,增城有賊張元申等,官兵剿之,千戶危思仁、康繼祖被殺),又江西巡撫楊邦憲奏報流寇陷城劫庫,有旨切責邦憲,并谕南贛入閩粵撫臣會剿。
其年秋,廣東束山紹興等營,千把總郭效忠、張承祚追賊至新鋪頭,大有斬獲。
又往窠所生擒賊首張會雲,又右鎮把總何維坤,解擒獲賊首鐘鹹、林可美等,山寇漸息。
其後又有九連山寇。
九連山跨三省九縣,其中上氵利、中氵利、下氵利,即王文成所平氵利頭賊也。
山勢羊腸鳥道,而寬平之處,田土膏腴,賊得且耕且掠,以為窟穴。
當三四年間,山寇大起,間出贛州之龍南、定南二縣,以肆鹵掠。
南雄郡城庳薄,岌岌莫保。
惠州之和平,潮州之平遠,皆在萬山中,賊得以出入不禁。
延至六年,始告蕩平。
乃用廣東按臣梁天奇議,擇山中衍沃之處,如野鴨潭者七巢,相度屯種之地,設兵三百人,統于惠州參将。
又以形勢,移平遠縣于石窟,而增修南雄府城,皆出于士民之捐助,不關縣官許之。
(同上) △河北三叛 山東固多群盜,先是六年三月,朱大典報武德劇盜蕩平。
又雲曹南武城玉沙等寨,賊首郭金城等七人被獲,境内稍以靖。
十二十三年間,有開州人黃小槐者,自号順天仁義王,有衆一萬二千,與東阿李相應,焚掠臨清、沂州間。
後在郓州玉皇廟為山東總兵楊禦蕃所執,此亦曹南賊。
十四年大饑,亂四起,有李廷實、李鼎铉者,陷高唐州,又東平吏胥開門迎賊,撫臣王國賓讨平之。
泰安土寇至十餘萬,掠甯陽曲阜間,兖州大震。
賊取女子,衣以甲胄,守營,而己出放掠。
聞青州兵至,還走邳徐,焚其郭,直抵揚州之南沙河店,毀漕船三十艘。
複向東平張秋,圍豐縣未下,徐州賊又從而合之。
當是時群盜王名以十數,其中李青山最劇。
青山本屠者,因亂嘯聚,據梁山之壽張集,上累诏趣劉澤清以進剿。
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澤清所部遊擊趙維修追青山,斬其黨艾雙雙,雙雙青山技藝師,僞封當家大元帥,梁山諸賊,皆其管轄也。
二十七日,青山兵敗遁去,有賈望山者,澤清破其巢,執而訊之,稱青山同逆黨蕭侯封等三人,逃往山東之沂州。
十五年正月六日,兖東防守都司齊見龍報其弟齊翌龍生擒青山以獻。
先是青山以百騎走泗水,材官楊衍者,故将禦奇侄也。
殺其騎且半,逐之至費縣東□之箕山,楊相射中其馬,翌龍遂得而生擒馘之。
援剿禁旅,太監班師入都者曰劉元斌,于中道詭稱搜解青山餘黨,欲以自為功。
司禮監王裕民以其疏入奏,疏曰:“臣等所擒梁山壽張集逆賊李青山,有僞軍師王鄰臣等,本東平州諸生,城陷為賊所得,因為之用。
與僞中軍趙一資同備心腹,賊之陸梁跳蕩,其謀也。
别部如黑虎廟僞元帥李明芳,臨潮集僞元帥餘城印,戴家廟僞元帥陳維新。
城印破東平州,明芳、維新破張秋,而維新又燒漕船三十隻者也。
又以攻破陰新,燒彜陵關箱者,僞元帥朱連掌賊之老營,與同起攻破新泰、東阿。
僞元帥李相南梁山梁家灣樓順天飛虎,僞元帥徐尚德猩猩屯,僞元師李青芳,青山之從弟也。
梁山僞元帥侯嚴化,藍店僞元帥賈望山,蕭皮口僞元帥吳應诏,油簍山僞元帥二人王山印、王東楚。
梁山僞副元帥二人馮文運、呂同升皆以破東平時,先登為骁賊。
蕭皮口僞副元帥王加與,花藍店僞副元帥魏建宏,又有僞千總張明山,僞參謀楊某,而馮三益、呂明年、王茂祥、施可憑皆賊目。
臣元斌臣澤清奉皇上殲渠赦脅之旨,不敢根株支蔓,惟條奏首惡,及附逆有迹者二十四人,青山縛置檻車,餘皆反接以徇。
”上曰:“青山小醜,久乃就擒,不足以獻廟祉。
其命法司,按輕重,磔斬于都市且賞赉将士有差。
”或曰:“王鄰臣勸青山以約降。
”其獻俘也,上率太子永定二王,禦門受之。
衆賊曰:“許我做官,乃縛我耶?”至市,青山奮起,所縛之樁立拔,大诟罵當事負約,死乃絕聲。
上以山東饑困,手诏就撫之,民各歸本土,務農耕作,發帑銀二萬以赈之。
其後再有龍山、滄海、淵諸賊,東撫王永吉初至,以三百騎與之戰,未浃月,而收縛散遣之殆盡。
(同上) 袁時中北京滑縣人,崇祯十三年,河北大荒,群盜無慮數十萬,真定以南,道路全梗。
時中嘯聚亡命,先襲開封(時中以十四年三月初六日攻陷霍近,又突往蕭縣,執其令以去),以其對袁老山一營而言,故謂之小袁營。
諸賊中惟時中最黠,同起者相繼撲滅,而時中渡河南走,有衆四千人,圍蘭陽。
總兵陳永福、吳遂程擊敗之,二将去而蘭陽之圍複合。
尋又為官兵所挫,時中乃東奔歸德,達于颍亳,糾合饑民十餘萬。
時李自成養兵襄城,由郾城而東塢壁向應,時中從颍亳屯以西,相遇于陳蔡之間。
時中畏其強,而自成貪其衆,遣辯士說之,相與為盟,許配以女。
時中遂亻免首聽命,破睢陽甯陵以及于歸德,時中皆為先鋒甚力。
然兩賊倉卒以形勢依倚,其中實不相得,又見自成驅之當矢石,而己收其利,心不服。
其去歸德攻汴也,行至杞縣,遂叛而去。
自成介馬追之,疾馳二百裡,其衆半道散亡,時中左右屬者百餘騎,僅而免。
自成圍汴而時中于其間收合餘燼,複得數萬人,東歸颍亳,為官軍所逐,屯柘城鹿邑界中。
保督楊文嶽撫之不就,總督侯恂、豫撫王漢嘗有意羁縻之。
時中亻免狡不馴,而往來者持浮說以博利,卒不能得賊要領。
杞縣之南,有地曰圉鎮,逼介睢州,時中薦處以荼毒,兩境之民,罔有甯日。
睢州無長吏,劉肇昆、歐陽永鎮、趙成名皆以幕椽客将主州事。
諸生黃亮好蹤橫,權宜招誘,嘗入其營中。
賊黨多河北人,久客思家,潛求北渡。
間有商販懷衛間者,而大康鹿邑焚掠自如也。
禦史蘇京按豫,素知其反覆。
會永城劉超反,時中投牒請以擒超自贖,京卻之。
尋得旨,許陳永福與之俱。
時中自以銜上命,策馬河口徑渡。
京與豫撫秦所式謀之曰:“彼畏闖,非圖超也,使一至河北,是為逆徒樹黨耳,永城可複下耶?”乃斂舟北岸,而告曰:“若斬李際遇并自成僞官來者,可以從君請,不則姑戢其下勿動。
”已而自成移屯潮以逼,有扶溝諸生劉宗文者,為賊用,說時中除舊釁,複自歸。
時中縛之,獻于禦史京,京置諸法。
自成遊騎數百,已鈔其營,時中殺一将曰張三,生俘三人,曰馬龍餘應王得貴,托言破賊。
自成聞之怒,俄而全隊大至,擒時中殺之,餘衆或殺或降。
散者向杞,杞令李翕如擒胡明山等十餘人。
或向睢,睢人之與賊習者,舣筏為之渡,渡百人。
禦史京吏士收縛,己拔其健者十餘人為親信,他或逃東南以去。
時中起十三年,至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滅。
(同上) 劉超
總兵惠公顯(被執,過神木仰而絕,本左協副将,從諸生起家)。
又副将尤翟文,常懷德,李證龍,張發,楊明,遊擊孫貴,尤養昆,守備白慎衛,李宗叙皆以廢将守榆林死之。
守将則遊擊傅總、潘國臣、李國奇、晏維新、陳興、劉芳、劉廷傑、文侯國。
千備尤勉、惠漸、賀大雷、楊以偉。
榆林衛指揮李文、李文燦等,皆守城遇害。
△慶陽官紳死者四人 副使公複興。
推官華公居聖。
甯州知州董公琬。
邑紳麻公僖(字三軒,萬曆丁未進士,官至太常少卿)。
△耀州鄉紳 太常寺卿米公師襄。
△固原鄉紳 江西巡撫張公鳳翮。
△甘肅死難者 巡撫甘肅林公日瑞。
同難有副将郭天吉,鞏昌監牧同知,兼監紀甘州軍事藍台(字輝夕,光山人,貢士)。
州紳羅俊傑、趙宦。
中軍哈維新、姚世儒。
△附見 崇祯七年,固原道陸夢龍(閏八月二十五日,賊圍靜甯州,夢龍來援,兵敗死)。
八年鹹陽知縣趙跻昌(八月,城破被殺)。
又扶風知縣王國訓(城破死之,失其年)。
夫賊始于秦,終于秦,今以死事觀之,是何秦人之多也?當曹少保之與賊戰晉中也,尤世祿曾為大将而不效,今與兩王劉李同時不屈,此皆世将之胄,《語》曰:“不ㄨ家聲。
”諸公有焉。
世傳孫督師以軍興法,為秦父老所怨,又何以流離急難,秦人匿其孤以免也?斯非施德于秦之驗乎?焦公罵賊,兄弟同死,南公以下,一時赴義者數人,嗚呼!豈可謂秦無人哉? ◎晉 △大臣死事者一人 巡撫山西提督雁門等關,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蔡忠襄公懋德(十五年晉饑,土寇王網者恣甚,公至,定其遺孽,五台、交山諸寇俱盡。
李自成之破潼關也,公以八月至平陽防河。
十月,廷議以公儒者,非戡亂才,诏以郭景昌代之。
賊急,有勸以解任自便者,公曰:“吾平日講學,頗識死生大義,今安危呼吸之秋,忍去之乎?縱新撫至,亦與同殉封疆耳。
”其再從太原出師救平陽也,諸将難之,公曰:“吾固知力不敵,但不救平陽,逆賊長驅,無險可守。
吾總辦一死,與其死于賊,不如死于戰。
”已而晉王及士民擁馬不能前,皆泣以守省城為請,乃止)。
△同死者四十餘人 布政趙公建極罵賊不屈死(建極字生同,河南永甯人,己未進士。
其家守王範寨,寨破為自成所屠。
建極五子皆死太原,亡家仇國怨一時并集,故建極罵賊尤烈,趙氏一時盡矣)。
按察司副使兼參議督糧道南公剛中(字桓生,山東陵縣人,辛未進士。
以常博授南垣,十六年升今官,十月至太原。
撫臣蔡公方駐師蒲阪,公分城東,同諸司道設守甚力,以陽和标兵三千之調防省城者驕蹇,慮為賊應,強之移南門外城中以安。
十七年,河東望風數潰,獨汾州道範士髦斬叛待援,而公與蔡公三斬賊吏,為守具。
賊于二月六日攻太原,明日南關外城陷,果陽和叛兵應之也。
公在城上殺賊數十,會夜陰а,大風沙擊面,公督守益力。
遲明張雄引賊入,公缢而未絕,被賊,大罵。
次日遂被害,元堕複躍起丈餘,賊衆驚愕)。
冀甯道佥事畢公拱辰(萊楊人,丙辰進士)。
副使毛公文炳(鄭州人,戊辰進士)。
裨将牛勇,朱孔訓,王永魁,先期陷陣死(孔訓初與勇同出戰,被傷,城破死)。
中軍應時盛先殺妻子,而後與蔡公同缢。
當張雄之投賊也,拔刀向時盛而先伏人焚城樓火藥。
時盛叱而追斬之,不及,藥焚,風狂火烈。
時盛見大勢已去,乃至南城,擁公上馬,自西城下遇賊巷戰,擐甲持矛,左右沖突。
回顧不見公,遂單騎潰圍出。
俄而遇公于道中,公已棄馬仗劍立。
時盛曰:“何棄馬為?”公曰:“諸将欲擁我奪門,我應死,去将何之?”(諸将以公下馬不肯行,乃擁巡道楊本祯奪西門出。
黎志升時為提舉,降賊,用為禮部侍郎) 時盛曰:“吾義不負國以負公。
”乃扶公至三烈祠,解其袍帶,以為公缢于東梁之左。
憂其輕身,取己鐵铠披之,乃絕。
時盛向公再拜,而自缢于東梁之右。
是日也,盛手擊殺數十人,賊辟易無敢當者。
又先期令妻子自殺,而後與公同殉,誠所為烈丈夫哉!凡忠襄之忠,應将軍成之也。
賊之将渡河也,以三道進,下流則繇蒲阪趨平陽,中流則繇延趨汾晉,上流則繇樓煩趨甯武。
賊初破潼關,則平陽為急,比榆林、延綏繼陷,則岢岚烽火相接,勢不得不返顧根本,豈得以公去至平陽為公咎欤?晉中止一大将,有兵萬人,而撫标不過三千。
防河議起,公疏以賊聚而攻,我散而守,為非策,甯命周遇吉掃甯武之衆,率宣雲諸将,以兵拒之于河。
會其事中格,而遇吉頗以盡撒分泛,力扡北境為解。
其後所遺二千人救平陽者,退歸,駐太原之外城南間(或曰南間兵乃陽和王繼谟所遣之标兵,非甯武卒也)。
賊至不戰,開門迎降,晉人頗尤之。
然公嘗有書約遇吉同死,曰:“賊萬一渡河,我死守太原,以遮其東,公死守甯武,以拒其北。
彼欲長驅直犯,畏兩鎮之議其後,援師漸集,即京師可以萬全,此睢陽之烈也。
”遇吉大以為然,既而兩人不負所諾。
嗚呼!大勢已去,人心瓦解,不能戰則有守,不能守則有死,兩公無愧于心足矣,他複何疑哉? △附見 原任都司張宏業,百戶彭鲲,晉府典史樊子英,諸生朱霞(霞宗室也,父慎趾,賊憐其老,欲釋之,大呼曰:“奈何不殺我?”延頸就刀),樊維播,魏選奇,千戶司鼎,指揮劉秉钺,馬負圖,韓似雍,原任守備申鼎欽俱死。
晉府儀衛司瞿通群,牧所千戶王德新俱死。
江州北城鄉約守城,賊至獨不去,被殺。
賊陷靈丘府,掌理朱慎镂,宗子朱文衡、朱長安死之。
張景維陽曲人,甲子舉人,升光山知縣,未任被殺。
晉府宗貢朱敏策授龍門通判,聞太原陷,封府庫圖籍,為父位,望阙遙拜,自經死。
任萬民陽曲諸生,以薦授武城令,任三年,城陷,死之。
孫衤吳陽曲貢任滿州學正,投井死。
河曲諸生楊應璧河曲人,苗根于,苗純粹,趙詞元皆以擊賊被害。
孫國顯丙子拔貢,聞都陷,餓七日死,妾鮑氏從死。
又崇祯八年死寇難者,遼州知州李呈章(信陽人,丙子孝廉。
遼州陷,坐堂上罵賊,不屈死)。
又戶部郎中葛公凝秀(平定州人,甲戌進士。
甲申八月,賊脅授僞官,不屈死)。
◎江北 △鳳陵之難 太守顔容暄(四服避獄中,被執,杖而後殺之)。
留守司朱國相,千戶陳宏祖、陳其忠俱禦賊,戰沒于陣,尚有指揮程永齡等者九人。
千戶盛可學等八人,百戶上官榮等二十人,鎮撫二人,内官崔臣等十人,俱被殺。
△颍州之難 颍州知州尹夢鳌(手刃賊)。
通判趙士寬(巷戰,與夢鳌皆被劍投水,合門死)。
附指揮同知李從師,王延俊,千戶孫升,田三俊,百戶羅元慶,田得民,王之麒。
州紳兵部尚書張公鶴鳴(年八十五,賊倒懸于樹射之,大罵不屈死)。
子張大同(于父屍哭,被殺)。
副使張公鶴騰(罵賤死,鶴鳴之弟)。
又鄉紳劉道遠,田之穎,李生白,丁嘉運,舉人白精忠,郭三傑,生員死者七十七人,颍州衛生員死者二十六人。
△和州之難 知州事黎宏業,署學正舉人康正谏,訓導趙光遠,州紳監察禦史馬公如蛟,候選運判馬如虬,諸生馬如虹。
事聞,九年正月,宏業、如蛟皆贈太仆少卿正谏,贈國子監監丞,光遠贈學錄。
又有張元貞贈鴻胪署丞,張時行、蔔谟、蔔志皆贈主簿,不知死何官,備考。
△舒城之難 翰林院編修贈某官,胡公守恒(戊辰進士)。
△蕭縣之陷 鄉紳任之彥等十六人,諸生孫思謙等五十二人,被殺。
△巢縣之陷 知縣嚴覺(湖州貢生)。
△廬州之難 知廬州府太守鄭公履祥(浮梁人,丙辰進士)。
原任參政盧謙(端服待賊,刃紛加,擲屍小池,池水盡赤)。
△潛山之陷 潛山知縣李胤嘉(沈丘人,拔貢),被賊執脅降,不從,同典史沈所安(仁和人)皆遇害。
△懷遠龍崗集之戰 遊擊朱子鳳(領廟灣兵五百與賊數萬戰,死之)。
△宿松酆家店之戰 副将程龍(以火藥自殺),安慶參将潘可大,守備贈昭遠将軍陳於玉(前防浦口有功,自刎,面如生),偏裨詹兆鵬(觸石死),王希韓(一營俱死),陸王猷(被脔分),黃宏猷(鋸齒,罵不絕,斷足),莫是骅,唐世龍,王定遠,周喜,張全斌,俞之夔,顧應宗,蔣建,藩象謙,季靖(俱死),皆贈懷遠将軍。
△南京京營之敗 神機營都司徐元亨戰沒。
颍州、和州、舒城為江北三忠,獨張鶴鳴為大司馬時,篝陷熊廷弼。
廷弼之死,成于丁相紹轼。
紹轼于長安道上,白日見廷弼,歸而腦裂死。
鶴鳴年逾八十,卒遇慘難,讵可以得正而斃,遂恕其平生哉?酆家店之戰,陳於玉以下偏裨也,其贈恤為厚,撫臣張國維請之也。
其兵不足用,國維撫之以恩,故於玉為之死。
餘吳人也,得其詳,因備載焉。
◎楚 △武昌之難 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賀文忠公逢聖同死,參将崔文榮,楚府長史徐學顔,武昌通判李毓英(全家自缢),邑紳馮公雲路、熊公雯。
△承天之變 守獻陵楚撫宋一鶴,總兵錢中選,留守都司沈壽崇,鐘祥知縣蕭漢俱自殺(漢為令賢,賊戒勿殺,幽之寺。
漢謂僧曰:“吾盡吾道,不礙汝法。
”自經死)。
道臣張鳳翥,太守劉夢謙俱死。
黃州鄉紳副使樊公維城(罵賊不屈,洞胸死于即轅門)。
黃崗諸生易道沛,易道暹及其子諸生易為琏。
又應山孝廉劉申錫(甲子舉人,倡義于應山孝感雲夢,申錫恢複後為賊将白旺所殺。
申錫家饒于貴,養死士百人,與申錫皆戰死)。
程良疇(倡義白雲寨,恢複孝感,斬賊自二十八騎。
複以戰敗為白旺所獲,死于安陸縣。
僞令白助公守孝感,良疇以白雲寨義兵逐之。
良疇方征各寨之降賊者,助公逃至德安,請兵與良疇戰。
良疇督兵過他寨,寨破被擒,白旺強之以降,逾半年不屈。
左良玉遣惠登相攻德安,白旺以左兵乃良疇召之來也,遂于城上殺之。
良疇複縣之功賴諸生萬以忠之功居多,以忠舊台臣萬言掄之子也,以忠捐赀守城。
獻忠已登城而擊之下城,賴以全,後自成陷孝感,複同良疇恢複。
奇士也,竟得以病終)。
△随州初陷死難 知州王焘(太倉人,戊午舉人)。
△獻賊襄陽之難 兵備副使張公克儉(十四年二月,克儉已升河南巡撫,未赴任,難作)。
推官邝公曰廣。
襄陽知縣李公大覺。
△獻賊湖南之難 湘陰知縣楊公開(廣東潮州舉人)。
衡陽知縣張公鵬翼。
東安知縣陳公道壽,又馮一第(湖廣甲子舉人第二,避賊入山中。
會獻忠得其父,乃出,強以官,大罵不屈而死)。
△獻賊破麻城 暑麻城縣蕭頌聖死之。
△李自成荊襄之難 棗陽令郭裕(新淦舉人)。
宣城令陳美(新建舉人)。
光化令萬敬宗(南昌人,皆以破城被殺)。
△不受李自成僞署而死者 福州通判宋公大勳,羅雄知州蔡公思繩(皆襄陽人,以不從賊而死)。
江陵舉人陳萬策,李開先,光化舉人韓應龍(強以官,自殺)。
封禮部侍郎丘公民忠(城破自經,死闖賊之難,大學士瑜之父)。
賀文忠醇儒成仁取義,得之于所學,其入水不濡,若有物守之者,天亦知其忠,況于人乎?承天之陷,賊欲發獻陵,大聲作于山谷,乃懼而止。
彼宋一鶴、錢中選一死不足塞責,然以興獻皇之靈,不可以莫之殉也,亦足以贖其辜矣。
劉禦使送三王入粵,身返永州,固守被執,題詩驿壁而自缢,抑何其從容與?此吾所為書其官,書其地,書其事,其死各有不同也。
蔡道憲、徐世淳、郝景春、阮之钿、徐學顔、崔文榮此六人者,殉義慷慨,雖古之烈士,何以複加?固當光于前史矣。
抑吾又疑焉,楊嗣昌未始不為盡瘁,獨其薦熊文燦,乃以幸解免,向後遂至誤國。
後世棄其力而思其罪,則嗣昌戮餘也,安得謂之以死勤事乎?賀文忠以笃謹而得正命,揚武陵以懷詐而被惡名,不然以彼生平,讵出宋一鶴之下,而不得列于死事?吾見言者責之太過,故于紀楚也,表而出之,欲以服其心也。
◎蜀 △十年濾寇入蜀之難 昭化知縣王時化(贈尚寶丞),劍州知州徐尚卿(贈參議),鄲縣主簿張應奇(贈按察使司知事),金堂典史潘夢科(贈将仕郎)。
廣元破,守将總兵侯良柱陣亡。
△十三年流寇入蜀之難 楚将汪之鳳與賊戰于土地嶺,死之。
蜀将張令與賊戰于黃九灘,死之。
參将劉士傑與獻忠大戰于開縣,士傑及遊擊郭開、猛先捷皆戰死。
△已渝之難 舊撫陳公士奇(鎮海人,乙醜進士)。
知府王公行儉(宜興人,丁醜進士)。
巴縣令王公錫。
△成都之難 巡撫四川龍公文光(馬平籍雞容人,壬戌進士)。
監察禦史劉公之勃(字安劉,陝西寶雞人。
獻賊以之勃同鄉,欲用之。
之勃勸以不殺百姓。
既免,勸以改邪歸正,擁立蜀世子。
不從,即大罵求死)。
成都推官劉公士鬥(字映薇,南海人,辛未進士。
當之勃與獻忠語而未決,士鬥從後大呼曰:“此賊也,公不可少自屈。
”賊執之,士鬥又反顧之勃面,語如前。
其死最烈)。
成都知縣吳公繼善(太倉人,丁醜進士)。
華陽知縣沈公雲祚(太倉人,庚辰進士。
之勃、士鬥被傳,雲祚請同死,遂遇害)。
仁壽知縣顧公繩(台吳縣舉人)。
資陽知縣賀公應選(字繼登,丹陽人,甲午舉人。
賊破資陽,幸之不屈,處之别營,至乙酉冬被殺,十七口俱死)。
總兵劉公佳胤。
邑紳太常寺卿黃公伸。
戶科左給事中吳公宇英。
偏沅巡撫西充李公乾德。
當巴縣之陷也,邑紳有童思聖者,請降。
賊令之招其同年刁化神,化神得書不至,思聖仍被殺。
夫以賊之強暴,腹心左右嚴錫命,且不免于死,而他人尚苟免求全,徒取﹃辱,此尹大常之罵賊不屈,為得死所也。
李西充初以沅撫破賊,既入蜀而聞其父被害,而與袁韬起事後,率其弟升德同赴水死,則獻忠之滅也已歲。
然乾德始終與獻賊為仇雠,而汨羅之投,又以滇兵複出,為獻賊餘黨,則其死事安可不書耶?端王之被難門南道,陳羽白亦以從王遇禍,以秦則非其地,以蜀則非其官,故弗及也。
△附記 死事之表章固矣,其不死者,責以大義可也。
世俗流傳,好用私意相增飾,如《甲申紀事》者,出于小說家之口,尤失實不經。
項水心煜者,居家無循行,為公論所薄,在乾累以詭激市伉直聲。
按賊本三月十九日破京師,水心于四月十八日已則陪都,嗣君即位,身與拜舞之列,因向朝士述在途毀形易服狀,為南台陳禦史所糾,其月日可考據。
當時欲以污僞署殺之,以彼棄妾與孥,萬死南還,三千餘裡之遠,不一月重繭而至,不知更有何地何日,可以縱賊?黃石齋先生正告南中用事者曰:“唐天寶之亂,從王為上,自拔次之,若水心者,何罪?”餘親聞其語,深服以為笃論。
周介生鐘者,才不足以副其名,為人乃友弟笃厚,不死,實大負生平,與衆同罪,更複何辭?乃元宋紅巾堯舜湯武等語,見載《綴耕錄》,遽以之入爰書,行大法,讒口嗷嗷,此何說乎?迹其禍本,劉澤清曾金币聘之不應。
介生有季弟曰,嘗同飲阮懷甯家,壤坐大罵,介生不為謝,以此兩人切齒,衆傅成其獄。
李舒章霎為詩吊之曰:“亂世身名可自由,恨君不及鄭台州,《劇秦》新論何曾草?月旦家評總世仇。
”汝南群從兄弟,晚歲睚眦,不含急難,乃緣飾訛傳,外人遂指為左驗,舒章之詩,蓋實錄也。
野史錯亂甚多,不可枚舉,後世論其事者,宜加詳考焉。
《綏寇紀略》,彙輯死難者甚明,特錄之,照其原本,不複妄增,然特死于闖,及甲申以前者耳。
若獻賊屠戮全蜀,及黔滇之死節者,概未之登也。
知其中亦間有其人,苟活而誤入褒錄者,識者自能指之。
他如鼎革維新,為殷頑,為夷齊者,何可指屈?表章節義,别有國史,何敢輕贅焉? △附忠貞轶紀 順天教授江左徐君懋賢手輯《忠貞轶紀》一卷,載京師甲申殉節之士,挺挺赴義,視死如歸。
嗚呼!此不足征人心之不死,而三百年王澤之深長也哉!其所紀半屬儒生,間及一二武職間曹,要以闡揚幽光,補國史所不及。
至于中閨貞媛,尤不勝書;當茲晦宴否塞之日,而取義舍生,甯甘玉碎,毋為瓦全,非所謂爵然自濯于污泥者欤?是書輯予甲申歲當前聞見,要屬真核,且其言甚質,足為一時實錄,爰抄其姓名,以備後人采焉。
生員阮謙(謙父文相,初為神樞營号頭。
二十一日聞帝崩,父子相向而哭,乃率弟文彩暨家人同拜帝靈。
文相缢于中庭,謙與文彩缢于門外,庭内則文相嫂馬氏、妻王氏、女三姐、文彩妻朱氏、妾王氏、謙妻王氏,五婦一女分東西梁死焉,阖門九人無一生者)。
生員蔺之菀(菀聞寇氛,每切齒裂眦。
及城破,歎曰:“惟一死耳。
”乃跪向母曰:“兒雖為諸生,然歲縻廪粟,君恩深矣。
今義當殉難,不複能事母也。
”母牽衣止之,乃奉母攜家屬避難他地。
潛歸舊室,經死)。
生員周上貴(城破時,貴方缢于室,為賊所解。
至四月二十日,書四語于紳,潛自經死。
其書紳語曰:“痛心先帝,蒿目時艱,回天無力,在世何顔?”) 生員蔣士忠(十九日,士忠聞賊破城,遽持刀奔賊。
所遇三賊,力戰被重傷,賊竟舍之而去。
翌日知帝崩,恸哭望其妻,同赴水死)。
生員陳正國(賊破城,國欲殉死,念母老不能自決。
母察之,朝夕相持而泣者匝月。
一旦雞鳴時,母子并缢死。
正國既沒,弟正儀、正中亦相缢死。
國僅遺三月孤兒,妻狄氏苦節撫之)。
錦衣衛鎮撫魏師貞(城陷,自焚死)。
署都督佥事李明善(城破自缢)。
遊擊劉文質(賊破城,自缢,妾于氏從死)。
指揮宋延福(城破,偕妻陳氏同缢死)。
戶部陝西司員外甯承烈(城陷,缢于公署土地洞)。
生員常自牧母(亡其氏,年六十矣,厲聲罵賊,身觸刃而斃)。
生員沈埙母敕封孺人劉氏(年四十九歲,自以命婦義當殉國,城破墜井死。
長女已适人,亦同日赴井死)。
夏妻孺人趙氏(孺人為夏繼室,生一女。
夏為福建參政,留家京師。
城破,謂諸子曰:“國家大變至此,汝父在閩,我身為命婦,惟死為得全耳。
”先麾其女赴井,然後偕季媳孀婦唐氏同缢死,仆婦王氏亦随死焉)。
鎮撫司佥書指揮李若琏(琏居官廉平,忤旨削級。
城陷,題詩衿帶,朝服缢于中庭)。
京營參将陳嘉谟(嘉谟分守安定門,賊從東門直入,嘉谟巷戰而死。
聘媳羅氏以絮袈塞口死)。
布衣楊國震(城破,國震聚妻一室,積薪舉火,鄰人救止。
震遂移居東城黃華坊,與妻鄭氏、子楊德甲自焚,其同居田氏三女一男亦同投火死)。
生員張烈祖母崔氏(有撫孤守節四十年,子希賢、孫烈俱有名庠字。
賊破城,烈痛心發憤,日住伏帝屍而哭。
賊怒拘之,令作文,命題為天與之。
烈破曰:“無可奈何。
”賊大笑,崔欣然曰:“孫若得死所,吾之願也。
”後賊入其室,崔高坐罵之,家人恐,鹹跪而為之請。
賊以為老悖,竟舍之去。
賊既退,崔呼家人,語曰:“吾平日教若輩雲何?而向賊作如此面目!”怒不食,死,年八十矣)。
光祿署正于騰雲(賊入城,雲大書齋壁曰:“死不順賊。
”遂偕其妻郭氏、妾劉氏痛飲,同缢死。
或作署丞于騰蛟)。
昌鎮标将任之華(賊圍城,之華請于兵部,願領火器三千守北面,未果而城陷。
華亟歸曰:“家人不忍我死,當逃生耳。
”遂出門,潛返馬廄,缢死)。
錦衣百戶吳登俊(江南人,以功世襲,城陷,自缢于宅後之水塘死)。
布衣秦文舉(聞帝崩,率妻子北面再拜,舉家自焚死)。
布衣張時燧(罵賊不屈,賊義而舍之,歸複缢死)。
知州馬象乾、教谕常朝光(乾甲子舉人,光壬午舉人,二人素友善。
乾任仆州知州,家居。
光授寶坻教谕,未赴任。
三月十八日,賊圍城急。
乾過光家問所以處此,光曰:“得死為幸耳。
”翌日城破,乾率妻子六人并缢死。
光被賊擒,罵不屈死之,妻沈氏、子德治亦自經于家)。
緻仕經曆詹應麟(麟年近八十,被擒至賊營,厲聲罵賊,緻劈腦死)。
錦衣衛旗尉邬默妻賴氏(默昆季四人,長兄焘,次聰,次默,怎勳。
城破日,賴氏慷慨語默曰:“爾盍圖殺賊以報國?無空死溝渎。
我婦人焉用苟活以累爾身?”遂率己女一及煦二女先死,少頃煦兒婦劉氏、孫鹹哥、孫女大姐、二姐并随勳妻霍氏缢死,勳亦死焉。
及四月三十日,焘為賊所逼,複與其妻聶氏、孫健哥俱缢死)。
趙氏(趙氏錦衣指揮同知張元慶妻也。
賊入慶家,趙氏厲聲與拉白刃,交下而死。
于是元慶妻趙氏媳梁氏、趙氏、劉氏,子妾張氏,孫生員長玉賓,孫婦鬼氏,孫女大如并投井。
賊退,家人救之,惟梁氏少存一息,旋複投缳死)。
鄭氏(癸未武進士錦衣指揮李鳳翼妻。
賊入城,氏集其家婦女十一個同缢,死者鳳翼妾朱氏、媳陳氏、侄媳助氏、女二、侄女四、婢慶元)。
生員楊肇興母楊氏、叔母孀婦李氏(城垂破,楊氏先投井死,李氏孀居二十餘矣,見楊死,語諸婦曰:“大母年六旬尚就死,我輩甯欲生乎?”遂偕其媳潘氏、弟媳李氏,并赴井而死)。
生員李慕懸寡母徐氏(徐少寡,懸以遺腹子撫教成立,賊入城,掠懸去,母遂偕其媳陳氏、侄媳袁氏、侄女二人同赴井死)。
生員鐘宇秀母高氏(孀居。
間賊至,投缳死,宇秀妻李氏亦随姑死)。
生員顔卓妹(年甫十三齡,有豔色。
賊挾卓獻妹,卓不從,女聞而自缢,母王氏痛其女,亦死)。
故金吾衛經曆趙對妻李氏(賊破城,李在房内掘土,深六七尺,藉以錦褥,上覆錦被。
偕女二姐、孫女長姐同入坑,以土掩之而斃)。
生員牛應象三女(長年十八,次十五,次十三,俱未字。
聞賊破城,掘土自埋死)。
生員蕭嘉熙妻李氏(城破,率兩妾安氏、陳氏同缢死)。
生員苗有或妻李氏(城破時有械肄業山居,李氏攜兩孫付鄰人,自同一女赴井死)。
生員翁宜中妻周氏(城破赴水,為鄰人救免。
四月三十日,賊将遁,更肆掠,氏懼缢死。
九日方殓,顔色不變。
時方赤日,有陰雲覆其上)。
生員毛公望妻楊氏(太醫院吏目楊元女也。
賊入城,楊氏語公望曰:“我死矣,幸為語母家,各自盡,無為賊辱。
”即□一女一婢共赴井死。
公望奔告于楊,而元之妻洪氏、妾王氏并一男三女,俱已赴井死矣)。
生員劉贊明妻牛氏(年二十四歲。
賊破城,号泣滿路,氏曰:“吾何懼哉?彼能虐生,不能淩死也。
”賊入其室,氏投生女于水,手刃自刎死)。
舉人曹家麟妻于氏(氏孀居守節十年。
聞賊至,付遺孤于大母,從容自缢死)。
生員張兆玄一門四節婦(冢婦苗氏即有或女也,仲婦劉氏、妾養魁、女四姐同時赴井死)。
生員李時滋妻氏(賊臨城,氏縫綿衲衣一件,藏碎銀四兩,語時滋曰:“有變當服此。
”時滋怒,擲衣而出。
十九日,氏以衲衣付家人,攜子婦梁氏并一女同缢,滋父子競以衲衣護濟)。
生員劉任妻妹(妹少寡,依兄母同居郊外。
賊至,同嫂王氏赴井死)。
生員劉肅妻王氏(氏一居苦節,賊至,偕幼女赴井死)。
生員孫灏妻王氏(缢死)。
孺士張捷妻馬氏(守節十三年,一女年及笄,賊至,同缢死)。
生員石原妻戴氏(缢死)。
生員将如蘭妻邊氏(逃亂至母家,同母赴井死)。
寡婦張氏、丘氏(張氏生員田霈妻也,年少孀居,城破時缢死。
丘氏夫陳姓,守節二十三年,賊遁縱火時自缢死)。
生員史彜典妻蕭氏(缢死)。
周道隆妻姜氏(四月三十日缢死)。
季聚金妻秦氏(缢死)。
生員賈士遴母白氏(四月三十日,同媳李氏、孫女大姐同缢死,長子上在、孫兆元、兆慶亦死)。
太醫董從雲女(從雲被殺,女赴井死)。
三月十九日自盡者,又有生員黃化龍與其母金氏、祖母賈氏、伯母範氏共四口。
生員王三祝妻陳氏并二女,共三口。
生員王有信母張氏,嫂朱氏、劉氏、韓氏,妻包氏,弟婦丁氏,侄女大姐,共七口。
生員李調元母楊氏。
生員閻梅母李氏。
生員張炯庶母徐氏。
生員包羲易伯母柏氏,女三姐,侄女大姐。
生員朱用卿父朱字義。
生員洪士望弟洪士奇。
生員夏時行妻李氏妹三人。
生員馮介妻于氏、嫂陳氏、侄女柏姐。
生員溫良璞妻李氏,女大姐。
生員張廷瓒妻劉氏。
生員黃維泰妻董氏。
陳時泰妻曹氏。
李尊元妻□氏妹三姐、七姐。
四月三十日自盡者,則有生員史載文母林氏,宋壽國母方氏,曹紹勳母朱氏,妻張氏,生員王良眉妻張氏,米紹乘妻葉氏,何器妻夏氏,鄭以炳弟婦戴氏,郭茂襄妻辛氏。
生員李思獻妾王氏,子李夢夔媳陳氏,女二,男女孫各一。
◎群寇 闖獻之興也,千百其黨類,而先後十餘年間群盜四起,益難枚舉。
前人譬勝朝國勢,如衣敗絮,行荊棘,意者其然。
△漳泉海寇 漳泉海寇起自袁進,進受撫于閩将沈有容。
進之後有袁忠,亦以受撫,與進并于遼東效用。
忠之後有楊祿楊策,祿策之後,有鄭芝龍。
芝龍泉人也,侵漳而不侵泉,故漳人議剿而泉人議撫,兩郡相持,久不決,寇愈橫。
上為之逮治巡撫朱一馮,舊撫朱欽相,總鎮俞咨臯等。
已而芝龍悔禍,降于兩廣總督熊文燦,有旨戴罪立功自贖。
餘黨蔡三、老鐘六等,自閩海飄至廣東粵、萊蕪、馬耳粵、牛田洋,分往埭頭、洋嶼、青粵等處,我師禦之,頗有斬獲。
其中李芝奇者,稱最強,初由立鐘東上陸鳌中左,為鄭芝龍所敗,繼又突大小金門,直犯潮海,入揭陽鋪,與把總鄭廷芳力戰過城,知揭陽縣馮元飚率鄉兵出城外,曾曆埠大戰,互有殺傷。
其時楊策已被獲于馬耳粵,惟芝奇于惠州、潮海間恣掠。
其老鐘六者名斌,竄而之浙,嘗以佯敗,誘官軍入洋,賊宗四合,總哨皆沒。
甯、紹、溫、台、蘇松在在告警,巡撫張廷登增ぎ召兵,浙寇漸平。
廣賊劉香則又芝奇之黨後出而更銳,犯小程,犯長樂,再犯廣之海豐,詭乞降,熊文燦信之。
七年四月,道臣淇雲蒸、康承祖,參将夏之本、張一傑往招之,謝道山被留。
逾年鄭芝龍合兵夾擊,香挾道将出船止兵。
雲蒸大呼曰:“我矢志報國,急擊勿失。
”遂遇害。
香勢蹙,自焚溺死,承祖與二将脫歸,于是海禍遂息。
(《綏史未刻編》) 江南海寇始于黃尚忠,尚忠死,又有陸大、廖二,而顧榮為劇。
尚忠以十一年之冬,掠太倉之陸公市,尋就擒,陸大則以明年秋圍崇明縣,大掠青村柘林,為其下所殺,廖亦遁去,而衆推榮為長。
榮招廖二合之,南北一宗,為船一百五十,衆萬人,約以十五年二月圖據崇明。
邑令陸一鵬、守備陳安國設守,殺我把總王百度,百度勇将,人惜之。
再犯福山,江南大震,應撫黃希憲、定海總兵王之仁期會剿。
蘇松兵使者程視師劉家河,班捕斬格,募漁船百,漁下二千,為漁勇營,合諸哨。
四月十八日出洋,遇賊高家嘴,王之仁前哨用大炮,碎賊一舟沉之。
陳安國誓死夾擊,賊大敗,斬賊數百,焚十五舟,生擒五十五人。
又敗之大安沙,敗之江北新港,收之楞頭,獲舟六十,俘百人,焚殺溺死無算。
賊竄入淮北,為漕督史可法将士所逆擊,複轉而南。
程得其兄顧大令,柘林守備楊芳者,與之俱以喻降,榮乃歸命。
殺餘黨二千人,收其舟二十八為軍用,人皆以程有方略雲。
(同上) △廣東山寇 崇祯元年,寇聚廣東羅岡,及程鄉平遠,至福建上杭武平,由長甯小路出安遠會昌,僞号水興,稱王結寨(程平有賊張惟天等,增城有賊張元申等,官兵剿之,千戶危思仁、康繼祖被殺),又江西巡撫楊邦憲奏報流寇陷城劫庫,有旨切責邦憲,并谕南贛入閩粵撫臣會剿。
其年秋,廣東束山紹興等營,千把總郭效忠、張承祚追賊至新鋪頭,大有斬獲。
又往窠所生擒賊首張會雲,又右鎮把總何維坤,解擒獲賊首鐘鹹、林可美等,山寇漸息。
其後又有九連山寇。
九連山跨三省九縣,其中上氵利、中氵利、下氵利,即王文成所平氵利頭賊也。
山勢羊腸鳥道,而寬平之處,田土膏腴,賊得且耕且掠,以為窟穴。
當三四年間,山寇大起,間出贛州之龍南、定南二縣,以肆鹵掠。
南雄郡城庳薄,岌岌莫保。
惠州之和平,潮州之平遠,皆在萬山中,賊得以出入不禁。
延至六年,始告蕩平。
乃用廣東按臣梁天奇議,擇山中衍沃之處,如野鴨潭者七巢,相度屯種之地,設兵三百人,統于惠州參将。
又以形勢,移平遠縣于石窟,而增修南雄府城,皆出于士民之捐助,不關縣官許之。
(同上) △河北三叛 山東固多群盜,先是六年三月,朱大典報武德劇盜蕩平。
又雲曹南武城玉沙等寨,賊首郭金城等七人被獲,境内稍以靖。
十二十三年間,有開州人黃小槐者,自号順天仁義王,有衆一萬二千,與東阿李相應,焚掠臨清、沂州間。
後在郓州玉皇廟為山東總兵楊禦蕃所執,此亦曹南賊。
十四年大饑,亂四起,有李廷實、李鼎铉者,陷高唐州,又東平吏胥開門迎賊,撫臣王國賓讨平之。
泰安土寇至十餘萬,掠甯陽曲阜間,兖州大震。
賊取女子,衣以甲胄,守營,而己出放掠。
聞青州兵至,還走邳徐,焚其郭,直抵揚州之南沙河店,毀漕船三十艘。
複向東平張秋,圍豐縣未下,徐州賊又從而合之。
當是時群盜王名以十數,其中李青山最劇。
青山本屠者,因亂嘯聚,據梁山之壽張集,上累诏趣劉澤清以進剿。
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澤清所部遊擊趙維修追青山,斬其黨艾雙雙,雙雙青山技藝師,僞封當家大元帥,梁山諸賊,皆其管轄也。
二十七日,青山兵敗遁去,有賈望山者,澤清破其巢,執而訊之,稱青山同逆黨蕭侯封等三人,逃往山東之沂州。
十五年正月六日,兖東防守都司齊見龍報其弟齊翌龍生擒青山以獻。
先是青山以百騎走泗水,材官楊衍者,故将禦奇侄也。
殺其騎且半,逐之至費縣東□之箕山,楊相射中其馬,翌龍遂得而生擒馘之。
援剿禁旅,太監班師入都者曰劉元斌,于中道詭稱搜解青山餘黨,欲以自為功。
司禮監王裕民以其疏入奏,疏曰:“臣等所擒梁山壽張集逆賊李青山,有僞軍師王鄰臣等,本東平州諸生,城陷為賊所得,因為之用。
與僞中軍趙一資同備心腹,賊之陸梁跳蕩,其謀也。
别部如黑虎廟僞元帥李明芳,臨潮集僞元帥餘城印,戴家廟僞元帥陳維新。
城印破東平州,明芳、維新破張秋,而維新又燒漕船三十隻者也。
又以攻破陰新,燒彜陵關箱者,僞元帥朱連掌賊之老營,與同起攻破新泰、東阿。
僞元帥李相南梁山梁家灣樓順天飛虎,僞元帥徐尚德猩猩屯,僞元師李青芳,青山之從弟也。
梁山僞元帥侯嚴化,藍店僞元帥賈望山,蕭皮口僞元帥吳應诏,油簍山僞元帥二人王山印、王東楚。
梁山僞副元帥二人馮文運、呂同升皆以破東平時,先登為骁賊。
蕭皮口僞副元帥王加與,花藍店僞副元帥魏建宏,又有僞千總張明山,僞參謀楊某,而馮三益、呂明年、王茂祥、施可憑皆賊目。
臣元斌臣澤清奉皇上殲渠赦脅之旨,不敢根株支蔓,惟條奏首惡,及附逆有迹者二十四人,青山縛置檻車,餘皆反接以徇。
”上曰:“青山小醜,久乃就擒,不足以獻廟祉。
其命法司,按輕重,磔斬于都市且賞赉将士有差。
”或曰:“王鄰臣勸青山以約降。
”其獻俘也,上率太子永定二王,禦門受之。
衆賊曰:“許我做官,乃縛我耶?”至市,青山奮起,所縛之樁立拔,大诟罵當事負約,死乃絕聲。
上以山東饑困,手诏就撫之,民各歸本土,務農耕作,發帑銀二萬以赈之。
其後再有龍山、滄海、淵諸賊,東撫王永吉初至,以三百騎與之戰,未浃月,而收縛散遣之殆盡。
(同上) 袁時中北京滑縣人,崇祯十三年,河北大荒,群盜無慮數十萬,真定以南,道路全梗。
時中嘯聚亡命,先襲開封(時中以十四年三月初六日攻陷霍近,又突往蕭縣,執其令以去),以其對袁老山一營而言,故謂之小袁營。
諸賊中惟時中最黠,同起者相繼撲滅,而時中渡河南走,有衆四千人,圍蘭陽。
總兵陳永福、吳遂程擊敗之,二将去而蘭陽之圍複合。
尋又為官兵所挫,時中乃東奔歸德,達于颍亳,糾合饑民十餘萬。
時李自成養兵襄城,由郾城而東塢壁向應,時中從颍亳屯以西,相遇于陳蔡之間。
時中畏其強,而自成貪其衆,遣辯士說之,相與為盟,許配以女。
時中遂亻免首聽命,破睢陽甯陵以及于歸德,時中皆為先鋒甚力。
然兩賊倉卒以形勢依倚,其中實不相得,又見自成驅之當矢石,而己收其利,心不服。
其去歸德攻汴也,行至杞縣,遂叛而去。
自成介馬追之,疾馳二百裡,其衆半道散亡,時中左右屬者百餘騎,僅而免。
自成圍汴而時中于其間收合餘燼,複得數萬人,東歸颍亳,為官軍所逐,屯柘城鹿邑界中。
保督楊文嶽撫之不就,總督侯恂、豫撫王漢嘗有意羁縻之。
時中亻免狡不馴,而往來者持浮說以博利,卒不能得賊要領。
杞縣之南,有地曰圉鎮,逼介睢州,時中薦處以荼毒,兩境之民,罔有甯日。
睢州無長吏,劉肇昆、歐陽永鎮、趙成名皆以幕椽客将主州事。
諸生黃亮好蹤橫,權宜招誘,嘗入其營中。
賊黨多河北人,久客思家,潛求北渡。
間有商販懷衛間者,而大康鹿邑焚掠自如也。
禦史蘇京按豫,素知其反覆。
會永城劉超反,時中投牒請以擒超自贖,京卻之。
尋得旨,許陳永福與之俱。
時中自以銜上命,策馬河口徑渡。
京與豫撫秦所式謀之曰:“彼畏闖,非圖超也,使一至河北,是為逆徒樹黨耳,永城可複下耶?”乃斂舟北岸,而告曰:“若斬李際遇并自成僞官來者,可以從君請,不則姑戢其下勿動。
”已而自成移屯潮以逼,有扶溝諸生劉宗文者,為賊用,說時中除舊釁,複自歸。
時中縛之,獻于禦史京,京置諸法。
自成遊騎數百,已鈔其營,時中殺一将曰張三,生俘三人,曰馬龍餘應王得貴,托言破賊。
自成聞之怒,俄而全隊大至,擒時中殺之,餘衆或殺或降。
散者向杞,杞令李翕如擒胡明山等十餘人。
或向睢,睢人之與賊習者,舣筏為之渡,渡百人。
禦史京吏士收縛,己拔其健者十餘人為親信,他或逃東南以去。
時中起十三年,至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滅。
(同上) 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