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第二十四卷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關燈
小
中
大
趨入一閣子内去。
二人驚懼,婆婆道:“既已到此,可同去閣子裡看一看。
” 婆子引二人到閣前,隻見關着閣子門,門上有牌面寫道:“韓國夫人影堂。
”婆子推開閣子,三人入閣子中看時,卻是安排供養着一個牌位,上寫着:“亡室韓國夫人之位。
”側邊有一軸畫,是義娘也,牌位上寫着:“侍妾鄭義娘之位。
”面前供卓,塵埃尺滿。
韓思厚看見影神上衣服容貌,與思溫元夜所見的無二,韓思厚淚下如雨。
婆子道:“夫人骨匣,隻在卓下,夫人常提起,教媳婦看,是個黑漆匣,有兩個-石環兒。
每遍提起,夫人須哭一番,和我道:‘我與丈夫守節喪身,死而無怨。
’”思厚聽得說,乃懇婆子同揭起磚,取骨匣歸弊金陵,當得厚謝。
婆婆道:“不妨。
”三人同掇起供卓,揭起花磚,去掇匣子。
用力掇之,不能得起,越掇越牢。
思溫急止二人:“莫掇,莫掇!哥哥須曉得嫂嫂通靈,今既取去,也要成禮。
且出此間,備些祭儀,作文以白嫂嫂,取之方可。
”韓思厚道:“也說得是。
”三人再掇牆而去。
到打線婆婆家,令仆人張謹買下酒脯、香燭之物,就婆婆家做祭文。
等至天明,一同婆婆、仆人搬挈祭物,-牆而入。
在韓國夫人影堂内,鋪排供養訖。
等至三更前後,香殘燭盡,杯盤零落,星宿渡河漢之候,酌酒奠飨。
三奠已畢,思厚當靈筵下披讀祭文,讀罷流淚如傾,把祭文同紙錢燒化。
忽然起一陣狂風,這風吹得燭有光以無光,燈欲滅而不滅,三人渾身汗顫。
風過處,聽得一陣哭聲。
風定燭明,三人看時,燭光之下,見一婦女,媚臉如花,香肌似玉,項纏羅帕,步蹙金蓮,斂袂向前,道聲:“叔叔萬福。
”二人大驚叙禮。
韓思厚執手向前,哽咽流淚。
哭罷,鄭夫人向着思厚道:“昨者盱眙之事,我夫今已明矣。
隻今元夜秦樓,與叔叔相逢,不得盡訴衷曲。
當時妾若貪生,必須玷辱我夫。
幸而全君清德若瑾瑜,棄妾性命如土芥;緻有今日生死之隔,終天之恨。
”說罷,又哭一次。
婆婆勸道:“休哭,且理會遷骨之事。
”鄭夫人收哭而坐,三人進些飲馔,夫人略飨些氣味。
思溫問:“元夜秦樓下相逢,嫂嫂為韓國夫人宅眷,車後許多人,是人是鬼?”鄭夫人道:“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
當時随車,皆非人也。
”思厚道:“賢妻為吾守節而亡,我當終身不娶,以報賢妻之德。
今願遷賢妻之香骨,共歸金陵可乎?”夫人不從道:“婆婆與叔叔在此,聽奴說。
今蒙賢夫念妾孤魂在此,豈不願歸從夫?然須得常常看我,庶幾此情不隔冥漠。
倘若再娶,必不我顧,則不如不去為強。
”三人再三力勸,夫人隻是不肯,向思溫道:“叔叔豈不知你哥哥心性?我在生之時,他風流性格,難以拘管。
今妾已作故人,若随他去,憐新棄舊,必然之理。
”思溫再勸道:“嫂嫂聽思溫說,哥哥今來不比往日,感嫂嫂貞節而亡,決不再娶。
今哥哥來取,安忍不随回去?願從思溫之言。
” 夫人向二人道:“謝叔叔如此苦苦相勸,若我夫果不昧心,願以一言為誓,即當從命。
”說罷,思厚以酒瀝地為誓:“若負前言,在路盜賊殺戮,在水巨浪覆舟。
”夫人急止思厚:“且住,且住,不必如此發誓。
我夫既不重娶,願叔叔為證見。
” 道罷,忽地又起一陣香風,香過遂不見了夫人。
三人大驚訝,複添上燈燭,去供卓底下揭起花磚,款款掇起匣子,全不費力。
收拾-牆而出,至打縧婆婆家。
次晚,以白銀三兩,謝了婆婆;又以黃金十兩,贈與思溫,思溫再辭方受。
思厚别了思溫,同仆人張謹帶骨匣歸本驿。
俟月餘,方得回書,令奉使歸。
思溫将酒餞别,再三叮咛:“哥哥無忘嫂嫂之言。
思厚同一行人從負夫人骨匣出燕山豐宜門,取路而歸,月餘方抵盱眙。
思厚到驿中歇泊,忽一人唱喏便拜。
思厚看時,乃是舊仆人周義,今來謝天地,在此做個驿子。
遂引思厚入房,隻見挂一幅影神,畫着個婦人。
又有牌位兒上寫着:“亡主母鄭夫人之位。
”思厚怪而問之,周義道:“夫人貞節,為官人而死,周義親見,怎的不供奉夫人?”思厚因把燕山韓夫人宅中事,從頭說與周義;取出匣子,教周義看了。
周義展拜啼哭。
思厚是夜與周義抵足而卧。
至次日天曉,周義與思厚道:“舊日二十餘口,今則惟影是伴,情願伏事官人去金陵。
”思厚從其請,将帶周義歸金陵。
思厚至本所,将回文呈納。
周義随着思厚蔔地于燕山之側,備禮埋葬夫人骨匣畢。
思厚不勝悲感,三日一詣墳所飨祭,至尊方歸,遂令周義守墳瑩。
忽一日,蘇掌儀、許掌儀說:“金陵土星觀觀主劉金壇雖是個女道士,德行清高,何不同往觀中做些功德,追薦令政。
” 思厚依從,選日同蘇、許二人到土星觀來訪劉金壇時,你說怎生打扮,但見:頂天青巾,執象牙簡,穿白羅袍,著翡翠履。
不施朱粉,分明是梅萼凝霜;淡伫精神,仿佛如蓮花出水。
儀容絕世,标緻非凡。
思厚一見,神魂散亂,目睜口呆。
叙禮畢,金壇分付一面安排做九幽醮,且請衆官到裡面看靈芝。
三人同入去,過二清殿、翠華軒,從八卦壇房内轉入绛绡館,原來
二人驚懼,婆婆道:“既已到此,可同去閣子裡看一看。
” 婆子引二人到閣前,隻見關着閣子門,門上有牌面寫道:“韓國夫人影堂。
”婆子推開閣子,三人入閣子中看時,卻是安排供養着一個牌位,上寫着:“亡室韓國夫人之位。
”側邊有一軸畫,是義娘也,牌位上寫着:“侍妾鄭義娘之位。
”面前供卓,塵埃尺滿。
韓思厚看見影神上衣服容貌,與思溫元夜所見的無二,韓思厚淚下如雨。
婆子道:“夫人骨匣,隻在卓下,夫人常提起,教媳婦看,是個黑漆匣,有兩個-石環兒。
每遍提起,夫人須哭一番,和我道:‘我與丈夫守節喪身,死而無怨。
’”思厚聽得說,乃懇婆子同揭起磚,取骨匣歸弊金陵,當得厚謝。
婆婆道:“不妨。
”三人同掇起供卓,揭起花磚,去掇匣子。
用力掇之,不能得起,越掇越牢。
思溫急止二人:“莫掇,莫掇!哥哥須曉得嫂嫂通靈,今既取去,也要成禮。
且出此間,備些祭儀,作文以白嫂嫂,取之方可。
”韓思厚道:“也說得是。
”三人再掇牆而去。
到打線婆婆家,令仆人張謹買下酒脯、香燭之物,就婆婆家做祭文。
等至天明,一同婆婆、仆人搬挈祭物,-牆而入。
在韓國夫人影堂内,鋪排供養訖。
等至三更前後,香殘燭盡,杯盤零落,星宿渡河漢之候,酌酒奠飨。
三奠已畢,思厚當靈筵下披讀祭文,讀罷流淚如傾,把祭文同紙錢燒化。
忽然起一陣狂風,這風吹得燭有光以無光,燈欲滅而不滅,三人渾身汗顫。
風過處,聽得一陣哭聲。
風定燭明,三人看時,燭光之下,見一婦女,媚臉如花,香肌似玉,項纏羅帕,步蹙金蓮,斂袂向前,道聲:“叔叔萬福。
”二人大驚叙禮。
韓思厚執手向前,哽咽流淚。
哭罷,鄭夫人向着思厚道:“昨者盱眙之事,我夫今已明矣。
隻今元夜秦樓,與叔叔相逢,不得盡訴衷曲。
當時妾若貪生,必須玷辱我夫。
幸而全君清德若瑾瑜,棄妾性命如土芥;緻有今日生死之隔,終天之恨。
”說罷,又哭一次。
婆婆勸道:“休哭,且理會遷骨之事。
”鄭夫人收哭而坐,三人進些飲馔,夫人略飨些氣味。
思溫問:“元夜秦樓下相逢,嫂嫂為韓國夫人宅眷,車後許多人,是人是鬼?”鄭夫人道:“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
當時随車,皆非人也。
”思厚道:“賢妻為吾守節而亡,我當終身不娶,以報賢妻之德。
今願遷賢妻之香骨,共歸金陵可乎?”夫人不從道:“婆婆與叔叔在此,聽奴說。
今蒙賢夫念妾孤魂在此,豈不願歸從夫?然須得常常看我,庶幾此情不隔冥漠。
倘若再娶,必不我顧,則不如不去為強。
”三人再三力勸,夫人隻是不肯,向思溫道:“叔叔豈不知你哥哥心性?我在生之時,他風流性格,難以拘管。
今妾已作故人,若随他去,憐新棄舊,必然之理。
”思溫再勸道:“嫂嫂聽思溫說,哥哥今來不比往日,感嫂嫂貞節而亡,決不再娶。
今哥哥來取,安忍不随回去?願從思溫之言。
” 夫人向二人道:“謝叔叔如此苦苦相勸,若我夫果不昧心,願以一言為誓,即當從命。
”說罷,思厚以酒瀝地為誓:“若負前言,在路盜賊殺戮,在水巨浪覆舟。
”夫人急止思厚:“且住,且住,不必如此發誓。
我夫既不重娶,願叔叔為證見。
” 道罷,忽地又起一陣香風,香過遂不見了夫人。
三人大驚訝,複添上燈燭,去供卓底下揭起花磚,款款掇起匣子,全不費力。
收拾-牆而出,至打縧婆婆家。
次晚,以白銀三兩,謝了婆婆;又以黃金十兩,贈與思溫,思溫再辭方受。
思厚别了思溫,同仆人張謹帶骨匣歸本驿。
俟月餘,方得回書,令奉使歸。
思溫将酒餞别,再三叮咛:“哥哥無忘嫂嫂之言。
思厚同一行人從負夫人骨匣出燕山豐宜門,取路而歸,月餘方抵盱眙。
思厚到驿中歇泊,忽一人唱喏便拜。
思厚看時,乃是舊仆人周義,今來謝天地,在此做個驿子。
遂引思厚入房,隻見挂一幅影神,畫着個婦人。
又有牌位兒上寫着:“亡主母鄭夫人之位。
”思厚怪而問之,周義道:“夫人貞節,為官人而死,周義親見,怎的不供奉夫人?”思厚因把燕山韓夫人宅中事,從頭說與周義;取出匣子,教周義看了。
周義展拜啼哭。
思厚是夜與周義抵足而卧。
至次日天曉,周義與思厚道:“舊日二十餘口,今則惟影是伴,情願伏事官人去金陵。
”思厚從其請,将帶周義歸金陵。
思厚至本所,将回文呈納。
周義随着思厚蔔地于燕山之側,備禮埋葬夫人骨匣畢。
思厚不勝悲感,三日一詣墳所飨祭,至尊方歸,遂令周義守墳瑩。
忽一日,蘇掌儀、許掌儀說:“金陵土星觀觀主劉金壇雖是個女道士,德行清高,何不同往觀中做些功德,追薦令政。
” 思厚依從,選日同蘇、許二人到土星觀來訪劉金壇時,你說怎生打扮,但見:頂天青巾,執象牙簡,穿白羅袍,著翡翠履。
不施朱粉,分明是梅萼凝霜;淡伫精神,仿佛如蓮花出水。
儀容絕世,标緻非凡。
思厚一見,神魂散亂,目睜口呆。
叙禮畢,金壇分付一面安排做九幽醮,且請衆官到裡面看靈芝。
三人同入去,過二清殿、翠華軒,從八卦壇房内轉入绛绡館,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