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二節

關燈
使他們喘不過氣來;腸蟲折磨他們;多血症敗壞他們的血液;各種各樣的酵素在他們的血中發酵,引起危險的斑疹。

    在嬰兒時期,他們差不多都是在疾病和危險中度過的;出生的孩子有一半不到八歲就死了。

    通過了這些考驗,孩子便獲得了力量;一到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生命時,生命的本原就更為堅實了。

    遵循這是自然的法則。

    你為什麼要違反它呢?由于你想改變這個法則,結果是毀了孩子,阻礙了它對孩子的關心照料取得成效,這一點,你難道還不明白嗎?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給他的鍛煉,這在你看來是倍加危險,可是相反,這是在分散危險,減少危險。

    經驗告訴我們,嬌生慣養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死的還多一些。

    隻要我們不使他們做超過其能力的事情,則使用他們的體力同愛惜他們的體力相比,其為害還是要小一些。

    因此,要訓練他們經得起他們将來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擊。

    鍛煉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饑渴和疲勞;把他們浸在冥河水裡吧。

    在身體的習慣未形成以前,你可以毫無危險地使他們養成你所喜歡的習慣;可是,一旦他們有了牢固的習慣,要作任何改變的話,對他們都是很危險的。

    一個孩子可以忍受一個大人不能忍受的變化,因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導的,不用花多大的力氣就可以養成我們給它确定的類型;而成人的性情就比較執拗,隻有用暴力才能改變它已經形成的類型的。

    所以,我們能夠在使孩子的生命和健康不遭到任何危害時,就把他培養得十分健壯的;即使有什麼危險的話,也不必猶豫。

    因為,既然這些危險是同人生分不開的,那麼,除了在他一生當中趁它們為害最輕的時候就抛掉它們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遵循孩子随着年齡的增長而愈加寶貴。

    除了他個人的價值以外,還加上别人為了照料他而花用的種種耗費;除了喪失他的生命以外,還加上我們對他有死亡的感傷。

    因此,在百般保護他的時候,特别要考慮到他的将來。

    要抵抗青年時期的禍害,就必須在他未遭遇這些禍害以前把他武裝起來,因為,如果說在達到能夠利用生命的年歲以前,生命的價值是一直在增加的話,那麼,在童年時候使他少受一些痛苦,而結果卻使他在達到有理智的年齡時遇到更多的痛苦,這個方法豈不愚蠢!難道說這就是師教? 人的命運是時時刻刻要遭到痛苦的。

    對他的操心照料,其本身就是同痛苦相聯系的。

    幸而他在童年時候所遇到的隻不過是身體上的痛苦,這同其他的痛苦比較起來,沒有那樣殘酷,沒有那樣悲哀,而且,同那些使我們産生絕命念頭的痛苦相比,還是極其少的。

    一個人是絕不會因為患痛風症而自殺的,唯有心靈的痛苦才使人灰心失望。

    我們同情兒童的命運,然而應該同情的卻是我們的命運。

    我們更大的災禍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在出生的時候,孩子就會啼哭;他的嬰兒時期就是在啼哭中度過的。

    有時候,人們為了哄他,就輕輕地搖他兩下,誇他幾句;有時候,人們為了不許他吵鬧,就吓他,就打他。

    要麼,他喜歡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要麼,我們硬要他照我們的意思做;不是我們順從他奇奇怪怪的想法,就是我們要他順從我們奇奇怪怪的想法:折中的辦法是沒有的,不是他命令我們,就是我們命令他。

    所以,他首先獲得的觀念,就是權勢和奴役的觀念。

    還不會說話,他就在支配人了;還不會行動,他就在服從人了;有時候人們懲罰他,可是他還認識不到他犯了什麼過失,說得更确切點,他還沒有犯過失的能力哩。

    人們就是這樣很早地把這些情緒灌入他幼小的心靈,可是以後又推說那是天性,費了許多氣力把孩子教壞之後,又抱怨他成了這樣的人。

     一個孩子要這樣在婦女們的手中度過六、七個年頭,結果是成了她們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犧牲品;她們教他這樣和那樣之後,也就是說,在他的腦子裡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對他一無好處的事物之後,用她們培養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後,就把這個虛僞的人交到一個教師的手裡,由這位教師來發展他業已充分養成的人為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

    最後,當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

    你們搞錯了,這個人是照我們奇異的想法培養起來的,自然的人不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要是你希望保持他原來的樣子,則從他來到世上的那個時刻起就保持它。

    他一誕生,你就把他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他尚未成人,你就不要放棄他:不這樣做,你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既然真正的保姆是母親,則真正的教師便是父親。

    願他們在盡責任的先後和采取怎樣的作法方面配合一緻;願孩子從母親的手裡轉到父親的手裡。

    由明理有識而心眼偏窄的父親培養,也許比世界上最能幹的教師培養還好些,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

     可是,有許多的事情、工作、職責啊!職責,毫無疑問,做父親的職責是最後才考慮的!我們用不着驚奇,一個人的妻子不願意哺育他們愛情的果實,則他也就不願意對他的孩子進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