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豕渡寄
關燈
小
中
大
中外故舊,皆當婦禮,通謂之客,故有拜客之名。
今代非親非舊,皆列坐,而觌婦容,豈其宜哉?”(《懷秋集》) 觀此則觌婦陋俗,自唐已然,不獨吾徽踵之也。
餘欲更變是風,自三兒景行辛酉娶婦入門時,即除此積習,鄉人異之。
願吾郡士大夫家為之倡,家斯效焉。
比歲來閥閱大家觌婦陋俗,亦漸改矣。
世傳蘇子瞻有小妹,嫁為秦淮海之妻,而造為無稽之談以實之,皆妄。
按《墨莊漫錄》雲:“延安夫人蘇氏,丞相子容内也,有詞行于世,或以為東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非也。
”《菊坡叢話》雲:“老蘇先生之女,幼而好學,慷慨能文,适其母兄程之子之才,作詩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來結姻,鄉人婚嫁重母族,雖我不肯将安雲?’人言蘇子無妹,卻有此詩。
”然則子瞻固有二妹,一适柳子玉之子,一适程之才,而第非秦淮海耳。
(同上) 顔子推《家訓》雲:“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曰家父,母曰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
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不雲者,田裡猥人,方有此言之。
淮北齊人,逮今幾七百年,稱家祖者複紛紛,皆是名家望族,亦所不免。
家父母之稱,俗輩亦多有之,山簡謂年幾二十,不為公家所知,蓋指其父,非祖也。
(《賓退錄》) 丈人謂之泰山。
玄宗開元十三年,封禅于泰山,張說為封禅使。
說女婿鄭镒本是九品官,舊例封禅後,自三公已下,皆轉遷一階一級,惟鄭镒是封禅使女婿,驟遷至五品,兼賜绯服。
因大次,玄宗見镒官位騰跳,怪而問之。
镒無辭以對,優人黃蟠綽奏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因此以丈人為泰山。
餘不以為然,當是泰山有丈人峰故耳。
(《釋常談》) 唐宋人無有書狀元于己官銜之上者,逮元猶然,獨會稽楊維祯廉夫當元季書李黼榜進士,至刻之印章。
蓋黼死節之臣,廉夫書之者,欲自附于忠節之後,其意固有在,且與黼相知,不忍忘也。
後之人乃有效廉夫故事,書宋文公為王佐榜進士,謂佐足為文公重乎?惟志書宜用此法,謂一榜之首,存之足以征信也。
(《湧幢小品》) 世說諸葛瑾為豫州,遣别駕詣台,語雲:“小兒恪知謹,卿可以語,速往詣恪。
”恪不與相見,後相遇,别駕喚恪咄咄郎君雲。
(《續釋常談》) 《唐·回纥傳》鹹安公主下嫁可汗,上書恭甚,其言昔為兄弟,今為半子也。
(同上) 古者賓得主人酒則奠,一人舉酒酬地,故有祭酒之稱。
惟祖道則主人自祭,今人席中皆行祖道之禮,誤矣。
(《蘇譚》) 王右軍曾祖即丘子諱覽,祖侍禦史諱正,故右軍書《蘭亭記》,覽字加才,它書正皆作政字,以示諱也。
後人不知,相沿用之以為古,不知其于義無當也。
又如唐人諱,以丙丁為景丁,諱淵,以殷淵源為深源。
宋人諱恒,以田恒為田常,諱桓,以齊桓公為威公。
諱貞,以王文貞旦、王文貞曾俱改為文正,其真谥文正者,範希文、司馬君實而已。
在後世俱當訂改原文,而一切沿用,不知其非,何也?(《讀史訂疑》) 親傳業者為弟子,弟子複傳于人為門生。
故《史記》曰:“七十二弟子傳。
”而歐陽公為轉相授受者曰門生。
(《群碎錄》) 太史公《夏本紀》自禹即天子位以後,雲帝禹,至于帝履癸,又曰帝桀。
《殷本紀》自太甲書帝太甲,至于帝纣。
《孔氏雜說》言二王亦得稱帝,引《史記·夏記》稱帝桀是也,何獨桀雲帝哉?《商紀》雲:“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号,号為士。
”《索隐》曰:“按夏殷天子,亦皆稱帝,代以德溥,不及五帝,姑貶帝号,号為王,故本紀皆帝,而總曰三王也。
”又谯周雲:“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廟主,皆以帝名配之,見《索隐》。
”《國語》雲:“玄王勤商,帝甲亂之。
”又雲:“商王帝辛大惡于民。
”帝辛纣也,然而《易》曰帝乙,《書》亦曰帝乙,夏殷之稱帝,莫信于此。
(《愛日齋叢抄》) 鄉人叙坐以齒,雖貴為卿大夫者,其居鄉亦皆謙退從厚,曰鄉黨莫如齒,不然,人必非之。
考之《禮》,一命齒于鄉,再命齒于族,三命則不齒于族,此貴貴之義也。
予嘗謂鄉之薦紳,同輩而序齒可也,苟非其人,而亦以齒尊之,不幾于失禮乎?藍田呂氏《鄉約》曰:“非士類者不以齒。
”斯言為得之矣。
(《聽雨紀談》) 春明門外,當路墓前,有堠題雲:“漢太子太傅蕭望之墓。
”有官見而怪之曰:“春明門題額正方,加之字可耳。
如此堠直行書,隻合題蕭望墓,何必之字?”唐有盧鴻一,取《屍子》鴻常一之義,而《通鑒綱目》書征嵩山處士盧鴻為谏議大夫,誤以鴻為單名。
注《三十國春秋》者,蕭方等,蓋方等佛經名,其弟名方諸、方知,而胡三省注《通鑒》,去等字為蕭方,此猶不知而誤也。
至于方朔、葛亮,此何等語,而詩中往往見之,古人姓名,橫被削蝕者多矣,豈獨蕭傅?(《客中閑集》) 今登科錄叙其生之所自出,辄曰某處籍某處人,非也。
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以皆東夷地,故為東夷人。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皆西夷地,故為西夷人,何嘗雲某處籍某處人哉?四世而缌,已服窮而親盡矣,況四世而上焉者乎?猶曰某處人,無謂甚矣!或曰:“朱子閩産也,猶自稱新安,何也?”曰:“韋齋君本婺源人,因仕入閩,生文公,寓居建陽之考亭,其曰新安,不忘本也。
”予先君氵亭懿公冕,吉安廬陵人,以公務至京,悅其山水之佳麗,因家焉。
而予母郭氏歸之而生子,故予金陵産也,而稱廬陵者,不忘本耳。
若世代既遠,而猶雲雲,豈不甚無謂哉?(《登科錄》)
今代非親非舊,皆列坐,而觌婦容,豈其宜哉?”(《懷秋集》) 觀此則觌婦陋俗,自唐已然,不獨吾徽踵之也。
餘欲更變是風,自三兒景行辛酉娶婦入門時,即除此積習,鄉人異之。
願吾郡士大夫家為之倡,家斯效焉。
比歲來閥閱大家觌婦陋俗,亦漸改矣。
世傳蘇子瞻有小妹,嫁為秦淮海之妻,而造為無稽之談以實之,皆妄。
按《墨莊漫錄》雲:“延安夫人蘇氏,丞相子容内也,有詞行于世,或以為東坡女弟,适柳子玉者所作,非也。
”《菊坡叢話》雲:“老蘇先生之女,幼而好學,慷慨能文,适其母兄程之子之才,作詩曰:‘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來結姻,鄉人婚嫁重母族,雖我不肯将安雲?’人言蘇子無妹,卻有此詩。
”然則子瞻固有二妹,一适柳子玉之子,一适程之才,而第非秦淮海耳。
(同上) 顔子推《家訓》雲:“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曰家父,母曰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
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不雲者,田裡猥人,方有此言之。
淮北齊人,逮今幾七百年,稱家祖者複紛紛,皆是名家望族,亦所不免。
家父母之稱,俗輩亦多有之,山簡謂年幾二十,不為公家所知,蓋指其父,非祖也。
(《賓退錄》) 丈人謂之泰山。
玄宗開元十三年,封禅于泰山,張說為封禅使。
說女婿鄭镒本是九品官,舊例封禅後,自三公已下,皆轉遷一階一級,惟鄭镒是封禅使女婿,驟遷至五品,兼賜绯服。
因大次,玄宗見镒官位騰跳,怪而問之。
镒無辭以對,優人黃蟠綽奏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因此以丈人為泰山。
餘不以為然,當是泰山有丈人峰故耳。
(《釋常談》) 唐宋人無有書狀元于己官銜之上者,逮元猶然,獨會稽楊維祯廉夫當元季書李黼榜進士,至刻之印章。
蓋黼死節之臣,廉夫書之者,欲自附于忠節之後,其意固有在,且與黼相知,不忍忘也。
後之人乃有效廉夫故事,書宋文公為王佐榜進士,謂佐足為文公重乎?惟志書宜用此法,謂一榜之首,存之足以征信也。
(《湧幢小品》) 世說諸葛瑾為豫州,遣别駕詣台,語雲:“小兒恪知謹,卿可以語,速往詣恪。
”恪不與相見,後相遇,别駕喚恪咄咄郎君雲。
(《續釋常談》) 《唐·回纥傳》鹹安公主下嫁可汗,上書恭甚,其言昔為兄弟,今為半子也。
(同上) 古者賓得主人酒則奠,一人舉酒酬地,故有祭酒之稱。
惟祖道則主人自祭,今人席中皆行祖道之禮,誤矣。
(《蘇譚》) 王右軍曾祖即丘子諱覽,祖侍禦史諱正,故右軍書《蘭亭記》,覽字加才,它書正皆作政字,以示諱也。
後人不知,相沿用之以為古,不知其于義無當也。
又如唐人諱,以丙丁為景丁,諱淵,以殷淵源為深源。
宋人諱恒,以田恒為田常,諱桓,以齊桓公為威公。
諱貞,以王文貞旦、王文貞曾俱改為文正,其真谥文正者,範希文、司馬君實而已。
在後世俱當訂改原文,而一切沿用,不知其非,何也?(《讀史訂疑》) 親傳業者為弟子,弟子複傳于人為門生。
故《史記》曰:“七十二弟子傳。
”而歐陽公為轉相授受者曰門生。
(《群碎錄》) 太史公《夏本紀》自禹即天子位以後,雲帝禹,至于帝履癸,又曰帝桀。
《殷本紀》自太甲書帝太甲,至于帝纣。
《孔氏雜說》言二王亦得稱帝,引《史記·夏記》稱帝桀是也,何獨桀雲帝哉?《商紀》雲:“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号,号為士。
”《索隐》曰:“按夏殷天子,亦皆稱帝,代以德溥,不及五帝,姑貶帝号,号為王,故本紀皆帝,而總曰三王也。
”又谯周雲:“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廟主,皆以帝名配之,見《索隐》。
”《國語》雲:“玄王勤商,帝甲亂之。
”又雲:“商王帝辛大惡于民。
”帝辛纣也,然而《易》曰帝乙,《書》亦曰帝乙,夏殷之稱帝,莫信于此。
(《愛日齋叢抄》) 鄉人叙坐以齒,雖貴為卿大夫者,其居鄉亦皆謙退從厚,曰鄉黨莫如齒,不然,人必非之。
考之《禮》,一命齒于鄉,再命齒于族,三命則不齒于族,此貴貴之義也。
予嘗謂鄉之薦紳,同輩而序齒可也,苟非其人,而亦以齒尊之,不幾于失禮乎?藍田呂氏《鄉約》曰:“非士類者不以齒。
”斯言為得之矣。
(《聽雨紀談》) 春明門外,當路墓前,有堠題雲:“漢太子太傅蕭望之墓。
”有官見而怪之曰:“春明門題額正方,加之字可耳。
如此堠直行書,隻合題蕭望墓,何必之字?”唐有盧鴻一,取《屍子》鴻常一之義,而《通鑒綱目》書征嵩山處士盧鴻為谏議大夫,誤以鴻為單名。
注《三十國春秋》者,蕭方等,蓋方等佛經名,其弟名方諸、方知,而胡三省注《通鑒》,去等字為蕭方,此猶不知而誤也。
至于方朔、葛亮,此何等語,而詩中往往見之,古人姓名,橫被削蝕者多矣,豈獨蕭傅?(《客中閑集》) 今登科錄叙其生之所自出,辄曰某處籍某處人,非也。
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以皆東夷地,故為東夷人。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皆西夷地,故為西夷人,何嘗雲某處籍某處人哉?四世而缌,已服窮而親盡矣,況四世而上焉者乎?猶曰某處人,無謂甚矣!或曰:“朱子閩産也,猶自稱新安,何也?”曰:“韋齋君本婺源人,因仕入閩,生文公,寓居建陽之考亭,其曰新安,不忘本也。
”予先君氵亭懿公冕,吉安廬陵人,以公務至京,悅其山水之佳麗,因家焉。
而予母郭氏歸之而生子,故予金陵産也,而稱廬陵者,不忘本耳。
若世代既遠,而猶雲雲,豈不甚無謂哉?(《登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