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行之難。
而不知,若盲者之索塗也。
知而不行,畫餅其可充饑乎?&rdquo于是裡中之人,稍稍有知冥寥子者,相期來視。
冥寥子懼其疲于酬應,乃辭友人而行。
至一處乞食,或見官府五百,縛一貧者而鞭之甚楚。
索錢不得,五百愈怒,貧者聲淚俱下。
一豪家于,鮮衣怒馬,從者如雲,陵轹市人,市人屏息。
屠兒持利刃宰牛刲羊豕,呼聲極哀。
諸魚鼈蚌蛤鳅鳝,堵積如丘山,腥穢聞數十裡。
或婦與姑反唇者,或子與父谇語者。
■〈彳交〉童婦飾而誨淫,妖娼當門而挑客。
作過種種,冥寥子愍之,乃呼集市人,廣為設法。
闡菩提之果,論天人之福,拈三生之緣,指善惡之報,無住而修行,則為大乘。
清虛而修行,則為仙品。
有漏而修行,則生天界。
抱欲而修行,則成魔道。
嗔心而修行,則成修羅。
壞法而謗道,則名闡提。
虺暴而淫毒,則化羅刹。
棄善而縱惡,則堕地獄。
惡極而罪大,則沉阿鼻。
其言凱切,聽者悚然,多有因而改悔者。
俄而一書生至,與冥寥子論辨。
書生曰:&ldquo仙與佛果有之乎?&rdquo曰:&ldquo是何言欤?今夫凡夫,縱欲憂勞,則心氣愦耗;偶時日清心寡欲,則神識爽然。
人能密緯真氣,保和靈光,則成仙作佛,又何疑也?吾姑淺言之,佛道兩藏及《高僧傳》、《神僧傳》、《傳燈錄》、《列仙傳》諸書,往往出至人大儒手,百千萬億歲以來,彼豈盡無其事而妄言之,以欺诳後世者耶?神怪鬼魅,且人嘗有見聞者。
有鬼神則有仙佛,何言其無,即為謗道?&rdquo曰:&ldquo所謂東嶽、酆都、閻羅、冥官,果有之乎?&rdquo曰:&ldquo是何言與?今夫明有閻浮提。
天子宰割四海,其下則有宰相、六曹,監司、群牧,宣教達情,以恩威慶賞,整齊萬民,而後成世道。
人天之上,有天帝端居,統治下士。
其下則有天神諸将,三官萬靈,考校人間善惡,分别賞罰,以彰神理。
子謂神靈無有,甯謂上帝亦無有乎?有上帝而無神靈,一孤帝巍然于玉清之上乎?又何以賞罰善惡而行其教令也?&rdquo曰:&ldquo善惡報應,三世因果,果有之乎?&rdquo曰:&ldquo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儒者之言也。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因,今生作者是。
釋氏之言也。
今夫愚騃薄惡之子,終身富貴,慶流子孫,非其今生足以受之也,或以其前世種福根深也。
聰明好修之夫,夭劄坎■〈土禀〉,後嗣零落,非其今生有以取之也,或以前世之修福業薄也。
不然,則此二事遂不可解?而上帝賞罰之權倒置矣。
&rdquo頃之,一少年來,戟手而罵冥寥子曰:&ldquo道人乞食,得食即去,饒舌何為?是妖人也。
吾且聞之官。
&rdquo攘臂欲毆冥寥子,冥寥子笑而不答,或勸之,乃解。
于是,冥寥子行歌而去。
夜宿逆旅,或有婦人冶容豔态而窺于門。
須臾漸迫,微辭見調。
冥寥子私念:&ldquo此非妖也耶?!&rdquo端坐不應。
婦人曰:&ldquo吾仙人也,愍子勤心好道。
故來度子。
且與子宿緣,幸無見疑,吾将與子共遊于度索、蓬萊之間矣。
&rdquo冥寥子又念:&ldquo昔闾成子學道荊山,試而不遇,卒為邪鬼所惑,失其左目,遂不得道而絕。
《真诰》以為猶是成子用志不專,頗有邪心故也。
夫鬼狐惑人,傷生殒命,固也,不可近。
即聖賢見試,不遇,亦非所以專精而凝神也。
&rdquo端坐如初。
婦人瞥然不見。
為鬼狐,為魔試,皆不可知矣。
冥寥子遊三年,足迹幾遍天下。
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接,物态非常,情境靡一,無非煉心之助,雖浪迹不為無補哉!于是歸而葺一茆四明山中,終身不出。
而不知,若盲者之索塗也。
知而不行,畫餅其可充饑乎?&rdquo于是裡中之人,稍稍有知冥寥子者,相期來視。
冥寥子懼其疲于酬應,乃辭友人而行。
至一處乞食,或見官府五百,縛一貧者而鞭之甚楚。
索錢不得,五百愈怒,貧者聲淚俱下。
一豪家于,鮮衣怒馬,從者如雲,陵轹市人,市人屏息。
屠兒持利刃宰牛刲羊豕,呼聲極哀。
諸魚鼈蚌蛤鳅鳝,堵積如丘山,腥穢聞數十裡。
或婦與姑反唇者,或子與父谇語者。
■〈彳交〉童婦飾而誨淫,妖娼當門而挑客。
作過種種,冥寥子愍之,乃呼集市人,廣為設法。
闡菩提之果,論天人之福,拈三生之緣,指善惡之報,無住而修行,則為大乘。
清虛而修行,則為仙品。
有漏而修行,則生天界。
抱欲而修行,則成魔道。
嗔心而修行,則成修羅。
壞法而謗道,則名闡提。
虺暴而淫毒,則化羅刹。
棄善而縱惡,則堕地獄。
惡極而罪大,則沉阿鼻。
其言凱切,聽者悚然,多有因而改悔者。
俄而一書生至,與冥寥子論辨。
書生曰:&ldquo仙與佛果有之乎?&rdquo曰:&ldquo是何言欤?今夫凡夫,縱欲憂勞,則心氣愦耗;偶時日清心寡欲,則神識爽然。
人能密緯真氣,保和靈光,則成仙作佛,又何疑也?吾姑淺言之,佛道兩藏及《高僧傳》、《神僧傳》、《傳燈錄》、《列仙傳》諸書,往往出至人大儒手,百千萬億歲以來,彼豈盡無其事而妄言之,以欺诳後世者耶?神怪鬼魅,且人嘗有見聞者。
有鬼神則有仙佛,何言其無,即為謗道?&rdquo曰:&ldquo所謂東嶽、酆都、閻羅、冥官,果有之乎?&rdquo曰:&ldquo是何言與?今夫明有閻浮提。
天子宰割四海,其下則有宰相、六曹,監司、群牧,宣教達情,以恩威慶賞,整齊萬民,而後成世道。
人天之上,有天帝端居,統治下士。
其下則有天神諸将,三官萬靈,考校人間善惡,分别賞罰,以彰神理。
子謂神靈無有,甯謂上帝亦無有乎?有上帝而無神靈,一孤帝巍然于玉清之上乎?又何以賞罰善惡而行其教令也?&rdquo曰:&ldquo善惡報應,三世因果,果有之乎?&rdquo曰:&ldquo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儒者之言也。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因,今生作者是。
釋氏之言也。
今夫愚騃薄惡之子,終身富貴,慶流子孫,非其今生足以受之也,或以其前世種福根深也。
聰明好修之夫,夭劄坎■〈土禀〉,後嗣零落,非其今生有以取之也,或以前世之修福業薄也。
不然,則此二事遂不可解?而上帝賞罰之權倒置矣。
&rdquo頃之,一少年來,戟手而罵冥寥子曰:&ldquo道人乞食,得食即去,饒舌何為?是妖人也。
吾且聞之官。
&rdquo攘臂欲毆冥寥子,冥寥子笑而不答,或勸之,乃解。
于是,冥寥子行歌而去。
夜宿逆旅,或有婦人冶容豔态而窺于門。
須臾漸迫,微辭見調。
冥寥子私念:&ldquo此非妖也耶?!&rdquo端坐不應。
婦人曰:&ldquo吾仙人也,愍子勤心好道。
故來度子。
且與子宿緣,幸無見疑,吾将與子共遊于度索、蓬萊之間矣。
&rdquo冥寥子又念:&ldquo昔闾成子學道荊山,試而不遇,卒為邪鬼所惑,失其左目,遂不得道而絕。
《真诰》以為猶是成子用志不專,頗有邪心故也。
夫鬼狐惑人,傷生殒命,固也,不可近。
即聖賢見試,不遇,亦非所以專精而凝神也。
&rdquo端坐如初。
婦人瞥然不見。
為鬼狐,為魔試,皆不可知矣。
冥寥子遊三年,足迹幾遍天下。
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接,物态非常,情境靡一,無非煉心之助,雖浪迹不為無補哉!于是歸而葺一茆四明山中,終身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