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曆年記
關燈
小
中
大
無計設法可知。
十五夜有黑虹。
十六日日将落時,有黑虹竟天,自東南起直貫西北,久而不滅,日邊有雲,日光照耀,如金光閃爍之狀,未知是何吉兇。
聞洪撫台(按:名之傑,湖廣人)為審山陽縣鄉紳胡建景削職。
十六日新太守李(按:名元瑨)到任,山東德州人,年約六十外,不久即壞去。
自胡建景處斬後,各府州縣鄉紳斂迹,為朝廷差心腹密訪也。
七月初三日立秋後,大熱數日,晚稻皆死,直有死完者。
二十四日大風雨,花俱吹倒,嫩鈴花盤俱落光。
八月初三大雨起,至初六日止,重新水漲,平地水深二尺,兼之大潮,城内俱沒。
初八日又雨,至十二日止,水大異常,聞餘姚起蛟故也。
初七日同毛八起、吳允之冒雨涉水出邑,為秀裔與陳元宰官司也,苦勸三日不能就議,後至九月十七日,在顧天禧家備酒說妥。
二十九日在邑酒館演戲和分,比前勸和時兩邊各多費幾十金,今如舊相好,何苦乃爾!聞餘姚、甯波出蛟,田禾、花、豆、屋舍俱壞,利害之極,海中洋舡,據雲壞二百餘隻。
岸上水高丈餘,海船泊在近岸者,被水沖下,不及起錨,而遭此一劫。
九月初,談慶官為争近房家私事,告葉姓藏蓄什物者。
不料寡嬸與談成官有興打官司,兩相讦告,俱發捕衙,差路文卿,至九月二十八日談門族長投進一詞而患其事。
成官與繼母費二十餘金,到底無益。
是時編審,餘将所辦田俱推去,方得卸擔。
其年秋成又荒,餘種稻四畝,荒三畝;花每畝約四五十斤;豆亦鬥數。
幸而米價白者兩許;豆價七錢;花價初時一分四厘,後至二分。
九月至十一月無雨。
十一月初七冷起,十二月發大冷,黃浦内俱結冰,條條河俱連底凍緊,過渡金漲至每人十文,竟性命相博。
餘年六十有三,遇大冷惟三次: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十年及二十二年而巳。
年貨件件皆貴,因客舡膠斷故也。
十二日,董知縣在任結親,盛極。
十六日,縣南街失火,燒房二百餘間,東至茶亭沿河一帶俱盡,打壞房屋甚多,慘極。
俞觀參家大富,開南北雜貨、紙紮、糕餅等店,為邑中第一,棗子被燒一千二百餘斤,火腿三百餘隻,及山珍海錯、衣飾細軟之類,約略三千餘金,而鄰裡恨其起火,忿怒之極。
十七日,浦内糧舡被冰牌割斷篾纜,被大西北風打開,飄壞糧舡五隻:一沉于龍華港口,水面露樯梢三四尺;二刮壞在鄒家嘴,壞米四十餘擔;一在孫家灣,一在南馬頭渡,一在高昌廟北,共壞米三千餘擔。
縣公不肯賠,各出文書,候漕院批轉定奪。
十八日出邑,值四保一區,貯元字号厫内米二百五十石腐爛,簽拿甲戶。
餘極力周旋,幸收書侯鼎臣及差友俱系平素相知,共費二十五兩,得将熱米兌去,存爛米十四擔,籴好米換出,又賠折空米六石,方得安妥。
二十二日歸家,二十七、二十八兩日,夜大雪,冷甚,年貨件件皆貴,雪途難走,故遣兩兒到杜行鎮買年貨而歸。
二十九、三十日亦冷甚,至除夕大概寥寥,即燒旺盆者,四面皆無,可見民窮财盡之慘。
康熙三十年歲次辛未,餘年六十有四歲。
元旦晴,陰凍,拜節者俱踏膏而來,至元宵後猶非雨即雪,并無日色。
初三日聞好友趙君祿吐血甚危。
初六月立春,董知縣方出去賀節。
餘自幼至老未嘗見如是之冷。
初二、三即有人賣布籴米者。
十二日西去候趙君祿,值城中請到金醫生,問起病症,一口說無事,但要參藥調理耳。
二月初二日,往東鄉去,歸由趙元官家住一日,又至周浦鎮看戲而回。
二十二日又出邑,為姚君寵官司事,同王蘭甫周全安放與顧天喜而回。
三月初六日清明,因連日天雨,至十二方出标墓,又值大雨。
三月十五日早至斜橋山化紙畢,即往浦東舍内,将到又大雨,鞋襪衣服俱濕,至晚稍停,而化紙錠。
明晨即歸,未及三裡又下雨,冒雨走三十餘裡方到小姐家過夜,至明日方回。
是月初六日小廟前演戲四本,看者盡多,我家惟大女兒及二妻嫂而已。
二十五日西邊三官堂内做戲,此時餘同毛八起在邑,為康定官家官司事也,直至四月初三日歸家。
五月初十,董知縣比較,橫極,打過經行,必要打正身,縣前如地獄,鎖者、縛者、枷者、拶者甚多。
糧戶一時無措,受差人如狼似虎,打罵橫行。
餘欠二十九年白銀,止得九錢六分,必要印封,一封完足。
幸有小俊官應串銀六錢六分,自有串銀一封完足,其如明日完者,俱原銀發還。
十一日申刻,董知縣往蘇,為布政壽誕也。
半夜,董知縣舡到黃渡,遇見蘇府李糧捕舡,因而通報。
時縣公已睡去矣,糧捕自己跳上舡,說道:“必要會的。
”為此喚醒來會。
糧捕曰:“你蘇州不必去了,奉撫院要到你縣拿幾個人。
”知縣說:“有憑麼?” 糧捕曰:“有。
”就把牌來與看。
知縣道:“不妨,待本縣至蘇賀藩台壽誕過,回縣拿解就是。
蘇州畢竟要去的。
”糧捕曰:“我說你不要去了,大老爺另有一票,教我先來,追你的印。
”知縣聞之,登時吓昏,兩眼垂淚,竟要将印交與。
糧捕曰:“做官的誰望得無事,,我若竟拿去,你造交盤冊如何了?還是同你回縣,飛釘光冊幾十本,用印完時,我将去交與撫台,你大事不誤矣。
”董知縣不勝感泣。
十二日午後回縣,糧捕不肯放知縣入内衙,随傳各衙官及黃浦營李守備到,面同着落,進點家口,驗在庫錢糧,逐一封記。
然後拿家丁二人,并縣役劉大來、姚聲遠、曹君才等共七名,收在監内。
又拿被款廿人收鋪訖。
二更時糧捕轉身閘上,下舡而去。
十三日,聞董知縣革職,合縣百姓、秀才,擠擁縣堂,将董知縣罵詈,挑水淨洗縣堂及公座案桌等,大叫大罵。
聞後衙家丁百人,各欲持刀殺出拚命,有老成幕賓極力勸阻,竟受此一番羞辱。
下午因李海防到,将知縣家口點明,又盤诘倉庫,取各衙看守結狀及六門結狀,着落看守,将儀門及私宅門俱封去,不許一人出入。
是日衆百姓自淨縣堂過,即又去打陳糧衙,将他執事、桌椅、轎傘及屏門、家夥等項,件件打碎,大叫大罵,羞辱異常,真快事也。
因陳糧衙在上海數載,貪婪無厭也。
平日做作可惡,婪贓必要一名兩名十二兩至二十四兩也,再無輕放,又要許多轉折,并無一些情面。
凡奉正堂發比,必用大闆三十、四十狠打,無論堂差、管班,一色要陪打,貪酷非凡。
結納正堂,彼實取利,民恨莫舒,不料物極則反,大出其醜。
十四早,李海防回府去。
十六日晚,忽有人鳴鑼道董知縣好處,頓時聚集千人,将縣場上石皮疊斷縣門,又将庫上龍亭扛至明倫堂上,又擠至北察院,罵關部官,因他去路壞董知縣也,又到城守營求倪千總,要李守備出文書保留董知縣。
李守備随即備文,五更時差馬兵飛遞。
是時李守備雲:“須得你百姓出名,我據詳為妥。
”因而開報幾名,後竟認真受累矣。
十九日,李海防複到,拿為首十三人為亂民,着城營撥兵十三名,糧衙撥批差解撫院去。
二十四日,海防亦到蘇,親解疊縣門扛龍亭者十三名到撫院,撫院就發與李海防審。
海防在姑蘇驿内,将總書霍元龍夾四夾棍,招出将銀四錢買秀才陳五葵寫董知縣德政好處等語,内将三人審系無辜釋放訖,其十人海名十五闆,取具的保,竟将白銀總書霍元龍、漕總張允生、庫夫沈其官解撫院發落。
嗣後聞撫台又出一疏,開列霍元龍等行賄在内,幸董縣極力周旋,方得無恙。
十八日,董知縣搬出署,移住漕倉西樓内,其家人俱住空厫内,因鄉紳不肯借房與他也。
半年後始移在太卿坊張仲和宅之西偏。
二十六日,青浦黃縣丞來署印,系正黃旗人,年雖四十以下,而老成持重,甚得民情。
六月初一日起限,改為十日一限,迥異董令之嚴酷,見得掌印官好處。
大寒之後,必有陽春乎!初二日放告畢,即往上台謝印。
今歲自五月初十立梅後,時常有雨,至十九大雨竟日,連連不絕,直至七月花俱草沒,水亦大極,出入艱難。
我家牆門外階沿石,從未水沒其上,惟是年兩次沒入,經月不退,歲事又荒矣。
七月初三日今如歸,為子三官納監,并迎談允白父神主入祠祭祖也。
初七申時分,有白虹東西竟天。
初八日辰刻,次孫亡。
先于初四日病起,惟嘔吐而已,不料三日而天,殊為可惜!十三日,今如來尋,為談酉官事。
十四日,同吳允之出城,先到寓所,算登門輸誠,即歸。
十七日,備禮送出城去,今如即備酒請刑房及允之、曹君榮等,允之等辭不赴席,至晚随請李聲湘、談仲倫等,至明日早回,此事可謂體面矣。
不料今如即日北上,亦殒于外,而吳晉超唆談酉複告準本府,連累為好者,大費周折。
八月初旬多雨,初八、九兩日大風潮,花鈴盡脫,中秋後稍稍有花,亦嫌雨多。
棉收不過廿斤,低者二、三十斤;稻亦蟲蛀,好者僅擔許,低者谷幾鬥而已,苦不可言。
八月,二十四日,新縣尊梁(按:名以坍,上海縣志作廣甯人,誤。
)公座,系廣東人,鄉榜,向在都中旗下處館,與董知縣有舊,故營謀而來。
幸不脫乎好人,謹慎把細,但無判斷才,到任一載有餘,未嘗審明一事,大概可知。
九月十一即起限,票摘欠多者按名唱比,餘亦被摘出,幸限限有完,竟太平。
十一月初發冷起,至二十後冷極,黃浦内亦有冰牌。
十二月初二,餘家刷布,稍有日色。
初三日又刷希布,日色更好。
初六日因希布不好,重新再刷,未時分,天忽大霧,布經俱濕,留至歲暮,不道黴蒸難織。
因棉花荒,價又賤,年底銀根大緊。
肉價每斤二分半,米價每石一兩,豆每石六錢,柴每擔一錢,因雨多水大,家家斷薪。
縣中漕舡二十四日開幫,二十四日封印。
康熙三十一年歲次壬申,是年餘六十有五歲。
元旦天色甚好,辰時候日蝕,蝕後即有日。
初二亦好。
初三竟日大雪。
初二餘往南宅建侯家拜母姨節,值内甥黃道生父子兄弟俱來賀節,留茶,時忽胸痛,至下午更甚而卧。
痛則一身冷汗,如是三日,幸煎棟樹菌湯,飲而稍愈。
二月十八日清明,餘又胸痛數日而止,身虛倦極,面色消瘦矣,因此标墓俱不去。
三月十六趙元官來,要餘東去,為伊族叔趙奎官與族伯趙天寓加歎事也。
十七日在陳村觀音堂說明,再找虛價一兩,因元官在叔伯之間不善調停,罰他出也。
十八日往舍内去,趙定官、還官竟非舊日,家道驟長,另自一番局面矣。
又聞梅愛溪長孫梅韫韬,于舊冬賭輸三百金,家中大空,布行俱不開,田亦賣去,成敗頃刻,可歎,可歎!十九日由城中完漕以歸,其年因無事,孫男三元又要讀書,敞開館在家,甚适餘意。
些須錢糧,兒輩去承值,可以清閑娛老。
不料第三兒子四月十五日忽然走出,當即遣印兒往周鎮找尋,并無蹤迹。
是月二十五日,今如有信到,說病在署中,三官即時動身往山東去。
五月初一,金三官來,為弟兄不和也,餘念母舅面,留數天而去。
其年春熟件件俱好,天色幫襯,不數日而俱收成在家。
初時小麥每石三百文,圓麥四百文,蠶豆每鬥二十文,菜子每鬥五十文,賤之極矣。
春夏無大雨,種稻者忙于戽水。
至秋花、稻大熟,花每斤一分二厘,豆每石五錢半,米每石七錢,布亦賤極,隻有貨色,銀錢尊貴,有識者謂之熟裡荒。
餘于六、七月足不至邑,八月初出邑,候大嫂,會緝臣侄。
據雲:要往東鄉加歎,因天色不好,餘即歸。
九月初旬又出邑,大嫂雲:兩姓将三房樓房拆賣,清明時将墳傍地
十五夜有黑虹。
十六日日将落時,有黑虹竟天,自東南起直貫西北,久而不滅,日邊有雲,日光照耀,如金光閃爍之狀,未知是何吉兇。
聞洪撫台(按:名之傑,湖廣人)為審山陽縣鄉紳胡建景削職。
十六日新太守李(按:名元瑨)到任,山東德州人,年約六十外,不久即壞去。
自胡建景處斬後,各府州縣鄉紳斂迹,為朝廷差心腹密訪也。
七月初三日立秋後,大熱數日,晚稻皆死,直有死完者。
二十四日大風雨,花俱吹倒,嫩鈴花盤俱落光。
八月初三大雨起,至初六日止,重新水漲,平地水深二尺,兼之大潮,城内俱沒。
初八日又雨,至十二日止,水大異常,聞餘姚起蛟故也。
初七日同毛八起、吳允之冒雨涉水出邑,為秀裔與陳元宰官司也,苦勸三日不能就議,後至九月十七日,在顧天禧家備酒說妥。
二十九日在邑酒館演戲和分,比前勸和時兩邊各多費幾十金,今如舊相好,何苦乃爾!聞餘姚、甯波出蛟,田禾、花、豆、屋舍俱壞,利害之極,海中洋舡,據雲壞二百餘隻。
岸上水高丈餘,海船泊在近岸者,被水沖下,不及起錨,而遭此一劫。
九月初,談慶官為争近房家私事,告葉姓藏蓄什物者。
不料寡嬸與談成官有興打官司,兩相讦告,俱發捕衙,差路文卿,至九月二十八日談門族長投進一詞而患其事。
成官與繼母費二十餘金,到底無益。
是時編審,餘将所辦田俱推去,方得卸擔。
其年秋成又荒,餘種稻四畝,荒三畝;花每畝約四五十斤;豆亦鬥數。
幸而米價白者兩許;豆價七錢;花價初時一分四厘,後至二分。
九月至十一月無雨。
十一月初七冷起,十二月發大冷,黃浦内俱結冰,條條河俱連底凍緊,過渡金漲至每人十文,竟性命相博。
餘年六十有三,遇大冷惟三次:順治十二年、康熙二十年及二十二年而巳。
年貨件件皆貴,因客舡膠斷故也。
十二日,董知縣在任結親,盛極。
十六日,縣南街失火,燒房二百餘間,東至茶亭沿河一帶俱盡,打壞房屋甚多,慘極。
俞觀參家大富,開南北雜貨、紙紮、糕餅等店,為邑中第一,棗子被燒一千二百餘斤,火腿三百餘隻,及山珍海錯、衣飾細軟之類,約略三千餘金,而鄰裡恨其起火,忿怒之極。
十七日,浦内糧舡被冰牌割斷篾纜,被大西北風打開,飄壞糧舡五隻:一沉于龍華港口,水面露樯梢三四尺;二刮壞在鄒家嘴,壞米四十餘擔;一在孫家灣,一在南馬頭渡,一在高昌廟北,共壞米三千餘擔。
縣公不肯賠,各出文書,候漕院批轉定奪。
十八日出邑,值四保一區,貯元字号厫内米二百五十石腐爛,簽拿甲戶。
餘極力周旋,幸收書侯鼎臣及差友俱系平素相知,共費二十五兩,得将熱米兌去,存爛米十四擔,籴好米換出,又賠折空米六石,方得安妥。
二十二日歸家,二十七、二十八兩日,夜大雪,冷甚,年貨件件皆貴,雪途難走,故遣兩兒到杜行鎮買年貨而歸。
二十九、三十日亦冷甚,至除夕大概寥寥,即燒旺盆者,四面皆無,可見民窮财盡之慘。
康熙三十年歲次辛未,餘年六十有四歲。
元旦晴,陰凍,拜節者俱踏膏而來,至元宵後猶非雨即雪,并無日色。
初三日聞好友趙君祿吐血甚危。
初六月立春,董知縣方出去賀節。
餘自幼至老未嘗見如是之冷。
初二、三即有人賣布籴米者。
十二日西去候趙君祿,值城中請到金醫生,問起病症,一口說無事,但要參藥調理耳。
二月初二日,往東鄉去,歸由趙元官家住一日,又至周浦鎮看戲而回。
二十二日又出邑,為姚君寵官司事,同王蘭甫周全安放與顧天喜而回。
三月初六日清明,因連日天雨,至十二方出标墓,又值大雨。
三月十五日早至斜橋山化紙畢,即往浦東舍内,将到又大雨,鞋襪衣服俱濕,至晚稍停,而化紙錠。
明晨即歸,未及三裡又下雨,冒雨走三十餘裡方到小姐家過夜,至明日方回。
是月初六日小廟前演戲四本,看者盡多,我家惟大女兒及二妻嫂而已。
二十五日西邊三官堂内做戲,此時餘同毛八起在邑,為康定官家官司事也,直至四月初三日歸家。
五月初十,董知縣比較,橫極,打過經行,必要打正身,縣前如地獄,鎖者、縛者、枷者、拶者甚多。
糧戶一時無措,受差人如狼似虎,打罵橫行。
餘欠二十九年白銀,止得九錢六分,必要印封,一封完足。
幸有小俊官應串銀六錢六分,自有串銀一封完足,其如明日完者,俱原銀發還。
十一日申刻,董知縣往蘇,為布政壽誕也。
半夜,董知縣舡到黃渡,遇見蘇府李糧捕舡,因而通報。
時縣公已睡去矣,糧捕自己跳上舡,說道:“必要會的。
”為此喚醒來會。
糧捕曰:“你蘇州不必去了,奉撫院要到你縣拿幾個人。
”知縣說:“有憑麼?” 糧捕曰:“有。
”就把牌來與看。
知縣道:“不妨,待本縣至蘇賀藩台壽誕過,回縣拿解就是。
蘇州畢竟要去的。
”糧捕曰:“我說你不要去了,大老爺另有一票,教我先來,追你的印。
”知縣聞之,登時吓昏,兩眼垂淚,竟要将印交與。
糧捕曰:“做官的誰望得無事,,我若竟拿去,你造交盤冊如何了?還是同你回縣,飛釘光冊幾十本,用印完時,我将去交與撫台,你大事不誤矣。
”董知縣不勝感泣。
十二日午後回縣,糧捕不肯放知縣入内衙,随傳各衙官及黃浦營李守備到,面同着落,進點家口,驗在庫錢糧,逐一封記。
然後拿家丁二人,并縣役劉大來、姚聲遠、曹君才等共七名,收在監内。
又拿被款廿人收鋪訖。
二更時糧捕轉身閘上,下舡而去。
十三日,聞董知縣革職,合縣百姓、秀才,擠擁縣堂,将董知縣罵詈,挑水淨洗縣堂及公座案桌等,大叫大罵。
聞後衙家丁百人,各欲持刀殺出拚命,有老成幕賓極力勸阻,竟受此一番羞辱。
下午因李海防到,将知縣家口點明,又盤诘倉庫,取各衙看守結狀及六門結狀,着落看守,将儀門及私宅門俱封去,不許一人出入。
是日衆百姓自淨縣堂過,即又去打陳糧衙,将他執事、桌椅、轎傘及屏門、家夥等項,件件打碎,大叫大罵,羞辱異常,真快事也。
因陳糧衙在上海數載,貪婪無厭也。
平日做作可惡,婪贓必要一名兩名十二兩至二十四兩也,再無輕放,又要許多轉折,并無一些情面。
凡奉正堂發比,必用大闆三十、四十狠打,無論堂差、管班,一色要陪打,貪酷非凡。
結納正堂,彼實取利,民恨莫舒,不料物極則反,大出其醜。
十四早,李海防回府去。
十六日晚,忽有人鳴鑼道董知縣好處,頓時聚集千人,将縣場上石皮疊斷縣門,又将庫上龍亭扛至明倫堂上,又擠至北察院,罵關部官,因他去路壞董知縣也,又到城守營求倪千總,要李守備出文書保留董知縣。
李守備随即備文,五更時差馬兵飛遞。
是時李守備雲:“須得你百姓出名,我據詳為妥。
”因而開報幾名,後竟認真受累矣。
十九日,李海防複到,拿為首十三人為亂民,着城營撥兵十三名,糧衙撥批差解撫院去。
二十四日,海防亦到蘇,親解疊縣門扛龍亭者十三名到撫院,撫院就發與李海防審。
海防在姑蘇驿内,将總書霍元龍夾四夾棍,招出将銀四錢買秀才陳五葵寫董知縣德政好處等語,内将三人審系無辜釋放訖,其十人海名十五闆,取具的保,竟将白銀總書霍元龍、漕總張允生、庫夫沈其官解撫院發落。
嗣後聞撫台又出一疏,開列霍元龍等行賄在内,幸董縣極力周旋,方得無恙。
十八日,董知縣搬出署,移住漕倉西樓内,其家人俱住空厫内,因鄉紳不肯借房與他也。
半年後始移在太卿坊張仲和宅之西偏。
二十六日,青浦黃縣丞來署印,系正黃旗人,年雖四十以下,而老成持重,甚得民情。
六月初一日起限,改為十日一限,迥異董令之嚴酷,見得掌印官好處。
大寒之後,必有陽春乎!初二日放告畢,即往上台謝印。
今歲自五月初十立梅後,時常有雨,至十九大雨竟日,連連不絕,直至七月花俱草沒,水亦大極,出入艱難。
我家牆門外階沿石,從未水沒其上,惟是年兩次沒入,經月不退,歲事又荒矣。
七月初三日今如歸,為子三官納監,并迎談允白父神主入祠祭祖也。
初七申時分,有白虹東西竟天。
初八日辰刻,次孫亡。
先于初四日病起,惟嘔吐而已,不料三日而天,殊為可惜!十三日,今如來尋,為談酉官事。
十四日,同吳允之出城,先到寓所,算登門輸誠,即歸。
十七日,備禮送出城去,今如即備酒請刑房及允之、曹君榮等,允之等辭不赴席,至晚随請李聲湘、談仲倫等,至明日早回,此事可謂體面矣。
不料今如即日北上,亦殒于外,而吳晉超唆談酉複告準本府,連累為好者,大費周折。
八月初旬多雨,初八、九兩日大風潮,花鈴盡脫,中秋後稍稍有花,亦嫌雨多。
棉收不過廿斤,低者二、三十斤;稻亦蟲蛀,好者僅擔許,低者谷幾鬥而已,苦不可言。
八月,二十四日,新縣尊梁(按:名以坍,上海縣志作廣甯人,誤。
)公座,系廣東人,鄉榜,向在都中旗下處館,與董知縣有舊,故營謀而來。
幸不脫乎好人,謹慎把細,但無判斷才,到任一載有餘,未嘗審明一事,大概可知。
九月十一即起限,票摘欠多者按名唱比,餘亦被摘出,幸限限有完,竟太平。
十一月初發冷起,至二十後冷極,黃浦内亦有冰牌。
十二月初二,餘家刷布,稍有日色。
初三日又刷希布,日色更好。
初六日因希布不好,重新再刷,未時分,天忽大霧,布經俱濕,留至歲暮,不道黴蒸難織。
因棉花荒,價又賤,年底銀根大緊。
肉價每斤二分半,米價每石一兩,豆每石六錢,柴每擔一錢,因雨多水大,家家斷薪。
縣中漕舡二十四日開幫,二十四日封印。
康熙三十一年歲次壬申,是年餘六十有五歲。
元旦天色甚好,辰時候日蝕,蝕後即有日。
初二亦好。
初三竟日大雪。
初二餘往南宅建侯家拜母姨節,值内甥黃道生父子兄弟俱來賀節,留茶,時忽胸痛,至下午更甚而卧。
痛則一身冷汗,如是三日,幸煎棟樹菌湯,飲而稍愈。
二月十八日清明,餘又胸痛數日而止,身虛倦極,面色消瘦矣,因此标墓俱不去。
三月十六趙元官來,要餘東去,為伊族叔趙奎官與族伯趙天寓加歎事也。
十七日在陳村觀音堂說明,再找虛價一兩,因元官在叔伯之間不善調停,罰他出也。
十八日往舍内去,趙定官、還官竟非舊日,家道驟長,另自一番局面矣。
又聞梅愛溪長孫梅韫韬,于舊冬賭輸三百金,家中大空,布行俱不開,田亦賣去,成敗頃刻,可歎,可歎!十九日由城中完漕以歸,其年因無事,孫男三元又要讀書,敞開館在家,甚适餘意。
些須錢糧,兒輩去承值,可以清閑娛老。
不料第三兒子四月十五日忽然走出,當即遣印兒往周鎮找尋,并無蹤迹。
是月二十五日,今如有信到,說病在署中,三官即時動身往山東去。
五月初一,金三官來,為弟兄不和也,餘念母舅面,留數天而去。
其年春熟件件俱好,天色幫襯,不數日而俱收成在家。
初時小麥每石三百文,圓麥四百文,蠶豆每鬥二十文,菜子每鬥五十文,賤之極矣。
春夏無大雨,種稻者忙于戽水。
至秋花、稻大熟,花每斤一分二厘,豆每石五錢半,米每石七錢,布亦賤極,隻有貨色,銀錢尊貴,有識者謂之熟裡荒。
餘于六、七月足不至邑,八月初出邑,候大嫂,會緝臣侄。
據雲:要往東鄉加歎,因天色不好,餘即歸。
九月初旬又出邑,大嫂雲:兩姓将三房樓房拆賣,清明時将墳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