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泛葉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徽處萬山中,其田土所産,啬于他郡;生其間者,不得不裹糧服賈,奔走四方以謀食。
而老儒宿彥,自蒙童讀書,至老死未嘗暫釋,著述充棟,不肯一俯首就試有司,講學書院,自紫陽、還古而外,所在多有。
顧海内士大夫之與徽人接者,往往奔走四方之人居多,而深山窮谷中宿儒,不得一叩其姓氏;遂并我考亭夫子、篁墩、正希諸先生,概目之曰徽人耳,不亦誣欤?首輯新安理學,次輯故老雜記若黔兵始末,則鄉先生之有功于桑梓,不可不附而存之。
” ◎新安理學 新安自紫陽、峰峻先儒名賢,比肩接踵,迄今風尚醇樸。
雖僻村陋室,肩聖賢而躬實踐者,指蓋不勝屈也。
嗚呼,千秋具在,豈徒尚口。
前徽不遠,有志當型。
略撮世所共尊者數人可以興矣。
朱子名熹字仲晦,婺源松岩裡人。
五代有朱石寮者,仕為婺源鎮将,因家婺源,曆傳至森,仕宋為承仕郎。
森生松,松年逾髫髻,以上舍登第,授建州政和尉。
以父喪值亂,寓州之崇安,服除,調劍州尤溪尉,監泉州石升鎮。
建炎間,告歸十餘年,紹興四年,内翰纂密言于上,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
明年車駕還臨安,上言甚切,至遷尚書度支員外郎,兼史館校勘,曆司勳吏部兩曹,兼領史職如故。
後以抗疏阻和議,出知饒州,請告老,得主管台州崇道觀。
初松交呂廣問歡雅,遊于蕭觊、羅從彥之間,大明六藉要旨,而徽之理學,實松有開其先雲。
松力行砥砺,嘗自謂性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韋之義名齋,所著有《韋齋文集外集》。
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甲寅,生熹于尤溪寓舍。
先是松生時,婺源城有白氣如虹,自井出;至是熹生,複有紫氣如虹,自井出,騰上光星日,因名之曰虹井。
紹興四年,熹入小學,通《孝經》大義,從群兒遊,獨以沙立八卦,端坐視其悱心者。
初松疾革時,以後事屬少傅劉子羽,語熹曰:“胡原仲、劉緻中、劉彥仲此三人學有淵源,吾即死,往受學焉,汝其念哉!”松卒,熹乃往依劉子羽,居崇安,從學于三君子,遂築室于西塔山。
十七年其秋通藉建陽,舉于鄉。
十八年舉進士,二十年春歸婺源展墓,以張敦赜所贖歸父質田,請族父老主之,供祭祀事。
二十一年授同安主簿,将起同安,愍學者之不達其指而道悖,乃師事延平李願中,獨得宗旨,為學始就精實,而會理一分殊矣。
治同安取令甲邑簿所當為者,大書揭之楣間。
其後六年,為隆興元年孝宗即位,數召入對言時事,請祠監南嶽廟。
三年如長沙訪張┉,講喜怒哀樂未發之旨,留兩月去。
道昭武谒黃端明,偕┉登衡嶽之山,除樞密院編修官,歸崇安。
四年崇安饑,請貸粟于府以赈,其冬民願歸償貸粟;太守王淮令留之裡中,而上其籍于官,社倉之議,始于此。
五年遭母祝氏喪,乃述往事,思來者,喟然興歎曰:“先大夫有言,自兩程夫子殁,有能紹道緒,正《易傳》,述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予其何敢忽諸?”于是修舊起廢,據仲尼之素功,上自羲氏,下至于茲,靡不羅罔研鏡注疏而軌之正,以垂六藝之統紀。
自是弟子日親,摳衣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九月有旨,特與秩,改宮觀,辭,淳熙元年夏拜命。
明年夏呂祖謙請造講學于寒泉精舍,祖謙别去,餞之,至鵝湖,陸子壽子靜來會講無極太極,未合并而去。
五年遣知南康軍,置奏減星子縣稅錢,立周程祠,複白鹿洞書院,身為勸駕,諸生自以為得師。
八年二月,熹與子壽子靜複會于南康,議論乃多有合者,特請子靜升講以發明之。
是年秋,除直秘閣,改除提學浙東常平茶鹽。
九年夏诏捕蝗,熹言于宰相,行社倉之法。
又言紹興和買害民,台州丁錢當免,及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事。
其年秋,除直徽猷閣,改除江西提刑。
十五年夏,除兵部郎官,與兵侍林栗講易不合,以足疾乞祠。
明年春诏與宮觀,是時始出《太極圖通書西銘解義》,授學者。
十六年春,除秘閣修撰,屢乞祠不許。
光宗即位,诏許之,仍直寶文閣,令學士院降诏獎谕,轉朝散郎,賜绯魚。
其年秋,除江東運副,又辭,冬改知漳州。
二年春,乞補宮觀,四年春,差主管南京鴻慶,冬除湖南安撫。
先是使人自金回,問:“朱先生安在?”以故有是命。
甯宗初,除煥章閣待制侍講,冬奏事便殿,辭,改說書。
差遣上孝宗山陵議狀,诏進講太學實錄院同修撰,辭,不許,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入内院,除宮觀。
頃之,除寶文閣待制,知江甯府湖北安撫。
慶元元年,三乞緻位,其年冬,诏充秘閣修撰如故,祠宮觀;比冬值韓胄禁僞學,罷祠。
四年乞緻仕,明年夏許之。
六年春二月辛酉,定《大學·誠意章》,其後三日甲子,以疾終于正寝。
是日大風拔木,洪水潰,山崩,年七十有一,墓建陽唐石裡之天林谷。
初熹展墓婺源,有終焉之志,其徒蔡氏力挽歸閩雲。
嘉定元年,谥曰文,封信國公,紹定間改封徽國公,從祀夫子廟,後賜所居裡額曰文公阙裡。
元至正間,追谥熹父松曰獻靖。
熹長子塾先熹十年卒,次迪功郎,監湖州德清縣戶部新市犒賞酒庫,後十一年卒。
次在字敬之,承議郎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曆官至工部侍郎,封建安侯,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熹從孫曰洪範,家貧苦學自忍,常館于胡舜卿,授以《易》學,舜卿卒,洪範以《易》授舜卿子。
寶元年登第,授為武夷書院山長,一軌于古道,時人高之。
熹十世孫曰穩,明天順丁醜進士,曆福建都轉運鹽使司運使,以廉能稱。
穩弟懋以先賢子孫,例入太學,授永年縣丞。
懋弟桢由縣學生貢入太學,以先賢後,乞奉祠授本縣學訓導。
桢從侄焰例入太學,授瑞州府知事。
熹十一世孫曰誠,為太醫,曰墅為博士,告老,子鎬嗣。
先是武宗末年,載銑、汪玄錫、王定後先奏請以朱子繼孔子者也,重朱子所以重孔子,重孔子所以重道也。
孔氏嫡長之裔,居浙衢州,其支庶亦常他徙。
而後居魯之曲阜,累朝錄蔭,惟曲阜子孫,世襲公爵,而衢不與,以阙裡為重故也。
今朱氏婺源,即孔阙裡,閩之建安,即浙衢州。
朱氏子孫,在建安者,恩典已隆,而婺源子孫,顧未得錄蔭一人;其輕重緩急之序,甚有遺憾,甚非所以處朱氏于孔子之門也。
嘉靖即位之元年,乃下诏曰:“以文公次子之後,嫡孫一人為博士官,俾奉祀事。
”論曰:“餘嘗谒武夷精舍,覽寒泉、考亭諸勝,之南康,尋白鹿洞遺迹,之湖南瞰嶽麓書院以上,馳神于恒岱太華鄒魯間,未嘗不低徊留之。
登降趨跄,仰窺道德為象,自伏羲以來,如作家者,蓋有三大開辟焉:堯舜之精一,開辟一候也,夫子之求仁,開辟一候也,朱子之存心緻知,開辟又一候也。
堯舜之時,如元之元,孔子之時,如元之會,朱子之時,如元之運,其将以漸而華實矣。
是三世家者,固元氣之流行于宇宙間,其立極固同也。
矧我徽為先世桑梓之鄉,得遊從于阙裡,其景仰至止,又當何既哉?”(《朱子世家》) 司馬公自破其凡例,跻孔子于世家,其隻眼如箕,即其推尊至聖一副钜識也。
王半山強作解事,妄肆譏評,贻笑千古矣!不知理學真源者,乃欲襲唾餘以立新異,噫!何天下半山之見之多也? 準禦史王完奏,下所司,随據本府知府張芹保奏,朱墅系文公十一代嫡派孫,世居婺源,相應主祀。
嘉靖二年,奉旨朱墅準與做翰林院五經博士。
三十七年,又用本學訓導席端言,俾世蔭錄勿絕,爰建署于縣治大街,朝賀如有司,國朝因之。
明朱墅字原靜,嘉靖二年襲。
朱鎬字以中,嘉靖三十五年襲。
朱德洪字宏甫,萬曆二十四年襲。
朱邦相字君輔,崇祯元年襲。
國朝未煌字炜臣,順治十三年襲。
朱坤字廣輿,康熙五年襲。
(《婺源志》) 程大昌字泰之,生休甯南鄉會裡。
十歲能屬文,登紹興進士第,積官宣奉大夫,龍圖閣學士,封新安郡公,贈特進,谥文簡。
大昌慷慨笃學,于古今事靡不考究,論著追配古作,有《禹貢圖論》、《毛詩辯正》、《演繁露考古篇》、《易老通言》、《易原雍錄》、《北邊備對》、《尚書譜》,及文集,又為山川地理圖,就經筵進呈。
(《府志》) 休甯理學九賢坊,以程文簡公為首,蓋朱子而外,皆其卓卓者也。
公勳業爛史冊,從數百年,又有襄毅、篁墩父子兩尚書,程氏何多賢哉?九賢坊在休東門外,去寒舍舊市五裡許。
公與吳學士儆,程公若庸,陳公栎,倪公士毅,朱學士升,及餘祖東山公氵方,汪公循,範公準。
竹州先生吳儆,初名祢,字益恭,為休甯商山遠祖。
儆幼與兄俯齊名,太學為之語曰:“眉山三蘇,江東二吳。
”登紹興進士,通判邕州,時南軒張先生經略嶺右,遇疑事必咨。
儆且以書告朱文公熹曰:“吳益恭忠義果斷,緩急可仗,未見其匹。
”薦于朝,得召對。
張┉以五峰知言,授之,且書“孔子之剛,曾子之勇,南方之強”三言以贈,儆受教而行。
見孝宗首陳恢複大計,授廣南西路安撫,以親老請祠,終于家。
寶四年,曾孫資深以儆平生著述進表,賜谥曰文肅。
所著有《竹洲集》三十卷,《棣華小錄》,及嘗為《尊己堂記》,懇懇人爵天爵之辯。
文公讀之,喜曰:“往者張荊州呂著作稱吳邕州之才,今讀其文,有以見其所存矣。
”(同上) 汪莘字叔耕,休甯西門人。
幼不羁,長卓荦有大志,不肯降意場屋之文。
退安丘園,讀《易》自廣,凡韬钤諸書,靡不究習。
屏居黃山,嘉定間,诏求言,遂三扣阍,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
楊慈湖、真西山見曰:“真愛民憂國之言也!”不報。
時朱子召赴經筵未至,莘逆通書,言:财不待先生而富,兵不待先生而強,惟主上父子之間所不能濟者,待先生而濟。
若憚于為父子深愛之本,而利于為體貌臣工之末,以是為治,未有能久者。
今日之事,先生建明稍緩,竊恐言者已伺其後,是非不能為天下學道者之地,亦恐不能為後世學道者之地。
朱子深重之,用其言。
徐貳卿誼帥江東日,謂其履行素高,移檄本郡,使備筆劄,抄錄著述,欲以遺逸薦于朝,不果。
築室柳塘上,自号方壺居士,著有《柳塘集》。
(同上) 先生隐柳塘著書,今遺址猶曰柳塘巷,曰碩儒裡。
每過其地,憶前輩風流,辄低徊不能去。
程若庸字達原,休甯漢川人,從饒雙峰、沈毅齋遊,得聞朱子之學。
淳丁未,為湖州安定書院山長。
庚戌馮北山去疾,創臨汝書院于撫州,聘若庸為山長,買田宅居之。
鹹淳戊辰登進士第,為福建武夷書院山長。
若庸累主師席,及門之士最盛,在新安号勿齋,學者稱勿齋先生。
在撫州号徽庵,以寓不忘桑梓之意,學者稱徽庵先生。
如吳澄、程钜夫、範啟、金若洙、吳錫疇皆其高弟,所著有《性理字訓講義百篇》,及《太極圖說》、《近思錄注》。
(同上) 徽地瘠人稠,往往遠賈以逐利,僑居名都大邑;天下之與吾徽人接者,幾盡疑為膏腴中人,遂使徽之孤寒士,辄不欲以徽人稱。
不知深山窮谷中,凍餓窮經雖三公莫足易者,惟吾徽大有人在也。
因程公自号徽庵,附寄一慨。
徽山有黃山、白嶽,水有練溪、新安江,勳賢有程忠壯、汪忠烈,正學有朱徽國。
以下文章節義,自吳少微以及金正希,代不絕踵,而世顧目之曰徽人,曰朝奉若而人者,非徽人朝奉耶?況黃山、白嶽靈奇甲東南,勝朝重科名,亦有兄弟九進士,四尚書者,一榜十九進士者,乃風雅如湯臨川先生,亦不精察,有詩曰:“欲議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得毋贻笑山靈? 胡方平字師魯,号玉齋,婺源梅田人。
初,德興沈毅齋貴瑤受《易》于董夢程,夢程受朱熹之《易》于黃斡,而方平又從學于夢程貴瑤。
研精易旨,沉潛反複,二十餘年,嘗因文公《易本義》著《啟蒙通釋》,又有《外翼》四卷,又有《易餘閑記》。
其言曰:“朱子言《易》開卷之初先有一重象數,而後《易》可讀;《啟蒙》四篇,其始明象數,以為讀《本義》而設者與?象非卦不立,數非蓍不行,象出于圖書,而形于卦畫,則上足以該太極之理,而《易》非淪于無體。
數衍數蓍策而達于變占,則下足以濟生人之事,而《易》非荒于無用。
明乎此,則《本義》一書,如指諸掌。
”子一桂字廷芳,《易》學得于家庭。
宋景定甲子,年十八領鄉薦,試禮部不第,入元退而講學,遠近師之。
嘗入閩,博訪諸名士,以求文公緒論。
建安熊去非方讀書武夷山中,與之上下議論,歸則裒集諸家之說,以疏諸子之言,為《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
其言曰:“《易》道有四,象為要,《易》學有四,占為難。
朱子《啟蒙本義》專主蔔筮,《本義》又專以象占示訓,蓋皆引而不發,待學者自悟爾。
”又著《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人倫事鑒》、《曆代編年》諸書,并行于世。
居之前有二小湖,自号雙湖居士,遠近師之,稱雙湖先生。
(同上) 雲峰先生胡炳文字仲虎,考川人。
幼嗜學,父母恐其成疾,欲止之,乃以衣蔽窗隙,終夜默誦。
既長,笃志朱氏之學,上溯伊洛,以達洙泗淵源。
凡諸子百氏,陰陽醫蔔,星曆術數,靡不推究,四方學者雲集,嘗為信州道一書院山長。
其族子澱建明經書院,以館四方來學士,炳文署山長為課試,以訓諸生。
調蘭溪洲學正,不赴。
所居扁曰随齋,于四書諸經,會集衆說,參考以求其通。
餘幹饒魯之學,本出朱子,其為說多與熹牾,炳文深正其非,以故作《四書通》,往往發其未盡之蘊。
又作《易本義通性理》,及《朱子啟蒙》、《易五贊通釋》、《春秋集解》、《禮書纂述》,自以更易未定,門人亦有得其稿者。
又有《大學指掌圖》、《四書辨疑》、《五經會意》、《爾雅韻語》、《雲峰筆記》文集二十卷,卒谥文通。
(同上) 雙湖先生與雲峰先生,俱能力肩正學,有功後進,至今讀其書,鹹聳敬焉。
識者謂朱子餘芬,鐘婺居多。
陳栎字壽翁,世居休甯之藤溪,甫三歲,祖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辄成誦。
七歲通進士業,師鄉先生黃常甫,常甫出于婺源滕氏,私淑朱子,故栎學有源委。
宋亡,科舉廢,慨然發憤,緻力于聖人之學,謂朱子殁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真。
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成》、《論孟訓蒙》、《口義書解》、《深衣說》、《讀易編》、《讀詩記》、《六典撮要》、《三傳集注》及《增廣通略》,亡纂數千萬言。
凡諸儒之說,有畔于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詞隐義則引而伸之,其所未備者,複為說以補其阙。
于是朱子之說,大明于世。
延初,诏立科舉取士,有司強之,試鄉闱中選,不複赴禮部,教授于家。
日用之間,動中禮度,與人交不以勢合,不以利遷,善誘學者,諄諄不倦。
臨川吳澄嘗稱栎有功于朱氏為多。
凡江東人來受學者,盡遣歸栎,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稱定宇先生。
元統二年卒,揭斯志其墓,與吳澄并稱曰:“澄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于朝,天下學者,四方來歸之,故其道遠而章,尊而明。
栎居萬山間,與木石居,而蹤迹未嘗出鄉裡,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
及其行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
”從侄光博洽群經,羅網百氏,朱升趙氵方多所取正,隐居教授,人以書廚目之。
(同上) 定宇先生為朱子功臣,著述俱極中正,《四書大全》所引新安陳氏說頗多。
倪士毅字仲宏,休甯倪于人也。
其先三世,皆以經學教授鄉裡,士毅世其學。
及長,潛心求道,師鄉老儒朱敬輿、陳定宇,學益以充,教授黟下阜,黟人化之。
所著有《四書輯釋》、《曆代帝王傳》、《授圖說》、《道川集》。
(同上) 士毅公幼子尚氵直嘗校定餘東山公《春秋集傳》。
汪克寬字德輔,一字仲裕,号環谷,祁門桃墅人。
六歲日記數百言,至十歲,父應新因取祖華問學于饒雙峰,及當時問答之言,授之。
克寬玩索有得,遂于理學寝悟,乃取朱子四書,自定句讀,晝夜誦讀,知為學之要。
自是讀六經諸子,曆代史《通鑒綱目》諸書,悉皆成誦。
延戊午,侍父往饒之浮梁,拜可堂吳仲迂于州學。
吳謂諸門人曰:“克寬穎異絕倫,勇于為學,他日必有所成。
”既歸,遂笃志聖賢之學,辟書齋于居室東偏,扁曰思複,銘于齋壁。
泰定丙寅秋,郡邑舉應江浙鄉試,明年會試,論《春秋》與主司不合,又以對策切直,故見黜。
遂厭科舉文,乃取《春秋》,博考諸說同異,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易》有《程朱傳義音考》,《詩》有《集傳音義會通》,禮有《經禮補逸》,《資治通鑒綱目》有《凡例考異》諸書。
教授宣歙間,數與鄭玉、汪澤民講論,意氣相洽。
澤民複遣其孫世賢執經門下,四方學者,從遊甚衆。
嘗語之曰:“聖人之學,以躬行踐履,操存省察為先;至于文章,特其餘事。
”洪武二年,朝命行人禮聘,與同翰林宋濂删修《元史》,事畢,以老疾辭不仕,賜宴禮都,給驿還卒。
休甯程敏政贊其像曰:“此考亭世嫡門生第四人也,此龍興史局布衣第一人也。
六經皆有說,而《春秋》獨盛,平生皆可師,而出處尤正。
其道足以覺人,其功足以衛聖,遺像凜然,百世起敬。
”(《祁門志》) 朱子《綱目》上繼《麟經》,環谷先生以《凡例考異》羽翼其間,令讀者豁然心目,洵稱史學功臣。
趙氵方字子常,遠學于九江黃楚望,複以書谒臨川虞集,求草廬吳澄道學淵源。
嘗以為《周易》、《春秋》二經,皆聖人精神心術所存,必盡得不傳之妙,然後孔門之教乃備。
其于《春秋》,不舍史以論事,不離傳以求經,不純以褒貶泥聖人,以為左氏杜氏主史釋經,而不知筆削本旨。
公啖趙知求筆削之旨,而不考魯史舊章,俱不能無弊。
乃離經析義,分為八類,辯而釋之,名曰《春秋屬詞》,以著聖人筆削之旨,作《春秋集傳》十五卷,以明聖人經世之志。
著《左氏傳補注》十卷,《師說》三卷,以為學者求端用力之階。
隐居休甯之東山,至正末,起鄉兵輔元帥婺源汪同保鄉井。
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乃如京師竣事,不願仕還,年五十二,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東山集》。
(《休甯縣志》) 先東山著述最富,(吉士)刊其遺集行世。
《春秋屬辭》年久,漸鮮善本,近出藏稿,複付剞劂,敢謂能讀遺書,亦不忍使祖澤蕪沒雲爾。
潘榮字伯誠,桃溪人,隐居博學,通諸經,尤長于史。
嘗著《通鑒總論》,大要治天下有三:曰明日斷曰順而已。
明則君子進而小人退,斷則有功勸而有罪懲,順則萬事理,人必悅,而天下和。
三者之要,在身,身端心誠,不令而行矣。
其說反覆數千言,又嘗集蘇句百篇,學者稱為節齋先生。
(《婺源志》) 朱升字允升,生休甯,後徙居歙之石門,幼師陳栎。
至正癸未,聞資中黃楚望講道湓浦,偕趙氵方往從學,歸登鄉貢進士榜,授池州路學正,以身示法,江南北學者雲集。
會淮甸兵起,壬辰春秩滿歸,而蕲黃兵至徽矣。
所居僻在窮山,雖避兵奔竄,著述不辍,每恥俗學,務究極天人之蘊。
丁酉秋,明兵下徽,即被召見顧問,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上大悅,遂預帷幄密議。
冬辭歸後,連歲被征,比至,上有所訪問,後亦不強留也。
大抵禮學征伐之議,升所贊畫居多。
吳元年丁未,授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诰,同修國史。
诰詞曰:“眷我同姓之老,實為耆舊之英。
”其見親禮如此。
尋以年高緻政歸,家有梅花初月樓,上親灑宸翰以賜,年七十二,号楓林學者,稱楓林先生,所著書載《書籍志》。
子同字大同,以升恩升禮部侍郎,後坐事廢。
(《休甯志》) 鄭玉字子美,幼好學,氣宇高岸,識見出人意表,不樂仕進,勤于教授,門人受業者衆,乃篝師山書院。
至正十四年,朝廷以翰林待制奉議大夫,遣使賜禦酒名币,浮海征之。
玉不起,家居著書,有《春秋阙疑》、《周易大全附注》、《程朱易契餘力稿》。
十七年金陵兵至徽,守将欲要緻之,玉曰:“吾既不能慷慨殺身,以勵風俗,猶當從容就死以全義。
”缢死。
(《歙志》) ◎故老雜紀 紀何雜乎爾?曰:童而入耳,長而觸目,都不忍忘也。
郡邑有乘矣,何雜紀乎爾?曰:補其所不及,載不必盡載者,何嫌乎雜也。
且乘則類分,而聞不妨随,及後之視今,何必不留故老之流傳,以資社談助。
國朝督兵張天祿入徽州,至新嶺,方造飯,張假寐,夢旌旄擁一赤面多須者,又兩白面者,戒張曰:“汝此行慎勿殺人,若殺人者,令汝不得善歸。
”張悚然寤,疑是關夫子也。
比到嶺腳,有越國汪公廟,張入廟少憩,見上神像,即夢中所見者,益大驚懼;敕軍士不得焚殺,有犯令者,立斬以徇。
繇是一軍肅然,民用安集。
張問士人曰:“汪公何神也?”曰:“唐時保障六州者也。
”張曰:“今猶見夢,可謂靈爽矣。
”面白者,一為程忠壯公,一為某神也。
(《讠刃庵偶筆》) 趙國公華幼穎慧,九歲為舅牧羊,每出,常踞坐磐石,氣使群兒,令群兒刈草營屋,曰:“室成,吾且椎牛以犒若等。
”卒取舅牛分食之,牛尾插地;既歸,舅問牛所在,對曰:“入地矣。
”舅素異之,不深诘。
(《郡志》) 明太祖下徽州,蔔兆于古城山汪公廟,獲第一簽。
及得天下,命有司每歲正月十八日緻祭,開銷錢糧,至今不絕,第一簽龛奉梁間。
(《休甯舊志》) 隋末越國汪公華俗據六州,治兵古城山,溪環山下,通三浙,即浙江也。
丁亥五月,古城山落巨石于水灘上,灘忽成潭,潭深不掩鱗,石器其囪,名曰印石。
予壬辰禁網釣,為放生所,魚樂此潭,不與水俱逝,遊人投食,各以類鼓波吹沫,相争吞,今成勝景。
相傳朱楓林先生鄉居時,汪溪石落,水磨不轉。
朱先生蔔之曰:“千年不靜一朝靜,富從此止矣,千年不動一朝動,貴從此起矣。
”書此以驗将來。
古城山下,即舍家舊墅村,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
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禮,彬彬合度。
父老嘗謂新安有數種風俗,勝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動一А,千丁之族,未常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
主仆之嚴,數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先曾祖日紀萬曆二十七年,休甯迎春,其台戲一百零九座,台戲用童子扮故事,飾以金珠缯采,競鬥靡麗,美觀也。
近來此風漸減,然遊燈猶有台戲,以綢紗糊人馬,皆能舞鬥,較為奪目。
邑東隆阜戴姓更甚,戲場奇巧壯麗,人馬鬥舞亦然,每年聚工制造,自正月迄十月方成,亦靡俗之流遺也。
有勸以移此钜費,以赈貧乏,則群笑為迂矣。
或曰:“越國汪公神會,酬其保障功,不得不然。
” 相公湖一名黃墩湖,湖有蜃,常與呂湖蜃鬥。
程靈洗善射,夢人告曰:“吾為呂湖蜃厄,君若助吾,必将厚報,束白練者我也。
”明日靈洗射中黑蜃後,一道士指墓地葬其母,靈洗任梁将軍,封忠壯公。
(《休甯志》) 許宣平隐歙南陽城山,善吟詩。
李太白訪之不遇,題詩壁而去,所謂“我吟傳舍詩,來訪仙人居”者是也。
宣平詩,傳者僅《隐居三十載》一首耳。
近閱焦氏《類林》,載宣平《歸見壁詩》,又吟曰:“一池荷葉衣無盡,半畝黃精食有餘;又被人來尋讨着,移庵不免更深居。
”(《雲谷卧餘》) 許宣平常挂一花瓠及曲竹枝,醉則歌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地,穿白雲行入翠薇。
”(《唐詩類苑》) 吳少微歙人,徙居休甯縣西石舌山,即鳳凰山。
第進士為留陽尉,與武功富嘉谟同官友善。
先是天下文章,以徐庾為宗,氣調益弱;獨少微、嘉谟屬詞本經學,雄邁高雅,時人慕之,文體一變,稱為吳富體。
魏郡谷倚為太原主簿,亦以文詞著名,時号北京三傑。
(《徽州府志》) 婺源汪彥章登崇甯二年第,瓊林宴中席頒冰,狀元霍端友屬使表謝,授簡立成,一座驚歎。
事高宗曆兵部侍郎,兼侍講直學士院,國步方艱,一時诏令典冊,皆出其手,能道上意所欲。
拜翰林學士,以
而老儒宿彥,自蒙童讀書,至老死未嘗暫釋,著述充棟,不肯一俯首就試有司,講學書院,自紫陽、還古而外,所在多有。
顧海内士大夫之與徽人接者,往往奔走四方之人居多,而深山窮谷中宿儒,不得一叩其姓氏;遂并我考亭夫子、篁墩、正希諸先生,概目之曰徽人耳,不亦誣欤?首輯新安理學,次輯故老雜記若黔兵始末,則鄉先生之有功于桑梓,不可不附而存之。
” ◎新安理學 新安自紫陽、峰峻先儒名賢,比肩接踵,迄今風尚醇樸。
雖僻村陋室,肩聖賢而躬實踐者,指蓋不勝屈也。
嗚呼,千秋具在,豈徒尚口。
前徽不遠,有志當型。
略撮世所共尊者數人可以興矣。
朱子名熹字仲晦,婺源松岩裡人。
五代有朱石寮者,仕為婺源鎮将,因家婺源,曆傳至森,仕宋為承仕郎。
森生松,松年逾髫髻,以上舍登第,授建州政和尉。
以父喪值亂,寓州之崇安,服除,調劍州尤溪尉,監泉州石升鎮。
建炎間,告歸十餘年,紹興四年,内翰纂密言于上,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
明年車駕還臨安,上言甚切,至遷尚書度支員外郎,兼史館校勘,曆司勳吏部兩曹,兼領史職如故。
後以抗疏阻和議,出知饒州,請告老,得主管台州崇道觀。
初松交呂廣問歡雅,遊于蕭觊、羅從彥之間,大明六藉要旨,而徽之理學,實松有開其先雲。
松力行砥砺,嘗自謂性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韋之義名齋,所著有《韋齋文集外集》。
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甲寅,生熹于尤溪寓舍。
先是松生時,婺源城有白氣如虹,自井出;至是熹生,複有紫氣如虹,自井出,騰上光星日,因名之曰虹井。
紹興四年,熹入小學,通《孝經》大義,從群兒遊,獨以沙立八卦,端坐視其悱心者。
初松疾革時,以後事屬少傅劉子羽,語熹曰:“胡原仲、劉緻中、劉彥仲此三人學有淵源,吾即死,往受學焉,汝其念哉!”松卒,熹乃往依劉子羽,居崇安,從學于三君子,遂築室于西塔山。
十七年其秋通藉建陽,舉于鄉。
十八年舉進士,二十年春歸婺源展墓,以張敦赜所贖歸父質田,請族父老主之,供祭祀事。
二十一年授同安主簿,将起同安,愍學者之不達其指而道悖,乃師事延平李願中,獨得宗旨,為學始就精實,而會理一分殊矣。
治同安取令甲邑簿所當為者,大書揭之楣間。
其後六年,為隆興元年孝宗即位,數召入對言時事,請祠監南嶽廟。
三年如長沙訪張┉,講喜怒哀樂未發之旨,留兩月去。
道昭武谒黃端明,偕┉登衡嶽之山,除樞密院編修官,歸崇安。
四年崇安饑,請貸粟于府以赈,其冬民願歸償貸粟;太守王淮令留之裡中,而上其籍于官,社倉之議,始于此。
五年遭母祝氏喪,乃述往事,思來者,喟然興歎曰:“先大夫有言,自兩程夫子殁,有能紹道緒,正《易傳》,述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予其何敢忽諸?”于是修舊起廢,據仲尼之素功,上自羲氏,下至于茲,靡不羅罔研鏡注疏而軌之正,以垂六藝之統紀。
自是弟子日親,摳衣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九月有旨,特與秩,改宮觀,辭,淳熙元年夏拜命。
明年夏呂祖謙請造講學于寒泉精舍,祖謙别去,餞之,至鵝湖,陸子壽子靜來會講無極太極,未合并而去。
五年遣知南康軍,置奏減星子縣稅錢,立周程祠,複白鹿洞書院,身為勸駕,諸生自以為得師。
八年二月,熹與子壽子靜複會于南康,議論乃多有合者,特請子靜升講以發明之。
是年秋,除直秘閣,改除提學浙東常平茶鹽。
九年夏诏捕蝗,熹言于宰相,行社倉之法。
又言紹興和買害民,台州丁錢當免,及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事。
其年秋,除直徽猷閣,改除江西提刑。
十五年夏,除兵部郎官,與兵侍林栗講易不合,以足疾乞祠。
明年春诏與宮觀,是時始出《太極圖通書西銘解義》,授學者。
十六年春,除秘閣修撰,屢乞祠不許。
光宗即位,诏許之,仍直寶文閣,令學士院降诏獎谕,轉朝散郎,賜绯魚。
其年秋,除江東運副,又辭,冬改知漳州。
二年春,乞補宮觀,四年春,差主管南京鴻慶,冬除湖南安撫。
先是使人自金回,問:“朱先生安在?”以故有是命。
甯宗初,除煥章閣待制侍講,冬奏事便殿,辭,改說書。
差遣上孝宗山陵議狀,诏進講太學實錄院同修撰,辭,不許,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入内院,除宮觀。
頃之,除寶文閣待制,知江甯府湖北安撫。
慶元元年,三乞緻位,其年冬,诏充秘閣修撰如故,祠宮觀;比冬值韓胄禁僞學,罷祠。
四年乞緻仕,明年夏許之。
六年春二月辛酉,定《大學·誠意章》,其後三日甲子,以疾終于正寝。
是日大風拔木,洪水潰,山崩,年七十有一,墓建陽唐石裡之天林谷。
初熹展墓婺源,有終焉之志,其徒蔡氏力挽歸閩雲。
嘉定元年,谥曰文,封信國公,紹定間改封徽國公,從祀夫子廟,後賜所居裡額曰文公阙裡。
元至正間,追谥熹父松曰獻靖。
熹長子塾先熹十年卒,次迪功郎,監湖州德清縣戶部新市犒賞酒庫,後十一年卒。
次在字敬之,承議郎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曆官至工部侍郎,封建安侯,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熹從孫曰洪範,家貧苦學自忍,常館于胡舜卿,授以《易》學,舜卿卒,洪範以《易》授舜卿子。
寶元年登第,授為武夷書院山長,一軌于古道,時人高之。
熹十世孫曰穩,明天順丁醜進士,曆福建都轉運鹽使司運使,以廉能稱。
穩弟懋以先賢子孫,例入太學,授永年縣丞。
懋弟桢由縣學生貢入太學,以先賢後,乞奉祠授本縣學訓導。
桢從侄焰例入太學,授瑞州府知事。
熹十一世孫曰誠,為太醫,曰墅為博士,告老,子鎬嗣。
先是武宗末年,載銑、汪玄錫、王定後先奏請以朱子繼孔子者也,重朱子所以重孔子,重孔子所以重道也。
孔氏嫡長之裔,居浙衢州,其支庶亦常他徙。
而後居魯之曲阜,累朝錄蔭,惟曲阜子孫,世襲公爵,而衢不與,以阙裡為重故也。
今朱氏婺源,即孔阙裡,閩之建安,即浙衢州。
朱氏子孫,在建安者,恩典已隆,而婺源子孫,顧未得錄蔭一人;其輕重緩急之序,甚有遺憾,甚非所以處朱氏于孔子之門也。
嘉靖即位之元年,乃下诏曰:“以文公次子之後,嫡孫一人為博士官,俾奉祀事。
”論曰:“餘嘗谒武夷精舍,覽寒泉、考亭諸勝,之南康,尋白鹿洞遺迹,之湖南瞰嶽麓書院以上,馳神于恒岱太華鄒魯間,未嘗不低徊留之。
登降趨跄,仰窺道德為象,自伏羲以來,如作家者,蓋有三大開辟焉:堯舜之精一,開辟一候也,夫子之求仁,開辟一候也,朱子之存心緻知,開辟又一候也。
堯舜之時,如元之元,孔子之時,如元之會,朱子之時,如元之運,其将以漸而華實矣。
是三世家者,固元氣之流行于宇宙間,其立極固同也。
矧我徽為先世桑梓之鄉,得遊從于阙裡,其景仰至止,又當何既哉?”(《朱子世家》) 司馬公自破其凡例,跻孔子于世家,其隻眼如箕,即其推尊至聖一副钜識也。
王半山強作解事,妄肆譏評,贻笑千古矣!不知理學真源者,乃欲襲唾餘以立新異,噫!何天下半山之見之多也? 準禦史王完奏,下所司,随據本府知府張芹保奏,朱墅系文公十一代嫡派孫,世居婺源,相應主祀。
嘉靖二年,奉旨朱墅準與做翰林院五經博士。
三十七年,又用本學訓導席端言,俾世蔭錄勿絕,爰建署于縣治大街,朝賀如有司,國朝因之。
明朱墅字原靜,嘉靖二年襲。
朱鎬字以中,嘉靖三十五年襲。
朱德洪字宏甫,萬曆二十四年襲。
朱邦相字君輔,崇祯元年襲。
國朝未煌字炜臣,順治十三年襲。
朱坤字廣輿,康熙五年襲。
(《婺源志》) 程大昌字泰之,生休甯南鄉會裡。
十歲能屬文,登紹興進士第,積官宣奉大夫,龍圖閣學士,封新安郡公,贈特進,谥文簡。
大昌慷慨笃學,于古今事靡不考究,論著追配古作,有《禹貢圖論》、《毛詩辯正》、《演繁露考古篇》、《易老通言》、《易原雍錄》、《北邊備對》、《尚書譜》,及文集,又為山川地理圖,就經筵進呈。
(《府志》) 休甯理學九賢坊,以程文簡公為首,蓋朱子而外,皆其卓卓者也。
公勳業爛史冊,從數百年,又有襄毅、篁墩父子兩尚書,程氏何多賢哉?九賢坊在休東門外,去寒舍舊市五裡許。
公與吳學士儆,程公若庸,陳公栎,倪公士毅,朱學士升,及餘祖東山公氵方,汪公循,範公準。
竹州先生吳儆,初名祢,字益恭,為休甯商山遠祖。
儆幼與兄俯齊名,太學為之語曰:“眉山三蘇,江東二吳。
”登紹興進士,通判邕州,時南軒張先生經略嶺右,遇疑事必咨。
儆且以書告朱文公熹曰:“吳益恭忠義果斷,緩急可仗,未見其匹。
”薦于朝,得召對。
張┉以五峰知言,授之,且書“孔子之剛,曾子之勇,南方之強”三言以贈,儆受教而行。
見孝宗首陳恢複大計,授廣南西路安撫,以親老請祠,終于家。
寶四年,曾孫資深以儆平生著述進表,賜谥曰文肅。
所著有《竹洲集》三十卷,《棣華小錄》,及嘗為《尊己堂記》,懇懇人爵天爵之辯。
文公讀之,喜曰:“往者張荊州呂著作稱吳邕州之才,今讀其文,有以見其所存矣。
”(同上) 汪莘字叔耕,休甯西門人。
幼不羁,長卓荦有大志,不肯降意場屋之文。
退安丘園,讀《易》自廣,凡韬钤諸書,靡不究習。
屏居黃山,嘉定間,诏求言,遂三扣阍,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
楊慈湖、真西山見曰:“真愛民憂國之言也!”不報。
時朱子召赴經筵未至,莘逆通書,言:财不待先生而富,兵不待先生而強,惟主上父子之間所不能濟者,待先生而濟。
若憚于為父子深愛之本,而利于為體貌臣工之末,以是為治,未有能久者。
今日之事,先生建明稍緩,竊恐言者已伺其後,是非不能為天下學道者之地,亦恐不能為後世學道者之地。
朱子深重之,用其言。
徐貳卿誼帥江東日,謂其履行素高,移檄本郡,使備筆劄,抄錄著述,欲以遺逸薦于朝,不果。
築室柳塘上,自号方壺居士,著有《柳塘集》。
(同上) 先生隐柳塘著書,今遺址猶曰柳塘巷,曰碩儒裡。
每過其地,憶前輩風流,辄低徊不能去。
程若庸字達原,休甯漢川人,從饒雙峰、沈毅齋遊,得聞朱子之學。
淳丁未,為湖州安定書院山長。
庚戌馮北山去疾,創臨汝書院于撫州,聘若庸為山長,買田宅居之。
鹹淳戊辰登進士第,為福建武夷書院山長。
若庸累主師席,及門之士最盛,在新安号勿齋,學者稱勿齋先生。
在撫州号徽庵,以寓不忘桑梓之意,學者稱徽庵先生。
如吳澄、程钜夫、範啟、金若洙、吳錫疇皆其高弟,所著有《性理字訓講義百篇》,及《太極圖說》、《近思錄注》。
(同上) 徽地瘠人稠,往往遠賈以逐利,僑居名都大邑;天下之與吾徽人接者,幾盡疑為膏腴中人,遂使徽之孤寒士,辄不欲以徽人稱。
不知深山窮谷中,凍餓窮經雖三公莫足易者,惟吾徽大有人在也。
因程公自号徽庵,附寄一慨。
徽山有黃山、白嶽,水有練溪、新安江,勳賢有程忠壯、汪忠烈,正學有朱徽國。
以下文章節義,自吳少微以及金正希,代不絕踵,而世顧目之曰徽人,曰朝奉若而人者,非徽人朝奉耶?況黃山、白嶽靈奇甲東南,勝朝重科名,亦有兄弟九進士,四尚書者,一榜十九進士者,乃風雅如湯臨川先生,亦不精察,有詩曰:“欲議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得毋贻笑山靈? 胡方平字師魯,号玉齋,婺源梅田人。
初,德興沈毅齋貴瑤受《易》于董夢程,夢程受朱熹之《易》于黃斡,而方平又從學于夢程貴瑤。
研精易旨,沉潛反複,二十餘年,嘗因文公《易本義》著《啟蒙通釋》,又有《外翼》四卷,又有《易餘閑記》。
其言曰:“朱子言《易》開卷之初先有一重象數,而後《易》可讀;《啟蒙》四篇,其始明象數,以為讀《本義》而設者與?象非卦不立,數非蓍不行,象出于圖書,而形于卦畫,則上足以該太極之理,而《易》非淪于無體。
數衍數蓍策而達于變占,則下足以濟生人之事,而《易》非荒于無用。
明乎此,則《本義》一書,如指諸掌。
”子一桂字廷芳,《易》學得于家庭。
宋景定甲子,年十八領鄉薦,試禮部不第,入元退而講學,遠近師之。
嘗入閩,博訪諸名士,以求文公緒論。
建安熊去非方讀書武夷山中,與之上下議論,歸則裒集諸家之說,以疏諸子之言,為《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
其言曰:“《易》道有四,象為要,《易》學有四,占為難。
朱子《啟蒙本義》專主蔔筮,《本義》又專以象占示訓,蓋皆引而不發,待學者自悟爾。
”又著《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人倫事鑒》、《曆代編年》諸書,并行于世。
居之前有二小湖,自号雙湖居士,遠近師之,稱雙湖先生。
(同上) 雲峰先生胡炳文字仲虎,考川人。
幼嗜學,父母恐其成疾,欲止之,乃以衣蔽窗隙,終夜默誦。
既長,笃志朱氏之學,上溯伊洛,以達洙泗淵源。
凡諸子百氏,陰陽醫蔔,星曆術數,靡不推究,四方學者雲集,嘗為信州道一書院山長。
其族子澱建明經書院,以館四方來學士,炳文署山長為課試,以訓諸生。
調蘭溪洲學正,不赴。
所居扁曰随齋,于四書諸經,會集衆說,參考以求其通。
餘幹饒魯之學,本出朱子,其為說多與熹牾,炳文深正其非,以故作《四書通》,往往發其未盡之蘊。
又作《易本義通性理》,及《朱子啟蒙》、《易五贊通釋》、《春秋集解》、《禮書纂述》,自以更易未定,門人亦有得其稿者。
又有《大學指掌圖》、《四書辨疑》、《五經會意》、《爾雅韻語》、《雲峰筆記》文集二十卷,卒谥文通。
(同上) 雙湖先生與雲峰先生,俱能力肩正學,有功後進,至今讀其書,鹹聳敬焉。
識者謂朱子餘芬,鐘婺居多。
陳栎字壽翁,世居休甯之藤溪,甫三歲,祖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辄成誦。
七歲通進士業,師鄉先生黃常甫,常甫出于婺源滕氏,私淑朱子,故栎學有源委。
宋亡,科舉廢,慨然發憤,緻力于聖人之學,謂朱子殁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真。
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成》、《論孟訓蒙》、《口義書解》、《深衣說》、《讀易編》、《讀詩記》、《六典撮要》、《三傳集注》及《增廣通略》,亡纂數千萬言。
凡諸儒之說,有畔于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詞隐義則引而伸之,其所未備者,複為說以補其阙。
于是朱子之說,大明于世。
延初,诏立科舉取士,有司強之,試鄉闱中選,不複赴禮部,教授于家。
日用之間,動中禮度,與人交不以勢合,不以利遷,善誘學者,諄諄不倦。
臨川吳澄嘗稱栎有功于朱氏為多。
凡江東人來受學者,盡遣歸栎,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稱定宇先生。
元統二年卒,揭斯志其墓,與吳澄并稱曰:“澄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于朝,天下學者,四方來歸之,故其道遠而章,尊而明。
栎居萬山間,與木石居,而蹤迹未嘗出鄉裡,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
及其行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
”從侄光博洽群經,羅網百氏,朱升趙氵方多所取正,隐居教授,人以書廚目之。
(同上) 定宇先生為朱子功臣,著述俱極中正,《四書大全》所引新安陳氏說頗多。
倪士毅字仲宏,休甯倪于人也。
其先三世,皆以經學教授鄉裡,士毅世其學。
及長,潛心求道,師鄉老儒朱敬輿、陳定宇,學益以充,教授黟下阜,黟人化之。
所著有《四書輯釋》、《曆代帝王傳》、《授圖說》、《道川集》。
(同上) 士毅公幼子尚氵直嘗校定餘東山公《春秋集傳》。
汪克寬字德輔,一字仲裕,号環谷,祁門桃墅人。
六歲日記數百言,至十歲,父應新因取祖華問學于饒雙峰,及當時問答之言,授之。
克寬玩索有得,遂于理學寝悟,乃取朱子四書,自定句讀,晝夜誦讀,知為學之要。
自是讀六經諸子,曆代史《通鑒綱目》諸書,悉皆成誦。
延戊午,侍父往饒之浮梁,拜可堂吳仲迂于州學。
吳謂諸門人曰:“克寬穎異絕倫,勇于為學,他日必有所成。
”既歸,遂笃志聖賢之學,辟書齋于居室東偏,扁曰思複,銘于齋壁。
泰定丙寅秋,郡邑舉應江浙鄉試,明年會試,論《春秋》與主司不合,又以對策切直,故見黜。
遂厭科舉文,乃取《春秋》,博考諸說同異,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易》有《程朱傳義音考》,《詩》有《集傳音義會通》,禮有《經禮補逸》,《資治通鑒綱目》有《凡例考異》諸書。
教授宣歙間,數與鄭玉、汪澤民講論,意氣相洽。
澤民複遣其孫世賢執經門下,四方學者,從遊甚衆。
嘗語之曰:“聖人之學,以躬行踐履,操存省察為先;至于文章,特其餘事。
”洪武二年,朝命行人禮聘,與同翰林宋濂删修《元史》,事畢,以老疾辭不仕,賜宴禮都,給驿還卒。
休甯程敏政贊其像曰:“此考亭世嫡門生第四人也,此龍興史局布衣第一人也。
六經皆有說,而《春秋》獨盛,平生皆可師,而出處尤正。
其道足以覺人,其功足以衛聖,遺像凜然,百世起敬。
”(《祁門志》) 朱子《綱目》上繼《麟經》,環谷先生以《凡例考異》羽翼其間,令讀者豁然心目,洵稱史學功臣。
趙氵方字子常,遠學于九江黃楚望,複以書谒臨川虞集,求草廬吳澄道學淵源。
嘗以為《周易》、《春秋》二經,皆聖人精神心術所存,必盡得不傳之妙,然後孔門之教乃備。
其于《春秋》,不舍史以論事,不離傳以求經,不純以褒貶泥聖人,以為左氏杜氏主史釋經,而不知筆削本旨。
公啖趙知求筆削之旨,而不考魯史舊章,俱不能無弊。
乃離經析義,分為八類,辯而釋之,名曰《春秋屬詞》,以著聖人筆削之旨,作《春秋集傳》十五卷,以明聖人經世之志。
著《左氏傳補注》十卷,《師說》三卷,以為學者求端用力之階。
隐居休甯之東山,至正末,起鄉兵輔元帥婺源汪同保鄉井。
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乃如京師竣事,不願仕還,年五十二,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東山集》。
(《休甯縣志》) 先東山著述最富,(吉士)刊其遺集行世。
《春秋屬辭》年久,漸鮮善本,近出藏稿,複付剞劂,敢謂能讀遺書,亦不忍使祖澤蕪沒雲爾。
潘榮字伯誠,桃溪人,隐居博學,通諸經,尤長于史。
嘗著《通鑒總論》,大要治天下有三:曰明日斷曰順而已。
明則君子進而小人退,斷則有功勸而有罪懲,順則萬事理,人必悅,而天下和。
三者之要,在身,身端心誠,不令而行矣。
其說反覆數千言,又嘗集蘇句百篇,學者稱為節齋先生。
(《婺源志》) 朱升字允升,生休甯,後徙居歙之石門,幼師陳栎。
至正癸未,聞資中黃楚望講道湓浦,偕趙氵方往從學,歸登鄉貢進士榜,授池州路學正,以身示法,江南北學者雲集。
會淮甸兵起,壬辰春秩滿歸,而蕲黃兵至徽矣。
所居僻在窮山,雖避兵奔竄,著述不辍,每恥俗學,務究極天人之蘊。
丁酉秋,明兵下徽,即被召見顧問,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上大悅,遂預帷幄密議。
冬辭歸後,連歲被征,比至,上有所訪問,後亦不強留也。
大抵禮學征伐之議,升所贊畫居多。
吳元年丁未,授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诰,同修國史。
诰詞曰:“眷我同姓之老,實為耆舊之英。
”其見親禮如此。
尋以年高緻政歸,家有梅花初月樓,上親灑宸翰以賜,年七十二,号楓林學者,稱楓林先生,所著書載《書籍志》。
子同字大同,以升恩升禮部侍郎,後坐事廢。
(《休甯志》) 鄭玉字子美,幼好學,氣宇高岸,識見出人意表,不樂仕進,勤于教授,門人受業者衆,乃篝師山書院。
至正十四年,朝廷以翰林待制奉議大夫,遣使賜禦酒名币,浮海征之。
玉不起,家居著書,有《春秋阙疑》、《周易大全附注》、《程朱易契餘力稿》。
十七年金陵兵至徽,守将欲要緻之,玉曰:“吾既不能慷慨殺身,以勵風俗,猶當從容就死以全義。
”缢死。
(《歙志》) ◎故老雜紀 紀何雜乎爾?曰:童而入耳,長而觸目,都不忍忘也。
郡邑有乘矣,何雜紀乎爾?曰:補其所不及,載不必盡載者,何嫌乎雜也。
且乘則類分,而聞不妨随,及後之視今,何必不留故老之流傳,以資社談助。
國朝督兵張天祿入徽州,至新嶺,方造飯,張假寐,夢旌旄擁一赤面多須者,又兩白面者,戒張曰:“汝此行慎勿殺人,若殺人者,令汝不得善歸。
”張悚然寤,疑是關夫子也。
比到嶺腳,有越國汪公廟,張入廟少憩,見上神像,即夢中所見者,益大驚懼;敕軍士不得焚殺,有犯令者,立斬以徇。
繇是一軍肅然,民用安集。
張問士人曰:“汪公何神也?”曰:“唐時保障六州者也。
”張曰:“今猶見夢,可謂靈爽矣。
”面白者,一為程忠壯公,一為某神也。
(《讠刃庵偶筆》) 趙國公華幼穎慧,九歲為舅牧羊,每出,常踞坐磐石,氣使群兒,令群兒刈草營屋,曰:“室成,吾且椎牛以犒若等。
”卒取舅牛分食之,牛尾插地;既歸,舅問牛所在,對曰:“入地矣。
”舅素異之,不深诘。
(《郡志》) 明太祖下徽州,蔔兆于古城山汪公廟,獲第一簽。
及得天下,命有司每歲正月十八日緻祭,開銷錢糧,至今不絕,第一簽龛奉梁間。
(《休甯舊志》) 隋末越國汪公華俗據六州,治兵古城山,溪環山下,通三浙,即浙江也。
丁亥五月,古城山落巨石于水灘上,灘忽成潭,潭深不掩鱗,石器其囪,名曰印石。
予壬辰禁網釣,為放生所,魚樂此潭,不與水俱逝,遊人投食,各以類鼓波吹沫,相争吞,今成勝景。
相傳朱楓林先生鄉居時,汪溪石落,水磨不轉。
朱先生蔔之曰:“千年不靜一朝靜,富從此止矣,千年不動一朝動,貴從此起矣。
”書此以驗将來。
古城山下,即舍家舊墅村,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
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禮,彬彬合度。
父老嘗謂新安有數種風俗,勝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動一А,千丁之族,未常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
主仆之嚴,數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先曾祖日紀萬曆二十七年,休甯迎春,其台戲一百零九座,台戲用童子扮故事,飾以金珠缯采,競鬥靡麗,美觀也。
近來此風漸減,然遊燈猶有台戲,以綢紗糊人馬,皆能舞鬥,較為奪目。
邑東隆阜戴姓更甚,戲場奇巧壯麗,人馬鬥舞亦然,每年聚工制造,自正月迄十月方成,亦靡俗之流遺也。
有勸以移此钜費,以赈貧乏,則群笑為迂矣。
或曰:“越國汪公神會,酬其保障功,不得不然。
” 相公湖一名黃墩湖,湖有蜃,常與呂湖蜃鬥。
程靈洗善射,夢人告曰:“吾為呂湖蜃厄,君若助吾,必将厚報,束白練者我也。
”明日靈洗射中黑蜃後,一道士指墓地葬其母,靈洗任梁将軍,封忠壯公。
(《休甯志》) 許宣平隐歙南陽城山,善吟詩。
李太白訪之不遇,題詩壁而去,所謂“我吟傳舍詩,來訪仙人居”者是也。
宣平詩,傳者僅《隐居三十載》一首耳。
近閱焦氏《類林》,載宣平《歸見壁詩》,又吟曰:“一池荷葉衣無盡,半畝黃精食有餘;又被人來尋讨着,移庵不免更深居。
”(《雲谷卧餘》) 許宣平常挂一花瓠及曲竹枝,醉則歌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地,穿白雲行入翠薇。
”(《唐詩類苑》) 吳少微歙人,徙居休甯縣西石舌山,即鳳凰山。
第進士為留陽尉,與武功富嘉谟同官友善。
先是天下文章,以徐庾為宗,氣調益弱;獨少微、嘉谟屬詞本經學,雄邁高雅,時人慕之,文體一變,稱為吳富體。
魏郡谷倚為太原主簿,亦以文詞著名,時号北京三傑。
(《徽州府志》) 婺源汪彥章登崇甯二年第,瓊林宴中席頒冰,狀元霍端友屬使表謝,授簡立成,一座驚歎。
事高宗曆兵部侍郎,兼侍講直學士院,國步方艱,一時诏令典冊,皆出其手,能道上意所欲。
拜翰林學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