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雲夢傳 第11回 聞兇耗書生下第 強逼嫁寨女離山
關燈
小
中
大
不法之事,還虧他是官家之子!少不得也有敗露之日,老身有一句話,未知小姐可能聽從?”夢雲道:“老夫人有何吩咐?賤妾願聞。
”夫人道:“據老身想,小姐寄寓此庵,終非了局。
諒尊堂必在京中,目下老身就要進京,莫若小姐同老身進京,亦可與尊堂相會,二則舟中有小女相陪。
不知小姐意下若何?”夢雲道:“賤妾蒙恩提拔,豈不樂從?隻是萍水相逢,何能報答?”夫人道:“人在難中,豈有見善不為的?”說話之間,小女童來撤去茶果,擺上素齋來。
四人用罷,夫人起身淨手畢,悟真走來,邀了夫人、小姐到後園遊玩去了。
夢雲向慧空道:“奴家在此每承厚愛,今日一旦别去,實令人依依不舍。
”慧空道:“小姐去見父母是大事,小尼也不敢久留。
但是王師弟是原有行止的,何以至今無信?”夢雲道:“倘若王郎回蘇到庵中來,慧師可向王生表妾之來去。
”慧空道:“這個何消小姐囑咐,更望王師弟與小姐榮歸之日,小庵也得風光。
”夢雲道:“此事還在鏡中。
”二人正叙之間,楊夫人同英娘回來,道:“吳小姐,可快收拾好回去。
”夢雲道:“妾也沒有甚麼收拾。
”慧空道:“小姐可到房裡來。
”夢雲同慧空進房,慧空向夢雲道:“小姐可将衣衾一概帶去。
”夢雲道:“非我所有,如何使得?”慧空道:“莫學小家之态,點點東西,何足挂齒?”遂打起包裹出來。
楊夫人同英娘謝過了悟真師徒,又送了二兩香資,悟真推至再三,方才收下,又謝了夫人。
夢雲遂謝别悟真師徒道:“承二位師父兩年留養之恩,隻好再圖後報。
”說罷,淚随言下。
慧空亦垂淚道:“小姐前途珍重。
今同老夫人,諒無他事。
”夢雲含淚點首,夫人催促起身,當下各各含淚而别。
不說慧空回庵寂寞,且說楊夫人帶了夢雲回至大船,楊淩看見夢雲,問夫人道:“這個女子又是何處來的?”夫人遂道其始末,楊淩道:“原來是吳文勳年兄的令愛!夫人以年侄女稱之。
臧瑛之子這等作惡,待老夫進京,少不得動他一本。
”夢雲方才向前相見。
夫人香願已完,次日就北上。
水陸程途,因路計有兩月有餘,方到京中,進府第住下。
次日楊淩面聖,拜候同僚,一連忙了幾日,問及吳斌昆玉,俱已告假還鄉,回來向夫人道:“老夫适問同僚,吳年兄去歲還朝,今春昆弟俱已告假還鄉去了。
此事如何是好?”夫人道:“偏偏不遇巧,待我與侄女說去。
且留他住下,等他父親到京,送還才好。
”楊淩道:“也隻好如此。
”夫人遂進去向夢雲道:“侄女,老身希圖至京,送侄女交還令堂。
誰知事不遇巧,尊公去歲還朝,官拜大學士之職,今春同令伯俱告假回鄉去了。
”夢雲聞言,無可奈何,惟泣而已。
夫人又勸谕道:“雖然不巧,侄女也不要憂愁,此時若送侄女回府,奈着路途遙遠,非一日之程。
諒令尊告假不過一年兩載,侄女且耐心住在寒舍,待尊公到京,那時父女相會,方釋老身一番用心,不識侄女意下如何?”夢雲道:“承伯母見愛,侄女焉敢不從?但長年養膳之恩,何能報謝?”夫人道:“侄女休得見笑,惟望早晚關懷教訓小女,老身則佩恩矣。
”夢雲道:“侄女得親近令愛,已出萬幸,怎當此言?”夫人知夢雲與英娘同庚,英娘月分小些,遂吩咐英娘以姐姐稱之,“倘姐姐一時愁悶,你當緩款勸解。
”英娘應道:“孩兒曉得。
”說罷,夫人遂到外廂去了不題。
卻說楊淩又新得了一所花園,叫匠作重新裝點,起造房屋,就叫做“聚春園”。
去府有二裡之遙,如閑暇就邀同僚到園賞玩,這也不在話下。
且說夢雲在楊府住下,縱然有萬種憂愁,且喜有英娘解勸,時常聽得夫人喚女兒為英娘,想道:“前歲王郎錯傳之帕,上面卻是英娘名字,這可是一樁奇事。
幸得此帕未曾遺失,待我取出來看。
”遂在衣箱取來看時,後面落款卻是”許英娘”,遂又收起來道:“帕上姓許,現在的姓楊。
”夢雲正疑惑之際,英娘進來,見夢雲若有所思,遂笑着說道:“姐姐一人獨自尋思何事?”夢雲亦笑着道:“奴家見賢妹案積圖書,自然翰墨名流,所以自恨無知之故。
”英娘道:“姐姐又來取笑,小妹不過粗知幾字,那裡與姐姐并驅。
”他二人假假真真,各自含糊過去。
一日夢雲同英娘早起梳妝,見妝盒内有玉魚一枚,就取過一看,分明象己之物,是那年失卻,怎麼得到他手?英娘見夢雲細看玉魚,遂道:“姐姐細看沉吟,卻是為何?”夢雲道:“不瞞賢妹說,奴家當時也有一枚,同此一般無二,其年忽然不見,因此細看。
賢妹此魚還是祖遺的,還是新得的?”英娘被夢雲一時問起,竟回答不出,觸動向日之情,不覺紅生杏臉,隔了半會方道:“是新得的。
”夢雲又問道:“是在何處得的?”英娘未曾打點,又回答不出,笑道:“如此急問,莫非小妹竊得姐姐的?”夢雲笑道:“賢妹休要作耍。
委實是那裡來的?”英娘道:“向年路過蘇州買的。
”夢雲見英娘所答,不象心上本來的言語,終為疑惑:“我知玉魚系繡翠當年竊去,諒情贈與王生。
王朗既得,當愛如珍,豈有遺失之理?況英娘之名,又與帕上相同,更有可疑。
”英娘見夢雲隻是沉思不語,遂道:“姐姐有所慮乎?”夢雲有心要試英娘,遂道:“奴家偶成俚句,要請教賢妹。
”英娘道:“姐姐好人耶,先說字也不識,為何今日又有佳作?”夢雲道:“奴家原不識字,唯有杜撰。
我念來賢妹錄之。
”英娘道:“姐姐過謙至矣,可快些錄出與小妹賞見,得沾翰墨之光。
”夢雲遂不推辭,取過斑管,鋪下牙箋,磨濃香墨,一一寫出,英娘見夢雲弄筆如同閑戲,知是慣家,更加欽敬。
夢雲寫完道:“詩卻不工,請賢妹改削。
”英娘接來,端端正正鋪于幾上。
上寫着《詠落花》之句,詩道: 春風花老囑誰憐,點點殘紅落地妍。
片片香魂明月伴,如何不墜在池邊。
英娘看完,神情改變,驚奇不已,沉吟道:“此詩分時是我做的《落花詩》,寫在绫帕上,向年贈與王生者,他何以知之?豈有暗合,一字不遺之理?他在盤問我之玉魚,其中定有隐情。
”隻因這一首詩,又有分教:道破根由一樣,閨中共訴衷腸。
正是: 天緣奇合又奇逢,并立花前不辨侬。
本是瑤池筵上客,今朝降世幻相同。
畢竟英娘怎生與夢雲叙出根由,且看下回分解——
”夫人道:“據老身想,小姐寄寓此庵,終非了局。
諒尊堂必在京中,目下老身就要進京,莫若小姐同老身進京,亦可與尊堂相會,二則舟中有小女相陪。
不知小姐意下若何?”夢雲道:“賤妾蒙恩提拔,豈不樂從?隻是萍水相逢,何能報答?”夫人道:“人在難中,豈有見善不為的?”說話之間,小女童來撤去茶果,擺上素齋來。
四人用罷,夫人起身淨手畢,悟真走來,邀了夫人、小姐到後園遊玩去了。
夢雲向慧空道:“奴家在此每承厚愛,今日一旦别去,實令人依依不舍。
”慧空道:“小姐去見父母是大事,小尼也不敢久留。
但是王師弟是原有行止的,何以至今無信?”夢雲道:“倘若王郎回蘇到庵中來,慧師可向王生表妾之來去。
”慧空道:“這個何消小姐囑咐,更望王師弟與小姐榮歸之日,小庵也得風光。
”夢雲道:“此事還在鏡中。
”二人正叙之間,楊夫人同英娘回來,道:“吳小姐,可快收拾好回去。
”夢雲道:“妾也沒有甚麼收拾。
”慧空道:“小姐可到房裡來。
”夢雲同慧空進房,慧空向夢雲道:“小姐可将衣衾一概帶去。
”夢雲道:“非我所有,如何使得?”慧空道:“莫學小家之态,點點東西,何足挂齒?”遂打起包裹出來。
楊夫人同英娘謝過了悟真師徒,又送了二兩香資,悟真推至再三,方才收下,又謝了夫人。
夢雲遂謝别悟真師徒道:“承二位師父兩年留養之恩,隻好再圖後報。
”說罷,淚随言下。
慧空亦垂淚道:“小姐前途珍重。
今同老夫人,諒無他事。
”夢雲含淚點首,夫人催促起身,當下各各含淚而别。
不說慧空回庵寂寞,且說楊夫人帶了夢雲回至大船,楊淩看見夢雲,問夫人道:“這個女子又是何處來的?”夫人遂道其始末,楊淩道:“原來是吳文勳年兄的令愛!夫人以年侄女稱之。
臧瑛之子這等作惡,待老夫進京,少不得動他一本。
”夢雲方才向前相見。
夫人香願已完,次日就北上。
水陸程途,因路計有兩月有餘,方到京中,進府第住下。
次日楊淩面聖,拜候同僚,一連忙了幾日,問及吳斌昆玉,俱已告假還鄉,回來向夫人道:“老夫适問同僚,吳年兄去歲還朝,今春昆弟俱已告假還鄉去了。
此事如何是好?”夫人道:“偏偏不遇巧,待我與侄女說去。
且留他住下,等他父親到京,送還才好。
”楊淩道:“也隻好如此。
”夫人遂進去向夢雲道:“侄女,老身希圖至京,送侄女交還令堂。
誰知事不遇巧,尊公去歲還朝,官拜大學士之職,今春同令伯俱告假回鄉去了。
”夢雲聞言,無可奈何,惟泣而已。
夫人又勸谕道:“雖然不巧,侄女也不要憂愁,此時若送侄女回府,奈着路途遙遠,非一日之程。
諒令尊告假不過一年兩載,侄女且耐心住在寒舍,待尊公到京,那時父女相會,方釋老身一番用心,不識侄女意下如何?”夢雲道:“承伯母見愛,侄女焉敢不從?但長年養膳之恩,何能報謝?”夫人道:“侄女休得見笑,惟望早晚關懷教訓小女,老身則佩恩矣。
”夢雲道:“侄女得親近令愛,已出萬幸,怎當此言?”夫人知夢雲與英娘同庚,英娘月分小些,遂吩咐英娘以姐姐稱之,“倘姐姐一時愁悶,你當緩款勸解。
”英娘應道:“孩兒曉得。
”說罷,夫人遂到外廂去了不題。
卻說楊淩又新得了一所花園,叫匠作重新裝點,起造房屋,就叫做“聚春園”。
去府有二裡之遙,如閑暇就邀同僚到園賞玩,這也不在話下。
且說夢雲在楊府住下,縱然有萬種憂愁,且喜有英娘解勸,時常聽得夫人喚女兒為英娘,想道:“前歲王郎錯傳之帕,上面卻是英娘名字,這可是一樁奇事。
幸得此帕未曾遺失,待我取出來看。
”遂在衣箱取來看時,後面落款卻是”許英娘”,遂又收起來道:“帕上姓許,現在的姓楊。
”夢雲正疑惑之際,英娘進來,見夢雲若有所思,遂笑着說道:“姐姐一人獨自尋思何事?”夢雲亦笑着道:“奴家見賢妹案積圖書,自然翰墨名流,所以自恨無知之故。
”英娘道:“姐姐又來取笑,小妹不過粗知幾字,那裡與姐姐并驅。
”他二人假假真真,各自含糊過去。
一日夢雲同英娘早起梳妝,見妝盒内有玉魚一枚,就取過一看,分明象己之物,是那年失卻,怎麼得到他手?英娘見夢雲細看玉魚,遂道:“姐姐細看沉吟,卻是為何?”夢雲道:“不瞞賢妹說,奴家當時也有一枚,同此一般無二,其年忽然不見,因此細看。
賢妹此魚還是祖遺的,還是新得的?”英娘被夢雲一時問起,竟回答不出,觸動向日之情,不覺紅生杏臉,隔了半會方道:“是新得的。
”夢雲又問道:“是在何處得的?”英娘未曾打點,又回答不出,笑道:“如此急問,莫非小妹竊得姐姐的?”夢雲笑道:“賢妹休要作耍。
委實是那裡來的?”英娘道:“向年路過蘇州買的。
”夢雲見英娘所答,不象心上本來的言語,終為疑惑:“我知玉魚系繡翠當年竊去,諒情贈與王生。
王朗既得,當愛如珍,豈有遺失之理?況英娘之名,又與帕上相同,更有可疑。
”英娘見夢雲隻是沉思不語,遂道:“姐姐有所慮乎?”夢雲有心要試英娘,遂道:“奴家偶成俚句,要請教賢妹。
”英娘道:“姐姐好人耶,先說字也不識,為何今日又有佳作?”夢雲道:“奴家原不識字,唯有杜撰。
我念來賢妹錄之。
”英娘道:“姐姐過謙至矣,可快些錄出與小妹賞見,得沾翰墨之光。
”夢雲遂不推辭,取過斑管,鋪下牙箋,磨濃香墨,一一寫出,英娘見夢雲弄筆如同閑戲,知是慣家,更加欽敬。
夢雲寫完道:“詩卻不工,請賢妹改削。
”英娘接來,端端正正鋪于幾上。
上寫着《詠落花》之句,詩道: 春風花老囑誰憐,點點殘紅落地妍。
片片香魂明月伴,如何不墜在池邊。
英娘看完,神情改變,驚奇不已,沉吟道:“此詩分時是我做的《落花詩》,寫在绫帕上,向年贈與王生者,他何以知之?豈有暗合,一字不遺之理?他在盤問我之玉魚,其中定有隐情。
”隻因這一首詩,又有分教:道破根由一樣,閨中共訴衷腸。
正是: 天緣奇合又奇逢,并立花前不辨侬。
本是瑤池筵上客,今朝降世幻相同。
畢竟英娘怎生與夢雲叙出根由,且看下回分解——