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們什麼時候才說的不是假話,而是他們真正的感覺。
可是,你們看一看我的愛彌兒,我已經帶他長大到這樣的年齡了,但他從來沒有動過什麼感情,也沒有說過任何假話。
在他還不懂得什麼叫愛以前,他從來沒有向任何人說過:"我很愛你";我從來沒有給他講過他在他爸爸、媽媽或生病的老師的房間裡應該表現什麼樣子,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怎樣在他心中根本沒有憂愁的時候裝出一副憂愁的樣子。
見到人死的時候,他是不會假哭一場的,因為他不知道死是怎樣一回事情。
他在心中沒有某種感覺,他在态度上就沒有某種表情。
除他自己以外,他對什麼人都是一概不注意的;他跟其他的孩子一樣,對任何人都不表示關心,所不同的是,他不假裝一副關心人的樣子,他不象他們那樣虛僞。
愛彌兒很少在心中思考過有感覺的生物究竟有哪些感覺,所以要很晚以後他才知道痛苦和死亡是怎樣一回事情。
現在,呻吟和哭泣已開始打動他的肝腸,流血的樣子已使他不能不張開他的眼睛;在他不知道一個奄奄一息的動物為什麼會全身痙攣以前,我不知道他看到那種肌肉顫動的情形會感到多麼的痛苦。
如果他仍然是那樣的粗野和懵懵懂懂的話,他就不會有這些感覺;如果他受了更多的教育,他就可以明白這些感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已經把他的觀念做過很多的比較,所以不能說一點沒有感覺,但要說到能想象出他所感覺的情景,那還是不夠的。
憐憫,這個按照自然秩序第一個觸動人心的相對的情感,就是這樣産生的。
為了使孩子變成一個有感情和有恻隐之心的人,就必須使他知道,有一些跟他相同的人也遭受到他曾經遭受過的痛苦,也感受到他曾經感受過的悲哀,而且,還須使他知道其他的人還有另外的痛苦和悲哀,因為現在他也能夠感覺到這些痛苦和悲哀了。
如果我們不能忘掉自己的形骸,把自己同那個受痛苦的動物看作一體,替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們怎麼能動憐憫之心呢?我們隻有在判明它确實在受痛苦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到痛苦;我們所痛苦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那個動物。
因此,任何人都隻有在他的想象力已開始活躍,能使他忘掉自己,他才能成為一個有感情的人。
為了激發和培養這種日益增長的感情,為了按它的自然的發展傾向去引導它和認識它,如果我們不使一個青年人把他心中愈來愈擴充的力量用之于那些能擴大他的胸襟,能使他關心别人,能使他處處忘掉他自己的事物;如果我們不十分小心地消除那些使他心胸狹隘,使他以自己為中心而時時都想到他個人的事物,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促使他的心中産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并防止他産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不僅使人的情感化為烏有,而且還使它發生相反的作用和折磨他自己的欲念,我們又怎樣做呢? 我想,我可以把我在以上闡述的種種看法歸納成兩三個明确易懂的原理。
原理一 人在心中設身處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隻是那些比我們更可同情的人。
如果發現有些人是例外,跟這個原理所說的情況不同,那也隻是在表面上而不是在實際上不同。
任何人都不會為他所喜歡的富人或顯貴将心比心地設想的,即使是在真心喜歡的時候,那也隻是在于想得到他的一部分好處。
有時候,當他們倒了楣,反而會得到人的同情;但是,在他們發财或青雲直上的時候,除了那些不為飛黃騰達的外表所迷惑、仍然對他們采取同情而不采取妒忌的态度的人以外,他們就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有些人的幸福生活,例如農民的田園生活,使我們的心為之感動。
看見那些忠厚的幸福的人,我們的心都着迷了,在我們的這種感覺中是一點妒忌的惡意都沒有的,我們真真實實地喜歡他們。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能夠降低我們的地位,去過這種安甯純樸的生活,去享受他們那種幸福。
隻要願望能見諸實行的話,這倒不失為一個使人心思愉快的可行的辦法。
當我們的眼睛看見自己的富源,當我們的心想到自己的财産的時候,即使我們不去享受,我們的心裡也總是很高興的。
由此可見,為了使一個青年人心存博愛,就決不能使他去羨慕别人紅得發紫的命運,應該向他指出這種命運有它陰暗的地方,使他感到害怕。
這樣一來,顯然他就不會按照别人走過的足迹而要另外開辟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了。
原理二 在他人的痛苦中,我們所同情的隻是我們認為我們也難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因為我經曆過苦難的生活,所以我要來援助
可是,你們看一看我的愛彌兒,我已經帶他長大到這樣的年齡了,但他從來沒有動過什麼感情,也沒有說過任何假話。
在他還不懂得什麼叫愛以前,他從來沒有向任何人說過:"我很愛你";我從來沒有給他講過他在他爸爸、媽媽或生病的老師的房間裡應該表現什麼樣子,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怎樣在他心中根本沒有憂愁的時候裝出一副憂愁的樣子。
見到人死的時候,他是不會假哭一場的,因為他不知道死是怎樣一回事情。
他在心中沒有某種感覺,他在态度上就沒有某種表情。
除他自己以外,他對什麼人都是一概不注意的;他跟其他的孩子一樣,對任何人都不表示關心,所不同的是,他不假裝一副關心人的樣子,他不象他們那樣虛僞。
愛彌兒很少在心中思考過有感覺的生物究竟有哪些感覺,所以要很晚以後他才知道痛苦和死亡是怎樣一回事情。
現在,呻吟和哭泣已開始打動他的肝腸,流血的樣子已使他不能不張開他的眼睛;在他不知道一個奄奄一息的動物為什麼會全身痙攣以前,我不知道他看到那種肌肉顫動的情形會感到多麼的痛苦。
如果他仍然是那樣的粗野和懵懵懂懂的話,他就不會有這些感覺;如果他受了更多的教育,他就可以明白這些感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已經把他的觀念做過很多的比較,所以不能說一點沒有感覺,但要說到能想象出他所感覺的情景,那還是不夠的。
憐憫,這個按照自然秩序第一個觸動人心的相對的情感,就是這樣産生的。
為了使孩子變成一個有感情和有恻隐之心的人,就必須使他知道,有一些跟他相同的人也遭受到他曾經遭受過的痛苦,也感受到他曾經感受過的悲哀,而且,還須使他知道其他的人還有另外的痛苦和悲哀,因為現在他也能夠感覺到這些痛苦和悲哀了。
如果我們不能忘掉自己的形骸,把自己同那個受痛苦的動物看作一體,替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我們怎麼能動憐憫之心呢?我們隻有在判明它确實在受痛苦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到痛苦;我們所痛苦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那個動物。
因此,任何人都隻有在他的想象力已開始活躍,能使他忘掉自己,他才能成為一個有感情的人。
為了激發和培養這種日益增長的感情,為了按它的自然的發展傾向去引導它和認識它,如果我們不使一個青年人把他心中愈來愈擴充的力量用之于那些能擴大他的胸襟,能使他關心别人,能使他處處忘掉他自己的事物;如果我們不十分小心地消除那些使他心胸狹隘,使他以自己為中心而時時都想到他個人的事物,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促使他的心中産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并防止他産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不僅使人的情感化為烏有,而且還使它發生相反的作用和折磨他自己的欲念,我們又怎樣做呢? 我想,我可以把我在以上闡述的種種看法歸納成兩三個明确易懂的原理。
原理一 人在心中設身處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們更幸福的人,而隻是那些比我們更可同情的人。
如果發現有些人是例外,跟這個原理所說的情況不同,那也隻是在表面上而不是在實際上不同。
任何人都不會為他所喜歡的富人或顯貴将心比心地設想的,即使是在真心喜歡的時候,那也隻是在于想得到他的一部分好處。
有時候,當他們倒了楣,反而會得到人的同情;但是,在他們發财或青雲直上的時候,除了那些不為飛黃騰達的外表所迷惑、仍然對他們采取同情而不采取妒忌的态度的人以外,他們就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有些人的幸福生活,例如農民的田園生活,使我們的心為之感動。
看見那些忠厚的幸福的人,我們的心都着迷了,在我們的這種感覺中是一點妒忌的惡意都沒有的,我們真真實實地喜歡他們。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能夠降低我們的地位,去過這種安甯純樸的生活,去享受他們那種幸福。
隻要願望能見諸實行的話,這倒不失為一個使人心思愉快的可行的辦法。
當我們的眼睛看見自己的富源,當我們的心想到自己的财産的時候,即使我們不去享受,我們的心裡也總是很高興的。
由此可見,為了使一個青年人心存博愛,就決不能使他去羨慕别人紅得發紫的命運,應該向他指出這種命運有它陰暗的地方,使他感到害怕。
這樣一來,顯然他就不會按照别人走過的足迹而要另外開辟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了。
原理二 在他人的痛苦中,我們所同情的隻是我們認為我們也難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因為我經曆過苦難的生活,所以我要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