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則覩其次第,三則及其成就焉,一日造之,盤桓周覧,殆欲忘還,君因以記文為請。
予與大年三十年之舊,有命自不當辭,況其用心之果,為力之勤,寔可喜而足稱耶。
抑予衰矣,險阻偹甞,煩勞乆厭,閱興亡之大變,悟榮辱之真空,殘喘僅存,百念灰冷,方當脫屣俗累,優遊潇灑以畢其餘生。
雖不足與聞玄理,廁迹羽流,而杖屦往來,陪君為方外之交,庶無愧焉。
至其會意忘形,不知孰主孰客,則君之庵,猶我有也,能勿成其志乎。
乙未年終十二月晦日,滹南遺老記。
答張仲傑書 某啟仲傑縣令:方深渇想,辱惠好音,曷勝慰喜。
膻根之賜,甚惬老饕,正恐踏破菜園為藏神所怪耳。
所論道學,自是儒者本分事,抑老夫衰謬,日負初心,不足進也。
吾子年壯氣鋭,乃能屏去豪華之習,而專力于此,好之樂之,自謂有得,他時所至,殆未可量。
老夫将受教之不暇,而反能為之發藥哉?州郡之職,古稱人,況此多虞,必道頗聞,吾子一以和緩處之,所望正如此。
民之憔悴乆矣,縱弗能救,又忍加暴乎?君子有徳政而無異政,史不傳能吏而傳循吏,若夫趨上而虐下,借衆命以易一身,流血刻骨而求幹濟之譽,今之所謂能吏,古之所謂民賊也。
誠不願吾子效之。
吾侪讀孔、孟仁義之書,其用心自當有間,寕獲罪于人,無獲罪于天?昔宋讨元昊,闗右困于征斂,杜祁公在永興謂其民曰:吾非能免汝也,而能使之不勞。
于是量所有無,寛其期限,民得以次而輸之,而費省十六七。
及王氏法行,官吏不堪其廹,邵康節門人之從仕者皆欲投檄以歸,康節止之曰:此正賢者用力時,新法甚嚴,能寛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
嗚呼,古人逺矣,如此等事尚可行之,造次颠沛無忘是念,始可謂不忘所學矣,老人家益貧而官益拙,鲇魚上竿可笑可憫,雖然逺依餘庇,大小幸安,不必過煩念慮也。
遽中奉報,草草不宣。
道學發源後序 韓愈原道曰:孟轲之死,不淂其傳。
其論斬然,君子不以為過。
夫聖人之道,亘萬世而常存者也,轲死而遂無傳焉,何耶?愚者昧之,邪者蠧之,駁而不純者汨之,而真儒莫繼,則雖存而幾乎息矣。
秦、漢以來,日就微滅。
治經者局于章句訓诂之末,而立行者陷于功名利欲之私,至其語道則又例為荒忽之空談,而不及于世用,彷佛疑似而失其真,支離汗漫而無所統,其弊可勝言哉?故士有讀書萬卷,辨如懸河,而不免為陋儒。
負絶人之竒節,髙世之美名,而毫厘之差,反入于惡者,惟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韓愈固知言矣,然其所得亦未至于深微之地,則信其果無傳己。
自宋儒發揚秘奧,使千古之絶學一朝複續,開其緻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扵至粗,極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見,然後天下釋然,知所适從,如權衡指南之可信,其有功于吾道豈淺淺哉?國家承平既乆,特以經術取人,使得參稽衆論之所長,以求夫義理之真,而不專于傳疏,其所以開廓之者至矣,而鳴道之說亦未甚行。
三數年來,其傳乃始浸廣,好事者往往聞風而悅之。
今省庭諸君尤為緻力,慨然以興起,斯文為已任,且将與未知者共之,此發源之書所以汲汲于锓木也,學者甞試觀之,其必有所見矣。
心術既明,趨向既正,由是而之焉,雖至于聖域無難,猶發源不已,則汪洋東注,放諸海而後止。
嗚呼,其可量哉。
亦任之而已矣。
仆嘉諸君樂善之功,為人之周,而喜為天下道也。
故畧書其末雲。
東垣王某序。
揚子法言微旨序 法言之行于世,尚矣,始注釋者四家而已,踈略粗淺,無甚可觀,其後益而為十二,互有所長。
視其舊殊勝,而猶未盡也。
今禮部尚書趙公素嗜此書,得其機要,因複為之訓觧,參取衆說,析之以已見,号曰分章微旨,論髙而意新,蓋奇作也。
予甞竊怪子雲之自叙,以為法言,論語之體耳,随問更端,錯雜無次,而獨取篇首二字以為名而冠之,無乃失其宜耶?及觀公觧則終始貫穿通為一義,燦有條理而不亂,乃知子雲之意初非苟然,但學者未之深考也。
昔人以杜預、顔師古為邱明、孟堅忠臣,今公于子雲之書,辨明是正,厥功多矣。
至扵進退隐見之際,尤為
予與大年三十年之舊,有命自不當辭,況其用心之果,為力之勤,寔可喜而足稱耶。
抑予衰矣,險阻偹甞,煩勞乆厭,閱興亡之大變,悟榮辱之真空,殘喘僅存,百念灰冷,方當脫屣俗累,優遊潇灑以畢其餘生。
雖不足與聞玄理,廁迹羽流,而杖屦往來,陪君為方外之交,庶無愧焉。
至其會意忘形,不知孰主孰客,則君之庵,猶我有也,能勿成其志乎。
乙未年終十二月晦日,滹南遺老記。
答張仲傑書 某啟仲傑縣令:方深渇想,辱惠好音,曷勝慰喜。
膻根之賜,甚惬老饕,正恐踏破菜園為藏神所怪耳。
所論道學,自是儒者本分事,抑老夫衰謬,日負初心,不足進也。
吾子年壯氣鋭,乃能屏去豪華之習,而專力于此,好之樂之,自謂有得,他時所至,殆未可量。
老夫将受教之不暇,而反能為之發藥哉?州郡之職,古稱人,況此多虞,必道頗聞,吾子一以和緩處之,所望正如此。
民之憔悴乆矣,縱弗能救,又忍加暴乎?君子有徳政而無異政,史不傳能吏而傳循吏,若夫趨上而虐下,借衆命以易一身,流血刻骨而求幹濟之譽,今之所謂能吏,古之所謂民賊也。
誠不願吾子效之。
吾侪讀孔、孟仁義之書,其用心自當有間,寕獲罪于人,無獲罪于天?昔宋讨元昊,闗右困于征斂,杜祁公在永興謂其民曰:吾非能免汝也,而能使之不勞。
于是量所有無,寛其期限,民得以次而輸之,而費省十六七。
及王氏法行,官吏不堪其廹,邵康節門人之從仕者皆欲投檄以歸,康節止之曰:此正賢者用力時,新法甚嚴,能寛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
嗚呼,古人逺矣,如此等事尚可行之,造次颠沛無忘是念,始可謂不忘所學矣,老人家益貧而官益拙,鲇魚上竿可笑可憫,雖然逺依餘庇,大小幸安,不必過煩念慮也。
遽中奉報,草草不宣。
道學發源後序 韓愈原道曰:孟轲之死,不淂其傳。
其論斬然,君子不以為過。
夫聖人之道,亘萬世而常存者也,轲死而遂無傳焉,何耶?愚者昧之,邪者蠧之,駁而不純者汨之,而真儒莫繼,則雖存而幾乎息矣。
秦、漢以來,日就微滅。
治經者局于章句訓诂之末,而立行者陷于功名利欲之私,至其語道則又例為荒忽之空談,而不及于世用,彷佛疑似而失其真,支離汗漫而無所統,其弊可勝言哉?故士有讀書萬卷,辨如懸河,而不免為陋儒。
負絶人之竒節,髙世之美名,而毫厘之差,反入于惡者,惟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韓愈固知言矣,然其所得亦未至于深微之地,則信其果無傳己。
自宋儒發揚秘奧,使千古之絶學一朝複續,開其緻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扵至粗,極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見,然後天下釋然,知所适從,如權衡指南之可信,其有功于吾道豈淺淺哉?國家承平既乆,特以經術取人,使得參稽衆論之所長,以求夫義理之真,而不專于傳疏,其所以開廓之者至矣,而鳴道之說亦未甚行。
三數年來,其傳乃始浸廣,好事者往往聞風而悅之。
今省庭諸君尤為緻力,慨然以興起,斯文為已任,且将與未知者共之,此發源之書所以汲汲于锓木也,學者甞試觀之,其必有所見矣。
心術既明,趨向既正,由是而之焉,雖至于聖域無難,猶發源不已,則汪洋東注,放諸海而後止。
嗚呼,其可量哉。
亦任之而已矣。
仆嘉諸君樂善之功,為人之周,而喜為天下道也。
故畧書其末雲。
東垣王某序。
揚子法言微旨序 法言之行于世,尚矣,始注釋者四家而已,踈略粗淺,無甚可觀,其後益而為十二,互有所長。
視其舊殊勝,而猶未盡也。
今禮部尚書趙公素嗜此書,得其機要,因複為之訓觧,參取衆說,析之以已見,号曰分章微旨,論髙而意新,蓋奇作也。
予甞竊怪子雲之自叙,以為法言,論語之體耳,随問更端,錯雜無次,而獨取篇首二字以為名而冠之,無乃失其宜耶?及觀公觧則終始貫穿通為一義,燦有條理而不亂,乃知子雲之意初非苟然,但學者未之深考也。
昔人以杜預、顔師古為邱明、孟堅忠臣,今公于子雲之書,辨明是正,厥功多矣。
至扵進退隐見之際,尤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