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偶未細核耳。
癸酉以後,考差則派出閱卷諸臣各以去取标記進呈,不複總定甲乙,以禦史某之奏也。
考差向用文二篇、試帖詩一首。
已卯裁《四書》文一篇,改《易經》文一篇。
後即以此為例。
嘉慶十三年戊辰六月二十三日,奉命典試陝、甘,程小鶴同年家督為副。
小鶴尊人鶴樵先生國仁上年丁卯科充陝西正考官,父子連科典試一省,亦佳話也。
榜發有張樹德者,上科文已入彀附刻矣,因二場不合例而黜。
鶴樵先生愛其文,因已刻不忍去之,為加評語以志惋惜。
及次年乃得第。
蓋張不當出鶴樵先生門,必待小鶴而後舉,信乎科名其有數也。
榜發來谒,語畢汕然。
關中鄉試有聿右字号,專為甘州、西甯設也。
有聿左字号,則合關内之叙州、關外之安肅、鎮西、迪化統計之也。
每試聿左、右各輪一科,科中一卷。
嘉慶戊辰餘典試時,聿左七十三卷中取一卷,以迪化至長安計官路及萬,而中額如此其少,未免過苦。
其時撫陝者為同裡方葆岩制軍維甸,餘向商之,甚欣然,拟便奏請增額。
無何,方擢浙閩總督去,事乃寝。
嘉慶己卯,增設聿中一号,分叙州、玉門、敦煌歸之,從長制軍齡請也。
一額之增,遲以一紀,殆有數耶。
甘省文風,初惟甯夏最盛,今則莫盛于涼州之武威。
昔時甯夏與涼州别一丁字号,取中二人,涼州人以為苦,具呈願歸大号,屢不準。
至乾隆戊子,涼州始得歸大号應試。
至此,每科涼州獲售者不僅一人矣。
又有木字号為榆林設也,甯夏歸之。
然甯夏以一科歸木字号取中,一科歸大号取中,不專守木字号也。
貴州學政向無棚規,取進童生曆有紅案銀兩。
嘉慶四年二月有人條奏,奉旨詢之任滿談學使組绶屬實。
上谕曰:“各省學政棚規系陋習相沿,非私賣秀才可比。
若将棚規紅案銀兩概予裁革,則學政辦公竭蹶,豈轉令其營私納賄耶?況各省地方官所得各項陋規不一而足,尚難一一禁止,乃獨于讀書寒唆出身膺衡文之任者遇事搜求,亦殊屬無謂。
惟此項紅案,隻應令新進童生量力交送,實無力者即當量為減免。
傥于規外複加多索,則必重治其罪。
”聖人準情立制如此。
其人蓋彈前學政陳伯恭先生崇本而類及之也。
其時有酌定每名四金之例。
次年上以貴州地瘠,恐日久複舊,遂裁革,增學政養廉五百兩。
貴州學政向為美官,今不然矣。
道、府同知準封章奏事,雍正年間行之,後亦漸止。
嘉慶四年,上以監司大員職任巡查,視京中科道相等,除知府外,有準各省道員照藩臬兩司例密摺封奏之谕,三月十日也。
各省教授向系從九品,教谕、學正、訓導均未入流。
其加教授為從七品,教谕、學正為正八品,訓導為從八品,自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始也。
乾隆末年,宮内太監時不敷用,因取之各王公大臣家,蓋緣王公大臣所用過多,向無定額,太監多投充私宅。
嘉慶四年始定額數;親王準用七品首領一名,太監四十名;郡王準用八品首領一名,太監三十名;貝勒準用二十名;貝子準用十名;入八分公準用八名;一品以上文武大臣準用四名;公主額驸準用十名;民公準用六名;其不入八分公及二品以下、民爵侯以下,俱不準私用。
其宗室王公等所用,年終報宗人府查核;一品文武大臣等所用,年終報都察院查核,俱各彙奏。
道光元年十月,内務府檢查内庫綢緞等項存者若幹件,奏請發交外庫備用,上乃命悉數分賜大學士、九卿及翰詹科道。
于是以官職高卑為差等。
餘官編修,分得天青江纟由一端、回子錦一匹,小臣不勝慶幸之至。
臘月充實錄館纂修,複有磁器之賜,時餘以奉使沈陽不與焉。
二年八月八日,館臣又有水果四盒之賜,餘分得蘋婆脯三枚。
此次較對亦得分食,麟侍講見亭慶不取果,而以盒與之。
近京師宴客,器皿精緻,不獨外省所未見,即京師向亦未之有也。
器之由來多出于内府。
嘉慶十□年,磁器庫以庫貯充斥,請發出變價。
□□年再發一次。
于是舊磁悉出,間有明代者。
其式樣之工,顔色之鮮,質地之美,往時外人偶得一具,必将珍為古玩,今乃為酒席之用。
每一庖人且備至十數席。
古雲美食不如美器,官、哥、定、汝,何以加茲。
歲丁酉秋,入朝站班之象行至西長安街,一象病而卧地,少頃力起,跪而向北若叩首者三,複轉而向西又若叩首者三,倒地乃斃;向北而拜,蓋謝恩也。
向西而拜,蓋不忘所生之地也。
象亦可謂靈物哉。
凡寶物皆有精氣。
宣和玉杯之将敗,有白光從閣上冉冉去;明時銅鼎之将毀,靜夜長鳴如虬吟。
《韻石齋筆談》載之,固不獨寶劍之氣見于豐城也。
餘為舉子時,謝賜衣恩,五更往右上門。
時冬夜寒甚,天色尚早,因入擴軍直宿之室小憩。
有老骁騎校話及嘉慶二年十月廿一日乾清官災。
時伊在殿屋上救火,初見白煙一縷起,自殿脊直上,高約一二尺。
煙中即現一冠帶人,高亦不過尺許,愈上愈小。
頃聞裂帛一聲,化為黑煙而散,自是或現女子身,或現道士身,或現書生身,或現盔甲身,高者尺許,短者數寸,不一而足,及殿脊火出乃止。
蓋皆殿中珠寶精也,為火所焚,真精上出,火迸裂,故聞裂帛之聲,黑煙一散,下亦煨燼矣。
和砷查抄議罪後,分其第半為和孝公主府(和之子豐紳殷德尚十公主),半為慶親王府(時尚為郡王)。
及嘉慶二十五年,慶親王薨,五月十五日,管府事阿克當阿代郡王綿憨呈出毗盧帽門口四座、太平缸五十有四、銅路镫三十六對,皆和家故物也。
此項親王尚不應有而和乃有之,慶親王未及奏者且二十年。
缸較大内稍小,镫則較内為精緻,因分設于紫禁。
今景運、隆宗兩門外,凡所陳設鐵缸及白石座細銅絲罩之路镫,皆其物也。
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相國之子額驸豐紳殷德。
主未嫁時,呼和相國為丈人。
一日高宗攜主遊同樂園之買賣街,和時入直在焉。
高宗見售估衣者有大紅夾衣一領,因謂主曰:“可向汝丈人索之。
”和因以二十八金買而進之。
主呼和為丈人,不知其故。
聞主少時衣冠作男子狀,或因戲為此稱耶。
各關征稅,國初定有正額。
後貨盛商多,遂有赢餘,而司權者競苛取以求勝。
于是,赢餘一項更有比較上三屆最多年分之例。
見好者固日漸加增,缺數者亦時多賠累。
上洞悉其弊,嘉慶己未三月分别核減,著為定額。
其三年比較之例永停。
而是年有德禦史新以山海關減數較每年所解少至二萬五千餘兩,請再增二萬兩,其餘仿此酌增。
上擲還原摺,切谕其非。
然自減後,九江關猶虧缺二十六萬餘兩(任觀察蘭佑革任)。
後其任者遂于木料過時,多報其數,厚征以補其缺。
國家之稅量貨而征,加則不可,于是以少為多,商雖怨而無如之何。
餘過九江關,船戶言此船向報稅銀五兩,今當七兩有餘。
蓋本一丈者,量為一丈數尺,以此取盈焉。
嘉慶四年核減工關赢餘數目:辰關三千八百兩。
武元城二兩。
臨清關三千八百兩。
宿遷關七千八百兩。
蕪湖關四萬七千兩。
龍江關五萬五千兩。
荊關一萬三千兩。
通永道三千九百兩。
渝關、由閘關、南新關、潘桃口、潘家口、古北口、殺虎口,以上木稅、正額之外,向無盈餘。
嘉慶四年核減戶關赢餘數目:太平關七萬五千五百兩(額稅四萬六千八百二十九兩零)。
粵海關八十五萬五千五百兩。
九江關三十六萬七千兩。
淮安關十三萬一千兩。
海關廟灣口三千八百四十兩。
閩海關一十一萬三千兩。
蕪湖關十二萬
癸酉以後,考差則派出閱卷諸臣各以去取标記進呈,不複總定甲乙,以禦史某之奏也。
考差向用文二篇、試帖詩一首。
已卯裁《四書》文一篇,改《易經》文一篇。
後即以此為例。
嘉慶十三年戊辰六月二十三日,奉命典試陝、甘,程小鶴同年家督為副。
小鶴尊人鶴樵先生國仁上年丁卯科充陝西正考官,父子連科典試一省,亦佳話也。
榜發有張樹德者,上科文已入彀附刻矣,因二場不合例而黜。
鶴樵先生愛其文,因已刻不忍去之,為加評語以志惋惜。
及次年乃得第。
蓋張不當出鶴樵先生門,必待小鶴而後舉,信乎科名其有數也。
榜發來谒,語畢汕然。
關中鄉試有聿右字号,專為甘州、西甯設也。
有聿左字号,則合關内之叙州、關外之安肅、鎮西、迪化統計之也。
每試聿左、右各輪一科,科中一卷。
嘉慶戊辰餘典試時,聿左七十三卷中取一卷,以迪化至長安計官路及萬,而中額如此其少,未免過苦。
其時撫陝者為同裡方葆岩制軍維甸,餘向商之,甚欣然,拟便奏請增額。
無何,方擢浙閩總督去,事乃寝。
嘉慶己卯,增設聿中一号,分叙州、玉門、敦煌歸之,從長制軍齡請也。
一額之增,遲以一紀,殆有數耶。
甘省文風,初惟甯夏最盛,今則莫盛于涼州之武威。
昔時甯夏與涼州别一丁字号,取中二人,涼州人以為苦,具呈願歸大号,屢不準。
至乾隆戊子,涼州始得歸大号應試。
至此,每科涼州獲售者不僅一人矣。
又有木字号為榆林設也,甯夏歸之。
然甯夏以一科歸木字号取中,一科歸大号取中,不專守木字号也。
貴州學政向無棚規,取進童生曆有紅案銀兩。
嘉慶四年二月有人條奏,奉旨詢之任滿談學使組绶屬實。
上谕曰:“各省學政棚規系陋習相沿,非私賣秀才可比。
若将棚規紅案銀兩概予裁革,則學政辦公竭蹶,豈轉令其營私納賄耶?況各省地方官所得各項陋規不一而足,尚難一一禁止,乃獨于讀書寒唆出身膺衡文之任者遇事搜求,亦殊屬無謂。
惟此項紅案,隻應令新進童生量力交送,實無力者即當量為減免。
傥于規外複加多索,則必重治其罪。
”聖人準情立制如此。
其人蓋彈前學政陳伯恭先生崇本而類及之也。
其時有酌定每名四金之例。
次年上以貴州地瘠,恐日久複舊,遂裁革,增學政養廉五百兩。
貴州學政向為美官,今不然矣。
道、府同知準封章奏事,雍正年間行之,後亦漸止。
嘉慶四年,上以監司大員職任巡查,視京中科道相等,除知府外,有準各省道員照藩臬兩司例密摺封奏之谕,三月十日也。
各省教授向系從九品,教谕、學正、訓導均未入流。
其加教授為從七品,教谕、學正為正八品,訓導為從八品,自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始也。
乾隆末年,宮内太監時不敷用,因取之各王公大臣家,蓋緣王公大臣所用過多,向無定額,太監多投充私宅。
嘉慶四年始定額數;親王準用七品首領一名,太監四十名;郡王準用八品首領一名,太監三十名;貝勒準用二十名;貝子準用十名;入八分公準用八名;一品以上文武大臣準用四名;公主額驸準用十名;民公準用六名;其不入八分公及二品以下、民爵侯以下,俱不準私用。
其宗室王公等所用,年終報宗人府查核;一品文武大臣等所用,年終報都察院查核,俱各彙奏。
道光元年十月,内務府檢查内庫綢緞等項存者若幹件,奏請發交外庫備用,上乃命悉數分賜大學士、九卿及翰詹科道。
于是以官職高卑為差等。
餘官編修,分得天青江纟由一端、回子錦一匹,小臣不勝慶幸之至。
臘月充實錄館纂修,複有磁器之賜,時餘以奉使沈陽不與焉。
二年八月八日,館臣又有水果四盒之賜,餘分得蘋婆脯三枚。
此次較對亦得分食,麟侍講見亭慶不取果,而以盒與之。
近京師宴客,器皿精緻,不獨外省所未見,即京師向亦未之有也。
器之由來多出于内府。
嘉慶十□年,磁器庫以庫貯充斥,請發出變價。
□□年再發一次。
于是舊磁悉出,間有明代者。
其式樣之工,顔色之鮮,質地之美,往時外人偶得一具,必将珍為古玩,今乃為酒席之用。
每一庖人且備至十數席。
古雲美食不如美器,官、哥、定、汝,何以加茲。
歲丁酉秋,入朝站班之象行至西長安街,一象病而卧地,少頃力起,跪而向北若叩首者三,複轉而向西又若叩首者三,倒地乃斃;向北而拜,蓋謝恩也。
向西而拜,蓋不忘所生之地也。
象亦可謂靈物哉。
凡寶物皆有精氣。
宣和玉杯之将敗,有白光從閣上冉冉去;明時銅鼎之将毀,靜夜長鳴如虬吟。
《韻石齋筆談》載之,固不獨寶劍之氣見于豐城也。
餘為舉子時,謝賜衣恩,五更往右上門。
時冬夜寒甚,天色尚早,因入擴軍直宿之室小憩。
有老骁騎校話及嘉慶二年十月廿一日乾清官災。
時伊在殿屋上救火,初見白煙一縷起,自殿脊直上,高約一二尺。
煙中即現一冠帶人,高亦不過尺許,愈上愈小。
頃聞裂帛一聲,化為黑煙而散,自是或現女子身,或現道士身,或現書生身,或現盔甲身,高者尺許,短者數寸,不一而足,及殿脊火出乃止。
蓋皆殿中珠寶精也,為火所焚,真精上出,火迸裂,故聞裂帛之聲,黑煙一散,下亦煨燼矣。
和砷查抄議罪後,分其第半為和孝公主府(和之子豐紳殷德尚十公主),半為慶親王府(時尚為郡王)。
及嘉慶二十五年,慶親王薨,五月十五日,管府事阿克當阿代郡王綿憨呈出毗盧帽門口四座、太平缸五十有四、銅路镫三十六對,皆和家故物也。
此項親王尚不應有而和乃有之,慶親王未及奏者且二十年。
缸較大内稍小,镫則較内為精緻,因分設于紫禁。
今景運、隆宗兩門外,凡所陳設鐵缸及白石座細銅絲罩之路镫,皆其物也。
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相國之子額驸豐紳殷德。
主未嫁時,呼和相國為丈人。
一日高宗攜主遊同樂園之買賣街,和時入直在焉。
高宗見售估衣者有大紅夾衣一領,因謂主曰:“可向汝丈人索之。
”和因以二十八金買而進之。
主呼和為丈人,不知其故。
聞主少時衣冠作男子狀,或因戲為此稱耶。
各關征稅,國初定有正額。
後貨盛商多,遂有赢餘,而司權者競苛取以求勝。
于是,赢餘一項更有比較上三屆最多年分之例。
見好者固日漸加增,缺數者亦時多賠累。
上洞悉其弊,嘉慶己未三月分别核減,著為定額。
其三年比較之例永停。
而是年有德禦史新以山海關減數較每年所解少至二萬五千餘兩,請再增二萬兩,其餘仿此酌增。
上擲還原摺,切谕其非。
然自減後,九江關猶虧缺二十六萬餘兩(任觀察蘭佑革任)。
後其任者遂于木料過時,多報其數,厚征以補其缺。
國家之稅量貨而征,加則不可,于是以少為多,商雖怨而無如之何。
餘過九江關,船戶言此船向報稅銀五兩,今當七兩有餘。
蓋本一丈者,量為一丈數尺,以此取盈焉。
嘉慶四年核減工關赢餘數目:辰關三千八百兩。
武元城二兩。
臨清關三千八百兩。
宿遷關七千八百兩。
蕪湖關四萬七千兩。
龍江關五萬五千兩。
荊關一萬三千兩。
通永道三千九百兩。
渝關、由閘關、南新關、潘桃口、潘家口、古北口、殺虎口,以上木稅、正額之外,向無盈餘。
嘉慶四年核減戶關赢餘數目:太平關七萬五千五百兩(額稅四萬六千八百二十九兩零)。
粵海關八十五萬五千五百兩。
九江關三十六萬七千兩。
淮安關十三萬一千兩。
海關廟灣口三千八百四十兩。
閩海關一十一萬三千兩。
蕪湖關十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