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獺祭寄
關燈
小
中
大
勁氣者,有非威之威,是故松桧不栖蟬,熊豹之皮不上蟻。
(《空同子》) 有家主命婢殺鼈,鼈顧婢再三,有求生意,婢恻然放之池。
主索鼈羹,詭雲鼈已逃矣。
主怒,杖之幾斃。
後婢患熱病死,時值昏夜,未能殓,棄之池側。
翌日往殡,複生矣。
詢之,則雲:“恍惚間有物踞我胸,其涼透心,遂漸省人事。
”視之,則有池中污泥,堆于心口,而身傍有鼈行迹,其向者鼈報恩乎?(《讠刃庵偶筆》) 徽高懷中業鳝面,于揚州小東門日殺鳝數千。
一婢憫之,每夜分竊缸中鳝,從後窗抛入河,如是者積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踉跄逃出,為火所傷,困卧河濱,夜深睡去。
比醒而痛減,火瘡盡愈。
視之,有河中污泥堆于瘡處,而地有鳝迹行,始知向者所放之生,來救之也(按醫書,河底泥能塗湯火傷)。
高感其異,遂為罷業。
及拆鍋,下有洞穴,生鳝數石,盤其中,盡舉而縱之河。
(同上) ◎類聚數考 古雲流芳遺臭,固也,抑亦有數存焉。
當其盛也,賢人君子骈肩疊迹;當其衰也,奸邪匪類得失之林也,讠翕讠翕讠此讠此。
天地亦有不能自主者,然以其盛則知其所以興,以其衰則知其所以敗。
是亦覽者可鑒矣。
△燧人四佐 明由(曉升绂),必育(受稅俗),成專(受苦諸),隕丘(受延嬉)。
△伏羲六相 金是(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起(為海陸),陽侯(為江海)。
△黃帝七輔 風後(受金法),天老(受天篆),五聖(受道級),知命(受糾俗),窺紀(受變複),地典(受州絡),力墨(即力牧受準斥)。
△少昊四叔 重(勾芒),該(蓐收),修,熙(俱為玄冥)。
△羲和四子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按:羲和四子即堯之四嶽也,分掌四方諸侯,故為四嶽。
鄭玄雲:“堯既分陰陽為四時,命羲仲等為之官,主四嶽之事雲。
” △舜時八伯 伯夷為陽伯,羲仲後為羲伯,棄為夏伯,羲叔後為羲伯,咎繇為秋伯,和仲後為和伯,垂為冬伯,一伯阙。
△高陽八凱 瘡舒,聩豈攵,ρ,大臨,龐降,庭堅,仲容,叔達。
△高辛八元 伯奮,仲堪,伯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四兇 ん兜,共工,鲧,三苗。
△舜九官 禹(作司空),棄(伯複),契(作司徒),咎繇(作士)益(作虞),垂(作共工),伯夷(作秩宗),龍(作納言),夔(典樂)。
按:禹、稷、契、臯陶、伯益,即舜五臣也,《楚詞》七谏又謂之八。
師蓋即此五臣而益之垂、益、夔耳,五臣八師不複注。
△舜七友 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泰不虛,靈甫。
△殷三仁 微子,箕子,比幹。
△文四友 闳夭,太公望。
散宜生,南宮适。
△太姒十子 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霍叔武,成阝叔處,康叔封,蚺季載。
管叔、蔡叔、霍叔監殷,稱為三監。
△武十亂 周公旦,召公,太公望,畢公,榮公,大颠,闳天,南宮适,散宜生,邑姜。
△二五耦 梁五,東關五。
晉文公從亡五人: 狐假,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五伯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
△周八士 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鄭七穆 子展(賦《草蟲》),子西(賦《黍苗》),子産(賦《隰桑》),公孫(賦《桑扈》),伯有(賦《鹑之贲贲》),子太叔(賦《野有蔓草》),印叔(賦《蜉扈》)。
△三良 子車奄息,仲行,钅鹹虎。
殉葬之說起此,孟子謂:“作俑無後,而況以人殉乎?”然則秦之刻薄寡恩,其端已見,甯獨歸惡于始皇李斯哉? △魯三桓 仲叔谷文伯(自世子始,至文伯六世),叔孫得臣莊叔(自穆子始,至莊叔六世)季孫行父文子(自武子始,至文子六世)。
△逸民 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作者七人 儀封人,荷篑,晨門,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條丈人。
注不指其人,然見于包氏注者,如此。
△齊四客 晉克(眇),魯季孫行父(秃),曹公子首(偻),衛孫良夫(破)。
四人不幸而一眇、一秃、一偻、一跛,又不幸而俱聘于齊,又不幸而有齊君之母,又不幸而有齊君之無禮,使眇者禦眇,秃者禦秃,偻者禦偻,跛者禦跛,遂令千百世下猶為失笑。
然無此則四人不傳,此又不幸之幸。
△三卿主善 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
△仲尼弟子《史記》本 顔回(字子淵),闵損(字子骞),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若),仲由(字予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言偃(字子遊),蔔商(字子夏),颛孫師(字子張),曾參(字子輿),澹台滅明(字子明),宓不齊(字子賤),原憲(字子思),公冶長(字子長),南宮适(字子容),公晰哀(字季次),曾╀(字晰),顔無繇(字路),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漆雕開(字子開),公伯寮(字子周),司馬耕(字子牛),樊須(字子遲),有若(字子),公西赤(字子華),巫馬期(字子旗),梁(字叔魚),顔辛(字柳),冉孺(字子魯),曹恤(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孫龍(字子石),冉季(字子産),公祖句茲(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雕哆(字子斂),顔高(字子驕),漆雕徒父,壤驷赤(字子徒),商澤(字子季),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齊(字選),公良孺(字子正),後處(字子裡),秦冉(字問),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晰),公堅定(字子中),顔祖(字襄),邬單(字子家),句井疆,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黨(字周),顔之仆(字叔),榮旗(字子祖),縣成(字子祖),左人郢(字行),燕(字思),鄭國(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顔哙(字子聲),步叔乘(字子車),原亢籍,樂(字子聲),廉絮(字庸),叔仲會(字子期),顔何(字冉),狄黑(字晰),邦巽(字子斂),孔忠,公西輿如(字子上),公西╀(字子上)。
按:《史記》雲,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而所列弟子傳隻七十有六人,不知偶遺一人耶。
《史記》七十有六為七十有七耶,世遠年湮,無從稽考,即有他本,不足取信,姑存其疑雲耳。
△孔子四友 顔回,子貢,子路,子張。
△孔子六侍 顔回,仲弓,子路,宰我,子貢,公西華。
△晉六卿 趙無恤襄子(趙衰始為卿,至恤四世),範吉射昭子(士會始為卿,至吉射五世),智瑤襄子(荀首始為卿,至瑤六世),荀寅文子(荀林父始為卿,至寅四世),魏多襄子(魏绛始為卿,至多四世),韓不信簡子(韓厥始為卿,至不信四世)。
△三官 唐宏,葛雍,周武。
三官周厲王時人也,累谏厲王不從,棄職遊吳,時稱吳客三。
真君厲王崩,複歸于周,道家所指三官者,想附會于此。
△齊威王疆場四臣 檀子(守南臣),<貝兮>子(守高唐),黔夫(守徐),種首(備盜賊)。
△四公子 田文(齊孟嘗君),魏無忌(魏信陵君),趙勝(趙平原君),黃歇(楚春申君)。
△三鄒子 鄒忌,鄒衍,鄒陽。
△漢三傑 張良,蕭何,韓信。
△商山四皓 園公(姓園,名秉,字宜明),绮裡季(姓吳,名實),夏黃公(姓崔,名廓,字少通),角裡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
△七國 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川王賢,濟南王辟光,膠東王雄渠。
△從有三王皆京兆尹 王章,王尊,王駿。
△二疏 太子太傅疏廣(字仲翁),太子少傅疏受(字子公)。
△麒麟閣功臣 大将軍博陸侯,張安世,韓增,趙克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周氏五龍 重合令子輿(居宋裡),栎陽令子羽(居東官裡),東海太守子仲(居宜唐裡),兖州刺史子明(居西南裡),穎陽令子良(居遂興裡)。
曹綠汝南周燕少卿之五子,各居一裡,并以需索退讓著名。
△二龔 龔勝(字君實),龔舍(字君倩)。
△三牲 馬淵,牛崇,羊嘉。
△二唐 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
△二母 陳涉母(知廢),王陵母(知興)。
△王氏五侯 王譚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章紅陽侯,王根曲陽侯,王逢時高平侯。
△四子(懷德不仕) 逢萌,徐房,李昙,王遵。
△蔣徑二仲 求仲,羊仲。
△二劉 劉向,劉歆。
△河北二十八将 鄧禹,吳漢,賈複,耿,寇恂,馮興,岑彭,祭遵,邳彤,耿純,王霸,臧宮,景丹,杜茂,朱,劉龍,馬成,王梁,姚期,蓋延,馬武,劉植,任光,李忠,萬修,陳俊,傅俊,堅镡。
△河西五守 武威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太守史苞,酒泉太守竺增,敦煌太守辛彤。
時隗器有異志紀等五人推窦融為大将軍以守。
△钜下二卿 馬嚴(字威卿),馬敦(字孺卿)。
△三丘 丘昂,丘夷,丘矩。
△扶風三達 韋孟達,公孫伯達,魏仲達。
△漢末八使 周舉,杜喬,周栩,栾巴,馮羨,郭遵,劉班,張網。
△韋氏三君 韋順,豹,義。
△楊氏四公 楊震,秉(震予),賜(秉子),彪(賜子)。
△袁氏四世五公 袁安,敞(安子),湯(敞子),逢(湯子),隗(逢弟)。
△二難 陳元方(紀),季方(谌)。
又按邯鄲淳紀碑,元方、季方與其父太丘長仲弓,有三君之号。
△五處士 徐稚,韋著,袁闳,姜肱,李昙。
△汝南六孝廉 周子居,黃叔度,艾伯堅,郅伯句,封武興,盛孔叔。
△三君 大将軍窦武,太傅陳蕃,侍中劉淑。
△八俊 李膺,王陽,杜密,朱寓,魏朗,荀翼,劉,趙典。
△八廚 王育,蕃響,秦周,胡母班,劉翊,王考,張邈,度尚。
△八顧 郭泰,夏馥,尹勳,羊陟,劉懦,蔡衍,巴肅,宗慈。
△八及 陳翔,張儉,範滂,檀敷,孔立,範康,岑至,劉表。
△又八及 米楷,王盤,陳耽,薛郭,宋布,唐就,瀛咨,宣褒。
△穎川四長 荀淑,锺皓,陳,韓韶。
△二十四賢 杜喬,張奂,向翊,陳蕃,施延,李膺,朱寓,杜密,韓融,荀爽,房植,姜肱,陳球,王暢,申屠蟠,張儉,鄭玄,冉ギ,李固,郭泰,朱穆,魏朗,徐稚,皇甫規。
△涼州三明 張奂(字然明),皇甫規(字威明),颍(字紀明)。
△韋氏三義 韋權、瓒、矩。
大尉掾韋子力之子,皆仁義孝弟。
賈虎兄弟三人,當時謂之賈氏三虎,惜其兩弟名不著,故不列。
△荀氏八龍(皆朗陵令荀淑之子) 荀儉(字伯慈),绲(字仲慈),靖(字叔慈),壽(字慈光),汪(字孟慈),爽(字慈明),肅(字敬慈),(字幼慈)。
△公沙五龍(皆公沙穆之子) 公沙紹(字子起),孚(字允慈),恪(字久讓),逵(字義則),樊(字義起)。
△李氏四龍 李亮,李仲,李訓,李秀。
△京兆三休 金敞(字元休),王延(字文休),少吊端(字甫休)。
△蜀二郎 李骧,杜珍。
△寺中二絕(俱官大理) 宋世軌,蘇珍之。
△魏文四友 司馬懿,陳群,朱铄,吳質。
△雙丁 丁儀,丁е。
△邺中七子 孔融,陳琳,王粲,劉桢,阮,應易,徐幹。
△台中三狗 何晏,鄧揚,丁谥。
△兩隽 何妥,蕭赉。
△竹林七賢(顔延之除山濤、王戎,謂之五君)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
△吳八絕 吳範相風,劉忄享占氣,趙達具,皇象書,嚴子卿棋,曹不興畫,宋壽占夢,孤城鄭姥相。
△一台二妙 衛,索靖, △二陸 陸機,陸雲。
△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 王澄,王玄,王濟,衛。
△二馮 馮立,馮野王。
△晉八達 童昶,王澄,阮瞻,庾豈攵,謝鲲,胡母輔之,于法龍,光逸。
△河東八裴 裴徽,楷,綽,瓒,邈,遐,康,。
△琅琊八王 王祥,戎,澄,道,綏,衍,敦,玄。
△太原王京兆杜五世盛德 王昶,湛,承,述,坦之。
杜畿,恕,預,錫,。
△二謝 謝靈運,謝惠連。
△八儒 以道自居,為子思氏之儒,衣冠動作,為子張氏之儒,顔氏傳《詩》,為諷谏之儒,孟氏傳《書》,為疏通緻遠之儒,漆雕傳《禮》,為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屬詞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潔淨精微之儒。
△三墨 宋尹之墨,相裡勤五侯子之墨,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墨。
△晉八王 趙王倫,齊王回,河間王,成都王颍,淮南王允,鄱陽王,長沙王,東海王越。
△東海王越府有三才 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
△兖州八伯 阮放宏伯,阮孚誕伯,劉綏季伯,郗鑒方伯,胡母輔之達伯,卞壺裁伯,蔡谟朗伯,羊曼黠伯。
△三人為一龍 華歆龍頭,邴原龍腹,管甯龍尾。
△中興三明 荀,蔡谟,諸葛恢。
三人俱字道明,故雲京都三明,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浔陽三隐 陶潛,周續之,劉遺民。
△蓮社十八高賢 慧遠,慧永,慧持,道生,昙順,僧,昙恒,道邴,昙銑,道敬,佛馱邪舍,佛馱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诠,京炳,雷次宗。
△宋文帝謂天下有五絕 杜道鞠彈棋,範悅詩,褚欣遠模書,褚胤圍棋,徐道度療疾。
△顔延之四子各得其一 得筆竣,得文測,得義{色大},得酒躍。
△一時兩玉人 謝琨,謝晦。
△會稽三康 丁潭世康,孔愉敬康,張茂饣韋康。
△天子四友 謝フ,褚炫,江教,劉悛。
△周氏五侯 周劄,懋,筵,缙,勰。
△張氏五龍 張演,鏡,永,辯,岱。
△東海三何 何思澄,遜,朗。
△湘東二遲(皆湘東太守) 遲昭周,咫。
△雙璧 陸,恭。
△柳氏二龍 柳忄焱,悅。
△竟陵王八友 範雲,蕭琛,任,王融,蕭衍,謝,沈約,陸亻垂。
△二蘇 蘇亮,綽。
△何氏三高 何求,點,胤。
△二高 高闾,高魏。
△東昏六貴 始安王遙光,徐孝嗣,江,蕭坦之,江祀,劉暄。
△邺中四貴 孫騰,司馬子如,高嶽,高隆之。
△三才 溢子,邢子才,魏收。
△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唐十八學士 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楮亮,姚思廉,李道玄,蔡允恭,薛元敬,顔相時,蘇勖,于志甯,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
△二蓋 蓋文達,文懿。
△河東三鳳 薛元敬,收(元敬季父),德音(元敬族弟)。
△郎家二賢。
郎蔚之,楚之。
△淩煙功臣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世廉,尉遲恭,李靖,蕭,志甯,劉宏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秦叔寶。
△三列 韋季武,叔錯,叔謙。
△太公廟十哲(以張良配) 出穰苴,吳起,韓信,李牧,李靖,孫武子,範蠡,白起,樂毅,李。
△一門三相 韋思謙,承慶(謙子),嗣立(慶弟)。
△戶部二妙 韋維,宋之問。
△四夔 韓會,盧東美,張正則,瞿造 △五王 漢陽王張柬之,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已,博陵王崔玄。
△香山九老 胡果(八十七),吉攵(八十八),劉真(八十七),鄭據(八十五),盧貞(八十二),張渾(七十七),白居易(七十四),狄兼谟,盧貞(以年未七十與會而不列)。
△竹溪六逸 孫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李白,陶沔。
△飲八仙 賀知章,汝陽王,李适之,崔宗之,李白,蘇晉,張旭,焦遂。
△吳中四士 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
△大曆十才 盧綸,吉中孚,韓,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偉,夏侯審,李端。
△三俊 李德裕,元稹,李紳。
△龍眠三李 李元中,李公麟,李亮工。
△關中三絕 鄭П,林滋,詹雄。
△二鄭 鄭谠,畋。
△谏臣三人 張符,趙麟,牛叢。
△五老榜 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顔。
△旗亭三才子 王之渙,王昌齡,高适。
△二扈 扈蒙,扈載。
△三羅 羅虬,陶,邺。
△五鬼 王欽若,丁謂,陳彭年,劉承,林特。
△四賢一不肖 範仲淹,餘靖,歐陽修,蔡襄,高若讷。
△睢陽五老 馮平,杜衍,王煥,畢世良,朱貫。
△二蔡 蔡卞,蔡京。
△三人不負科名 王曾,宋庠,馮京。
△二宋 宋郊,祁。
△五桂 窦儀,俨,侃,,僖。
△閩四先生 周希孟,陳烈,陳襄,鄭穆。
△伊洛淵源 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邵康節,張橫渠,張戬,呂希哲,範祖禹,楊國寶,朱光庭,劉絢,李籲,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蘇,謝良佐,遊酢,楊時,劉安節,尹享,張繹,馬仲,侯重良,王,胡安國,王岩叟,劉立之,林大節,張闳中,馮理,鮑若雨,周孚先,唐棣,謝申,潘,陳經正,李處遁,孟厚,範文明,暢中伯,李樸,暢大隐,郭忠孝,周行己,邢恕。
△伊洛續集 羅從彥,李侗,朱子,張┉,呂祖謙,蔡元定,黃,李燔;張洽,陳淳,李方子,黃灏,慶德明,葉味道,石子重,輔廣,杜華,方仁仲,趙師淵,真德秀,何基,王柏。
△程門四先生 謝良佐,遊酢,呂大臨,楊時。
△慶曆聖德詩 範仲淹,韓琦,杜衍,富弼,歐陽修,餘靖,王素,蔡襄。
△七老會 孫論,吳師道,梁宏,朱光複,賈亨彥,張景達,唐愈。
△二丁 丁寶臣,宗臣。
△四洪 洪朋,刍,炎,羽。
△洛下耆英會 文彥博,富弼,馮行己,席汝言,王拱辰,楚建中,王尚恭,王慎言,劉幾,趙丙,張憲,張問,司馬光。
△元奸黨碑 司馬光,呂大防,文彥博,劉摯,範純仁,韓宗彥,梁焘,曾布,王岩叔,蘇轼,王存,傅堯俞,鄭雍,趙瞻,韓維,孫固,範伯祿,胡緊愈,李清臣,劉奉世,範純禮,安焘,陸佃,呂公著,黃履,張商英,蔣之奇(以上文臣曾任執政官二十七人)。
蘇轍,劉安世,範祖禹,朱光庭,曾肇,趙君錫,馬默,孔武仲,姚π,王觌,孫覺,錢勰,李之純,鮮于亻先,範純粹,趙高,王欽臣,孫,李周,呂陶,趙彥若,孔文仲,韓川,賈易,王右,王份,吳安特,顧臨,呂希純,豐稷,張舜民,張問,楊畏,鄒浩,陳次,謝文,岑象求,周鼎,徐,路昌衡,董知逸,上官均,葉濤,龔原,郭知章,張康國,葉祖洽,朱绂,朱服(曾仕待制官以上四十九人)。
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吳安詩,歐陽斐,劉唐老,王鞏,呂希哲,杜純,張保源,孔平仲,湯馘,司馬康,宋保國,黃隐,畢仲遊,常安民,汪衍,餘爽,鄭爽,常立,程頤,唐義問,餘蔔,李格非,陳,任伯雨,張庭堅,馬滑,陳乳,陳光裔,蘇嘉,龔,王回,吳希續,吳俦,歐陽中立,尹材,葉伸,李茂直,吳處厚,李續中,商倚,陳佑,虞防,李祉,李氵突,李之儀,範正平,曾蓋,楊,蘇,葛茂宗,劉謂,柴兖,洪羽,趙天祖,李新,衡鈞,兖公适,馮伯樂,周證,孫琛,範彙中,鄧考甫,王察,趙,封覺民,胡端修,李傑,李貴,趙令時,郭執中,石芳,金極,高公應,安信之,張集,黃策,吳安遜,高漸,周永微,張夙,鮮于綽,呂諒卿,宋弦,王貫,吳明,梁安國,王吉,檀固,蘇迥,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曾纡,汪公望,高士育,鄧忠臣,種師極。
郁贶,韓治,秦希甫,錢景祥,錢希白,何大正,周纡,呂彥祖,梁寬,沈于,羅鼎臣,曹興宗,劉渤,王極,黃安期,于肇,陳師錫,黃遷,黃邦正,許堯甫,胡良,楊フ,梅君俞,寇宗顔,張君,李修,逢純熙,高道格,黃才,曹興,侯顧道,周遵道,林膚,葛輝,宋壽岩,王公彥,王交,張甫,許安修,劉吉甫,胡潛,董祥,楊環寶,倪直儒,蔣津,王守,鄧元中,梁俊民,王陽,張裕,陸表民,葉世英,謝潛,陳唐,劉經國,扈克,張恕,陳并,洪刍,周谔,蕭彤,趙越,滕友,江詢,方造,許端卿,李昭,向訓,陳察,鐘正甫,高茂華,楊彥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餘官一百七十七人),王,章(為臣不忠,曾任宰臣二人)。
△二陳 陳師錫,陳。
△北京三傑 魏谷倚,富嘉谟,吳少微。
△城南三傑 唐容,唐麟,樂韶。
△三俊 鄭少微,楊天惠,季新時。
△二吳 吳可幾,知幾。
△何氏三鳳 何,棠榘。
△南渡四将 嶽飛,韓世忠,劉鈎,張俊。
△二劉 劉安節,劉上節。
△二汪 汪涓,汪慶辰。
△四俊 劉正夫,範緻虛,吳材,江嶼。
△江左二寶 胡伸,汪藻。
△海濱四先生 陳襄,陳烈,周希孟,鄭穆。
△三石 石安民,安行,安特。
△三劉 劉嵩,岑,峤。
△二韓 韓祥,補。
△詩四大家 陸遊,範成大,楊萬裡,尤袤。
△四州五鳳 謝固,田,因,圓,困。
△醜幸臣三俊 尤彬,喻峙,陳宓。
△婺州四先生 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
△四靈 趙靈秀(師秀),翁靈舒(卷),徐靈晖,徐靈淵(幾)。
△宋亡三忠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宋遺民十一人 謝臯羽,王鼎翁,方韶卿,唐玉潛,林景熙,汪大有,龔聖宇,張毅父,吳子善,梁隆吉,鄭所南。
△三魁不負所學 李黼,李齊,泰不華。
△新安三俊 唐元,洪炎祖,俞趙老。
△元四俊 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
△儒林四傑 柳貫,虞集,揭斯,黃潛。
△國初三老 楊維祯,沈夢麟,滕克恭。
△明初詩四名家 高啟,劉基,張羽,徐贲。
△遜國殉難諸臣 方孝孺,鐵钅宏,卓敬,陳迪,暴昭,景清,練子甯,齊泰,黃子澄,張纟,毛太,黃觀,姚善,黃钺,王叔英,王艮,王良,譚翼,曾鳳韶,周是修,魏冕,鄒樸,葉福,鄒瑾,陳繼之,劉端,梅殷,劉景,陳思賢,高魏,盧原質,胡子昭,茅大方,司中,鄭公著,胡潤,高翔,侯泰,戴德彜,郭任,盧迥,楊任,費魁,連楹,廖,王度,董镛,甘霖,林英,于志,能镡,宋徵,黃希範,程通,蔡運,儲福,何中,湯宗,盧振,巨敬,韓永,黃彥清,程本立,襲泰,方法,張安,周,謝升,周繼瑜,陳彥回,張彥方,張國安,葉仲惠,徐子權,東湖樵夫(即牛景先也)。
△從亡諸臣(本顧岱建文從亡先生碑) 程濟,葉希賢,楊應能,(三人始終相随),史彬(三至滇),郭節,程亨,焦雲(三人一至滇),黃直,馮氵(二人至滇而病死),嚴震(相遇而死),沐晨(陰護)。
(按紀事始謀從亡者,蓋二十有二人,囚耳目衆多,谕令散去,故至滇者,僅寥寥數人耳。
然焦雲黃直并不在此二十二人之中,不知何故,至嚴震沐晟又因事而至,不可以從亡目也,今并記其餘,以志一時忠義雲爾。
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編修趙天泰即葛衣翁、按察司王良後殉死,參将蔡蓮後殉死,刑部郎中梁田玉、中書舍人梁良玉、梁良節、宋和、鎮撫牛景先,即東湖樵夫後殉死,王資、劉中、待诏鄭洽、欽天監王之臣、老補鍋)。
△三楊 楊士奇(西楊),楊榮(東楊),楊溥(南楊)。
△舉業八大家 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歸有光,胡友信,楊起元,湯顯祖。
△翰林四谏 章懋,羅倫,莊昶,黃仲昭。
△七才子 李攀龍,王世貞,梁有譽,宗臣,吳國倫,謝榛,徐中行,王世懋。
△浙江三異人 劉基,于謙,王守仁。
△二難 鄭複言,雍言。
△二何 何良傳,何俊。
△林下九相(在萬曆初年) 李本,嚴讷,徐階,李春芳,商拱,郭樸,陳以勤,殷士儋,越貞士。
△三人做得好事 孫燧,胡世甯,王守仁。
△二閻 閻仲實,仲宇。
△五湖五隐 劉麟,吳瓊,施侃,龍霓,孫一元。
△議禮罷斥諸臣 楊廷和,蔣晃,汪俊,喬宇,楊慎,王元正,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秦金,趙鑒,趙璜,餘琳,朱希周,劉玉,王時中,張,汪舉,潘希曾,張九叙,吳琪,張瓒,陳г,張缙,蘇民,餘瓒,張仲賢,葛桧,袁宗儒,賈詠,豐熙,張璧,舒芬,楊繼聰,姚涞,張衍慶,許成名,劉棟,張潮,崔桐,葉桂章,王三錫,餘承勳,陸钅戈,王相,應良,金臯,林時,王思,謝ナ,毛玉,曹懷,張嵩,王,張<羽廷>,鄭一鵬,黃重,李錫,趙漢,陳時明,鄭自璧,裴紹宗,韓楷,黃臣,胡炳,餘翺,葉奇,鄭本公,楊樞,劉颍,祁杲,杜民表,楊瑞,張英,劉謙亨,許中,陳克宅,譚缵,劉,張錄,郭希愈,蕭一中,張恂,倪宗獄,王璜,沈教,鐘欽密,胡瓊,張濂,何鳌,張曰韬,藍田,張鵬翰,林有孚,餘寬,黨承志,劉天民,馬理,徐一鳴,劉勳,應大獻,李舜臣,馬冕,彭澤,張,洪伊,黃待顯,唐,賈繼之,楊昌,楊淮,胡宗明,栗登,黨以平,何岩,馬朝卿,申良,鄭漳,顧可久,婁志德,徐嵩,張庠,高圭,安玺,王尚志,朱藻,黃一道,陳儒,陳廷鸾,高登,程旦,尹嗣思,郭日休,李錄,周诏,戴亢,缪宗周,邱其仁,祖琚,張希尹,金中夫,丁律,餘才,汪必果,張<羽惠>,張懷,翁君,李文中,張璨,張镗,豐坊,許瑜,丁汝夔,臧應奎,陶滋賀,缙□,姚汝臯,祖淑相,葛潮,劉漳,楊儀,王德明,汪溱,黃加賓,李春芳,盧襄,華鑰,鄭曉,劉一正,郭持平,餘祯,陳賞,李可登,劉從學,相世芳,張峨,詹潮,胡琏,範錄,陳力,張大輪,葉應駿,白轍,許路,戴欽,張儉,劉士奇,祁敕,趙廷松,熊宇,何鳌,楊濂,劉仕,蕭樟,顧铎,王國光,汪嘉會,殷承叙,陸铨,錢铎,方一蘭,趙儒,葉寬,張子哀,汪登,劉玑,江珊,金廷瑞,範钅,龐淳,伍餘福,張鳳來,張羽,車純,蔣琪,鄭镏,毋德純,蔣同仁,王玮,劉道,陳大綱,鐘雲瑞,王光濟,張徽,王天民,鄭重,杜鸾。
△難諸賢 楊忠烈漣,左忠毅光鬥,缪文貞昌明,李忠毅應,高忠憲攀龍,周忠毅宗建,周忠介順昌,黃忠端尊素,周忠惠起元,顧裕愍大章,魏忠節大忠,周忠毅朝瑞,萬忠貞景,袁忠毅化中。
宦寺之禍自唐劉季迩來,未有甚于魏忠賢者也。
口銜天憲,威福自恣,而諸賢奮不顧身至于如此。
噫!何烈哉!而其有不顯為雠而死者,則有劉公铎、丁公乾學、吳公懷賢、夏公之令等;又有雖與為雠而不死者,則有文公震孟、惠公世揚等。
而其為天地之正氣,宇宙之偉人,則一也。
△吳門五義士 顔佩韋,馬傑,楊念如,沈揚,周文元。
△欽定逆案 魏忠賢,客氏(以上首逆二人)。
崔呈秀,李永貞,李朝欽,魏良卿,侯國興,劉若愚(首逆同謀六人)。
劉志選,梁夢環,倪文煥,李永祚,田吉,劉诏,孫如冽,崔應元,許忠選,薛貞,曹欽程,陸萬齡,吳淳夫,李夔龍,許顯純,張體乾,田爾耕,孫雲鶴,楊震(交結近侍十九人)。
魏廣微,徐大化,霍維華,郭欽,張讷,閻鳴泰,周應秋,李之才,李魯生,楊維垣,潘汝祯(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
顧秉謙,張瑞圖,來宗道,李蕃,馮铨,郭允厚,薛鳳,朱童蒙,孫傑,張我續,李春華,王紹徽,楊夢兖,李春茂,劉廷元,謝啟光,徐兆魁,邵輔忠,楊所修,賈繼春,徐紹言,範濟世,李養德,阮大钺,姚宗支,陳九疇,亓詩教,趙興邦,傅槐,安仲,孫國祯,郭鞏,馮嘉會,曹思誠,孟紹虞,李恒茂,張樸,郭尚友,李精白,秦士文,張文熙,楊惟和,何廷樞,陳朝輔,許宗禮,卓邁,盧承欽,陳爾翼,石三畏,郭興治,劉徽,智铤,何宗聖,王拱,汪若極,陳維新,門克新,遊鳳翔,田景新,呂純如,吳殿邦,黃運泰,李從心,楊邦憲,郭增光,單明翊,王黜,李嵩,牟志夔,張三傑,曹爾祯,毛一鹭,張文郁,周維持,徐複陽,黃憲卿,許斯孝,張養素,汪裕,梁克順,劉宏光,溫臯谟,鮑奇谟,陳以瑞,莊謙,龔萃肅,李應薦,何可及,李時馨,劉,王大年,餘合中,徐吉,宋祯漢,張汝懋,許可徵,劉述祖,李燦然,劉之待,孫之獬,吳孔嘉,季寓庸,潘士聞,張元芳,阮钅鼎铉,李若琳,張永祚,周良材,曾國祯,張化愚,李桂芳,張一經,陳殷,夏敬承,周宇,魏豸,郭希禹,颉鵬,李際明,魏宏政,嶽駿聲,郭士望,張聚垣,周锵,徐四嶽,辛思齊,胡芳桂(以上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七人)。
黃立極,施鳳來,楊景辰,王之臣,房壯麗,董可威,李思誠,馮三元,胡廷宴,張九德,朱國盛,馮時行,喬應中,楊維新,董懋中,周昌晉,呂鵬雲,楊春茂,徐景濂,陳保泰,虞廷陛,郭興言,周維景,徐揚先,陳序,曹谷,朱慎,葉天培,郭如暗,何早,虞大複,歐陽克材,邸存性,葛大同,李宜培,譚謙益,夏之鼎,張九賢,徐溶,潘舜曆,吳士俊,李三楚,童舜臣,陳守瓒(以上交結近侍等四十四人)。
△江西四家 羅萬藻,陳際泰,艾南英,章世純。
△明末四公子 陳定生(貞慧),冒辟疆(襄),方密之(以智),侯朝宗(方域)。
△四鎮 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
(《空同子》) 有家主命婢殺鼈,鼈顧婢再三,有求生意,婢恻然放之池。
主索鼈羹,詭雲鼈已逃矣。
主怒,杖之幾斃。
後婢患熱病死,時值昏夜,未能殓,棄之池側。
翌日往殡,複生矣。
詢之,則雲:“恍惚間有物踞我胸,其涼透心,遂漸省人事。
”視之,則有池中污泥,堆于心口,而身傍有鼈行迹,其向者鼈報恩乎?(《讠刃庵偶筆》) 徽高懷中業鳝面,于揚州小東門日殺鳝數千。
一婢憫之,每夜分竊缸中鳝,從後窗抛入河,如是者積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踉跄逃出,為火所傷,困卧河濱,夜深睡去。
比醒而痛減,火瘡盡愈。
視之,有河中污泥堆于瘡處,而地有鳝迹行,始知向者所放之生,來救之也(按醫書,河底泥能塗湯火傷)。
高感其異,遂為罷業。
及拆鍋,下有洞穴,生鳝數石,盤其中,盡舉而縱之河。
(同上) ◎類聚數考 古雲流芳遺臭,固也,抑亦有數存焉。
當其盛也,賢人君子骈肩疊迹;當其衰也,奸邪匪類得失之林也,讠翕讠翕讠此讠此。
天地亦有不能自主者,然以其盛則知其所以興,以其衰則知其所以敗。
是亦覽者可鑒矣。
△燧人四佐 明由(曉升绂),必育(受稅俗),成專(受苦諸),隕丘(受延嬉)。
△伏羲六相 金是(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為中職),仲起(為海陸),陽侯(為江海)。
△黃帝七輔 風後(受金法),天老(受天篆),五聖(受道級),知命(受糾俗),窺紀(受變複),地典(受州絡),力墨(即力牧受準斥)。
△少昊四叔 重(勾芒),該(蓐收),修,熙(俱為玄冥)。
△羲和四子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按:羲和四子即堯之四嶽也,分掌四方諸侯,故為四嶽。
鄭玄雲:“堯既分陰陽為四時,命羲仲等為之官,主四嶽之事雲。
” △舜時八伯 伯夷為陽伯,羲仲後為羲伯,棄為夏伯,羲叔後為羲伯,咎繇為秋伯,和仲後為和伯,垂為冬伯,一伯阙。
△高陽八凱 瘡舒,聩豈攵,ρ,大臨,龐降,庭堅,仲容,叔達。
△高辛八元 伯奮,仲堪,伯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四兇 ん兜,共工,鲧,三苗。
△舜九官 禹(作司空),棄(伯複),契(作司徒),咎繇(作士)益(作虞),垂(作共工),伯夷(作秩宗),龍(作納言),夔(典樂)。
按:禹、稷、契、臯陶、伯益,即舜五臣也,《楚詞》七谏又謂之八。
師蓋即此五臣而益之垂、益、夔耳,五臣八師不複注。
△舜七友 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泰不虛,靈甫。
△殷三仁 微子,箕子,比幹。
△文四友 闳夭,太公望。
散宜生,南宮适。
△太姒十子 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霍叔武,成阝叔處,康叔封,蚺季載。
管叔、蔡叔、霍叔監殷,稱為三監。
△武十亂 周公旦,召公,太公望,畢公,榮公,大颠,闳天,南宮适,散宜生,邑姜。
△二五耦 梁五,東關五。
晉文公從亡五人: 狐假,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五伯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
△周八士 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鄭七穆 子展(賦《草蟲》),子西(賦《黍苗》),子産(賦《隰桑》),公孫(賦《桑扈》),伯有(賦《鹑之贲贲》),子太叔(賦《野有蔓草》),印叔(賦《蜉扈》)。
△三良 子車奄息,仲行,钅鹹虎。
殉葬之說起此,孟子謂:“作俑無後,而況以人殉乎?”然則秦之刻薄寡恩,其端已見,甯獨歸惡于始皇李斯哉? △魯三桓 仲叔谷文伯(自世子始,至文伯六世),叔孫得臣莊叔(自穆子始,至莊叔六世)季孫行父文子(自武子始,至文子六世)。
△逸民 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作者七人 儀封人,荷篑,晨門,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條丈人。
注不指其人,然見于包氏注者,如此。
△齊四客 晉克(眇),魯季孫行父(秃),曹公子首(偻),衛孫良夫(破)。
四人不幸而一眇、一秃、一偻、一跛,又不幸而俱聘于齊,又不幸而有齊君之母,又不幸而有齊君之無禮,使眇者禦眇,秃者禦秃,偻者禦偻,跛者禦跛,遂令千百世下猶為失笑。
然無此則四人不傳,此又不幸之幸。
△三卿主善 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
△仲尼弟子《史記》本 顔回(字子淵),闵損(字子骞),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若),仲由(字予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賜(字子貢),言偃(字子遊),蔔商(字子夏),颛孫師(字子張),曾參(字子輿),澹台滅明(字子明),宓不齊(字子賤),原憲(字子思),公冶長(字子長),南宮适(字子容),公晰哀(字季次),曾╀(字晰),顔無繇(字路),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漆雕開(字子開),公伯寮(字子周),司馬耕(字子牛),樊須(字子遲),有若(字子),公西赤(字子華),巫馬期(字子旗),梁(字叔魚),顔辛(字柳),冉孺(字子魯),曹恤(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孫龍(字子石),冉季(字子産),公祖句茲(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雕哆(字子斂),顔高(字子驕),漆雕徒父,壤驷赤(字子徒),商澤(字子季),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齊(字選),公良孺(字子正),後處(字子裡),秦冉(字問),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晰),公堅定(字子中),顔祖(字襄),邬單(字子家),句井疆,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黨(字周),顔之仆(字叔),榮旗(字子祖),縣成(字子祖),左人郢(字行),燕(字思),鄭國(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顔哙(字子聲),步叔乘(字子車),原亢籍,樂(字子聲),廉絮(字庸),叔仲會(字子期),顔何(字冉),狄黑(字晰),邦巽(字子斂),孔忠,公西輿如(字子上),公西╀(字子上)。
按:《史記》雲,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而所列弟子傳隻七十有六人,不知偶遺一人耶。
《史記》七十有六為七十有七耶,世遠年湮,無從稽考,即有他本,不足取信,姑存其疑雲耳。
△孔子四友 顔回,子貢,子路,子張。
△孔子六侍 顔回,仲弓,子路,宰我,子貢,公西華。
△晉六卿 趙無恤襄子(趙衰始為卿,至恤四世),範吉射昭子(士會始為卿,至吉射五世),智瑤襄子(荀首始為卿,至瑤六世),荀寅文子(荀林父始為卿,至寅四世),魏多襄子(魏绛始為卿,至多四世),韓不信簡子(韓厥始為卿,至不信四世)。
△三官 唐宏,葛雍,周武。
三官周厲王時人也,累谏厲王不從,棄職遊吳,時稱吳客三。
真君厲王崩,複歸于周,道家所指三官者,想附會于此。
△齊威王疆場四臣 檀子(守南臣),<貝兮>子(守高唐),黔夫(守徐),種首(備盜賊)。
△四公子 田文(齊孟嘗君),魏無忌(魏信陵君),趙勝(趙平原君),黃歇(楚春申君)。
△三鄒子 鄒忌,鄒衍,鄒陽。
△漢三傑 張良,蕭何,韓信。
△商山四皓 園公(姓園,名秉,字宜明),绮裡季(姓吳,名實),夏黃公(姓崔,名廓,字少通),角裡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
△七國 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川王賢,濟南王辟光,膠東王雄渠。
△從有三王皆京兆尹 王章,王尊,王駿。
△二疏 太子太傅疏廣(字仲翁),太子少傅疏受(字子公)。
△麒麟閣功臣 大将軍博陸侯,張安世,韓增,趙克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周氏五龍 重合令子輿(居宋裡),栎陽令子羽(居東官裡),東海太守子仲(居宜唐裡),兖州刺史子明(居西南裡),穎陽令子良(居遂興裡)。
曹綠汝南周燕少卿之五子,各居一裡,并以需索退讓著名。
△二龔 龔勝(字君實),龔舍(字君倩)。
△三牲 馬淵,牛崇,羊嘉。
△二唐 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
△二母 陳涉母(知廢),王陵母(知興)。
△王氏五侯 王譚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章紅陽侯,王根曲陽侯,王逢時高平侯。
△四子(懷德不仕) 逢萌,徐房,李昙,王遵。
△蔣徑二仲 求仲,羊仲。
△二劉 劉向,劉歆。
△河北二十八将 鄧禹,吳漢,賈複,耿,寇恂,馮興,岑彭,祭遵,邳彤,耿純,王霸,臧宮,景丹,杜茂,朱,劉龍,馬成,王梁,姚期,蓋延,馬武,劉植,任光,李忠,萬修,陳俊,傅俊,堅镡。
△河西五守 武威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太守史苞,酒泉太守竺增,敦煌太守辛彤。
時隗器有異志紀等五人推窦融為大将軍以守。
△钜下二卿 馬嚴(字威卿),馬敦(字孺卿)。
△三丘 丘昂,丘夷,丘矩。
△扶風三達 韋孟達,公孫伯達,魏仲達。
△漢末八使 周舉,杜喬,周栩,栾巴,馮羨,郭遵,劉班,張網。
△韋氏三君 韋順,豹,義。
△楊氏四公 楊震,秉(震予),賜(秉子),彪(賜子)。
△袁氏四世五公 袁安,敞(安子),湯(敞子),逢(湯子),隗(逢弟)。
△二難 陳元方(紀),季方(谌)。
又按邯鄲淳紀碑,元方、季方與其父太丘長仲弓,有三君之号。
△五處士 徐稚,韋著,袁闳,姜肱,李昙。
△汝南六孝廉 周子居,黃叔度,艾伯堅,郅伯句,封武興,盛孔叔。
△三君 大将軍窦武,太傅陳蕃,侍中劉淑。
△八俊 李膺,王陽,杜密,朱寓,魏朗,荀翼,劉,趙典。
△八廚 王育,蕃響,秦周,胡母班,劉翊,王考,張邈,度尚。
△八顧 郭泰,夏馥,尹勳,羊陟,劉懦,蔡衍,巴肅,宗慈。
△八及 陳翔,張儉,範滂,檀敷,孔立,範康,岑至,劉表。
△又八及 米楷,王盤,陳耽,薛郭,宋布,唐就,瀛咨,宣褒。
△穎川四長 荀淑,锺皓,陳,韓韶。
△二十四賢 杜喬,張奂,向翊,陳蕃,施延,李膺,朱寓,杜密,韓融,荀爽,房植,姜肱,陳球,王暢,申屠蟠,張儉,鄭玄,冉ギ,李固,郭泰,朱穆,魏朗,徐稚,皇甫規。
△涼州三明 張奂(字然明),皇甫規(字威明),颍(字紀明)。
△韋氏三義 韋權、瓒、矩。
大尉掾韋子力之子,皆仁義孝弟。
賈虎兄弟三人,當時謂之賈氏三虎,惜其兩弟名不著,故不列。
△荀氏八龍(皆朗陵令荀淑之子) 荀儉(字伯慈),绲(字仲慈),靖(字叔慈),壽(字慈光),汪(字孟慈),爽(字慈明),肅(字敬慈),(字幼慈)。
△公沙五龍(皆公沙穆之子) 公沙紹(字子起),孚(字允慈),恪(字久讓),逵(字義則),樊(字義起)。
△李氏四龍 李亮,李仲,李訓,李秀。
△京兆三休 金敞(字元休),王延(字文休),少吊端(字甫休)。
△蜀二郎 李骧,杜珍。
△寺中二絕(俱官大理) 宋世軌,蘇珍之。
△魏文四友 司馬懿,陳群,朱铄,吳質。
△雙丁 丁儀,丁е。
△邺中七子 孔融,陳琳,王粲,劉桢,阮,應易,徐幹。
△台中三狗 何晏,鄧揚,丁谥。
△兩隽 何妥,蕭赉。
△竹林七賢(顔延之除山濤、王戎,謂之五君)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
△吳八絕 吳範相風,劉忄享占氣,趙達具,皇象書,嚴子卿棋,曹不興畫,宋壽占夢,孤城鄭姥相。
△一台二妙 衛,索靖, △二陸 陸機,陸雲。
△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 王澄,王玄,王濟,衛。
△二馮 馮立,馮野王。
△晉八達 童昶,王澄,阮瞻,庾豈攵,謝鲲,胡母輔之,于法龍,光逸。
△河東八裴 裴徽,楷,綽,瓒,邈,遐,康,。
△琅琊八王 王祥,戎,澄,道,綏,衍,敦,玄。
△太原王京兆杜五世盛德 王昶,湛,承,述,坦之。
杜畿,恕,預,錫,。
△二謝 謝靈運,謝惠連。
△八儒 以道自居,為子思氏之儒,衣冠動作,為子張氏之儒,顔氏傳《詩》,為諷谏之儒,孟氏傳《書》,為疏通緻遠之儒,漆雕傳《禮》,為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為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為屬詞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為潔淨精微之儒。
△三墨 宋尹之墨,相裡勤五侯子之墨,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墨。
△晉八王 趙王倫,齊王回,河間王,成都王颍,淮南王允,鄱陽王,長沙王,東海王越。
△東海王越府有三才 潘滔(大才),劉輿(長才),裴邈(清才)。
△兖州八伯 阮放宏伯,阮孚誕伯,劉綏季伯,郗鑒方伯,胡母輔之達伯,卞壺裁伯,蔡谟朗伯,羊曼黠伯。
△三人為一龍 華歆龍頭,邴原龍腹,管甯龍尾。
△中興三明 荀,蔡谟,諸葛恢。
三人俱字道明,故雲京都三明,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浔陽三隐 陶潛,周續之,劉遺民。
△蓮社十八高賢 慧遠,慧永,慧持,道生,昙順,僧,昙恒,道邴,昙銑,道敬,佛馱邪舍,佛馱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诠,京炳,雷次宗。
△宋文帝謂天下有五絕 杜道鞠彈棋,範悅詩,褚欣遠模書,褚胤圍棋,徐道度療疾。
△顔延之四子各得其一 得筆竣,得文測,得義{色大},得酒躍。
△一時兩玉人 謝琨,謝晦。
△會稽三康 丁潭世康,孔愉敬康,張茂饣韋康。
△天子四友 謝フ,褚炫,江教,劉悛。
△周氏五侯 周劄,懋,筵,缙,勰。
△張氏五龍 張演,鏡,永,辯,岱。
△東海三何 何思澄,遜,朗。
△湘東二遲(皆湘東太守) 遲昭周,咫。
△雙璧 陸,恭。
△柳氏二龍 柳忄焱,悅。
△竟陵王八友 範雲,蕭琛,任,王融,蕭衍,謝,沈約,陸亻垂。
△二蘇 蘇亮,綽。
△何氏三高 何求,點,胤。
△二高 高闾,高魏。
△東昏六貴 始安王遙光,徐孝嗣,江,蕭坦之,江祀,劉暄。
△邺中四貴 孫騰,司馬子如,高嶽,高隆之。
△三才 溢子,邢子才,魏收。
△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唐十八學士 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楮亮,姚思廉,李道玄,蔡允恭,薛元敬,顔相時,蘇勖,于志甯,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
△二蓋 蓋文達,文懿。
△河東三鳳 薛元敬,收(元敬季父),德音(元敬族弟)。
△郎家二賢。
郎蔚之,楚之。
△淩煙功臣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世廉,尉遲恭,李靖,蕭,志甯,劉宏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秦叔寶。
△三列 韋季武,叔錯,叔謙。
△太公廟十哲(以張良配) 出穰苴,吳起,韓信,李牧,李靖,孫武子,範蠡,白起,樂毅,李。
△一門三相 韋思謙,承慶(謙子),嗣立(慶弟)。
△戶部二妙 韋維,宋之問。
△四夔 韓會,盧東美,張正則,瞿造 △五王 漢陽王張柬之,平陽王敬晖,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已,博陵王崔玄。
△香山九老 胡果(八十七),吉攵(八十八),劉真(八十七),鄭據(八十五),盧貞(八十二),張渾(七十七),白居易(七十四),狄兼谟,盧貞(以年未七十與會而不列)。
△竹溪六逸 孫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李白,陶沔。
△飲八仙 賀知章,汝陽王,李适之,崔宗之,李白,蘇晉,張旭,焦遂。
△吳中四士 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
△大曆十才 盧綸,吉中孚,韓,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偉,夏侯審,李端。
△三俊 李德裕,元稹,李紳。
△龍眠三李 李元中,李公麟,李亮工。
△關中三絕 鄭П,林滋,詹雄。
△二鄭 鄭谠,畋。
△谏臣三人 張符,趙麟,牛叢。
△五老榜 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顔。
△旗亭三才子 王之渙,王昌齡,高适。
△二扈 扈蒙,扈載。
△三羅 羅虬,陶,邺。
△五鬼 王欽若,丁謂,陳彭年,劉承,林特。
△四賢一不肖 範仲淹,餘靖,歐陽修,蔡襄,高若讷。
△睢陽五老 馮平,杜衍,王煥,畢世良,朱貫。
△二蔡 蔡卞,蔡京。
△三人不負科名 王曾,宋庠,馮京。
△二宋 宋郊,祁。
△五桂 窦儀,俨,侃,,僖。
△閩四先生 周希孟,陳烈,陳襄,鄭穆。
△伊洛淵源 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邵康節,張橫渠,張戬,呂希哲,範祖禹,楊國寶,朱光庭,劉絢,李籲,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蘇,謝良佐,遊酢,楊時,劉安節,尹享,張繹,馬仲,侯重良,王,胡安國,王岩叟,劉立之,林大節,張闳中,馮理,鮑若雨,周孚先,唐棣,謝申,潘,陳經正,李處遁,孟厚,範文明,暢中伯,李樸,暢大隐,郭忠孝,周行己,邢恕。
△伊洛續集 羅從彥,李侗,朱子,張┉,呂祖謙,蔡元定,黃,李燔;張洽,陳淳,李方子,黃灏,慶德明,葉味道,石子重,輔廣,杜華,方仁仲,趙師淵,真德秀,何基,王柏。
△程門四先生 謝良佐,遊酢,呂大臨,楊時。
△慶曆聖德詩 範仲淹,韓琦,杜衍,富弼,歐陽修,餘靖,王素,蔡襄。
△七老會 孫論,吳師道,梁宏,朱光複,賈亨彥,張景達,唐愈。
△二丁 丁寶臣,宗臣。
△四洪 洪朋,刍,炎,羽。
△洛下耆英會 文彥博,富弼,馮行己,席汝言,王拱辰,楚建中,王尚恭,王慎言,劉幾,趙丙,張憲,張問,司馬光。
△元奸黨碑 司馬光,呂大防,文彥博,劉摯,範純仁,韓宗彥,梁焘,曾布,王岩叔,蘇轼,王存,傅堯俞,鄭雍,趙瞻,韓維,孫固,範伯祿,胡緊愈,李清臣,劉奉世,範純禮,安焘,陸佃,呂公著,黃履,張商英,蔣之奇(以上文臣曾任執政官二十七人)。
蘇轍,劉安世,範祖禹,朱光庭,曾肇,趙君錫,馬默,孔武仲,姚π,王觌,孫覺,錢勰,李之純,鮮于亻先,範純粹,趙高,王欽臣,孫,李周,呂陶,趙彥若,孔文仲,韓川,賈易,王右,王份,吳安特,顧臨,呂希純,豐稷,張舜民,張問,楊畏,鄒浩,陳次,謝文,岑象求,周鼎,徐,路昌衡,董知逸,上官均,葉濤,龔原,郭知章,張康國,葉祖洽,朱绂,朱服(曾仕待制官以上四十九人)。
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吳安詩,歐陽斐,劉唐老,王鞏,呂希哲,杜純,張保源,孔平仲,湯馘,司馬康,宋保國,黃隐,畢仲遊,常安民,汪衍,餘爽,鄭爽,常立,程頤,唐義問,餘蔔,李格非,陳,任伯雨,張庭堅,馬滑,陳乳,陳光裔,蘇嘉,龔,王回,吳希續,吳俦,歐陽中立,尹材,葉伸,李茂直,吳處厚,李續中,商倚,陳佑,虞防,李祉,李氵突,李之儀,範正平,曾蓋,楊,蘇,葛茂宗,劉謂,柴兖,洪羽,趙天祖,李新,衡鈞,兖公适,馮伯樂,周證,孫琛,範彙中,鄧考甫,王察,趙,封覺民,胡端修,李傑,李貴,趙令時,郭執中,石芳,金極,高公應,安信之,張集,黃策,吳安遜,高漸,周永微,張夙,鮮于綽,呂諒卿,宋弦,王貫,吳明,梁安國,王吉,檀固,蘇迥,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曾纡,汪公望,高士育,鄧忠臣,種師極。
郁贶,韓治,秦希甫,錢景祥,錢希白,何大正,周纡,呂彥祖,梁寬,沈于,羅鼎臣,曹興宗,劉渤,王極,黃安期,于肇,陳師錫,黃遷,黃邦正,許堯甫,胡良,楊フ,梅君俞,寇宗顔,張君,李修,逢純熙,高道格,黃才,曹興,侯顧道,周遵道,林膚,葛輝,宋壽岩,王公彥,王交,張甫,許安修,劉吉甫,胡潛,董祥,楊環寶,倪直儒,蔣津,王守,鄧元中,梁俊民,王陽,張裕,陸表民,葉世英,謝潛,陳唐,劉經國,扈克,張恕,陳并,洪刍,周谔,蕭彤,趙越,滕友,江詢,方造,許端卿,李昭,向訓,陳察,鐘正甫,高茂華,楊彥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餘官一百七十七人),王,章(為臣不忠,曾任宰臣二人)。
△二陳 陳師錫,陳。
△北京三傑 魏谷倚,富嘉谟,吳少微。
△城南三傑 唐容,唐麟,樂韶。
△三俊 鄭少微,楊天惠,季新時。
△二吳 吳可幾,知幾。
△何氏三鳳 何,棠榘。
△南渡四将 嶽飛,韓世忠,劉鈎,張俊。
△二劉 劉安節,劉上節。
△二汪 汪涓,汪慶辰。
△四俊 劉正夫,範緻虛,吳材,江嶼。
△江左二寶 胡伸,汪藻。
△海濱四先生 陳襄,陳烈,周希孟,鄭穆。
△三石 石安民,安行,安特。
△三劉 劉嵩,岑,峤。
△二韓 韓祥,補。
△詩四大家 陸遊,範成大,楊萬裡,尤袤。
△四州五鳳 謝固,田,因,圓,困。
△醜幸臣三俊 尤彬,喻峙,陳宓。
△婺州四先生 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
△四靈 趙靈秀(師秀),翁靈舒(卷),徐靈晖,徐靈淵(幾)。
△宋亡三忠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宋遺民十一人 謝臯羽,王鼎翁,方韶卿,唐玉潛,林景熙,汪大有,龔聖宇,張毅父,吳子善,梁隆吉,鄭所南。
△三魁不負所學 李黼,李齊,泰不華。
△新安三俊 唐元,洪炎祖,俞趙老。
△元四俊 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
△儒林四傑 柳貫,虞集,揭斯,黃潛。
△國初三老 楊維祯,沈夢麟,滕克恭。
△明初詩四名家 高啟,劉基,張羽,徐贲。
△遜國殉難諸臣 方孝孺,鐵钅宏,卓敬,陳迪,暴昭,景清,練子甯,齊泰,黃子澄,張纟,毛太,黃觀,姚善,黃钺,王叔英,王艮,王良,譚翼,曾鳳韶,周是修,魏冕,鄒樸,葉福,鄒瑾,陳繼之,劉端,梅殷,劉景,陳思賢,高魏,盧原質,胡子昭,茅大方,司中,鄭公著,胡潤,高翔,侯泰,戴德彜,郭任,盧迥,楊任,費魁,連楹,廖,王度,董镛,甘霖,林英,于志,能镡,宋徵,黃希範,程通,蔡運,儲福,何中,湯宗,盧振,巨敬,韓永,黃彥清,程本立,襲泰,方法,張安,周,謝升,周繼瑜,陳彥回,張彥方,張國安,葉仲惠,徐子權,東湖樵夫(即牛景先也)。
△從亡諸臣(本顧岱建文從亡先生碑) 程濟,葉希賢,楊應能,(三人始終相随),史彬(三至滇),郭節,程亨,焦雲(三人一至滇),黃直,馮氵(二人至滇而病死),嚴震(相遇而死),沐晨(陰護)。
(按紀事始謀從亡者,蓋二十有二人,囚耳目衆多,谕令散去,故至滇者,僅寥寥數人耳。
然焦雲黃直并不在此二十二人之中,不知何故,至嚴震沐晟又因事而至,不可以從亡目也,今并記其餘,以志一時忠義雲爾。
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編修趙天泰即葛衣翁、按察司王良後殉死,參将蔡蓮後殉死,刑部郎中梁田玉、中書舍人梁良玉、梁良節、宋和、鎮撫牛景先,即東湖樵夫後殉死,王資、劉中、待诏鄭洽、欽天監王之臣、老補鍋)。
△三楊 楊士奇(西楊),楊榮(東楊),楊溥(南楊)。
△舉業八大家 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歸有光,胡友信,楊起元,湯顯祖。
△翰林四谏 章懋,羅倫,莊昶,黃仲昭。
△七才子 李攀龍,王世貞,梁有譽,宗臣,吳國倫,謝榛,徐中行,王世懋。
△浙江三異人 劉基,于謙,王守仁。
△二難 鄭複言,雍言。
△二何 何良傳,何俊。
△林下九相(在萬曆初年) 李本,嚴讷,徐階,李春芳,商拱,郭樸,陳以勤,殷士儋,越貞士。
△三人做得好事 孫燧,胡世甯,王守仁。
△二閻 閻仲實,仲宇。
△五湖五隐 劉麟,吳瓊,施侃,龍霓,孫一元。
△議禮罷斥諸臣 楊廷和,蔣晃,汪俊,喬宇,楊慎,王元正,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秦金,趙鑒,趙璜,餘琳,朱希周,劉玉,王時中,張,汪舉,潘希曾,張九叙,吳琪,張瓒,陳г,張缙,蘇民,餘瓒,張仲賢,葛桧,袁宗儒,賈詠,豐熙,張璧,舒芬,楊繼聰,姚涞,張衍慶,許成名,劉棟,張潮,崔桐,葉桂章,王三錫,餘承勳,陸钅戈,王相,應良,金臯,林時,王思,謝ナ,毛玉,曹懷,張嵩,王,張<羽廷>,鄭一鵬,黃重,李錫,趙漢,陳時明,鄭自璧,裴紹宗,韓楷,黃臣,胡炳,餘翺,葉奇,鄭本公,楊樞,劉颍,祁杲,杜民表,楊瑞,張英,劉謙亨,許中,陳克宅,譚缵,劉,張錄,郭希愈,蕭一中,張恂,倪宗獄,王璜,沈教,鐘欽密,胡瓊,張濂,何鳌,張曰韬,藍田,張鵬翰,林有孚,餘寬,黨承志,劉天民,馬理,徐一鳴,劉勳,應大獻,李舜臣,馬冕,彭澤,張,洪伊,黃待顯,唐,賈繼之,楊昌,楊淮,胡宗明,栗登,黨以平,何岩,馬朝卿,申良,鄭漳,顧可久,婁志德,徐嵩,張庠,高圭,安玺,王尚志,朱藻,黃一道,陳儒,陳廷鸾,高登,程旦,尹嗣思,郭日休,李錄,周诏,戴亢,缪宗周,邱其仁,祖琚,張希尹,金中夫,丁律,餘才,汪必果,張<羽惠>,張懷,翁君,李文中,張璨,張镗,豐坊,許瑜,丁汝夔,臧應奎,陶滋賀,缙□,姚汝臯,祖淑相,葛潮,劉漳,楊儀,王德明,汪溱,黃加賓,李春芳,盧襄,華鑰,鄭曉,劉一正,郭持平,餘祯,陳賞,李可登,劉從學,相世芳,張峨,詹潮,胡琏,範錄,陳力,張大輪,葉應駿,白轍,許路,戴欽,張儉,劉士奇,祁敕,趙廷松,熊宇,何鳌,楊濂,劉仕,蕭樟,顧铎,王國光,汪嘉會,殷承叙,陸铨,錢铎,方一蘭,趙儒,葉寬,張子哀,汪登,劉玑,江珊,金廷瑞,範钅,龐淳,伍餘福,張鳳來,張羽,車純,蔣琪,鄭镏,毋德純,蔣同仁,王玮,劉道,陳大綱,鐘雲瑞,王光濟,張徽,王天民,鄭重,杜鸾。
△難諸賢 楊忠烈漣,左忠毅光鬥,缪文貞昌明,李忠毅應,高忠憲攀龍,周忠毅宗建,周忠介順昌,黃忠端尊素,周忠惠起元,顧裕愍大章,魏忠節大忠,周忠毅朝瑞,萬忠貞景,袁忠毅化中。
宦寺之禍自唐劉季迩來,未有甚于魏忠賢者也。
口銜天憲,威福自恣,而諸賢奮不顧身至于如此。
噫!何烈哉!而其有不顯為雠而死者,則有劉公铎、丁公乾學、吳公懷賢、夏公之令等;又有雖與為雠而不死者,則有文公震孟、惠公世揚等。
而其為天地之正氣,宇宙之偉人,則一也。
△吳門五義士 顔佩韋,馬傑,楊念如,沈揚,周文元。
△欽定逆案 魏忠賢,客氏(以上首逆二人)。
崔呈秀,李永貞,李朝欽,魏良卿,侯國興,劉若愚(首逆同謀六人)。
劉志選,梁夢環,倪文煥,李永祚,田吉,劉诏,孫如冽,崔應元,許忠選,薛貞,曹欽程,陸萬齡,吳淳夫,李夔龍,許顯純,張體乾,田爾耕,孫雲鶴,楊震(交結近侍十九人)。
魏廣微,徐大化,霍維華,郭欽,張讷,閻鳴泰,周應秋,李之才,李魯生,楊維垣,潘汝祯(交結近侍次等十一人)。
顧秉謙,張瑞圖,來宗道,李蕃,馮铨,郭允厚,薛鳳,朱童蒙,孫傑,張我續,李春華,王紹徽,楊夢兖,李春茂,劉廷元,謝啟光,徐兆魁,邵輔忠,楊所修,賈繼春,徐紹言,範濟世,李養德,阮大钺,姚宗支,陳九疇,亓詩教,趙興邦,傅槐,安仲,孫國祯,郭鞏,馮嘉會,曹思誠,孟紹虞,李恒茂,張樸,郭尚友,李精白,秦士文,張文熙,楊惟和,何廷樞,陳朝輔,許宗禮,卓邁,盧承欽,陳爾翼,石三畏,郭興治,劉徽,智铤,何宗聖,王拱,汪若極,陳維新,門克新,遊鳳翔,田景新,呂純如,吳殿邦,黃運泰,李從心,楊邦憲,郭增光,單明翊,王黜,李嵩,牟志夔,張三傑,曹爾祯,毛一鹭,張文郁,周維持,徐複陽,黃憲卿,許斯孝,張養素,汪裕,梁克順,劉宏光,溫臯谟,鮑奇谟,陳以瑞,莊謙,龔萃肅,李應薦,何可及,李時馨,劉,王大年,餘合中,徐吉,宋祯漢,張汝懋,許可徵,劉述祖,李燦然,劉之待,孫之獬,吳孔嘉,季寓庸,潘士聞,張元芳,阮钅鼎铉,李若琳,張永祚,周良材,曾國祯,張化愚,李桂芳,張一經,陳殷,夏敬承,周宇,魏豸,郭希禹,颉鵬,李際明,魏宏政,嶽駿聲,郭士望,張聚垣,周锵,徐四嶽,辛思齊,胡芳桂(以上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七人)。
黃立極,施鳳來,楊景辰,王之臣,房壯麗,董可威,李思誠,馮三元,胡廷宴,張九德,朱國盛,馮時行,喬應中,楊維新,董懋中,周昌晉,呂鵬雲,楊春茂,徐景濂,陳保泰,虞廷陛,郭興言,周維景,徐揚先,陳序,曹谷,朱慎,葉天培,郭如暗,何早,虞大複,歐陽克材,邸存性,葛大同,李宜培,譚謙益,夏之鼎,張九賢,徐溶,潘舜曆,吳士俊,李三楚,童舜臣,陳守瓒(以上交結近侍等四十四人)。
△江西四家 羅萬藻,陳際泰,艾南英,章世純。
△明末四公子 陳定生(貞慧),冒辟疆(襄),方密之(以智),侯朝宗(方域)。
△四鎮 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