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浮海、衣敝缊袍章同例,其說益迂,不足取也。
所謂片言者,特甚之之詞。
自當以意逆志,而晦庵遂雲不待其詞之畢,過矣。
樊遲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則繼之以舉直錯枉之言。
子夏廣之,而及于舜、湯,舉伊、臯之效,此一叚皆論知人之智耳。
與問仁之意,全不相關。
故南軒觧能使枉者直,則曰知人之功用。
如此觧不仁者,逺則曰此可見知人之為大,文理甚明。
而龜山、晦庵、無垢之徒,皆以為兼仁智而言。
其意含糊,了不可暁。
豈以樊遲屢疑,子夏深歎,且有逺不仁之說。
故委曲求之,而至于是與。
竊所不取。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母自辱焉。
古今觧者,未嘗有異說。
而張無垢曰:自者,由也。
如自天佑之之自朋友之道,所以不終者,多由取辱之路以交之也。
設數以钤制,而不忠告之,取辱也。
危言以控阨,而不以善道之,取辱也。
制之于巳,然禁之于巳,發非所謂,不可則止,取辱也。
平居探其所志,觀其所趨,倘有不善之萌,非道之念,則要之以禮,正之以義,所謂不可則止也。
其迂謬可笑甚矣,而反以先儒為非,此亦過于厚,而不知君子之中道者。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緻興喪者。
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幾近也。
即下文不幾乎之幾耳,三字自為一句,一言得失何遽至于興喪,然亦有近之者,此意甚明,初無可疑。
而晦庵乃訓曰:為期,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無謂甚矣。
子貢問當時從政者,子曰: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蘓氏曰:此有謂而言,不知其謂誰。
子貢之問必有所指,不然從政之人非一,而舉以為鬥筲,可乎?此論亦有理。
張無垢乃曰:禮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子貢正犯夫子之禁,故夫子自稱如此。
予謂天子之過,庶人得以議之,而謂士不可非其大夫乎?此說蓋出于孫卿,未必聖門之事,就使誠然,但不可昌言于衆耳。
師弟之閑,真寔語話,何必周謹如是哉。
子貢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晦庵曰: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必其有茍合之行;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必其無可取之實。
其說是矣。
東坡曰:此未足以為君子也。
為問者言也,以為賢于問者而巳。
君子之居鄉也,善者以勸不善者以恥,夫何惡之有?予謂此論雖髙,然善惡異類猶氷炭也。
妬賢醜正,亦小人之天資,豈能盡以媿恥望之哉。
使凡不善者皆知見善人而恥之,則世無小人矣。
抑孔子之觀人,初不以此,若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則亦親求其實而巳,豈徒取決于鄉人之好惡哉。
胡氏曰:憲問一篇,疑皆原憲所記。
慵夫曰:論語本無萹名,今之篇亦不成義理,如學而、述而、子罕之類,是何等語。
且章自為指,不相附屬,豈可以兩字冠之?此蓋後儒以簡冊煩多,欲記習之,便因其科節以為号。
前輩既已辨之矣。
胡氏徒見前章如原憲自稱者,遂謂一篇悉原憲所記,此臆度之說,豈可必哉。
又疑裡仁篇自吾道一貫至君子欲讷于言十章,出曾子門人;公冶長篇多出子貢之徒,益無所據,删之可也。
夫子不荅南宮适之問。
說者不一:或謂明理而無所疑,故不荅;或謂嫌以禹、稷比已,故不荅;或謂禹、稷之有天下,止于躬稼,其言不盡,故不荅;或謂為善非以幹祿而祿以天下,尤非學者所宜言,故不荅;或謂雖不形言,必有目擊首肯之意,是皆臆度,非必其真。
張無垢曰:此章全在不荅處,聖人立論,坐見萬世之後,要不使有時而窮無力,非所以取天下也。
然以有力而得之者,徳固宜其有天下也。
而不得者亦多矣。
是适言雖美,有時而窮也。
夫子将言其非恐害名教,欲言其是,則其病猶适也。
故将付之不荅而已,至其既出,而謂之尚徳君子者,蓋稱其用心耳。
此說為善,殊勝諸家也。
或問子西于孔子,子曰:彼哉彼哉。
鄭大夫公孫夏、椘令尹公子申皆字子西,馬注兩存之。
東坡曰:或謂椘子西,非也。
昭王之失國,微子西,椘不國矣。
颍濵曰:公孫夏無是言者,非所以當問。
此蓋椘子西也。
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
所謂片言者,特甚之之詞。
自當以意逆志,而晦庵遂雲不待其詞之畢,過矣。
樊遲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則繼之以舉直錯枉之言。
子夏廣之,而及于舜、湯,舉伊、臯之效,此一叚皆論知人之智耳。
與問仁之意,全不相關。
故南軒觧能使枉者直,則曰知人之功用。
如此觧不仁者,逺則曰此可見知人之為大,文理甚明。
而龜山、晦庵、無垢之徒,皆以為兼仁智而言。
其意含糊,了不可暁。
豈以樊遲屢疑,子夏深歎,且有逺不仁之說。
故委曲求之,而至于是與。
竊所不取。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母自辱焉。
古今觧者,未嘗有異說。
而張無垢曰:自者,由也。
如自天佑之之自朋友之道,所以不終者,多由取辱之路以交之也。
設數以钤制,而不忠告之,取辱也。
危言以控阨,而不以善道之,取辱也。
制之于巳,然禁之于巳,發非所謂,不可則止,取辱也。
平居探其所志,觀其所趨,倘有不善之萌,非道之念,則要之以禮,正之以義,所謂不可則止也。
其迂謬可笑甚矣,而反以先儒為非,此亦過于厚,而不知君子之中道者。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緻興喪者。
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幾近也。
即下文不幾乎之幾耳,三字自為一句,一言得失何遽至于興喪,然亦有近之者,此意甚明,初無可疑。
而晦庵乃訓曰:為期,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無謂甚矣。
子貢問當時從政者,子曰: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蘓氏曰:此有謂而言,不知其謂誰。
子貢之問必有所指,不然從政之人非一,而舉以為鬥筲,可乎?此論亦有理。
張無垢乃曰:禮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子貢正犯夫子之禁,故夫子自稱如此。
予謂天子之過,庶人得以議之,而謂士不可非其大夫乎?此說蓋出于孫卿,未必聖門之事,就使誠然,但不可昌言于衆耳。
師弟之閑,真寔語話,何必周謹如是哉。
子貢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晦庵曰: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必其有茍合之行;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必其無可取之實。
其說是矣。
東坡曰:此未足以為君子也。
為問者言也,以為賢于問者而巳。
君子之居鄉也,善者以勸不善者以恥,夫何惡之有?予謂此論雖髙,然善惡異類猶氷炭也。
妬賢醜正,亦小人之天資,豈能盡以媿恥望之哉。
使凡不善者皆知見善人而恥之,則世無小人矣。
抑孔子之觀人,初不以此,若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則亦親求其實而巳,豈徒取決于鄉人之好惡哉。
胡氏曰:憲問一篇,疑皆原憲所記。
慵夫曰:論語本無萹名,今之篇亦不成義理,如學而、述而、子罕之類,是何等語。
且章自為指,不相附屬,豈可以兩字冠之?此蓋後儒以簡冊煩多,欲記習之,便因其科節以為号。
前輩既已辨之矣。
胡氏徒見前章如原憲自稱者,遂謂一篇悉原憲所記,此臆度之說,豈可必哉。
又疑裡仁篇自吾道一貫至君子欲讷于言十章,出曾子門人;公冶長篇多出子貢之徒,益無所據,删之可也。
夫子不荅南宮适之問。
說者不一:或謂明理而無所疑,故不荅;或謂嫌以禹、稷比已,故不荅;或謂禹、稷之有天下,止于躬稼,其言不盡,故不荅;或謂為善非以幹祿而祿以天下,尤非學者所宜言,故不荅;或謂雖不形言,必有目擊首肯之意,是皆臆度,非必其真。
張無垢曰:此章全在不荅處,聖人立論,坐見萬世之後,要不使有時而窮無力,非所以取天下也。
然以有力而得之者,徳固宜其有天下也。
而不得者亦多矣。
是适言雖美,有時而窮也。
夫子将言其非恐害名教,欲言其是,則其病猶适也。
故将付之不荅而已,至其既出,而謂之尚徳君子者,蓋稱其用心耳。
此說為善,殊勝諸家也。
或問子西于孔子,子曰:彼哉彼哉。
鄭大夫公孫夏、椘令尹公子申皆字子西,馬注兩存之。
東坡曰:或謂椘子西,非也。
昭王之失國,微子西,椘不國矣。
颍濵曰:公孫夏無是言者,非所以當問。
此蓋椘子西也。
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