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回 太子計陷鎮西王 君皇痛遷龍虎将
關燈
小
中
大
:
穩坐殺人妙算高,不揮寶劍不揮刀。
營中籌畫軍機定,從此銅鈴不射雕。
隻說逐流、脫脫晝夜兼程,早到車桓地界,忽旁側轉過一人,單拜馬前道:“來者莫非鎮西王兄乎?”逐流下馬道:“待罪之身,行當退位,正逐流是也。
足下何人?”那人道:“某周子遠所部小卒,亦随王兄讨過西羌,偷過陰平,子遠将軍有書轉達王兄。
”遂示一書,逐流觀之,書略曰:“循聞殿下為三妹之事急奔長安,竊謂不可。
陛下初知音訊,必有雷霆之怒,恐傷父子之情。
宜暫留步伐,且駐途中,陛下盛怒已畢,唯剩骨肉連心,殿下方可還都,免遭不測。
循在烏孫,日夜思收取之計,力建功名,以報殿下。
書不盡言,勿負吾心!” 逐流回曰:“逐流不才,微知大義,夫有過則改,善莫大焉。
今累三妹于前,兼妒兄長,負孟起于後,兼傷還珠,倘再遮瞞,複弄權術,此非父子兄弟間所為也。
一應罪責,吾自擔當,雖萬死不敢飾其非。
子遠吾兄風華正茂,前程似錦,切宜奮進,上報國家,下安社稷,勿效逐流,枉負父皇心血,到底功業成空,人生如露,大夢二十三年,癡心不改,徒為天下所笑也。
弟心如此,伏惟照鑒。
”教來人且回,一面謂脫脫公主道:“昨離馬超,事事明白,吾等今回複父皇,請其聖裁,更不可不明白,須速返回,若得父皇原恕,再好不過,若不能容,亦死一處可也。
”脫脫公主道:“逐流哥哥所言,正合我心。
”于是相扶相依,連夜趕路。
二人披星戴月,并辔急行,暗表途中風寒日甚,又值一夜露宿沙頭之際,脫脫公主忽然染病,于馬背之上嘔吐起來。
逐流解衣遮抱于懷,問道:“妹子為何如此?”脫脫公主笑道:“小小風寒,不足為道。
逐流哥哥,昔年流落漠北,我們不也是這般情狀麼?”逐流道:“沿路風刀雪箭,我總是苦了妹子。
”脫脫公主展顔笑道:“風刀為密,雪箭如糖,樂也融融,何苦之有?”逐流道:“前方若有牧民,可暫求宿。
” 二人歇過半夜,複又起程,沿途千裡茫茫,并無人影,脫脫公主嘔吐日重,漸趨虛弱,逐流心下憂慮不已,脫脫公主卻言笑不絕。
逐流每日登高而望,總見前方似有綠洲,二人鼓勇前行時,卻又不到,足足走了月餘,方到得高昌國境,國主接逐流入城,傳喚醫者,開方下藥,悉心醫治。
脫脫公主忽喚逐流入内室道:“逐流哥哥,你可知我身患何病?” 逐流道:“醫者何言?”脫脫公主道:“我與孟起三年夫妻,一朝訣别,何如已懷了孟起骨肉!吾罪雖深,蒼天之怒,亦為甚也。
”逐流執其手笑道:“妹子勿憂,免傷身體,汝子即我子也,安有他意?”脫脫凝視逐流半晌,道:“昔日多罵逐流哥哥無用,是妹無知,妹原知哥哥不以此為意也。
” 逐流輕整衾被,低聲道:“你既有孕,不宜長途跋涉,且暫歇高昌,待孩兒出世,再返長安不遲。
”脫脫公主道:“吾等還都領罪,若有延誤,非丈夫所行。
逐流哥哥,此地離玉門關兩千裡,趁我尚可支持,猶能趕到,入關之後,即可遣人報與陛下也。
否則孩兒若出,此間路險,恐一年之内,不能起行。
” 于是二人求一車,别過高昌國主,強行起程,複投東來。
一路黃沙莽莽,戈壁茫茫,寒風瑟瑟,銅鈴當當,不覺一月,隻到得半途,脫脫公主已支持不住,但卧車中忍痛,逐流坐轅頭,親駕絕影馬,徑奔玉門關。
途中逢雨,行裝盡濕,逐流聞脫脫咳嗽,欲尋住處,奈四近并無人煙,勉強前行,路過一山,忽地兩邊沙土崩開,湧出百數人來,為首者紅巾抹額,戰袍披身,手舞雙錘叫道:“行路客人,留下馬匹,放汝過去!”逐流大笑道:“無知草寇,敢作狂言?可知吾名乎?” 紅巾者凝目而望,但見逐流頭頂稚尾,腰攜銅鈴,肩挽鐵胎弓,背負雕翎箭,香車寶馬,瞳目俊顔,霸王戟橫在車前,顧盼之際,凜有神威,問喽羅時,有人道:“莫不是中華綠林盟主,鎮西王葉逐流乎?”衆寇聞之,慌忙伏拜,紅巾者道:“鄙太原祁人,姓王名淩,前司徒王允之侄也,因李傕、郭汜之亂,亡命出逃。
此間皆中華之衆,多因戰亂,流亡異域,嘯聚山中,近聞中華一統,雖有還鄉之念,奈何罪人不敢望赦,因此劫掠于此,能得盟主金面,實屬萬幸。
”逐流道:“今戰亂已止,四海清平,國泰民安之日,綠林非托身之所,可随吾還國,去邪歸正,複為良民。
”王淩道:“盟主若得提攜,某等之幸也。
” 逐流道:“山莊安在?某暫栖身。
”王淩道:“隻在二十裡外沙西井中。
”逐流道:“從此往玉門關,有幾日行程?”王淩道:“此地離玉門不遠,半月可至。
”因此衆喽羅擁逐流車駕到得沙西井中。
脫脫已痛昏過去,逐流知再動胎氣,必喪二命,再不可強撐,遂止了趕路,權栖盜窟之中。
王淩諸人,十分敬慕,左右長侍不退。
逐流亦以弟兄相待,閑暇時講武較藝,騎馬行獵,每日之間,依舊追風射月,舞劍弄刀。
又請王淩之兄王晨往玉門關傳訊,令報長安。
原來趙薇早還西都,葉飄零既知西疆生事,心下甚怒,令人好生安撫馬超,以防有變,又得逐流之書,言脫脫産子,半路不能起身,托身綠林,更為恨之,也不回話,隻坐東宮之中。
原來安靜已生一子,名喚葉雄,字劍英,因胎後虛弱,故清兒親在宮中照料,時憲英亦在,見葉飄零神色不樂,便道:“陛下為何憂悶?”葉飄零道:“辱子無能,妄起變故。
”憲英道:“殿下雖有過,孩兒實無辜。
西域苦寒,非生子之地,母子實有危難,何不使人接回?”旁有清兒道:“娘娘不知,懷胎之際,最忌長途跋涉,若使人去接,母子皆亡矣。
”葉飄零道:“此言雖是,如之奈何?” 清兒道:“今雖不能起
營中籌畫軍機定,從此銅鈴不射雕。
隻說逐流、脫脫晝夜兼程,早到車桓地界,忽旁側轉過一人,單拜馬前道:“來者莫非鎮西王兄乎?”逐流下馬道:“待罪之身,行當退位,正逐流是也。
足下何人?”那人道:“某周子遠所部小卒,亦随王兄讨過西羌,偷過陰平,子遠将軍有書轉達王兄。
”遂示一書,逐流觀之,書略曰:“循聞殿下為三妹之事急奔長安,竊謂不可。
陛下初知音訊,必有雷霆之怒,恐傷父子之情。
宜暫留步伐,且駐途中,陛下盛怒已畢,唯剩骨肉連心,殿下方可還都,免遭不測。
循在烏孫,日夜思收取之計,力建功名,以報殿下。
書不盡言,勿負吾心!” 逐流回曰:“逐流不才,微知大義,夫有過則改,善莫大焉。
今累三妹于前,兼妒兄長,負孟起于後,兼傷還珠,倘再遮瞞,複弄權術,此非父子兄弟間所為也。
一應罪責,吾自擔當,雖萬死不敢飾其非。
子遠吾兄風華正茂,前程似錦,切宜奮進,上報國家,下安社稷,勿效逐流,枉負父皇心血,到底功業成空,人生如露,大夢二十三年,癡心不改,徒為天下所笑也。
弟心如此,伏惟照鑒。
”教來人且回,一面謂脫脫公主道:“昨離馬超,事事明白,吾等今回複父皇,請其聖裁,更不可不明白,須速返回,若得父皇原恕,再好不過,若不能容,亦死一處可也。
”脫脫公主道:“逐流哥哥所言,正合我心。
”于是相扶相依,連夜趕路。
二人披星戴月,并辔急行,暗表途中風寒日甚,又值一夜露宿沙頭之際,脫脫公主忽然染病,于馬背之上嘔吐起來。
逐流解衣遮抱于懷,問道:“妹子為何如此?”脫脫公主笑道:“小小風寒,不足為道。
逐流哥哥,昔年流落漠北,我們不也是這般情狀麼?”逐流道:“沿路風刀雪箭,我總是苦了妹子。
”脫脫公主展顔笑道:“風刀為密,雪箭如糖,樂也融融,何苦之有?”逐流道:“前方若有牧民,可暫求宿。
” 二人歇過半夜,複又起程,沿途千裡茫茫,并無人影,脫脫公主嘔吐日重,漸趨虛弱,逐流心下憂慮不已,脫脫公主卻言笑不絕。
逐流每日登高而望,總見前方似有綠洲,二人鼓勇前行時,卻又不到,足足走了月餘,方到得高昌國境,國主接逐流入城,傳喚醫者,開方下藥,悉心醫治。
脫脫公主忽喚逐流入内室道:“逐流哥哥,你可知我身患何病?” 逐流道:“醫者何言?”脫脫公主道:“我與孟起三年夫妻,一朝訣别,何如已懷了孟起骨肉!吾罪雖深,蒼天之怒,亦為甚也。
”逐流執其手笑道:“妹子勿憂,免傷身體,汝子即我子也,安有他意?”脫脫凝視逐流半晌,道:“昔日多罵逐流哥哥無用,是妹無知,妹原知哥哥不以此為意也。
” 逐流輕整衾被,低聲道:“你既有孕,不宜長途跋涉,且暫歇高昌,待孩兒出世,再返長安不遲。
”脫脫公主道:“吾等還都領罪,若有延誤,非丈夫所行。
逐流哥哥,此地離玉門關兩千裡,趁我尚可支持,猶能趕到,入關之後,即可遣人報與陛下也。
否則孩兒若出,此間路險,恐一年之内,不能起行。
” 于是二人求一車,别過高昌國主,強行起程,複投東來。
一路黃沙莽莽,戈壁茫茫,寒風瑟瑟,銅鈴當當,不覺一月,隻到得半途,脫脫公主已支持不住,但卧車中忍痛,逐流坐轅頭,親駕絕影馬,徑奔玉門關。
途中逢雨,行裝盡濕,逐流聞脫脫咳嗽,欲尋住處,奈四近并無人煙,勉強前行,路過一山,忽地兩邊沙土崩開,湧出百數人來,為首者紅巾抹額,戰袍披身,手舞雙錘叫道:“行路客人,留下馬匹,放汝過去!”逐流大笑道:“無知草寇,敢作狂言?可知吾名乎?” 紅巾者凝目而望,但見逐流頭頂稚尾,腰攜銅鈴,肩挽鐵胎弓,背負雕翎箭,香車寶馬,瞳目俊顔,霸王戟橫在車前,顧盼之際,凜有神威,問喽羅時,有人道:“莫不是中華綠林盟主,鎮西王葉逐流乎?”衆寇聞之,慌忙伏拜,紅巾者道:“鄙太原祁人,姓王名淩,前司徒王允之侄也,因李傕、郭汜之亂,亡命出逃。
此間皆中華之衆,多因戰亂,流亡異域,嘯聚山中,近聞中華一統,雖有還鄉之念,奈何罪人不敢望赦,因此劫掠于此,能得盟主金面,實屬萬幸。
”逐流道:“今戰亂已止,四海清平,國泰民安之日,綠林非托身之所,可随吾還國,去邪歸正,複為良民。
”王淩道:“盟主若得提攜,某等之幸也。
” 逐流道:“山莊安在?某暫栖身。
”王淩道:“隻在二十裡外沙西井中。
”逐流道:“從此往玉門關,有幾日行程?”王淩道:“此地離玉門不遠,半月可至。
”因此衆喽羅擁逐流車駕到得沙西井中。
脫脫已痛昏過去,逐流知再動胎氣,必喪二命,再不可強撐,遂止了趕路,權栖盜窟之中。
王淩諸人,十分敬慕,左右長侍不退。
逐流亦以弟兄相待,閑暇時講武較藝,騎馬行獵,每日之間,依舊追風射月,舞劍弄刀。
又請王淩之兄王晨往玉門關傳訊,令報長安。
原來趙薇早還西都,葉飄零既知西疆生事,心下甚怒,令人好生安撫馬超,以防有變,又得逐流之書,言脫脫産子,半路不能起身,托身綠林,更為恨之,也不回話,隻坐東宮之中。
原來安靜已生一子,名喚葉雄,字劍英,因胎後虛弱,故清兒親在宮中照料,時憲英亦在,見葉飄零神色不樂,便道:“陛下為何憂悶?”葉飄零道:“辱子無能,妄起變故。
”憲英道:“殿下雖有過,孩兒實無辜。
西域苦寒,非生子之地,母子實有危難,何不使人接回?”旁有清兒道:“娘娘不知,懷胎之際,最忌長途跋涉,若使人去接,母子皆亡矣。
”葉飄零道:“此言雖是,如之奈何?” 清兒道:“今雖不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