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了。
我們的自然的欲念是很有限的,它們是我們達到自由的工具,它們使我們能夠達到保持生存的目的。
所有那些奴役我們和毀滅我們的欲念,都是從别處得來的;大自然并沒有賦予我們這樣的欲念,我們擅自把它們作為我們的欲念,是違反它的本意的。
我們的種種欲念的發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産生而且終生不離的根本欲念,是自愛。
它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而且,從一種意義上說,一切其他的欲念隻不過是它的演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是你願意的話,就可以說,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
但是,大部分的演變都是有外因的,沒有外因,這些演變就決不會發生;這些演變不僅對我們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害處;它們改變了最初的目的,違反了它們的原理。
人就是這樣脫離自然,同自己相矛盾的。
自愛始終是很好的,始終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
由于每一個人對保存自己負有特殊的責任,因此,我們第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而且應當是不斷地關心我們的生命。
如果他對生命沒有最大的興趣,他怎麼去關心它呢? 因此,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我們必須要愛自己,我們愛自己要勝過愛其他一切的東西;從這種情感中将直接産生這樣一個結果:我們也同時愛保持我們生存的人。
所有的兒童都愛他們的乳母;羅謬拉斯也一定是愛那隻曾經用乳汁哺育過他的狼的。
起初,這種愛純粹是無意識的。
誰有助于我們的幸福,我們就喜歡他;誰給我們帶來損害,我們就憎恨他,在這裡完全是盲目的本能在起作用。
使這種本能變為情感,使依依不舍之情變為愛,使厭惡變為憎恨的,是對方所表示的有害于或有益于我們生存的意圖。
感覺遲鈍的人,隻有在我們刺激他們的時候,他們才跟着動一動,所以我們對他們是沒有愛憎之感的;可是有些人,由于内心的癖性,由于他們的意志,因而對我們可能帶來益處或害處,所以,當我們看見他們在傾其全力幫助或損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對他們表示他們向我們所表示的那種情感的。
誰在幫助我們,我們就要去尋找他;誰喜歡幫助我們,我們就愛他;誰在損害我們,我們就逃避他;誰企圖損害我們,我們就恨他。
小孩子的第一個情感是愛他自己,而從這第一個情感産生出來的第二個情感,就是愛那些同他親近的人,因為,在他目前所處的幼弱狀态中,他對人的認識完全是根據那個人給予他的幫助和關心。
起初,他對他的乳母和保姆所表示的那種依依之情,隻不過是習慣。
他尋找她們,因為他需要她們,找到她們就可以得到益處。
這是常識而不是親熱的情意。
需要經過很多的時間之後,他才知道她們不僅對他有用處,而且還很喜歡幫助他;隻有到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愛她們。
所以,一個小孩子是自然而然地對人親熱的,因為他覺得所有接近他的人都是來幫助他的,而且由這種認識中還養成了愛他的同類的習慣;但是,随着他的利害、他的需要、他主動或被動依賴别人的時候愈來愈多,他就開始意識到他同别人的關系,并且還進而意識到他的天職和他的好惡。
這時候,孩子就變得性情傲慢、妒忌,喜歡騙人和報複人了。
當我們硬要他照我們的話去做的時候,由于他看不出我們叫他做的事情的用處,他因而就會認為我們是在任性了,是有意折磨他,所以他就要起來反抗。
如果我們一向是遷就他的,那麼,隻要在什麼事情上違反了他的心意,他就要認為我們是在反叛他,是存心抗拒他;他就要因為我們不服從他而拍桌子打闆凳地大發脾氣。
自愛心所涉及的隻是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真正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滿意的;然而自私心則促使我們同他人進行比較,所以從來沒有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滿意的時候,因為當它使我們顧自己而不顧别人的時候,還硬要别人先關心我們然後才關心他們自身,這是辦不到的。
可見,敦厚溫和的性情是産生于自愛,而偏執妒忌的性情是産生于自私。
因此,要使一個人在本質上很善良,就必須使他的需要少,而且不事事同别人進行比較;如果一個人的需要多,而且又聽信偏見,則他在本質上必然要成為一個壞人。
按照這個原則,就很容易看出我們怎樣就能把孩子和大人的欲念導向善或惡了。
是的,由于他們不能始終是那樣地單獨生活,所以他們要始終保持那樣的善良是很困難的。
這種困難還必然随他們的利害關系的增加而增加,何況還有社會的毒害,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不能不采取必要的手段和辦法防止人心由于有了新的需要而日趨堕落。
人所應該研究的,是他同他周圍的關系。
在他隻能憑他的肉體的存在而認識自己的時候,他應當根據他同事物的關系來研究他自己,他應當利用他的童年來做這種研究;而當他開始感覺到他的精神的存在的時候,他就應當根據他同人的關系來研究自己,他就應當利用他整個的一生來做這樣的研究,現在我們已經達到開始做這種研究的時候了。
一到人覺得他需要一個伴侶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心了。
我們的自然的欲念是很有限的,它們是我們達到自由的工具,它們使我們能夠達到保持生存的目的。
所有那些奴役我們和毀滅我們的欲念,都是從别處得來的;大自然并沒有賦予我們這樣的欲念,我們擅自把它們作為我們的欲念,是違反它的本意的。
我們的種種欲念的發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産生而且終生不離的根本欲念,是自愛。
它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而且,從一種意義上說,一切其他的欲念隻不過是它的演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是你願意的話,就可以說,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
但是,大部分的演變都是有外因的,沒有外因,這些演變就決不會發生;這些演變不僅對我們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害處;它們改變了最初的目的,違反了它們的原理。
人就是這樣脫離自然,同自己相矛盾的。
自愛始終是很好的,始終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
由于每一個人對保存自己負有特殊的責任,因此,我們第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而且應當是不斷地關心我們的生命。
如果他對生命沒有最大的興趣,他怎麼去關心它呢? 因此,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我們必須要愛自己,我們愛自己要勝過愛其他一切的東西;從這種情感中将直接産生這樣一個結果:我們也同時愛保持我們生存的人。
所有的兒童都愛他們的乳母;羅謬拉斯也一定是愛那隻曾經用乳汁哺育過他的狼的。
起初,這種愛純粹是無意識的。
誰有助于我們的幸福,我們就喜歡他;誰給我們帶來損害,我們就憎恨他,在這裡完全是盲目的本能在起作用。
使這種本能變為情感,使依依不舍之情變為愛,使厭惡變為憎恨的,是對方所表示的有害于或有益于我們生存的意圖。
感覺遲鈍的人,隻有在我們刺激他們的時候,他們才跟着動一動,所以我們對他們是沒有愛憎之感的;可是有些人,由于内心的癖性,由于他們的意志,因而對我們可能帶來益處或害處,所以,當我們看見他們在傾其全力幫助或損害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對他們表示他們向我們所表示的那種情感的。
誰在幫助我們,我們就要去尋找他;誰喜歡幫助我們,我們就愛他;誰在損害我們,我們就逃避他;誰企圖損害我們,我們就恨他。
小孩子的第一個情感是愛他自己,而從這第一個情感産生出來的第二個情感,就是愛那些同他親近的人,因為,在他目前所處的幼弱狀态中,他對人的認識完全是根據那個人給予他的幫助和關心。
起初,他對他的乳母和保姆所表示的那種依依之情,隻不過是習慣。
他尋找她們,因為他需要她們,找到她們就可以得到益處。
這是常識而不是親熱的情意。
需要經過很多的時間之後,他才知道她們不僅對他有用處,而且還很喜歡幫助他;隻有到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愛她們。
所以,一個小孩子是自然而然地對人親熱的,因為他覺得所有接近他的人都是來幫助他的,而且由這種認識中還養成了愛他的同類的習慣;但是,随着他的利害、他的需要、他主動或被動依賴别人的時候愈來愈多,他就開始意識到他同别人的關系,并且還進而意識到他的天職和他的好惡。
這時候,孩子就變得性情傲慢、妒忌,喜歡騙人和報複人了。
當我們硬要他照我們的話去做的時候,由于他看不出我們叫他做的事情的用處,他因而就會認為我們是在任性了,是有意折磨他,所以他就要起來反抗。
如果我們一向是遷就他的,那麼,隻要在什麼事情上違反了他的心意,他就要認為我們是在反叛他,是存心抗拒他;他就要因為我們不服從他而拍桌子打闆凳地大發脾氣。
自愛心所涉及的隻是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真正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滿意的;然而自私心則促使我們同他人進行比較,所以從來沒有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滿意的時候,因為當它使我們顧自己而不顧别人的時候,還硬要别人先關心我們然後才關心他們自身,這是辦不到的。
可見,敦厚溫和的性情是産生于自愛,而偏執妒忌的性情是産生于自私。
因此,要使一個人在本質上很善良,就必須使他的需要少,而且不事事同别人進行比較;如果一個人的需要多,而且又聽信偏見,則他在本質上必然要成為一個壞人。
按照這個原則,就很容易看出我們怎樣就能把孩子和大人的欲念導向善或惡了。
是的,由于他們不能始終是那樣地單獨生活,所以他們要始終保持那樣的善良是很困難的。
這種困難還必然随他們的利害關系的增加而增加,何況還有社會的毒害,所以我們在這方面不能不采取必要的手段和辦法防止人心由于有了新的需要而日趨堕落。
人所應該研究的,是他同他周圍的關系。
在他隻能憑他的肉體的存在而認識自己的時候,他應當根據他同事物的關系來研究他自己,他應當利用他的童年來做這種研究;而當他開始感覺到他的精神的存在的時候,他就應當根據他同人的關系來研究自己,他就應當利用他整個的一生來做這樣的研究,現在我們已經達到開始做這種研究的時候了。
一到人覺得他需要一個伴侶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