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二十四卷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關燈
靈芝在绛绡館。

     衆人去看靈芝,惟思厚獨入金壇房内閑看,但見明窗淨幾,鋪陳玩物,書案上文房四寶,壓紙界方下露出些紙。

    信手取看時,是一幅詞,上寫着《浣溪沙》:标緻清高不染塵,星冠雲氅紫霞裙。

    門掩斜陽無一事,撫瑤琴。

    虛館幽花偏惹恨,小窗閑月最消魂。

    此際得教還俗去,謝天尊!韓思厚初觀金壇之貌,已動私情;後觀紙上之詞,尤增愛念。

     乃作一詞,名《西江月》,詞道: 玉貌何勞朱粉,江梅豈類群花?終朝隐幾論黃芽,不顧花前月下。

    冠上星簪北鬥,杖頭經挂《南華》。

    不知何日到仙家?曾許彩鸾同跨。

    拍手高唱此詞。

     金壇變色焦躁說:“是何道理?欺我孤弱,亂我觀宇!命人取轎來,我自去見恩官,與你理會。

    ”蘇、許二人再四勸住,金壇不允。

    韓思厚就懷中取出金壇所作之詞,教衆人看,說:“觀主不必焦躁,這個詞兒是誰做的?”吓得金壇安身無地,把怒色都變做笑容,安排筵席,請衆官共坐,飲酒作樂,都不管做功德追薦之事。

    酒闌,二人各有其情,甚相愛慕,盡醉而散。

    這劉金壇原是東京人,丈夫是樞密院馮六承旨。

    因靖康年間同妻劉氏雇舟避難,來金陵,去淮水上,馮六承旨彼冷箭落水身亡,其妻劉氏發願,就土星觀出家,追薦丈夫,朝野知名,差做觀主。

    此後韓思厚時常往來劉金壇處。

     忽一日,蘇、許二掌儀醵金備禮,在觀中請劉金壇、韓思厚。

    酒至數巡,蘇、許二人把盞勸思厚與金壇道:“哥哥既與金壇相愛,乃是宿世因緣。

    今外議藉藉,不當穩便。

    何不還了俗,用禮通媒,娶為嫂嫂,豈不美哉!”思厚、金壇從其言。

    金壇以錢買人告還俗,思厚選日下定,娶歸成親。

    一個也不追薦丈夫,一個也不看顧墳墓。

    倚窗攜手,惆怅論心。

     成親數日,看墳周義不見韓官人來上墳,自詣宅前探聽消息。

    見當直在門前,問道:“官人因甚這幾日不來墳上?”當直道:“官人娶了土星觀劉金壇做了孺人,無工夫上墳。

    ”周義是北人,性直,聽說氣忿忿地。

    恰好撞見思厚出來,周義唱喏畢,便着言語道:“官人,你好負義!鄭夫人為你守節喪身,你怎下得别娶孺人?”一頭罵,一頭哭夫人。

    韓思厚與劉金壇新婚,恐不好看,喝教當直們打出周義。

    周義悶悶不已,先歸墳所。

    當日是清明,周義去夫人墳前哭着告訴許多。

    是夜睡至三更,鄭夫人叫周義道:“你韓掌儀在那裡住?”周義把思厚辜恩負義娶劉氏事,一一告訴他一番:“如今在三十六丈街住,夫人自去尋他理會。

    ”夫人道:“我去尋他。

    ”周義夢中驚覺,一身冷汗。

     且說那思厚共劉氏新婚歡愛,月下置酒賞玩。

    正飲酒間,隻見劉氏柳眉剔豎,星眼圓睜,以手-住思厚不放,道:“你忒煞虧我,還我命來!”身是劉氏,語音是鄭夫人的聲氣。

    吓得思厚無計可施,道:“告賢妻饒耍”那裡肯放。

    正擺撥不下,忽報蘇、許二掌儀步月而來望思厚,見劉氏-住思厚不放。

    二人解脫得手,思厚急走出,與蘇、許二人商議,請笪橋鐵索觀朱法官來救治。

    即時遣張謹請到朱法官,法官見了劉氏道:“此冤抑不可治之,隻好勸谕。

    ”劉氏自用手打掴其口與臉上,哭着告訴法官以燕山蹤迹。

    又道:“望法官慈悲做主。

    ”朱法官再三勸道:“當做功德追薦超生,如堅執不聽,冒犯天條。

    ”劉氏見說,哭謝法官:“奴奴且退。

    ”少刻劉氏方蘇。

     法官書符與劉氏吃,又貼符房門上,法官辭去。

    當夜無事。

     次日,思厚赍香紙請笪橋謝法官,方坐下,家中人來報,說孺人又中惡。

    思厚再告法官同往家中救治。

    法官雲:“若要除根好時,須将燕山墳發掘,取其骨匣,棄于長江,方可無事。

    ”思厚隻得依從所說,募土工人等,同往掘開墳墓,取出鄭夫人骨匣,到揚子江邊,抛放水中。

    自此劉氏安然。

    恁地時,負心的無天理報應,豈有此理! 思厚負了鄭義娘,劉金壇負了馮六承旨。

    至紹興十一年,車駕幸錢塘,官民百姓皆從。

    思厚亦挈家離金陵,到于鎮江。

     思厚因想金山勝景,乃賃舟同妻劉氏江岸下船,行到江心,忽聽得舟人唱《好事近》詞,道是:往事與誰論?無論暗彈淚血。

    何處最堪憐?腸斷黃昏時節。

    倚門凝望又徘徊,誰解此情切?何計可同歸雁,趁江南春色。

     思厚審聽所歌之詞,乃燕山韓國夫人鄭氏義娘題屏風者,大驚。

    遂問梢公:“此曲得自何人?”梢公答曰:“近有使命入國至燕山,滿城皆唱此詞,乃一打線婆婆自韓國夫人宅中屏上錄出來的。

    說是江南一官人渾家,姓鄭名義娘,因貞節而死,後來鄭夫人丈夫私挈其骨歸江南。

    此詞傳播中外。

    ”思厚聽得說,如萬刃攢心,眼中淚下。

    須臾之間,忽見江中風浪俱生,煙濤并起,異魚出沒,怪獸掀波,見水上一人波心湧出,頂萬字巾,把手揪劉氏雲鬓,擲入水中。

    侍妾高聲喊叫:“孺人落水!”急喚思厚教救,那裡救得!俄頃,又見一婦人,項纏羅帕,雙眼圓睜,以手-思厚,拽入波心而死。

    舟人欲救不能,遂惆怅而歸。

    歎古今負義人皆如此,乃傳之于人。

    詩曰:一負馮君罹水厄,一虧鄭氏喪深淵。

     宛如孝女尋屍死,不若三闾為主愆—— 網絡圖書獨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