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焚麈寄
關燈
小
中
大
爽者。
(《京景物略》) 魏忠賢柄權,朝臣附之者,以為父,忠賢目曰幹兒,都人作《百子圖演義》,嘲之。
其時獻媚者,争為立祠,自永恩祠一倡,而懷仁,崇仁,隆仁,彰德,顯德,懷德,召德,茂德,戴德,瞻德,崇功,報功,元功,旌功,崇勳,茂勳,表勳,感恩,祝恩,瞻恩,德聲,鴻惠,隆禧,内而中官,外而封疆大吏,丹黃土木,偏于寰宇。
至杭州建于關壯缪嶽忠武兩祠之間,而國子監生陸萬齡請建祠于大學之側,則無忌憚極矣!聞逆祠小像,有以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髒腑則以金玉珠寶,髻上空一穴,以四時花簪之,其獻媚如是。
(《兩朝識小錄》) 天啟丁卯鄉闱,閩人顔光衷茂猷兼舉五經,成文三十三首。
外簾得之,以其文堪入彀,惜其違式,命止錄《易經義》以進。
吾鄉祁世培彪佳取中,迨墨卷入對,始知其兼五經也。
甲戌會試,亦兼五經,大座主不敢自專,題疏上,特命中進士,故會錄列其名于會元之前。
及壬午之北闱,癸未之會闱,嘉興譚築岩貞良、慈溪馮眉仙元<風>皆以兼五經具題,奉旨一體校閱,各與中式焉。
予考之《閩書》漳州長泰縣黃文史字廷實,晚号遁叟,穎悟博通。
洪武二十二年應貢,庚午試南畿,五經題兼作,以違式取旨。
太祖讀其《天下一家論》,大見稱異,禦批特置第一,免會試,授刑部主事,此則兼五經而應試之始也。
宋時鄭俠之父暈同五經出身,大觀二年,莆田黃泳以童子特賜五經及第。
又孫中九經狀元,真宗朝蔡齊字子思,亦中九經狀元(《彙書》)。
國朝浙江查嗣韓福建林文英皆以丁卯京闱,五經兼作題準。
戊辰、會試,均入史館,後不為例。
崇祯朝所任五十相,即位初勸進者,多吏議,瓯蔔者或濫廷推。
蒲州(薛席)定國是而幹略無聞,高陽(孫承宗)當岩關而密勿莫預,君心之所向,全在乎元年之枚蔔,而宜興調延烏程(溫體仁)之釁起。
宜興初望止于一推君子,持之太過,體仁在上前,言多傾險。
大臣宜以朝廷大體,從容争奏,俾體仁與錢謙益俱罷,主上未必不悟。
乃冢臣王永光權谲兩端,輔臣李标錢龍錫苦心引救,不能明言兩人長短,故使體仁得行其說。
由今思之,體仁用而天下亂,未必謙益用而天下治也。
然謙益之為人也,才而疏,其才也可以有為,疏也亦易于偾敗。
體仁腹心陰沉,大有以過人,蹤其所為,宜興比而體仁未嘗不私,武陵(楊嗣昌)欺而體仁未嘗不詐,韓城(薛國<臣見>)鸷而體仁險惡過之。
用事八年,緻寇難日深,剿撫機宜盡失;其後之人踵得罪,而己獨免,果操何說而得此?彼蓋挾其機智,上以彌縫主心,中以诿避事任,下以锢遏言路,幸使名位全,身家固,而萬事潰決不可收矣。
語曰:“日中必慧,操刀必割。
”人主之芒刃,不可一日而頓也。
自神主不視朝二十載,而天下之局,鹹出宰相之與台谏以相持,宦寺乘之,以馴緻崔魏之禍。
迨懷宗誅鋤大奸,虛懷側席;不幸老成忠厚,半磨滅于逆庵之手,新進蜂起,頗欲借正論,以挾持人主,而自诩功名。
體仁乘帝之疑,持私說以險讠皮惑亂天下,雜然起,與之争。
帝既信其孤立,又恐難于獨任,則縱言者搏擊以觀之,冀得中收其用,而黨禍遂不可解。
舉軍國大計,無一關大臣小臣之心,間取得失功罪,攙而入于恩仇之中,俾主上為之彷徨疑誤,莫适所從。
兼以溷任事者之心,而抵于敗,故曰國家之禍,宰相與台谏為之也。
當宜興烏程某執政草澤,易于湔除,兩相漫不之省,宜興去而寇患始棘;又經烏程之戀權偷責,讓禍而不決策者累年,武陵受之,無所诿,以至于斃;則當國之解免,不待智者知其難。
宜興家居本佚樂,自以帝必思之,身閑既久,亦不得已于一出,中外知其必出,說以盡反烏程之所為。
故其複相也,捐租起廢,清獄肆赦,罷内操,及諸鎮監軍,欲以大收士大夫之志。
然必取當世所急者,一為縣官盡力,乃可身名兩全;顧宜興不知,為宜興謀者,亦不知也。
帝自念扌骨扌骨然焦勞宵旰而不效,姑取天下事付之宜興,以小自弛易(延俦至京,上親賜宴,退入宮欣欣喜色,曰還是他。
故當時所請皆行○壬午元旦皇極殿朝賀畢,帝召閻前曰:“古來聖帝明王皆崇師道,今日講稱先生猶存遺意。
卿等即朕師也。
”敬于正月端冕而未,聖躬轉面而西向閣臣一揖,因曰:“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治平者。
”諸臣跪謝不敢當。
帝曰:“先生正是朕該敬的。
”自此手诏皆稱先生雲)。
朝士樂其寬而幸其專,争欲狎骊龍之睡,以行所欲;故雖中原糜潰,辄交口而誦相公,以拭目太平,宰相與台谏之勢合,而變隙生矣。
同宜興再召者,有江夏賀逢聖(帝之允賀逢聖放也同周延儒陳演召見,賜坐德政殿。
逢聖眷懷聖恩,忽放聲大哭,已賜宴中極殿,逢聖複大哭,拜跪十數不止。
帝命之出殿褴外行禮,絮哭不止,見者怪之以為不祥)淄川張至發,皆不久稱病。
謝德州升者,性溪刻,又以人言免,天下事一決于延儒。
陳井研演,本與升同拜。
晉江蔣德景黃景興化吳,又以賀謝行後始入;故按秦撫晉,以剿撫流寇有功者也。
癸未三月朔,承天告陷,帝痛念山陵,見閣臣而流涕,自咎失德,因責中外調度乖方,諸臣叩頭謝。
次日帝再召曰:“楊嗣昌死後,督師無人,卿可往湖廣督師圖恢複!”曰:“逆賊不道犯我陵園,臣何敢惜其死?願陛下發勁旅,假便宜率之而南,必雪國憤。
”退而上書,請兵三萬人,進複襄陽承天,而兼顧南京,重根本,秦督師孫傳庭宜出關合勢圖賊。
帝覽奏,殊不怿,禦昭文閣,召前曰:“先生奏用兵多三萬人,豈易猝辦?且南京去楚遠,是退守也,讵是今日計耶?”頓首曰:“左良玉跋扈不用命,閣部十檄之不至,豫督(侯向)是其舊帥,僅遣數十曰為衛而已。
臣憑藉寵靈,不過閣部,良玉退居江漢,有甚河南,方勤内憂,遑禦外侮。
若臣有重兵在握,進可制強賊,退可馭驕帥,不則徒損威重萬分何?蓋南京高皇帝陵寝在焉。
臣懲承天前事,豐芑是虞,出師南征,敢不兼顧,非退守也。
”次輔陳演進曰:“督師去,則督撫之兵皆其兵。
”曰:“臣之請兵,正以督撫無兵耳。
秦督新集之衆,不足仗,且遼緩幾千裡,勢豈相反?豫督得良玉護從之卒數十,豈足言軍?豫兵敗于開封,新撫衰,瘡痍亡散者二千,在河北楚兵承天新衄,諸将不知存亡,督撫何兵可為臣調度者乎?臣今日勉銜上命,提空名視師,仰面悍鎮,束手待斃,計入境之日,必騎置急奏。
臣待帷幄,望天顔尚不得請,況在行間萬裡外乎?兵者,國之大事,機宜一失,禍不忍言,臣敢惜餘生,不以上告君父耶?”帝見其語切,為色動曰:“先生言是,若一時難調發,其先将一萬人從。
”乃召兵部尚書張國維議,配以唐通兵七千,馬料兵二千,京營兵一千,賜督師臣賞功銀五萬兩;而于左良玉下特诏,出币金,專賜其軍,從督師請也。
唐通尋以西協留防,而國維尋與司農傅淑訓俱得罪,上方簡用大僚,于兵食重有所變更,督師儒次未發。
帝一日召閣臣,出劄示之曰:“此秦督進兵疏也,卿等以為何如?”曰:“兵危事而傳庭易言之,矜其勇氣,刻日掃除,以約束未定之兵,當傈悍方張之寇,是役也,臣竊危之!”上曰:“何也?”曰:“傳庭軍資甲仗,皆斂之于民,秦父老怨刺骨,又不結以恩信,而驅不教之民以戰,一往趨利,難以持久,信其間謀,恐堕狡謀,臣愚不知其所以勝,惟上熟慮之!”上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先生見良是,顧賊橫已極,秦督奮然,一有所出,亦惡可以少也?”乃不敢複言。
先是宜興之能用人也,六卿以下,鄭三俊劉宗周馮元飚倪元潞等,皆其所稱舉;即上所最恨者,無如黃道周,且錄用督師,則援而至于相者也。
自吳昌時入,于宜興最親,而興化之交亦厚,日遊于兩公之門,以招搖寵利;而三四趨風傈銳之徒,乃起而與之争權。
其中稍自持正者,默以告興化,謂兩相應早自别白。
又有宜興素厚善者,求事稍不兼,辄陽侈而陰背之,宰相與台谏且離且合,而江南北之郄漸成。
上亦頗知其端,未察也;會延儒先以視師薊門,中官及駱金吾養性之間,得以入(延儒出征,上意已疑之。
及至軍,用劉釋清為中軍,諸大師奔走若猬猶如長安時,中官皆密以聞)。
而因受命辦嚴,逡巡失上指,同官又從而之,浃辰而江南北兩相俱罷(宜興雖撒監軍内摻,而與中官往來頗厚。
上恐其合也,乃于誅王裕民之前一日密召宜興,屏左右而所及不過泛語,五鼓棄裕民市。
而宜興始知中官皆以昨者造膝實贊帝殺之,雖力辨不信也,以此恨刺骨,而其過日聞于上矣。
掌金吾事郭承天罷,賂養性以非資用,由宜興所拔,會與吳昌時不合,宜興來有意易之,養性見人大怨望,熊開元之刹宜興也,上嘗密語賜無而中止,養性洩之于同鄉科臣廖國遴,國遴以告同官曹良直,良直具疏以絆。
良直興化客也,以此并恨,兩相俱罷也)。
延儒自用他事看議,以三月請兵,責其稽緩,既皇恐待罪,再疏與緻仕雲(屢奏請行而以無兵為言,上曰:“徐之兵将集之,卿獨往何益?”時延儒目受命夕出都,蔣公德景言于倪司農曰:“上意欲吳公速行,緩語扶慰者試耳,觀首揆疾趨可見。
”聞之不以為然,又以孫傳庭出關,力言特重以拂上之意,故有後命也)。
而孫傳庭加督師,兼制應皖豫楚諸軍,舉讨賊事專責之矣。
當是時,上新任樞計二臣馮元飚倪元潞,皆由兵侍郎不次用,召見中左門,谕之曰:“國家艱難,兵食宜合一卿,兩人同鄉裡,負才望,朕故用以協心規畫,卿其有以報朕。
此兩人者公忠闊達,實有濟變材,早年為體仁之所抑沒。
”元飚緣南卿寺問地免,元潞則烏程畏蔡澤之逼,嗾勳臣論劾之。
宜興再召而始出,一見被眷遇,始信上知人向誤國事,皆體仁輩壅蔽之耳。
元飚數被病強起視事,上賜藥餌雜物,居數月,不得瘳。
元璐歸并三饷,以便稽核,廣鼓鑄行鈔法以助之,聊支吾匮绌,非其意也。
每相見,辄頓足曰:“使吾兩人早受知,竭狗馬之力,天下事或不至潰裂,今定何及耶?”傳庭之出關也,贻書元飚,惟不欲速戰;且上意及朝廷趣之急,不得已誓師,既下汝州,克寶豐,三日五捷。
帝坐便閣喜甚,召元飚曰:“傳庭乘勝,賊亡在旦夕,卿居中調度有方,朕且加殊賞。
”元飚頓首曰:“賊故見赢以誘我師,兵法之所忌也,臣不能無憂。
”上嘿然良久弗應,因罷去。
無何,傳庭兵敗書聞,在延切切惴恐。
台谏之糾宜興者,日數奏,上以西事為恨曰:“吾日夜憂賊,而大臣多受金錢,壞法令,無纖毫以國家為意,即心齊之謂何?”因震怒。
而張獻忠先已破武昌,上又追恨,使吳早誓師南征,不至此,獨怪台谏鮮有平心按劾,故逮延儒也,并治之,延儒賜帛自裁(延儒熟于世故,情面多而執持少,小之不逆賄歉不責。
當時有參其利歸群小玷集厥躬者此實錄也。
賜死前一日,輔臣德藻等渴救曰:“延儒赴召之初一切奉楊聖德,如捐租起廢解綱肆赦諸大政,天下感戴太平,但其賦性寬疏,門客宵人乘機假借,延儒不能盡知;即知,亦不能力絕,以緻籠絡彰聞,罪安可遣?惟上念其觀師,一出杭慨馳區征勞可敗,俯從部議遠戍可也。
”帝曰:“覽奏,朕心恻然,但以其罪犯重大,前谕已明,姑念首輔,勒令自裁,已有旨了”)。
固未出國門,武昌之敗,誅之無辭,得減死,戍金齒。
初延儒未罷時,上驟用修撰魏藻德為大學士。
又一年而吏侍郎李建泰副都禦史方嶽貢同首輔陳演入閣佐理,藻德廷對第一,甫三年。
嶽貢久滞松江太守,得譴,用清名召見,不三月得相,皆特恩也。
建泰風骨峭拔,性慷慨,負重名,晉人,善治生,家百萬,數欲捐輸,以佐縣官。
有止之者曰:“公行且相,奈何以資進?”及相而賊已過河,計不留之,以為大盜資,顧扼腕已晚。
是時上數憤懑不食,建泰進曰:“臣自度居中,無以分主憂,願馳自太原,出私财購死士,且以倡率鄉裡擊賊,不用公帑,十萬之衆,可集也。
”上大悅,即其所薦淩驷介松年郭中傑以從,馴以進士授兵部主事,松年改戶科給事中,中傑假副總兵為中軍。
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行遣将禮,先期驸馬都尉萬炜奉特旨告太廟土,臨軒手敕,代朕親征,加勞賜龍節一,尚方劍一,百僚皆侍班,金吾備法駕警跸,禦正陽門樓,光祿寺置宴,大合樂,禦制詩餞行。
建泰拜謝,上為之起,憑欄目送之,良久,乘輿乃返。
是日大風揚沙,建泰就車,适數步而左驸折,觀者以為憂。
進士程源私與驷曰:“賊過河全菁已騷動,若疾行可及,遲則不能支,若晉破,公雖行,無能為也。
”既而曲沃陷,建泰家破掠氣奪,所過東光諸小邑,閉門不給饷,攻之始開。
建泰疾甚,兵盡潰,猶豫畿輔不能進。
上以建泰之行也,于二月朔,用工部尚書範景文禮侍郎丘瑜入輔,而藻德嶽貢于二月二十六日受命特遺藻德以兵部尚書,兼工部,進文淵閣,為總河。
嶽貢以戶部尚書,兼兵部,進文淵閣為總曹,皆管屯練事務,駐于臨清淮揚,備南遷也。
尋得旨中止,是月也,德演相繼罷。
德之罷也,以光時享疏言練饷殃民,追咎首為此策者。
德拟旨雲:“向時聚斂,小人倡議搜括,緻民窮禍結,誤國良深。
”上不悅,召見,诘之以小人主名,德不敢斥言楊嗣昌,但以舊司農李待問為對。
帝曰:“朕非聚斂,止欲練兵。
”德曰:“皇上豈肯聚斂,因既有舊饷五百萬,新饷九百萬,餘複增練饷七百三十萬,當時部科實難辭責,且所練兵馬安在?薊督抽練兵四萬五千,今止三萬五千,保督抽練三萬,今止二千五百,保鎮抽練三萬,今止二三百。
若山永兵七萬八千,薊密兵十萬,昌平兵四萬,宣大山西與陝西三邊兵名二十餘萬。
一經抽練,将原額兵馬俱不問,并所抽亦未練,徒增七百三十萬之饷耳,民安得不困?”上曰:“今已并三饷為一,何必多言?”言戶部雖并三饷為一,然外州縣追比隻是三饷。
上震怒,責以朋比,德力辨,諸輔臣複為申救,而倪司農尤璐至以鈔饷系本都職掌,自引咎,上始少解。
德退,又言:“臣因近日邊臣,每言兵馬,隻以練饷立說,或數千,或數百,抵塞明主,而全鎮新饷,兵馬數萬,概言不足,是因有練饷而兵馬反少也,臣私心恨之。
又近日直省各官,每借練饷為名色,追比如火,緻百姓困苦,遇賊辄迎,雖三饷并急,不止練饷,而練饷又甚,臣又私心恨之。
益至外無兵,内無民,且并饷勸不能完故推咎于議練饷之人,冒昧愚戆,罪當死。
”因引咎出直,上雖慰留之,竟以此去(先是十四年,山西巡按禦史陳純禀奏抽兵練饷之庠疏曰:“兵一加則人失其故居,無田園丘隴之戀,無父母妻子之依,思歸則逃逢,故則遺抽餘者既以餘薄白安于無用,抽去者又以遠調而不樂為用,伍虛而饷仍在,不歸主帥則歸偏裨,且樂其逃而利其饷。
武允扣克既熟,則凡可以營謀轉升皆是物也,精神不用以束伍而用以扣饷,厚饷不用以養兵而用以營升,伍虛則無人而又安言練饷,靡則愈缺而安望其俗,此兩穹之道也”)。
先朝詞臣,有經世之略者,莫過于海上徐文定公光啟,晉江蔣公德徐公農書及西洋火器諸法,皆講求以備國用,惜年老未及行施。
蔣公于錢糧馬士之數,了若指掌,在上前亦能敢言。
然上素惡直好谀,見延儒體仁嗣昌輩語多迎合,又狷巧捷給,而蔣不免于戆直,口操閩音,以此不甚合;然其時已危急,雖用之無益也。
德去都谏,孫承直汪惟效争之皆力,魏藻德亦以為言,然已先傳藻德為首輔矣。
初以山西新陷,未敢辄去,又以在廷連章見留,避嫌即具疏辭。
朝并相演雖同免,其得放在後,時幾輔寇騎已充斥,乃不果行。
嗚呼!上之号兆求賢者,十有六年,至末造庶幾乎一遇。
以今觀之,如蔣德景李建泰範景文之在政,本倪元璐馮元飚之備六卿,以視從前之古位者,相去遠矣。
然必用茸鬥筲之魏藻德,躐而處乎其間,則又何也?祖宗朝各邊養兵,全取給于屯監民運二者,其關支京币,始自正統,訖于萬曆之末,亦止三百餘萬。
今抽饷練饷,并舊饷約計二千餘萬,民窮财盡,而兵反少于往時。
據德所陳,當時蠹國諸臣,真萬死不足以塞責。
誠以主上之明察,若使德景效用如烏程宜興時,俾當甯早聞此言,且虛懷前席之恐後。
不幸大勢已去,明知前人之蔽欺,不可勝誅。
不得已責曲沃破家專征,訪通州以敵台城守,皆為目前支吾苟且計,其經久遠謀,非不深領其言,固以無可如何,佛于心而逆于耳。
噫嘻!孰非時為之哉?君子不得不緻恨于始用事之人也!(《綏寇未刻編》) 高皇帝建都金陵,命劉誠意相地,築前湖為正殿基,業已植椿水中;上嫌其逼,少徙于後。
誠意見之默然,上問之。
對曰:“如此亦好,但後不免遷都之舉。
”時金陵城告完,高皇帝誠意視之曰:“城高若此,誰能逾之?”誠意曰:“除非燕子能飛入耳。
”其意蓋為燕王也。
皇帝又問誠意國祚短長?誠意曰:“國祚悠久,萬子萬孫方盡。
”後泰昌萬曆子,天啟崇祯弘光皆萬曆孫也,果符其谶。
(《剪燭叢編》) 李給谏清《三垣筆記》曰:“闖賊入京,命各官俱于二十一日廷見。
是日各官畢集,一象獨仰大内,淚如泉注。
四彜館有回回使者六人,亦召入,不拜,賊怒欲置之重辟。
使者曰:‘吾君知明朝天子,不知姓名;若歸告吾君,以貢來朝則舞蹈何辭?今無君命,故不敢。
’賊終不能屈。
”(《續表忠記》) ◎科名 士患不聖賢豪傑耳,必科名哉?雖然,重科名,則科名中未必絕聖賢豪傑也。
姑略其遠,請以所聞于近者筆焉。
後起者可以興。
隋始設進士科,唐太宗禦崇政殿試進士,呼之面試及第,始唱名;明皇末,始試詩賦并雜文帖經為三場。
宋太祖賜屢試不第舉人出身,始放進士榜。
太祖始分進士為三甲(進士分甲次自王世則榜始),賜新及第進士綠袍靴笏,仍賜宴瓊林院。
太宗始置武學,始诏進士預殿試者不黜落;哲宗诏進士專習經義,從此廢詞賦。
(《古今原史》) 《文獻通考》唐時所放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
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錄者。
自宋太祖太平興國二年,初即位,思振淹滞,賜進士諸科出身者五百餘人,皆先賜綠袍靴笏,賜宴開寶寺。
第一等二等進士,及九經授将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餘皆優等注拟,寵章殊異。
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驟,不聽。
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榮觀史冊;不知僥幸之心,欲速之習,中于士人者,且數百年而不可返矣。
又考《通典》舉人條例四經出身,授監縣尉,判入第三等,授望縣尉,五經出身,授望縣尉,判入第三等,授畿縣尉,進士與四經同資。
是唐時明經進士初除不過縣尉,至勝朝,則一入詞林,更不外補。
二甲之除,猶為部屬,崇浮長惰,職此之鲧;其于唐人舉士之初制,失之遠矣。
(《日知錄》) 洪武間,诏開科取士,定科舉格,初場各經義四書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以騎射書算律試之。
立三場試格始此,後有增損。
(《古今原始》) 洪武三年庚戌,始開科,就試者鄉舉士百二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
四年京畿複鄉試,尋又合諸省之士會試,凡二百人,中式百二十人。
其三年所舉鄉試士,未及會試,悉授官;六年停罷科舉,十七年複頒行科舉,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試各減一道。
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傳》,《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
其《易》之廢程而專用朱,《春秋》之廢張而專用胡,不知起于何時?然《程氏易傳》,人多有閱之者,至張洽《春秋傳》,今全本無有行世者,而習《春秋》者,且不知其名矣。
(《彙書》) 明初三科,有四書疑問,仿元制也。
洪武甲子,易以四書,名曰制義藝,本朝照行。
康熙癸卯甲辰丙午丁未兩鄉會試,革去頭場,止用論文取士,論題仍用四書。
己酉複八股制藝,至今遵行。
(《應庵随錄》) 近代取士法,首重科目,然宋朝試錄存二本,以其有朱文公、文文山名在也。
科目重人乎?人重科目乎?(《晉州志》) 試官不刊實錄而自作文,則誤。
閱文出簾宴,出題宴,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甚誤。
閱文蓋場中閱文之日甚促也,初九舉子入場,十一日始謄錄第一場文,十二日第二場出題又促矣。
十五第二場文始謄進,二十外三場文始謄完,會取卷宴又促矣。
二十九放榜,蓋草書已定于二十五六,在院閱文之日,不過半月,而飲宴之誤又間之,是以真才多遺。
必減飲宴,寬以月日乃可。
(《求字編》) 科第至二元,世必豔稱之矣。
不知昔人有中四元者,唐崔元翰晚年取應并首捷京兆解頭,禮狀頭,宏祠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說儲》) 北京解元,其初不盡北直隸人,如景泰丙子徐泰,正德丙子周光宙,嘉靖戊子馬一龍,辛卯馬從謙,癸卯沈紹慶,隆慶丁卯莊允中,俱南直隸人。
正統辛酉章以占,甲子司馬恂,天順壬午鄭宏,弘治戊午孫青,辛酉謝丕,嘉靖壬午周衤,己酉孫铤,俱浙江人。
成化丙午羅,江西人。
宣德壬子宋雍,隆慶庚午李廷機,萬曆癸酉柯梃,俱福建人。
嘉靖丁酉,鄭光溥山東人。
宣德乙卯鄒冕,河南人。
嘉靖乙卯楊濂四川人。
自萬曆壬子宋鳳翔以浙人領解,此後必北直隸人居首矣。
南京解元,其初亦不盡南直隸人:如正德庚午許繼先,嘉靖戊子許仁卿,俱浙江人。
洪武甲子廖孟瞻,丙子尹昌隆,永樂辛卯徐則甯,嘉靖壬子孫溥,俱江西人。
洪武庚牛黃文史,永樂戊子黃壽生,俱福建人。
夫科場取士,期于得人,草非王臣,議者必欲區别之,名從公而實私也。
(《兩京求舊錄》) 明鄉試直隸取百名,加國學三十名,又雜行五名。
故曹鼐以典史觀糧赴京,中北直隸鄉試,而廷試為狀元,今無雜行應試者矣。
(《耳談》) 曹鼐為典史,日夕讀書不辍,邑令戲之曰:“将欲中狀元乎?”鼐曰:“誠如尊谕。
”(《明朝狀元譜》) 明狀元入閣辦事者十二人:胡廣、曹鼐、馬愉、陳循、商辂、彭時、謝遷、費宏、顧鼎臣、李春芳、申時行、周延儒。
國朝傅以漸呂宮徐元文。
(《玉堂叢語》) 明解元登狀元者十一人:黃觀、吳伯宗、林環、蕭時中、陳循、商辂、柯潛、彭教、謝遷、李、楊維聰。
國朝解元登狀元者,胡任輿。
(同上) 明會元登狀元者八人:黃觀、商辂、吳寬、錢福、倫文叙、楊守勤、韓敬、周延儒。
國朝會元登狀元者:韓炎、彭定求、陸肯堂。
(同上) 康熙己酉,餘分校晉闱,所得士馮雲肅等,而陸肯堂胡任輿俱出雲肅辛酉南榜。
明狀元以直谏而被谪者三人,羅倫、張、舒芬也。
羅倫論李賢奪情起複,張論劉吉,舒芬谏武宗南巡,此三人者,真可謂不負大科矣,三人皆江西人。
(《客中閑集》) 前朝少年解元,廣西蔣冕十五歲。
南直隸餘毅中,廣東馬拯俱十七歲。
(《皇朝盛事》) 十二歲楊文忠廷和舉鄉試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道遜舉奇童,侍東宮書。
十四歲趙中丞時春中經魁,楊文襄一清中鄉試。
十五歲蔣文定冕中解元。
十六歲王庶子臣登進士,何提學景明,張少師居正中鄉魁。
十七歲李少師東陽舉會試太常,王學士獻,張宮傅燦,王守,郡廷幹,舉進士,馬工部拯太,太仆毅中俱舉解元,沐都督昂以戰功佥都督。
十八歲趙中丞時春中會元,陳修撰景著中探花,王兵侍偉,楊文襄一清,王侍講洪,王參政慎中俱第進士,奇童洪鐘舉進士,是年卒,解學士缙中解元,殷少保士儋中鄉魁。
十九歲李詹事泰,白中丞圻,楊文忠廷和,何少宰孟春,陳中丞耀,蔡尚書克廉,俱舉進士。
二十歲費少師宏舉狀元,鄒司成守益,倫司成以訓,俱中會元,與戴編修大賓俱及第。
解學士缙,向右都實,張學士益,王中丞雲鳳,胡司馬汝砺,李司馬昆盛,石都應期,李司徒如圭,何提學景明,王太宰用賓,方少保逢時,俱登第。
二十八歲沭定遠晟封黔國公。
(同上) 胡忠安公氵熒為禮部尚書,自宣德丁未至景泰甲戌,凡十會會試,知貢舉官。
(同上) 一府七會元:常熟施顯,太昌吳代(即陸代),長洲吳寬,吳縣王鏊,吳江趙寬,常熟瞿景淳,太倉王錫爵。
(同上) 中進士而祖孫父子相見者絕少,惟福建侯官縣林春澤正德甲戌進士,為建昌太守;子應諒嘉靖壬長進士,為戶部侍郎;孫如楚嘉靖乙醜進士,為廣東提學副使。
浙江烏程縣董份嘉靖辛醜進士,為禮部尚書;子道醇萬曆癸未進士,為給事中;孫嗣成萬曆庚辰進士,為禮部郎中。
祖孫父子,俱在一堂,而林氏尤享上壽,建昌一百四歲,侍郎八十歲,學憲自廣東告歸侍養。
(同上) 明三元者二人,其一商公辂,其一黃公觀。
《正氣紀》雲:“黃觀貴池人,宇伯瀾,一字尚賓,洪武甲子應貢入太學,發解南畿。
辛未會試第一,廷對禦戎策,太祖嘉之,擢狀元,除翰林院修撰,後殉建文難。
池州學宮中,三元扁尚存。
”(《雞窗剩言》) 王疏庵冢宰有識鑒,一日在高平劉尹一相座,劉出其子鴻訓及同窗二孫一張,并館師王五人課藝請政。
疏庵覽之,驚曰:“皆卿輔才也,安得萃處一室館師文雖工,福遠不及諸子。
”後孫公居相。
王辰進士,官戶部尚書。
孫公鼎相戊戌進士,官副都禦史。
張即金銘,庚戌進士,官總憲尚書。
鴻訓癸醜進士,官東閣大學士。
其館師王家矶亦壬辰進士,選泾陽知縣,未仕卒于塗。
疏庵之言竟不爽。
(《蘇譚》) 明初歲貢生,在京中式者,必令出榜原籍張挂。
嘗見《新昌志》載雲:“禮部為科舉事,洪武十七年九月十三日,本部尚書任昂等官,于華益殿奏,聖旨在京鄉試,多有中求的國子監生,為他肯學,所以取中。
似這等生員,好生光顯,他父母恁部裡出榜,于原籍去處張挂,着他鄉裡知道,欽此!今将中式生員,開坐合行,出榜知會,須至榜者,浙江布政司紹興府新昌縣第十名蔡用強。
”(《說郛》) 謝文正遷以解元會魁中狀元,而子丕複以解元會魁及第。
倫二德文叙以會元中狀元,而長子通參以諒複領省解,次子祭酒以訓會元及第,此其最甚者也。
黃行人乾亨子,禦史如金,史佥事俊子,尚書道,毛文簡紀子太仆渠,張侍郎志淳子副使合俱父子解元。
曾狀元鶴齡孫追,費狀元宏從子懋忠,羅文莊欽順從子程俱進士及第。
孫文恪升及第而子铤鄉薦第一,礦會試第一,兄堪武會試第一,至都督。
劉尚書龍祖副使潔父刑部鳳儀俱鄉試第四人,龍及子郎中承恩俱第二人。
葛少保守禮與其孫曦,俱山東解元,若兄弟高科甲。
永樂甲申,周庶子述長史孟簡同科及第,正統景泰中彭文憲時中狀元,文思華中會元,然是從兄弟耳。
楊文懿守成,尚書守址,劉文簡春參政台王文莊鴻儒,布政鴻漸,俱解元,而守址春複及第。
其三兄俱谥。
楊文光祿惟總己卯解元,辛巳狀元,而兄庶子惟傑丙戌及第,王太史賜爵會元及第,而弟鼎爵複會試第五人。
(《皇朝盛事》) 武洪間,選秀才張宗等,随詹事府左春坊官,分班入直文華殿侍講畢,近前說民間利害,田裡稼穑等事,間陳古今孝節忠信,文學才藝諸故事,日以為常。
宣德七年,以故鴻胪寺為翰林院落成,諸殿大學士皆至習禮,不設西楊南楊座,或問之。
應曰:“此非三公府也。
”二楊以聞。
上命工部設座,禮部叙次位,二楊始自内閣出坐諸學士。
(《玉堂叢語》) 花綸初授修撰,年十八,诏許歸娶。
練子甯送以詩雲:“三月都門莺亂啼,郎君春色上春衣,潘生況拟供調膳,張敞仍須學畫眉;南陌酒香銀甕熟,西湖月朗畫船歸,極知身負君恩重,莫遣心随粉黛移。
”(《堯山堂外紀》) 建文庚辰狀元胡靖,第二名王良吉水人,第三名李貫廬陵人,俱吉安府。
而二甲第一名吳溥第三名朱塔,皆江西,溥又會元也。
永樂甲申狀元曾宋,永豐人,第二名周述,第三名周孟簡,俱吉水人。
二甲第一名楊相,第四名王直,俱泰和人。
第二名宋子環,吉水人,第三名王訓,廬陵人,相又會元也。
七人皆吉安府,内閣學士,讀卷七人,而五人者,解缙、胡廣、楊士奇、胡俨、金幼孜皆江西,其三人皆吉安府。
(《皇朝盛事》) 永樂甲申科,廬陵周孟簡與弟述同登第,述在孟簡之前。
太宗曰:“弟不可以先兄。
”乃置述于後,此即二宋故事也。
(《玉堂叢語》) 狀元任亨泰襄陽人,永樂寵遇特隆,命有司建狀元坊以旌之,聖旨建坊自此始。
(同上) 曾字子,五歲盡職象戲事,稱江西才子。
永樂中,甲申狀元,其生洪武乙巳九月七日亥時;其孫追亦生洪熙乙巳九月七日亥時,年月日時皆同,因名追。
成化戊戌追亦探花及第。
(《堯山堂外紀》) 永樂初,曾赴會試,同鄉有劉子欽者,由省元至會元;将殿試,解缙在翰林會,間稱之曰:“狀元屬子矣。
”子欽自負,略不少遜避,缙少之,密以題意示。
明日廷對,策最詳,殆及萬言,遂擢第一。
殿試罷,作詩有曰:“曉開三殿降絲綸,衮冕臨軒策小臣,紅燭影催金阙曙,紫霞香泛玉壺春,雲霄九萬扶遙近,體樂三千制作新,淺薄未能宣聖德,願歌或樸播皇仁。
”(同上) 王翰林洪以總角登第,永樂喜甚,命禮部與行三加禮畢,赴瓊林宴。
入官翰林,與王直王英齊名,稱三王。
(《玉堂叢語》) 《皇朝盛事》雲:“永樂甲申狀元曾永豐人,會元楊相泰和人,俱吉安府。
嘉靖壬戌狀元徐時行吳縣人,會元玉錫爵,太倉人,俱蘇州府。
本朝康熙丁卯,江南解元張兆鵬吾邑芳于人也。
父仍休甯庠。
庚午浙江解元吳筠歇溪南人。
辛未狀元戴有棋吾邑奚溪人,會元張瑗祁門人亦一科同郡兩元矣。
”(《禺青閣偶談》) 永樂中各省鄉試,多有儒士主考,而品官同考者。
景泰二年會試莆田林文修撰也,而為主考;吉水劉俨侍講也,而為同考。
當日重在衡文,故不序爵。
(《棘闱記》) 永樂十六年戊戌會試,金溪王英為總裁,至八年庚子二十一年癸卯,複主順天鄉試。
永樂十九年辛醜會試,吉水周述為總裁,至宣德七年壬子,複主順天鄉試。
宣德五年庚戌會試,吉水錢習禮總裁,至七年壬子,正統六年辛酉,複主順天鄉試,皆先生會試,而複主卿試,後此則未聞矣。
(同上) 章孟端宣德間為禦史時,多所彈劾,正統初權貴忌之,罷歸京師;士大夫以宋人贈唐子方“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之句分韻作詩送之,送者皆被遠谪。
不數年,孟端諸子連中進士,為京官,同處一邸,書春題于壁曰:“四壁金華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
”人多羨之!(《山堂外紀》) 正統十三年,賜彭時、陳鑒、嶽正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時于謝恩之夕,坐以待旦,隐幾而寤,竟失朝。
糾儀禦史奏令錦衣衛拿。
禮部尚書胡氵熒出班奏,狀元彭時不到,合付錦衣衛尋,上是之。
是科一甲三人,時稱為儒釋道狀元。
彭時儒籍榜眼,陳鑒神樂觀道士,四十尚未娶,探花嶽正早喪父嫡母不容避居興隆寺從僧,故雲。
其齒最少者,河南李太,父永昌見為太監。
(《通紀補遺》) 正德丙辰第一甲第一名施吳縣人,第二甲第一名張和昆山人,第三甲第一名莫震吳江人,皆蘇州府。
(《皇朝盛事》) 劉學士俨景泰中興北畿秋試,取江陰徐泰為解元。
泰本富族,有欲更為親厚薦者,奏俨與泰有私,俨欲扣阍力辯,禮部請覆試。
上從之,召五經魁士親試禁中,彌封以示閣老某,某取次折封,一與原榜無異,仍賜泰為解元,時目為欽賜舉人。
(《西樵野記》) 景泰丙子鄉舉,吳啟文舉以《春秋》學生發解應天,徐泰士亨以《書經》監生發解順天,皆邑人同學。
(《公餘日錄》) 彭華安福人,景泰五年會元,是科狀元孫賢河南人,榜眼徐溥宜興人,探花徐铠武進人。
賢面黑,溥面白,铠面黃,時為鐵狀元銀榜眼金探花。
(《狀元譜》) 天順癸未貢院火,甲申又火,舉人死者九十餘人。
好事者為詩雲:“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闱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裡開;豪氣滿場争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
”(《鶴江新語》) 天順壬午科,浙江東陽盧楷初為仇家所忌,陷入囹圄;至八月六日晚,甫得脫系,計試事已無及矣。
是夜大雨如注,水漲溢堤,次早撥船,又明日即抵武林,遂得應試,因書一絕于朝天門上雲:“昨從和步撥船開,午過蘭江晚釣台;今日浙江樓上望,半千裡路似飛來。
”及放榜,乃冠多士。
(《彙書初編》) 朱希周弘治丙辰狀元,年八十四,見嘉靖丙辰狀元朱大绶而殁。
(《玉堂叢語》) 又無錫某科進士,花甲一周,與其科新進士會同年,令其子輩俱拜為年伯。
餘于甲子年,會辛卯同年在士籍者于寄園,胡又弓、李九畹、鄭山公、王龍洲、嶽鎮九、王涓來、成愚昆、王阮亭、張蓮峰、田子眉、鄭方旦、蔣飛古、任介石、梁翼宸、郝嘉、胡二齋、吳曉嶽、李遜五、沈維庵、杜讓水、張羽京、王爾成、陸會庵、陸節庵,主人沈繹堂、姚陟山、李奉倩、尹瀾柱及子共二十九位。
今甲戌年,止鄭山公、王涓來、王阮亭三位,尚列朝端。
嚴州小郡也,成化初,商文毅辂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居内閣,姚莊敏公夔以太子少保為吏部尚書。
又商公以乙卯解元,為乙醜會狀,姚公以辛酉解元,為壬戌會元,二甲傳胪。
商公自修撰超入内閣,姚自給事中超拜侍郎。
(《皇朝盛事》) 吳文定公寬少就塾,偶偕稚友二三,詣一土地祠嬉戲,書神座雲:“土地無道,貶三千裡。
”既歸,其師夢有土地乞告曰:“令徒見譴,天曹筆也,無所施計,冀師為我釋之。
”诘旦師訪諸徒得之,力命文定為洗滌之。
文定複如祠,書免貶二字去。
成化壬辰文定廷試首冠,位至少宰,掌銳事。
(《野記》) 錢塘李子陽少有文名,成化庚子秋試八月二日,與同輩入學,晨參忽五色一鳥飛入明倫堂,盤旋不去。
諸生喧縱聚觀,竟栖止于梁間二日,衆以此為文明之兆。
子陽為詩慶之曰:“文采翩翩世所稀,講堂飛止正相宜,定因覽德來千仞,不但希恩借一枝;羨爾能知鴻鹄志,催人同上鳳凰池,解元魁選皆常事,更向天衢作羽儀。
”是歲子陽果以經義發解,甲辰廷試第一。
(《堯山堂外紀》) 羅倫字彜正,号一峰,既中會試于禮部,領卷時自言久于場屋,有志廷對,願增紙以畢所欲陳;禮部官壯其志,許之,謄真遂有三十幅。
時李文達進讀羅卷跪久,李年高,漸至不能起,上命兩内臣掖之,是年羅遂大魁。
至次科會試,亦有欲比羅例者,禮部官以為有意希望,不從,故至今惟以十三幅為式。
(同上) 唐臯字守之,徽州歙縣人,嘗夢與鄭佐同榜;時臯年已三十餘,而佐方生。
後佐年十九,與臯兩榜皆同捷。
(同上) 唐臯在歙庠日,每以魁首自拟,雖累蹶場屋,而志不怠。
鄉人诮之曰:“徽州
(《京景物略》) 魏忠賢柄權,朝臣附之者,以為父,忠賢目曰幹兒,都人作《百子圖演義》,嘲之。
其時獻媚者,争為立祠,自永恩祠一倡,而懷仁,崇仁,隆仁,彰德,顯德,懷德,召德,茂德,戴德,瞻德,崇功,報功,元功,旌功,崇勳,茂勳,表勳,感恩,祝恩,瞻恩,德聲,鴻惠,隆禧,内而中官,外而封疆大吏,丹黃土木,偏于寰宇。
至杭州建于關壯缪嶽忠武兩祠之間,而國子監生陸萬齡請建祠于大學之側,則無忌憚極矣!聞逆祠小像,有以沉檀塑者,眼耳口鼻手足,宛轉一如生人,髒腑則以金玉珠寶,髻上空一穴,以四時花簪之,其獻媚如是。
(《兩朝識小錄》) 天啟丁卯鄉闱,閩人顔光衷茂猷兼舉五經,成文三十三首。
外簾得之,以其文堪入彀,惜其違式,命止錄《易經義》以進。
吾鄉祁世培彪佳取中,迨墨卷入對,始知其兼五經也。
甲戌會試,亦兼五經,大座主不敢自專,題疏上,特命中進士,故會錄列其名于會元之前。
及壬午之北闱,癸未之會闱,嘉興譚築岩貞良、慈溪馮眉仙元<風>皆以兼五經具題,奉旨一體校閱,各與中式焉。
予考之《閩書》漳州長泰縣黃文史字廷實,晚号遁叟,穎悟博通。
洪武二十二年應貢,庚午試南畿,五經題兼作,以違式取旨。
太祖讀其《天下一家論》,大見稱異,禦批特置第一,免會試,授刑部主事,此則兼五經而應試之始也。
宋時鄭俠之父暈同五經出身,大觀二年,莆田黃泳以童子特賜五經及第。
又孫中九經狀元,真宗朝蔡齊字子思,亦中九經狀元(《彙書》)。
國朝浙江查嗣韓福建林文英皆以丁卯京闱,五經兼作題準。
戊辰、會試,均入史館,後不為例。
崇祯朝所任五十相,即位初勸進者,多吏議,瓯蔔者或濫廷推。
蒲州(薛席)定國是而幹略無聞,高陽(孫承宗)當岩關而密勿莫預,君心之所向,全在乎元年之枚蔔,而宜興調延烏程(溫體仁)之釁起。
宜興初望止于一推君子,持之太過,體仁在上前,言多傾險。
大臣宜以朝廷大體,從容争奏,俾體仁與錢謙益俱罷,主上未必不悟。
乃冢臣王永光權谲兩端,輔臣李标錢龍錫苦心引救,不能明言兩人長短,故使體仁得行其說。
由今思之,體仁用而天下亂,未必謙益用而天下治也。
然謙益之為人也,才而疏,其才也可以有為,疏也亦易于偾敗。
體仁腹心陰沉,大有以過人,蹤其所為,宜興比而體仁未嘗不私,武陵(楊嗣昌)欺而體仁未嘗不詐,韓城(薛國<臣見>)鸷而體仁險惡過之。
用事八年,緻寇難日深,剿撫機宜盡失;其後之人踵得罪,而己獨免,果操何說而得此?彼蓋挾其機智,上以彌縫主心,中以诿避事任,下以锢遏言路,幸使名位全,身家固,而萬事潰決不可收矣。
語曰:“日中必慧,操刀必割。
”人主之芒刃,不可一日而頓也。
自神主不視朝二十載,而天下之局,鹹出宰相之與台谏以相持,宦寺乘之,以馴緻崔魏之禍。
迨懷宗誅鋤大奸,虛懷側席;不幸老成忠厚,半磨滅于逆庵之手,新進蜂起,頗欲借正論,以挾持人主,而自诩功名。
體仁乘帝之疑,持私說以險讠皮惑亂天下,雜然起,與之争。
帝既信其孤立,又恐難于獨任,則縱言者搏擊以觀之,冀得中收其用,而黨禍遂不可解。
舉軍國大計,無一關大臣小臣之心,間取得失功罪,攙而入于恩仇之中,俾主上為之彷徨疑誤,莫适所從。
兼以溷任事者之心,而抵于敗,故曰國家之禍,宰相與台谏為之也。
當宜興烏程某執政草澤,易于湔除,兩相漫不之省,宜興去而寇患始棘;又經烏程之戀權偷責,讓禍而不決策者累年,武陵受之,無所诿,以至于斃;則當國之解免,不待智者知其難。
宜興家居本佚樂,自以帝必思之,身閑既久,亦不得已于一出,中外知其必出,說以盡反烏程之所為。
故其複相也,捐租起廢,清獄肆赦,罷内操,及諸鎮監軍,欲以大收士大夫之志。
然必取當世所急者,一為縣官盡力,乃可身名兩全;顧宜興不知,為宜興謀者,亦不知也。
帝自念扌骨扌骨然焦勞宵旰而不效,姑取天下事付之宜興,以小自弛易(延俦至京,上親賜宴,退入宮欣欣喜色,曰還是他。
故當時所請皆行○壬午元旦皇極殿朝賀畢,帝召閻前曰:“古來聖帝明王皆崇師道,今日講稱先生猶存遺意。
卿等即朕師也。
”敬于正月端冕而未,聖躬轉面而西向閣臣一揖,因曰:“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治平者。
”諸臣跪謝不敢當。
帝曰:“先生正是朕該敬的。
”自此手诏皆稱先生雲)。
朝士樂其寬而幸其專,争欲狎骊龍之睡,以行所欲;故雖中原糜潰,辄交口而誦相公,以拭目太平,宰相與台谏之勢合,而變隙生矣。
同宜興再召者,有江夏賀逢聖(帝之允賀逢聖放也同周延儒陳演召見,賜坐德政殿。
逢聖眷懷聖恩,忽放聲大哭,已賜宴中極殿,逢聖複大哭,拜跪十數不止。
帝命之出殿褴外行禮,絮哭不止,見者怪之以為不祥)淄川張至發,皆不久稱病。
謝德州升者,性溪刻,又以人言免,天下事一決于延儒。
陳井研演,本與升同拜。
晉江蔣德景黃景興化吳,又以賀謝行後始入;故按秦撫晉,以剿撫流寇有功者也。
癸未三月朔,承天告陷,帝痛念山陵,見閣臣而流涕,自咎失德,因責中外調度乖方,諸臣叩頭謝。
次日帝再召曰:“楊嗣昌死後,督師無人,卿可往湖廣督師圖恢複!”曰:“逆賊不道犯我陵園,臣何敢惜其死?願陛下發勁旅,假便宜率之而南,必雪國憤。
”退而上書,請兵三萬人,進複襄陽承天,而兼顧南京,重根本,秦督師孫傳庭宜出關合勢圖賊。
帝覽奏,殊不怿,禦昭文閣,召前曰:“先生奏用兵多三萬人,豈易猝辦?且南京去楚遠,是退守也,讵是今日計耶?”頓首曰:“左良玉跋扈不用命,閣部十檄之不至,豫督(侯向)是其舊帥,僅遣數十曰為衛而已。
臣憑藉寵靈,不過閣部,良玉退居江漢,有甚河南,方勤内憂,遑禦外侮。
若臣有重兵在握,進可制強賊,退可馭驕帥,不則徒損威重萬分何?蓋南京高皇帝陵寝在焉。
臣懲承天前事,豐芑是虞,出師南征,敢不兼顧,非退守也。
”次輔陳演進曰:“督師去,則督撫之兵皆其兵。
”曰:“臣之請兵,正以督撫無兵耳。
秦督新集之衆,不足仗,且遼緩幾千裡,勢豈相反?豫督得良玉護從之卒數十,豈足言軍?豫兵敗于開封,新撫衰,瘡痍亡散者二千,在河北楚兵承天新衄,諸将不知存亡,督撫何兵可為臣調度者乎?臣今日勉銜上命,提空名視師,仰面悍鎮,束手待斃,計入境之日,必騎置急奏。
臣待帷幄,望天顔尚不得請,況在行間萬裡外乎?兵者,國之大事,機宜一失,禍不忍言,臣敢惜餘生,不以上告君父耶?”帝見其語切,為色動曰:“先生言是,若一時難調發,其先将一萬人從。
”乃召兵部尚書張國維議,配以唐通兵七千,馬料兵二千,京營兵一千,賜督師臣賞功銀五萬兩;而于左良玉下特诏,出币金,專賜其軍,從督師請也。
唐通尋以西協留防,而國維尋與司農傅淑訓俱得罪,上方簡用大僚,于兵食重有所變更,督師儒次未發。
帝一日召閣臣,出劄示之曰:“此秦督進兵疏也,卿等以為何如?”曰:“兵危事而傳庭易言之,矜其勇氣,刻日掃除,以約束未定之兵,當傈悍方張之寇,是役也,臣竊危之!”上曰:“何也?”曰:“傳庭軍資甲仗,皆斂之于民,秦父老怨刺骨,又不結以恩信,而驅不教之民以戰,一往趨利,難以持久,信其間謀,恐堕狡謀,臣愚不知其所以勝,惟上熟慮之!”上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先生見良是,顧賊橫已極,秦督奮然,一有所出,亦惡可以少也?”乃不敢複言。
先是宜興之能用人也,六卿以下,鄭三俊劉宗周馮元飚倪元潞等,皆其所稱舉;即上所最恨者,無如黃道周,且錄用督師,則援而至于相者也。
自吳昌時入,于宜興最親,而興化之交亦厚,日遊于兩公之門,以招搖寵利;而三四趨風傈銳之徒,乃起而與之争權。
其中稍自持正者,默以告興化,謂兩相應早自别白。
又有宜興素厚善者,求事稍不兼,辄陽侈而陰背之,宰相與台谏且離且合,而江南北之郄漸成。
上亦頗知其端,未察也;會延儒先以視師薊門,中官及駱金吾養性之間,得以入(延儒出征,上意已疑之。
及至軍,用劉釋清為中軍,諸大師奔走若猬猶如長安時,中官皆密以聞)。
而因受命辦嚴,逡巡失上指,同官又從而之,浃辰而江南北兩相俱罷(宜興雖撒監軍内摻,而與中官往來頗厚。
上恐其合也,乃于誅王裕民之前一日密召宜興,屏左右而所及不過泛語,五鼓棄裕民市。
而宜興始知中官皆以昨者造膝實贊帝殺之,雖力辨不信也,以此恨刺骨,而其過日聞于上矣。
掌金吾事郭承天罷,賂養性以非資用,由宜興所拔,會與吳昌時不合,宜興來有意易之,養性見人大怨望,熊開元之刹宜興也,上嘗密語賜無而中止,養性洩之于同鄉科臣廖國遴,國遴以告同官曹良直,良直具疏以絆。
良直興化客也,以此并恨,兩相俱罷也)。
延儒自用他事看議,以三月請兵,責其稽緩,既皇恐待罪,再疏與緻仕雲(屢奏請行而以無兵為言,上曰:“徐之兵将集之,卿獨往何益?”時延儒目受命夕出都,蔣公德景言于倪司農曰:“上意欲吳公速行,緩語扶慰者試耳,觀首揆疾趨可見。
”聞之不以為然,又以孫傳庭出關,力言特重以拂上之意,故有後命也)。
而孫傳庭加督師,兼制應皖豫楚諸軍,舉讨賊事專責之矣。
當是時,上新任樞計二臣馮元飚倪元潞,皆由兵侍郎不次用,召見中左門,谕之曰:“國家艱難,兵食宜合一卿,兩人同鄉裡,負才望,朕故用以協心規畫,卿其有以報朕。
此兩人者公忠闊達,實有濟變材,早年為體仁之所抑沒。
”元飚緣南卿寺問地免,元潞則烏程畏蔡澤之逼,嗾勳臣論劾之。
宜興再召而始出,一見被眷遇,始信上知人向誤國事,皆體仁輩壅蔽之耳。
元飚數被病強起視事,上賜藥餌雜物,居數月,不得瘳。
元璐歸并三饷,以便稽核,廣鼓鑄行鈔法以助之,聊支吾匮绌,非其意也。
每相見,辄頓足曰:“使吾兩人早受知,竭狗馬之力,天下事或不至潰裂,今定何及耶?”傳庭之出關也,贻書元飚,惟不欲速戰;且上意及朝廷趣之急,不得已誓師,既下汝州,克寶豐,三日五捷。
帝坐便閣喜甚,召元飚曰:“傳庭乘勝,賊亡在旦夕,卿居中調度有方,朕且加殊賞。
”元飚頓首曰:“賊故見赢以誘我師,兵法之所忌也,臣不能無憂。
”上嘿然良久弗應,因罷去。
無何,傳庭兵敗書聞,在延切切惴恐。
台谏之糾宜興者,日數奏,上以西事為恨曰:“吾日夜憂賊,而大臣多受金錢,壞法令,無纖毫以國家為意,即心齊之謂何?”因震怒。
而張獻忠先已破武昌,上又追恨,使吳早誓師南征,不至此,獨怪台谏鮮有平心按劾,故逮延儒也,并治之,延儒賜帛自裁(延儒熟于世故,情面多而執持少,小之不逆賄歉不責。
當時有參其利歸群小玷集厥躬者此實錄也。
賜死前一日,輔臣德藻等渴救曰:“延儒赴召之初一切奉楊聖德,如捐租起廢解綱肆赦諸大政,天下感戴太平,但其賦性寬疏,門客宵人乘機假借,延儒不能盡知;即知,亦不能力絕,以緻籠絡彰聞,罪安可遣?惟上念其觀師,一出杭慨馳區征勞可敗,俯從部議遠戍可也。
”帝曰:“覽奏,朕心恻然,但以其罪犯重大,前谕已明,姑念首輔,勒令自裁,已有旨了”)。
固未出國門,武昌之敗,誅之無辭,得減死,戍金齒。
初延儒未罷時,上驟用修撰魏藻德為大學士。
又一年而吏侍郎李建泰副都禦史方嶽貢同首輔陳演入閣佐理,藻德廷對第一,甫三年。
嶽貢久滞松江太守,得譴,用清名召見,不三月得相,皆特恩也。
建泰風骨峭拔,性慷慨,負重名,晉人,善治生,家百萬,數欲捐輸,以佐縣官。
有止之者曰:“公行且相,奈何以資進?”及相而賊已過河,計不留之,以為大盜資,顧扼腕已晚。
是時上數憤懑不食,建泰進曰:“臣自度居中,無以分主憂,願馳自太原,出私财購死士,且以倡率鄉裡擊賊,不用公帑,十萬之衆,可集也。
”上大悅,即其所薦淩驷介松年郭中傑以從,馴以進士授兵部主事,松年改戶科給事中,中傑假副總兵為中軍。
十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行遣将禮,先期驸馬都尉萬炜奉特旨告太廟土,臨軒手敕,代朕親征,加勞賜龍節一,尚方劍一,百僚皆侍班,金吾備法駕警跸,禦正陽門樓,光祿寺置宴,大合樂,禦制詩餞行。
建泰拜謝,上為之起,憑欄目送之,良久,乘輿乃返。
是日大風揚沙,建泰就車,适數步而左驸折,觀者以為憂。
進士程源私與驷曰:“賊過河全菁已騷動,若疾行可及,遲則不能支,若晉破,公雖行,無能為也。
”既而曲沃陷,建泰家破掠氣奪,所過東光諸小邑,閉門不給饷,攻之始開。
建泰疾甚,兵盡潰,猶豫畿輔不能進。
上以建泰之行也,于二月朔,用工部尚書範景文禮侍郎丘瑜入輔,而藻德嶽貢于二月二十六日受命特遺藻德以兵部尚書,兼工部,進文淵閣,為總河。
嶽貢以戶部尚書,兼兵部,進文淵閣為總曹,皆管屯練事務,駐于臨清淮揚,備南遷也。
尋得旨中止,是月也,德演相繼罷。
德之罷也,以光時享疏言練饷殃民,追咎首為此策者。
德拟旨雲:“向時聚斂,小人倡議搜括,緻民窮禍結,誤國良深。
”上不悅,召見,诘之以小人主名,德不敢斥言楊嗣昌,但以舊司農李待問為對。
帝曰:“朕非聚斂,止欲練兵。
”德曰:“皇上豈肯聚斂,因既有舊饷五百萬,新饷九百萬,餘複增練饷七百三十萬,當時部科實難辭責,且所練兵馬安在?薊督抽練兵四萬五千,今止三萬五千,保督抽練三萬,今止二千五百,保鎮抽練三萬,今止二三百。
若山永兵七萬八千,薊密兵十萬,昌平兵四萬,宣大山西與陝西三邊兵名二十餘萬。
一經抽練,将原額兵馬俱不問,并所抽亦未練,徒增七百三十萬之饷耳,民安得不困?”上曰:“今已并三饷為一,何必多言?”言戶部雖并三饷為一,然外州縣追比隻是三饷。
上震怒,責以朋比,德力辨,諸輔臣複為申救,而倪司農尤璐至以鈔饷系本都職掌,自引咎,上始少解。
德退,又言:“臣因近日邊臣,每言兵馬,隻以練饷立說,或數千,或數百,抵塞明主,而全鎮新饷,兵馬數萬,概言不足,是因有練饷而兵馬反少也,臣私心恨之。
又近日直省各官,每借練饷為名色,追比如火,緻百姓困苦,遇賊辄迎,雖三饷并急,不止練饷,而練饷又甚,臣又私心恨之。
益至外無兵,内無民,且并饷勸不能完故推咎于議練饷之人,冒昧愚戆,罪當死。
”因引咎出直,上雖慰留之,竟以此去(先是十四年,山西巡按禦史陳純禀奏抽兵練饷之庠疏曰:“兵一加則人失其故居,無田園丘隴之戀,無父母妻子之依,思歸則逃逢,故則遺抽餘者既以餘薄白安于無用,抽去者又以遠調而不樂為用,伍虛而饷仍在,不歸主帥則歸偏裨,且樂其逃而利其饷。
武允扣克既熟,則凡可以營謀轉升皆是物也,精神不用以束伍而用以扣饷,厚饷不用以養兵而用以營升,伍虛則無人而又安言練饷,靡則愈缺而安望其俗,此兩穹之道也”)。
先朝詞臣,有經世之略者,莫過于海上徐文定公光啟,晉江蔣公德徐公農書及西洋火器諸法,皆講求以備國用,惜年老未及行施。
蔣公于錢糧馬士之數,了若指掌,在上前亦能敢言。
然上素惡直好谀,見延儒體仁嗣昌輩語多迎合,又狷巧捷給,而蔣不免于戆直,口操閩音,以此不甚合;然其時已危急,雖用之無益也。
德去都谏,孫承直汪惟效争之皆力,魏藻德亦以為言,然已先傳藻德為首輔矣。
初以山西新陷,未敢辄去,又以在廷連章見留,避嫌即具疏辭。
朝并相演雖同免,其得放在後,時幾輔寇騎已充斥,乃不果行。
嗚呼!上之号兆求賢者,十有六年,至末造庶幾乎一遇。
以今觀之,如蔣德景李建泰範景文之在政,本倪元璐馮元飚之備六卿,以視從前之古位者,相去遠矣。
然必用茸鬥筲之魏藻德,躐而處乎其間,則又何也?祖宗朝各邊養兵,全取給于屯監民運二者,其關支京币,始自正統,訖于萬曆之末,亦止三百餘萬。
今抽饷練饷,并舊饷約計二千餘萬,民窮财盡,而兵反少于往時。
據德所陳,當時蠹國諸臣,真萬死不足以塞責。
誠以主上之明察,若使德景效用如烏程宜興時,俾當甯早聞此言,且虛懷前席之恐後。
不幸大勢已去,明知前人之蔽欺,不可勝誅。
不得已責曲沃破家專征,訪通州以敵台城守,皆為目前支吾苟且計,其經久遠謀,非不深領其言,固以無可如何,佛于心而逆于耳。
噫嘻!孰非時為之哉?君子不得不緻恨于始用事之人也!(《綏寇未刻編》) 高皇帝建都金陵,命劉誠意相地,築前湖為正殿基,業已植椿水中;上嫌其逼,少徙于後。
誠意見之默然,上問之。
對曰:“如此亦好,但後不免遷都之舉。
”時金陵城告完,高皇帝誠意視之曰:“城高若此,誰能逾之?”誠意曰:“除非燕子能飛入耳。
”其意蓋為燕王也。
皇帝又問誠意國祚短長?誠意曰:“國祚悠久,萬子萬孫方盡。
”後泰昌萬曆子,天啟崇祯弘光皆萬曆孫也,果符其谶。
(《剪燭叢編》) 李給谏清《三垣筆記》曰:“闖賊入京,命各官俱于二十一日廷見。
是日各官畢集,一象獨仰大内,淚如泉注。
四彜館有回回使者六人,亦召入,不拜,賊怒欲置之重辟。
使者曰:‘吾君知明朝天子,不知姓名;若歸告吾君,以貢來朝則舞蹈何辭?今無君命,故不敢。
’賊終不能屈。
”(《續表忠記》) ◎科名 士患不聖賢豪傑耳,必科名哉?雖然,重科名,則科名中未必絕聖賢豪傑也。
姑略其遠,請以所聞于近者筆焉。
後起者可以興。
隋始設進士科,唐太宗禦崇政殿試進士,呼之面試及第,始唱名;明皇末,始試詩賦并雜文帖經為三場。
宋太祖賜屢試不第舉人出身,始放進士榜。
太祖始分進士為三甲(進士分甲次自王世則榜始),賜新及第進士綠袍靴笏,仍賜宴瓊林院。
太宗始置武學,始诏進士預殿試者不黜落;哲宗诏進士專習經義,從此廢詞賦。
(《古今原史》) 《文獻通考》唐時所放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
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錄者。
自宋太祖太平興國二年,初即位,思振淹滞,賜進士諸科出身者五百餘人,皆先賜綠袍靴笏,賜宴開寶寺。
第一等二等進士,及九經授将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餘皆優等注拟,寵章殊異。
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驟,不聽。
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榮觀史冊;不知僥幸之心,欲速之習,中于士人者,且數百年而不可返矣。
又考《通典》舉人條例四經出身,授監縣尉,判入第三等,授望縣尉,五經出身,授望縣尉,判入第三等,授畿縣尉,進士與四經同資。
是唐時明經進士初除不過縣尉,至勝朝,則一入詞林,更不外補。
二甲之除,猶為部屬,崇浮長惰,職此之鲧;其于唐人舉士之初制,失之遠矣。
(《日知錄》) 洪武間,诏開科取士,定科舉格,初場各經義四書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以騎射書算律試之。
立三場試格始此,後有增損。
(《古今原始》) 洪武三年庚戌,始開科,就試者鄉舉士百二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
四年京畿複鄉試,尋又合諸省之士會試,凡二百人,中式百二十人。
其三年所舉鄉試士,未及會試,悉授官;六年停罷科舉,十七年複頒行科舉,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試各減一道。
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傳》,《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
其《易》之廢程而專用朱,《春秋》之廢張而專用胡,不知起于何時?然《程氏易傳》,人多有閱之者,至張洽《春秋傳》,今全本無有行世者,而習《春秋》者,且不知其名矣。
(《彙書》) 明初三科,有四書疑問,仿元制也。
洪武甲子,易以四書,名曰制義藝,本朝照行。
康熙癸卯甲辰丙午丁未兩鄉會試,革去頭場,止用論文取士,論題仍用四書。
己酉複八股制藝,至今遵行。
(《應庵随錄》) 近代取士法,首重科目,然宋朝試錄存二本,以其有朱文公、文文山名在也。
科目重人乎?人重科目乎?(《晉州志》) 試官不刊實錄而自作文,則誤。
閱文出簾宴,出題宴,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甚誤。
閱文蓋場中閱文之日甚促也,初九舉子入場,十一日始謄錄第一場文,十二日第二場出題又促矣。
十五第二場文始謄進,二十外三場文始謄完,會取卷宴又促矣。
二十九放榜,蓋草書已定于二十五六,在院閱文之日,不過半月,而飲宴之誤又間之,是以真才多遺。
必減飲宴,寬以月日乃可。
(《求字編》) 科第至二元,世必豔稱之矣。
不知昔人有中四元者,唐崔元翰晚年取應并首捷京兆解頭,禮狀頭,宏祠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說儲》) 北京解元,其初不盡北直隸人,如景泰丙子徐泰,正德丙子周光宙,嘉靖戊子馬一龍,辛卯馬從謙,癸卯沈紹慶,隆慶丁卯莊允中,俱南直隸人。
正統辛酉章以占,甲子司馬恂,天順壬午鄭宏,弘治戊午孫青,辛酉謝丕,嘉靖壬午周衤,己酉孫铤,俱浙江人。
成化丙午羅,江西人。
宣德壬子宋雍,隆慶庚午李廷機,萬曆癸酉柯梃,俱福建人。
嘉靖丁酉,鄭光溥山東人。
宣德乙卯鄒冕,河南人。
嘉靖乙卯楊濂四川人。
自萬曆壬子宋鳳翔以浙人領解,此後必北直隸人居首矣。
南京解元,其初亦不盡南直隸人:如正德庚午許繼先,嘉靖戊子許仁卿,俱浙江人。
洪武甲子廖孟瞻,丙子尹昌隆,永樂辛卯徐則甯,嘉靖壬子孫溥,俱江西人。
洪武庚牛黃文史,永樂戊子黃壽生,俱福建人。
夫科場取士,期于得人,草非王臣,議者必欲區别之,名從公而實私也。
(《兩京求舊錄》) 明鄉試直隸取百名,加國學三十名,又雜行五名。
故曹鼐以典史觀糧赴京,中北直隸鄉試,而廷試為狀元,今無雜行應試者矣。
(《耳談》) 曹鼐為典史,日夕讀書不辍,邑令戲之曰:“将欲中狀元乎?”鼐曰:“誠如尊谕。
”(《明朝狀元譜》) 明狀元入閣辦事者十二人:胡廣、曹鼐、馬愉、陳循、商辂、彭時、謝遷、費宏、顧鼎臣、李春芳、申時行、周延儒。
國朝傅以漸呂宮徐元文。
(《玉堂叢語》) 明解元登狀元者十一人:黃觀、吳伯宗、林環、蕭時中、陳循、商辂、柯潛、彭教、謝遷、李、楊維聰。
國朝解元登狀元者,胡任輿。
(同上) 明會元登狀元者八人:黃觀、商辂、吳寬、錢福、倫文叙、楊守勤、韓敬、周延儒。
國朝會元登狀元者:韓炎、彭定求、陸肯堂。
(同上) 康熙己酉,餘分校晉闱,所得士馮雲肅等,而陸肯堂胡任輿俱出雲肅辛酉南榜。
明狀元以直谏而被谪者三人,羅倫、張、舒芬也。
羅倫論李賢奪情起複,張論劉吉,舒芬谏武宗南巡,此三人者,真可謂不負大科矣,三人皆江西人。
(《客中閑集》) 前朝少年解元,廣西蔣冕十五歲。
南直隸餘毅中,廣東馬拯俱十七歲。
(《皇朝盛事》) 十二歲楊文忠廷和舉鄉試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道遜舉奇童,侍東宮書。
十四歲趙中丞時春中經魁,楊文襄一清中鄉試。
十五歲蔣文定冕中解元。
十六歲王庶子臣登進士,何提學景明,張少師居正中鄉魁。
十七歲李少師東陽舉會試太常,王學士獻,張宮傅燦,王守,郡廷幹,舉進士,馬工部拯太,太仆毅中俱舉解元,沐都督昂以戰功佥都督。
十八歲趙中丞時春中會元,陳修撰景著中探花,王兵侍偉,楊文襄一清,王侍講洪,王參政慎中俱第進士,奇童洪鐘舉進士,是年卒,解學士缙中解元,殷少保士儋中鄉魁。
十九歲李詹事泰,白中丞圻,楊文忠廷和,何少宰孟春,陳中丞耀,蔡尚書克廉,俱舉進士。
二十歲費少師宏舉狀元,鄒司成守益,倫司成以訓,俱中會元,與戴編修大賓俱及第。
解學士缙,向右都實,張學士益,王中丞雲鳳,胡司馬汝砺,李司馬昆盛,石都應期,李司徒如圭,何提學景明,王太宰用賓,方少保逢時,俱登第。
二十八歲沭定遠晟封黔國公。
(同上) 胡忠安公氵熒為禮部尚書,自宣德丁未至景泰甲戌,凡十會會試,知貢舉官。
(同上) 一府七會元:常熟施顯,太昌吳代(即陸代),長洲吳寬,吳縣王鏊,吳江趙寬,常熟瞿景淳,太倉王錫爵。
(同上) 中進士而祖孫父子相見者絕少,惟福建侯官縣林春澤正德甲戌進士,為建昌太守;子應諒嘉靖壬長進士,為戶部侍郎;孫如楚嘉靖乙醜進士,為廣東提學副使。
浙江烏程縣董份嘉靖辛醜進士,為禮部尚書;子道醇萬曆癸未進士,為給事中;孫嗣成萬曆庚辰進士,為禮部郎中。
祖孫父子,俱在一堂,而林氏尤享上壽,建昌一百四歲,侍郎八十歲,學憲自廣東告歸侍養。
(同上) 明三元者二人,其一商公辂,其一黃公觀。
《正氣紀》雲:“黃觀貴池人,宇伯瀾,一字尚賓,洪武甲子應貢入太學,發解南畿。
辛未會試第一,廷對禦戎策,太祖嘉之,擢狀元,除翰林院修撰,後殉建文難。
池州學宮中,三元扁尚存。
”(《雞窗剩言》) 王疏庵冢宰有識鑒,一日在高平劉尹一相座,劉出其子鴻訓及同窗二孫一張,并館師王五人課藝請政。
疏庵覽之,驚曰:“皆卿輔才也,安得萃處一室館師文雖工,福遠不及諸子。
”後孫公居相。
王辰進士,官戶部尚書。
孫公鼎相戊戌進士,官副都禦史。
張即金銘,庚戌進士,官總憲尚書。
鴻訓癸醜進士,官東閣大學士。
其館師王家矶亦壬辰進士,選泾陽知縣,未仕卒于塗。
疏庵之言竟不爽。
(《蘇譚》) 明初歲貢生,在京中式者,必令出榜原籍張挂。
嘗見《新昌志》載雲:“禮部為科舉事,洪武十七年九月十三日,本部尚書任昂等官,于華益殿奏,聖旨在京鄉試,多有中求的國子監生,為他肯學,所以取中。
似這等生員,好生光顯,他父母恁部裡出榜,于原籍去處張挂,着他鄉裡知道,欽此!今将中式生員,開坐合行,出榜知會,須至榜者,浙江布政司紹興府新昌縣第十名蔡用強。
”(《說郛》) 謝文正遷以解元會魁中狀元,而子丕複以解元會魁及第。
倫二德文叙以會元中狀元,而長子通參以諒複領省解,次子祭酒以訓會元及第,此其最甚者也。
黃行人乾亨子,禦史如金,史佥事俊子,尚書道,毛文簡紀子太仆渠,張侍郎志淳子副使合俱父子解元。
曾狀元鶴齡孫追,費狀元宏從子懋忠,羅文莊欽順從子程俱進士及第。
孫文恪升及第而子铤鄉薦第一,礦會試第一,兄堪武會試第一,至都督。
劉尚書龍祖副使潔父刑部鳳儀俱鄉試第四人,龍及子郎中承恩俱第二人。
葛少保守禮與其孫曦,俱山東解元,若兄弟高科甲。
永樂甲申,周庶子述長史孟簡同科及第,正統景泰中彭文憲時中狀元,文思華中會元,然是從兄弟耳。
楊文懿守成,尚書守址,劉文簡春參政台王文莊鴻儒,布政鴻漸,俱解元,而守址春複及第。
其三兄俱谥。
楊文光祿惟總己卯解元,辛巳狀元,而兄庶子惟傑丙戌及第,王太史賜爵會元及第,而弟鼎爵複會試第五人。
(《皇朝盛事》) 武洪間,選秀才張宗等,随詹事府左春坊官,分班入直文華殿侍講畢,近前說民間利害,田裡稼穑等事,間陳古今孝節忠信,文學才藝諸故事,日以為常。
宣德七年,以故鴻胪寺為翰林院落成,諸殿大學士皆至習禮,不設西楊南楊座,或問之。
應曰:“此非三公府也。
”二楊以聞。
上命工部設座,禮部叙次位,二楊始自内閣出坐諸學士。
(《玉堂叢語》) 花綸初授修撰,年十八,诏許歸娶。
練子甯送以詩雲:“三月都門莺亂啼,郎君春色上春衣,潘生況拟供調膳,張敞仍須學畫眉;南陌酒香銀甕熟,西湖月朗畫船歸,極知身負君恩重,莫遣心随粉黛移。
”(《堯山堂外紀》) 建文庚辰狀元胡靖,第二名王良吉水人,第三名李貫廬陵人,俱吉安府。
而二甲第一名吳溥第三名朱塔,皆江西,溥又會元也。
永樂甲申狀元曾宋,永豐人,第二名周述,第三名周孟簡,俱吉水人。
二甲第一名楊相,第四名王直,俱泰和人。
第二名宋子環,吉水人,第三名王訓,廬陵人,相又會元也。
七人皆吉安府,内閣學士,讀卷七人,而五人者,解缙、胡廣、楊士奇、胡俨、金幼孜皆江西,其三人皆吉安府。
(《皇朝盛事》) 永樂甲申科,廬陵周孟簡與弟述同登第,述在孟簡之前。
太宗曰:“弟不可以先兄。
”乃置述于後,此即二宋故事也。
(《玉堂叢語》) 狀元任亨泰襄陽人,永樂寵遇特隆,命有司建狀元坊以旌之,聖旨建坊自此始。
(同上) 曾字子,五歲盡職象戲事,稱江西才子。
永樂中,甲申狀元,其生洪武乙巳九月七日亥時;其孫追亦生洪熙乙巳九月七日亥時,年月日時皆同,因名追。
成化戊戌追亦探花及第。
(《堯山堂外紀》) 永樂初,曾赴會試,同鄉有劉子欽者,由省元至會元;将殿試,解缙在翰林會,間稱之曰:“狀元屬子矣。
”子欽自負,略不少遜避,缙少之,密以題意示。
明日廷對,策最詳,殆及萬言,遂擢第一。
殿試罷,作詩有曰:“曉開三殿降絲綸,衮冕臨軒策小臣,紅燭影催金阙曙,紫霞香泛玉壺春,雲霄九萬扶遙近,體樂三千制作新,淺薄未能宣聖德,願歌或樸播皇仁。
”(同上) 王翰林洪以總角登第,永樂喜甚,命禮部與行三加禮畢,赴瓊林宴。
入官翰林,與王直王英齊名,稱三王。
(《玉堂叢語》) 《皇朝盛事》雲:“永樂甲申狀元曾永豐人,會元楊相泰和人,俱吉安府。
嘉靖壬戌狀元徐時行吳縣人,會元玉錫爵,太倉人,俱蘇州府。
本朝康熙丁卯,江南解元張兆鵬吾邑芳于人也。
父仍休甯庠。
庚午浙江解元吳筠歇溪南人。
辛未狀元戴有棋吾邑奚溪人,會元張瑗祁門人亦一科同郡兩元矣。
”(《禺青閣偶談》) 永樂中各省鄉試,多有儒士主考,而品官同考者。
景泰二年會試莆田林文修撰也,而為主考;吉水劉俨侍講也,而為同考。
當日重在衡文,故不序爵。
(《棘闱記》) 永樂十六年戊戌會試,金溪王英為總裁,至八年庚子二十一年癸卯,複主順天鄉試。
永樂十九年辛醜會試,吉水周述為總裁,至宣德七年壬子,複主順天鄉試。
宣德五年庚戌會試,吉水錢習禮總裁,至七年壬子,正統六年辛酉,複主順天鄉試,皆先生會試,而複主卿試,後此則未聞矣。
(同上) 章孟端宣德間為禦史時,多所彈劾,正統初權貴忌之,罷歸京師;士大夫以宋人贈唐子方“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之句分韻作詩送之,送者皆被遠谪。
不數年,孟端諸子連中進士,為京官,同處一邸,書春題于壁曰:“四壁金華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
”人多羨之!(《山堂外紀》) 正統十三年,賜彭時、陳鑒、嶽正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時于謝恩之夕,坐以待旦,隐幾而寤,竟失朝。
糾儀禦史奏令錦衣衛拿。
禮部尚書胡氵熒出班奏,狀元彭時不到,合付錦衣衛尋,上是之。
是科一甲三人,時稱為儒釋道狀元。
彭時儒籍榜眼,陳鑒神樂觀道士,四十尚未娶,探花嶽正早喪父嫡母不容避居興隆寺從僧,故雲。
其齒最少者,河南李太,父永昌見為太監。
(《通紀補遺》) 正德丙辰第一甲第一名施吳縣人,第二甲第一名張和昆山人,第三甲第一名莫震吳江人,皆蘇州府。
(《皇朝盛事》) 劉學士俨景泰中興北畿秋試,取江陰徐泰為解元。
泰本富族,有欲更為親厚薦者,奏俨與泰有私,俨欲扣阍力辯,禮部請覆試。
上從之,召五經魁士親試禁中,彌封以示閣老某,某取次折封,一與原榜無異,仍賜泰為解元,時目為欽賜舉人。
(《西樵野記》) 景泰丙子鄉舉,吳啟文舉以《春秋》學生發解應天,徐泰士亨以《書經》監生發解順天,皆邑人同學。
(《公餘日錄》) 彭華安福人,景泰五年會元,是科狀元孫賢河南人,榜眼徐溥宜興人,探花徐铠武進人。
賢面黑,溥面白,铠面黃,時為鐵狀元銀榜眼金探花。
(《狀元譜》) 天順癸未貢院火,甲申又火,舉人死者九十餘人。
好事者為詩雲:“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闱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裡開;豪氣滿場争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
”(《鶴江新語》) 天順壬午科,浙江東陽盧楷初為仇家所忌,陷入囹圄;至八月六日晚,甫得脫系,計試事已無及矣。
是夜大雨如注,水漲溢堤,次早撥船,又明日即抵武林,遂得應試,因書一絕于朝天門上雲:“昨從和步撥船開,午過蘭江晚釣台;今日浙江樓上望,半千裡路似飛來。
”及放榜,乃冠多士。
(《彙書初編》) 朱希周弘治丙辰狀元,年八十四,見嘉靖丙辰狀元朱大绶而殁。
(《玉堂叢語》) 又無錫某科進士,花甲一周,與其科新進士會同年,令其子輩俱拜為年伯。
餘于甲子年,會辛卯同年在士籍者于寄園,胡又弓、李九畹、鄭山公、王龍洲、嶽鎮九、王涓來、成愚昆、王阮亭、張蓮峰、田子眉、鄭方旦、蔣飛古、任介石、梁翼宸、郝嘉、胡二齋、吳曉嶽、李遜五、沈維庵、杜讓水、張羽京、王爾成、陸會庵、陸節庵,主人沈繹堂、姚陟山、李奉倩、尹瀾柱及子共二十九位。
今甲戌年,止鄭山公、王涓來、王阮亭三位,尚列朝端。
嚴州小郡也,成化初,商文毅辂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居内閣,姚莊敏公夔以太子少保為吏部尚書。
又商公以乙卯解元,為乙醜會狀,姚公以辛酉解元,為壬戌會元,二甲傳胪。
商公自修撰超入内閣,姚自給事中超拜侍郎。
(《皇朝盛事》) 吳文定公寬少就塾,偶偕稚友二三,詣一土地祠嬉戲,書神座雲:“土地無道,貶三千裡。
”既歸,其師夢有土地乞告曰:“令徒見譴,天曹筆也,無所施計,冀師為我釋之。
”诘旦師訪諸徒得之,力命文定為洗滌之。
文定複如祠,書免貶二字去。
成化壬辰文定廷試首冠,位至少宰,掌銳事。
(《野記》) 錢塘李子陽少有文名,成化庚子秋試八月二日,與同輩入學,晨參忽五色一鳥飛入明倫堂,盤旋不去。
諸生喧縱聚觀,竟栖止于梁間二日,衆以此為文明之兆。
子陽為詩慶之曰:“文采翩翩世所稀,講堂飛止正相宜,定因覽德來千仞,不但希恩借一枝;羨爾能知鴻鹄志,催人同上鳳凰池,解元魁選皆常事,更向天衢作羽儀。
”是歲子陽果以經義發解,甲辰廷試第一。
(《堯山堂外紀》) 羅倫字彜正,号一峰,既中會試于禮部,領卷時自言久于場屋,有志廷對,願增紙以畢所欲陳;禮部官壯其志,許之,謄真遂有三十幅。
時李文達進讀羅卷跪久,李年高,漸至不能起,上命兩内臣掖之,是年羅遂大魁。
至次科會試,亦有欲比羅例者,禮部官以為有意希望,不從,故至今惟以十三幅為式。
(同上) 唐臯字守之,徽州歙縣人,嘗夢與鄭佐同榜;時臯年已三十餘,而佐方生。
後佐年十九,與臯兩榜皆同捷。
(同上) 唐臯在歙庠日,每以魁首自拟,雖累蹶場屋,而志不怠。
鄉人诮之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