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回 藩王三取陽平關 太子再攻巴蜀地

關燈
昏,未得成功,軍力漸乏,惱起逐流,遙望關上号旗招展,約有一百五十步遠,就橫放了霸王戟,展開李廣弓,一箭怒射,弦索兩斷,帥旗墜地,關上關下,彩聲雷動。

    有詩贊逐流曰: 關前漫見日偏西,汗滿城壕力漸稀。

    飛将挽弓穿巨石,霸王飙矢落旌旗。

     三千鐵甲失顔色,十萬雄師卸征衣。

    換得今生功與業,可憐血染箭和戟。

     又有詩贊李廣弓曰: 寶戟‘天下‘随濤去,世上唯存李廣弓。

    箭若流星追日月,至今弦響有餘聲。

     隻說那魏軍肝膽已裂,張衛、楊任更肉顫心驚,無不臣服,開門獻關。

    曹仁見中華軍撞入,知不可守,殺奔巴西去了。

     逐流得了陽平關,繳獲軍械糧草無數,東川震動,安民已定,就以張衛、楊任領路,高順當先,殺奔漢城而來。

    驸馬夏侯懋聞陽平關破,望風而逃,高順直搗南鄭,南鄭長振威将軍張魯見陷陣營威猛,就登壇吹哨,作起法來,刹那間天昏地暗,風沙陡起,紙人草馬紛紛而至,高順軍亂回營。

    逐流忙問張衛道:‘令兄此乃何法?‘張衛道:‘吾祖張陵所傳撒豆成兵之術,神奇無匹,人所難敵,不可強攻,小将願往說降。

    ‘逐流大喜遣之,張衛出營,在城下說曰:‘兄長素以百姓為重,今中華三十萬大軍入川,與民秋毫無犯,蓋欲平寰宇,永消戰亂,正兄長之志也,何不依之?‘張魯怒道:‘辱弟安敢來見?吾兄弟倆受武祖皇帝厚恩,永駐漢中,豈可臨危降敵,負義忘恩乎?‘喝令放箭,張衛抱頭鼠竄而回。

     逐流聞得大怒,親來攻打南鄭,張魯再吹法哨,聲聞數裡,激得逐流腰間銅鈴齊響相應,震耳欲聾,哨聲倒卷回去,天色攘攘複明,假軍紛紛墜地,張魯大驚,逐流攻打半日,軍力稍乏,暫且退去。

     張魯見破了法術,知不可守,聽從部将之議,趁夜開了東門,棄城而走。

    從人勸焚燒倉庫,勿濟中華。

    張魯流涕道:‘吾負武祖之任,不能守保南鄭,其罪已甚,倉廪府庫,民所公有,無分兩國,安可廢之?‘盡與封存,收拾軍馬退守米倉山,接應曹洪、郭淮等軍。

    張魯治南鄭三十餘年,一家之私,全城公有,倘有犯過,先恕三次,累教不改時,全城共徙之,又多蓋義舍:舍内飯米、柴火、肉食齊備,許過往人量食多少,自取而食,多取者受天誅。

    因此百姓誠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有詩贊張魯道: 雖言神怪惑人心,畢竟存良欲保民。

    教化德行今不複,空餘銅臭伴荒淫。

     曹洪等在樂城,前為諸少年所阻,又有張清兒救應,後有葉逐流已得南鄭,不敢戀戰,合軍逃竄成都去了。

    逐流馬不停蹄,又議取葭萌關之策。

    大都督夏侯惇急留吳班、張嶷守劍閣,自起大軍去救葭萌。

    逐流雖除夕、正旦亦不停軍,強攻不下,遂棄關不打,星夜轉道又取劍閣,怎料劍閣之雄,猶勝葭萌,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雖調開夏侯惇主力,仍是攻打不下,時日稍延,夏侯惇複回,依法死守,逐流麾下騎兵原不善攻城,雖有張清兒步卒相助,那劍門關前,路窄山高,别無小道,卻又如何攻得進去?一連數日,寸功未獲,隻在營中憂悶,一面往長安催糧,一面使人打探南路歸塵訊息。

     卻說當日歸塵定計,遣甘甯詐降,忽得密書,欣然點起軍馬來奪夔關。

    遙見敵樓無人,藤牌倒豎,守備似松,于是大進,忽然梆子一響,麾蓋之下,萬箭齊到,歸塵啊的一叫,變成刺猬,墜下馬來。

    關内張遼引軍殺出,來奪歸塵死屍,魏延敵住,各人隻搶了歸塵屍首,惶惶便走,原來陸遜去打水門截斷張遼歸路,殺到營前,不見一人,隻是虛紮旌旗,料知中計,叫道:‘太子危矣!‘急忙轉來,救了歸塵便走。

    幸得大霧忽至,人馬亂竄,魏延、陳到、戴陵方得逃命而回。

     中華折了萬餘人馬,悲惶四起,四下傳言太子已亡,右丞相恐亂軍心,不敢發喪,過不多日,魏延、陳到、淩統、韓當、黃蓋各營軍士次第退去,隻有安清、張苞等駐守中軍。

    不敢擅動。

    隻說夔關之中,張遼與衆将慶功,兼賀除夕,甘甯隻道太子果然喪命,豈不悲憤,推病不至,自在帳中思忖:‘好張遼,用此毒計,使吾親手害了太子,此仇安能不報?‘虎目瞠處,扶案而起,便欲投中軍主帳刺殺張遼。

     忽有劫江随從來見,道:‘魏将多言将軍不往赴宴,乃因害了太子心虛,皆道将軍乃是詐降。

    ‘甘甯聞得,全身發顫,随從道:‘将軍莫非真是詐降?‘甘甯大驚,四顧無人,方才安定,悄告道:‘吾今詐降,連累太子身亡,正欲行刺張遼,随後便自刭以謝,君既知之,切勿走露!‘随從道:‘魏将大集,不可促行,需緩緩圖之,以免前功盡棄!‘隻說魏軍慶功宴罷,張遼便欲乘勝出擊,法正道:‘未得歸塵屍首,不知其死虛實,陸遜多謀,可先打探。

    ‘張遼從之,探得中華軍毫無動靜,便不出兵,後聞各營緩退,法正方道:‘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