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回 名揚塞外雖縱意 身陷軍中隻談情

關燈
飄零道:“這也無妨,汝雖未揚威當世,已得士元真傳,亦曾蕩北征西,亦曾平雍定蜀,穩健勝于逐流。

    今再領軍,增汝曆練,揚汝威名,汝休負朕此番苦心。

    ”歸塵哽咽拜謝道:“父皇提攜深恩,栽培厚意,歸塵永世不忘。

    ” 葉飄零扶起道:“朕橫行半世,妻離女散,此生已廢,但求不負天下生靈也。

    待一三計劃過後,民豐糧足之日,便是朕大舉變法,改革天下之時,蒼生多病,前途多難,或有變故,尚未可知。

    朕殚精竭慮,深感一人之力,不足以覆乾坤。

    汝來自民間,深知百姓艱難,他年必朕良助。

    汝雖螟蛉之子,然當年洛陽進谏,朕已知汝堪托後事,故進位襄陽,登基河洛,汝皆朕後繼者,未嘗有私。

    汝雖懷憂,固不知父心也,今朕再以片語為汝解之,倘猶不足,壞了天下之事,朕這雙眼未嘗不亮,那時縱欲寬赦,恐天下難赦汝也,好自為之!”說到最後一句時,語氣愈曆。

     歸塵一驚,偷眼望葉飄零時,但見父皇微微含笑,慌忙跪下泣道:“兒臣若有罪過,情願領受責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決無怨言。

    ”葉飄零道:“自古為君者,團結士子,平衡諸臣,使群策群力,共守先人之基。

    自陷黨朋,各結私派,君所不取,朕意盡于此,汝自思哉!”歸塵但覺頭頂轟的一聲,頓時遍體生汗,口中如簧之舌,終是難出一辭,勉強辯道:“兒臣不敢如此,但謹記父皇尊囑,誓不敢忘!” 葉飄零道:“此番出征,朕使安甯、周循相助,軍中之事,盡可咨之,此二人皆當世奇才,唯多俠氣,汝若有英雄之量,其人自服,可好生禮敬結納,勿念平日之疏。

    ”歸塵拜謝而退。

    葉飄零微覺困倦,當下獨倚相思閣中稍歇,四顧左右無人,不覺輕輕一歎,自在閣中睡去。

     隻說歸塵返回東宮,告與安靜出征之事。

    此時安靜已經有孕,因此安清亦在照料,回家來報安甯道:“父親多年不履沙場,常憂年華飛去,沖鋒陷陣之期不複,屢盼從征,今皇伯欲使父親助太子西讨烏孫,明日聖旨必到,父親可顯昔日雄風,豈非喜哉?”安甯道:“太子?久取長安不成,六攻高陵不下,枉負龐士元所教也!吾與同去,恁地丢吾臉面。

    不去!” 清兒勸道:“安甯莫要小觑陛下,清兒自忖陛下心中,早有定算。

    ”安甯道:“吾觀太子于伐蜀之時,兵退瓦口,此分明小人之計,旁人不知,吾豈不曉?心口不一,狡詐心狹,生平未有半句實言,吾今最惡此人,真不知陛下何故以此人相托後事!”清兒道:“果如所言,則逐流兒危矣。

    安甯更宜相從,以防不測,休傷了陛下與慕容姊姊之心。

    ” 安甯道:“既如此,吾自領一軍可也,又何必喚太子去助?”清兒道:“陛下必懷深意,非你我所能知也。

    ”安甯遂不複言。

    翌日上朝,葉飄零當庭頒旨,安甯分授兵符,調派軍馬,歸塵居中,周循左路,安甯右路,安清、張苞、臧霸、孫瑜、吳蘭、張翼、雷銅、孫禮、牛金、黃義十員大将,領十萬精兵,誓師祭旗,徑奔西涼地界而來。

     不一日,行程萬裡,望見黃沙之中,玉門關巍然挺立。

    逐流親引八員健将來迎,兩邊弟兄相見,歸塵遙望窮山惡土,十分心驚,忖道:“此處荒蕪,卻又勝了漠北三分矣!”逐流道:“弟得聖旨,按兵不動,隻教人巡視地形,至此往烏孫四千裡,皆是無人之所,沙土茫茫,方向難辨。

    兄長身負舉國之重,不宜親入,弟願為先登探路。

    ”歸塵道:“彼此皆為一體,吾既年長,安有吾弟先登赴險之理?” 安甯道:“汝等無需相争,黃沙之中,或有兇險,無從知曉。

    來日可兵分六路,每路相距百裡而進,分度大漠,倘途中有變,亦可互相救應。

    ”歸塵道:“嶽父所言,最是高見。

    ”商議已定,歸塵乃親引屬軍,會于玉門關外,令諸兵丁将裨,皆執石塊,各自投擲還鄉石,諸事既畢,與各軍道:“古有傳言,凡投擊此還鄉石者,必得上天佑護,安然還鄉。

    今吾等上應天心,下順民意,挾陛下天威而讨番邦不臣,自有百神庇佑,此去無憂,雖以關外之險,何足道哉!願盡棄怯弱之心,即刻出關,不得有誤。

    ”諸軍大呼道:“中華必勝,吾皇萬歲!”絡繹出關而去。

     逐流亦召集銅鈴軍,環繞場中,燃起烈火,殺羊宰牛,與衆死士痛飲一番,道:“吾等弟兄蕩平隴上,約以同生,偷度陰平,誓為共死。

    吾聞久有傳言,曰出玉門關不投還鄉石者,必然身喪他鄉,然世間之戰在人,豈望神靈乎?此去大漠,九死一生,諸君有戀家懼死者,可還羌中,替鎮守彼處弟兄來此。

    ”衆人轟然道:“吾等今生已付沙場,誓保中華威懾萬邦,豈有貪戀人間權位功名之理?非臨陣不能安心也,烏孫不臣,自該擊讨,吾弟願随王兄出生入死,雖風霜雪雨,如閑庭信步。

    ” 逐流扶戟而起,大呼道:“槍林箭雨,何足為懼?”衆死士應聲道:“荒嶺遠山,安得為艱?”于是銅鈴軍徑出玉門關,路過還鄉石畔,更不斜視,輕騎駿馬,奔騰而過,自始至終,并無一人拾起散落之塊而擊還鄉之石。

    有詩歎曰: 風蕭蕭起振銅鈴,破釜沉舟背水兵。

    自古行軍需死士,何嘗寄望在神靈? 于是歸塵、逐流、安甯、曹彰、馬超、周循六路軍馬翻越千山,渡過萬水,穿過星星峽,進入戈壁灘,沿途收高昌、車師、于阗等國,又有鄯善、疏勒皆降,逐流銅鈴死士、安甯并州輕騎兩軍行進最快,已到烏孫邊境,原來當日昆普贊、闫行潰敗回軍,便在附近整頓,急來相迎。

    便與安甯交戰,料屢挫之兵安足當中華精銳之士,不覺大敗,闫行大叫道:“此間難當,王子速走!”不顧安甯在後,見昆普贊被逐流緊逼,甚是窘迫,便将手中長矛惡狠狠往逐流投擲而去。

     逐流回戟擊落,昆普贊得了這個空暇,圈馬逃遁。

    闫行卻被安甯揪下馬去,擲于地上。

    逐流趕近稱賀道:“叔父神威,不遜當年,小侄今日方得親見。

    ”話猶未已,地上闫行叫道:“吾前不能雪舉家滅門之恨,後不能償烏孫收容之恩,進退無據,枉為人也!”飲劍自盡而亡。

     這時馬超、曹彰、歸塵、周循各部皆至,見闫行已滅,商議之下,教逐流、馬超向烏蘇,曹彰、周循取昭蘇,歸塵、安甯出龜茲,三路會于赤谷。

    各軍紛進戈壁之中。

    卻說赤谷城中,烏蘇國主昆不莫自遣兵出征,一直翹首以望,忽聞敗訊,心下大驚,急令昆普贊、闫行駐守邊境,以當中華,這邊調集全國精壯牧民充軍,未幾忽有昆普贊哭泣而至,告道:“中華軍三路犯境,打破邊關,守兵皆散,闫行為救孩兒,陷于敵手,生死不知。

    ” 昆不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