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三十二卷 遊酆都胡母迪吟詩
關燈
小
中
大
三年後,變為畜類,皆同桧也。
” 複至南垣一小門,題曰“不忠内臣之獄”。
内有牝牛數百,皆以鐵索貫鼻,系于鐵柱,四圍以火炙之。
迪問道:“牛,畜類也,何罪而緻是耶?”吏搖手道:“君勿言,姑俟觀之。
”即呼獄卒,以巨扇拂火,須臾烈焰亘天,皆不勝其苦,哮吼踯躅,皮肉焦爛。
良久,大震一聲,皮忽綻裂,其中突出個人來。
視之俱無須髯,寺人也。
吏呼夜叉擲于镬湯中烹之,但見皮肉消融,止存白骨。
少頃,複以冷水沃之,白骨相聚,仍複人形。
吏指道:“此皆曆代宦官,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李輔國、仇士良、王守澄、田令孜,宋童貫之徒,從小長養禁中,錦衣玉食,欺誘人主,妒害忠良,濁亂海内。
今受此報,累劫無已。
” 複至東壁,男女數千人,皆裸體跣足,或烹剝刳心,或烹燒舂磨,哀呼之聲,徹聞數裡。
吏指道:“此皆在生時為官為吏,貪财枉法,刻薄害人,及不孝不友,悖負師長,不仁不義,故受此報。
”迪見之大喜,歎曰:“今日方知天地無私,鬼神明察,吾一生不平之氣始出矣。
”吏指北面雲:“此去一獄,皆僧尼哄騙人财,奸滢作惡者。
又一獄,皆滢婦、妒婦、逆婦、狠婦等輩。
”迪答道:“果報之事,吾已悉知,不消去看了。
”吏笑攜迪手偕出,仍入森羅殿。
迪再拜,叩首稱謝,呈詩四句。
詩曰:權奸當道任恣睢,果報原來總不虛。
冥獄試看刑法慘,應知今日悔當初。
迪又道:“奸回受報,仆已目擊,信不誣矣。
其他忠臣義士,在于何所?願希一見,以适鄙懷,不勝欣幸。
”冥王俯首而思,良久,乃曰:“諸公皆生人道,為王公大人,享受天祿。
壽滿天年,仍還原所,以俟緣會,又複托生。
子既求見,吾躬導之。
”于是登輿而前,分付從者,引迪後随。
行五裡許,但見瓊樓玉殿,碧瓦參橫,朱牌金字,題曰“天爵之府”。
既入,有仙童數百,皆衣紫绡之衣,懸丹霞玉-,執彩幢绛節,持羽葆花旌,雲氣缤紛,天花飛舞,龍吟鳳吹,仙樂铿锵,異香馥郁,襲人不散。
殿上坐者百餘人,頭帶通天之冠,身穿雲錦之衣,足蹑朱霓之履,玉珂瓊-,光彩射人。
绛绡玉女五百餘人,或執五明之扇,或捧八寶之盂,環侍左右。
見冥王來,各各降階迎迓,賓主禮畢,分東西而坐。
仙童獻茶已畢,冥王述胡母迪來意,命迪緻拜。
諸公皆答之盡禮,同聲贊道:“先生可謂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矣。
” 乃别具席于下,命迪坐。
迪謙讓再三不敢。
王曰:“諸公以子斯文,能持正論,故加優禮,何用苦辭!”迪乃揖謝而坐。
冥王拱手道:“座上皆曆代忠良之臣,節義之士,在陽則流芳史冊,在陰則享受天樂。
每遇明君治世,則生為王侯将相,扶持江山,功施社稷。
今天運将轉,不過數十年,真人當出,撥亂反正。
諸公行且先後出世,為創功立業之名臣矣。
”迪即席又呈詩四句。
詩曰:時從窗下閱遺編,每恨忠良福不全。
目擊冥司天爵貴,皇天端不負名賢。
諸公皆舉手稱謝。
冥玉道:“子觀善惡報應,忠佞分别不爽。
假令子為閻羅,恐不能複有所加耳。
”迪離席下拜謝罪。
諸公齊聲道:“此生好善嫉惡,出于至性,不覺見之吟詠,不足深怪。
”冥王大笑道:“諸公之言是也。
”迪又拜問道:“仆尚有所疑,求神君剖示。
仆自小苦志讀書,并無大過,何一生無科第之分?豈非前生有罪業乎?”冥王道:“方今胡元世界,天地反覆。
子秉性剛直,命中無夷狄之緣,不應為其臣子。
某冥任将滿,想子善善惡惡,正堪此職。
某當奏知天廷,薦子以自代。
子暫回陽世,以享餘齡,更十餘年後,-當奉迎耳。
” 言畢,即命朱衣二吏送迪還家。
迪大悅,再拜稱謝,及辭諸公而出。
約行十餘裡,隻見天色漸明,朱衣吏指向迪道:“日出之處,即君家也。
”迪挽住二吏之衣,欲延歸謝之,二吏堅卻不允。
迪再三挽留,不覺失手,二吏已不見了。
迪即展臂而寤,殘燈未滅,日光已射窗紙矣。
迪自此絕意幹進,修身樂道。
再二十三年,壽六十六,一日午後,忽見冥吏持牒來,迎迪赴任。
車馬儀從,俨若王者。
是夜迪遂卒。
又十年,元祚遂傾,天下仍歸于中國,天爵府諸公已知出世為卿相矣。
後人有詩雲:王法昭昭猶有漏,冥司隐隐更無私。
不須親見酆都景,但請時吟胡母詩—— 網絡圖書獨家推出
” 複至南垣一小門,題曰“不忠内臣之獄”。
内有牝牛數百,皆以鐵索貫鼻,系于鐵柱,四圍以火炙之。
迪問道:“牛,畜類也,何罪而緻是耶?”吏搖手道:“君勿言,姑俟觀之。
”即呼獄卒,以巨扇拂火,須臾烈焰亘天,皆不勝其苦,哮吼踯躅,皮肉焦爛。
良久,大震一聲,皮忽綻裂,其中突出個人來。
視之俱無須髯,寺人也。
吏呼夜叉擲于镬湯中烹之,但見皮肉消融,止存白骨。
少頃,複以冷水沃之,白骨相聚,仍複人形。
吏指道:“此皆曆代宦官,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李輔國、仇士良、王守澄、田令孜,宋童貫之徒,從小長養禁中,錦衣玉食,欺誘人主,妒害忠良,濁亂海内。
今受此報,累劫無已。
” 複至東壁,男女數千人,皆裸體跣足,或烹剝刳心,或烹燒舂磨,哀呼之聲,徹聞數裡。
吏指道:“此皆在生時為官為吏,貪财枉法,刻薄害人,及不孝不友,悖負師長,不仁不義,故受此報。
”迪見之大喜,歎曰:“今日方知天地無私,鬼神明察,吾一生不平之氣始出矣。
”吏指北面雲:“此去一獄,皆僧尼哄騙人财,奸滢作惡者。
又一獄,皆滢婦、妒婦、逆婦、狠婦等輩。
”迪答道:“果報之事,吾已悉知,不消去看了。
”吏笑攜迪手偕出,仍入森羅殿。
迪再拜,叩首稱謝,呈詩四句。
詩曰:權奸當道任恣睢,果報原來總不虛。
冥獄試看刑法慘,應知今日悔當初。
迪又道:“奸回受報,仆已目擊,信不誣矣。
其他忠臣義士,在于何所?願希一見,以适鄙懷,不勝欣幸。
”冥王俯首而思,良久,乃曰:“諸公皆生人道,為王公大人,享受天祿。
壽滿天年,仍還原所,以俟緣會,又複托生。
子既求見,吾躬導之。
”于是登輿而前,分付從者,引迪後随。
行五裡許,但見瓊樓玉殿,碧瓦參橫,朱牌金字,題曰“天爵之府”。
既入,有仙童數百,皆衣紫绡之衣,懸丹霞玉-,執彩幢绛節,持羽葆花旌,雲氣缤紛,天花飛舞,龍吟鳳吹,仙樂铿锵,異香馥郁,襲人不散。
殿上坐者百餘人,頭帶通天之冠,身穿雲錦之衣,足蹑朱霓之履,玉珂瓊-,光彩射人。
绛绡玉女五百餘人,或執五明之扇,或捧八寶之盂,環侍左右。
見冥王來,各各降階迎迓,賓主禮畢,分東西而坐。
仙童獻茶已畢,冥王述胡母迪來意,命迪緻拜。
諸公皆答之盡禮,同聲贊道:“先生可謂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矣。
” 乃别具席于下,命迪坐。
迪謙讓再三不敢。
王曰:“諸公以子斯文,能持正論,故加優禮,何用苦辭!”迪乃揖謝而坐。
冥王拱手道:“座上皆曆代忠良之臣,節義之士,在陽則流芳史冊,在陰則享受天樂。
每遇明君治世,則生為王侯将相,扶持江山,功施社稷。
今天運将轉,不過數十年,真人當出,撥亂反正。
諸公行且先後出世,為創功立業之名臣矣。
”迪即席又呈詩四句。
詩曰:時從窗下閱遺編,每恨忠良福不全。
目擊冥司天爵貴,皇天端不負名賢。
諸公皆舉手稱謝。
冥玉道:“子觀善惡報應,忠佞分别不爽。
假令子為閻羅,恐不能複有所加耳。
”迪離席下拜謝罪。
諸公齊聲道:“此生好善嫉惡,出于至性,不覺見之吟詠,不足深怪。
”冥王大笑道:“諸公之言是也。
”迪又拜問道:“仆尚有所疑,求神君剖示。
仆自小苦志讀書,并無大過,何一生無科第之分?豈非前生有罪業乎?”冥王道:“方今胡元世界,天地反覆。
子秉性剛直,命中無夷狄之緣,不應為其臣子。
某冥任将滿,想子善善惡惡,正堪此職。
某當奏知天廷,薦子以自代。
子暫回陽世,以享餘齡,更十餘年後,-當奉迎耳。
” 言畢,即命朱衣二吏送迪還家。
迪大悅,再拜稱謝,及辭諸公而出。
約行十餘裡,隻見天色漸明,朱衣吏指向迪道:“日出之處,即君家也。
”迪挽住二吏之衣,欲延歸謝之,二吏堅卻不允。
迪再三挽留,不覺失手,二吏已不見了。
迪即展臂而寤,殘燈未滅,日光已射窗紙矣。
迪自此絕意幹進,修身樂道。
再二十三年,壽六十六,一日午後,忽見冥吏持牒來,迎迪赴任。
車馬儀從,俨若王者。
是夜迪遂卒。
又十年,元祚遂傾,天下仍歸于中國,天爵府諸公已知出世為卿相矣。
後人有詩雲:王法昭昭猶有漏,冥司隐隐更無私。
不須親見酆都景,但請時吟胡母詩—— 網絡圖書獨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