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安國既不廢此例,而随事揣量,卒無定論,是皆不足據焉。
或曰如子之說,則暴君無道,終不當懲乎?曰:此聖人不得已之變,而非所以為訓也。
以湯、武之徳,對桀、纣之罪,然後可耳。
易所以有革命之文,而孟子所以有天吏之論也,春秋之君罪不至于桀、纣,而為逆者皆亂臣賊子也。
聖人顧肯于此為訓哉。
書之稱湯、武,蓋曰放桀伐纣,而孟子則以為聞誅一夫,而不聞弑君。
使春秋果有意焉。
其文自當有别。
夫既均稱為君而加之以弑,豈得以一失臣名而生此義例哉。
然則何為有時而不稱臣,曰:吾不敢必也。
意者文之脫誤耳,不然則實出于衆意,而不可以一人當之也。
要之,既曰弑君則罪有所歸矣。
一人弑之,罪在一人;衆弑之,則罪在衆,不容有輕重于其間也。
王通曰:三傳作而春秋散。
歐陽子亦譏學者不從聖人,而從三子。
君子之學,亦求夫義理之安而巳。
聖人之所必無也,傳為經作,而經不為傳作,信傳而誣經,其陋儒巳矣。
左氏稱颕考叔純孝,愛其母施及荘公,得詩人錫類之義。
予謂舍肉遺母,特以發荘公之問而為入言之機耳。
而遽謂之純孝,何也。
豈考叔素行别有可見者耶。
抑觀其為人謀者如此,足以知其孝于親也耶。
不然譽之太過矣。
晉栾盈之誅羊舌虎與馮。
虎,叔向弟也。
左氏曰:初叔向之母妬叔虎之母羙而不使,其子皆谏其母。
其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羙餘懼其生龍蛇以禍女,女敝族也。
國多大寵不仁,人間之不亦難乎。
餘何愛焉。
使往視寝,生叔虎,羙而有勇力。
栾懐子嬖之,故羊舌之族及于難。
竊謂此母之言無謂也。
深山大澤則固生龍蛇矣,而羙婦必生惡子,豈決定之理耶?殆偶中耳。
使其言果當而知慮果及于此,則可謂之賢,而不可謂之妬。
寔出于妬,則言雖有驗,亦非其情而不足稱矣。
左氏既以為妬,而又若着其賢者,何也? 師曠對晉侯曰: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絶望,社稷無主,将安用之。
陸氏釋音雲夲或作之祀,誤也。
竊詳文勢恐未必誤,而所謂困民之主者,乃複可疑。
蓋上言神之主,民之望,下言百姓絶望,社稷無主,字皆相應,不宜于此猶以主字屬民,且主豈可言困,或者其生字也欤。
汲冡書雲伊尹放太甲而自立,太甲潛出殺之,而複立伊尹子伊渉、伊奮。
杜元凱特附于左傳之末而為之說,曰:左氏稱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色。
然則太甲雖見放,還殺伊尹,而猶以其子為相也。
與尚書所記乖異。
不知老叟之伏生或緻昏忘,将此古書亦當時雑記,未足以取審也。
謂其初有益于左氏,故録之。
嗚呼,伊尹聖人,其大義貫乎天地,詩、書載之,孔、孟論之,昭如日星,有不可誣者。
世之小人往往以私意量之,妄生訾毀,而此說為尤甚。
然亦何能奪古今之正論哉。
元凱姑欲發明左氏,因遂取之,而反疑聖人之經,亦巳陋矣。
案左傳之文,初無太甲殺伊尹立其子之意,而元凱雲爾者,蓋傳文乃祁奚救叔向之辭,而叔向之囚,本為叔虎所累,且上文雲鲧殛而禹興,下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故為此附會,以求合親屬不相及之義。
抑不思祁奚止取其不以嫌隙廢公道而巳,誼湏比類之親。
然則元凱于此不獨誣經,而其于左氏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左氏春秋傳但雲左氏而不着其名,世皆以為邱明。
初未有疑之者。
劉歆謂其好惡與聖人同,而杜預亦稱親受經于仲尼。
獨唐啖助言别有左氏。
其說曰:左氏觧義多謬,其書出于孔氏門人,且論語所引,率前世人若老彭、伯夷等類,非同時而言。
左邱明恥之,邱亦恥之。
邱明蓋如史佚遲任者,後世便謂左氏為邱明,非也。
張橫渠、程伊川雖未能必左氏之為誰,然亦不主邱明以為莫考也。
蓋不以助說為過,而宋子京譏其鑿,劉器之笑其怪,然則果孰是乎。
曰:啖子之論無害也。
然亦未免于畏其名。
論事者顧是非何如耳,豈可以人而移之?聖賢之言,一是非也;刍荛之言,一是非也。
盍亦獨論左傳之是非而已,其主名不必究也。
自今觀之,乖戾甚多,使其果出于邱明,
或曰如子之說,則暴君無道,終不當懲乎?曰:此聖人不得已之變,而非所以為訓也。
以湯、武之徳,對桀、纣之罪,然後可耳。
易所以有革命之文,而孟子所以有天吏之論也,春秋之君罪不至于桀、纣,而為逆者皆亂臣賊子也。
聖人顧肯于此為訓哉。
書之稱湯、武,蓋曰放桀伐纣,而孟子則以為聞誅一夫,而不聞弑君。
使春秋果有意焉。
其文自當有别。
夫既均稱為君而加之以弑,豈得以一失臣名而生此義例哉。
然則何為有時而不稱臣,曰:吾不敢必也。
意者文之脫誤耳,不然則實出于衆意,而不可以一人當之也。
要之,既曰弑君則罪有所歸矣。
一人弑之,罪在一人;衆弑之,則罪在衆,不容有輕重于其間也。
王通曰:三傳作而春秋散。
歐陽子亦譏學者不從聖人,而從三子。
君子之學,亦求夫義理之安而巳。
聖人之所必無也,傳為經作,而經不為傳作,信傳而誣經,其陋儒巳矣。
左氏稱颕考叔純孝,愛其母施及荘公,得詩人錫類之義。
予謂舍肉遺母,特以發荘公之問而為入言之機耳。
而遽謂之純孝,何也。
豈考叔素行别有可見者耶。
抑觀其為人謀者如此,足以知其孝于親也耶。
不然譽之太過矣。
晉栾盈之誅羊舌虎與馮。
虎,叔向弟也。
左氏曰:初叔向之母妬叔虎之母羙而不使,其子皆谏其母。
其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羙餘懼其生龍蛇以禍女,女敝族也。
國多大寵不仁,人間之不亦難乎。
餘何愛焉。
使往視寝,生叔虎,羙而有勇力。
栾懐子嬖之,故羊舌之族及于難。
竊謂此母之言無謂也。
深山大澤則固生龍蛇矣,而羙婦必生惡子,豈決定之理耶?殆偶中耳。
使其言果當而知慮果及于此,則可謂之賢,而不可謂之妬。
寔出于妬,則言雖有驗,亦非其情而不足稱矣。
左氏既以為妬,而又若着其賢者,何也? 師曠對晉侯曰: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絶望,社稷無主,将安用之。
陸氏釋音雲夲或作之祀,誤也。
竊詳文勢恐未必誤,而所謂困民之主者,乃複可疑。
蓋上言神之主,民之望,下言百姓絶望,社稷無主,字皆相應,不宜于此猶以主字屬民,且主豈可言困,或者其生字也欤。
汲冡書雲伊尹放太甲而自立,太甲潛出殺之,而複立伊尹子伊渉、伊奮。
杜元凱特附于左傳之末而為之說,曰:左氏稱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色。
然則太甲雖見放,還殺伊尹,而猶以其子為相也。
與尚書所記乖異。
不知老叟之伏生或緻昏忘,将此古書亦當時雑記,未足以取審也。
謂其初有益于左氏,故録之。
嗚呼,伊尹聖人,其大義貫乎天地,詩、書載之,孔、孟論之,昭如日星,有不可誣者。
世之小人往往以私意量之,妄生訾毀,而此說為尤甚。
然亦何能奪古今之正論哉。
元凱姑欲發明左氏,因遂取之,而反疑聖人之經,亦巳陋矣。
案左傳之文,初無太甲殺伊尹立其子之意,而元凱雲爾者,蓋傳文乃祁奚救叔向之辭,而叔向之囚,本為叔虎所累,且上文雲鲧殛而禹興,下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故為此附會,以求合親屬不相及之義。
抑不思祁奚止取其不以嫌隙廢公道而巳,誼湏比類之親。
然則元凱于此不獨誣經,而其于左氏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左氏春秋傳但雲左氏而不着其名,世皆以為邱明。
初未有疑之者。
劉歆謂其好惡與聖人同,而杜預亦稱親受經于仲尼。
獨唐啖助言别有左氏。
其說曰:左氏觧義多謬,其書出于孔氏門人,且論語所引,率前世人若老彭、伯夷等類,非同時而言。
左邱明恥之,邱亦恥之。
邱明蓋如史佚遲任者,後世便謂左氏為邱明,非也。
張橫渠、程伊川雖未能必左氏之為誰,然亦不主邱明以為莫考也。
蓋不以助說為過,而宋子京譏其鑿,劉器之笑其怪,然則果孰是乎。
曰:啖子之論無害也。
然亦未免于畏其名。
論事者顧是非何如耳,豈可以人而移之?聖賢之言,一是非也;刍荛之言,一是非也。
盍亦獨論左傳之是非而已,其主名不必究也。
自今觀之,乖戾甚多,使其果出于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