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裂眦寄
關燈
小
中
大
湛六,杞縣人,甲戌殿試第一名,居鄉有名。
賊李岩,其同邑也,掌箭遣人護之,聞已死,乃拜哭去)。
翰林院檢讨,贈少詹事,汪文烈公偉(字長源,休甯人,戊辰進士。
書于壁曰:“夫婦同死,節義成雙。
”)。
太仆寺丞,贈少卿,申節愍公佳胤(字素園,永平人,辛未進士,投井死)。
戶科都給事中,贈太常寺卿,吳忠節公(字和受,新昌人,戊辰進士)。
禦史贈太仆寺少卿,陳恭愍公良谟(字賓日,浙江鄞縣人,辛未進士,原名天工)。
禦史贈太仆寺少卿,陳恭節公純德(字澹玄,湖廣永州人,庚辰進士)。
禦史贈大理寺卿,王忠烈公章(字芳洲,武進士,戊辰進士,守城。
巡城至阜成門,賊已扳堞上。
賊持刀說降,公力叱之,賊刀築其膝,遇害)。
吏部員外,贈太仆卿,許忠節公直(字若魯,如臯人,甲戌進士)。
兵部郎中,贈大理卿,成忠毅公德(字潛民,懷柔人,辛未進士。
公以鸩酒哭奠梓宮,賊露刀脅之,不為動。
母與妻同死,子九歲,又撲殺之,然後自殺)。
兵部主事,贈太仆寺少卿,金忠節公铉(字伯玉,京師人,戊辰進士。
钺初以駕部巡皇城,每過禦河,辄流連不能去,歸語其弟曰:“我一見禦河,若依依不忍舍,何也?”竟投河死)。
大同巡撫,贈兵部尚書,衛忠毅公景愛(字帶黃,韓城人,乙醜進士)。
宣府巡撫,贈左都禦史,朱忠莊公之馮(字勉齋,大興人,乙醜進士。
初總兵王承胤誘宣人降賊,會居庸總兵墨雲瓦至,之馮宣言京師将發兵剿宣人之應賊者,已而刑牛馬與承胤盟。
賊至,承胤開門降,之馮死)。
此二十二公者,褒忠之首乎?範文貞、倪文正、李忠文以德以位以名,則社稷臣也。
社稷之臣,從死社稷,不綦重乎?然則終之以許文學琰、湯布衣瓊者何居?曰學宮有激勸之道焉,仿建文龔安節、儲貞義例祀之可也。
正祀以從諸公之後,則過矣。
《傳》曰:“士死義。
”謹别其為士而書之。
進士贈河南道監察禦史,孟節愍公章明(字伯昭,忠貞公兆祥之子,癸未進士)。
節愍父子同死矣,乃列附祀文臣首可乎?給事李清議曰:仿建文顔孝節父子合席而異食,屈乎其父也。
夫子不先父食足矣,附祀則豈合食之義乎?當進之。
保定之張公羅彥、金公毓峒、邵公宗元,不宜正祀乎?曰祀典以君臣同殉社稷,保定則日月稍後矣,且南中所不及聞也,故特書之。
△正祀武臣 太傅新樂侯,贈太師恒國公劉忠壯公文炳(字淇筠,其先海州人,以靖難功為和陽千戶。
籍在丘,後遷宛平。
瀛國公應元之孫,新樂伯效祖之子。
寇急,上于萬歲山騎射,文炳與驸馬鞏永固日侍左右,受手诏,谕勳戚出家丁巡緝京師,無應者。
及外城破,上曰:“能為朕一巷戰乎?”兩臣對曰:“今止臣等親随數騎耳,其何以戰?”上曰:“至是耶,朕志決矣。
不能為太祖高皇帝守社稷,當為死社稷耳。
”于是君臣向哭。
城破,侯與驸馬各殺數十騎,見第中火起,下馬投井,顧其影乃戎服,曰:“此軍容,不可見皇上地下。
”索冠服不得,得他冠而小,裂之乃得冠,遂投井死)。
惠安伯贈太師,進侯張忠武公慶臻(永城人,阖門自焚死。
長子左都督承胤,次子承志,冒難南歸)。
襄城伯贈太子太師,進侯李貞武公國祯(襄城被執,見自成不屈,言烈帝宜葬以帝禮,太子諸王不可殺戮。
自成從之)。
驸馬都尉贈少師,鞏貞愍公永固(大興人,以黃繩縛子女五人于柱ト門,自焚曰:“帝甥也,不可辱賊。
”)。
太子少保左都督,贈太保,劉忠果公文耀(新樂侯文炳之弟,守外城永定門。
外城破,馳至渾河收兵,見内城破,哭曰:“天乎!文耀在外城不即死,以内城必能守,得一見皇上請罪耳。
不知如此!”乃著一闆于井旁,曰:“太子少保文耀死處。
”)。
三關總兵,贈太保,周忠武公遇吉(三韓人,破城日,擐甲運矛,策馬入中堅,手刃巨賊百餘。
矢撇甲如毛,身中數十槍而死)。
正祀武臣當矣,李襄城任京營而失守,得無有遺議乎?且其死亦稍後矣。
雖然,被執不屈,死于其官,祀之可也,進侯則過矣。
甯遠總兵,掌中軍都督府,吳忠壯公襄。
少傅左都督,劉公繼祖。
《春秋》大複仇,然孰有身殉下宮之難,子效秦庭之節,如甯遠者乎?今追加之典備矣,此書為前朝作,稱舊官禮也。
繼祖瀛國公應元次子,守皇城象安門,聞變馳歸,大呼皇帝數聲,投井死。
其妻某氏,并二妾亦從之,嗚呼!劉氏忠壯忠果祀矣,此一戚臣也,何以不及?則兩臣者,皆相人正祀可也。
△正祀諸忠婦女 成忠毅德母贈淑人張氏(忠毅初以直節為烏程所忌,下獄,淑人廷對,慷慨有丈夫風。
京師陷,忠毅跪母前,而哭曰:“吾知汝意矣。
汝死,吾何可不同難乎?”乃相繼殉)。
周忠武妻贈夫人劉氏(劉氏縱火先焚其居,跨馬灣弓,率家僮巷戰,從辰至未殺傷千人。
矢絕然後赴火死,家僮無一人降者。
賊恨之,屠甯武城,凡殺三十餘萬人。
又曰劉夫人勇過遇吉,弓之強一軍莫能挽。
率健婦百人上一樓,賊至,射死賊數百人。
矢盡,百婦人死者亦遇半,夫人舉火焚樓死。
遇吉有子數歲,健丁五百人,夫人以其子屬之曰:“能沖賊出,為都督全此子,幸也。
”五百人巷戰死,并子俱沒,無人降賊者)。
金忠節铉母贈恭人章氏(年八十)。
妾王氏。
汪文烈偉妻贈恭人耿氏(文烈與耿恭人飲酒,題詩于壁。
其缢也,恭人在左,乃複下曰:“不可亂夫婦次序。
”其從容如此)。
馬文忠世奇妾贈孺人朱氏。
李氏。
劉文正理順妻贈孺人萬氏。
妾李氏。
陳恭愍良谟妾贈孺人時氏。
婦人以正命死者,例以節書,況國難乎?成忠毅、周忠武之母若妻,以下尚矣。
乃若新樂杜太夫人,率其三子婦從容自缢。
此孝純太後之求,而思宗所以有光國史也。
其為正祀第一,以諸忠婦女附焉。
新樂侯劉文炳母太夫人杜氏(太夫人新樂伯效祖妻也。
三子文炳、文耀、文。
事急,夫人服命服登樓,懸孝純皇太後像,召文炳妻王夫人并李夫人、吳夫人至,拜哭曰:“太後恩深,自此不得報矣。
”于樓上作數十缳曰:“大家一處死。
”命積薪其下,死即焚之。
謂文炳曰:“爾疾馳去殺一賊,猶快我。
”謂文曰:“爾不可從死,瀛國太夫人在,當奉之。
”有曰:“且劉氏不可無後。
”城破,皆就缢。
杜六缢,李九缢,不絕。
或勸李投井,曰:“同一樓死,杜太夫人命也。
吾可獨異耶?”瀛國正以甲申三月為八十誕期,賊信甚急,上猶賜金币。
其後瀛國卒以壽終。
文居江南,劉氏訖不絕)。
尚有範晨文妾,亡其姓,成德妻亦張氏,孟兆祥妻何氏,章明妻王氏失載。
野史載宮人魏氏費氏者(費氏見前注),死甚烈,留以俟考。
△附祀文臣八人(除孟節愍公改入正祀外) 保定巡撫兵部侍郎,贈尚書徐公标。
兵科給事中,贈太仆少卿,顧公钅宏。
工科給事中,贈太仆少卿,彭公钅宏。
貴州道禦史,贈太仆少卿,俞公志虞。
大名副使贈右副都副史,朱公庭煥(字中自,甲戌進士)。
金忠節铉從死弟錄。
戶部郎中,贈太仆卿,徐公有聲。
保撫死亂兵矣,然其人有殉國之志焉,不幸遇變,祀之可也。
金忠節之有弟殉兄,其義可風焉。
顧公钅宏以下,非遇害者乎?當時閣臣如方嶽貢,如丘瑜,皆以遇害死之。
稍後故不書,他官之遇害者,亦此例。
惟顧、彭、俞三公得死,其有幸有不幸焉。
尚有大臣應附祀,而未及者,應補入。
甯武道王公胤懋(霸州人,辛未進士,與總兵周遇吉同死)。
四川道禦史趙公钅宏(昆明人,被執不屈,遇害)。
河間知府方公文耀(福建人,庚辰進士)。
大同督糧郎中,朱公家仕(系兵備)。
順天府推官,劉公有瀾。
通州知州張公經(蜀人,庚辰進士)。
又有順天府訓導孫順(桐城人),高攀桂(靜海人),張體道(聞喜人),閻汝茂(南宮人),徐蘭芸(永平人。
以上俱貢生)。
野史有光祿署丞于騰蛟,副兵馬姚成,中書宋天顯、滕之祈、阮文貴,經曆張應選、毛維、張順天,知事陳貞達,儒士張世禧,及二子懋官備考。
△正祀諸生二人 長洲縣生員,贈翰林院五經博士許琰(字王重,望亭懋柳園人)。
布衣贈中書舍人湯文瓊。
又有順天諸生曹肅(與其弟時家阖門盡節),大同諸生李若葵(一家九人自缢,題曰一門全節),肥鄉諸生宋湯齊,郭珩,王拱宸(于甲申四月倡義,為張汝行所殺),又雞澤諸生殷淵(于甲申五月倡義,遇害于廣平西之廣平山,應補入)。
△附祀武臣 成國公朱公純臣(思宗危急時,傳朱谕至閣,命成國提督内外諸軍,托以東宮。
會閣臣已出,遂置之幾上,純臣不知也。
城尋破,李自成得之,故純臣被殺)。
定遠侯鄧公文明。
武定侯郭公培民。
陽武侯薛公濂。
永康侯徐公錫登。
鎮遠侯顧公肇迹。
西甯侯宋公裕德。
懷甯侯孫公維藩。
彰武伯楊公崇猷。
宣城伯衛公時春(投井死)。
清平伯吳公道周。
新建伯王公先通。
安鄉伯張公光燦。
右都督方公履泰(系南和伯方一元之子)。
錦衣衛千戶李國祿。
此南中附祀武臣也,尚有武臣應祀,祀而未及者,應補入。
遂安伯陳公秉衡。
保定侯梁公世勳。
豐城伯應襲李公開先(皆被執不屈死)。
大同總兵朱公三樂。
昌平總兵李公守钅榮。
都督周公鏡(系烈後之弟,夫婦同自缢)。
錦衣衛佥事田宏祚(自缢死),田宏谟(被殺,皆戚臣宏遇之弟)。
援剿總兵劉應昌(隸南樞史可法标下,賊急,率兵勤王。
至揚州九龍橋文信國祠下,聞變,望阙遙拜,投橋下死)。
野史有錦衣衛官王國興、李若、高文采(附載)。
△正祀内臣 總督京營太監王公承恩,谥忠愍(随先帝自缢)。
前司禮監太監李公鳳翔,谥忠壯(破城自殺)。
△附祀内臣 王公之心,高公時朗,褚公憲章,方公正化,張公國元。
◎保定死事諸臣 京師陷後,賊黨僞制将軍劉芳亮,以三月二十四日攻陷保定,阖郡死。
光祿寺少卿張公羅彥(大書官爵姓名于廳事之壁,驅妻妾幼女及子婦于井,而後自經。
有三犬守之不去,噬一跣足,戚絕其拇。
賊大駭,乃埋之)。
觀政進士張公羅俊(羅彥之兄,守東城樓。
城陷,從衆中擊賊,手刃脫,兩手抱賊,拇賊耳,血淋滿口笏間,大呼:“我進士張羅俊也。
”聲不絕)。
諸生張君羅善(有勸之走者,不可,語兩兄曰:“我家有忠臣,豈可無義士?”遂投井死)。
武進士張公羅輔(初謀保伯兄愦圍出,羅彥不從。
城陷,羅輔射賊,殺數十人。
矢盡,乃馳馬橫刀砍賊。
賊圍之,裂屍死。
張氏兄弟五人,惟羅出亡,幸以免)。
羅彥之子晉,羅俊之子諸生伸。
羅俊伯母李氏(年七十四,罵賊死),羅善妻高氏(女從夫,井死),羅輔妻白氏(攜幼子、二女,井死),羅彥子婦師氏(從羅彥命,井死),羅彥妾宋氏,錢氏(當羅彥令其妻趙氏與二妾同入井,趙氏獨不沉。
家人出之,再入,複如故。
有抱晉之子華宗至者,曰:“夫人死,将令張氏無後。
”乃回空舍中,相扶潛出木門,入山免),張羅士妻高氏,張羅妻王氏,張震妻徐氏,張龔妻劉氏。
張氏自光祿以下阖門死者二十有三人。
監察禦史金公毓峒(毓峒守西城,城陷,一綠衣一道毓峒入三皇廟,毓峒奮拳擊賊仆地,自負監軍禦史印投廟前古井死)。
毓峒侄武舉金君振孫,振孫妻王氏,振孫佐毓峒守西城,善射,多斃賊。
城陷,同輩或解甲匿,振孫大呼曰:“我禦史金毓峒之侄也。
”賊支解之,其妻聞之,缢)。
保定府同知攝府事邵公宗元(宗元與羅彥先定城守事,而後太守何公至,何以印讓邵公。
城将陷,西北樓火發,公奮氣親升西洋炮,囚墜,遂焚死)。
後衛指揮劉公忠嗣。
忠嗣妻毛氏,子婦王氏,忠嗣妹。
楊千戶妻劉氏,忠嗣女劉氏(忠嗣與宗元羅彥實主城守事。
先城未破,于二十三日,手以弓弦逼諸婦女自盡,身仍登陴抗賊。
城破被執,賊索印,忠嗣怒叱咤,奪賊刃,殺兩人。
力盡受縛,剜目劓鼻死)。
左衛巡捕指揮文公運昌,妻宋氏(運昌與忠嗣同守城,城陷,夫婦投井死)。
州知州韓公東明,子仲淹(東明具衣冠,望阙拜畢,辭祖先,投井。
仲淹射賊,墜城死)。
平原府通判張公維綱(罵賊不屈,被殺)。
舉人高君泾(死于水),孫君從範(被殺),張君爾,同妻唐氏死。
貢生郭鳴世(手擊賊死之),諸生賀誠(衣巾同妻女死),何一中同妻趙氏死。
王之同妻齊氏,暨三子二女俱死,韓楓同妻王氏死。
又内臣方公正化,故保定總監。
城将危,奉命複至,守甚力,賊将上,以頭觸城,大哭,為亂兵所殺,已見内臣附祀中。
右諸人皆與城俱亡者,尚有城破後,為劉芳所執,不屈被殺者四人。
工部都給事中尹公洗,舉人劉君會昌,貢生王聯芳,諸生王世琦。
初自成以保定堅拒,議出師,既陷,猶欲屠之。
有勸以保定守于京師已亡,此忠義也,何可盡殺?乃止不屠。
芳亮仍執給事尹公等至,皆大罵不屈死。
芳亮懸賞購羅彥、毓峒子弟之存者,郡人莫應。
得毓峒侄肖孫,問毓峒子所存,備極炮烙,終不言。
賊釋之,竟以免。
思宗命李建泰督師也,以禦史金毓峒監其軍。
毓峒保定人也,保定總兵馬岱聞之,介而見光祿少卿張羅彥于家曰:“賊今兩路來,任祯自固關,劉芳亮自河間,吾當出鎮蠡縣以待敵,請先殺妻子而決死戰,其守一在公等。
”羅彥曰:“諾。
”旦日岱果焚其妻孥十一且率師去。
羅彥乃同兄觀政進士羅俊,弟武進士羅輔與攝府事,同知邵宗元計事。
邑紳尹洗、韓東明、張維綱等,武臣指揮劉忠嗣、文運昌等,舉人劉會昌、孫從範、張爾、高泾等,貢生郭鳴世、王聯芳等,諸生賀誠、張羅善、王世琦、何一中、王之、韓楓等,皆會,糾鄉兵得二千人,甫刑盟北城上,而真定反書聞。
副将謝嘉福殺都禦史徐标,遣人出固關迎賊,我城中出僞牌,分泛設守。
部署粗有定,會總監方正化、太守何複先後至,正化舊守保定有功,素善羅彥,因以識邵公,于号令無所更。
而何公之為守也,誓必死而後入,以城守事先定,固以印讓邵公,曰:“吾當同死耳,不可臨敵易主者,搖視聽也。
”大會諸生,講《見危授命章》,聞者為之益奮。
督師李建泰道散所赍帑銀,已數萬,衛者止親軍五百,退師抵城下,守者不納。
賊将劉芳亮漸逼建泰,命其中軍郭中傑、李勇,因毓峒以求入,羅彥、宗元不得已而後許。
既入,明旦芳亮至,呼城下何不降,張羅俊顧其下,厲聲曰:“苟欲降者,取我首去。
”劉忠嗣撫劍曰:“有不從張氏兄弟守者,劍砍之。
”怒以發上指,衆聲諾如雷,賊驚顧,退五裡而舍,是月二十日也。
明日賊大至,環攻中有人從正化所至者,傳曰京師陷,羅彥、宗元哭曰:“曩止城守,今則複君父仇矣。
”各飲泣北向拜,又羅拜重訂盟。
毓峒大出銀牌,懸之堞,羅彥再以私财佐賞,賊穿城濠,涸其流,伐木治攻具。
二十二日大攻西北陬,宗元奮殺賊無算。
賊射書入城,說以“國亡誰與守?”建泰得之,以示正化,複曰:“宜為一城生靈計,得一用印文書,足以免。
”正化泣不應,複曰:“太守未嘗受印也,即有印,太守必不為。
”乃召宗元,宗元至而顧視其肘曰:“曩者何公讓印而某不辭,為城守先在我耳。
今事急,且與印同死,即何公争,亦不與,肯以送閣下印降書耶?某江南一老貢生也,下吏簿祿,不肯北面事賊。
公大臣,受重任,不圖報萬一,乃為趣降。
獨不念皇帝親祖正陽門,君臣相别時乎?”建泰語塞,其從兵叩刃,欲殺宗元奪印。
宗元擲印于地,拔佩刀自刎,左右力持之。
俄而羅彥、毓峒馳至取印,強以納宗元懷中曰:“亟上城禦賊。
”是日也,賊繞城大诟張吏部,炮之飛人城者蔽天,着人多死,守者猶不懈。
至念四日巳刻,賊火箭中城西北樓,何太守焚死,正化為亂兵所殺。
火光中見白甲黑纓者殺人,雲督師親軍反,城遂陷。
賊入,羅彥、毓峒皆殉節,尹洗等被執,不屈見殺,惟建泰降。
劉芳亮居三日,率降者去,留僞将張洪鎮守。
張洪之收諸下邑也,保定總兵馬岱居蠡縣,自刎勿殊,洪傳而緻之,以将斃,故得脫。
尋為僧,不知所終。
保定陳僖者,奇士也,所葺《甲申上谷紀事》甚詳,今采而錄之,具如前。
其餘殉城者,世職指揮,則有劉洪思、戴世爵、劉元靖、呂九章、李、李一廣,千戶則有楊仁政、李尚忠、紀勳;趙世貴、劉東源、侯繼光、張守道,百戶則有劉朝卿、劉悅、田守政、王好善、強忠武、王爾祖若而人職官。
散官則有守備張大同、于之坦,戰死副總兵呂應蛟,缢死武進士陳國政,井死忠順營中軍梁儒秀,把總中錫郝國忠,中衛鎮撫管民治,主簿沙潤明,林官王尊義,醫官呂國賓、王<矢廣>、王之,殺死若而人。
文學則有杜日芳、王纟、馮澤、王胤嘉、吳┉、韓差珍、楊善舉、何光嶽、韓紹淹、<告頁>學曾、王敬嗣、王繼桂、趙居晉、王昌祚、孫試、趙世珩、楊拱辰、王建極、阮積學、王世珩、王緻中、周之翰若而人。
義民得知姓名死狀者,則有劉宗向,不屈迎刃死。
田仰名與田自重約,互殺其妻,城破,仰名殺自重妻羅氏,自重殺仰名妻曹氏,二人同缢死。
楊繩子刃賊勢屈,刎死,張加善不屈缢死,鄭國甯擊賊不克。
李懋倫罵賊,王捷、張智、劉養心、朱永甯、胡來獻、胡得銀俱殺死。
儒士劉士連不屈,王景曜罵賊射死,黃棟火箭燒死。
烈女殉節者,陳僖自為《陳氏節傳》曰:“僖王母張宜人,母楊氏,妻常氏,妹文學金瞿妻陳氏,于廿三日同辭家廟,集後園誓井,待城陷,張捧诰命,楊一手挽媳,常一手挽女,并侍婢四人,抱弟子甫周歲随之,俱井死,阖門殉者九人。
”又為《高氏節傳》,諸生高植妻王氏,舉人高杜妻劉氏,城将破,叩請公姑誓死,賊入同缢。
其餘缢死者,則有錦衣衛千戶賀詩妻霍氏等十一人,井死者則有進士王之衤妻張氏等五十二人,其死箭死水死刀者,不可勝數。
城内屍枕藉,溝壑填滿,僞官舉之,三日不能盡,蓋阖郡殉之雲。
南中政事無可書,當以褒忠之典為正,雖然,猶有失者,一曰國論,一曰野史。
阮大钺、張孫振招小人竊柄,幸君父之禍,快己私,假借東南一二不死者,篝大獄,将以刃,其餘範文貞、倪文正、李忠文,其所不得已而追崇之者也。
附祀以下,則惟所倒置矣。
武臣之濫祀,則誠意、忻城為之也,内臣之濫祀,則在南諸為之也,此國論之亻真錯也。
山東河南大亂,奏報斷絕,一二流傳,半出于間關者之口矣。
吳人好以恩怨為憎,飾優俳小夫,又以猥談瑣語,竄入其中,莫甚于《甲申紀事》一書。
苟不亟為駁正,則遠方存疑,後生惶惑,信史之大害也。
若夫有冗官而死者,有處士而死者,保無死焉而不必其核者乎?又豈無死焉,阙而不書者乎?此野史之纰缪也。
餘之論次北都,益以甯武、宣雲者,當時之所定也。
宣雲之應附祀者,何以書?曰:“君子從其同焉。
”保定則去京師之亡也,五日矣。
越之敗也,栖會稽,齊之敗也,莒即墨不下。
彼燕代靡然而從者,聞保定之風,亦可以少愧也哉? ◎豫 文臣自督府以下死事者四十一人。
三邊總督傅宗龍死于項城(十四年五月死于闖)。
陝西巡撫汪喬年死于襄城(十四年十一月死于闖)。
保定總督楊文嶽死于汝甯城南三裡店(十五年閏十一月死于闖)。
河南巡撫王漢被逆超殺于永城(漢初授河南縣,時河北十九州縣盜大起,惟漢大得民心,殺土寇殆盡,覃懷之間以安)。
分守河南道副使王胤長,雒陽城陷,被傷,賊退數日死。
分巡大梁道參議李乘雲力守禹州,登城血戰,連誅數賊,力窮被執,罵賊不絕,身受支解,口呼皇天,舌折殒命(乘雲高陽人乙利)。
睢陳兵備道佥事關永傑守陳州,力竭,猶手斬三四賊。
被賊面一刀,背一槍,搠死城下;尚舉手指賊,罵不絕口,被賊殊其首而死(永傑,字人孟,隴西人,辛未進士。
長身赤面,極類民間畫關壯缪像,自言實壯缪後,其殉國有祖之風烈,十五年三月死于闖)。
分守汝南道佥事艾毓初被賊殺于南陽門城内(米脂人,辛未進士,字孩如)。
分守汝南道佥事王世琮被賊執,罵不屈,與保督同時遇害(世琮,達州舉人)。
保定監軍道任棟力解汴圍,因左兵潰陣而死(棟永壽人,貢生)。
祭督監軍同知孫兆祿死于襄城。
開封府同知蘇茂均、管糧通判彭士奇、倉大使徐升、稅大使閻生白皆死(士奇舉人)。
通許知縣費令謀城破,投井死(令謀,鉛山人,舉人。
新任通四十日,力不支,召父老曰:“我死則爾輩可全。
”端笏北向拜,投井中。
次日賊得之,其面如生)。
太康知縣魏令望舉家自焚死(令望,武鄉人,庚辰進士)。
尉氏知縣楊鵬城破罵賊死(鵬河津人,舉人)。
洧川知縣柴存禮被賊殺(江山人,貢生)。
鄢陵知縣劉振之罵賊被磔(忌溪人,舉人)。
陳州知州侯君耀,賊繩縛其手,而膝不屈,罵不絕口,引頸受戮(君耀鹹甯人,辛酉舉人)。
西華知縣劉伯謙抱印投井。
商水知縣王化行被賊殺。
商水再陷,知縣姚文衡以新任投水死。
許州知州王應翼、襄城知縣曹思正皆被賊殺(應翼京山舉人,思正岷州舉人)。
歸德府同知顔則孔、推官王世皆死于賊營(則孔沂州人,貢生。
世清苑人,丁醜進士)。
鹿邑知縣紀懋勳城破自殺(膠州舉人)。
河南府知府亢孟桧罵賊死(臨汾舉人)。
偃師知縣徐日泰為賊所執,被磔。
宣陽知縣唐起奉、永甯知縣武大然皆被賊殺。
靈寶知縣朱挺死于賊營。
南陽知府顔日愉城未破時,先被賊殺死城上。
新城知縣丘茂袁,賊破城殺死。
汝甯知府傅汝為投西城濠死,通判朱如寶與楊保督、王巡道同遇害(汝為江陵人,甲戌進士。
如寶成都舉人)。
汝陽知縣文師頤被賊殺(廣西人,舉人。
視事甫二日,賊已至,誓死守,竟以殉)。
遂平知縣劉英死于城北劉家橋(英貴州貢生,十三年為遂平令。
自成犯豫,所向無堅城。
英鼓勵士卒,嬰城自守)。
河南巡按蘇京奏曰:“臣前于補救六款,題明殉難官紳,奉旨準行優恤,着臣開列來曆。
臣廣咨博采,約略二百四十九人。
臣捐俸三百兩,并各官所捐,合祥符知縣董之侯建祠緻祭,謹列姓名備覽。
”京疏如此,以今所傳,尚少二百人;蓋先列文臣,自将吏紳衿以下,邸抄勿錄也。
今就見聞,以補其阙。
△文武大臣殉難者 南京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再贈太傅呂忠節公維祺(十四年正月,公守洛陽北門,缒家将下,鬥殺十數人。
城陷,北向恸哭,目罵賊曰:“吾天子大臣,死不愧天地,不愧聖賢,夫複何恨?”而伸頸受刃,容自若)。
鎮守南陽總兵猛公如虎(十四年十一月,公先以計殺賊精兵數千,已而他門陷,持短刀巷戰,手及袍袖有血數鬥。
過唐府國門,北向叩頭謝恩,自稱力竭,為賊殺)。
援剿保定标營都督姜公名武(岢岚人,崇祯十五年與賊大戰于朱仙鎮七日,力竭死。
贈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
△州守縣令以下死事者 郏縣知縣李公貞佐(貞佐安邑舉人,率士民堅守。
城破,賊縱兵大殺,貞佐勵聲曰:“驅百姓死守者,知縣耳,妄殺何為?”李自成褫其衣冠,倒懸于樹。
貞佐大呼曰:“高皇帝有靈,我必祈上帝以殺賊!”賊斷其舌,剮之。
母喬氏及妻俱死)。
郏州知州史記言(八年十月,混十萬、老犭回犭回等從靈寶至郏州,大登城,記言被執,罵賊死)。
弘農衛指揮掌君錫手殺兩賊而斃,訓導王誠心,邑紳教谕姚君弼,指揮楊道泰、阮我疆,鎮标陳三元俱遇害。
鄧州知州孫澤盛(掖縣舉人。
十年二月,土賊張三崇合張獻忠陷鄧,澤盛與同知薛應齡出戰,死之)。
鄧州知州劉振世(賊再陷鄧州,振世與吏目李國玺死之)。
鄧州死難者八人,餘承蔭(千戶,戰死),李錫(千戶,井死),丁一統(諸生,殺三賊而死),張五美(諸生,被賊剔目去齒而死),王鐘、王之章(俱死),海寬(戰死),傅彥(被賊支解死)。
鎮平知縣鐘其碩(陝西成縣人),内鄉知縣龔新(江西舉人),舞陽知縣潘弘(山陽貢生),魯山知縣楊呈芳(山海衛貢生),寶豐知縣張人龍(遵化貢生),葉縣知縣張我翼(泾陽舉人),城陷,皆為李自成所殺。
舞陽陳氏,一門死難,陳預抱、陳預養、陳預懷(兄弟皆諸生,事孀母以孝。
十三年,聞城陷,母氏投井,率其妻子從之)。
泌陽知縣王上昌,城陷,為張獻忠所殺(南舉人)。
新安知縣陳某(守阙門塞。
自成攻之三日始拔,怒,盡屠其民。
陳公大呼曰:“守塞者知縣耳,百姓何罪?”賊磔之。
百姓幸免者三十二人,皆圖其像祀之)。
上蔡知縣許永禧(曲沃舉人。
十五年,李自成攻上蔡,先脅降,不從。
城陷,具袍笏,北面再拜,據案秉燭端坐。
賊近,刀自刎)。
四平知縣高鬥垣(繁時人,貢生。
十五年,寇陷西平,被執,不屈死)。
真陽知縣王信(真甯人,貢生。
十一年,單騎出撫土寇,會流寇數萬掩至,被執,欲挾以誘真陽羅山,信不可,遇害,賊搶其首去。
邑諸生田育孳鄉勇追去,獲其元如生。
贈光祿寺少卿,予特祠)。
商城知縣張國光(大興舉人,十六年,知商城縣,撫集荒殘,不遺餘力。
聞北都陷,從容具衣冠,曰:“主辱臣死,予雖小臣,請從先皇帝于地下。
”遂自經死)。
真陽知州高孝志(江都舉人,十四年知信陽。
城陷,不屈死)。
固始朱泉鎮巡檢郝瑞日(秦人,十五年,以巡簡署羅山縣事。
逾月,李自成僞官張其至,上寇萬朝勳與之合,執瑞日,脅降不從。
朝勳夜置酒,群賊皆醉,瑞日半夜持匕首斷胸截吭,因懷印走,将以投鳳督,遇西不能進,複為賊所執。
賊愛其勇,欲留之,瑞日曰:“我殺賊為國,自分死耳,肯降爾乎?”遂為所留,并從行二童子俱死)。
汝甯遊擊朱崇祖(汝陽人,初以軍校為豫撫玄默所知,戰破州通州有功,殺上寇殷守祖等皆其力。
城陷,與妻孫氏登樓自焚死)。
汝甯千戶袁永基(性剛直,有才能,讀書尤精天文占驗。
守南城,賊登陴,猶手刃數賊。
歸與母王宜人訣,束甲出,短兵巷戰,次子世胤并家丁三人皆與難,王宜人投井死)。
保督麾下副将馮某(楊文嶽之大将虎大成,先汝甯未破攻上寨,中炮身死。
自成攻汝甯,惟馮副将随文嶽在南湖力戰,勢屈自刎)。
西關參将王某,北關副将趙某(自成攻汝甯,兩将力戰,勢不敵,自焚營寨,斫馬自刎。
以上三人各書并失其名)。
又有汝甯千戶劉懋勳,楊紹祖(戰死),百戶棄榮蔭(守南門死),承德(守西門死),李衍壽,閻忠國(守栅死)。
尚有汝甯千總王基、蕭承運、於人年與瓊戰死東門,千總張惟敬數勝賊,被斫馬下,取其元以去。
汝甯士民,則有監生趙得庚,楊道臨,黃鼎雲,貢生林景,生員趙重明,費明棟,楊應稹,楊應祥,吳秀,李玑,楊镳,張經訓,馬獻書,李士谔(皆死),郭正誼(負母求脫被刃),趙得唐,胡端,馬駿(罵賊被殺)。
△邑紳孝廉之死事者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楊公所修(字修白,商城人,萬曆庚戌進士。
崇祯十四年,寇攻商城,守西門。
城陷死之,名在逆案)。
通政司通政李公夢辰(字元居,睢州人,戌辰進士)。
翰林院檢讨馬公剛中(字抑伯,商城人,甲戌進士。
由大同推官考選,以乞假歸。
十五年,獻忠攻城,率義勇登陴力戰。
有勸之去者,剛中曰:“我誓與此城存亡,諸為此言可斬也。
”城陷遇害)。
戶部主事崔公泌之(字蔔定,鹿邑人,乙醜進士)。
陽和道副使洪公胤衡(商城人,萬曆丙辰進士。
守商城北面,力戰遇害)。
臨汾知縣張質(商水人)。
懷仁知縣楊士英(西平人,恩貢。
罵賊,并其子婦王氏亦死)。
△附見 州殉難者,有都司張守正等十人,鄉紳魏完真等□人,生員李文鵬等百四十五人,武生王應鵬等十人,省祭官王有威、義民馬玉書等五百餘人,節婦王氏等二十八人。
長葛典史杜複泰等二人,鄉紳舉人孟良屏等十一人,生員張範孔等五十九人,烈婦戴文妻王氏等十五人。
臨颍千總賈蔭序、襄城典史趙鳳豸俱嬰城固守,力竭死。
項城教谕王君多福(息縣人,拒僞職不受,為書戒子,自缢死)。
陳州舉人王受爵(手刃數賊而死)。
汜水舉人張治載、馬德茂(巷戰死)。
歸德舉人徐作霖、吳伯裔、吳伯胤(皆負才名,為賊所殺)。
汝甯舉人王調鼎(十年,為賊洪用所殺)。
同時諸生李梅先、趙純、趙樸、李甲被執罵賊,義民馮玄之兄弟率鄉勇力戰俱死。
内鄉諸生許宣、許き、許宮(倡義入鄧州執僞官,堅守許家寨。
賊攻破之,き與生母常氏相從入井,宣與宮皆死,宣妻鐘氏、家妻陳氏自經,妹許氏罵賊被殺。
事聞,贈宣、き、宮皆知縣,人稱許氏七烈)。
△附見 劉時寵(上蔡人,事親孝。
父宗禮以城陷,年老不能去,自殺,而命時寵以逃。
時寵仰天大恸,刺殺其一子三女,而夫婦俱自殺,其已嫁之妹亦死)。
朱耀(固始人,與其父允義、兄炳思成皆勇敢。
崇祯八年,寇圍城,耀父子力戰沖突,賊乃退。
九年,耀身自斬賊數十,陷重圍,為賊所擒,大罵不屈而死。
父與兩兄憤踴複仇,賊大敗,固始乃全)。
又副将劉國能守葉縣,李萬慶守襄城,城破不肯從賊,死甚烈(萬慶贈都督同知榮祿大夫,立祠襄城。
國能、萬慶皆降将,國能即飛虎,萬慶即射塌天也。
又降将掃地王張一川擊獻賊被檎,賊窩之)。
汴之亡也,以水,故不載。
雒陽福邸在焉,賊得其赀,以号召中原,此興亡之所系,固當以雒陽為首。
呂尚書以官以節,法應特書,故先之也。
猛将軍則其子先捷前死于開縣矣,視曹少保、周忠武何多讓焉?或曰:“邑紳武臣,則既補之矣,李貞佐、鐘其碩等,邑令也,台使者何以弗錄?”則未知其遺之與?抑予或過于所聞也?君子之聞人善也,甯存而勿論,無棄而勿信,有忠厚之道也,故筆之。
◎秦 真甯、襄樂二戰,死忠者二人,同死者一人。
大同總兵都督同知,贈太子少保,曹公文诏(八年七月,公以二千人與賊戰于真甯之湫頭,斬級五百,乘勝突追三十裡,為賊騎數萬所圍,力屈轉鬥,拔刀自刎死,遊擊材官沒者二十餘人。
事聞,贈太子少保,蔭一子指揮佥事,世襲)。
副将艾公萬年(與賊戰于甯州之襄樂鎮,中伏被圍,死之)。
副将柳公國桢(與萬年同沒)。
△大臣兵敗赴陣死事者一人 兵部尚書三邊總督,兼制應、鳳、江、皖、豫、楚、川、黔軍務孫公傅庭(十六年十月郏縣之敗,公固守潼關。
關陷,公退屯渭南。
賊攻渭南,破之,公策馬陷陣死。
公妻張夫人于西安破日率二女六妾沉于井,揮其八歲兒逾垣避,有老翁收育之。
公長子世瑞重趼入秦,得夫人屍,貌如生,老翁歸以弟,相扶還見者泣下)。
△同死者一 參軍喬君遷高(定襄人)。
△西安城陷職官死事者六人 巡撫陝西都察院副都禦史馮公師孔。
按察使黃公纟(纟字季候,汝甯光州人,天啟壬戌進士。
初以蘭州兵備,曾破李自成于山中,由洮岷道升按察使。
西安陷,賊誘以重爵,正色不屈,赴井死。
妻王淑人先自盡。
事聞,贈太常卿,谥忠烈,其子黃彜先以乙亥光州陷,巷戰死)。
長安知縣吳從義(順天人,庚辰進士)。
指揮崔爾達。
秦府長史章世炯。
△西安鄉紳孝廉死難者 禮部尚書渭南南公企仲(萬曆庚辰進士,年八十三,遇害)。
工部尚書南公居益(企仲兄,師仲之子,被炮烙死)。
禮部祠祭司主事南公居業(企仲子,甲辰進士,被炮烙死)。
右副都禦史三原焦公原溥(罵賊,斷舌而死)。
宣大巡撫焦公原清(不受僞官死)。
禦史王公道紀。
參政田公時震(不受僞職死)。
副史祝公萬齡(冠帶至斯道中天院,拜孔子,自缢死)。
佥事王公徵(七日不食死)。
诰封都察院朱公常德。
舉人席增光,朱誼泉(俱投井,誼泉系宗室)。
又都司舍人丘從周(從周長不滿三尺,醉罵自成曰:“若小人據王府,日追鄉官饷,滅不久。
”自成亦不殺,曰:“此酒鬼,持去。
”時天寒,其下棄之于地以凍死。
或雲姓戴龠考)。
△屬城道臣以下死者 商雒道黃公世清(滕縣人,甲戌進士,商州陷,死之)。
渭南知縣楊暄(山西萬全衛人,庚辰進士。
暄初與蔡教官同守東門,舉人王命诰先自成未至十裡,迎之,因開東門以應,城破,索印不與,擒之至,不屈大罵,并蔡教官俱被殺。
蔡遼東人。
命诰尋以事被劉宗敏笞掠,欲殺之,自成不許,後用為兵部尚書。
其父亦舉人,先朝為忻州知州,賊敗後為兵所投,命诰遁去)。
蒲城知縣朱一統(抱印投井死)。
中牟知縣朱新钅(中牟初未破,知大勢不支,妻妾死。
城陷,乃自缢死)。
鳳翔知府唐公時明(時明字爾極,固始人,萬曆戊午經魁。
誓守鳳翔,有典史董尚寶内應,城陷。
自成遣牛金星誘降,又令尚寶說之,大罵不屈,自缢死之。
次月,尚寶發狂暴死,人謂時明陰擊之雲)。
平涼知府簡公仁瑞。
崇信知縣龐瑜(公安人,甲戌年死難者)。
△榆林文武大吏死忠者七人(秦人作《七忠烈傳》) 兵備副使都公任(祥符人,癸醜進士。
城陷,引佩刀自裁)。
總兵王公世國(罵賊不屈,死之。
公提督将軍威之子也)。
總兵尤公世祿(不屈罵賊死,其曆官見前)。
總兵王公世臣(不屈罵賊死之,乃世國之弟)。
總兵李公昌齡(西涼勳屬,僑居其地,不屈罵賊死之公,故延綏總兵也)。
總兵劉公某(罵賊被磔,史落其名,本中
賊李岩,其同邑也,掌箭遣人護之,聞已死,乃拜哭去)。
翰林院檢讨,贈少詹事,汪文烈公偉(字長源,休甯人,戊辰進士。
書于壁曰:“夫婦同死,節義成雙。
”)。
太仆寺丞,贈少卿,申節愍公佳胤(字素園,永平人,辛未進士,投井死)。
戶科都給事中,贈太常寺卿,吳忠節公(字和受,新昌人,戊辰進士)。
禦史贈太仆寺少卿,陳恭愍公良谟(字賓日,浙江鄞縣人,辛未進士,原名天工)。
禦史贈太仆寺少卿,陳恭節公純德(字澹玄,湖廣永州人,庚辰進士)。
禦史贈大理寺卿,王忠烈公章(字芳洲,武進士,戊辰進士,守城。
巡城至阜成門,賊已扳堞上。
賊持刀說降,公力叱之,賊刀築其膝,遇害)。
吏部員外,贈太仆卿,許忠節公直(字若魯,如臯人,甲戌進士)。
兵部郎中,贈大理卿,成忠毅公德(字潛民,懷柔人,辛未進士。
公以鸩酒哭奠梓宮,賊露刀脅之,不為動。
母與妻同死,子九歲,又撲殺之,然後自殺)。
兵部主事,贈太仆寺少卿,金忠節公铉(字伯玉,京師人,戊辰進士。
钺初以駕部巡皇城,每過禦河,辄流連不能去,歸語其弟曰:“我一見禦河,若依依不忍舍,何也?”竟投河死)。
大同巡撫,贈兵部尚書,衛忠毅公景愛(字帶黃,韓城人,乙醜進士)。
宣府巡撫,贈左都禦史,朱忠莊公之馮(字勉齋,大興人,乙醜進士。
初總兵王承胤誘宣人降賊,會居庸總兵墨雲瓦至,之馮宣言京師将發兵剿宣人之應賊者,已而刑牛馬與承胤盟。
賊至,承胤開門降,之馮死)。
此二十二公者,褒忠之首乎?範文貞、倪文正、李忠文以德以位以名,則社稷臣也。
社稷之臣,從死社稷,不綦重乎?然則終之以許文學琰、湯布衣瓊者何居?曰學宮有激勸之道焉,仿建文龔安節、儲貞義例祀之可也。
正祀以從諸公之後,則過矣。
《傳》曰:“士死義。
”謹别其為士而書之。
進士贈河南道監察禦史,孟節愍公章明(字伯昭,忠貞公兆祥之子,癸未進士)。
節愍父子同死矣,乃列附祀文臣首可乎?給事李清議曰:仿建文顔孝節父子合席而異食,屈乎其父也。
夫子不先父食足矣,附祀則豈合食之義乎?當進之。
保定之張公羅彥、金公毓峒、邵公宗元,不宜正祀乎?曰祀典以君臣同殉社稷,保定則日月稍後矣,且南中所不及聞也,故特書之。
△正祀武臣 太傅新樂侯,贈太師恒國公劉忠壯公文炳(字淇筠,其先海州人,以靖難功為和陽千戶。
籍在丘,後遷宛平。
瀛國公應元之孫,新樂伯效祖之子。
寇急,上于萬歲山騎射,文炳與驸馬鞏永固日侍左右,受手诏,谕勳戚出家丁巡緝京師,無應者。
及外城破,上曰:“能為朕一巷戰乎?”兩臣對曰:“今止臣等親随數騎耳,其何以戰?”上曰:“至是耶,朕志決矣。
不能為太祖高皇帝守社稷,當為死社稷耳。
”于是君臣向哭。
城破,侯與驸馬各殺數十騎,見第中火起,下馬投井,顧其影乃戎服,曰:“此軍容,不可見皇上地下。
”索冠服不得,得他冠而小,裂之乃得冠,遂投井死)。
惠安伯贈太師,進侯張忠武公慶臻(永城人,阖門自焚死。
長子左都督承胤,次子承志,冒難南歸)。
襄城伯贈太子太師,進侯李貞武公國祯(襄城被執,見自成不屈,言烈帝宜葬以帝禮,太子諸王不可殺戮。
自成從之)。
驸馬都尉贈少師,鞏貞愍公永固(大興人,以黃繩縛子女五人于柱ト門,自焚曰:“帝甥也,不可辱賊。
”)。
太子少保左都督,贈太保,劉忠果公文耀(新樂侯文炳之弟,守外城永定門。
外城破,馳至渾河收兵,見内城破,哭曰:“天乎!文耀在外城不即死,以内城必能守,得一見皇上請罪耳。
不知如此!”乃著一闆于井旁,曰:“太子少保文耀死處。
”)。
三關總兵,贈太保,周忠武公遇吉(三韓人,破城日,擐甲運矛,策馬入中堅,手刃巨賊百餘。
矢撇甲如毛,身中數十槍而死)。
正祀武臣當矣,李襄城任京營而失守,得無有遺議乎?且其死亦稍後矣。
雖然,被執不屈,死于其官,祀之可也,進侯則過矣。
甯遠總兵,掌中軍都督府,吳忠壯公襄。
少傅左都督,劉公繼祖。
《春秋》大複仇,然孰有身殉下宮之難,子效秦庭之節,如甯遠者乎?今追加之典備矣,此書為前朝作,稱舊官禮也。
繼祖瀛國公應元次子,守皇城象安門,聞變馳歸,大呼皇帝數聲,投井死。
其妻某氏,并二妾亦從之,嗚呼!劉氏忠壯忠果祀矣,此一戚臣也,何以不及?則兩臣者,皆相人正祀可也。
△正祀諸忠婦女 成忠毅德母贈淑人張氏(忠毅初以直節為烏程所忌,下獄,淑人廷對,慷慨有丈夫風。
京師陷,忠毅跪母前,而哭曰:“吾知汝意矣。
汝死,吾何可不同難乎?”乃相繼殉)。
周忠武妻贈夫人劉氏(劉氏縱火先焚其居,跨馬灣弓,率家僮巷戰,從辰至未殺傷千人。
矢絕然後赴火死,家僮無一人降者。
賊恨之,屠甯武城,凡殺三十餘萬人。
又曰劉夫人勇過遇吉,弓之強一軍莫能挽。
率健婦百人上一樓,賊至,射死賊數百人。
矢盡,百婦人死者亦遇半,夫人舉火焚樓死。
遇吉有子數歲,健丁五百人,夫人以其子屬之曰:“能沖賊出,為都督全此子,幸也。
”五百人巷戰死,并子俱沒,無人降賊者)。
金忠節铉母贈恭人章氏(年八十)。
妾王氏。
汪文烈偉妻贈恭人耿氏(文烈與耿恭人飲酒,題詩于壁。
其缢也,恭人在左,乃複下曰:“不可亂夫婦次序。
”其從容如此)。
馬文忠世奇妾贈孺人朱氏。
李氏。
劉文正理順妻贈孺人萬氏。
妾李氏。
陳恭愍良谟妾贈孺人時氏。
婦人以正命死者,例以節書,況國難乎?成忠毅、周忠武之母若妻,以下尚矣。
乃若新樂杜太夫人,率其三子婦從容自缢。
此孝純太後之求,而思宗所以有光國史也。
其為正祀第一,以諸忠婦女附焉。
新樂侯劉文炳母太夫人杜氏(太夫人新樂伯效祖妻也。
三子文炳、文耀、文。
事急,夫人服命服登樓,懸孝純皇太後像,召文炳妻王夫人并李夫人、吳夫人至,拜哭曰:“太後恩深,自此不得報矣。
”于樓上作數十缳曰:“大家一處死。
”命積薪其下,死即焚之。
謂文炳曰:“爾疾馳去殺一賊,猶快我。
”謂文曰:“爾不可從死,瀛國太夫人在,當奉之。
”有曰:“且劉氏不可無後。
”城破,皆就缢。
杜六缢,李九缢,不絕。
或勸李投井,曰:“同一樓死,杜太夫人命也。
吾可獨異耶?”瀛國正以甲申三月為八十誕期,賊信甚急,上猶賜金币。
其後瀛國卒以壽終。
文居江南,劉氏訖不絕)。
尚有範晨文妾,亡其姓,成德妻亦張氏,孟兆祥妻何氏,章明妻王氏失載。
野史載宮人魏氏費氏者(費氏見前注),死甚烈,留以俟考。
△附祀文臣八人(除孟節愍公改入正祀外) 保定巡撫兵部侍郎,贈尚書徐公标。
兵科給事中,贈太仆少卿,顧公钅宏。
工科給事中,贈太仆少卿,彭公钅宏。
貴州道禦史,贈太仆少卿,俞公志虞。
大名副使贈右副都副史,朱公庭煥(字中自,甲戌進士)。
金忠節铉從死弟錄。
戶部郎中,贈太仆卿,徐公有聲。
保撫死亂兵矣,然其人有殉國之志焉,不幸遇變,祀之可也。
金忠節之有弟殉兄,其義可風焉。
顧公钅宏以下,非遇害者乎?當時閣臣如方嶽貢,如丘瑜,皆以遇害死之。
稍後故不書,他官之遇害者,亦此例。
惟顧、彭、俞三公得死,其有幸有不幸焉。
尚有大臣應附祀,而未及者,應補入。
甯武道王公胤懋(霸州人,辛未進士,與總兵周遇吉同死)。
四川道禦史趙公钅宏(昆明人,被執不屈,遇害)。
河間知府方公文耀(福建人,庚辰進士)。
大同督糧郎中,朱公家仕(系兵備)。
順天府推官,劉公有瀾。
通州知州張公經(蜀人,庚辰進士)。
又有順天府訓導孫順(桐城人),高攀桂(靜海人),張體道(聞喜人),閻汝茂(南宮人),徐蘭芸(永平人。
以上俱貢生)。
野史有光祿署丞于騰蛟,副兵馬姚成,中書宋天顯、滕之祈、阮文貴,經曆張應選、毛維、張順天,知事陳貞達,儒士張世禧,及二子懋官備考。
△正祀諸生二人 長洲縣生員,贈翰林院五經博士許琰(字王重,望亭懋柳園人)。
布衣贈中書舍人湯文瓊。
又有順天諸生曹肅(與其弟時家阖門盡節),大同諸生李若葵(一家九人自缢,題曰一門全節),肥鄉諸生宋湯齊,郭珩,王拱宸(于甲申四月倡義,為張汝行所殺),又雞澤諸生殷淵(于甲申五月倡義,遇害于廣平西之廣平山,應補入)。
△附祀武臣 成國公朱公純臣(思宗危急時,傳朱谕至閣,命成國提督内外諸軍,托以東宮。
會閣臣已出,遂置之幾上,純臣不知也。
城尋破,李自成得之,故純臣被殺)。
定遠侯鄧公文明。
武定侯郭公培民。
陽武侯薛公濂。
永康侯徐公錫登。
鎮遠侯顧公肇迹。
西甯侯宋公裕德。
懷甯侯孫公維藩。
彰武伯楊公崇猷。
宣城伯衛公時春(投井死)。
清平伯吳公道周。
新建伯王公先通。
安鄉伯張公光燦。
右都督方公履泰(系南和伯方一元之子)。
錦衣衛千戶李國祿。
此南中附祀武臣也,尚有武臣應祀,祀而未及者,應補入。
遂安伯陳公秉衡。
保定侯梁公世勳。
豐城伯應襲李公開先(皆被執不屈死)。
大同總兵朱公三樂。
昌平總兵李公守钅榮。
都督周公鏡(系烈後之弟,夫婦同自缢)。
錦衣衛佥事田宏祚(自缢死),田宏谟(被殺,皆戚臣宏遇之弟)。
援剿總兵劉應昌(隸南樞史可法标下,賊急,率兵勤王。
至揚州九龍橋文信國祠下,聞變,望阙遙拜,投橋下死)。
野史有錦衣衛官王國興、李若、高文采(附載)。
△正祀内臣 總督京營太監王公承恩,谥忠愍(随先帝自缢)。
前司禮監太監李公鳳翔,谥忠壯(破城自殺)。
△附祀内臣 王公之心,高公時朗,褚公憲章,方公正化,張公國元。
◎保定死事諸臣 京師陷後,賊黨僞制将軍劉芳亮,以三月二十四日攻陷保定,阖郡死。
光祿寺少卿張公羅彥(大書官爵姓名于廳事之壁,驅妻妾幼女及子婦于井,而後自經。
有三犬守之不去,噬一跣足,戚絕其拇。
賊大駭,乃埋之)。
觀政進士張公羅俊(羅彥之兄,守東城樓。
城陷,從衆中擊賊,手刃脫,兩手抱賊,拇賊耳,血淋滿口笏間,大呼:“我進士張羅俊也。
”聲不絕)。
諸生張君羅善(有勸之走者,不可,語兩兄曰:“我家有忠臣,豈可無義士?”遂投井死)。
武進士張公羅輔(初謀保伯兄愦圍出,羅彥不從。
城陷,羅輔射賊,殺數十人。
矢盡,乃馳馬橫刀砍賊。
賊圍之,裂屍死。
張氏兄弟五人,惟羅出亡,幸以免)。
羅彥之子晉,羅俊之子諸生伸。
羅俊伯母李氏(年七十四,罵賊死),羅善妻高氏(女從夫,井死),羅輔妻白氏(攜幼子、二女,井死),羅彥子婦師氏(從羅彥命,井死),羅彥妾宋氏,錢氏(當羅彥令其妻趙氏與二妾同入井,趙氏獨不沉。
家人出之,再入,複如故。
有抱晉之子華宗至者,曰:“夫人死,将令張氏無後。
”乃回空舍中,相扶潛出木門,入山免),張羅士妻高氏,張羅妻王氏,張震妻徐氏,張龔妻劉氏。
張氏自光祿以下阖門死者二十有三人。
監察禦史金公毓峒(毓峒守西城,城陷,一綠衣一道毓峒入三皇廟,毓峒奮拳擊賊仆地,自負監軍禦史印投廟前古井死)。
毓峒侄武舉金君振孫,振孫妻王氏,振孫佐毓峒守西城,善射,多斃賊。
城陷,同輩或解甲匿,振孫大呼曰:“我禦史金毓峒之侄也。
”賊支解之,其妻聞之,缢)。
保定府同知攝府事邵公宗元(宗元與羅彥先定城守事,而後太守何公至,何以印讓邵公。
城将陷,西北樓火發,公奮氣親升西洋炮,囚墜,遂焚死)。
後衛指揮劉公忠嗣。
忠嗣妻毛氏,子婦王氏,忠嗣妹。
楊千戶妻劉氏,忠嗣女劉氏(忠嗣與宗元羅彥實主城守事。
先城未破,于二十三日,手以弓弦逼諸婦女自盡,身仍登陴抗賊。
城破被執,賊索印,忠嗣怒叱咤,奪賊刃,殺兩人。
力盡受縛,剜目劓鼻死)。
左衛巡捕指揮文公運昌,妻宋氏(運昌與忠嗣同守城,城陷,夫婦投井死)。
州知州韓公東明,子仲淹(東明具衣冠,望阙拜畢,辭祖先,投井。
仲淹射賊,墜城死)。
平原府通判張公維綱(罵賊不屈,被殺)。
舉人高君泾(死于水),孫君從範(被殺),張君爾,同妻唐氏死。
貢生郭鳴世(手擊賊死之),諸生賀誠(衣巾同妻女死),何一中同妻趙氏死。
王之同妻齊氏,暨三子二女俱死,韓楓同妻王氏死。
又内臣方公正化,故保定總監。
城将危,奉命複至,守甚力,賊将上,以頭觸城,大哭,為亂兵所殺,已見内臣附祀中。
右諸人皆與城俱亡者,尚有城破後,為劉芳所執,不屈被殺者四人。
工部都給事中尹公洗,舉人劉君會昌,貢生王聯芳,諸生王世琦。
初自成以保定堅拒,議出師,既陷,猶欲屠之。
有勸以保定守于京師已亡,此忠義也,何可盡殺?乃止不屠。
芳亮仍執給事尹公等至,皆大罵不屈死。
芳亮懸賞購羅彥、毓峒子弟之存者,郡人莫應。
得毓峒侄肖孫,問毓峒子所存,備極炮烙,終不言。
賊釋之,竟以免。
思宗命李建泰督師也,以禦史金毓峒監其軍。
毓峒保定人也,保定總兵馬岱聞之,介而見光祿少卿張羅彥于家曰:“賊今兩路來,任祯自固關,劉芳亮自河間,吾當出鎮蠡縣以待敵,請先殺妻子而決死戰,其守一在公等。
”羅彥曰:“諾。
”旦日岱果焚其妻孥十一且率師去。
羅彥乃同兄觀政進士羅俊,弟武進士羅輔與攝府事,同知邵宗元計事。
邑紳尹洗、韓東明、張維綱等,武臣指揮劉忠嗣、文運昌等,舉人劉會昌、孫從範、張爾、高泾等,貢生郭鳴世、王聯芳等,諸生賀誠、張羅善、王世琦、何一中、王之、韓楓等,皆會,糾鄉兵得二千人,甫刑盟北城上,而真定反書聞。
副将謝嘉福殺都禦史徐标,遣人出固關迎賊,我城中出僞牌,分泛設守。
部署粗有定,會總監方正化、太守何複先後至,正化舊守保定有功,素善羅彥,因以識邵公,于号令無所更。
而何公之為守也,誓必死而後入,以城守事先定,固以印讓邵公,曰:“吾當同死耳,不可臨敵易主者,搖視聽也。
”大會諸生,講《見危授命章》,聞者為之益奮。
督師李建泰道散所赍帑銀,已數萬,衛者止親軍五百,退師抵城下,守者不納。
賊将劉芳亮漸逼建泰,命其中軍郭中傑、李勇,因毓峒以求入,羅彥、宗元不得已而後許。
既入,明旦芳亮至,呼城下何不降,張羅俊顧其下,厲聲曰:“苟欲降者,取我首去。
”劉忠嗣撫劍曰:“有不從張氏兄弟守者,劍砍之。
”怒以發上指,衆聲諾如雷,賊驚顧,退五裡而舍,是月二十日也。
明日賊大至,環攻中有人從正化所至者,傳曰京師陷,羅彥、宗元哭曰:“曩止城守,今則複君父仇矣。
”各飲泣北向拜,又羅拜重訂盟。
毓峒大出銀牌,懸之堞,羅彥再以私财佐賞,賊穿城濠,涸其流,伐木治攻具。
二十二日大攻西北陬,宗元奮殺賊無算。
賊射書入城,說以“國亡誰與守?”建泰得之,以示正化,複曰:“宜為一城生靈計,得一用印文書,足以免。
”正化泣不應,複曰:“太守未嘗受印也,即有印,太守必不為。
”乃召宗元,宗元至而顧視其肘曰:“曩者何公讓印而某不辭,為城守先在我耳。
今事急,且與印同死,即何公争,亦不與,肯以送閣下印降書耶?某江南一老貢生也,下吏簿祿,不肯北面事賊。
公大臣,受重任,不圖報萬一,乃為趣降。
獨不念皇帝親祖正陽門,君臣相别時乎?”建泰語塞,其從兵叩刃,欲殺宗元奪印。
宗元擲印于地,拔佩刀自刎,左右力持之。
俄而羅彥、毓峒馳至取印,強以納宗元懷中曰:“亟上城禦賊。
”是日也,賊繞城大诟張吏部,炮之飛人城者蔽天,着人多死,守者猶不懈。
至念四日巳刻,賊火箭中城西北樓,何太守焚死,正化為亂兵所殺。
火光中見白甲黑纓者殺人,雲督師親軍反,城遂陷。
賊入,羅彥、毓峒皆殉節,尹洗等被執,不屈見殺,惟建泰降。
劉芳亮居三日,率降者去,留僞将張洪鎮守。
張洪之收諸下邑也,保定總兵馬岱居蠡縣,自刎勿殊,洪傳而緻之,以将斃,故得脫。
尋為僧,不知所終。
保定陳僖者,奇士也,所葺《甲申上谷紀事》甚詳,今采而錄之,具如前。
其餘殉城者,世職指揮,則有劉洪思、戴世爵、劉元靖、呂九章、李、李一廣,千戶則有楊仁政、李尚忠、紀勳;趙世貴、劉東源、侯繼光、張守道,百戶則有劉朝卿、劉悅、田守政、王好善、強忠武、王爾祖若而人職官。
散官則有守備張大同、于之坦,戰死副總兵呂應蛟,缢死武進士陳國政,井死忠順營中軍梁儒秀,把總中錫郝國忠,中衛鎮撫管民治,主簿沙潤明,林官王尊義,醫官呂國賓、王<矢廣>、王之,殺死若而人。
文學則有杜日芳、王纟、馮澤、王胤嘉、吳┉、韓差珍、楊善舉、何光嶽、韓紹淹、<告頁>學曾、王敬嗣、王繼桂、趙居晉、王昌祚、孫試、趙世珩、楊拱辰、王建極、阮積學、王世珩、王緻中、周之翰若而人。
義民得知姓名死狀者,則有劉宗向,不屈迎刃死。
田仰名與田自重約,互殺其妻,城破,仰名殺自重妻羅氏,自重殺仰名妻曹氏,二人同缢死。
楊繩子刃賊勢屈,刎死,張加善不屈缢死,鄭國甯擊賊不克。
李懋倫罵賊,王捷、張智、劉養心、朱永甯、胡來獻、胡得銀俱殺死。
儒士劉士連不屈,王景曜罵賊射死,黃棟火箭燒死。
烈女殉節者,陳僖自為《陳氏節傳》曰:“僖王母張宜人,母楊氏,妻常氏,妹文學金瞿妻陳氏,于廿三日同辭家廟,集後園誓井,待城陷,張捧诰命,楊一手挽媳,常一手挽女,并侍婢四人,抱弟子甫周歲随之,俱井死,阖門殉者九人。
”又為《高氏節傳》,諸生高植妻王氏,舉人高杜妻劉氏,城将破,叩請公姑誓死,賊入同缢。
其餘缢死者,則有錦衣衛千戶賀詩妻霍氏等十一人,井死者則有進士王之衤妻張氏等五十二人,其死箭死水死刀者,不可勝數。
城内屍枕藉,溝壑填滿,僞官舉之,三日不能盡,蓋阖郡殉之雲。
南中政事無可書,當以褒忠之典為正,雖然,猶有失者,一曰國論,一曰野史。
阮大钺、張孫振招小人竊柄,幸君父之禍,快己私,假借東南一二不死者,篝大獄,将以刃,其餘範文貞、倪文正、李忠文,其所不得已而追崇之者也。
附祀以下,則惟所倒置矣。
武臣之濫祀,則誠意、忻城為之也,内臣之濫祀,則在南諸為之也,此國論之亻真錯也。
山東河南大亂,奏報斷絕,一二流傳,半出于間關者之口矣。
吳人好以恩怨為憎,飾優俳小夫,又以猥談瑣語,竄入其中,莫甚于《甲申紀事》一書。
苟不亟為駁正,則遠方存疑,後生惶惑,信史之大害也。
若夫有冗官而死者,有處士而死者,保無死焉而不必其核者乎?又豈無死焉,阙而不書者乎?此野史之纰缪也。
餘之論次北都,益以甯武、宣雲者,當時之所定也。
宣雲之應附祀者,何以書?曰:“君子從其同焉。
”保定則去京師之亡也,五日矣。
越之敗也,栖會稽,齊之敗也,莒即墨不下。
彼燕代靡然而從者,聞保定之風,亦可以少愧也哉? ◎豫 文臣自督府以下死事者四十一人。
三邊總督傅宗龍死于項城(十四年五月死于闖)。
陝西巡撫汪喬年死于襄城(十四年十一月死于闖)。
保定總督楊文嶽死于汝甯城南三裡店(十五年閏十一月死于闖)。
河南巡撫王漢被逆超殺于永城(漢初授河南縣,時河北十九州縣盜大起,惟漢大得民心,殺土寇殆盡,覃懷之間以安)。
分守河南道副使王胤長,雒陽城陷,被傷,賊退數日死。
分巡大梁道參議李乘雲力守禹州,登城血戰,連誅數賊,力窮被執,罵賊不絕,身受支解,口呼皇天,舌折殒命(乘雲高陽人乙利)。
睢陳兵備道佥事關永傑守陳州,力竭,猶手斬三四賊。
被賊面一刀,背一槍,搠死城下;尚舉手指賊,罵不絕口,被賊殊其首而死(永傑,字人孟,隴西人,辛未進士。
長身赤面,極類民間畫關壯缪像,自言實壯缪後,其殉國有祖之風烈,十五年三月死于闖)。
分守汝南道佥事艾毓初被賊殺于南陽門城内(米脂人,辛未進士,字孩如)。
分守汝南道佥事王世琮被賊執,罵不屈,與保督同時遇害(世琮,達州舉人)。
保定監軍道任棟力解汴圍,因左兵潰陣而死(棟永壽人,貢生)。
祭督監軍同知孫兆祿死于襄城。
開封府同知蘇茂均、管糧通判彭士奇、倉大使徐升、稅大使閻生白皆死(士奇舉人)。
通許知縣費令謀城破,投井死(令謀,鉛山人,舉人。
新任通四十日,力不支,召父老曰:“我死則爾輩可全。
”端笏北向拜,投井中。
次日賊得之,其面如生)。
太康知縣魏令望舉家自焚死(令望,武鄉人,庚辰進士)。
尉氏知縣楊鵬城破罵賊死(鵬河津人,舉人)。
洧川知縣柴存禮被賊殺(江山人,貢生)。
鄢陵知縣劉振之罵賊被磔(忌溪人,舉人)。
陳州知州侯君耀,賊繩縛其手,而膝不屈,罵不絕口,引頸受戮(君耀鹹甯人,辛酉舉人)。
西華知縣劉伯謙抱印投井。
商水知縣王化行被賊殺。
商水再陷,知縣姚文衡以新任投水死。
許州知州王應翼、襄城知縣曹思正皆被賊殺(應翼京山舉人,思正岷州舉人)。
歸德府同知顔則孔、推官王世皆死于賊營(則孔沂州人,貢生。
世清苑人,丁醜進士)。
鹿邑知縣紀懋勳城破自殺(膠州舉人)。
河南府知府亢孟桧罵賊死(臨汾舉人)。
偃師知縣徐日泰為賊所執,被磔。
宣陽知縣唐起奉、永甯知縣武大然皆被賊殺。
靈寶知縣朱挺死于賊營。
南陽知府顔日愉城未破時,先被賊殺死城上。
新城知縣丘茂袁,賊破城殺死。
汝甯知府傅汝為投西城濠死,通判朱如寶與楊保督、王巡道同遇害(汝為江陵人,甲戌進士。
如寶成都舉人)。
汝陽知縣文師頤被賊殺(廣西人,舉人。
視事甫二日,賊已至,誓死守,竟以殉)。
遂平知縣劉英死于城北劉家橋(英貴州貢生,十三年為遂平令。
自成犯豫,所向無堅城。
英鼓勵士卒,嬰城自守)。
河南巡按蘇京奏曰:“臣前于補救六款,題明殉難官紳,奉旨準行優恤,着臣開列來曆。
臣廣咨博采,約略二百四十九人。
臣捐俸三百兩,并各官所捐,合祥符知縣董之侯建祠緻祭,謹列姓名備覽。
”京疏如此,以今所傳,尚少二百人;蓋先列文臣,自将吏紳衿以下,邸抄勿錄也。
今就見聞,以補其阙。
△文武大臣殉難者 南京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再贈太傅呂忠節公維祺(十四年正月,公守洛陽北門,缒家将下,鬥殺十數人。
城陷,北向恸哭,目罵賊曰:“吾天子大臣,死不愧天地,不愧聖賢,夫複何恨?”而伸頸受刃,容自若)。
鎮守南陽總兵猛公如虎(十四年十一月,公先以計殺賊精兵數千,已而他門陷,持短刀巷戰,手及袍袖有血數鬥。
過唐府國門,北向叩頭謝恩,自稱力竭,為賊殺)。
援剿保定标營都督姜公名武(岢岚人,崇祯十五年與賊大戰于朱仙鎮七日,力竭死。
贈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
△州守縣令以下死事者 郏縣知縣李公貞佐(貞佐安邑舉人,率士民堅守。
城破,賊縱兵大殺,貞佐勵聲曰:“驅百姓死守者,知縣耳,妄殺何為?”李自成褫其衣冠,倒懸于樹。
貞佐大呼曰:“高皇帝有靈,我必祈上帝以殺賊!”賊斷其舌,剮之。
母喬氏及妻俱死)。
郏州知州史記言(八年十月,混十萬、老犭回犭回等從靈寶至郏州,大登城,記言被執,罵賊死)。
弘農衛指揮掌君錫手殺兩賊而斃,訓導王誠心,邑紳教谕姚君弼,指揮楊道泰、阮我疆,鎮标陳三元俱遇害。
鄧州知州孫澤盛(掖縣舉人。
十年二月,土賊張三崇合張獻忠陷鄧,澤盛與同知薛應齡出戰,死之)。
鄧州知州劉振世(賊再陷鄧州,振世與吏目李國玺死之)。
鄧州死難者八人,餘承蔭(千戶,戰死),李錫(千戶,井死),丁一統(諸生,殺三賊而死),張五美(諸生,被賊剔目去齒而死),王鐘、王之章(俱死),海寬(戰死),傅彥(被賊支解死)。
鎮平知縣鐘其碩(陝西成縣人),内鄉知縣龔新(江西舉人),舞陽知縣潘弘(山陽貢生),魯山知縣楊呈芳(山海衛貢生),寶豐知縣張人龍(遵化貢生),葉縣知縣張我翼(泾陽舉人),城陷,皆為李自成所殺。
舞陽陳氏,一門死難,陳預抱、陳預養、陳預懷(兄弟皆諸生,事孀母以孝。
十三年,聞城陷,母氏投井,率其妻子從之)。
泌陽知縣王上昌,城陷,為張獻忠所殺(南舉人)。
新安知縣陳某(守阙門塞。
自成攻之三日始拔,怒,盡屠其民。
陳公大呼曰:“守塞者知縣耳,百姓何罪?”賊磔之。
百姓幸免者三十二人,皆圖其像祀之)。
上蔡知縣許永禧(曲沃舉人。
十五年,李自成攻上蔡,先脅降,不從。
城陷,具袍笏,北面再拜,據案秉燭端坐。
賊近,刀自刎)。
四平知縣高鬥垣(繁時人,貢生。
十五年,寇陷西平,被執,不屈死)。
真陽知縣王信(真甯人,貢生。
十一年,單騎出撫土寇,會流寇數萬掩至,被執,欲挾以誘真陽羅山,信不可,遇害,賊搶其首去。
邑諸生田育孳鄉勇追去,獲其元如生。
贈光祿寺少卿,予特祠)。
商城知縣張國光(大興舉人,十六年,知商城縣,撫集荒殘,不遺餘力。
聞北都陷,從容具衣冠,曰:“主辱臣死,予雖小臣,請從先皇帝于地下。
”遂自經死)。
真陽知州高孝志(江都舉人,十四年知信陽。
城陷,不屈死)。
固始朱泉鎮巡檢郝瑞日(秦人,十五年,以巡簡署羅山縣事。
逾月,李自成僞官張其至,上寇萬朝勳與之合,執瑞日,脅降不從。
朝勳夜置酒,群賊皆醉,瑞日半夜持匕首斷胸截吭,因懷印走,将以投鳳督,遇西不能進,複為賊所執。
賊愛其勇,欲留之,瑞日曰:“我殺賊為國,自分死耳,肯降爾乎?”遂為所留,并從行二童子俱死)。
汝甯遊擊朱崇祖(汝陽人,初以軍校為豫撫玄默所知,戰破州通州有功,殺上寇殷守祖等皆其力。
城陷,與妻孫氏登樓自焚死)。
汝甯千戶袁永基(性剛直,有才能,讀書尤精天文占驗。
守南城,賊登陴,猶手刃數賊。
歸與母王宜人訣,束甲出,短兵巷戰,次子世胤并家丁三人皆與難,王宜人投井死)。
保督麾下副将馮某(楊文嶽之大将虎大成,先汝甯未破攻上寨,中炮身死。
自成攻汝甯,惟馮副将随文嶽在南湖力戰,勢屈自刎)。
西關參将王某,北關副将趙某(自成攻汝甯,兩将力戰,勢不敵,自焚營寨,斫馬自刎。
以上三人各書并失其名)。
又有汝甯千戶劉懋勳,楊紹祖(戰死),百戶棄榮蔭(守南門死),承德(守西門死),李衍壽,閻忠國(守栅死)。
尚有汝甯千總王基、蕭承運、於人年與瓊戰死東門,千總張惟敬數勝賊,被斫馬下,取其元以去。
汝甯士民,則有監生趙得庚,楊道臨,黃鼎雲,貢生林景,生員趙重明,費明棟,楊應稹,楊應祥,吳秀,李玑,楊镳,張經訓,馬獻書,李士谔(皆死),郭正誼(負母求脫被刃),趙得唐,胡端,馬駿(罵賊被殺)。
△邑紳孝廉之死事者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楊公所修(字修白,商城人,萬曆庚戌進士。
崇祯十四年,寇攻商城,守西門。
城陷死之,名在逆案)。
通政司通政李公夢辰(字元居,睢州人,戌辰進士)。
翰林院檢讨馬公剛中(字抑伯,商城人,甲戌進士。
由大同推官考選,以乞假歸。
十五年,獻忠攻城,率義勇登陴力戰。
有勸之去者,剛中曰:“我誓與此城存亡,諸為此言可斬也。
”城陷遇害)。
戶部主事崔公泌之(字蔔定,鹿邑人,乙醜進士)。
陽和道副使洪公胤衡(商城人,萬曆丙辰進士。
守商城北面,力戰遇害)。
臨汾知縣張質(商水人)。
懷仁知縣楊士英(西平人,恩貢。
罵賊,并其子婦王氏亦死)。
△附見 州殉難者,有都司張守正等十人,鄉紳魏完真等□人,生員李文鵬等百四十五人,武生王應鵬等十人,省祭官王有威、義民馬玉書等五百餘人,節婦王氏等二十八人。
長葛典史杜複泰等二人,鄉紳舉人孟良屏等十一人,生員張範孔等五十九人,烈婦戴文妻王氏等十五人。
臨颍千總賈蔭序、襄城典史趙鳳豸俱嬰城固守,力竭死。
項城教谕王君多福(息縣人,拒僞職不受,為書戒子,自缢死)。
陳州舉人王受爵(手刃數賊而死)。
汜水舉人張治載、馬德茂(巷戰死)。
歸德舉人徐作霖、吳伯裔、吳伯胤(皆負才名,為賊所殺)。
汝甯舉人王調鼎(十年,為賊洪用所殺)。
同時諸生李梅先、趙純、趙樸、李甲被執罵賊,義民馮玄之兄弟率鄉勇力戰俱死。
内鄉諸生許宣、許き、許宮(倡義入鄧州執僞官,堅守許家寨。
賊攻破之,き與生母常氏相從入井,宣與宮皆死,宣妻鐘氏、家妻陳氏自經,妹許氏罵賊被殺。
事聞,贈宣、き、宮皆知縣,人稱許氏七烈)。
△附見 劉時寵(上蔡人,事親孝。
父宗禮以城陷,年老不能去,自殺,而命時寵以逃。
時寵仰天大恸,刺殺其一子三女,而夫婦俱自殺,其已嫁之妹亦死)。
朱耀(固始人,與其父允義、兄炳思成皆勇敢。
崇祯八年,寇圍城,耀父子力戰沖突,賊乃退。
九年,耀身自斬賊數十,陷重圍,為賊所擒,大罵不屈而死。
父與兩兄憤踴複仇,賊大敗,固始乃全)。
又副将劉國能守葉縣,李萬慶守襄城,城破不肯從賊,死甚烈(萬慶贈都督同知榮祿大夫,立祠襄城。
國能、萬慶皆降将,國能即飛虎,萬慶即射塌天也。
又降将掃地王張一川擊獻賊被檎,賊窩之)。
汴之亡也,以水,故不載。
雒陽福邸在焉,賊得其赀,以号召中原,此興亡之所系,固當以雒陽為首。
呂尚書以官以節,法應特書,故先之也。
猛将軍則其子先捷前死于開縣矣,視曹少保、周忠武何多讓焉?或曰:“邑紳武臣,則既補之矣,李貞佐、鐘其碩等,邑令也,台使者何以弗錄?”則未知其遺之與?抑予或過于所聞也?君子之聞人善也,甯存而勿論,無棄而勿信,有忠厚之道也,故筆之。
◎秦 真甯、襄樂二戰,死忠者二人,同死者一人。
大同總兵都督同知,贈太子少保,曹公文诏(八年七月,公以二千人與賊戰于真甯之湫頭,斬級五百,乘勝突追三十裡,為賊騎數萬所圍,力屈轉鬥,拔刀自刎死,遊擊材官沒者二十餘人。
事聞,贈太子少保,蔭一子指揮佥事,世襲)。
副将艾公萬年(與賊戰于甯州之襄樂鎮,中伏被圍,死之)。
副将柳公國桢(與萬年同沒)。
△大臣兵敗赴陣死事者一人 兵部尚書三邊總督,兼制應、鳳、江、皖、豫、楚、川、黔軍務孫公傅庭(十六年十月郏縣之敗,公固守潼關。
關陷,公退屯渭南。
賊攻渭南,破之,公策馬陷陣死。
公妻張夫人于西安破日率二女六妾沉于井,揮其八歲兒逾垣避,有老翁收育之。
公長子世瑞重趼入秦,得夫人屍,貌如生,老翁歸以弟,相扶還見者泣下)。
△同死者一 參軍喬君遷高(定襄人)。
△西安城陷職官死事者六人 巡撫陝西都察院副都禦史馮公師孔。
按察使黃公纟(纟字季候,汝甯光州人,天啟壬戌進士。
初以蘭州兵備,曾破李自成于山中,由洮岷道升按察使。
西安陷,賊誘以重爵,正色不屈,赴井死。
妻王淑人先自盡。
事聞,贈太常卿,谥忠烈,其子黃彜先以乙亥光州陷,巷戰死)。
長安知縣吳從義(順天人,庚辰進士)。
指揮崔爾達。
秦府長史章世炯。
△西安鄉紳孝廉死難者 禮部尚書渭南南公企仲(萬曆庚辰進士,年八十三,遇害)。
工部尚書南公居益(企仲兄,師仲之子,被炮烙死)。
禮部祠祭司主事南公居業(企仲子,甲辰進士,被炮烙死)。
右副都禦史三原焦公原溥(罵賊,斷舌而死)。
宣大巡撫焦公原清(不受僞官死)。
禦史王公道紀。
參政田公時震(不受僞職死)。
副史祝公萬齡(冠帶至斯道中天院,拜孔子,自缢死)。
佥事王公徵(七日不食死)。
诰封都察院朱公常德。
舉人席增光,朱誼泉(俱投井,誼泉系宗室)。
又都司舍人丘從周(從周長不滿三尺,醉罵自成曰:“若小人據王府,日追鄉官饷,滅不久。
”自成亦不殺,曰:“此酒鬼,持去。
”時天寒,其下棄之于地以凍死。
或雲姓戴龠考)。
△屬城道臣以下死者 商雒道黃公世清(滕縣人,甲戌進士,商州陷,死之)。
渭南知縣楊暄(山西萬全衛人,庚辰進士。
暄初與蔡教官同守東門,舉人王命诰先自成未至十裡,迎之,因開東門以應,城破,索印不與,擒之至,不屈大罵,并蔡教官俱被殺。
蔡遼東人。
命诰尋以事被劉宗敏笞掠,欲殺之,自成不許,後用為兵部尚書。
其父亦舉人,先朝為忻州知州,賊敗後為兵所投,命诰遁去)。
蒲城知縣朱一統(抱印投井死)。
中牟知縣朱新钅(中牟初未破,知大勢不支,妻妾死。
城陷,乃自缢死)。
鳳翔知府唐公時明(時明字爾極,固始人,萬曆戊午經魁。
誓守鳳翔,有典史董尚寶内應,城陷。
自成遣牛金星誘降,又令尚寶說之,大罵不屈,自缢死之。
次月,尚寶發狂暴死,人謂時明陰擊之雲)。
平涼知府簡公仁瑞。
崇信知縣龐瑜(公安人,甲戌年死難者)。
△榆林文武大吏死忠者七人(秦人作《七忠烈傳》) 兵備副使都公任(祥符人,癸醜進士。
城陷,引佩刀自裁)。
總兵王公世國(罵賊不屈,死之。
公提督将軍威之子也)。
總兵尤公世祿(不屈罵賊死,其曆官見前)。
總兵王公世臣(不屈罵賊死之,乃世國之弟)。
總兵李公昌齡(西涼勳屬,僑居其地,不屈罵賊死之公,故延綏總兵也)。
總兵劉公某(罵賊被磔,史落其名,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