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五節

關燈
回答;你回答的話,其關系之大是你想象不到的。

     "喂!你好,烏鴉先生!""先生!"小孩子看見你把這個稱呼當作笑話來用,以至不知道它是一種尊稱。

    說"烏鴉先生"的人要費很大的功夫才能把加在"烏鴉"前面的冠詞"德"(de)解釋得清楚。

     "你多美呀!我覺得你多好看啊!" 沒有用處的重複話。

    小孩子看見你用另外的辭來重複同樣的事情,也就會學到講無聊的話。

    如果你說這種多餘的話是作家的一種藝術手法,以表達狐狸是有意用這些話來大大地誇烏鴉一番,這種解釋可以對我說,然而對我的學生說,就是很不适宜的。

     "不要撒謊,要是你的歌喉""不要撒謊!"這麼說,你有時候是撒過謊了的嗎?如果你告訴孩子說,隻因狐狸撒了謊,所以它才叫烏鴉"不要撒謊,"孩子聽了以後将作何感想呢? "配得上你的羽毛," "配得上!"這是什麼意思?叫孩子把聲音和羽毛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加以比較,你看他怎麼能理解你的意思。

     "就讓你做這林中的百鳥的鳳凰。

    " "鳳凰!"什麼叫"鳳凰?"我們在這裡突如其來地又談起虛妄的古物,差不多好象講神話了。

     "林中的百鳥!"多麼形象的話啊!阿谀奉承的人用雅緻的辭把他的話說得很高尚,以便更易于誘惑别人。

    一個小孩子懂不懂這種妙處呢?他是不是知道,他能不能知道什麼是高尚的說法,什麼是鄙俗的說法呢? "聽到這些話,烏鴉樂得忘乎所以," 必須要親身經曆過十分激動的情緒之後,才能體會這個成語表達的狀況。

     "于是,為了顯示他美妙的歌聲," 不要忘記,為了要懂得這一行詩和整個的寓言,孩子就要聽一聽烏鴉的聲音究竟是美在哪裡。

     "把嘴一張開,奶酪就掉到地上。

    " 這一行詩寫得真好,單單從詩韻的和諧上就可以想象那種情景。

    我看見了一隻怪嘴張得大大的,我聽見了奶酪從樹枝中掉到地上的聲音;不過,這種優美的地方對孩子來說是莫名其妙的。

     "狐狸抓着奶酪,說,我的好先生," 瞧,好心竟變成愚蠢。

    當然,你馬上會教育孩子的。

     "你要知道,所有阿谀奉承的人" 籠籠統統的說法,我們是不懂的。

     "都靠他所吹捧的人生活。

    " 一個十歲的孩子是根本不懂得這一行詩的。

     "花一塊奶酪學這個教訓,真是值得。

    " 說得很清楚,意思也很好。

    然而也可能有少數的兒童要把一個教訓和一塊奶酪拿來比較,因而就甯可要奶酪而不要教訓的。

    因此,應該使他們明白這樣說法不過是一種笑話。

    孩子們哪裡懂這種妙處! "烏鴉又羞又氣," 又說重複話了;這一次就無法辯解了。

     "發誓——可惜晚了——從今不再上這種當。

    ""發誓!"哪裡有那樣傻的老師敢向孩子們講發誓是怎麼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