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四節

關燈
看出你是不是使他變成了一個真正大方的人。

     還可以找到一個達到這種目的的辦法,那就是:隔一會兒就把他已經給人的東西還他,使他習慣于把他認為可以要回來的東西拿給别人。

    我在孩子們身上隻發現這兩種大方的情形:他拿給别人的東西,不是對他沒有用處,就是别人準會還他的。

    洛克說:"要使他們從經驗中知道,最豪爽的人往往能占很大的便宜。

    "正是因為這樣做,才使一個孩子在表面上顯得大方,而在實際上則是非常的吝啬。

    他還說,這樣就可以使孩子們養成慷慨的習慣。

    不錯,高利貸式的慷慨,給人家一塊奶油,為的是要他一頭奶牛。

    但是,當你要他真給的時候,這個習慣就沒有了;你不還他,他就不給你。

    重要的是養成心靈的習慣而不是手上的習慣。

    你教育孩子們的一切道德,都同這種手上的道德差不多,正是由于向他們宣講這些美德,反而使他們的少年時期過得那麼憂郁!難道說這是一種明智的教育嗎? 諸位老師,你們别那麼虛僞了,你們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們的榜樣刻畫在你們的學生的記憶裡,使它們深入到他們的心。

    一切慈善的事情,我不僅不強求我的學生去做,我反而喜歡當着他的面由我自己去做,不僅如此,我甚至還要使他沒有模仿我的可能,使他覺得這不是他那樣年齡的人可以享受的榮譽;因為,重要的是,不要使他習慣于把隻應該是大人做的事情看作是小孩做的事情。

    如果他看見我幫助窮人的時候問我這些問題,而我又覺得已經到了該向他解答的時候,我就向他這樣說:"我的朋友,窮人之所以希望遇到富人,是因為富人答應過要養活所有那些靠自己的财産或勞動都無法生活的人"。

    "這樣說來,你也答應過要養活他們了?"他又這樣問我。

    "當然,正是因為在我手中經過的這些财物附有這個條件,所以我才這樣地支配它們。

    " 聽了這一段話(我已經講過要怎樣才能使一個孩子明白這一段話的意思)之後,另外一個孩子——不是愛彌兒——也許就會學我的樣子,以富人的姿态行事了;在這種情況下,我至少要防止他做的時候帶有誇耀的神氣,我甯可讓他奪去我的權利,背着我悄悄把東西拿給别人。

    這是他那樣年齡的人可以做得出來的一種隐瞞的行為,也隻有這一種隐瞞的行為才唯一無二地能夠取得我的原諒。

     我認為,所有這些從别人那裡模仿來的美德,都是象猴子那樣學來的乖,而任何一種良好的行為之所以能夠産生良好的道德效果,隻是因為在你做的時候就認識到它本來是好的,而不是因為看見别人那樣做,你才那樣做。

    不過,象孩子那樣的年齡,心靈還處在懵懵懂懂的狀态,所以需要使他們模仿我們希望孩子們養成習慣的行為,以便他們最終能夠憑他們自己的判斷和對善的喜愛去實踐這些行為。

    人是善于模仿的,動物也是一樣;愛好模仿,是一種良好的天性,不過,這種愛好在社會中已經變成一種惡習了。

    猴子模仿它所畏懼的人而不模仿它所輕視的動物;它認為比它優越的人的舉動一定是好的。

    而我們則恰恰相反,我們的各種醜角之所以模仿美好的行為,是為了貶低它們的價值,是為了把它們弄得可笑;由于他們感到自己卑賤,所以就力圖使自己能夠跟比他們高尚的人列于同等的地位;即使在他們竭力模仿他們所欽佩的行為時,我們也可以從他們所選擇的對象中看出這些模仿者的旨趣是虛假的,因為他們的意圖是想欺騙别人,是要别人贊賞他們的才能,而不是使自己變得更好或更聰明。

    我們之模仿别人,其根源就在于我們常常想使自己超越自己的地位。

    如果我的工作取得成功,愛彌兒就絕不會有這種想法。

    所以,我們必須消除這種想法可能産生的表面的好處。

     把你的一切教育法則都徹底考察一下,你就會發現它們都是錯誤的,特别是有關道德和風俗的法則更是荒謬。

    在道德教育方面,隻有一條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别人。

    甚至教人為善這一條,如果不從屬于這個教訓,也是虛僞的、矛盾的和有害的。

    誰不做點好事呢?大家都做一些好事,壞人和其他的人同樣做一些好事;他做了一件好事,成百的人就要遭殃;我們的種種災禍就是從這裡産生的。

    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極的,同時也是最難于實踐的,因為這種道德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的,而且,即使我們做得令人心滿意足,也不能因此就在我們心中産生甜蜜的快樂。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損害過他的同胞,那他就是對他們做了極大的好事啦!他需要有多麼堅貞不屈的心靈和多麼堅強的性格才能做到這一點啊!要體會到把這一條做得成功是何等的偉大和艱難,那就不能光是談它的理論,而必須付諸實踐。

     這幾個一般的觀念,我希望人們教育孩子時要預先加以注意,不時刻這樣去教育孩子,就必然會使他們或損害自己或損害别人,特别是會染上一些往後就很難糾正的惡習;不過,對受過良好教養的孩子來說,當然就不太需要這樣做了,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沒有撒上不良行為的種子,他們是不會變得那麼粗野、頑皮、撒謊和貪婪的。

    所以,我在這一點上闡述的這些看法,更适用于例外的情形而不适用于一般的情形;但是,由于孩子們脫離他們原來狀态和沾染大人的壞習慣的機會愈來愈多,所以這種例外的情形就愈來愈常見了。

    在繁華地方撫養起來的孩子,比較在窮鄉僻壤撫養起來的孩子更需要提早受到這樣的教育。

    因此,即使說這種單獨的教育僅僅能夠使孩子在童年時期就長得很成熟,也是甯可采取這種教育的。

     另有一種例外的情形是全然不同的,那就是:有些孩子年齡小而天資特别高。

    正如有些人永遠脫不掉孩子氣一樣,有些人也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經曆過童年,他們差不多一生下來就成了大人。

    不幸的是,這種例外的情形很稀有,也難于看出來,每一個做母親的都以為一個孩子可以成為神童,因此也就相信她的孩子可以成為神童。

    不僅如此,她們甚至把說話俏皮、動作鹵莽和活潑天真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也當作是特異的表征,然而這些現象正是他那樣年紀的特點,最能說明孩子畢竟是孩子。

    你既然使一個孩子說了許多的話,允許他什麼都說,一不講禮節,二不講規矩,那麼,碰巧說幾句中肯的話,又有什麼奇怪呢?要是他一句中肯的話也不曾說,那才奇怪,甚至比星象家胡說一陣一句預言也沒有說準還奇怪哩。

    昂利四世說:"他們撒了那麼多的謊,以至最後終于說出了實話。

    "誰要是想說幾句漂亮話,隻要多說傻話就行了。

    願上帝保佑那些除了說幾句漂亮話以外就沒有其他長處值得贊揚的時髦人物吧! 正如孩子們的手上可能戴有最珍貴的鑽石一樣,他們的腦子裡也可能有最美妙的思想,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