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三十二卷 遊酆都胡母迪吟詩

關燈
“汝殘害忠良,殃民誤國,吾已訴聞上帝,來取汝命。

    ”桧大驚,問左右,都說不見。

    桧因此得病歸府。

    次日,吏将奏牍送覽。

    衆人扶桧坐于格天閣下,桧索筆署名,手顫不止,落墨污壞了奏牍。

     立刻教重換來,又複污壞,究竟寫不得一字。

    長舌妻王夫人在屏後搖手道:“勿勞太師!”須臾桧仆于幾上,扶進内室,已昏愦了,一語不能發,遂死。

    此乃五十三家不該遭在桧賊手中,亦見天理昭然也。

    有詩為證:忠簡流亡武穆誅,又将善類肆陰圖。

     格天閣下名難署,始信忠良有嘿扶。

     桧死不多時,秦-亦死。

    長舌王夫人設醮追薦,方士伏壇奏章,見秦-在陰府荷鐵枷而立。

    方士問:“太師何在?”秦-答道:“在酆都。

    ”方士徑至酆都,見秦桧、萬俟-、王俊披發垢面,各荷鐵枷,衆鬼卒持巨梃驅之而行,其狀甚苦。

    桧向方士說道:“煩君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方士不知何語,述與王氏知道。

    王氏心下明白,吃了一驚。

    果然是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因這一驚,王氏亦得病而死。

    未幾,秦埙亦死。

    不勾數年,秦氏遂衰。

    後因朝廷開浚運河,畚土堆積府門。

    有人從望仙橋行走,看見丞相府前,縱橫堆着亂土,題詩一首于牆上,詩曰:格天閣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亦深。

     不向洛陽圖白發,卻于-邬貯黃金。

     笑談便解興羅織,咫尺那知有照臨? 寂寞九原今已矣,空餘泥濘積牆陰。

     宋朝自秦桧主和,誤了大計,反面事仇,君臣貪于佚樂。

     元太祖鐵木真起自沙漠,傳至世祖忽必烈,滅金及宋。

    宋丞相文天祥,号文山,天性忠義,召兵勤王。

    有志不遂,為元将張弘範所執,百計說他投降不得。

    至元十九年,斬于燕京之柴市。

    子道生、佛生、環生,皆先丞相而死。

    其弟名璧,号文溪,以其子升嗣天祥之後,璧、升父子俱附元貴顯。

    當時有詩雲: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

     可惜梅花各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元仁宗皇帝皇慶年間,文升仕至集賢閣大學士。

     話分兩頭。

    且說元順宗至元初年間,錦城有一秀才,複姓胡母,名迪。

    為人剛直無私,常說:“我若一朝際會風雲,定要扶持善類,驅盡奸邪,使朝政清明,方遂其願。

    ”何期時運未利,一氣走了十科不中。

    乃隐居威鳳山中,讀書治圃,為養生計。

    然感憤不平之意,時時發露,不能自禁于懷也。

     一日,獨酌小軒之中。

    飲至半酣,啟囊探書而讀,偶得《秦桧東窗傳》,讀未畢,不覺赫然大怒,氣湧如山,大罵奸臣不絕。

    再怞一書觀看,乃《文文山丞相遺藁》,朗誦了一遍,心上愈加不平,拍案大叫道:“如此忠義之人,偏教他殺身絕嗣,皇天,皇天,好沒分曉!”悶上心來,再取酒痛飲,至于大醉。

    磨起墨來,取筆題詩四句于《東窗傳》上,詩雲:長腳邪臣長舌妻,忍将忠孝苦誅夷。

     愚生若得閻羅做,剝此奸雄萬劫皮! 吟了數遍,撇開一邊。

    再将文丞相集上,也題四句:隻手擎天志已違,帶間遺贊日争輝。

     獨憐血胤同時盡,飄泊忠魂何處歸? 吟罷,餘興未盡,再題四句于後: 桧賊奸邪得善終,羨他孫子顯榮同。

     文山酷死兼無後,天道何曾識佞忠! 寫罷擲筆,再吟數過,覺得酒力湧上,和衣就寝。

     俄見皂衣二吏,至前揖道:“閻君命仆等相邀,君宜速往。

    ” 胡母迪正在醉中,不知閻君為誰,答道:“吾與閻君素昧平生,今見召,何也?”皂衣吏笑道:“君到彼自知,不勞詳問。

    ”胡母迪方欲再拒,被二吏挾之而行。

     離城約行數裡,乃荒郊之地,煙雨霏微,如深秋景象。

    再行數裡,望見城郭,居人亦稠密,往來貿易不絕,如市廛之狀。

    行到城門,見榜額乃“酆都”二字,迪才省得是陰府。

    業已至此,無可奈何。

    既入城,則有殿宇峥嵘,朱門高敞,題曰“曜靈之府”,門外守者甚嚴。

    皂衣吏令一人為伴,一人先入。

    少頃複出,招迪曰:“閻君召子。

    ”迪乃随吏入門,行至殿前,榜曰“森羅殿”。

    殿上王者,衮衣冕旒,類人間神廟中繪塑神像。

    左右列神吏六人,綠袍皂履,高幞廣帶,各執文簿。

    階下侍立百餘人,有牛頭馬面,長喙朱發,猙獰可畏。

     胡母迪稽颡于階下,冥王問道:“子即胡母迪耶?”迪應道:“然也。

    ”冥王大怒道:“子為儒流,讀書習禮,何為怨天怒地,謗鬼侮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