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蓋亦機之先見者欤。
宋曹士冕作《法帖譜系》,世罕得其本。
浙江鮑士恭家有藏本,人亦希見。
餘嘗于《永樂大典》中寫出之。
其論《淳化帖》之支派甚詳。
内有《澧陽帖》雲“舊有法帖石本,其後散失,僅存者右軍數帖而已。
或雲《武陵帖》蓋以澧陽本重刻,未知孰是”雲雲,而澧陽刻石之原委未明。
于《鼎帖》雲“武陵郡齋闆本較諸帖增益最多,博而不精”雲雲,而所刻卷數之多寡未述。
按晁公武《讀書志》有《武陵法帖》二十二卷,王若谷以秘閣法帖合潭、绛、臨江、汝、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逸,成是書。
鼎中張斛刊之石。
曹雲武陵闆本增益最多,或言武陵以澧陽本重刻,則澧陽自較諸帖為多矣。
又系石本,當即張斛所刻之《武陵法帖》也。
晁公武見此帖,距曹氏作《譜系》時三十餘年。
或士冕未見全帖,未能詳考耶。
書之以補曹氏之未備。
宋李莊簡公光緻胡忠簡公書雲:“見公漢隸甚奇古。
今漢碑絕難得,不知左右何從而學之,乃超勝如是。
仆有《轉物庵碑》,乃‘鄒”德“久’書不甚佳,得暇為作此三字,甚幸。
”據此帖,足見南宋得漢隸之難如此。
洪、趙諸君所藏乃能如彼之富,則其購求之艱,用心之苦,為何如也。
後世乃猶欲持一帖之漏以訾議之耶。
歲辛未,見蔡鹽場大使傳聲購朱文公手書注《魯論先進第十一篇》,猶是未定草稿也。
竹紙墨格,以今本較之,其塗改及不同處不過數十字(曾逐字開寫一紙收存,今不見矣)。
書法極蒼秀可愛。
然以所改字讀之,亦無大緊要。
或明代善書者僞托之耳。
《存複齋集》載有《跋司馬溫公于範忠宣手帖上書通鑒稿》。
《跋》雲:“此稿标題晉永昌元年之事。
是年王敦還鎮,元帝崩。
此江左立國之一變也。
故公不得不手書之”雲雲。
今讀《通鑒》,于是年事簡明詳盡,令人了然可見。
先輩不知費兒許心血往複審正,而後脫稿也。
《存複齋集》元朱德潤撰,字澤民,睢陽人,流寓吳中。
延末以薦授翰林,應奉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尋授鎮東行中書省儒學提舉。
虞伯生序惜以畫事掩其名,周伯琦作墓志謂山水人物有古作者風,其《雪獵賦》稱“天子大搜于柳林,召小臣朱德潤圖而賦之”,是善畫矣。
今罕有傳者。
按德潤移疾歸,至正十二年起為江浙行中書省照磨官參軍事,攝守長興,《集》題“征東儒學提舉”,案《集》中文止于至正十一年,是《集》蓋成于未起官以前也。
嘗見墨筆細竹一副,畫為道異,題為子昂,殆僞造者仿本也,故不入錄。
題曰:“文湖州詠竹,一字至十字成詩。
竹,竹。
森寒,結綠。
湘江濱,渭水曲。
帷幔翠戟,戈矛蒼玉。
虛心異衆草,勁節逾凡木。
化龍杖入仙坡,呼鳳侶鳴神谷。
月娥巾帔淨丹丹,風友笙竽清簌簌。
林間飲酒瘦影搖尊,石上圍棋輕陰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來但存松菊。
若論檀栾之操無敵于君,欲圖潇灑之姿莫賢于仆。
“《曆代題畫詩類》及《廣群芳譜》俱未選,故錄之。
盧村硯餘在中州曾得其一,瓦質而龜形。
餘既莫知其所出,試以墨亦不甚奇,未之重也。
及試陝州,見士子有用此者,問之,雲:“殊不易得,有不發墨者僞也。
”然不能言其詳。
山長馮夢花绶,浙人也,在陝久,見而問之,乃為餘具道所考。
時當冬寒,且言遇寒不凍,驗之果然。
馮有長詩一章,前有《序》叙述甚詳,記以備考。
《序》雲:“村在陝州城南三十裡,傳有隐士盧景者,好造瓦硯,硯成悉瘗之崖壁間,村以是得名。
然莫詳其時代,州乘亦逸其人,惟硯窯故址猶在。
人于得硯處時見開元古錢,因疑硯為唐時物雲。
硯之大者徑尺,小者三四寸,形制如箕、如瓢、如龜鼈之甲,下有兩足或四足,質似粗而甚薄,然堅緻密栗不可磨削,性發墨而不滲。
以盛水,暑月不涸,寒月不凍。
或謂其古澄泥類也。
硯之在村随處皆有,乃入土辄數丈,上多居人屋廬,禁人發掘,必俟其旁崖崩裂,始争鋤土出之。
又往往為沙石壓損,完者百不得一,故村人甚秘惜焉。
辛未夏,于州城偶得之,因記以詩:”铿然片瓦堅于鐵,大或如瓢輕如葉。
陝人贻我向我言,此為古硯歲千百。
父老相傳作硯人,姓盧名景多高節。
平生造硯不賣錢,窖之土内如埋壁。
至今時代不可稽,求之志乘皆湮沒。
廢窯毀敗子孫亡,村以盧喚未曾易。
窯外村前百丈崖,田夫往往揮鋤掘。
掘時常見開元錢,粘泥附硯相狼籍。
以錢證硯硯可知,當是唐時人手澤。
吾聞盧綸尉阌鄉,又聞盧奂守二虢。
豈其後人隐是村,借端猶奮文人烈。
不然尋常陶埴家,好名孰抱如斯癖。
其時澄泥出虢州,更傳石琢稠桑驿。
唐人硯譜競寶之,勝于龍尾斧柯石。
二者年來早失傳,搜羅不得人争惜。
此硯當時不著名,胡為曆劫難磨滅。
尾圓頭銳腹低凹,一池似月環其額。
案頭昂首類于蟾,裙邊舒足跛同鼈。
偶爾金壺勺水傾,積旬曾未虞枯竭。
研之三匣墨如雲,一泓終日凝靈液。
瓦當銅雀世紛紛,孰優孰劣無能别。
詞人寶愛過琳艘,銀箋珊管勳同策。
籲嗟乎!作字張芝尚有池,吟詩魏野常留宅。
足與黃流底柱共千秋,誰知更有區區陶瓦稱奇絕。
‘“
宋曹士冕作《法帖譜系》,世罕得其本。
浙江鮑士恭家有藏本,人亦希見。
餘嘗于《永樂大典》中寫出之。
其論《淳化帖》之支派甚詳。
内有《澧陽帖》雲“舊有法帖石本,其後散失,僅存者右軍數帖而已。
或雲《武陵帖》蓋以澧陽本重刻,未知孰是”雲雲,而澧陽刻石之原委未明。
于《鼎帖》雲“武陵郡齋闆本較諸帖增益最多,博而不精”雲雲,而所刻卷數之多寡未述。
按晁公武《讀書志》有《武陵法帖》二十二卷,王若谷以秘閣法帖合潭、绛、臨江、汝、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逸,成是書。
鼎中張斛刊之石。
曹雲武陵闆本增益最多,或言武陵以澧陽本重刻,則澧陽自較諸帖為多矣。
又系石本,當即張斛所刻之《武陵法帖》也。
晁公武見此帖,距曹氏作《譜系》時三十餘年。
或士冕未見全帖,未能詳考耶。
書之以補曹氏之未備。
宋李莊簡公光緻胡忠簡公書雲:“見公漢隸甚奇古。
今漢碑絕難得,不知左右何從而學之,乃超勝如是。
仆有《轉物庵碑》,乃‘鄒”德“久’書不甚佳,得暇為作此三字,甚幸。
”據此帖,足見南宋得漢隸之難如此。
洪、趙諸君所藏乃能如彼之富,則其購求之艱,用心之苦,為何如也。
後世乃猶欲持一帖之漏以訾議之耶。
歲辛未,見蔡鹽場大使傳聲購朱文公手書注《魯論先進第十一篇》,猶是未定草稿也。
竹紙墨格,以今本較之,其塗改及不同處不過數十字(曾逐字開寫一紙收存,今不見矣)。
書法極蒼秀可愛。
然以所改字讀之,亦無大緊要。
或明代善書者僞托之耳。
《存複齋集》載有《跋司馬溫公于範忠宣手帖上書通鑒稿》。
《跋》雲:“此稿标題晉永昌元年之事。
是年王敦還鎮,元帝崩。
此江左立國之一變也。
故公不得不手書之”雲雲。
今讀《通鑒》,于是年事簡明詳盡,令人了然可見。
先輩不知費兒許心血往複審正,而後脫稿也。
《存複齋集》元朱德潤撰,字澤民,睢陽人,流寓吳中。
延末以薦授翰林,應奉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尋授鎮東行中書省儒學提舉。
虞伯生序惜以畫事掩其名,周伯琦作墓志謂山水人物有古作者風,其《雪獵賦》稱“天子大搜于柳林,召小臣朱德潤圖而賦之”,是善畫矣。
今罕有傳者。
按德潤移疾歸,至正十二年起為江浙行中書省照磨官參軍事,攝守長興,《集》題“征東儒學提舉”,案《集》中文止于至正十一年,是《集》蓋成于未起官以前也。
嘗見墨筆細竹一副,畫為道異,題為子昂,殆僞造者仿本也,故不入錄。
題曰:“文湖州詠竹,一字至十字成詩。
竹,竹。
森寒,結綠。
湘江濱,渭水曲。
帷幔翠戟,戈矛蒼玉。
虛心異衆草,勁節逾凡木。
化龍杖入仙坡,呼鳳侶鳴神谷。
月娥巾帔淨丹丹,風友笙竽清簌簌。
林間飲酒瘦影搖尊,石上圍棋輕陰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來但存松菊。
若論檀栾之操無敵于君,欲圖潇灑之姿莫賢于仆。
“《曆代題畫詩類》及《廣群芳譜》俱未選,故錄之。
盧村硯餘在中州曾得其一,瓦質而龜形。
餘既莫知其所出,試以墨亦不甚奇,未之重也。
及試陝州,見士子有用此者,問之,雲:“殊不易得,有不發墨者僞也。
”然不能言其詳。
山長馮夢花绶,浙人也,在陝久,見而問之,乃為餘具道所考。
時當冬寒,且言遇寒不凍,驗之果然。
馮有長詩一章,前有《序》叙述甚詳,記以備考。
《序》雲:“村在陝州城南三十裡,傳有隐士盧景者,好造瓦硯,硯成悉瘗之崖壁間,村以是得名。
然莫詳其時代,州乘亦逸其人,惟硯窯故址猶在。
人于得硯處時見開元古錢,因疑硯為唐時物雲。
硯之大者徑尺,小者三四寸,形制如箕、如瓢、如龜鼈之甲,下有兩足或四足,質似粗而甚薄,然堅緻密栗不可磨削,性發墨而不滲。
以盛水,暑月不涸,寒月不凍。
或謂其古澄泥類也。
硯之在村随處皆有,乃入土辄數丈,上多居人屋廬,禁人發掘,必俟其旁崖崩裂,始争鋤土出之。
又往往為沙石壓損,完者百不得一,故村人甚秘惜焉。
辛未夏,于州城偶得之,因記以詩:”铿然片瓦堅于鐵,大或如瓢輕如葉。
陝人贻我向我言,此為古硯歲千百。
父老相傳作硯人,姓盧名景多高節。
平生造硯不賣錢,窖之土内如埋壁。
至今時代不可稽,求之志乘皆湮沒。
廢窯毀敗子孫亡,村以盧喚未曾易。
窯外村前百丈崖,田夫往往揮鋤掘。
掘時常見開元錢,粘泥附硯相狼籍。
以錢證硯硯可知,當是唐時人手澤。
吾聞盧綸尉阌鄉,又聞盧奂守二虢。
豈其後人隐是村,借端猶奮文人烈。
不然尋常陶埴家,好名孰抱如斯癖。
其時澄泥出虢州,更傳石琢稠桑驿。
唐人硯譜競寶之,勝于龍尾斧柯石。
二者年來早失傳,搜羅不得人争惜。
此硯當時不著名,胡為曆劫難磨滅。
尾圓頭銳腹低凹,一池似月環其額。
案頭昂首類于蟾,裙邊舒足跛同鼈。
偶爾金壺勺水傾,積旬曾未虞枯竭。
研之三匣墨如雲,一泓終日凝靈液。
瓦當銅雀世紛紛,孰優孰劣無能别。
詞人寶愛過琳艘,銀箋珊管勳同策。
籲嗟乎!作字張芝尚有池,吟詩魏野常留宅。
足與黃流底柱共千秋,誰知更有區區陶瓦稱奇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