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4) -- 排名原則四:重原文單挑描寫,輕個人推測想象
關燈
小
中
大
4重原文單挑描寫,輕個人推測想象;
舉例:93回中趙雲所部曾中姜維之計,趙雲在與姜維單挑10數合後見無法短時間結束單挑,而戰場局勢對己方非常不利,因此選擇退走。有些朋友即認定這是趙雲的一次單挑失利。這些朋友的看法,其實完全是基於其個人的推測和想象,卻沒有忠實于原文--原文交代得非常清楚(原文見文尾):
(1)趙雲中計後發現有被對方三路合圍殲滅的危險,於是“沖開條路”主動撤走,其做出撤走這個決定是源于戰場局勢,而非與姜維的單挑局面;(2)原文中始終沒用使用“敗走”這樣的措辭,目的就是要讓讀者明白:此戰并未分出勝負。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趙雲單挑不敵姜維的話,他完全可以使用“敗走”這樣的表述,比如孫堅之敗于華雄處用的就是“堅與戰十數合,堅敗”。如果硬要将趙雲這一“退”理解成“敗”的話,那麼煮酒也可以說呂布單挑曾敗于張飛(19回)、張飛單挑曾敗于徐晃(31回)、趙雲單挑曾敗于張遼(31回)、許褚單挑曾敗于張飛(40回)、馬超單挑曾敗于夏侯淵(64回),等等。
煮酒以為,整套三國演義,特别是前三國階段,對於陣前武将之間的單挑或以一敵多的“武将戰例”是非常重視的。要知道,三國演義脫胎于許多民間的評書、評話和戲劇,這些東東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極力渲染個人英雄主義,因此,三國曆史上的兩軍混戰,到了演義裡就變成了兩軍主将之間的個人單挑。三國演義正是靠着這些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武将單挑,才吸引了許許多多販夫走卒下裡巴人式的讀者(畢竟從文學欣賞角度或從軍事、政治角度閱讀三國演義的人是少數嘛)。因此作者對於這些單挑場景的設計、牽扯到單挑的措辭的使用,都不是胡亂随意的,而是含有深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我們這些醉心于武力讨論的人來說,凡是單挑場景的描寫和措辭,我們都應該奉若神明。我們必須嚴格地、忠實地、近乎機械式地去理解原文單挑部分的描寫和措辭,而不應無視原文中的描寫和措辭,随意使用自己的推測和想象,将原本不同的措辭(比如“敗走”和“引軍退走”)硬理解為同樣的意思。前面舉的那個“趙雲單挑敗于姜維”的例子就是這種“重個人推測而輕原文措辭”的典型。
具體來說就是,凡是書中寫明“氣力不加撥馬回走”的、“敗走”的,都應判定為一方單挑失利;凡是書中寫明“退走”、“戰退”的而沒用“敗”這個字眼兒的情況,都不宜判定一方單挑失利。
------------------------------------
趙雲VS姜維一節原文:
城上梁緒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約之計,尚然不知耶?”雲恰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将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路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顧[注意:這裡沒有寫趙雲不敵姜維],沖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
趙雲歸見孔明,說中了敵人之計。[再次點明敗因--并非單挑不敵,而是因為中計]...
再注:雲大驚,所驚者,非自己武力不及對方也,而是完全沒有想到在這個小地方會有武力如此高強之敵,是現實情況與趙雲預期的巨大落差使然。
舉例:93回中趙雲所部曾中姜維之計,趙雲在與姜維單挑10數合後見無法短時間結束單挑,而戰場局勢對己方非常不利,因此選擇退走。有些朋友即認定這是趙雲的一次單挑失利。這些朋友的看法,其實完全是基於其個人的推測和想象,卻沒有忠實于原文--原文交代得非常清楚(原文見文尾):
(1)趙雲中計後發現有被對方三路合圍殲滅的危險,於是“沖開條路”主動撤走,其做出撤走這個決定是源于戰場局勢,而非與姜維的單挑局面;(2)原文中始終沒用使用“敗走”這樣的措辭,目的就是要讓讀者明白:此戰并未分出勝負。如果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趙雲單挑不敵姜維的話,他完全可以使用“敗走”這樣的表述,比如孫堅之敗于華雄處用的就是“堅與戰十數合,堅敗”。如果硬要将趙雲這一“退”理解成“敗”的話,那麼煮酒也可以說呂布單挑曾敗于張飛(19回)、張飛單挑曾敗于徐晃(31回)、趙雲單挑曾敗于張遼(31回)、許褚單挑曾敗于張飛(40回)、馬超單挑曾敗于夏侯淵(64回),等等。
煮酒以為,整套三國演義,特别是前三國階段,對於陣前武将之間的單挑或以一敵多的“武将戰例”是非常重視的。要知道,三國演義脫胎于許多民間的評書、評話和戲劇,這些東東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極力渲染個人英雄主義,因此,三國曆史上的兩軍混戰,到了演義裡就變成了兩軍主将之間的個人單挑。三國演義正是靠着這些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武将單挑,才吸引了許許多多販夫走卒下裡巴人式的讀者(畢竟從文學欣賞角度或從軍事、政治角度閱讀三國演義的人是少數嘛)。因此作者對於這些單挑場景的設計、牽扯到單挑的措辭的使用,都不是胡亂随意的,而是含有深意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我們這些醉心于武力讨論的人來說,凡是單挑場景的描寫和措辭,我們都應該奉若神明。我們必須嚴格地、忠實地、近乎機械式地去理解原文單挑部分的描寫和措辭,而不應無視原文中的描寫和措辭,随意使用自己的推測和想象,将原本不同的措辭(比如“敗走”和“引軍退走”)硬理解為同樣的意思。前面舉的那個“趙雲單挑敗于姜維”的例子就是這種“重個人推測而輕原文措辭”的典型。
具體來說就是,凡是書中寫明“氣力不加撥馬回走”的、“敗走”的,都應判定為一方單挑失利;凡是書中寫明“退走”、“戰退”的而沒用“敗”這個字眼兒的情況,都不宜判定一方單挑失利。
------------------------------------
趙雲VS姜維一節原文:
城上梁緒大笑曰:“汝中吾姜伯約之計,尚然不知耶?”雲恰待攻城,忽然喊聲大震,四面火光沖天。當先一員少年将軍,挺槍躍馬而言曰:“汝見天水姜伯約乎!”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兩路軍夾攻來,乃是馬遵、梁虔引軍殺回。趙雲首尾不能相顧[注意:這裡沒有寫趙雲不敵姜維],沖開條路,引敗兵奔走,姜維趕來。虧得張翼、高翔兩路軍殺出,接應回去。
趙雲歸見孔明,說中了敵人之計。[再次點明敗因--并非單挑不敵,而是因為中計]...
再注:雲大驚,所驚者,非自己武力不及對方也,而是完全沒有想到在這個小地方會有武力如此高強之敵,是現實情況與趙雲預期的巨大落差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